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2011江西高考语文答案
一、(12分,每小题3分)
1.【命题透析】考查识记现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能力。
【解题透析】D[A.着(zhuó)装;B.校(jiào)对;C.鲜(xiǎn)有所闻]
【技巧点拨】本题误区全为多音易错字,这些字也更易成为学生学习的陷阱,记忆稍不精准就能成为学生答题障碍。答题时可以用排除法。
2、【命题透析】考查对字形的识记能力 。
【解题透析】B[A.侯——候;C.萃——粹;D.亲——青]
【方法规律】本题以考查同音易错题为主。其实也是对音形义的一种综合考查,我们在记忆中如果只是机械记忆,往往会发生混淆与错误。
3、【命题透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
【解题透析】A[投降 : 停止抵抗,放下武器, 投诚:也有投降的意思。 投诚在中文中是褒义词。表达相同意义的贬义词可以是“变节”、“叛逃”(贬义较轻)。中性的描述可以是“投奔”。根据文中语境只能用投降。分别与分头的区别在于,一个人分多次做相关的工作,而分头,指多人同时去做相关的工作。原文中显然应用分别。深孚众望:非常令对方信服。深负众望:深深辜负对方的期望。在本语境中应选“深孚众望。]
【误区警示】对词语与成语的考查增加了单纯出成语题的难度,多了干扰项。学生一定要认真区分,答题时要找准突破口,果断排除。深孚众望与深负众望是考试高频词,懂得了“孚”是“信服”的意思。就易区分这两个词了,投降与投诚由褒贬方面区分。
4、【命题透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解题透析】D [A、分号连用错,分号应改为逗号。B、“……”与“等等”连用错误 。C、倒装问,问号在后面。
【技巧点拨】标点符号一般都是考查较为常见的用法。平常记住一些标点符号的用法就能以不变应万变了。
5.【命题透析】考查辨析语病的能力。
【解题透析】A.(B、两面对一面,C、“平均后面应是确数,不应是概数。D.枪支弹药与武器并列不当)
【技巧点拨】辨析语病主要应用语感审读法,枝叶梳理法。而本题利用规律标志法最好。有些病句本身具有一定的标志。其语病往往就出现在那些有标志的部位。掌握了这些标志不能使我们“一望即知”像两面词、数字词、并列连词、介词、否定词等。
6【命题透析】考查对名著名篇的识记能力。
【解题透析】C.(贾宝玉科举考试考中了举人,并没有失败,也没受到打击)
【技巧突破】江西考纲里明确规定,文学名著,只要求了解名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考查的是识记能力,题目应较为简单。一般找准一个突破口就能找到答案。
7.【命题透析】考查对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
【解题透析】A(B、根据第三段,是建立在西方文化里面。C、从文化时间深影响了西方思想这句话而言,文化时间不会是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D\、文化时间与生物时间这两个概念在性质上是相同的。过于绝对,于文无据。
【技巧突破】答题时,一定要注意与选文的对比阅读,寻找其中的异同。特别要注意命题者的陷阱。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
8.【命题透析】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题透析】D(指向的时世界的重新再生,与原文中“它所指向的是世的末日,而不是世的重新再生”表述正好相反。
【技巧突破】精读原文,是做题的不二法门。主要注意细节上的对比。
9.【命题意图】考查学生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理解能力。
【思路点拨】D (而钟表的旋转,发条的松弛却告诉我们时间一去不回头,错。作者认为,钟表的旋转摆动,标志时间的循环往复,而发条的松弛才告诉我们时间一去不回头)
10【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对文中文言实词的含义的理解能力。
【解题透析】【D】(夺:改变)
【答题技巧】文言实词可以运用可以运用代入法,如果不通顺可能有误。也可以用知识迁移法,“夺”在《陈情表》中学过“舅夺母志”夺:改变。
11.【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
【解题透析】B(A、以均表目的;B、表承接于是,就 /表转折,却;C均为介词“替” D均介词“在”)
【答题技巧】本题是课内课外结合的典型。备考时不要抛弃课本。综观近几年高考,为降低难度,同时也为贴近中学教学实际,考查内容大多是课内课外相结合。如果能在积累的基础上,寻求规律,形成一定的推断技巧,无疑会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12.【命题透析】本题是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
【解题透析】【C】(在古文言文中,省略宾语应较省略主语频繁。在句读时特别要注意。C项里上,既可为主语,亦可为宾语,划入后作主语,还是划入前作宾语。显然,将上视作主语语势更畅)
