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试卷答案 > 我有一个语文试卷

我有一个语文试卷

发布时间:2021-01-07 00:26:30

1. 谁能帮我找一个小学语文试卷的网站,要有答案的!

小学语文试卷网
http://8126.eol.cn/
小学语文教专学资源属网
http://xiaoxue.ruiwen.com/

http://www.xxjpzy.cn/

2. 语文老师说过有一本书,里面有很多短文,很多试卷上的阅读理解都是在里面选的,叫什么,我不太记得了

提优阅读训练?

3. 我还有12张语文试卷,可以抄答案,4篇作文可以在网上找,我大概1点能写完么😱

这可怜的孩啊
有人帮你一块糊弄糊弄也差不多
不明白为啥悬赏这么高
加油吧,假期作业也就那么回事,没啥用

4. 关于我周末语文试卷的题目

一、分章说明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时”,这里是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这类字眼要懂得活解。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孔子说这句话是有背景的。《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弟子弥众(越来越多),至自远方”。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乐。这句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说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人不知”,“不知”什么呢?没有说出来,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从《论语·宪问》中“不患人之不己知(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这句话,也可以看得出来。“君子”,在《论语》一书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这句话里,可取前义。因为这个词现在也常用,大家都懂得它的意思,我们没有翻译;一定要译,也可以译作“高尚的人”。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讲解〕《论语》记孔子门人一般称字,如对仲由称“子路”,对端木赐称“子贡”,对曾参独称“子”,因为此书是孔子二传或三传弟子所记,曾受业于曾参。“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这是巧合。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过去有这样一种理解,把“温故”(复习旧知识)和“知新”(获取新知识)看作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如子夏所说“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见《论语·子张》),这是因为忽略了下面“为师”二字。《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其中,“罔”“殆”二字历来解释纷纭。朱熹注云:“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不求诸心”指的是不思考;“不习其事”,指的是不读书。讲这一章,要防止产生片面理解,要使学生认识到“学”是基础。孔子就很重视“学”,反对离开“学”这个基础去胡思乱想。他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关于这段话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记载: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批评了他;子路于是改服而入,但颜色依旧充盈。孔子又对他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哉!”据此,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两章内容相同,故予合并。

〔讲解〕这两章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也有借鉴的意思。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讲解〕“士”,在《论语》中大约出现十五次,大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强,才能长期坚持奋斗。“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讲解〕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何晏集解:“大寒之岁,众木皆死,然后知松柏小凋伤;平岁,众木亦有不死者,故须岁寒而后别之。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朱熹引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与君子无异,惟临利害,遇事变,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见也。”二说大同小异。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讲解〕曾子曾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积极的一面;“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消极的一面。孔子关于“仁”说过许多话,细分析起来,都跟这两点有关,例如“修己以安人”,“修己”也就是“恕”,“安人”就是“忠”。由于子贡问的是“可以终身行之”的“一言”(实即问“道”),所以孔子拿“恕”来回答他。

二、问题研究

《论语》是过去蒙童教育的必读书,尽管大部分内容都不易读懂或只能读到似懂非懂,但人们一直坚持这样做下来,而且要求极严,须能通背全书。这大概出于两个原因:一是古代典籍里常要引用这本书里的话,“反刍”的机会很多,但如不先背下来,就无法进行“反刍”;二是通过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此外,读《论语》也有了解历史掌故、增加识字的功能,但这是次要的。

今天的情形已经大不相同。我们读《论语》,旨在吸收前人思想精华中有益于自己思想品德修养的部分,这就大大地缩小了读的范围。《论语》全书各家版本的分章不一,一般都在485章左右,我们只选录10章,而且全是短章,这又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这样来选篇才符合“古为今用”的原则。至于个别条件较好的教学班愿意多读一些,那自然是好事,但也要注意不增加学生负担。

所选10章,有三个方面的内容:(1)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包括第1、2、3、4、5章;(2)关于思想品德修养,包括第1、4、5、6、7、8、9、10章;(3)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的概念。包括第8、10两章。作这样划分的目的是,提醒教师全面地看待课文的内容。在教学实践中,针对初一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第三个方面的内容是可以取消的,无妨将它并入思想品德修养的范围,第8、10两章同时列入第二、三两个方面,就是这个意思。

