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2012届上海高考一模语文答案 宝山区和闸北区 邮箱[email protected]
宝山区没有,只有闸北区,是下面这份的话,请先采纳,采纳后发版。
【闸北】
1.(2分)指中权国城市的主流文化尚未建成。
2.(2分)相对于只是港台文化的拙劣翻版的许多中国城市文化,北京则是体制文化、精英文化、通俗文化交融的中心。
Ⅱ 2012上海高考语文答案
新浪高考上已经有了
Ⅲ 2010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上海 语文试卷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答案实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一 阅读80分 (一) 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6分) 笔 墨 的 超 越 ①毛笔、墨是中国书法和绘画的主要工具,原本并无奇特之处,不过分别是由兽毛与熏烧的烟灰制作而成的。但是,在中国的书画艺术史上,它们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②汉代蔡邕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的确,毛笔是中国书画成为艺术的关键因素之一。 “墨分五色”,足以展现万类的缤纷,更是中国艺术家的常识。毛笔的锥体造型,具有“锋出八面”的能力;墨与水的调和,经过宣纸的洇化,可产生变幻莫测的效果。 ④笔墨的造型过程一般不可重复,书法和绘画,虽是静态地呈现在纸上,却可以在人们心中唤起强烈的动感。沈尹默说,在欣赏书法时,“不但可以接触到五光十色的神采,而且还会感到音乐般轻重疾徐的节奏”。原本的“墨色”,居然可使人感受到“五光十色”;原本静止的文字,居然可以使人感受到“音乐的节奏”! 中国的书法与绘画艺术,因笔墨的性能,具有了独特的表现能力与艺术魅力。简单的书写或皴擦、普通的黑白两色,竟然以简驭繁、以静寓动,胜过了许多复杂的艺术。宗白华认为:“中国音乐衰落,而书法却取代了音乐成为一种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其中或有溢美之词,但也足见中国人对笔墨艺术的特殊感情。 ④这种特殊感情的形成,不仅由于笔墨造型能力的超妙和奇特。 ⑤笔墨与文人长相厮守,须臾不离,年深日久,似乎也具有了特殊的性灵。因此,笔可以“歌”,墨可以“舞”,“妙笔”可以“生花”,笔底可走“龙蛇”,甚至文人也被称为“墨客”--工具与人,达成了性灵的相通。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里,笔墨成为文人精神生活重要的呈现手段之一。相传钟繇说过:“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笔迹界破空间。成为人们传达美的手段,于是乎有了中国书法和绘画的文人传统。 ⑥在这一传统中,笔墨超越了物质的限制,而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外化。朱光潜说:“例如写字,横、直、钩、点等等笔画原来都是墨涂的痕迹,它们不是高人雅士,原来没有什么‘骨力’、‘姿态’、‘神韵’和‘气魄’。但是在名家书法中我们常常觉到‘骨力’、‘姿态’、‘神韵’和‘气魄’。”这些感受,与其说是一个普通的欣赏者通过想象、移情获得的,毋宁说是中国人把文化中最核心的观念向笔墨艺术活动持续贯注的结果。 ⑦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对调笔用墨,有一系列的规范.《弟子规》说:“墨磨偏,心不端。”执笔要求“腕平掌竖”,因为“心正则笔正”,反之“笔正”可见“心正”。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中锋”和“藏锋”,因为“中则正”、 “君子藏器”。何以会提出这样的要求? 因为其中包含了精神的期待。明代书论家项穆说:“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笔墨本身不是目的,人的心灵才是目的。看起来似乎是技术性的活动,所寄寓的却是非常深刻的人格修炼的目标。 ⑧于是“技进乎道”,笔墨的训练转化为道德人格的修炼。