13、【命题透析】本题重点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解题透析】(1)他多次强硬进谏,(因而)不能够留在朝庭内任职,被贬为东海太守(注意“数”、“内” “迁”的用法,每字1分,大意1分)。
(2)三公、九卿及以下官员都对卫青卑身奉承,唯独汲黯用平等的礼节对待卫青。
(“奉”、“亢礼”各1分,“与”省略“之”对待他。1分,大意1分)。
(3)越发觉得汲黯贤明,多次向汲黯请教国家和朝廷的疑难大事,对待他比平日更为尊重(贤:意动用法1分,所疑:的疑难大事1分。加:更,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当初,汲黯担任谒者,因他为人威严而被大家敬畏。河内郡失火,火势蔓延烧毁了一千多家民房,武帝派汲黯前去视察;返回之后,报告说:“平民百姓不慎失火,因为房屋毗连而蔓延燃烧起来,不值得陛下忧虑。我经过河南郡见河南郡的贫民遭受洪水干旱灾害磨难的有一万多家,有的甚至于到了父子相食的悲惨境地,我谨借出使的机会,用陛下的符节,命令发放河南官仓积粮以救济贫民。我请求归还符节,甘愿领受假托天子命令的惩罚。”武帝很赏识他,就赦免了他的罪。他因为多次强硬进谏,不能够在朝庭内任职,改任为(贬为)东海太守。他喜好清静无为,谨慎地选择郡丞和各曹掾史,他只关注大事,不苛求细枝末节。过了一年多,东海郡治理得很好。
汲黯身体多病,多次休假,病情无法痊愈。庄助替他请假。武帝说:“汲黯这个人怎么样呢?”庄助说:“让汲黯任职当官,没有什么超越常人的才能;但要说到让他辅佐年幼的君主,会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先基业,有人以利禄引诱他,他不会前去投靠,君主严辞苛责地驱赶他,他*也不会离去,即使有人认为像孟贲、夏育那样勇猛无敌,也无法改变他的耿耿忠心!”武帝说:“说得对。古时有所谓的社稷之臣,说到汲黯,就很接近了!”
汉武帝派使臣带着大将军印信来到, 在军中拜卫青为大将军,各路将领皆归卫青统领。汉武帝对卫青的尊崇宠信超过了任何一位朝廷大臣,三公、九卿及以下官员都对卫青卑身奉承,唯独汲黯用平等的礼节对待卫青。有人劝汲黯说:“大将军地位尊贵,您不可以不下拜。”汲黯说:“以大将军身份而有长揖不拜的平辈客人,大将军反而不尊贵了吗!”卫青得知,越发觉得汲黯贤明,多次向汲黯请教国家和朝廷的疑难大事,对待他比平日更为尊重。卫青虽然地位尊贵,但有时入宫,汉武帝就坐在床边接见他;丞相公孙弘大汉武帝空闲时谒见,汉武帝有时不戴帽子;至于汲黯谒见时,汉武帝没戴上帽子就不接见。有一次,汉武帝正坐在陈列兵器的帐中,汲黯前来奏事,汉武帝当时没戴帽子,远远望见汲黯,急忙躲入后帐,派人传话,批准汲黯所奏之事。汲黯受到的尊重和礼敬就是这样的。
14.(1)【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能力。
【解题透析】写景抒情,一般为间接抒情。主要有乐景写乐情的正衬和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此诗显然用的是后者。
[参考答案]本诗首联乐景写哀情。春天到来,桃李绽开,生机勃勃。然而作者想到的是荒野中埋在地底那长眠的人们,不禁愁绪万端。乐景写哀,愈见其哀。
[答题规律] 答此类题目清楚景是什么样的景,情是什么样的情,情与景之间的关系就可以明确作答了。
(2)【命题透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题透析】
【答案】典故出自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这个典故写出毫无人格尊严的齐人以吃食人家祭祀的食品而洋洋自得的丑态。与介子推宁愿烧死也不做官的气节形成了强烈对比,尾联表达出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拷问。人生无论贤愚的确最后虽然都变成了一蓬蒿草,但是人生的意义却不尽相同。有的能够遗臭万年,有的却千古不朽。
15.【命题透析】该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解题透析】名句名篇的补写,重要的是平时的积累。在积累时,对重点句子重点字词要做好落实。
【答案】(1)何时可掇 枉用相存
(2)少无伯叔 门衰祚薄
(3)一夜飞度镜湖月 送我至剡溪
(4)露凋伤枫树林 白帝城高急暮砧
(5)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16. 【命题透析】该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鉴赏文章写作技巧能力。
【解题透析】文章的行文构思,可以先看标题,开头和结尾,再看文章大意。本文标题是晚秋,而首段写的是晚秋的景色及他的心情。结尾也提到了凉爽的秋风轻拂在他的脸上,他的呼吸也自如了。景物描写一般情况有点明季节,渲染气氛,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形象等。这里景物描写主要作用显然是为了设置悬念,引起下文,推动情节的发展。
参考答案:开头画线部分景物描写的在结构上的作用,点题,同时与结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2分)。在内容上设置悬念,引起下文,温暖睛和的晚秋为什么好像在戏弄他,嘲笑他……引起了读者悬念。展开了故事的情节(2分)。