教读这十章,要认真研究格言的教学方法。十章中的前九章无疑都是格言,最后一章形式上是对话体,其实核心只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上,也可以算作格言。讲格言有“三要”:一要弄懂字面上的意思;二要牢牢记住原话,为“反刍”创造条件;三要联系实际,用来指导自己的言行。教师可以据此创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来,这是编者的一点希望。

练习说明

一 看注释,查工具书,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加下划线词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吾日三省吾身

3.温故而知新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士不可以不弘毅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设题目的是使学生明白各章字面上的意思。翻译格言跟译记叙文不同,一般都要用直译,要尽可能保留原文精练、准确的风格,不随便增减词语。

答案参见“有关资料”中的译文。应注意的是,有些词语历来有多种解释,例如“三省”,一说“多次反省”,一说“以三件事检查自己”。又如“殆”,这里可解作“疑惑”,也可解作“危险”,“有害”,但课本取后一义。“弘毅”,有合解为“刚强”的,也有分解为“宽广”和“刚强”的。教师只宜任选一种,不宜作比较、分辨。

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同看法。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全班讨论: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设题目的是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深入理解这句话的内容。应注意的是,孔子用这句话给“恕”字下定义,其中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有可取则予肯定,说错了的(有可能误解句意)要纠正。

此题又是示例性的,其余各章也可仿此进行讨论。

三 背诵全文,并把文中成语、格言和警句摘抄在笔记本上。

(略)

教学建议

本课拟用两课时教读。

学这篇课文,能当堂成诵是关键,理解不必求深,能启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就算达到了目的。

全篇课文除去“××曰”等字眼,不过二百字,完全有可能在40—50分钟之内成诵。要保证学生的诵读时间,并以灵活、生动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背诵练习。

课文内容当然要经过讨论,但要控制讨论的规模,一般只宜用师生交谈的形式,个别的可让学生自由发言。要提倡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作独立思考,联系本人的实际,以加深体会;不要求在讨论中解决所有的问题。

以上是基本设想。再提几点建议:

一、要讲究导入的方式,从学生熟悉的词语或故事说起,自然说到孔子这个人和《论语》一书:如曲阜朝圣之举和赵普(宋开国丞相)“半部《论语》治天下”一事。时间不超过5分钟。目的是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二、介绍孔子和《论语》十分必要,也可用讲故事的形式,而将知识性的内容渗进其中。

三、在教读过程中要尽可能结合学习的内容提出问题或讲点故事,使学生不感到枯燥乏味,又能学有所得。

例如学“温故”一章,无妨先问学生:“有些老师知道世上许多事情,讲起来娓娓动听,这样的老师算不算好老师?”由此自然导出“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的观点,最后再落实到“知新”二字,并就此略作发挥。

又如,课文中提到曾子、子路、子贡,这在孔门七十二贤中也是卓越的人物,讲讲有关他们的事迹(如“曾参杀人”“子路盛服见孔子”“子贡游说五国之君”等),也可引发学生的兴趣,但要讲得十分简明,每事一分钟讲完即可。

四、向课外延伸:可指定《论语》中某几篇,让学生从中找出常见的成语;也可用教师读学生听的办法。例如《述而篇》中,第2章有“诲人不倦”,第7章有“举一反三”,第19章有“发愤忘食”。

有关资料

一、孔子简介

这里只从《史记·孔子世家》中摘录几条:(1)孔子“生而首上圩顶(四边高,中低),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2)“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仓库管理员),料量平。”(3)“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4)“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效法)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5)“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6)“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7)“乃因史记作《春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8)“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志,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

二、《论语》简介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若干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前后两章之间不一定有什么关联。各章的体式也不尽相同,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种是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这篇课文中的第1至9则都属于这种体式。

一种是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这种体式的写法很灵活:有时写出提问者的原话,有时只写某人问什么(例如“孟武伯问孝”);有时写出对话的环境或背景,有时不写。课文中的第10则属于这种体式,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

一种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这种体式我们以后才能学到。

《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它一直是学童们的一本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语中。

三、孔门弟子简介(引号中语皆出自《史记》)

1.子路:“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

5. 嗯不是啊不是不是不是我那个卷子上有一道题一样样哎哟语文测试

可能会算雷同

6. 粗心要不得 发语文试卷了,我拿到卷子一看,90分!我一连看了好几遍,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

满不在乎:一点也不在乎。晴转多云的意思:天气预报里晴天转多云。文中的意思:脸色突然变阴。

7. 谁给我一个四年级语文试卷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

一 、 积累(33%)

