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2016年山东语文高考试题很难吗
1、2016年高考全抄国共有九套试卷,其中袭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四套,另有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分省自主命制五套。由于高考试卷不同,难度是有差异的。
2、其实高考试卷的难度也是因人而异,不同的考生对高考试卷难度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山东省高考试卷难不难主要还要看考生本人的答卷体验。
❷ 山东2016年高考语文AB答卷卞
庄子①欲刺虎,馆竖子②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③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选自司马迁《史记张仪列传》)【注释】①庄子:此指卞庄子,春秋时鲁国的勇士。②馆竖(shù)子:旅馆的童仆。竖子,对人的蔑称。③须:等待。【参考译文】庄子正要刺杀猛虎,旅馆有个童仆阻止他,说:“两只虎正在吃牛,等他们吃出滋味来的时候一定会争夺,一争夺就会打起来,一打起来,那么大的就会受伤,小的就会死亡,追逐受伤的老虎而刺杀它,这一来必然获得刺杀双虎的名声。”卞庄子认为他说得对,站在旁边等待它们。不久,两只老虎果然打了起来。结果大的受了伤,小的死了,庄子追赶上受伤的老虎而杀死了它,这一来果然获得了杀死双虎的功劳。补充:卞庄子刺虎【原文】卞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有倾,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两虎之功.【译文】卞庄子发现两只老虎,准备刺杀。身旁的旅店仆人劝阻他说:“您看两只老虎,正在共食一牛,一定会因为肉味甘美而互相搏斗起来。两虎相斗,大者必伤,小者必死。到那时候,您跟在受伤老虎的后面刺杀伤虎,就能一举得到刺杀两头老虎的美名。”卞庄子觉得小僮说得很有道理,便站立等待。过了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为了争肉,嘶咬扭打起来,小虎被咬死,大虎也受了伤。卞庄子,挥剑跟在受伤老虎的后面刺杀伤虎,果然不费吹灰之力,就刺死伤虎,一举获得两虎。字词解释庄子:此指卞庄子,春秋时鲁国的勇士。馆竖(shù)子:旅馆的童仆。竖子,童仆。方且:正要须:等待。止:劝阻食甘:吃得有滋有味须:等待有顷:过了一会儿道理从童仆的角度上看:同样一件事情,由于掌握的时机、处理的方法不同,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只有善于分析矛盾,利用矛盾,把握时机,有智有勇,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两只老虎身上: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
❸ 2016年高考全国卷一,二语文试题真题及答案解析估计能考多少分
第一部分(
27
分)
一、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1.C
(巧夺天工: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
,
形容技艺极其精巧。
)
2.B
3.C
4.A
(
B
缅
mi
ǎ
n
怀,淋漓尽致
C
疵
c
ī,非此即彼
D
摒
b
ì
n
g
,弥足珍贵
)
5.D
二、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6.A
(穷:困厄,绝境)
7.B
(表被动。
A
代词,指吾粲;动词,到,往。
C
定语后置的标志;代词。
D
作
状语,表反问,为什么;作定语,什么。
)
8.B
(省略成分应为“水中生人”
)
9.A
(
“表现不凡”有误;在孙河奏请之前,吾粲已为小吏。
)
第二部分(
123
分)
三、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35
分。
10.
(
4
分)参考答案:文章第②段写洞口之战时,面对落水呼救的兵卒,
吾粲不顾大船沉没的危险,救活一百多人。由此看出他是一个果断、见义
勇为的人。
(概括内容
2
分,说明性格特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
11
.
断句(
5
分)
桓公入蜀
/
至三峡中
/
部伍中有得猿子者
/
其母缘岸哀号
/
行百余里不去
/
遂跳
上船
/
至便即绝
/
破其腹中
/
肠皆寸寸断
/
公闻之怒
/
遂黜其人
(评分标准:标记“
/
”处,共
10
处,每断对
2
处,得
1
分;每断错
2
处,
扣
1
分,扣完为止。
)
参考译文:
桓温带兵进入川蜀地区,
到了三峡,
部队中有人抓到一只猿崽。
那猿崽的母
亲沿着长江岸边哀号鸣叫不已,
一直追着船队跑了一百多里还不离开,
终于跳到
了船上,
一跳到船上便气绝死了。
人们剖开它的肚子,
才发现它的肠子都断成一
寸寸的了。桓公听说这件事后大怒,于是罢黜了那个人。
12.