[技巧点拨]答题时要注意从结构上的作用与内容上的作用作答。
17.【命题透析】该题考查筛选、概括能力。
【思路点拨】抓住瓦萨卡看到小包后相应语段来挑选,找准心里变化的词语。
【答案】刚看到绿色小包时,注意力不能集中;当准备靠近小包时,心里一阵紧张;但走了两步,心怦怦跳动;当发现别人捡走小包后,开始心里一阵慌乱;不久又站在原地发呆,最后如释重负,变得轻松,呼吸也变得自如。
[误区警示]做这一类题一定要注意选准答题区域。可能有的同学会将“他”看到别人摘走受伤女人耳环“愤愤不平”也写了进去,显然与题目要求不符。
18.【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对作品个性化阅读的探究能力。
【解题透析】探究题是一道论述题,先要有明确的观点,然后在文章中找出证明自己观点的论据。绿包会不会据为已有,可以仁智各见,根据文章内容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一:瓦萨卡不会将这个包据为己有。1分
因为1、尽管自己也得了病,他首先想到的是妻子,这瓦萨卡虽然贫穷,但是他有一颗善良的心。2分
2、当他看到那个偷盗耳环的女人时,他愤愤地骂。表明了他的正义与正直。2分
3、当他经受诱惑时的犹豫其实也是他内心的斗争,哪怕没有中年男子的介入,他拿到皮包后也会幡然悔悟。2分
示例二,瓦萨卡会将绿包据为己有(1分)
1、 他生活处在最艰难的境地。急需一笔钱给他妻子和自己看病。毕竟身体是第一位的。失去了健康,也就无法真正的维持生计。(2分)
2、 他觉得与这个女人是两个世界的人,也觉得她的钱财来得容易。他不会对一个富有的人产生怜悯。(2分)
3、 从他的一系心情可以看出,他对小包的占有是相当动心的,尽管有犹豫,但那也是暂时的。(2分)
【误区警示】探究题是一种个性化阅坊。必须有理有据。但是,不要脱离文本,更不要背离主流观点作答。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往往就体现在探究题上,我们不要为思维创新而创新。
19【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对作品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题透析】BD(B、从小缺乏教养不当。而是他对这种行为义愤填膺,是一种正直。D、瓦萨卡面对诱惑有过动摇,但是他从来没有认为那个小包本该属于自己)
[技巧点拨]这道题涉及到作品主题的理解,及人物形象的分析。人物的言行反映的是人物的思想。人物的思想又进一步主导人物的言行。小说,从人物形象入手,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很多问题都可迎刃而解。
20。【命题透析】综合考查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解题透析】做这一类试题,一定要注意审题。要落实每一条写作要求。运用比喻、排比描写肖像,在描写肖像的过程中深化提升。如鲁迅的头发根根竖直,可以反映出他倔强的性格和傲骨精神;写鲁迅的眼睛可以与其对社会问题的洞察力相结合;描写鲁迅的嘴唇时则可以反映他犀利而不失幽默的语言。
【答案】 略
21。【命题透析】全方位考查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
【解题透析】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审题是作文的关键。君子有三乐,选其中“一乐”作文,如果学生抛开了这三乐而另起灶炉,就完全偏题。
[写作提示]
材料作文首先就是要认真研读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观点或生发出自己的感悟。
写好这篇作文的关键是对“三乐”具体内容的理解。父母俱存,兄弟无故,是从人与人,人与亲情的角度来说,体现的是天伦之乐。二乐是从个人的修养来说,做人要做到问心无愧。第三乐是从个人理想的传播与 实现来说。
比如写第一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要点出现今独生子女“唯我独尊,对父母不理解”的社会问题,写第二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与人”可与瘦肉精、爆炸西瓜等社会热点结合,点出作为人的“责任”与“气节”。
如果是选择议论文,最忌讳分析无力度,说理单薄。如果选择因果论证,则一定要将材料作为论据,针对社会现实,内因与外因分析相结合,得出较为深刻的结论,最后重构“三乐”的价值。如果选择记叙文,则要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文末要有点睛之笔,深化中心。
② 2011高考(江西卷)语文答案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西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
【命题透析】考查识记现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能力 。
【解题透析】D[A.着(zhuó)装;B.校(jiào)对;C.鲜(xiǎn)有所闻]
【技巧点拨】本题误区全为多音易错字,这些字也更易成为学生学习的陷阱,记忆稍不精准就能成为学生答题障碍。答题时可以用排除法。
2.
