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试卷答案 > 初二语文考试重点知识

初二语文考试重点知识

发布时间:2020-12-31 06:01:38

⑴ 初二语文知识重点是什么

说明文知识+小说+文言

⑵ 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有那些重点)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⑶ 初二的语文知识点

你想问什么 一单元 一、字音 绯红( ) 芦荟( ) 解剖( ) 杳无消息( ) 不逊( ) 匿名( ) 诘责( ) 深恶痛疾( ) 文绉绉( )

⑷ 初二语文应该掌握那些知识点

初 二 语 文(第41周)
主讲教师:丁晓梅
主审教师:姜必然
一、二、三单元
【复习重点】
1、第一单元:把握事物的特征;理清说明顺序
2、第二单元: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3、第三单元:注意说明的顺序
4、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练习】
1、《苏州园林》一文采用了( )的顺序说明了苏州园林的主要特征是( )。
2、从《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可了解到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是( )。
3、《蜘蛛》:蜘蛛的生态特征是( )。全文的说明顺序是( )。
4、《向沙漠进军》中说明了针对沙漠( )的特点,可采用( )、( )、( )等抵御的方法,但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 )。
5、《看云识天气》第一节,运用( )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云( )的特点。下文在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时,主要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
6、《死海不死》中开头部分运用了主要运用( )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死海( )的表象特征;然后主要运用( )说明方法,说明死海( )的本质特征。
7、《食物从何处来》采用( )顺序说明了生物获得食物的两种不同途径,一种是( ),一种是( )。食物的特征是( )。
8、指出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
A、食物就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 ( )
D、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 )
C、自从人类来到这个世界上,就一直面临着两种挑战,—是来自人类本身,一是来自大自然。 ( )
D、在南极,风速却常常可以达到55.6米每秒,有时甚至可达三百多千米每小时!因此,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雪之家”,或者称之为“风极”。 ( )
9、选出下列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 )
A、糠麸也是有机物质,就再拿来办加工厂:养猪、养牛、养鸡。(举例子)
B、全世界的植物,一年中能制造出好几千亿吨有机物,这真是一个无比巨大的合成工厂。(打比方)
C、实际上,人类正是在与这两种挑战的反复较量中发展起来的,这就是人类的文明史。(下定义)
D、岩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因此可以追溯到恐龙灭绝的时代。(列数字)
10、下面关于说明文知识的说法有误的打“╳”,对的打“√”。
①说明文一般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 )
②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七种。( )
③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只有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两种。 ( )
④说明文是客观的说明事物的—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 ( )
⑤说明文中只能用说明的表达方式,不能用记叙、描写。 ( )
⑥说明文中所谓说明对象的特征,就是指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

第四单元——传记类文章
【复习重点】
1、体会文章取材精当的特点。
2、体会语言平实的特点。
3、了解人物传记的体裁特点。
4、汲取杰出人物的思想精华。
【练习】
一、填空
1、本单元所选课文,大多是记载、评述中外名人生平事迹的传记类文章:其中有 ,如《 》,用第一人称叙述了作者自己的生平事迹;有 ,如《 》,以第三人称来介绍评价哥白尼的生平和贡献;有 ,如《 》,以第三人称来介绍徐霞客的生平和贡献;有 ,如《 》,真实而又生动地刻画了梵高的人物形象;有 ,如《 》,以第三人称介绍了邓稼先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国家、民族的伟大贡献。
2、人物评传在写法上(表达方式)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 ,二者的关系是
。《哥白尼》一文中第1、2节主要是 ,第3、4节是以 为主,5、6两节是 。
3、传记类文章有很多种,如:①自传 ②人物评传 ③文学传记 ④回忆性散文,下列对以上体裁的说法不妥的一项是( )
A。自传是叙述自己生平经历的书或文章。
B、人物评传在叙述传主经历时,还对人物的思想、成就进行评议,具有很深的学术性。
C、文学传记相当于小说,可以置真实事实于不顾,进行大量的虚构。
D、回忆性散文(回忆录)必须是叙述者讲述的是自己和传主亲历、亲见、亲密接触的事实。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单元五篇课文,除《鲁迅自传》外,其他均为他传。
B、《哥白尼》是人物评传。
c、《梵•高传》是一本传记文学作品,但也属于人物评传。
D、《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不是传记文学作品。
二、阅读
哥白尼发表了地动学说,不但带来天文学上的革命,而且开辟了门科学向前迈进的新时代。因为他带给人们科学的实践精神,他教给人们怎样批判旧的学说,怎样认识世界。他首先告诉人们不要停止在事物的外表,而要依靠人类的实践,进行全面的分析,深入事物的本质。譬如对天文现象的认识,就不能让直觉支配,以为太阳等恒星都在绕地球转动,而不去全面地深入地研究太阳系内全部行星的运行。他还启示人们,不应该迷信古书上的道理,而应该重视客观事实,重视实验和实践;要有勇气怀疑并且敢于批判不符合实际却历来被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学说。
因此,哥白尼的学说不只在科学史上引起了空前的革命,而且对人类思想的影响也是极深刻的。哥白尼推翻了亚里士多德以来从未动摇过的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统地球转动的学说,从而在实质上粉碎了上帝创造人类、又为人类创造万物的那种荒谬的宇宙观。不管这些思想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是处在多么神圣的地位,哥白尼还是从事实出发,证明地球和其他行星一样都按照同一规律运行,为唯物主义的科学的宇宙观奠定了基础。德国诗人歌德曾经这样评论过哥白尼的贡献:“哥白尼地动学说撼动人类意识之深,自古以来没有任何一种创见,没有任何一种友明,可以和它相比。在哥伦布证实地是球形以后不久,地球为宇宙主宰的尊号,也被剥夺了。自古以来没有这样天翻地覆地把人类的意识倒转来过。因为地球如果不是宇宙的中心,那么无数古人相信的事物将成为一场空了。谁还相信伊甸的乐园,赞美诗的歌颂,宗教的故事呢?”
1.这两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哥白尼的地动学说在科学史上的意义是什么?

