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试卷答案 > 栖霞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栖霞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时间:2021-01-05 18:26:41

1. 八年级下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绯红 油光可鉴 宽恕 翻来复去
B、幽版默 粗制滥造 酒肆 不可名状权
C、侏儒 诚慌诚恐 愚钝 黯然失色
D、器宇 冥思遐想 迁徙 深恶痛疾
3. 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校院里传来了骇人听闻的消息,王刚在今年的作文比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
B .他盛气凌人地扬起手往桌子上一拍,霍地站了起来,痛斥造假的狡辩。
C.试卷的命制要讲究适切性,太容易不行,难得让学生长吁短叹也不行。
D.他这个人做事总是毛毛糙糙,这么多题他拖泥带水地半小时就做完了。
4. 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3分)
用手指轻轻触动你的思想的琴键,弹一曲《羽毛之旅》吧。你将感觉到阳光在你的翅膀上____________,白云在你的左右____________,和风在你的羽毛间___________,而大地带着它的欢乐在你的脚下______________。

2. 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含答案)(急啊~~~~)

告诉你一个真理,抄什么学校发的报纸啊,或者什么参考资料啊,(参考资料可以考虑再买一份或者在网上买),当然,钱是要花的,你想找他的答案或听力是永远不可能的,我当初就是这样的,老师拿报纸当考试卷,我找遍了网上都没,是中学生英语报,求助也没人踩我,不过有一个有效的办法,找其他班的人借(教的老师和自己不一样)效果很好!不知道你的情况养和我是不是一样的,不过还是提醒你!哈哈 PS:有问题找我

3. 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卷(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测试卷
2004.4
满分100分,时间150分钟
第一部分 语言积累与运用 (24分)
1、根据课文默写(10分)
⑴蝉则千转不穷, 。 ⑵不戚戚于贫贱, 。
⑶策之不以其道,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⑷沉舟侧畔千帆过, 。 ⑸ ,铜雀春深锁二乔。
⑹人生自古谁无死, 。 ⑺但愿人长久, 。
⑻谁言寸草心, 。 ⑼海内存知己, 。
⑽劝君更尽一杯酒, 。
2、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⑴ 宽shù( ) ⑵nì( )名 ⑶冥思xiá( )想 ⑷油光可jiàn( )
3、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4分)
⑴猛浪若奔 ⑵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⑶走送之 ⑷同舍生皆被绮绣
4、排列语句顺序恰当的是 (2分) ( )
①还有摇荡的水草 ②游人从桥上望去
③那鱼就在水草和石头间滑动 ④可以清晰地看到水下的鹅卵石
A.②③①④ B。③①②④ C。②③④① D。②④①③
5、下列与“吹面不寒杨柳风”一句所描述的季节相同的句子是( )(2分)
A、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C、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D、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6、连词组段。请从下面选择4个词语写一段话(应恰当运用修辞手法,不少于30字。)。(3分)涟漪 繁盛 婆娑 嬉闹 姹紫 嫣红 温声细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招贴画,完成下列题目。(5分)
⑴用说明性文字介绍这幅招贴画(30字以内)(3分)
⑵说说这幅画给我们的启示(不超过30字)。(2分)

第二部分 阅读(32分)
(一) (8分)
卫人束氏,举世之物,咸无所好,唯好畜狸猫。狸猫,捕鼠兽也。畜至百余,家东西之鼠捕且尽。狸猫无所食,饥而嗷。束氏日市肉啖①之。狸猫生于若孙②,以啖肉故,竟不知世之有鼠;但饥辄唪,唪则得肉食。
南郭有士病鼠,急从束氏假狸猫以去。
狸猫见鼠双耳耸,眼突露如漆,赤鬃,意为异物也,沿鼠行不敢下。士怒,推入之。狸猫怖甚,对之大唪。久之,鼠度其无他技,啮其足,狸猫奋掷而出③。
注:①啖:吃。②若:及,至于。③奋掷而出:用力纵身逃出。
8、 释下列加点词(4分)
①咸无所好 ②束氏日市肉啖之 ③但饥辄唪 ④急从束氏假狸猫以去
9、与“以啖肉故”中的“以”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俯身倾耳以请 B、策之不以其道
C、因以为号焉 D、以中有足乐者
10、读了这则寓言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简要说说。(2分)