【命题透析】考查对字形的识记能力 。
【解题透析】B[A.侯——候;C.萃——粹;D.亲——青]
【方法规律】本题以考查同音易错题为主。其实也是对音形义的一种综合考查,我们在记忆中如果只是机械记忆,往往会发生混淆与错误。
3.
【解题透析】A[投降 : 停止抵抗,放下武器, 投诚:也有投降的意思。 投诚在中文中是褒义词。表达相同意义的贬义词可以是“变节”、“叛逃”(贬义较轻)。中性的描述可以是“投奔”。根据文中语境只能用投降。分别与分头的区别在于,一个人分多次做相关的工作,而分头,指多人同时去做相关的工作。原文中显然应用分别。深孚众望:非常令对方信服。深负众望:深深辜负对方的期望。在本语境中应选“深孚众望。]
【误区警示】对词语与成语的考查增加了单纯出成语题的难度,多了干扰项。学生一定要认真区分,答题时要找准突破口,果断排除。深孚众望与深负众望是考试高频词,懂得了“孚”是“信服”的意思。就易区分这两个词了,投降与投诚由褒贬方面区分。
4.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
【解题透析】D [A、分号连用错,分号应改为逗号。B、“……”与“等等”连用错误 。C、倒装问,问号在后面。
【技巧点拨】标点符号一般都是考查较为常见的用法。平常记住一些标点符号的用法就能以不变应万变了。
5.
【命题透析】考查辨析语病的能力。
【解题透析】A.(B、两面对一面,C、“平均后面应是确数,不应是概数。D.枪支弹药与武器并列不当)
【技巧点拨】辨析语病主要应用语感审读法,枝叶梳理法。而本题利用规律标志法最好。有些病句本身具有一定的标志。其语病往往就出现在那些有标志的部位。掌握了这些标志不能使我们“一望即知”像两面词、数字词、并列连词、介词、否定词等 。
6.