默写(
8
分)
①风乎舞雩
②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③彼竭我盈
④东晋
⑤王羲之
⑥滕王阁序
⑦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⑧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每空
1
分,有错则该空不得分。
)
13.
(
18
分)
①(
3
分)
A
(
“因为战乱”有误)
②(
5
分)
B
(
3
分)
E
(
2
分)
(此两项为比喻句)
③(
10
分)评分要点:
(举例
2
分,赏析
4
分,语言
4
分。
)
四、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13
分。
14.
(
5
分)
B
(
2
分)
E
(
3
分)
(
A
是卡尔思考的课题,而非事实;
“正在牺牲”
不等于“丧失了”
;
C
卡尔是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
D
文中是先改变大脑神经系
统,从而影响人的思维方式。
)
15.
(
4
分)
①互联网从总体上提升了大多数人的阅读时间。
②互联网式的碎片化阅读,让随时阅读成为了可能和习惯。
③电子化阅读也有可能促发深度思考。
④利用互联网的交互式和可拓展性,能让阅读走得更远更深入。
(
4
点,每点
1
分)
16.
(
4
分)
数据“
46.7%
”说明小学生的网络阅读具有普遍性,有一定规模。
(说明数据
1
分,结合理论
1
分,提出建议
2
分。
)
五、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15
分。
17.
(
4
分)
B
C
(
B
“承上启下”
、
“过渡段”
、
“描绘今日的过年”有误。
C
“意
在说明母亲迷信”有误。
)
18.
(
5
分)说明父亲祭祖非常慎重、虔诚(
1
分)
,表现了他对先祖的怀念和崇
敬(
1
分)
,对先祖或神灵护佑的祈求(
1
分)
;父亲的行为也让我懂得了对生
命的慎重,懂得敬与爱,懂得珍惜和感谢(
2
分)
。
(意思对即可)
19.
(
6
分)过年异常热闹而忙碌;过年食物丰盛;过年有许多禁忌,感觉神秘;
对除夕夜尤其感到意义深重
❹ 2016年山东高考语文试卷难不难,难度系数解读答案点评解析
我就是一六年的考生,考试难度跟平时是一样的,几乎没有什么差别,只是内容变了变。
❺ 2016年山东卷高考语文作文,求助大神,我自己想了个立意,凡事做好万
作文题目是来《我的行自囊》吧?既然是旅行随身的带的,您说的"万全的准备“就比较危险了。想象一下,我们如果要长途旅行,不会样样物品都随身,必须带什么呢?一是关键的东西,比如钱,地图,指北针,水壶;二是工具类的东西,比如刀具组合;三是精神类的东西比如笔记本(写游记),音乐。
当然考这个题目不是要你写出远门,多是想让您与人生相联系,那么上述的三点就化为:一,抓重点。二、掌握工具类的知识。三、不忽视精神生活。
我不是语言老师,只是觉得您问题提出的立意挺危险的,很可能在行文过程中写不下去,只是请您参考。
❻ 2016年高考山东卷作文立意得与失对不对
2014年全国各省高考作文试题将如何命制,似乎并无悬念,采用新材料作文题型几乎成了一种必然。这是因为:
第一,自2013年起,新材料作文一统天下的格局已经形成。2013年高考,全国大纲卷、新课标卷以及其他各自主命题的省份都是采用的新材料作文这种题型。
其二, 新材料作文优势明显,它融“读”、“写”、“思”于一炉,更接近语文学习的本真,能比较客观地反映考生的语文素养,这与高考语文命题改革的总体思路较为合拍。
其三, 新材料作文,由于写作的视角多维,立意多向,自由表达的空间较大,具有较高的思维含量和张力,能比较有效地检测学生的语言表达尤其是思维品质这两种写作的核心能力。
但采用这一题型,并不意味着命题技术一成不变,没有变化。总结并反思2013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命题的得与失,2014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将有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主要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写作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实际和学生的情感实际。这一点从2014年与2013年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题型示例部分几道样题的增删和选择的比较中也大抵可以看出。这不仅符合“合时合事”的写作准则,也便于考生写出真情实感。
二是思维开放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尽管有必要的限制。材料中的“主题预设”或“结论先行”的成分将会减少。
三是视野更加开阔,题材更加广泛。当然考生也不必无所适从,因为高考写作内容尽管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其指向始终围绕三个向度,即社会、自然和人生。
注:以上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