㈠ 2009语文考纲全国卷有文学常识的考点吗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解读
(一).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
1. 字音与字形
①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 ②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
⑴考点分析
这里将两个考点和在一起讲,是因为有相同之处:
①大纲的能力层级都是A---识记。②都是考查常用字。③都是考生比较头痛的题。
⑵命题走向
●请看近年有关字音的高考题
●现代汉字字形考查重在音近与形近致误两大类,应特别注意因形音均相近而致误的别字以及易混字。2008年虽然在第一卷中没有单独设题考查字形,但是在第二卷名句名篇的默写及作文当中,错别字都是要扣分的,因此实际上还是考查了现代汉字字形。
⑶备考建议
●和07年不同,09年《考试大纲》在字音字形的识别上虽然删除了“常用字”,但是我认为在“字音字形的识别上”,考生仍要把复习的重点放在2500个常用字的范围内,多关注常用字,不要钻研冷僻字、繁难字。高考决不会把考查的重点放在冷僻字、繁难字上,这是不符合高考注重基础知识的本意的。
●语音考查重在多音字、同音字及形近字,同时也要注意日常生活中易误读的字,一些多音字、同音字、误读字都是日常常用的,人们习惯性读错的。汉字字形的考查主要就是要求考生辨别词语中容易出现的错别字。这在复习当中特别要注意。
●字音、字形题要注意训练的数量,只要量的积累到位,并不时回望,解决此问题不难。
●要鼓励学生克服畏难情绪,
2.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⑴考点分析
高考对标点符号的考查层级为D,往往把标点符号的使用规则与对文意的理解结合起来考查,因而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⑵命题走向
2008年全国命题没有直接考查标点,但一些省市自主命题的卷子作了考查,如山东卷、江西卷。
题型:可以在第1卷,可在2卷;可以出判断题,填空题,也可出综合题;可以是现代文,也曾经考过古文的断句
广西自2004年以来就没有考查过标点,间隔的时间越长,考查的可能性就越大。
⑶备考建议
在全面掌握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的基础上,抓住容易错的、高考经常命题的“点”来复习。如:
●逗号、分号与句号在层次上的区别。
●顿号 句中概数的中间不用顿号。例,这瓷器有五六百年历史了。
习惯上不须停顿的并列词语之间不加顿号。例,兄弟要敬重父母。
多个并列词语,前面的之间用顿号,最后两个词语之间用“和”或“及”等。例,义理、考据和辞章。
●引号后的点号位置:如是全引的,即引文是独立的,点号加引号内;如引文是行文中的一部分,即不是独立引用的,点号加引号外(引文放句子中间不须停顿的,不加标点)。
●问号 陈述句误用问号、选择问把问号误用在中间等。
●感叹号 感叹句句末的停顿误用在中间。
●括号前后点号的位置,
●书名号 主题、话题、单位、栏目等误用书名号。
●省略号与“等”字重复使用。
3.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⑴考点分析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次为D。
高考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考查,已经完全抛弃了对语言静态的分析,而是以词语为载体,注重考查学生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从这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出现率是100%,可以在第Ⅰ卷选择题里出现,也可以在第Ⅱ卷综合改错中考查词语的准确运用。词语的考查常常同病句、修辞、语言的规范、得体等内容的考查结合在一起。
考查的词语类型包括虚词、实词和熟语。
⑵命题走向
⑶备考建议
①根据高考命题走向,成语是词语复习的重点。
②在复习当中,应明确熟语的常见设误类型: 望文生义, 褒贬误用,用错对象,语义轻重失当。
③近义词、同音词还是要注意的。经常出现的虚词误用也要注意。
4.辨析并修改病句
⑴考点分析
辨析与修改病句是高考的一项重要内容,能力层级为D,每年必考。辨析病句多用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修改病句大多与标点、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等结合在一道综合题里进行考查。
⑵命题走向
⑶备考建议
●掌握病句类型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精选例句。所选例句一定要典型,尤其是高考题一定要熟悉。
●做题讲求准确、高效,善于抓住标志。如一个动词搭配多个宾语或几个动词搭配一个宾语,有无搭配不当;多个词语并列时,有无并列不当;句子以介词或关联词开头时,有无缺主语或关联词位置不当;句中含有介词“对”字,有无主客颠倒的毛病;句中出现两组或两组以上的联合短语,有无短语中相应位置的词语前后不对应。