【命题透析】考查对名著名篇的识记能力。
【解题透析】C.(贾宝玉科举考试考中了举人,并没有失败,也没受到打击)
【技巧突破】江西考纲里明确规定,文学名著,只要求了解名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考查的是识记能力,题目应较为简单。一般找准一个突破口就能找到答案。
二、
7.下列关于“文化时间”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化时间是指不同时代的人们根据自己对时间的不同理解而赋予时间以文化意义,其中包含了后来形成的“向”的概念。
B. 文化时间包括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犹太基督教传统对线性模式的认识是在循环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
C. 文化时间是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同文化学派形成的不同时间概念和认识把现代人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
D. 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在生物时间中都可以找到对应,文化时间与生物时间这两个概念在性质上是相同的。
【命题透析】考查对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
【解题透析】A(B、根据第三段,是建立在西方文化里面。C、从文化时间深影响了西方思想这句话而言,文化时间不会是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D\、文化时间与生物时间这两个概念在性质上是相同的。过于绝对,于文无据。
【技巧突破】答题时,一定要注意与选文的对比阅读,寻找其中的异同。特别要注意命题者的陷阱。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当时间被理解成循环模式,任何事物都由时间辨别,所有的自然现象、人和历史都将经历循环往复的周期。
B.当时间被理解成线性模式,则意味着时间被看成是穿越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条线,不可逆转,这是犹太基督教最早提出的观点。
C.相当于线性模式而言,循环模式更容易为人们接受和认同,因为它所具有的“复生”概念更能给人以安慰。
D.“时间之箭”意味着不稳定和变迁,指向的是世界的末日;而“没有真正的历史则意味着过去也就是将来,指向的是世界的重新再生。
【命题透析】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题透析】D(指向的时世界的重新再生,与原文中“它所指向的是世的末日 ,而不是世的重新再生”表述正好相反。
【技巧突破】精读原文,是做题的不二法门。主要注意细节上的对比。
9.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许多原始人通过对自然界循环现象的观察建立起对事件的认识,并用这种认识来解释历史,由此形成了最初的文化时间。
B.文化时间不同模式的形成取决于不同的文化概念,希腊各宇宙学派和犹太基督教徒传统的实践的认识大相近庭。
C.人从生到死体现的不可逆时间理论,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为达尔文生物学说研究人类进化开辟了道路。
D.从文化层面解读时间,冬夏交替标志着时间的循环往复,而日常生活中的钟表的旋转、发条的松弛却告诉我们时间一去不回头。
【命题意图】考查学生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理解能力。
【思路点拨】D (而钟表的旋转,发条的松弛却告诉我们时间一去不回头,错。作者认为,钟表的旋转摆动,标志时间的循环往复,而发条的松弛才告诉我们时间一去不回头)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始汲黯为谒者①,以严见惮。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赈之。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释之。以数切谏,不得久留内,迁为东海太守。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岁余,东海大治。
黯多病,赐告②者数,不愈。庄助复为请告,上曰:“汲黯何如人也?”助曰:“使黯任职居官,无以愈人,然至其辅少主,守成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③,亦不能夺之矣。”上曰:“然。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
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青④为大将军,诸将皆属。尊宠于群臣无二,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人或说黯曰:“大将军尊重,君不可以不黯曰:“夫以大将军揖⑤客,反不重邪!”青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青虽贵,有时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注】①谒者:官名。②告:休假。③贪、育:即孟贲、夏育,俩人均为古代著名勇士。④青:卫青,汉武帝时名将。⑤揖客:只揖不拜之客。
10.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屋比延烧,不足优也 比:并排。
B、臣请妇节,伏矫制之罪 矫:假托。
C、责大指而已 指:意旨。
D、亦不能夺之矣 夺:强取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对文中文言实词的含义的理解能力。
【解题透析】【D】(夺:改变)
【答题技巧】文言实词可以运用可以运用代入法,如果不通顺可能有误。也可以用知识迁移法,“夺”在《陈情表》中学过“舅夺母志”夺:改变。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持节发仓栗以赈之 B、上贤而释之