(二)小 名 (12分)
⑴大约我的出生与木有关,于是颇懂斯文的外公顺口给我起名叫森儿。在“森儿、森儿”的呼唤声中我慢慢长大了,到了要上学的年龄时,爸爸觉得该有个体面的学名才对,为我取了个挺大众化的名字,可家里人还是“森儿,森儿”地叫。特别是妈妈叫得尤为响亮频繁。
⑵不知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再听到家人唤我小名竟有些不舒服了,好像有一种不被尊重的感觉。终于有一天,我在听到妈妈又一声“森儿”的呼唤后,郑重地对她说:“妈妈,我有大名的,,别叫我小名好吗?”然后在妈妈惊愕的表情里走进了自己的房间。
⑶但妈妈终于还是改不了。
⑷那天是我16岁生日聚会,好多同学朋友都跑来了,家里的小客厅里挤得满满的。我一边给大家分发糖果,一边忙不迭地说着谢谢。爸爸妈妈在厨房忙着做饭,当一碟碟香气四溢的精美小菜端上餐桌时,同学萍将送给我的大蛋糕端了上来。我立刻连声称谢着打开了蛋糕盒,我喊道:“妈妈,拿刀来!”
⑸妈妈一边递过来一把瓜刀,一边叮咛:“森儿,小心点!”
⑹“咦!你原来叫森儿呀,挺好玩的名字!”
⑺萍欢快地叫着,同时在空中打了一个别致的手势。朋友们也善意地哄笑起
来,我的脸唰地红到了耳根。
⑻晚上临睡觉时,我推开了妈妈的房门。倚着门框,又一次对她说:“妈妈,我不是说过嘛,别叫我小名!”语气里已有了几分不耐烦。妈妈的脸上呈现了一种复杂的表情,看了走进来的爸爸一眼,叹了口气:“对不起,高翔。”可我听出我的名字在她口中变得十分生硬,似乎很绕口。
⑼没多久,我要离开家到数百里外的一座城市去读书。
⑽不知怎的,妈妈竟在短短的几天内学会了很有味道地叫我的大名,而且同以前叫我小名时那样顺口熟练。我自然很高兴。
⑾分别的那一天爸爸妈妈一起送我去车站,爸爸一直喋喋地叮三嘱四,妈妈则沉默着,显得有些黯伤。我大人似的笑笑,反过来抚慰着他们:“放心吧,没事的,我已不是孩子了。”
⑿火车开动的刹那,我从车窗探出头去,同他们挥手告别,一直不言不语的妈妈突然抬起了头,眼里竟有了泪水。她紧跑着,挥动起双手,脱口喊了出来—
⒀“ 写信回来,森儿!”
⒁我稍稍一愣,心里似乎被什么东西猛撞了一下,泪水夺眶而出。
11、“特别是妈妈叫得尤为响亮频繁”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第○2段中,为什么“听家人唤我的小名,竟有些不舒服了”?(用原文回答)(2分)。

13、第○13段中妈妈已学会了很有味地叫我的大名,为何临别时脱口而出的却是“森儿”?(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小名”在文中表达了妈妈对儿子怎样的情感?(2分)
15、怎样理解最后一段作者的感受?(2分)
16、你对父母当着外人的面称呼你的昵称,有什么想法?(2分)

(三)秃的梧桐(12分)
⑴——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
⑵人们走过秃秃梧桐下,总这样惋惜地说。
⑶这株梧桐,所生的地点,真有点奇怪,我们所住的屋子,本来分做两下给两家住的,这株梧桐,恰恰长在屋前的正中,不偏不倚,可以说是两家的分界牌。
⑷屋前的石阶,虽仅有其一,由屋前到园外去的路却有两条,——一家走一条,梧桐生在两路的中间,清阴分盖了两家的草场,夜里下雨,潇潇淅淅打在桐叶上的雨声,诗意也两家分享。
⑸不幸园里蚂蚁过多,梧桐的枝干,为蚁所蚀,渐渐地不坚牢了,一夜雷雨,便将它的上半截劈折,只剩下一根二丈多高的树身,立在那里,亭亭有如青玉。
⑹春天到来,树身上居然透出许多绿叶,团团附着树端,看去好像一棵棕榈树。
⑺谁说这株梧桐,不会再活呢?它现在长了新叶,或者更会长出新枝,不久定可以恢复从前的美阴了。
⑻一阵风过,叶儿又被劈下来,拾起一看,叶蒂已啮断了三分之二——又是蚂蚁干的好事。哦,可恶!
⑼但勇敢的梧桐,并不因此挫了它的志气。
⑽蚂蚁又来了,风又起了,好容易长得掌大的叶儿又飘去了,但它不管,仍然萌新的芽,吐新的叶,整整地忙了一个春天,又整整地忙了一个夏天。
⑾秋来,老柏和香橙还沉郁地绿着,别的树却都qiáo cuì( )了。年近古稀的老榆,护定它青青的叶,似老年人想保存半生辛苦贮蓄的家私,但哪禁得西风如败子,日夕在耳畔絮聒?——现在它的叶儿已去得差不多,园中减了cōng 1óng( )的绿意,却也添了蔚蓝的天光。爬在榆干上的薜荔,也大为喜悦,上面没有遮蔽,可以酣饮风霜了,它脸儿醉得枫叶般红,陶然自足,不管垂老破家的榆树,在它头上瑟瑟地悲叹。
⑿大理菊东倒西倾,还挣扎着在荒草里开出红艳的花。牵牛的蔓,早枯萎了,但还开花呢,可是比从前纤小,冷冷凉露中,泛满浅浅紫嫩红的小花,更觉娇美可怜。还有从前种麝香连理花和凤仙花的地里,有时也见几朵残花,秋风里,时时有玉钱蝴蝶,翩翩飞来,停在花上,好半天不动,幽情凄恋,它要僵了,它愿意僵在花儿的冷香里!
⒀这时候,园里另外一株梧桐,叶儿已飞去大半,秃的梧桐,自然更是一无所有,只有亭亭如青玉的干,兀立在惨淡的斜阳中。
⒁——这株梧桐,怕再也不得活了!
⒂人们走过秃梧桐下,总是这样惋惜地说。
⒃但是,我知道明年还有春天要来。
⒄明年春天仍有蚂蚁和风吗?
⒅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
17、请根据拼音写出第⑾段中应填入的词语。(2分)
qiáo cuì( ) cōng 1óng( )
18、文章首尾都出现了人们对秃梧桐表示惋惜的话,试比较其中的细微区别,并简要分析其作用。(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2分)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0、文中第⑾⑿段写了其他的树和花,试分析其对表现本文中心的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1、文章结尾写道:“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2分)