4.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⑴考点分析
“扩展语句、压缩语段”列入“表达应用”的考查范围,能力层级为D。一般放在主观题中命题。
"扩展语句"考查的是将一句话的意思丰富起来或合理地扩展成几句话的能力,是为了使表达更严密、更充分、更丰富、更形象而把简单的语句变得复杂,把内容单薄的语句变得充实。主要是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联想、想象能力。
压缩语段
语段是相对独立的具有完整意义的一段话。压缩语段就是删繁就简,去粗存精,将语段的主要内容用极简约的文字准确地概括出来。
⑵命题走向
⑶备考建议
●"扩展语句"常用以下几种题型进行考查:
1.供词组句。即提供几个词或短语,要求将其组成一个意思连贯完整的句子或句群。
例如:将“中世纪 欧洲 婢女”扩展成一句30字以内的句子
(参考答案:黑暗的中世纪,在欧洲,科学只是神学恭顺的婢女。)
2.提供情景,组成语段。这种题型不仅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也考查了联想、想象能力。例如:
(2000年高考试题)根据下面两种情景,以“歌声”为重点,分别扩展成一段话。每段不少于30个字。
情景一:毕业典礼上 同学们 歌声
情景二:考试前夕 我 歌声
(本题重点考查扩写能力。题目提供了两个不同的情景,用主题词的形式表述,给了学生更多的想像空间和扩展空间。本题有三个条件:1.毕业典礼(考试前)、同学们(我)、歌声。三要素必须具备。2.以"歌声"为重点(有对歌声的描写或叙述即可视为重点)。3.每段不少于30字。本题没有固定答案,现提供一个答案,供参考:(一)在毕业典礼上,同学们又一次唱起了校歌,雄壮有力的歌声,在校园上空回荡,歌声中充满了对母校无比依恋和感激的深情。(二)明天就要高考了,我久久不能入睡,,突然,远处传来美妙的歌声,歌声时强时弱,在夜空飘荡,显得那样宛转悠扬,好像小时候听母亲哼唱的催眠曲,我的心逐渐平静了。)
3.补充语境,消除歧义。有的语句存在歧义,如果加以扩展,补充一定的语言环境,就能使语意明确。例如:
下句是一个歧义句,可以有两个意思,请在横线上填写一定的内容,使之扩展开来,消除歧义,并使它的这两个意思分别表达出来。
小王借我一本书,——————————。
答:(1)小王借我一本书,在读书竞赛中正好派上了用场,我得了第一名。
(2)小王借我一本书,到现在还没有还过来,真把我急坏了。
●压缩语段
其实,压缩语段是与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最为接近的考题,可以说它是平时语文学习中段意概括的翻版,
压缩语段常见的测试方式有:
1.给某一事物下定义。即根据提供的若干句子,筛选关键信息,加以归纳、压缩,组合为一个长的判断句。
2.给新闻加导语、加标题,改写为"一句话新闻"。
3.拟写电报稿(注意:电报稿不用标点)
4.概括语段的段意,概括短文的中心等
各种类型都要反复训练,尤其强调学生要动手,同时要求语言表述的准确、通顺。
5.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⑴考点分析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是为了提高语言表达的效果。从某种意义上看,这也属于修辞范围,高考也常常将其与修辞手法结合起来考查,比如同比喻、排比、反问等相结合,是高考试题中常见的重要内容,在考试能力层级中属D级。分卷式试题可以在I卷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也可以在Ⅱ卷语言表达题中以主观题形式出现。
⑵命题走向
20、请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三个句子,要求三个句子构成排比,语意逐步加强。(6分)08年全国卷
一朵浪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一排浪花,是一组激昂的旋律;一江浪花,是一部欢乐生命的乐章。
【参考答案】示例:一片树叶,是一颗生命的水滴;一颗树木,是一条生命的长河;一片森林,是一汪生命勃发的大海。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选用、仿用句式和语言表达连贯,以及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的能力,解答时要严格按题目“语意逐步加强”的要求进行。】
20.请以“梦想与现实”为内容,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两个句子。要求每个句子都采用比拟的修辞方法,两个句子之间构成对偶。(6分)07年广西卷
太阳热烈、奔放,带着万丈光芒,给生灵以活力;
月亮温馨、宽容,带着无际清辉,给万物以安宁。
广西连续两年考查的是仿用句式,并结合修辞方法进行考查。但外省出现考查选用句式的,如江苏考查了陈述句和反问句。
⑶备考建议
● 选用和变换句式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可以结合起来进行训练。
● 仿用句式往往是以修辞方法为载体,所以可以跟修辞结合起来进行训练。
6.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常见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⑴考点分析