3第二段是如何分析哥白尼的地动学说对人类思想的深刻影响的?

4第二段引用歌德评价的作用是什么?

5.第一段中“哥白尼发表了地动学说,……怎样认识世界”这两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是什么?

6第二段的中心句是什么?阐述的内容是围绕哪一点进行的?

7.所选两段之间的关系怎样?它们可颠倒顺序吗?

8选段的主要表达方式是;选段起始句在结构中的作用是。

9从朗读的角度上看下列句子的重音应在何处,请加点予以表示。
①哥白尼发表了地动学说,不但带来了天文学上的革命,而且开辟了各门科学向前迈进的新时代。
②哥白尼学说在实质上粉碎了上帝创造人类、又为人类创造万物的那种荒谬的宇宙观。

10.举例说明选文语言的条理性和层次感。

【一周一练答案】
填空:3、C 4、C 阅读:l.评论哥白尼地动学说的意义和影响。 2意义主要有两点:①告诉人们,科学研究要在实践基础上深人分析事物的本质(2)启示人们,要 敢于坚持真理,敢于怀疑和批判不符合实际的权威学说。 3是从推翻天动说实际是粉碎了上帝造人的传统宇宙观和为唯物主义科学宇宙观奠定 了基础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的。 4.引用歌德的评价充分说明了“哥白尼地动学说撼动人类意识之深”。 5.两句话之间是解说关系。是第二句对第一句的解释说明一所谓“开辟了各门科学向前迈进的新 时代”的意思,也就是说哥白尼‘带给人们科学的实践精神”。 6中心句:哥白尼的学说对人类思想的影响也是 极深刻的。本段阐述的内容是围绕对人类思想‘根深刻”的影响进行的。 7.选段之间是递进关系。顺序不能颠倒。因为哥白尼学说的影响首先是在科学界的影响,然后才对人类的思想产生影响,另外这也是从个别到一 般的关系,所以不能颠倒。 8.议论;承上启下 9.①重者应在“开辟……新时代”②重音应在“粉碎……荒谬……” 10.选文的语言平实简明而又条理性层次感很强。如第一段,阐述哥白尼学说对科学史的意义 时,首先点明它“开辟了各门科学向前迈进的新时代”,然后解说,进而从两方面阐述,用‘下要…… 而要”“不应该……而应该”这些句式,都文章的层次感和条理性行以增强。

第五单元见期中复习。

第六单复习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 辍耕之垄上
2、 苟富贵,无相忘
3、若为佣耕
4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5、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6、会天大雨,度已失期
7、失期,法皆斩
8、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9、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10、今或闻无罪
11、楚人怜之
1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
13、吴广以为然
14、此教我先威众耳
15、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腹中。
16、得鱼腹中书,固以怪
17、尉果笞广,尉剑挺
18、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9、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20、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
21、并杀两尉
22、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23、与皆来会计事
24、将军身披坚执锐
25、皆刑其长吏
26、一食或尽粟一石