22、从秃梧桐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2分)

三、作文(40分)
“欣赏自己”就是善于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为自己感动,为自己喝彩,使自己的生活充满自信,充满希望。有人说一个不懂得欣赏自己的人是很难快乐的,只会使自己陷入自卑的泥潭,只有充满希望的人才能扬帆远航。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感受,以“欣赏自己”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1)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测试卷
2004.4
满分100分,时间150分钟
第一部分 语言积累与运用 (24分)
1、(10分)略
2、(2分)略
3、(4分)略
4、(2分)D
5、(2分)C
6、(3分)词语1分,修辞1分,语句通顺1分。
7、(5分)绿色家园1分,树叶中有地球1分,像眼睛1分。保护环境1分,保护眼睛1分。
8、(4分)①都②买③就④借
9、(2分)D
10、(2分)生活条件的优越,将使人丧失能力(斗志、勇气)
11、(2分)为下文作铺垫,这也正是我两次对妈妈提出“别叫我小名的原因”。
12、(2分) 随着年龄的增长,好象有一种不被尊重的感觉。
13、(2分)因为最能表达母爱的是她叫我小名
14、(2分)最纯朴的母爱,是母亲情感的真情流露
15、(2分)为把自己的要求强加给母亲而感到后悔
16、(2分)结合全文能自圆其说就行
17、(2分)憔悴 葱茏
18、(2分)同样表示惋惜,开头说“难得活”,结尾说“不得活”,说明人们对秃梧桐的存活越来越没信心,显示出秃梧桐生存的艰难,(1分)此外在结构上有前后照应的作用。(1分)
19、(2分)本文是以秃梧桐在不同季节的变化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答“以时间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或“以秃梧桐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给1分)
20、(2分)和秃梧桐一样,其他植物也在秋天渐渐萧条,但也都顽强地活着。这使得秃梧桐体现出来顽强生命力有了普遍的意义,从而拓展和深化了文章的中心。(答“写其他的树和花衬托出秃梧桐的顽强生命力,从而拓展和深化了文章的中心”给1分;只答“衬托”或“深化中心”,缺乏分析,给1分)
21、(2分)这句话是说,即使秃梧桐死了,它的种子也会将它的生命延续下去,生命是生生不息的。
22、(2分)示例:人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面对困难与挫折,我们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只要扣紧“秃梧桐”来谈,言之成理即可)

4. 初二下学期语文试卷(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试题卷
(总分:150分包括卷面分分 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读下列这段话,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江南的雪,可是滋润( )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肌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bàn( )梅花,深黄的qìng( )口的蜡( )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2分)
_______,飘逸着沁脾的清香;__________,散发着浓烈的祝福;________,只有细细品尝,才能体味着这淡淡的苦涩中所蕴含的真谛。
①生命是酒 ②生命是咖啡 ③生命是茶
A、 ②③① B、 ①②③ C、 ③②① D、 ③①②
3、参照加点的文字,将画线部分加以调整,使整段话更整齐、和谐。(2分)
正当平缓似锦绣的黄河得意之时。她突然以数里之阔的水面。跌入百尺宽的峡谷。发出的声响如虎啸震川,浊流如奔涌如腾飞的巨龙,悬垂的水流如张挂的天幕,激起的水珠如四溅的钢花,使每一位风尘仆仆走近她的游客都受到强烈的震撼。
画线部分应该改为:
4、班里要开展《感受母爱》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语文老师要求每一位学生完成以下活动:(8分)
(1)写一句与母亲有关的俗语或格言。(1分)
(2)仿写句子。(2分)
母爱是一种最无私的感情,它像春天的甘霖,洒落在我们的心田;它像
, 。
(3)为了教育孟子。其母三易其居,古今中外象这样的事例不少,母亲对子女的教育和影响常常影响孩子的一生,请你写出一个著名的事例或能给人启发意义的故事。(不少于50字)(3分)
(4)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是母亲节,请设计一句手机短信,祝愿天下所有的母亲节日快乐,(不少于15字)(2分)
5、古诗文名句默写填空(10分,前4小题每题1分,后3小题每题2分)
(1)风声一何盛,___________________。(2) ,儿女共沾巾。
(3)念天地之悠悠, (4) ,坐看云起时。
(5)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巧借两个含情感色彩的地名与他的心情暗合,表现他的凄苦处境的诗句是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
(6)《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常用来比喻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春天是一个洋溢着诗情画意的季节,我国古代诗人留下了不少描画春天的名句,请你写出最喜欢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名著填空(4分)
(1)《名人传》主要叙述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意大利画家 和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其作者是法国的
(2)《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的三部曲的第二部,小说主要讲述了 号潜艇的故事。作者凡尔纳被公认为是“ ”