考纲规定考查的修辞方法共有8种,主要考查实际运用的能力,在考试能力层级中属D级。
⑵命题走向
除了04年为考查“对偶”单独设题写对联,此外都是与其它语言题结合考查。
⑶备考建议
强调学生动手做题。
7.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
⑴考点分析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是基本要求,准确、鲜明、生动是升华。在考试能力层级中属D级。
⑵命题走向
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任何国家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粮食安全问题。中国多年来
, , , , .
① 实现了粮食供应从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② 以占世界7 %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 %的人口
③ 使粮食产量不断攀升
④ 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的粮食安全战略
⑤ 推广良种、改善水利条件、精拼细作
⑥ 在上世纪末突破5 亿吨大关
A.④⑥②⑤③① B.④⑤③⑥①② C.⑤①⑥④③② D.⑤④③⑥②①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连贯。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④应该紧跟在“中国多年来”之后,以更好的与上文照应;⑤是具体的做法,引出③这一结果,⑥应该在③之后,因此选B。
18.面是一封求职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四处用词不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4 分)
日前惠顾你社网站,得知招聘编辑的消息,我决定应聘。我是广天学院新闻专业2008 届本科毕业生,学习成绩优秀,身体健康,表达能力强。现寄上我的相关资料,如有意向,可尽快与我洽谈。
( 1 )将_改为_; ( 2 )将_改为 ;
( 3 )将_改为_; ( 4 )将 改为 。
18、答案;(1)“惠顾”改为“浏览”,(2)“你”改为“贵”;(3)“可”改为“请”(4)“洽谈”改为“联系”。
解析:得体类题目注意对象、场合;注意谦敬词的使用,注意“而立”等蕴含文化意义的词语的运用。“惠顾”是请别人来是的敬辞,“你”对称显得不礼貌,“洽谈”是接洽商谈,用于同等地位的人或单位之间。
08年广西在选择题中考查了语言的衔接,在第2卷中考查语言得体,着重考查了敬辞、谦辞的运用。全国命题的另一套卷子以同样的方式对这两个考点进行了考查。
⑶备考建议
● 语言的简明、连贯要注意训练不同的类型和题型。
● 语言得体要求学生记住一批敬谦辞。
● 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往往跟其它语言题结合在一起考查。
二、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
能识记文学常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识记 A
①识记中外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国别和代表作
②识记文学体载常识
③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⑴考点分析
该考点考查一般为记忆型题目,主要是对中国古代优秀诗文作品及其重要语句进行考查。能力层级为A,也有少数把识记和理解结合起来考查,能力达到B级。
⑵命题走向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 5 分)广西题
( 1 )西望夏口,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放旗蔽空, ,横槊赋诗, ,而今安在哉? (苏轼《 赤壁赋》 )
( 2 )入则无法家拂士, ,国恒亡。(《 孟子? 告子下》 )
锦城虽云乐,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李白《 蜀道难》)
爱其子, ;于其身也, 。惑矣。(韩愈《师说》 )
13、答案; (1)东望武昌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舳舻千里 酾酒临江 固一世之雄也 (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不如早还家 侧身西望长咨嗟 择师而教之 则耻师焉
解析:《赤壁赋》《蜀道难》《师说》是高中课文的内容,《孟子》是初中课文的内容。注意不要写错别字,注意不要漏掉或多加虚词。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登高而招, ,而见者远;顺风而呼, ,而闻者彰。假舆马者, ,而致千里;假舟楫者, ,而绝江河, ,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孟子•告子上》)