黄庭坚认为,苏轼能拔萃于宋代书家,根本原因在于他的道德文章之超卓,“他人终莫能及尔”。而人格的修炼,最终又服从于社会的总体目标,所以项穆又说:“正人心,所以娴圣道也。”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观念,在此被落实到了笔墨的操守中。这种笔墨活动,已经不再以艺术家的培养为鹄的,而以符合文化精神的社会人的塑造为旨归。 ⑨有趣的是,与这种道德目标明确的修炼方式并存的,还有一种游戏的取向,所以“游戏笔墨”成为一个成语--口它常常指作文的态度。宋代米芾说:“要之皆一戏,不当问拙工。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在这种游戏中,笔墨的艺术成为精神逍遥、心灵栖居的园地,技术的工巧与否并非关键。庄禅的哲学,由此流动于笔墨之中,与道德人格的修炼一样,浸润着中国文人的情怀。 1.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2分) 2.简析第③段中两处画线句作用的异同。 (3分) 3.下列对第④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种特殊感情”指代上文所说的中国人对艺术的赞美之情。 B.“不仅由于”表明下文将进一步阐述笔墨对于中国人的意义。 C.在结构上,这一段有承接上面两个自然段,引出下文的作用。 D.此处独句成段,表达内容更明确,文章层次也显得更为清晰。 4.第⑤段中加点词“性灵”的意思是___________ 。 (2分) 5.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⑨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因为 B.何况 C.可见 D.虽然 6.从全文看,笔墨的“超越”可以归纳为哪些要点? (4分) (二) 阅读下文,完成第7一12题。(20分) 天目山 ①去天目山,是心里积存已久的一个念想,不是为观光,是为了那些大树。几十年里,只要说到树,天目山就从父亲的眼神里巍然升起,他一遍遍说,假如你没去过天目山,根本不明白什么叫树。其实不全是为了树,我知道,是为了一个人。几十年来,若是提起他的名字,母亲的眼神就会倏然暗淡下去,她的双眼仿佛是海潮淹没的沙滩。她喃喃说,我要和你一起去。 ②去天目山,于是变成一种夙愿和仪式,无论是为了树,还是为了人。 ③只是,我没有想到,登天目山那一日,会遇上那样一场弥天大雾。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呼啸而过,远山近树忽而不见了。山中古老的禅源寺,隐匿在苍白的雾气里。下车寻路,林间的青石板小径如雨泼过似的,湿漉漉地腻滑,只几步便消失在浓烟样的水雾中。 ④母亲默默地走在前面。白色的纱幕被她的脚步豁开一个缺口,影子穿过去,纱帘瞬间又闭合了。山路通往林深处,在那深不可测的绿巷中,我隐约看见了一排排树,昂然立于路旁。它们竟是那样的高大,浓密的云雾遮去了树梢,树尖伸到望不见尽头的天上去了;最令人惊叹的是树干之直,刀削般笔挺,像一根根气度轩昂的罗马石柱,支撑着绿屋的穹顶。褐色的树皮一片片如鳄鱼的鳞甲,已被千年的风霜锤磨成坚韧的岩石。 ⑤他究竟倒在哪一棵树下了呢? 鲜血从他年轻的胸膛里流淌下来的时候,他或许就靠在了那棵大树的树干上。他依托了大树,所以牺牲的那一刻仍像树一样站立。龙爪般的树根至今还留着他的血迹,只是被蒙蒙的雾气暂时稀释了。 ⑥那个无风无雨的春日,那些被父亲无数次赞颂和崇仰的天目山大树,就这样从漫山飘忽的浓雾中,和那个叫萧洪明的故人一起,若隐若现地走来。我看不清他的面孔,只听见他脚上沉重的铁链,一声声从森林尽头传来。我不知道他在匆匆离去前,是否还有心情观赏这些天目山的稀世大树。57年前的树叶早已零落成泥,但我清晰地看见他灼热的目光仍在枝条上缠绕。 ⑦半个世纪过去了,如今我所见的,是被他熟读过的那些树。陡峭的石阶两旁,柳杉武士样雄伟,顺坡排列,阵势逼人。再抬眼,金钱松破雾而出,穿云摩天,傲气十足。若不是弥天大雾遮挡了视线,就可望见悬崖峭壁的林莽中那几百棵千年银杏。等到秋天,山谷里定是黄叶灿烂,一片金光四射。 ⑧几十里山路,不是在走,是在仰望,瞻仰那些永远的树。当那一排枪声在冰冷的山谷里响起来的时候,惟有这些树,是沉默的目击者。后来那些离乱梦魇的岁月,仍是这些树,在荒野莽丛中陪伴他。他年轻的生命终止在27岁那个年纪,大树却已千年。 ⑨母亲依然走在前面。从上山那一刻起,她的双目就被山峦雾气染得湿润。树林深处鸟鸣啁啾,声声如歌,让人想起遥远的青春季节:一群女生欢笑着从禅源寺的临时课堂上跑出来,手拉手围着寺前的老银杏树,雄壮的抗日军歌惊飞了树上的小鸟……待她几年后重回天目山,却是被押解着,一步步踩着前头他沉稳的脚印。