二、阅读训练与提高:(60分)
(一)鼾声 (21分)
因公因私,我已好几年没回故乡了。忙忙乱乱地行走在城市的街头,几乎忘记了独自生活在乡村老屋里的父亲。
前不久,家乡的表哥写信告诉我,父亲蹲在村口路边守望的身躯像是一块坚硬的石头……看到这里,①我的泪水滚了出来,连忙推去所有的事务,一刻不敢停留地往故乡赶。在村口的路边,父亲终于看到他风尘仆仆的儿子出现在回家的路上。他站起来,搓着那双大手嘿嘿地笑着。吃过简简单单的晚饭,唠过一阵子家常,窗外夜色已深。
我打了个哈欠说:“爸,咱睡吧。”
父亲的眼中露出难色,他说:“嗯,睡吧。”随后又站起身往门外走,“我爱打鼾,怕吵你睡觉,我找人搭铺去。”
我拦住他笑说:“爸,我是你的崽,像你,也打鼾,你不是不知道,两只喇叭一块儿吹,热闹。”
父亲不好意思地笑了一声,开始脱鞋宽衣。于是,我跳上了那张自己睡了十几年的破旧、宽大而又温暖的床。跟以前一样,父亲睡那头,我睡这头,彼此枕着一双臭脚。
月亮在窗外移,树梢摇动,筛下一床碎银。但听不到那熟悉、亲切的鼾声。
父亲在那头说:“不早了,睡吧。”
我在这头应道:“睡吧。”
月亮从窗口消失,鸡啼在村庄远远近近的地方响起,床上仍然没有那亲切的鼾声。记得以前与父亲同寝时,在田头地尾累了一天的父亲头沾枕头就睡过去,鼾声惊天动地,吵得我无法入眠,就恼怒异常地用脚踹醒他,叫他熬着等我睡去后他再睡……想到这里我的心好痛。于是,就装作打鼾,打得既重又急,仿佛睡得极香极沉。
父亲在那头轻轻地侧了侧身,并欣慰地舒了一口气。
随后,我发现父亲轻轻地起来,轻轻地给我掖被角,最后,父亲竟用手轻轻地摸我的脸。当那粗糙而又温暖的手在我脸上滑过时,我嗅到了一种特别的气息,鼻子一酸,②泪水便滚出了眼眶,父亲的手一抖,替我抹去泪水,叹了一声说:“鸡都叫了,睡吧。”
我哽咽着答道:“睡吧。”

7、这篇文章以_ 顺序展开情节,请找出相应的标志性词语,写在横线上: 。(4分)
8、文中加横线句“父亲…………石头”表现父亲 (3分)
9、文中加点的四个“轻轻的”表现了父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10、简析这篇小说写“我”两次流泪的原因。(4分)
第一次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第二次是因为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11、文中画波浪线处是_________叙,其表达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4分)
12、本文通过写“鼾声”表现了 (3分)

(二)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23分)
[美]海伦•凯勒
我们谁都知道自己难免一死。但是这一天的到来,似乎遥遥无期。当然人们要是健康无恙,谁又会想到它,谁又会整日惦记着它。于是便饱食终日,无所事事。
有时我想,要是人们把活着的每一天都看作是生命的最后一天该有多好啊!这就能更显出生命的价值。如果认为岁月还相当漫长,我们每一天就不会过得那么有意义,有朝气,我们对生活就不会总是充满热情。
我们对待生命如此倦怠,在对待自己的各种天赋及使用自己的器官上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那些瞎了的人才更加珍惜光明。那些耳聪目明的正常人却从来不好好地去利用他们的这些天赋。他们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无任何鉴赏之心。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一旦失去了的东西,人们才会留恋它,人得了病才想到健康的幸福。
我有过这样的想法:如果让一个人在他成年后的某一个阶段瞎上几天、聋上几天有多好。黑暗将使他们更加珍惜光明;寂静将教会他们真正领略喧哗的欢乐。最近一位朋友来看我,他刚从林中散步回来。我问他看到些什么,他说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要不是我早习惯了这样的回答,我真会大吃一惊,我终于领会了这样一个道理,明眼人往往熟视无睹。
我多么渴望看看这世上的一切,如果说我凭我的触觉能得到如此大的乐趣,那么能让我亲眼目睹一下该有多好。奇怪的是明眼人对这一切却如此淡漠!那点缀世界的五彩缤纷和千姿百态在他们看来是那么平庸。也许人就是这样,有了的东西不知道欣赏,没有的东西却一味追求。在明眼人的世上,视力这种天赋不过增添一点方便罢了,并没有赋予他们的生活更多的意义。
假如我是一位大学校长,我要设一门必修课程:"如何使用你的眼睛。"教授应该让他的学生知道,看清他们面前一闪而过的东西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多大的乐趣,从而唤醒人们那麻木、呆滞的心灵。
请你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假如你只有三天光明,你将如何使用你的眼睛?想到三天以后,太阳再也不会在你的眼前升起,你又将如何度过那宝贵的三日?你又会让你的眼睛停留在何处?

13、第一段中“谁又会想到它,谁又会整日惦记着它”一句话重复吗?为什么?(3分)
14、第二段中为什么说“这就更能显示出生命的价值”?(3分)
15、第二段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3分)
16、如何理解“有了东西不知道欣赏,没有的东西又一味追求”这句话?(3分)
17、从文中你可以看出作者具有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对比作者的态度,谈谈你的生活态度。(4分)
18、写出一句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或诗句。(3分)
19、假如你只有三天的光明,你将如何使用你的眼睛?(4分)

(三)(15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20、本文的作者是 ,他是 朝文学家。(2分)
2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⑴俟其欣悦 ( ) ⑵媵人持汤沃灌 ( )
⑶同舍生皆被绮绣 ( ) ⑷腰白玉之环 ( )
22、翻译下列句子。(2分)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23、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表现自己求学的艰难?(3分)
24、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4分)