1、同学们,这学期我们积累了许多名人格言。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句?请你用最漂亮的字迹写出来,让大家分享。(2分)

-------------------------------------------------------------------------------------------------------------------

2、你会拼这些词语吗?请写在括号里,注意书写美观。(8分)

fù gài lǎn ò mǐn jié hén jì

( ) ( ) ( ) ( )

suí yù ér ān màn tiān juǎn dì

( ) ( )

3、你会根据要求写吗?(8分)

比一比再组词:

幻( ) 篇( ) 核( ) 赖( ) 凭( )

幼( ) 遍( ) 该( ) 懒( ) 任( )

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所向披靡(mí mǐ) 蛟龙(jiāo jiáo) 譬如(pì bì)

供养不周(gōng gòng) 慎重(shèn zhèn) 荣膺(yìng yīng)

4、精彩的回忆:(15分)

①从前,一个小村子里有座漂亮的花园。那里,春天———— ,夏天—————— ,

秋天 —————— ,冬天 —————— 。

②多少劳动人民的———— 和 —————— ,才———— 成这前爸爸见头,——

————————- 的万里长城。

③作家丰子恺写白鹅的高傲是从姿态、—— 、———— 、 ———— 、——

这四方面介绍的。

④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以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的诗句是《游山西村》里的—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著名诗人 写的,故人西辞黄鹤, 。 ,唯见长江天际流。我还在课外学习了送别诗《 》,知道其中的诗句--------------------------------------,--------------------------------- 。
(二) 运用(13%)
1、你会改成语中的错别字。(3分)
行单影只( ) 耀舞扬威( ) 突如奇来( )
金碧辉黄( ) 久惊沙场( ) 汗马攻劳( )
2、学习了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你肯定深受感动,有许多话想对台湾青年和李博士说吧。请你用上一组关联词,把最想说的一句话写下来 。(2分)
-----------------------------------------------------------------------------------------------------
3、照样子写句子。(3分)
①教室真静,静得可以听见同学们的呼吸声。
这玫瑰真香-———————————— 。
②敌人很狡猾。敌人像狐狸一样狡猾。
树叶在空中飞舞。————————————————。
③路旁开了许多美丽的花儿。路旁开了花儿。
真正的魔法师是聪明勤劳的科学家。————————————
4、把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5分)
( )“啊,真好吃!多么,多么……”小猴没有找到恰当的形容词,心里只记下:通红通红的东西好吃。
( )这“火”烧红了小猴的脸,又通过肚肠,烧红了小猴的屁股。从此以后,猴子的脸和屁股也是通红通红的了。
( )“哎哟,妈呀!这是什么鬼东西呀!……是火!一定是火!”
( )小猴在路上遇到一个通红通红的西红柿。小猴把它拾起来吃了。
( )小猴顺着路往前走,又遇上一个通红通红的红辣椒。小猴急忙把它拾起来,不假思索地塞到嘴里。
二、 开心阅读(24%)
(一)红花草
红花草,也称紫云英。这是一种生命力很强的草本植物,南方的水稻种植区里,遍野都有她的足迹。还在早春时节,倔强的红花草就从隔年的稻茬周围争先恐后地钻出来。不久,嫩茎上开出一朵朵小红花,宛如一支支小火把,美极了。
然而,我对红花草的喜爱,还不只是因为她那顽强的生命力,更在于她那朴实、崇高的情怀。数九隆冬,万物萧疏,红花草却顶风冒雪,破土抽芽;春暖花开,百花吐艳,红花草又无意争春,默默无闻地扎根生长。她的品格是多么谦逊。红花草到了全盛时期,香气弥漫,使空气都像渗进了糖,无数的蜜蜂终日绕着她采蜜。一到插秧季节,红花草又慷慨地翻进土里,泡入水中,变成了好的绿肥,为迎接更大的丰收牺牲自己。
1、从文中找出一对近义词,把它写下来。( ) (1分)
2、用“~~”在文中画出一个比喻句,然后回答问题。(3分)
作者把——— 比作——————————是为了突出 — ----- 。
3、“——”在文中画出表示红花草无私奉献精神的语句。(2分)
4、“我”为什么喜爱红花草?(3分)
——————————————————————————————————————————————————————————————————————————————————————————————————————————————————
(二)小蝴蝶花
小蝴蝶花长在草丛里,从紫色的花瓣里不时飘散出一四淡淡的清香,逗引蜜蜂、蝴蝶从远处飞来。
它看看自己周围,不过是些( )的小草,有的不开花,有的即使开出一朵半朵小花,既不惹眼,也没有什么香气。小蝴蝶花骄傲了。它说:“看来,我是百花中的冠军了。可惜被埋没在这里,和这些平凡的小草小花在一起,我几时才有出头之日啊!”不久,小蝴蝶花被花匠发现了。花匠把它移植在一个( )的花园里。它初到这里,看到那白玉栏杆里的牡丹,开得富丽堂皇;正在怒放的芍药,比朝霞还要新鲜……在这数不尽的( )的名花中,蝴蝶花一下子又自卑起来。它想:“看来我是百花中最难看的花了,谁也不会理睬我了!”
小蝴蝶花正在( )的时候,想不到一群孩子对它发生了兴趣。一个孩子大声嚷道:“快来看哪,这漂亮的花叫什么呀?”
“它是小蝴蝶花。”另一个孩子回答。
“多好看呀!”孩子们蹲在小蝴蝶花跟前看着,夸着
小蝴蝶花这才明白:过去自己在小草小花中间骄傲固然不对,在名花中间自卑也是没有道理的。
1、给括号里填的词,全对的一组是( )。(2分)
A.平平常常 万紫千红 奇花异草 暗自伤心
B.平平常常 万紫千红 争奇斗艳 暗自伤心
C.平平凡凡 繁花绽放 争奇斗艳 冥思苦想
D.闻所未闻 花儿朵朵 各种各样 暗自伤心
2、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⑴自卑: ( ) ⑵ 固然: ( )
3、文中的“名花”是指( )。(2分)
A.牡丹和芍药 B.牡丹和蝴蝶花 C.芍药和蝴蝶花 D.牡丹、芍药和蝴蝶花
4、蝴蝶花的心情变化在文中很明显,请在文中找出三个词,填在括号里。