作《师说》以贻之 令人有大功而击之
C、庄助复为请高 D、尊庞于群臣无二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以勇气闻于诸侯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
【解题透析】B(A、以均表目的;B、表承接于是,就 /表转折,却;C均为介词“替” D均介词“在”)
【答题技巧】本题是课内课外结合的典型。备考时不要抛弃课本。综观近几年高考,为降低难度,同时也为贴近中学教学实际,考查内容大多是课内课外相结合。如果能在积累的基础上,寻求规律,形成一定的推断技巧,无疑会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12.文中画波浪的部分断句最恰当一项是
A、丞相弘燕见/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账中/黯前凑事上不冠/往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B、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账中/黯前凑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C、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账中/黯前凑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使人可其奏
D、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账中/黯前凑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命题透析】本题是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
【解题透析】【C】(在古文言文中,省略宾语应较省略主语频繁。在句读时特别要注意。C项里上,既可为主语,亦可为宾语,划入后作主语,还是划入前作宾语。显然,将上视作主语语势更畅)
第II卷(共114分)
答案无效。
四、(28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 以数切谏,不得留内,迁为东海太守。(4分)
(2)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4分)
(3)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4分)
【命题透析】本题重点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解题透析】(1)他多次强硬进谏,(因而)不能够留在朝庭内任职,被贬为东海太守(注意“数”、“内” “迁”的用法,每字1分,大意1分)。
(2)三公、九卿及以下官员都对卫青卑身奉承,唯独汲黯用平等的礼节对待卫青。
(“奉”、“亢礼”各1分,“与”省略“之”对待他。1分,大意1分)。
(3)越发觉得汲黯贤明,多次向汲黯请教国家和朝廷的疑难大事,对待他比平日更为尊重(贤:意动用法1分,所疑:的疑难大事1分。加:更,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当初,汲黯担任谒者,因他为人威严而被大家敬畏。河内郡失火,火势蔓延烧毁了一千多家民房,武帝派汲黯前去视察;返回之后,报告说:“平民百姓不慎失火,因为房屋毗连而蔓延燃烧起来,不值得陛下忧虑。我经过河南郡见河南郡的贫民遭受洪水干旱灾害磨难的有一万多家,有的甚至于到了父子相食的悲惨境地,我谨借出使的机会,用陛下的符节,命令发放河南官仓积粮以救济贫民。我请求归还符节,甘愿领受假托天子命令的惩罚。”武帝很赏识他,就赦免了他的罪。他因为多次强硬进谏,不能够在朝庭内任职,改任为(贬为)东海太守。他喜好清静无为,谨慎地选择郡丞和各曹掾史,他只关注大事,不苛求细枝末节。过了一年多,东海郡治理得很好。
汲黯身体多病,多次休假,病情无法痊愈。庄助替他请假。武帝说:“汲黯这个人怎么样呢?”庄助说:“让汲黯任职当官,没有什么超越常人的才能;但要说到让他辅佐年幼的君主,会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先基业,有人以利禄引诱他,他不会前去投靠,君主严辞苛责地驱赶他,他*也不会离去,即使有人认为像孟贲、夏育那样勇猛无敌,也无法改变他的耿耿忠心!”武帝说:“说得对。古时有所谓的社稷之臣,说到汲黯,就很接近了!”
汉武帝派使臣带着大将军印信来到,在军中拜卫青为大将军,各路将领皆归卫青统领。汉武帝对卫青的尊崇宠信超过了任何一位朝廷大臣,三公、九卿及以下官员都对卫青卑身奉承,唯独汲黯用平等的礼节对待卫青。有人劝汲黯说:“大将军地位尊贵,您不可以不下拜。”汲黯说:“以大将军身份而有长揖不拜的平辈客人,大将军反而不尊贵了吗!”卫青得知,越发觉得汲黯贤明,多次向汲黯请教国家和朝廷的疑难大事,对待他比平日更为尊重。卫青虽然地位尊贵,但有时入宫,汉武帝就坐在床边接见他;丞相公孙弘大汉武帝空闲时谒见,汉武帝有时不戴帽子;至于汲黯谒见时,汉武帝没戴上帽子就不接见。有一次,汉武帝正坐在陈列兵器的帐中,汲黯前来奏事,汉武帝当时没戴帽子,远远望见汲黯,急忙躲入后帐,派人传话,批准汲黯所奏之事。汲黯受到的尊重和礼敬就是这样的。
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清 明①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蜇,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②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 注 ]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
(1) 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4分)
(2) 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 变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能力。