三、作文(50分)
25、阅读下面三则材料,然后作文。
1、一花不成春,独木不成林。2、如果你想走得远,请和大家一起走。
3、一只蚂蚁来搬米,搬来搬去搬不起;两只蚂蚁来搬米,身体晃来又晃去;3只蚂蚁来搬米,轻轻松松进洞里。
要求:1根据材料寓意作文,题目自拟。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rùn 瓣 磬 là
2、B
3、发出的声音如震川的虎啸,奔涌的浊流如腾飞的巨龙。
4、略
5、(1)(2)(3)(4)略(5)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7)略、
6.略
二、阅读训练与提高:(60分)
(一)(21分)7、时间 “夜色已深”、“月亮在窗外移”、“月亮从窗口消失”、“随后”、“最后”。
8、对儿子坚定的盼望与思念。 9、对儿子细心、周到的关爱。10、父爱如磐石,我感动又内疚;父爱如母,我被深深地感动。 11、插 表现“我”当年的无知,为下文写“我”装作打鼾作铺垫。 12、父子之间深沉感人的爱。

(二)(22分)
13、不重复。起到了强调的作用,突出健康的人们不珍惜自己的优越条件,不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为下文阐述做了铺垫。
14、因为只有人们意识到将要离开世界时,才会感到生命的压力,感到时间的宝贵,才会珍惜生命,努力呈现出渴求生命而奋斗的真实一面。
15、对比,突出了健康人与盲人对待生命的截然不同的消极与积极的态度,告诉人们"应该珍惜现在"的道理。
16、这不仅是作者对生活发出的感慨,也是她人生哲理的总结,告诉人们:每个人都应当珍惜现在的生活。
17、乐观、坚强,勇敢面对生活中的一切灾难。
18、例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9、略
(三)
20略
21、⑴等待 ⑵热水 ⑶通“披”,穿 ⑷腰佩(用作动词)(4分)
22、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2分)
23、幼年读书的艰难;成年从师的艰难;求学生活条件的艰难。(意同即可,3分)
24、例: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赞同与否,言之成理即可,2分)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六单元试卷(附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24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轩邈(miǎo) 衔觞(shān) 食(sì)马者 负箧(qiè)
B、清冽(niè) 谪(zhé)守 属(zhǔ)予 靧(huì)面
C、堕(huī)事 觥(gōng)筹 晦(huì)明 卷(juǎn)石
D、折戟(jǐ) 媵(yìng)人 外见(xiàn) 鸢(yuān)飞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互相轩邈(高) 造饮辄尽(往、到)
B、不以千里称也(出名) 緼袍敝衣(旧絮)
C、照汗青(指竹片水分蒸发如汗)千里共婵娟(指月亮)
D、悄怆幽邃(忧伤的样子)杂然而前陈者(摆开)
3、找出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4、句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或置酒而招之 B、黔娄之妻有言
C、无怀氏之民欤 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5、连线题。(2分)
《山坡羊 潼关怀古》 龚自珍 元朝
《水调歌头》 张养浩 清朝
《己亥杂诗》 苏轼 唐朝
《行路难》 李白 宋朝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B、《马说》一文通过写千里马的遭遇,暗示在封建社会统治者既不识别人才,又不重视人才,致使大批人才终身被埋没。
C、《与朱元思书》是一篇清新隽永的写景美文,着力刻画了富春江的山山水水,抒发了作者积极乐观的处世情怀。
D、《醉翁亭记》一文骈散结合,写景和抒情相结合。
7、填空。(12分)
1)、文学常识填空:
①、《满井游记》选自《 》,作者 (朝代)文学家 。
因为是公安人,所以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被世人称为 。
②、《与朱元思书》选自 ,作者 , 文学家。
2)、古诗文填空:
①、 ,病树前头万木春。
②、伤心秦汉经行处, 。
③、忽如一夜春风来, 。
④、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杜甫身处漏屋,还存忧国忧民的情思的诗句是 , 。
⑤、《过零丁洋》中最能体现文天祥民族气节的诗句是 ,

⑥、 , 。是李商隐《无题》中的诗句。常用来比喻教师的工作,被人们用来赞美无私奉献的精神。
⑦、《送元二使安西》中表达对友人的深挚感情的诗句是 ,

⑧、《赤壁》一诗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诗句是 , 。
8、写出两句含山水的诗句。


二、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20分)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这篇短文选自 ,作者 。(2分)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造饮辄( )尽 或( )置酒而招之
不戚戚( )于贫贱 衔觞( )赋诗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2分)
嗜( )酒 汲汲( )衔觞( ) 黔( )娄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5、阅读回答:(10分)
1)、“五柳先生”之号是如何得来的?(2分)

2)、 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是什么?并说明各自刻画了五柳先生怎样的形象?(3分)

3)、 说说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2分)

4)、 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课外阅读所知,说说五柳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二)阅读《送东阳马生序》一文,回答问题。(27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暗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表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难若此。
1、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弗( )之怠 走( )送之
又患( )无硕师 持汤( )沃灌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2分)
皲( )裂 容臭( ) 以衾( ) 俟( )其欣悦
3、写出文段中的两个通假字:(2分)
通 解释
通 解释
4、下面“以”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2分)
例:俯身倾耳以请
A.无从致书以观 B、计日以还
C.人多以书假余 D、以衾拥覆
5、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6、作者求学的艰苦表现在哪几个方面?(3分)

7、文中的一个比喻句是 (2分)
8、作者写富家子弟衣饰华美,自己缊袍敝衣,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2分)

9、文中极叙作者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和刻苦,用意何在?(2分)

10、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2分)

11、结合课文,说说现代中学生应有怎样的苦乐观?(4分)