( )→( )→(

5、蝴蝶花懂得了什么?(4分)
—————————————————————————————————————————————————————————————————————————
6、读了这篇文章,你懂得了什么?(5分)
—————————————————————————————————————————————————————————————————————————
三、 习作乐园(30%)
题目:我真的很棒
提示:未来的社会是人才竞争的社会,善于推荐自己将是迈向成功的起点。请你以“我真的很棒”为题,写一篇习作,用具体的事例告诉大家你“棒”在什么地方。

8. 我语文试卷有一道这样 的题:学语文要养成天天诵读的行为.用修改符号改.

学语文要养成天天诵读的行为.(养成行为词语搭配不当,应把行为改成习惯。)

9. 给我张初一上册语文试卷(要有答案的) 有的给我`谢谢

濉溪县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七年级语文试题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一) (二) (三)
得分
卷首语:亲爱的同学们,步入初中的你,进入了一个新天地,当你在快乐中品尝到语文学习给你的营养滋补时,也许你在思考:我收获了多少?老师希望这张试卷能成为点燃你们智慧的魔法石,认真一点,你会做得很棒的,老师祝你取得满意的成绩。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胸有诗书气自宏,一笔好字闯天下。请将下面一句话用正楷或行楷抄写在方格里。(此题根据抄写文字和全卷书写水平综合评分。)(4分)
会 当 凌 绝 顶 , 一 览 众 山 小 。

2.古诗文默写(8分)
(1) ,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2) ,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诗句是:
, 。
(4)《 论语 十则》中,孔子论述“学”和“思”辨证关系的两个句子是 ,

(5)写出含有“雨”字的一句完整的诗句(要求有连续性的上下句)
, 。
3.根据你对下面词语的理解将他们排序,并说出理由,然后至少运用其中的2个词语写一段连贯的话。(4分)
争奇斗艳 枝枯叶败 落英缤纷 含苞欲放
我的排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理由:
我的写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4. 这学期,你一定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好多次语文活动吧,下面请展示一下你的活动情况。(4分)
(1)【这就是我】请用几句精彩的语言介绍你自己,尽量表现你的个性,让人过目不忘哦:(2分)
我的介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漫游语文世界】商店门牌,电视广告或者报刊杂志等,到处都有语文,请举一个你在生活中发现的关于语文实际运用的例子并简要分析:(2分)
我的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与欣赏。(40分)
(一)阅读下面课文节选,完成5~9题。(13分)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5.解释加点的字。(4分)
私拟作( )昂首观之( )项为之强( )青云白鹤观( )
6.下面对文中加点的虚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相当于“的”)
B.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两个“之”都为代词,且指代对象相同)
C.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介词,当“被”讲)
D.以丛草为林(动词,意思是“当作”、“看作”)
7.这一段主要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联想与想像,充分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8.翻译句子。(2分)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我的翻译:
9.你刚刚度过童年,一定也曾有过这样观察小动物的“物外之趣”吧,试着描述出来,让大家分享你的快乐。(3分)
我的描述:

(二)阅读下列两个选段,完成10~15题。(14分)
(甲)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的,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乙)春在田畴,松软的泥土散发着清新湿润的气息,冬憩后醒来的麦苗儿精神焕发,展现出一派蓬勃盎然的生机;渠水欢唱,如母爱的乳汁,与土地和麦苗的血液水乳交融。春在河畔,碧波清荡,鱼虾畅游,蛙鼓抑扬弄喉嗓,柳丝婆娑舞倩影,阳光水波交相辉映,洒落捧捧金和银。春在天空,燕语呢喃,蝴蝶翩跹,风筝高飞,浓浓春意弥漫洁白的云朵间,甜甜笑声穿梭浩淼九天。春在果园,红杏流火,桃花漫霞,梨树飞雪,蜂蝶追逐喧嚷,酝酿生活的甘甜和芬芳……
10.甲文描绘了春草图和春花图两幅春天的画面,乙文描绘了四幅春天的画面,分别是 、 、 、 。(4分)
11.甲文第一段写了小草的情态以及它的质地、 、 ;乙文未写草,但写了春天植物的绿,如 、 。(2分)
12.甲文第二段与乙文写得色、声、味俱全,甲文表现“声”的词语是“嗡嗡”;乙文表现“声”的词语是“ ”、“ ”等。(2分)
13.甲文第二段和乙文都用了虚实相结合的方法,请默写出甲文虚写的句子。(2分)
我的答案:
14.甲文与乙文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我的理解:
15.想想看,春天还是什么?发挥你的想像力,仿句再写出一个形式相同的句子。(2分)
春天是一缕轻轻吟唱的暖风,和着声声婉转的鸟语;春天是一捧温暖明亮的阳光,吻着馥郁醉人的花香;春天是 , 。
(二)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20题。(13分)
孩子,请系好鞋带
那时,我还在读初一。学校每到年底都会组织游园活动庆祝新年的到来,记得那年的游园活动特别热闹,游戏很简单,似乎所有的人都能中奖,所以奖品很快就剩得不多了。
我终于也挣得了一张票,便兴冲冲去领奖。领奖处挤满了人,每个人都希望得到最后几份奖品,我也不甘示弱往前挤。高高的窗台,狭小的窗口,发奖的人根本看不见领奖人的脸,只能随意地从那些伸进窗口的挥舞着的手中接过奖票,再递给奖品。突然间,我感觉手心沉甸甸的,是一份奖品!还来不及高兴,旋即又感到手里轻飘飘的了——奖品被别人抢了!我忙抬起头四下搜寻,只见身旁一个大男孩正在冲我得意地笑。
我冲他喊道:“把奖品还给我!”他边走边嚷:“每个人都有奖票,谁能抢到就是谁的了,凭什么还给你!”我拽住他的衣角,近乎哀求:“我先拿到的,给我吧。”
他猛地推开我,没想到竟把我趔趄在地,他一溜烟跑掉了。
从地上爬起来,我再也忍不住委屈大哭起来。我边哭边走向办公区,这时我本能地想到了母亲,她是这所学校极有权威的老师,她一定能帮我!
母亲听我哭哭啼啼叙述完一切,沉默了半晌才说:“孩子,先系好你的鞋带吧。”我低头一看,真的,鞋带不知在什么时候已松开了。我迅速系好鞋带,然后期待母亲帮我要回奖品,没想到她却平静地说:“走吧,我们回家……”
这件事早已过去,我始终没能要回那份本该属于我的奖品,为此,心里不止一次埋怨母亲。然而,随着渐渐长大,十多年来也曾经受了许多成败与得失,现在我才恍然明白,当年的母亲用心良苦!
她让我系好鞋带,她在我因得不到奖品而懊恼的时候,让我系好鞋带,因为,我确实应该这样做。如果我任由自己哭闹,我可能会一辈子对此事耿耿于怀,无法释然。生活中本来就有好多我们想要的东西却无法得到,我们又怎可以要求自己每次都能被满足呢?母亲这样做其实是想让我学会坚强——当生活不能如愿以偿或者不尽人意时,不是一味地计较和埋怨,而是一如既往地做自己应该做的事,保持一份恬淡心情对待生活。
我知道,命运给予我们的磨难将远不止是失去一份奖品;我同样知道,对待磨难也并非系好鞋带就难解决这么简单,但我明白生活的真谛就在于此——无论发生了什么事,不气馁,不自怨自艾,永远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永远向前看,终有一天,我就能用生命的带子系住幸福。
16.找出表明本文属于回忆性文章的标志性语言。(2分)
我的答案:
17.母亲让“我”系好鞋带的内涵可用文中哪些句子来解释?(2分)
我的解释:
18.你觉得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点,请简单赏析一下。(3分)
我的赏析:
19.你觉得文中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分)
我的理解:
20.“孩子,请系好鞋带。”文中母亲的一句话影响了“我”一生。是啊,正确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十分有利。同学们,在这十多年的成长历程中,父母对你说的哪句话你最难忘?这句话对你有什么样的影响呢?(3分)
最难忘的一句话:
这句话的影响:

三、作文(40分)(从以下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作文)
21.(1)家庭给我们的有爱,有温暖,有教益,也许还会有烦恼和痛苦……请以《家庭给我的 》为题写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
(2)请以“ ,我想悄悄对你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450字的文章。
要求:把题目补完整;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有感而发,说真话、诉真情;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如果需要,用“七(×)班,×××同学(老师)”(或用化名)代替。
题目:
濉溪县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七年级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亲爱的阅卷老师,如果说此前是我们在考学生,那么,此刻就是学生在考我们。这份试卷许多处没有所谓“标准答案”,我们不要以自己的思维习惯和个人好恶去评价学生。要饱含爱生之情,细心琢磨学生的答题思路,认真揣摩学生的答题结论,善于发现学生答题思维过程中的亮点。一句话:公平公正、尊重学生、严谨细心、满怀热情。
一、 语文积累(20分)
1.此题根据抄写和卷面书写水平综合评分,楷字、行楷字均可。(4分)
2.(1)绿树村边合(2)山光悦鸟性(3)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略(符合要求即可)(该题答案错、漏、添、改字,所在小题不得分。每空1分,满分8分)
3.排序:含苞欲放 争奇斗艳 落英缤纷 枝枯叶败 (1分)理由:植物(花)生长的自然规律。(1分,意思对即可。)写句:没有标准答案。(2分,视词语运用是否恰当,语句是否连贯给分,如只运用1个词语给1分。)
4.开放性题,考虑七年级学生情况,适当放宽要求,合乎题意即可得分。
二、阅读理解与欣赏(40分)
(一)(13分)5.暗地里;抬起;同“僵”,僵硬; 景象(每词1分,计4分)
6.B(2分) 7.夏天观察蚊飞之趣(1分,意近即可);少年儿童丰富神奇的想像力及稚气烂漫的情趣(1分,意近即可)
8.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意近即可,2分) 9.略(观察仔细,言之有物,表达顺畅即可,3分)
(二)(14分)10.田畴春图 河畔春图 天空春图 果园春图(每空1分,意近即可,计4分)
11.颜色、长势、麦苗儿精神焕发,柳丝婆娑(每空0.5分,意近即可,2分)
12.呢喃 喧嚷(每处1分,计2分)
13.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2分)
14.对春的热爱、赞美之情(意近即可,2分)15.略(2分)
(三)(13分)16.那时,我还在读初一;这件事早已过去(两处各一分,计2分)
17. 无论发生了什么事,不气馁,不自怨自艾,永远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永远向前看,终有一天,我就能用生命的带子系住幸福。(2分)
18.呼告式,显得亲切;鞋带,一语双关,含义深刻,给人启迪。(谈一点就行,其他角度也可,谈得合乎情理即可,2分)
19.沉着冷静,大度明理,教子有方(意近即可,3分)
20.略(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
三、作文(40分)
21.评分标准:28分切入评分

10. 帮我出一份语文试卷

我爱文学

海风吹拂海面。吹拂着无千年的沧桑。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下,让文学在前人未有的探索中发出惊异的光芒。文坛上,似曾徘徊过无数出色的文人墨客。