长桥卧波, ?复道行空, ? ,不知西东。(杜牧《阿房宫赋》)
【参考答案】
(1)臂非加长也 声非加疾也 非利足也
非能水也 君子生非异也
(2)故不为苟得也 故患有所不辟也
未云何龙 不霁何虹 高低冥迷
每答对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 考查的篇目大多出自课本,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 广西考题一般以填空的形式出现,这几年没有考查文学常识。
● 赋分在5分左右。
⑶备考建议
● 该考点的题是最贴近课本的,一定要设法拿分。以课本为主,向课外延伸。
● 这几年虽然没有考查文学常识,但考纲上有要求,其它省市也考查过,所以
不能忽略。
●要求学生除了不写错别字,还要按原文原字书写,如原文是通假字,就不要写出本字。
三、古代诗文阅读
8.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⑴考点分析
该考点有两个含义,一是考查的实词为常见的,这是考查范围;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在考试能力层级中属B级。
⑵命题走向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广西)
A.部使者檄刚抚定 檄:文告。
B.刚遣长子迟喻贼 喻:开导。
C.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 稽:查考。
D.以杜金人窥伺之意 杜:制止。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要把对实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A项檄,名词用作动词,命令。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著作郎,不就 就:赴任
B.与从弟球俱诣高祖 诣:拜访
C.乃能屈志戎旅 乃:于是
D.若但如民,门户何寄 但:只是
【参考答案】C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C项“乃”,应为“副词,却,竟然”。 再根据上下文词义和用法推断可知A、B、D三项词的解释,均为正确的。】
● 对实词的考查都放在文言文的第1题。
● 都是选不正确的一项。
⑶备考建议
● 首先要立足于课本,要掌握课本中出现的常见实词。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要训练学生选择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的能力。
●从词义上看,所考的常见实词又往往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
9.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⑴考点分析
注意这条要求中的两点:一是“常见文言虚词”,二是“在文中的用法”,两者都是对考查范围进行的限定。主要是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理解、辨别常见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中属B级。
⑵命题走向
广西考题08年、07年都未对文言虚词单独设题,在翻译句子中08年出现了“于”
“则”“之”字,07年出现“以”、“之”。08年全国卷与文言实词一起考查了“乃”字。
⑶备考建议
应当熟练掌握考纲所规定的18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尤其是近两年未考过的虚词。
10.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⑴考点分析
该考点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考的是句子;二是词类活用,考的是词语。在考试能力层级中属B级。
⑵命题走向
11.把第I 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
译文:
(2)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
译文:
(1)日,名词用作状语,每天;哺,吃;困,疲惫;莫若,不如,没有什么比得上。(2)兄:第一处,名词,兄长;第二处,名词用作动词,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对待。为:担任。君:第一处和第三处,名词,国君;第二处,名词用作动词,用对待国君的礼节对待。
近年来对此考点不单独命题,一般与翻译题结合考查
⑶备考建议
熟悉考纲规定的几种常见句式和词语活用的几种类型。在句子翻译时尽量体现出来,一般来说这些地方都是采分点。
11.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⑴考点分析