(三)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19分)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下列词语(3分)
若夫( ) 春和景( )明 连月不开 ( )
尝求( ) 居( )庙堂 微( )斯人
2、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3、翻译下列句子。(3分)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上文第一段极力渲染 的气氛,第二段极力渲染 的气氛。(2分)
5、对文中照应手法的理解:“进”和“退”分别照应“ ”和“
”。“二者之为”照应 。“斯人”照应 。(2分)
6、前两段文字写“迁客搔人”在岳阳楼上“览物之情”因景而异的原因是什么?(2分)

7、概括第③段的主要内容,并指出文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3分)

8、作者认为一个人应当有怎样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用原文的话回答)(2分)

三、作文。(30分)
1、话题作文:
书,各种各样的书。书,寄托着人类热切的希望;书,蕴着人类丰富的感悟。提起书,会有说不完的话语……请以“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自拟题目,不少于600字。
2、半命题作文。
将《我迷上了 》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作文。字数在600字左右。
3、以上2题作文任选一题。

参考答案:
一、1、D 2、C 3、D 4、A 5略 6、C 7 1)、①袁中郎集笺校 明
袁宏道 公安三袁 ②《艺文类聚》 吴均 南朝梁 2)、略 8、略
二、1、《五柳先生》 陶渊明 2、就 有时 忧愁的样子 酒杯 3、shì
jí shāng qián 4、(1)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地连饭也忘了吃。(2)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5、(1)因其宅边有五棵柳树,而人们又不知道他是什么地方人,姓什么,因此称其为五柳先生。(2)1、好读书,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2、性嗜酒,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3、著文章,展示了一个自得其乐的五柳先生。(3)、和“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其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4)是一个不拘小节,性情豪爽,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
(二)1、不 跑 忧虑 热水2、jūn xiù qīn sì 3、“支”通“肢”肢体 “被”通“披”穿着 4、A 5、①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多说一句话。 ②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人。6、三个方面:得书难,从师难,求学难 7、烨然若神人8、对比的写法,突出自己求学生活的艰苦9、勉励马生不要辜负良好的学习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成。10、运用对比手法。①以自己年幼得书,从师,求学之难和同舍生优越的学习条件作对比②以自己年幼时奔走之辛劳,生活之清苦和同舍生优越的生活条件作对比。 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11、言之有理即可
(三)1、像那 日光 放晴 探求 处在 没有2、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3、(1)、不因为外界的好坏或喜或忧,也不因为自己心情的好坏或乐或悲。(2)、在天下人忧愁之前而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4、悲凉 喜悦 5、居庙堂之高 处江湖之远 上文迁客骚人的悲喜 古仁人 6、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7、写作者的胸襟抱负,并与友人共勉。主要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 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试卷答案

仅供参考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13分)
1、请将下面成语,用正楷或行楷抄写在下面的方格内,并根据材料中的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3分)
正 jīn 危 坐 冥 思 xiá 想

2、从上下文连贯的要求看,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如恰当的语句。(只填序号) (2分)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史,与黄河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黄河流千古,流出了 ,流出了 ,流出了 。
A、黄皮肤人的群落 B、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C、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3、阅读下面的一则消息,拟定一条恰当的标题。(不超过15字) (2分)
10月18日,有关部门公布了北航广西招生事件处理结果。主要当事人庞宏冰受到留党察看2年、行政开除、留用察看1年的处分,另两名主要当事人也受到处分。学校相关责任人受到行政处分。处理结果中称:广西招生事件是一起严重的违规收费事件,庞宏冰等人自作主张,擅自收取增招生和定向生的赞助费,严重违背了国家有关规定和学校要求。

4、研究探索:仔细观察下面三幅图片,结合图后的【说明】和你所了解的知识,写出你思考的结果。

【说明】图一是泰国皇宫洗手间的一句中文告示:请便后冲水!图二是珍珠港景区美国人特意在垃圾桶前写下中文告示:垃圾桶在此!图三是巴黎圣母院的一则中文告示:请保持安静!
据说,这是他们专门写给中国人看的,而其他国家的游客没有这种“礼遇”。
我的思考结果:(2分)
5、情景对话:张明匆匆走进教室,习惯地用卫生纸把自己的座位擦干净,随手将纸扔在地上,同学王晓敏看见后说:“你很讲究个人卫生哩!”张明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 。”随手将纸团拾起来,扔进了教室外面的垃圾箱。
(1)王晓敏的话言外之意是:(2分)
(2)张明该怎样说才得体? (2分)

二、古诗文阅读能力考查(25分)
(一)课内文言文实词考查(2分)
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B.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策之不以其道 不以千里称也
D.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考查(8分)
阅读《五柳先生传》中一段文字,完成下面三题。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⑴每有会意 ( ) ⑵亲旧知其如此 ( )
⑶衔觞赋诗 ( ) ⑷晏如也 ( )
4、翻译下列文言句子(4分)。
⑴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⒌对五柳先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你是如何理解的(2分)?