直到今日,她一抬眼仍能看见他坦然的目光,如阳光下流淌的山涧小溪,从石缝里透出乌亮的光泽。 ⑩母亲站住了,站在一棵柳杉树下。树身奇粗,三人合抱仅围大半圈,瘢痕累累,深藏的皱褶中写满沧桑。枝条上没有一片绿叶,惟有躯干依然屹立,像一尊古老的石像。在我的惊叹中,母亲说,这就是真正的大树王,现在它死了。五十多年前,我曾见过它活着的样子,树冠就像一把巨大的伞,整个开山老殿都被它遮住了。一阵山风袭来,雾气旋转着,雪花般从它粗糙的枯枝中穿过。刹那间,油绿的树叶似一树繁花,缀满了它坚韧的枝干,青枝摇曳,生机盎然,满山坡都是杉叶林涛的哗响。大树王在我的想象中复活,抑或说它从未死去。 ⑾雾越发浓了,洇湿了母亲的头发。父亲说,他们已是第三次到天目山了,但没有人知道那个57年前被枪杀的革命者,究竟葬在哪里。我说,你找不到他,因为他已经变成了一棵树。 ⑿世事变迁,惟有天目山的树,是永远的。为着他们那一代人的理想,半个世纪之后我们依旧对他们深怀敬意。然而,在缥缈的雾中我们似乎模糊了他们理想的内容。山民说,天目山东西两峰之巅,各有一池,池水清冽,冬夏不涸,颇似双目仰望苍穹,故得名“天目山”。我想象那清澈的池水,像是他在诘问苍穹。 ⒀山林寂静,水气迷茫。雾中影影绰绰的大树无言,没有回声。 7.第①段中画线句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2分) 8.第②段这句话的含义是 ___________ 。 (2分) 9.从表现手法上,选择一个角度对第⑨段作赏析。 (3分) 10.根据文中的内容,介绍萧洪明其人。(不超过60字)(3分) 11.对文中写“树”分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 A.描写雾气越来越浓厚,烘托了天目山大树悠久的历史沧桑感。 B.第④⑦段写树形神兼备,赋予了树轩昂、雄健、不屈的气质。 c.描写“大树王”死而复生的情景,突出了它顽强的生命活力。 D.浓墨描写大树,层层铺叙,为篇末揭示赞美先烈的主旨服务。 E.本文以登山行踪为顺序,始终贯穿对大树的描述,脉络清晰。 F.天目山的树在父母眼里是一种植物,在作者眼里是人的象征。 12.第⑿段中写天目山得名的原因,其意图是___________ 。 (4分) (三)默写。(6分) 【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青海长云暗雪山,___________ 。(王昌龄《从军行》) (2) ___________ ,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3) 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___________ ! (韩愈《师说》) (5) ___________ ,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来源:学*科*网Z*X*X*K] (6)伐竹取道,下见小潭,___________。(柳宗元《小石潭记》) (7)吾生也有涯,___________。(《庄子?养生主》) (8)香稻啄馀鹦鹉粒,___________ 。(杜甫《秋兴》) (四) 阅读下面的散曲,完成第14一16题。(8分) [越调] 平湖乐 尧庙秋社 王恽 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霹雳①弦声斗高下,笑喧哗,壤歌亭外山如画。朝来致有,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 [注]①霹雳:琴名。 14.简要描述尧庙社日中的村民活动。(2分) 15.对这首散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曲描写尧庙社日活动情景,展现了当地的民风民俗。 B.“社坛烟淡散林鸦”暗示了村民举行祭祀活动的季节。 C.“山如画”描写远山明丽的风光,渲染烘托社日活动。 D.本曲用词清新高雅,但是整体仍不失通俗朴茂的本色。 16.“不羡日夕佳”化用了高中课本哪首诗中的诗句? 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五) 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 ①欧阳公讳晔,字日华。自为布衣,非其义,不辄受人之遗。