翻译文言文是考查考生文言文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要求考生能将文言句子译成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白话文,做到文从字顺,规范简明。在考试能力层级中属B级。
⑵命题走向
11.把第I 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广西
(1)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
译文:
(2)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
译文:
答案:
解析:(1)日,名词用作状语,每天;哺,吃;困,疲惫;莫若,不如,没有什么比得上。(2)兄:第一处,名词,兄长;第二处,名词用作动词,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对待。为:担任。君:第一处和第三处,名词,国君;第二处,名词用作动词,用对待国君的礼节对待。
11.把第I卷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既从神武之师,自使懦夫有立志。
(2)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
【参考答案】
(1)既然参加了英明勇武的军队,自然会使怯懦者具有坚强的意志。
(2)近日的事,祸端将要酿成,幸亏陛下英明果断,因而严惩了罪人。
【解析】第(1)句注意“从”、“自”等词的落实,第(2)句注意“赖”、“斯” 等词的落实。】
⑶备考建议
文言文翻译要严格执行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找准得分点:重点实词、活用词、句式特点、重要虚词、通假、偏义复词;保持译句流畅通顺让,力求做到文从句顺。译句和原文语境吻合。
12.分析综合与鉴赏评价
①筛选文中的信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E)
⑴考点分析
以上考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针对文言文而言(“筛选文中的信息”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一类针对诗歌而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分清了各个考点的指向,训练时就可以清除很多“垃圾”。
⑵命题走向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廖刚“对下采用安抚方式”和“对不公事敢于抗争”的一组是(08年广西)
A.顺昌民以刚为命 B.刚喻从盗者使反业
谓即如此,何以示惩 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
C.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 D. 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
是欲置我何地耶 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A项“顺昌民以刚为命”表明廖刚敢于抗敌。B项“刚喻从盗者使反业”表明廖刚对下采用安抚方式,“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表明廖刚对不公事敢于抗争。C项“是欲置我于何地耶”是秦桧的话。D项“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是廖刚劝说高宗遵循礼仪。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廖刚是南剑州人,任监察御史时正值蔡京当权。他敢于直言,奏事议论无所避忌。又很孝顺双亲,以亲老求往地方任职,父亲去世后又因母病辞任工部员外郎。
B.廖刚认为古代天子亲自率军,是为防备不测增强主威。当今也应精选亲兵,平时守卫,战时打仗。他又认为,当前国家危难,应率军往建康固守,防备金人入侵。
C.廖刚提出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如今诸将率领部队布于江淮之间,人多粮少,因而要重耕战、行屯田,将校若既能打仗又能种田,应当给以优待。
D.廖刚敢于直言。郑亿年因秦桧的关系而得美官,廖刚上疏奏其恶行,秦桧因此忌恨廖刚。金人叛盟,廖刚起用有德望的旧相,以遏制秦桧,又引起秦桧的强烈不满。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D项“廖刚起用有德望的旧相”错误,文中是廖刚请求这样做,但被秦桧拒绝了。
一般在文言文的第2小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一般在文言文的第3小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赋分各为3分。都是选择错误的一项。
⑶备考建议
● 试题设置的2个小题都与文章的内容紧密相关,考生不可能非常准确地理解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但借助语境,可以较为准确地推知文章梗概。因而,把握文章的整体、理解史传故事的主要内容是极其重要的