27、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8、策之不以其道
29、执策而临之
30、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1、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
32、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 3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3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5、即棹小舟入湖
36、西湖最盛,为春为月。
37、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38、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39、黑云压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二、 翻释下列句子
1、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3、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4、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5、 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6、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7、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8、 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
9、 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10、 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
11、 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12、 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
三、 划出下列朗读节奏
1、辍耕/之垄上 2、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3、置/人所罾/鱼腹中 4、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5、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6、6将军/身/被坚执锐
7、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8、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

文学常识、默写
1 阿西莫夫是美国________作家和__________小说家.
2 鲁迅的两本小说集是_______和_________.一本散文集是__________。.
3 这学期我们学习的竺可桢的两篇文章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4 梵高是____(国籍)画家,《梵高传》的作者是____国的传记文学家__________
5.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_____体通史,它记述了上自_______下至_______大约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作者是_____.
___朝_____家 _____家.世家主要记______之事.
6.文中表现陈涉、吴广对起义充满信心和对封建统治者充满反抗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这句话相呼应的另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天下苦秦久矣”,陈涉分析形势如是说,文章体现这个“苦”字最集中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陈涉、吴广“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是“从民欲也。”找出陈涉分析中表现“民欲”的具体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
9.“说”和“序”都是_____性文体,“说”的特点是_________.“序”的特点是_________.
10.故虽有名马,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11.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写江水清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江流湍急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_.
12.夹岸高山,皆生寒树._________,_____
___;争高直指,千百成峰.________,_____
___;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13.______________,愁云惨淡万里凝.
14.______________,甲光向日金鳞开.
15.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
16.“山坡羊•潼关怀古”点明主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醉花阴》中以花喻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富有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别云间》表明诗人抗清到底决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表明诗人报国无悔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描写景物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1.《题破山寺后禅院》描写清幽景致的二句名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连线题: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袁宏道 元朝
《雁门太守行》 张养浩 元朝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唐朝
《西湖游记二则》 吴均 唐朝
《山坡羊•潼关怀古》 韩 愈 明朝
《与朱元思书》 李 贺 南北朝