少而所与亲旧,后或甚贵,终身不造其门。初为随州推官,治狱之难决者三十六。大洪山奇峰寺聚僧数百人,转运使疑其积物多而僧为奸利,命公往籍之。僧以白金千两馈公,公笑曰:“吾安用此? 然汝能听我言乎? 今岁大凶,汝有积谷六七万石,能尽以输官而赈民,则吾不籍汝。”僧喜曰:“诺。”饥民赖以全活。 ②陈尧咨以豪贵自骄,官属莫敢仰视。在江陵,用私钱诈为官市黄金,府吏持帖,强僚佐署。公呵吏曰:“官市金当有文符。”独不肯署。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 ③鄂州崇阳,素号难治,乃徙公治之,至则决滞狱百余事。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公自临其狱,出因坐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于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然。公曰:“吾视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也。”囚即涕泣曰:“我杀也,不敢以累他人。”公之临事明辨,犹古良吏,决狱之术多如此。所居,人皆爱思之。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少而所与亲旧 (2)终身不造其门 (3)素号难治 (4)乃徙公治之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饥民赖以全活 以吾一日长乎尔 B.至则决滞狱百余事 他植者则不然 C.去其桎梏而饮食之 恍惊起而长嗟 D.决狱之术多如此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19.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5分) (1)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 (2)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 20.第①段中“公笑曰”的“笑”反映了欧阳晔怎样的心理? (3分) 21.本文表现了欧阳晔口口、口口和口口的品质。(3分) (六) 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九 疑 山 图 记 ①九疑山方二千余里,四州各近一隅。世称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谓之九疑。 ②九峰殊极高大,远望皆可见也。彼如嵩、华之峻崎,衡、岱之方广,在九峰之下,磊磊然如布棋石者,可以百数。中峰之下,水无鱼鳖,林无鸟兽,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往往见大谷长川,平田深渊,杉松百围,榕栝并茂,青莎白沙,洞穴丹崖,寒泉飞流,异竹杂华,回映之处,似藏人家。实有九水,出于中山,四水流灌于南海,五水北注,合为洞庭。不知海内之山,如九疑者几焉? ③或曰:“若然者,兹山何不列于五岳?”对曰:“五帝之前,封疆尚隘,衡山作岳,已出荒服。今九疑之南,万里臣妾;国门东望,不见涯际;西行几万里,未尽边陲,当合以九疑为南岳,以昆仑为西岳,衡、华之辈,听逸者占为山居,封君①表②作园囿耳。但苦当世议者拘限常情,牵引古制,不能有所改创也,如何?” ④故图画九峰,并随方题记,传于好事,以旌异之。 【注】①封君:领受封邑的贵族。 ②表:标记。 22.第①段交代了九疑山的 ___________。(2分) 23.简析第②段中“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的表达效果。(2分) 24.对“听逸者占为山居”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任凭隐居者将衡山、华山据为己有。 B.听说逃亡者到衡山、华山安家藏身。 C.听任出世者在衡山、华山结庐隐居。 D.听说出世者在衡山、华山安居生活。 25.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3分) 26.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4分) 二写作70分 27.