● 应教给学生相应的答题技巧。1个小题4个选项,其中有3个是正确的,学生浏览全部选项后,可以来猜测推知错误的选项,提高自己的得分率。
13.古诗鉴赏
涉及到古诗鉴赏的考点应有“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⑴考点分析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文阅读”一部分中,文言文的选料来自史书,不属于文学作品,那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任务,便落到了古诗身上。
文学作品的形象对诗歌来说,“人”“事” “景”“物”“ 抒情主人公”就是形象。
⑵命题走向
⑶备考建议
●教学生梳妆打扮,有的学生心里懂得意思,写不出来,给学生一些现成的语言,如悲凉心情有那些词
●掌握一些常用的意象的象征义、比喻义,便于学生理解、表达。
●要明确鉴赏题目的一般步骤和程序是与诗歌的思路是一致的。诗是由意象构成意境,再由意境体现诗情的。意象是诗的基础,意境是诗的画面,诗情是诗的内涵。鉴赏一首诗必须从意象着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诗情。“意象→意境→诗情”是鉴赏古诗从局部到整体的合理流程,不可倒置。
●回归课本,重视课后习题对考点的指向作用。如第3册课本《近体诗6首》课后习题中提到近体诗章法的起承转合。这对解题很有帮助。律诗“首联”也叫“起联” “起”是对所写内容的概括,借以引起诗的内容。古人作诗,或因事而起,或因物而起,或就题而起,或即景而起,我们可以以此为突破口,把握古诗的内容。我国元“颔联”承笔衔接。承笔是承接开头、或写景、或抒情、语气和缓,与上联自然衔接,不可松泛。起笔一联只概括大概,承笔应点明题意,以开启下文转笔一联。“颈联”起笔呼应,上承“颔联”,转折突起,陡生波澜,有起有伏,力免平铺直叙。是结构上的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的转换,它不仅使诗歌在章法上给人一种回环往复、摇曳多姿之感,更能引导读者从中体认思路,进而品味出作者的情感和诗歌的主旨。“合”是指诗词的收束句,是作者“感发意志”、“体物写情”的“诗眼”所在,是全诗主旨的表现。
㈡ 2017年上海外国语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试大纲说明
2017年上海外国语大学汉硕专业考试大纲(考试内容范围说明)
汉语基础考试由汉语语言学基础知识、汉语应用能力和汉语语言分析三部分组成。
(一)汉语语言学基础知识
汉语语言学基础知识部分测试以下内容: 1.语言学基础;2.汉语概况;3.现代汉语语音;4.现代汉语词汇;5.现代汉语语法;6.汉字;7.古代 汉语。
(二)汉语应用能力 汉语应用能力考试测试以下内容: 1.辨音和标音能力;2.字形、字义辨别能力及汉字书写规范;3.词汇、语法规范;4.文言文阅读理 解。 (三)汉语语言分析 汉语语言分析考试测试以下内容: 1.语音分析;2.词义分析;3.语法分析。
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能力考试由中外文化及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教育学、心理学及语言教学 和材料分析写作三部分组成。
(一)中外文化及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 中外文化及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部分测试以下内容: 1.中国文化基础知识;2. 外国文化基础知识;3.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
(二)教育、心理及语言教学基础知识 教育、心理及语言教学基础知识部分测试以下内容:
1.教育学基础;2.心理学基础;3.语言教学基础。
(三)材料分析写作 材料分析写作部分测试以下内容: 1.分析与实践能力;2.论文写作能力。
㈢ 徐志奇汉语文字学概要复习资料或考试大纲
我是中文系毕业的,中文最难修的是古代汉语,训诂、格律、音韵什么的,很复杂,但是我可以告诉你,古代汉语研究生很少人报名,甚至,有的招考单位招两个,也许只有一个人报名。大专院校也缺少古汉语老师的。不过,就业范围不宽。下面是一些书目,你可以挑选着看。《古代汉语》课程参考书目《古代汉语》课程以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99年5月校订重排本,共四册)为教材。为了帮助学生开阔眼界,特开具如下参考书目,供选择阅读。一、教材 1. 郭锡良 唐作藩 何九盈等《古代汉语》 商务印书舘出版 上下 2001年 2. 周秉钧《古汉语纲要》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1年1月第1版 3. 王力《汉语史稿》 中华书局 上中下 1980年6月第1版 4. 郭锡良 李玲璞 《古代汉语》 上下 语文出版社1992年 5. 杨宝忠 《古代汉语词语考证》 河北大学出版社 1997年 6. 萧泰芳 张儒等 《古代汉语注释商榷》 山西古籍出版社 1999年 7.