答案见书。

⑸ 初二年级语文必考知识

3、桃花源是陶渊明描绘的美好的理想社会,也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请概括这一理想社会的特点。 答:①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社会安定;②人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平等自由;③环境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4、从《桃花源记》和《饮酒》中,你认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什么?结合当今社会实际,简要说出你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4分) 答:理想境界是:没有战乱,安定团结;相处和谐;生活富足;环境优美。(评分标准:答对其中的两点即给2分;)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属于开放性答题,只要能从以上四点中的任意两个方面去答题。认识到位,表达流畅即给2分。 5、为什么“桃源人”“见渔人,乃大惊”? 答:桃源人与世隔绝久远,对陌生人到来感到很惊异。 6、简要回答:(1)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得一两处语句;(2)文章第二段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1)①“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②“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2)表达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和平、自由和谐的理想社会(生活)的追求。 7、请你用自己的话,说出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 答案要点:①桃花源人问渔人从哪里来。②挑花源人向渔人说明自己来到桃花源的原因。③桃花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④桃花源人嘱咐渔人不要向别人提起这里的情况。 8、用原文语句作答: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避秦时乱 9.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答:不足为外人道也。 第二问:因为(1)源中生活安宁,(2)能安居乐业,(3)和睦相处。 10.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答: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 (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生活安定富足”回答即可。) 11、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 答: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2、作者在文中勾画了自己的理想社会,请你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答:示例:没有战争、没有饥饿,没有贫穷,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科学技术发达,社会文明进步。评分标准:(3分)内容合理2分,语言表述1分。 二、课文内容理解 1、线索:渔人的行踪为线索。通过“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 2、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简答):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3、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4、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5、作品意义: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6、 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 7、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① 增添神秘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陋室铭 刘禹锡 一、综合理解: 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2、本文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写法上的特点) 3、本文用反问句做结尾,有什么作用?
答:用反问句作结,作者以诸葛亮和扬子云自比(作者以名人自况),含蓄地表现了“惟吾德馨”,自己也具有他们的抱负和志趣。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4、作者的生活态度在今天有什么意义? 作者的生活态度在今天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我们在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谐社会氛围的时候,依然需要追求高尚的道德操守,依然需要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5、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①: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示例②: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6、“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涉及的都是“交朋友”的话题。在“交朋友”方面你有怎样的个性化感悟?请联系文段内容自选角度具体谈谈你的看法。 (例一:我认为对象的选择是需要慎之又慎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要选择那些可以给予我们帮助的朋友,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 例二:交朋友应交有品位、有追求的人,与这样的人相处自己便能不断受到好的影响而不断提高。这就是所谓的近朱者赤。 例三:要保持君子本色,除了自身的修养之外,朋友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所谓“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多与“善人”、“鸿儒”交往,有助于修身养性。) 7、“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功颂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人们经常用“座右铭”来激励鞭策自己。请你从平时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则有关学习方面的“座右铭”。 (示例: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8.后人常用“芝兰之室”来喻指贤士居所。《陋室铭》中的“陋室”以及文中提到的“ 诸葛庐(南阳诸葛庐)”和“ 子云亭(西蜀子云亭)”都称得上是“芝兰之室”。 9.作者笔下的居室宁静、雅致。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调素琴,阅金经”展示给你的画面。 答:连片的青苔蔓延上台阶,阶上一片碧绿;芳草的颜色映人帘里,帘内满目青葱。在简陋的屋子里,有人在尽情地弹奏古朴的琴,有人在吟诵着佛经。(每句按照原句翻译只能得1分,加上一定修饰语得2分) 二、填空: ①《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③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④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⑤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⑥《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⑦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的一句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爱莲说》 (宋)周敦颐 综合理解: 1.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人们对不同花的喜爱,表明了他们不同的生活态度,如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了他 追求隐逸(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了世人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 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你喜欢哪种花?并请你说说喜欢的理由。(3分) 示例:我喜欢桂花。在秋季,桂花小小的淡黄色花朵散布在绿叶中,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香味,令人陶醉,而它却丝毫不张扬。 我喜欢兰花,兰花无论候于何处都是默默无闻的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 我喜欢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 3.许多同学喜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因为它出了莲的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你还喜欢本文中描写莲的那些语句?为什么 例:我喜欢“香远益清”这句话,因为这句写出了莲的芬芳,比喻君子美名远扬。 4.本文主要写的是“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 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突出莲之高洁,赋予莲花美好的品质,同时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正直伟岸的高尚情操。
5.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请从其象征意义入手谈谈你的认识。 示例:象征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的品质。在当今社会,学习这一品质尤其重要 人教版八年级上课内外古诗默写复习题 一、填空型默写 1、 ,朝露待日晞。
2、常恐秋节至,
。 3、东皋薄暮望, 徙依欲何依
。 4、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 5、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6、晴川历历汉阳树, 荒草萋萋鹦鹉洲
。 7、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8、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
春朝。 9、人家在何许, 云外一声鸡 。 10、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
规啼
。 11、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 12、 霜落熊升树
,林空鹿饮溪。 13、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14、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
使人愁
。 15、 适与野情惬 ,千山高复低。 16、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
戍轮台。 17、 我家襄水曲 ,遥隔楚云端。 18、 迷津欲有问
,平海夕漫漫。 19、 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20、 道狭草木长
,夕露沾我衣。 21、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22、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 23 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4、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25、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 盖竹柏影也
。 26、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 27、 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28、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29、悬泉瀑布, 飞漱其间 , 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30、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
故人不独亲其亲 ,
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 , 壮有所用
。 31、 罔不因势象形 ,各具情态。32、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
牍之劳形
。 33 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34、予独爱莲之处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35、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36、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37、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
。 38、 南阳刘子骥 ,高尚士也,闻之, 欣然规往
。 二、理解性默写 39、《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林的语句是_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安居乐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41、《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陋室铭》中以“交往之雅”表明“陋室”不陋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43、人说“近墨者黑”,但“近墨者未必黑”,正如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5、《爱莲说》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46、《爱莲说》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7、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最能表现诗人摒弃尘俗,躬耕自食,返归自然愿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8、陆游的《游山西村》历经“山重水复”让人怀疑无路可走,却又意外地呈现出光明前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9、通过《春望》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我们可以想见杜甫忧国、伤时、思家而造成的苍老之态。 50、《石壕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渲染出了县吏的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也表现了老妇人的凄苦、可怜。 51、、《归园田居》中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因久别田园、农艺荒疏,而流露出自惭之情。 52、苏轼评价王维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在《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笔力苍劲,意境雄浑。 53、《游山西村》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意在说明农家酒味虽薄,而好客情意却十分浓厚。 54、透过《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55、李白《渡荆门送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扣诗题,交代此行的目的。 56、《归园田居》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作者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污浊的现实中失去自我。 57、李白《渡荆门送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 58、《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即景设喻,以物自比,叙事写景,一石二鸟。 59、《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作者襟怀之浩荡,眼界之空阔的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 60、《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虚笔写出了泰山的秀美,用实笔写出了泰山的高大。 61、《春望》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承上启下,表明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感。 62、《春望》中写出战火连续不断,消息隔绝,音迅不至时迫切心情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3、《石壕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也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 64、请写出《三峡》中从视觉角度描写两岸连山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5、《三峡》中描写夏季三峡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6、《三峡》中描写三峡春冬之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7、《三峡》中描写秋季三峡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8、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下之景的句子: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拓展性默写
69、请你从古代诗词中找出两句写春雨的句子(含“雨”字) 70、请写出你所喜欢的描写春天的古诗词。 71、请写出古代诗词中有关山的诗句。 72、请写出古代诗词中有关花的诗句。 【答案】 39、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40、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4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4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4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4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45、香远益清 46莲,花之君子者也47、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48、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49、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50、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51、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5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5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5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55、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56、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57、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58、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59、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60、岱宗复如何,齐鲁青末了6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6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63、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64、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65、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66、春冬之时„„良多趣味67、每至晴初霜量„„猿鸣三声泪沾裳68、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二、69、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70、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7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⑹ 初二语文知识要点