其实文人的体内会奔腾着一匹野马。桀骜鬓毛流淌风华。他们愿在荒芜的阔野上,以泪渐洒。达达的马蹄要踩出文学之花。

长亭内,醉酒当歌,叹人生几何,豪迈地吟出"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李白,阅人无数的时光引无数后辈由衷启迪。"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含情脉脉,双眉紧锁着淡淡忧愁的古代才女--李清照,又在细雨霏霏的夜晚,创作着那一首首属于自己的诗篇……豪放与婉约两大流派,如一对霸气的龙凤,在历史的长空,腾飞自今。

回眸过去的里程,让我们自豪敬佩。展望未来的旅途,又让我们信心百倍。

东西方文学的交融,出现了更多流派。以英国的斯特恩开始的感伤主义,以但丁为首出现的文艺复兴,以写照生活为主的自然主义等等。

又过了若干年。出现了欧洲神话文学巧匠安徒生,唯美诗歌主义的泰戈尔等等。在神圣的东方领域上,跋涉出了胡适,鲁迅等才人,他们在文坛上力挽狂澜……

时间翻阅,跨越新世纪的门槛。80年后又涌现出一批批优秀的少年作家。另类的韩寒,小才女的蒋方舟,花语新秀的叶迷,滕萍等等。

高尔基曾经说过"文学既人学。"的确,文学是人学。可是当文学涉及到人学时候,在旅途中的文学者会感到很孤独,很痛苦。可正如此,才出现了文人们所说的--孤独是诗人的情人。

立足当今世态,真正爱文学的人越来越少了。特别是当文学巨匠巴金去世后,不少人已觉察到文坛开始走向没落。这个话题,在文学圈里,已是共同瞩目的问题。余杰也说:"当代文学正是缺乏古希腊复兴时那股悲愤伟大的历来能够。"如此,作为后辈的我们,更应该于此升华,复兴文坛昔日的辉煌。

文学。

仅仅几笔的两个字,却是一个多么沉重的字眼。当代著名作家赵丽宏曾比喻,文学是求知阅世的过程里,一项重要的大门。她曾说过一段话,多年后,仍让我记忆犹新--

"文学是人类感情的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是人类历史的最形象的诠释。一个民族的文学,是这个民族的历史。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是这个时代的新生,是这个时代生活百态的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线,是这个时代精神和情感的结晶。"

曾经我也写过一篇文章,叫做《我爱文学》。那时的我,对文学这扇大门充满了好奇。而今天,我写的这篇文章仍叫《我爱文学》,这时的我,内心充满着对未来的的希翼与憧憬。我相信,只要爱文学,就离文学不远。文学其实就在我身边。当一切成为过去时,翻开昔日的驿路随笔,甜蜜依在。因为文学能经受得起时空地域的辗转流离。

古人曾对文学作品的描述:"其文如升初日,出清风,如霞,如烟,如幽林曲间,如沦,如漾,如珠宝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

的确,文学作品正是反应一个人内心的真实写照。文学者了解对方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观看对方的文学作品,从而下于评估。在文学的领域上,总有一种摸索不清的依赖。这点至今一直都让我很困惑。例如一个文学者跟另一个文学者的态度,与一个文学者与非文学者相处的态度决然不同。陌生的文学者偶遇,总会有一总莫名的相信与依赖。我想,这或许是文学给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吧。

身边总会有不少人感觉学文学的人很神经质。这正是导致学多文学者自杀身亡的致命原因。往往看事物越透,想得越多,大脑总会承受不住太大的压力而爆发。正如哲人周国平所说的:"看世超过了一定的距离,就难以成为踌躇满志的风云人物。"所以,我们看世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文学正是消耗一定的时间去阅读一定的文学作品。"不久,又出现了这个说法。而现在,真正的"煮字疗疾不舍昼夜"的文人很多不顾及生命长短,钱财多寡,名利得失。以"淡泊已明志,宁静以致远。"吸求一颗纯净光洁的心像皎皎月色朗照漆黑漫长的夜行路。我想,浮生若此,也便是知足常乐了。

前面仍有一段很长的路要做。尽管我知道,永远到达不到文学彼岸,但是我仍会永不停息地向前迈进,做一帆小小的航船,漂流在文学的湾港,心中只为了年少的那句誓言--"我爱文学!"

阅读全文

与我有一个语文试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