牟维珍等《王力古代汉语注释汇考》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4年二、工具书 1. 许慎 《说文解字》 中华书局 1963年 2. 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康熙字典》 中华书局 1958年1月第1版 4. 杨树达 《词诠》 中华书局 1965 5. 裴学海 《古书虚字集释》中华书局 1954年 6.《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 商务印书馆2005年7月 7. 王力 《王力古汉语字典》 中华书局2000年6月第1版 8.《辞源》 商务印书舘 9.《辞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0.《汉语大字典》 四川辞书出版社 湖北辞书出版社 11.《汉语大词典》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2. 杨伯峻 《古汉语虚词》中华书局 1981年 13. 王海棻等 《古汉语虚词词典》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年 14. 中国社科院语言所古代汉语研究室 《古代汉语虚词词典》 商务印书舘三、文字类 1. 唐兰 《中国文字学》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年9月第1版 2. 胡朴安 《中国文字学史》 上海书店 1984年3月第1版 3. 经本植 《古汉语文字学知识》 四川教育出版社 1984年9月第1版 4. 高亨 《文字形义学概论》 齐鲁书社 1981年2月第1版 5. 梁东汉 《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59年2月第1版 6. 裘锡圭 《文字学概要》 商务印书舘 1988年8月 7. 蒋善国 《汉字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7年8月第1版 8. 杨五铭 《文字学》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10月第1版 9. 罗君惕 《汉字学要籍概述》 中华书局 1984年5月第1版 10. 陆宗达 《说文解字通论》 北京出版社 1981年10月第1版四、词汇类 1. 赵克勤 《古汉语词汇概要》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7年4月第1版 2. 何九盈 蒋绍愚 《古汉语词汇讲话》 北京出版社 1980年10月第1版 3. 苏宝荣 宋永培《古汉语词义简论》河北教育出版社 1987年10月第1版 4. 洪成玉 《古汉语词义分析》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5年11月第1版 5. 高守纲 《古代汉语词义通论》 语文出版社 1994年10月第1版五、语法类 1. 马汉麟 《古汉语语法提要》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0年出版 2. 张之强 《古代汉语语法知识》 北京出版社 1979年7月出版 3. 刘学林 刘天泽 迟铎《古汉语语法》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7年4月第1版 4. 刘诚 王大年 《语法学》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10月第1版 5. 何乐士 《古代汉语语法》 6. 郑奠 麦梅翘 《古汉语语法学资料汇编》 中华书局 1964年 7.《文言语法》 杨伯峻 著 北京出版社 1956年11月第2版 8. 马建忠 《马氏文通》 商务印书舘 1983年 六、虚词类 1. 何乐士等 《文言虚词浅释》 北京出版社 1979年7月第1版 2. 杨伯峻 田树生 《文言常用虚词》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3年10月第1版 3. 陕西师大 《常用文言虚词词典》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3年3月第1版 4. 吕叔湘 《文言虚词》 上海教育出版社七、修辞类 1. 赵克勤 《古汉语修辞简论》 商务印书舘 1983年3月第1版 2. 李维琦 《修辞学》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10月第1版 3. 杨树达 《汉文文言修辞学》 中华书局 1980年9月新1版 4. 郑子瑜 《中国修辞学史稿》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4年5月第1版八、古代文献 1.杨伯峻 《论语译注》 中华书局 1980年 2.刘宝楠 《论语正义》 中华书局 《诸子集成》本 3.杨伯峻 《孟子译注》 中华书局 1960年 4.焦循 《孟子正义》 中华书局 《诸子集成》本 5.孙诒让 《墨子闲诂》 中华书局 《诸子集成》本 6.郭庆藩 《庄子集释》 中华书局 《诸子集成》本 7.王先谦 《荀子集解》 中华书局 《诸子集成》本 8.陈奇猷 《吕氏春秋校释》 学林出版社 1984年 9.陈奇猷 《韩非子新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年 10.司马迁 《史记》 中华书局点校本 11.班固 《汉书》 中华书局点校本 12. 洪诚 《中国历代语言文字学文选选注》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2年九、古书注解和诗词格律 1. 杨树达 《古书句读释例》 中华书局 1954年12月第1版 2. 俞樾等 《古书疑义举例五种》 中华书局 1956年1月第1版 3. 王力 《诗词格律》 中华书局 1977年 4. 陆宗达 《训诂简论》 北京出版社1980年十、杂志 1.《古汉语研究》 2.《中国语文》 3.《汉字文化》