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他们说:“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两千多年前,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意思是,不要用细密的渔网在池塘里捕捞小鱼,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鱼。 实际上,其中的道理也贯穿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方面。 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上海 语文试卷 答案要点及评分参考 一 阅读80分 (一) 1.笔墨是中国书画成为艺术的关键因素。 2.两处引用阐明了笔墨艺术的魅力;引用沈尹默的话阐明笔墨艺术可以在人们心中唤起强烈的动感,引用宗白华的话阐明笔墨艺术胜过许多复杂的艺术。 3.A 4.情感和美感 5.D 6.笔墨超越了物质的限制,而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外化。笔墨的训练转化为道德人格的修炼。笔墨的艺术成为精神逍遥、心灵栖居的园地。 (二) 7.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眼眶里饱含着泪水,表达了母亲的悲伤之情 8.去天目山,不仅是为了看树,更是为了缅怀先烈,这是积久的愿望和庄重的活动 9.虚实结合,将现实场景与历史回忆交织起来(由林中景色联想到战争岁月;欢快的场景与悲壮的场面形成对比),突出了萧洪明坚毅不屈的形象,表达了母亲对青春岁月的追念。 (五) 17.(1)交往 (2)到 (3)一向 (4)调任 18.C 19.(1)陈尧咨暗示转运使让欧阳公离开,不让(他)留在州府。 (2)桂阳有争船而互相斗殴至死的人,(这个)案件长久没能判决。 20.对僧人贿赂不以为然,对处理好此事自信从容,安抚僧人。 21.廉洁 爱民 正直 睿智 (六) 22.规模和得名缘由 23.这句话描写了山中若有若无的蝉蝇一类的声音,以声衬静;突山了九疑山中峰之下的静寂。 24.C 25.这句话整散结合;先用整句突出九疑山的山峰兼有嵩、华、衡、岱的特点,强调其峻峭与宏伟,节奏鲜明;再用散句描摹这样的山峰很多,句式参差,富于变化。 26.九疑山地处衡山之南,宏伟美丽;却不能列于五岳;作者撰文对此表示不满;希望人家认识九疑山特有的长处。 二 写作70分
Ⅳ 2012上海高考语文一模
没有宝山和杨浦,采纳后发~
Ⅳ 上海市2005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2(十校联考) 答案
(一)(21分)
(2分)1、引出本文说明对象梅花(1分);增加文采或引起读者兴趣(1分)。
(4分)2、实用价值(2分);文化内涵(2分)。
(2分)3、A
(3分)4、中国丰富的地质地貌和自然环境给花卉的天然变异提供了温床和基础;国人擅长选择和培育。(答出一点给1分,答全给3分)
(2分)5、B。
A错。在此诗咏菊。语出宋·郑思肖《寒菊》。
B对。雪霜姿:指梅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的姿态。意迟开的梅花虽故作桃杏之色,却仍保持孤高的消瘦,傲霜斗雪的姿态。语出宋·苏轼《红梅》。
C错。诗句原意是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近水”,诗人把寒梅疑做是经冬而未消的白雪。语出唐·张谓《早梅》。
D错;语出宋·晏几道《临江仙》。
(4分)6、说明语段,点到给分,语言不符说明要求或语言不流畅酌情扣分。
得分要点:梅花,蔷薇科(1分); 原产中国(1分);
早春(冬天)开花,花香清幽,喜温暖气候,耐寒(1分);
梅花被寄寓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顽强精神(1分)。
(4分)7、是一个议论语段。观点必须和题干一致;要有花的实例(如莲、菊、兰、牡丹等花);要有具体的分析(古今文人画士的理解),写出所例举之花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或特定含义。
注:本文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04第三期《梅花:中华花文化的秘境》。(有删改)作者:陈俊愉马吉.
找到我好辛苦啊,分数给我吧!