【解题透析】写景抒情,一般为间接抒情。主要有乐景写乐情的正衬和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此诗显然用的是后者。
【参考答案】本诗首联乐景写哀情。春天到来,桃李绽开,生机勃勃。然而作者想到的是荒野中埋在地底那长眠的人们,不禁愁绪万端。乐景写哀,愈见其哀。
【答题规律】答此类题目清楚景是什么样的景,情是什么样的情,情与景之间的关系就可以明确作答了。
(2)【命题透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题透析】
【参考答案】典故出自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这个典故写出毫无人格尊严的齐人以吃食人家祭祀的食品而洋洋自得的丑态。与介子推宁愿烧死也不做官的气节形成了强烈对比,尾联表达出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拷问。人生无论贤愚的确最后虽然都变成了一蓬蒿草,但是人生的意义却不尽相同。有的能够遗臭万年,有的却千古不朽。
15.古诗文填空。(5题限选4题)(8分)
(1)明明如月,___________?越陌度阡,___________。(曹操《短歌行》)
(2)___________,终鲜兄弟,___________,晚有儿息。(李密《陈情表》)
(3)我欲因之梦吴越,___________。湖月照我影,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___________,巫山巫峡气萧森。寒衣处处催刀尺,___________。(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5)佳节又重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醉花阴》)
【命题透析】该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解题透析】名句名篇的补写,重要的是平时的积累。在积累时,对重点句子重点字词要做好落实。
【答案】(1)何时可掇 枉用相存
(2)少无伯叔 门衰祚薄
(3)一夜飞度镜湖月 送我至剡溪
(4)露凋伤枫树林 白帝城高急暮砧
(5)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五、(21分)
16.请指出小说开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4分)
【命题透析】该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鉴赏文章写作技巧能力。
【解题透析】文章的行文构思,可以先看标题,开头和结尾,再看文章大意。本文标题是晚秋,而首段写的是晚秋的景色及他的心情。结尾也提到了凉爽的秋风轻拂在他的脸上,他的呼吸也自如了。景物描写一般情况有点明季节,渲染气氛,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形象等。这里景物描写主要作用显然是为了设置悬念,引起下文,推动情节的发展。
【参考答案】开头画线部分景物描写的在结构上的作用,点题,同时与结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2分)。在内容上设置悬念,引起下文,温暖睛和的晚秋为什么好像在戏弄他,嘲笑他……引起了读者悬念。展开了故事的情节(2分)。
【技巧点拨】答题时要注意从结构上的作用与内容上的作用作答。
17.简要概括瓦萨卡发现小包后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命题透析】该题考查筛选、概括能力。
【思路点拨】抓住瓦萨卡看到小包后相应语段来挑选,找准心里变化的词语。
【参考答案】刚看到绿色小包时,注意力不能集中;当准备靠近小包时,心里一阵紧张;但走了两步,心怦怦跳动;当发现别人捡走小包后,开始心里一阵慌乱;不久又站在原地发呆,最后如释重负,变得轻松,呼吸也变得自如。
【误区警示】做这一类题一定要注意选准答题区域。可能有的同学会将“他”看到别人摘走受伤女人耳环“愤愤不平”也写了进去,显然与题目要求不符。
18.小说的高潮是中年男人捡走了小包。如果这个人物没有出现,瓦萨卡会不会将小包据为己有?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7分)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对作品个性化阅读的探究能力。
【解题透析】探究题是一道论述题,先要有明确的观点,然后在文章中找出证明自己观点的论据。绿包会不会据为已有,可以仁智各见,根据文章内容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答案】示例一:瓦萨卡不会将这个包据为己有。(1分)因为:1、尽管自己也得了病,他首先想到的是妻子,这瓦萨卡虽然贫穷,但是他有一颗善良的心。(2分)2、当他看到那个偷盗耳环的女人时,他愤愤地骂。表明了他的正义与正直。(2分)3、当他经受诱惑时的犹豫其实也是他内心的斗争,哪怕没有中年男子的介入,他拿到皮包后也会幡然悔悟。(2分)
示例二:瓦萨卡会将绿包据为己有(1分)1、他生活处在最艰难的境地。急需一笔钱给他妻子和自己看病。毕竟身体是第一位的。失去了健康,也就无法真正的维持生计。(2分)2、他觉得与这个女人是两个世界的人,也觉得她的钱财来得容易。他不会对一个富有的人产生怜悯。(2分)3、从他的一系心情可以看出,他对小包的占有是相当动心的,尽管有犹豫,但那也是暂时的。(2分)
【误区警示】探究题是一种个性化阅坊。必须有理有据。但是,不要脱离文本,更不要背离主流观点作答。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往往就体现在探究题上,我们不要为思维创新而创新。
19.下列对这篇小说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4分)
A.小说通过瓦萨卡对学校生活的回忆,引出了他与梅鲁日不同人生际遇的对比,揭示出社会的不公,为作品结尾作了铺垫。
B.“这条母狗!偷了人家的耳环,还像没事似的!”这段骂人的话语表明瓦萨卡从小缺乏教养。
C.小说中有关女式小包的细节,暗示了受伤女人的富有,也凸显了小包对瓦萨卡产生的心里冲击。
D.中年男人当着瓦萨卡的面拿走了小包,这种偷窃行为激怒了瓦萨卡,因为在瓦萨卡看来,那个小包本该属于自己。