(三)古诗文默写考查(10分)
6.填写下面诗文的上句或下旬,并填写相应的作家或作品。
(1) _____________ _____,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2)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两个晋代人典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喻含新事物不断涌现的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有“此事古难全”一句,其中“此事”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____________。《赤壁》
(四)课外文言文阅读考查(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楚有祠(1)者,赐其舍人(2)卮(3)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1)祠(cí):祭祀;(2)舍人:达官贵族家里的门客;(3)卮(zhī):古代一种盛酒的器皿。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1分)。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
8.翻译: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2分)

9.用一句话写出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 (2分)

三、现代文阅读能力考查
(一)课内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
A.①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②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B.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
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10、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用了那些修辞方法?谈谈这样写的好处。(3分)

11、A段②处主要从哪个方面描写了清国留学生的特点?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态度?(3分)

12、本文作者写主人公——藤野先生,在出场时(即B段)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从文段中可看出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13、 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开头写“清国留学生”的用意是什么?(2分)

(二)课外文学作品阅读(18分)
阅读下面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
秃的梧桐
⑴——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
⑵人们走过秃秃梧桐下,总这样惋惜地说。
⑶这株梧桐,所生的地点,真有点奇怪,我们所住的屋子,本来分做两下给两家住的,这株梧桐,恰恰长在屋前的正中,不偏不倚,可以说是两家的分界牌。
⑷屋前的石阶,虽仅有其一,由屋前到园外去的路却有两条,——一家走一条,梧桐生在两路的中间,清阴分盖了两家的草场,夜里下雨,潇潇淅淅打在桐叶上的雨声,诗意也两家分享。
⑸不幸园里蚂蚁过多,梧桐的枝干,为蚁所蚀,渐渐地不坚牢了,一夜雷雨,便将它的上半截劈折,只剩下一根二丈多高的树身,立在那里,亭亭有如青玉。
⑹春天到来,树身上居然透出许多绿叶,团团附着树端,看去好像一棵棕榈树。
⑺谁说这株梧桐,不会再活呢?它现在长了新叶,或者更会长出新枝,不久定可以恢复从前的美阴了。
⑻一阵风过,叶儿又被劈下来,拾起一看,叶蒂已啮断了三分之二——又是蚂蚁干的好事。哦,可恶!
⑼但勇敢的梧桐,并不因此挫了它的志气。
⑽蚂蚁又来了,风又起了,好容易长得掌大的叶儿又飘去了,但它不管,仍然萌新的芽,吐新的叶,整整地忙了一个春天,又整整地忙了一个夏天。
⑾秋来,老柏和香橙还沉郁地绿着,别的树却都qiáo cuì ( )了。年近古稀的老榆,护定它青青的叶,似老年人想保存半生辛苦贮蓄的家私,但哪禁得西风如败子,日夕在耳畔絮聒?——现在它的叶儿已去得差不多,园中减了cōnɡɡ 1ónɡɡ( )的绿意,却也添了蔚蓝的天光。爬在榆干上的薜荔,也大为喜悦,上面没有遮蔽,可以酣饮风霜了,它脸儿醉得枫叶般红,陶然自足,不管垂老破家的榆树,在它头上瑟瑟地悲叹。
⑿大理菊东倒西倾,还挣扎着在荒草里开出红艳的花。牵牛的蔓,早枯萎了,但还开花呢,可是比从前纤小,冷冷凉露中,泛满浅紫嫩红的小花,更觉娇美可怜。还有从前种麝香连理花和凤仙花的地里,有时也见几朵残花,秋风里,时时有玉钱蝴蝶,翩翩飞来,停在花上,好半天不动,幽情凄恋,它要僵了,它愿意僵在花儿的冷香里!
⒀这时候,园里另外一株梧桐,叶儿已飞去大半,秃的梧桐,自然更是一无所有,只有亭亭如青玉的干,兀立在惨淡的斜阳中。
⒁——这株梧桐,怕再也不得活了!
⒂人们走过秃梧桐下,总是这样惋惜地说。
⒃但是,我知道明年还有春天要来。
⒄明年春天仍有蚂蚁和风呢?
⒅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
(选自苏雪林《绿天》)
14、.请根据拼音写出第⑾段中应填的词语。(2分)

15、文章首尾都出现了人们对秃梧桐表示惋惜的话,试比较其中的细微区别,并简要分析其作用。(3分)

16、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3分)

17、文中第(11)(12)段写了其它的树和花,试分析其对表现本文中心的作用。(4分)

18、文章结尾写道:“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3分)

19、从秃梧桐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3分)

(三)、课外说明文阅读理解:《谁让太阳变懒了?》(12分)
①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使得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变得越来越“朦胧”。
②人造卫星传回地球的照片表明,大气污染已经使“革命圣地”延安从卫星“太空之眼”中消失了。
③科学家们的另一个警告更令人心惊: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日照时间平均每天减少了一个小时,太阳越来越“不喜欢”地球,与地球“约会”的时间越来越短了!
④太阳是一个炽热的气体球,内部不断进行着四个氢原子核聚变成一个氦原子的热核反应,从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太阳发出的可见光线不仅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和温暖,还使地球每年获得了60亿亿千瓦小时的太阳能。
⑤现在,地球上的绿色植物利用太阳光每年可以“生产”2亿亿吨碳水化合物,虽然日照的减少不至于使人类灭绝,但恶性循环却让人类呼吸到的新鲜空气越来越少,甚至已有科学家提出今后人们将戴上面罩出门。
⑥日照时间减少,后患无穷。不仅人类习以为常的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的感觉不复存在,利用太阳能建造的太阳能温室、太阳灶、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空间发电站……也会因此缩短有效工作时间,从而加剧地球的能源危机。由于地球上的天气情况主要取决于太阳的辐射,日照时间的减少,将使到达地球磁场的太阳能辐射和带电粒子流产生变化,从而引起气压和气温的变化。
⑦阳光中的红外线和紫外线能增进人类的新陈代谢,有扩张皮肤、肌肉,杀死皮肤表面细菌,增强人类皮肤防范功能的功效。日照时间的减少,势必缩短人类皮肤的有效日晒时间,造成人类皮肤的免疫力下降、佝偻病和骨软化症的诱发机因增多,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
⑧由此看来,保护我们的地球和大气层不再受到污染已经是刻不容缓。为了我们的未来,请爱护我们的环境!
20、通读全文后,请指出“让太阳变懒”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答:
21、“太阳变懒”其实指的是“日照时间减少”,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日照时间减少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后患。(答出4点)(4分)
答:
22第③段画线句子采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请说说它在说明文中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2分)
答:
23、第⑤自然段中“但恶性循环却让人类呼吸到的新鲜空气越来越少”,请你利用相关学科的知识解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2分)
答:
24本文的结尾段采用的是何种表达方式,它的作用是什么? (2分)
答:

四、作文(40分)
25.作文:
题目1:那一次,我读懂了________
要求:①加上适当的词语,补足题目,扣题作文。
②文体自选,字数不少于500字,诗歌不少于15行。
③题目或正文中如需出现本市人名、地名、校名者,请用××代替。
要求:1.补全题目,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文体不限。如写诗歌,不少于20行。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否则扣分。如果不可避免,请用××代替。

题目2:在生活中,有许多人和事物使我感动。同时,我们的一些行为也可能感动着别人。
请以“感动”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2、文章不少于600字。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
一、拼音与书写能力考查(5分)
1、拼音部分:jīn (襟) xiá(遐)(每写对一个字得1分。)书写部分:间架结构匀称,笔画优美,整体效果好得3分;问架结构较匀称,笔画较准确,整体效果较好得2分;间架结构变形,笔画不到位,整体效果较差得1分。写错一个字扣O.5分,涂改一处扣O.5分。(除正楷和行楷外。用隶书等体式书写均可) 2、Cab
3、北航招生事件公布处理结果。
4、答案有两个要点:一是结果,一是原因。答到一点给2分。例:在国外的一些公共场合,一些中国人不注意卫生(1分)、文明(1分)的习惯,以致受到特别提醒(2分)。5(1)张明不讲究公共卫生,只顾自己。(2)示例:幸亏你提醒,谢谢;我也能讲究公共卫生呢。)

二、古诗文阅读能力考查(25分)
(一)课内文言文实词考查(4分)
2、B (2分)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考查(6分)
3、会意:领会主要意旨 亲旧:亲戚朋友 觞:酒杯 宴如:自在的样子。错1字扣0.5分
4、忘记个人得失,用这种方式终了此生
说得就是五柳先生这样的人吧
5、喜欢读书,但求对文章主要意旨的把握,不在一字一句上过分下功夫。
(三)古诗文默写考查(10分)
6、(1)劝君更尽一杯酒 (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4)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5)铜雀春深锁二乔(填出一空得1分,错别字、漏字和添字不给分。)
(四)课外文言文阅读考查(5分)
7、饮:拿着 亡:丢失(1分)
8、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上脚?(2分)
9、此题答案可多元化,学生言之有理,答对一点即可。例如:做事要注意分寸,不要多此一举 (2分)
三、现代文阅读能力考查(30分)
(一)课外说明文阅读(12分)
10、本句运用比喻和反语的手法,描写了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表达了作者的厌恶之情(3分)。
11、学跳舞(行动)等方面的特点。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嘲讽(3分)。
12、从长相(“黑瘦”、“八字须”)、语声(“缓慢而很有顿挫”)、穿着等方面描写人物。藤野先生是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4分)。
13、写清国留学生,既是作者去仙台的直接原因(对这些留学生的厌恶),又是在暗示作者的与众不同,是一个寻求救国良策的爱国青年(2分)。
(二)课外文学作品阅读(18分)
秃的梧桐
14、憔悴 葱茏(每字0.5分共2分)
15、同样表示惋惜,开头说“难得活”,结尾说“不得活”,说明人们对秃梧桐的存活越来越没信心,显示出秃梧桐生存的艰难,(2分)此外在结构上有前后照应的作用。(1分)
16、本文是以秃梧桐在不同季节的变化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答“以时间为线索 来组织材料的”或“以秃梧桐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给1分,共3分)
17、和秃梧桐一样,其它植物也在秋天渐渐萧条,但也都在顽强地活着。这使得秃 梧桐体现出来的顽强生命力有了普遍的意义,从而拓展和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答“写其它的树和花衬托出秃梧桐的顽强生命力,从而拓展和深化了文章的 中心”给4分;只答“衬托”或“深化中心”,缺乏分析,给1分)
18、这句话是说,即使秃梧桐死了,它的种子也会将它的生命延续下去,生命是生生不息的(3分)。
19、示例:人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面对困难与挫折,我们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 顽强的毅力!(只要扣紧“秃梧桐”来谈,言之成理即可,3分) 20、人类造成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
21、让人类呼吸到的新鲜空气越来越少。
冬夏昼夜长短变化的感觉不复存在。
加剧地球的能源危机。
引起气压和气温的变化
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
22、这一形象化的语言,生动地说明了大气污染使日照时间越来越少这一事实,增强了说明文的趣味性。
23、因为日照时间减少,就直接减少了植物光合作用的时间,这样也就减少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的数量,所以新鲜空气越来越少。
24、议论 有总结全文的作用。

阅读全文

与栖霞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