Ⅵ 2010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你自己在这里下载吧:http://www..com/search/wenku/2010gaokao/index.html
不管要哪个省市的都有回,还有答答案。
Ⅶ 2012上海语文高考零距离文言实词的答案
我虽然没有,但我有常用的300个文言文。
文言文300个常见文言实词(高中1—160)
1、哀
①伤心,悲痛,哀叹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前赤壁赋》
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并序》
②同情,怜悯
君将哀而生之乎 《捕蛇者说》
③伤悼(为……哀叹)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 《秦晋崤之战》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阿房宫赋》
2、爱
①喜欢,喜爱
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 《种树郭橐驼传》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阿房宫赋》
②爱护,爱惜,顾惜
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 《延陵季子将西聘晋》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师说》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 《〈指南录〉后序》
③吝惜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过秦论》
④同情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左传?子鱼论战》
⑤爱戴
袁有守多惠政,民甚爱之 《书博鸡者事》
○6吝啬
百姓甚以王为爱也 《齐桓晋文之事》
3、安
①安定,安逸,安适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谏太宗十思疏》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归去来兮辞》
②使……安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种树郭橐驼传》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谏太宗十思疏》
③哪里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前赤壁赋》
④怎么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梦游天姥吟留别》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史记?陈涉世家》
庶人安得共之 《黄州快哉亭记》
⑤安慰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6容
京中安不得身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4、按
①用手压或摁
项王按剑而跽曰(按剑:以手抚剑,预示击剑之势)《鸿门宴》
按剑坐于席上 《群英会蒋干中计》
②压抑,止住
偃然按兵不动 《荀子?王制》
③巡行,巡视
按榆溪旧塞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④追究,查究
按诛五人 《五人墓碑记》
5、案
①几案,短长桌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项脊轩志》
②通“按”审察,察看
召有司案图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古代一种短腿的托盘
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 《长亭送别》
6、拔
①超越,超过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梦游天姥吟留别》
②攻下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拔出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 《鸿门宴》
因拔刀斫前奏案 《鸿门宴》
③提拔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陈情表》
是以先帝间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
7、白
①白色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
白首不见招 《咏史》
不知东方之既白(白:显出白色,指天亮)《前赤壁赋》
②清楚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 《训俭示康》
③下对上告诉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苏武传》
④洁白
要留清白在人间(以石灰等等洁白喻作者正直的人生)《石灰吟》
⑤明白,昭雪
然使君冤未白 《书博鸡者事》
8、败
①破败
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 《促织》
②败坏,毁坏
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 《训俭示康》
③失败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过秦论》
抑本其成败之迹《伶官传序》
④打败
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肴 《秦晋肴之战》
⑤凋残,衰落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秋声赋》
9、拜
①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
问者爇香于鼎,再拜……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促织》
拜送书于庭(拜:行过叩拜礼)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拜谢
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拜:拜领)《秦晋肴之战》
③拜见,拜会
拜夫人于堂上 《左忠毅公逸事》
④授予名位或官职
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陈情表》
⑤接受任命
于是辞相印不拜 《指南录后序》
○6拜上,呈上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陈情表》
10、报
①报告,告诉
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鸿门宴》
似报主知 《促织》
②回答,答复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报复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过秦论》
④报答,酬谢
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苏武传》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陈情表》
未报秦施而伐其师 《秦晋崤之战》
⑤报效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 《滕王阁序》
○6通“赴”,到……去
吾今且报府 《孔雀东南飞》
11、暴
①突然
屡撩之,虫暴怒 《促织》
②同“曝”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劝学》
③暴躁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④凶恶,残酷
暴秦之欲无厌 《六国论》
⑤暴露,显露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六国论》
12、备
①具备,完备,齐全
而神明白得,圣心备焉 《劝学》
②防备,准备
行则备一夕之卫 《秦晋崤之战》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 《秦晋崤之战》
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 《〈指南录〉后序》
③周到
备极护爱 《促织》
④备有
左佩刀,右备荣臭(此处为挂着) 《送东阳马生序》
13、被
①覆盖
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 《促织》
②表示被动
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妆成每被秋娘妒 《琵琶行(并序)》
操吴戈兮被犀甲 《国殇》
③被子
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 《训俭示康》
④遭受,蒙受
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 《左忠毅公逸事》
14、倍
①加倍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 《过秦论》
②同“背”,违背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
15、悲
①哀痛,伤心
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黄州快哉亭记》
②眷顾
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 《史记?高祖本纪》
③思念,同情
悲予志焉 《〈指南录〉后序》
④叹息,感慨
又有悲夫古书之不存 《游褒禅山记》