㈣ 高考考试大纲中语文和汉语有什么区别
汉语(Hànyǔ)又称华语、中文、普通话等,属汉藏语系,约15亿使用者,现中国大陆地区、中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新加坡官方语言,亦是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主要流通于中国和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以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等国及海外华人社区。
汉语是分析语,有三到十五种声调。汉语的文字系统汉字是一种意音文字,兼具表意和表音功能。汉语包含书面语和口语两部分。古代书面汉语被称为文言文,现代书面汉语被称为白话文,以现代标准汉语为规范。
[yǔ wén]
语文
(语言和文学的简称)
编辑
是语言和文学及文化的简称。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口头语言较随意,直接易懂,而书面语言讲究准确和语法;文学包括中外古今文学等。此解释概念较狭窄,因为语文中的文章不但有文艺文(文学、曲艺等),还有很多实用文(应用文)。通俗的说,语言就是说话艺术。
一般认为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语言和文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简约式统称等都离不开它。它是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能力和知识,文化知识的统称。也可以说,语文是口头和书面的语言和言语的合称,是语言规律和运用语言规律所形成的言语作品的言语活动过程的总和。
㈤ 2018年高考汉语考试大纲都有哪些
Ⅰ. 考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2006年颁布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确定高考汉语科考核目标与要求。
6.识别和变换句式;
7.造句、扩句、缩句;
8.组句成篇;
9.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10.识别和使用常见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11.理解文言文常见实词、虚词。
(二)文学和文化知识与运用
1.了解中外著名作家、经典作品;
2.理解常用成语、谚语、俗语中的文化内涵;
3.了解中外优秀文化中艺术、历史、科学、哲学等领域的基本常识;
4.了解中华民族传统风俗习惯的基本常识。
二、阅读
1.提取话语或文本传递的主要信息;
2.领会和把握话语或文本的情感、态度、语气和倾向;
3.抓住关键概念和重要细节;
4.把握文本中的时空顺序;
5.分析和理解文本中的逻辑关系;
6.整体把握话语或文本的意图;
7.鉴赏文本中的形象,感受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8.整体把握文本表现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9.体验文本的内容与形式之美,并作出一定的评价。
三、表达
1.根据情境和要求,进行准确、流利、得体的表达;
2.根据要求,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常用应用文。
祝考生们考生顺利!
㈥ 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考试大纲 和解析的区别
《考试大纲》:讲解国际汉语教师的考试科目、侧重点、疑难点以及考试范围;
《大纲解析》:解析考试的出题方向,命题思路等等
㈦ 有谁知道(古代汉语 郭锡良 何九盈)考研要求的背诵篇目和考试大纲啊, 有四川外语学院的更好了
如果是考川外,古代汉语根本就不需要什么背诵篇目。川外的古代汉语2011年的考研试题大概就分析内小篆字形、名词容解释、词义分析、文言翻译、文言文分析、还有古诗平仄这几个部分。现在复习古代汉语就熟悉熟悉下篇目,还有就是每单元后面的古代汉语常识总结下就行了。等买到往年的试题再进行具体的针对性学习吧!祝你好运!
㈧ 请问浙江自考00821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池昌海版的考试大纲有吗
登陆当地教育考试院官网查询开考计划就可以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