E.小说的标题“晚秋”既是写实,又是象征,包含了耐人寻味的丰富意蕴,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匠心。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对作品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题透析】BD(B、从小缺乏教养不当。而是他对这种行为义愤填膺,是一种正直。D、瓦萨卡面对诱惑有过动摇,但是他从来没有认为那个小包本该属于自己)
【技巧点拨】这道题涉及到作品主题的理解,及人物形象的分析。人物的言行反映的是人物的思想。人物的思想又进一步主导人物的言行。小说,从人物形象入手,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很多问题都可迎刃而解。
六、(15)
20、参照下面鲁迅先生的画像,结合你对鲁迅的了解,刻画你心目中鲁迅的形象。(15分)
要求:
(1)使用第二人称,侧重肖像描写。
(2)运用比喻、排比两种修辞手法。
(3)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4)不少于200字。。【命题透析】综合考查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解题透析】做这一类试题,一定要注意审题。要落实每一条写作要求。运用比喻、排比描写肖像,在描写肖像的过程中深化提升。如鲁迅的头发根根竖直,可以反映出他倔强的性格和傲骨精神;写鲁迅的眼睛可以与其对社会问题的洞察力相结合;描写鲁迅的嘴唇时则可以反映他犀利而不失幽默的语言。
【参考答案】 略
七、(5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50分)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灾患),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惭愧)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下》)
孟子认为君子有“三乐”,其实,这也应当成为我们今天崇尚的人生之乐。请选择“三乐”中的一乐作文。
要求:(1)写议论文或记叙文。(2)题目自拟。(3)不少于700字。(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命题透析】全方位考查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
【解题透析】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审题是作文的关键。君子有三乐,选其中“一乐”作文,如果学生抛开了这三乐而另起灶炉,就完全偏题。
[写作提示]
材料作文首先就是要认真研读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观点或生发出自己的感悟。
写好这篇作文的关键是对“三乐”具体内容的理解。父母俱存,兄弟无故,是从人与人,人与亲情的角度来说,体现的是天伦之乐。二乐是从个人的修养来说,做人要做到问心无愧。第三乐是从个人理想的传播与 实现来说。
比如写第一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要点出现今独生子女“唯我独尊,对父母不理解”的社会问题,写第二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与人”可与瘦肉精、爆炸西瓜等社会热点结合,点出作为人的“责任”与“气节”。
如果是选择议论文,最忌讳分析无力度,说理单薄。如果选择因果论证,则一定要将材料作为论据,针对社会现实,内因与外因分析相结合,得出较为深刻的结论,最后重构“三乐”的价值。如果选择记叙文,则要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文末要有点睛之笔,深化中心。
③ 09高考语文江西答案
一2009年江西高考语文卷(答案)
、(15分,每小题3分)
1. A 2. C 3. B 4. D 5. D
二、(9分,每小题3分)
6.C 7. A 8. C
三、(12分,每小题3分)
9. D 10. D 11. C 12. B
四、(24分)
13. (10分)
(1)天气非常寒冷,所以以博弈为名,客人(您)必然不肯大吃大喝。
(2)卖酒的人聚集众多亲戚朋友,整治棺木更换服装等待死亡。
(3)卖酒的人不仅是有德行的人,而且是有智慧的人啊!
14. (6分)
(1)此诗表达了作者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的感情。
(2)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寓在景物中)。
15. (8分)
(1)五四 马尔克斯 (2)搔首踟蹰 洵美且异
(3)策扶老以流憩 云无心以出岫 (4)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5)竟无语凝噎 暮霭沉沉楚天阔
五、(21分)
16. (4分)
孔子及其弟子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思想而活,为理念而不知疲倦,终其一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往复奔走的精神。
17. (5分)
引出下文,为下文写“木车的激情”作铺垫;与文中孔子及其弟子乘坐缓慢的木车艰难求索而不知疲倦形成对比,从而突出“木车的激情”的强大和值得信赖。
18. (6分)
文章通过对几千年前孔子及其弟子的“木车的激情”的怀想和高科技时代人们精神现状的反思,抒发了作者对“木车的激情”的崇敬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现代人心灵缺失现状的忧思与批评。
19. (6分)
A、C
六、(9分)
20. (4分)
王力先生认为中国旧体诗的音乐美分为以音布、平仄相间构成的抑扬美和以同韵字来来回回的重复构成的回环美。
21. (5分)略
七、(60分)
22. (60分)略
④ 求语文江西报纸答案
去网络搜啊!
⑤ 2013江西高考语文答案
在网络搜索腾讯教育http://e.qq.com/a/20130609/011068.htm#p=5这个网址有,在第回五答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