16、北
①北方
将军战河北,臣哉河南 《鸿门宴》
②特指元军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指南录〉后序》
③向北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阿房宫赋》
④败逃,败逃的人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 《过秦论》
⑤相背
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 《战国策》
17、背
①脊背,背面,反面
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 《左忠毅公逸事》
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苏武传》
②背上背着
草屦,背筐,手长镵 《左忠毅公逸事》
③背离,背叛
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鸿门宴》
而皆背晋以归梁 《伶官传序》
④离开,引申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陈情表》
⑤背诵
因使人背而诵之,不失一字 《三国志?王粲传》
18、奔
①跑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 《黄州快哉亭记》
②逃亡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 《〈指南录〉后序》
19、本
①草木的根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谏太宗十思疏》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种树郭橐驼传》
②本来,原来
予本非文人画土,甘受诟厉 《病梅馆记》
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 《苏武传》
③来源
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 《诸子喻山水》
④探求,考察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伶官传序》
⑤抄本
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 《〈指南录〉后序》
20、彼
①指示代词,那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前赤壁赋》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师说》
②他,他们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师说》
彼实构吾二君 《秦晋崤之战》
③别人,对方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
21、逼
①接近,迫近
细赡景状,与村东大佛阁逼似 《促织》
②强迫,威胁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兄弟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2、辟
①开,打开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项脊轩志》
②开垦,开辟
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病梅馆记》
③同“避”
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秦晋崤之战》
23、蔽
①遮住,遮掩,掩护
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前赤壁赋》
常以身翼蔽沛公 《鸿门宴》
②掩饰,隐藏,蒙蔽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谏太宗十思疏》
24、毕
①完,完成,结束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项脊轩志》
六王毕,四海一(此处为完结,指为秦所灭)《阿房宫赋》
公阅毕,即解貂覆生 《左忠毅公逸事》
②使……结束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全部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兰亭集序》
25、便
①有利,便利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过秦沦》
②(piáan)能说会道
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③就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④合适
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6、遍
①到处,普遍
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促织》
②全,全部
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 《训俭示康》
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 《诸子喻山水》
27、表
①外,与“里”相对
山河表里潼关路 《潼关怀古》
②表明,表白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寸心 《在狱咏蝉》
③给皇帝的奏章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陈情表》
④标记,作标记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雍水 《察今》
28、并
①合并,吞并
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过秦沦》
②并行,并列
文武并用,垂拱而治谏太宗十思疏
③一起,都,一并
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 《促织》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苏武传》
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苏武传》
④并且
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不能行捉矣 《促织》
29、伯
①排行第一,老大,伯父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陈情表》
②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三等
晋侯秦伯田郑 《左传?僖公二十年》
③古代一方的 首领
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陈情表》
④同“霸”
桓公,五伯之上也 《韩非子?难四》
30、薄
①微薄,薄弱
不终岁,薄产累尽 《促织》
②迫近,逼近,靠近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陈情表》
③轻视,看不起
不薄今人爱占人 《戏为六绝》
④(土地)贫瘠
薄田五十顷 《三国志?诸葛亮传》
⑤与“厚”相对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诗经?小曼》
○6浅薄
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陈情表》
31、泊
①停船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石钟山记》
②恬静,淡泊
非淡泊无以明志 《诫子书》
32、博
①宽广,广博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
②换取,讨取
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 《促织》
33、步
①行走,步行(专指不借车马徒步行走)
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 《秦晋崤之战》
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鸿门宴》
②脚步,步伐
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 《促织》
③举足两次为 一步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阿房宫赋》
34、栽
①裁衣服,剪裁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②同“才”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促织》
③裁决
唯大王裁其罪 《韩非子》
35、苍
①深绿色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前赤壁赋》
②灰白色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
36、操
①拿着
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苏武传》
②从事,担任
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 《促织》
③掌握,控制, 操作
津人操舟若神 《列子?黄帝》
④操守,品德
虽贾人,有贤操 《汉书?张汤传》
37、草
①草
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苏武传》
②在草间
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 《〈指南录〉后序》
③初稿.
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 《左忠毅公逸事》
④结草:报恩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陈情表》
38、策
①计策,策略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
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
归而求救国之策 《〈指南录〉后序》
②竹制的马鞭
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 《过秦论》
③拄着拐杖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归去来兮辞》
39、曾
①曾经
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 《训俭示康》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并序)》
②竟,竟然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兰亭集序》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前赤壁赋》
③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
此儿当及其曾祖 《晋书》
40、差
①差别
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 《史记?萧相国世家》
②差错,错误
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 《礼记?经解》
③稍微地,比较地
吴公差强人意 《后汉书?吴汉传》
④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
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阿房宫赋》
41、尝
①品尝
尝之而甘于口 《荀子?荣辱》
②试探
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权术?心术》
③副词,曾经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 《过秦论》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项脊轩志》
吾尝终日而思矣 《劝学》
42、长
①长(与“短”相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蒹葭》
方首长胫 《促织》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过秦论》
②擅长
敢问夫子恶乎长? 《孟子二章》
③长久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前赤壁赋》
④一直,经常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
⑤生长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而茂之也 《种树郭橐驼传》
⑥增长,成长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谏太宗十思疏》
⑦年长的人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兰亭集序》
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 《训俭示康》
⑧列在首位的
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石钟山记》
⑨年纪大,辈分或职位高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鸿门宴》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师说》
⑩长久的,久远的
长利积,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 《诸子喻山水》
○11长句:指七言诗,唐代的习惯说法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琵琶行(并序)》
43、超
①一跃而上
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 《秦晋崤之战》
②遥远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促织》
平原忽兮路超远 《国殇》
③超过
听言则远超于上圣 《十渐不克终疏》
44、朝
①朝拜,朝见,上朝
先轸朝,问秦囚 《秦晋肴之战》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项脊轩志》
②使……朝拜
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过秦论》
③朝代(朝廷)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陈情表》
④早晨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阿房宫赋》
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 《苏武传》
45、陈
①陈列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过秦论》
②陈述
陈情表 《陈情表》
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 《苏武传》
③陈旧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兰亭集序》
④通“阵”,交战时的战斗队列
勿击堂堂之陈 《孙子兵法?军争》
46、称
①声称
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 《训俭示》
②号称,称作
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黄州快哉亭记》
③称颂,赞许
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
④适合,符合, 相称
称心快意,几家能够 《与妻书》
⑤称量
度而取长,称而取重 《商君书》
47、诚
①确实,的确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诚既勇兮又以武 《国殇》
此为宰相厅事诚隘 《训俭示康》
②真心,真诚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 《陈情表》
③如果,果真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谏太宗十思疏》
48、出
①出,出来
备他盗出人与非常也 《鸿门宴》
②出去,外出
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 《左忠毅公逸事》
③逃出
果以富得罪出亡 《训俭示康》
④拿出,交纳
因山己虫,纳比笼中 《促织》
⑤产生,发生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⑥出现,显露
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古之圣人 《〈指南录〉后序》
⑦超出,超过
其出人也远矣 《师说》
⑧出任,调任
予出官二年 《琵琶行(并序)》
⑨出兵,出征
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秦晋肴之战》
⑩使……流出
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苏武传》
49、除
①台阶
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 《苏武传》
②去掉,清除
草屦,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引入 《左忠毅公逸事》
③授官。除去旧职,授予新职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陈情表》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指南录〉后序》
50、辞
①言辞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 《〈指南录〉后序》
②告别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
我从去年辞帝京 《琵琶行(并序)》
③遣去
臣等不肖,请辞去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推辞,不接受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鸿门宴》
莫辞更坐弹一曲 《琵琶行(并序)》
⑤口供,讼词(受辞:受审讯)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苏武传》
⑥文体的一种
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
⑦辞谢:婉言谢绝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参考资料:网络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