中心: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勤奋学习是取得成绩的根源。 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主观的努力,与

⑺ 八年级 语文 重点知识 (考试会考的内容) 大归纳 就是文言文+课外知识 谢谢

杜甫诗三首 重点 记承天寺夜游 重点 湖心亭看雪可能会考,毕竟我们微格试讲的时内候(就是教你容作为语文老师怎么讲课)老师就特别喜欢提到这个。。。课外的其实你只要看了作品,知道它是谁写的大致人物情节就没什么问题了。。

⑻ 初二语文知识整理

第一单元

知识点:

情景交融的写法。

形容词的重叠形式以及表达效果。

细节描写对人物的作用。

排比的作用。

记叙文中的详略安排。

插叙及其作用

第二单元

知识点:

掌握小说的三要素。

懂得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肖像、动作和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理解景物描写对烘托人物心理的作用。

小说中的细节描写的作用

现代诗歌的节奏和朗读技巧

诗歌中意象的表达作用

第三单元

知识点:

倒装句、省略句句式特点及翻译要点

重点实词和虚词比、已馁、固、说、使、焉、累、曳、牺牲、狱、从、故、鄙、专、遍、加、孚、虽、属、鼓、再、靡、间、服、私、美、蔽

诸子百家文学常识

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

第四单元

知识点:

说明方法: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画图表、引资料

说明方法的作用

说明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准确、平实、简明

落实方法及配套练习:

1、 运用学案,使学生充分预习,比如在《枣核》的教学中,在上课之前,就布置学生完成以下练习:

查资料,了解作者萧乾

词语积累,查字典,给下列词语注音

蹊跷( )( ) 嫣( )红

倘若( ) 山坳( )

掀( )启 镶嵌( )

劈( )头 潜艇( )

厂甸( ) 玛瑙( )( )

国籍( ) 殷( )切

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从文中用“ ”划出友人思乡的心理活动,

用“ ”划出友人思乡的行动。

2、 在课堂教学中,更是注重阅读方法的实施,使学生在吃透教材的同时,掌握一些阅读技巧。

3、 每节课后都有相应的思考题,练笔作业,以使学生能把思维能力转化为动笔能力。

⑼ 要初二语文的知识点

第一单元

知识点:

情景交融的写法。

形容词的重叠形式以及表达效回果。

细节描写对人物的作答用。

排比的作用。

记叙文中的详略安排。

插叙及其作用
第二单元

知识点:

掌握小说的三要素。

懂得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肖像、动作和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理解景物描写对烘托人物心理的作用。

小说中的细节描写的作用

现代诗歌的节奏和朗读技巧

诗歌中意象的表达作用
第三单元

知识点:

倒装句、省略句句式特点及翻译要点

重点实词和虚词比、已馁、固、说、使、焉、累、曳、牺牲、狱、从、故、鄙、专、遍、加、孚、虽、属、鼓、再、靡、间、服、私、美、蔽

诸子百家文学常识

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
第四单元

知识点:

说明方法: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画图表、引资料

说明方法的作用

说明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准确、平实、简明

⑽ 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可归纳为哪些

八年级语文上册生字词注音和成语练习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第一课:
芜( )湖 荻( )港 泄( )气 锐不可当( ) 殷( )切
溃( )退 督( )战 莽( )歼( )灭 绥( )禧( )
要塞( ) 阌( ) 聿( ) 濂( ) 遏( )制
第二课:
寒噤( ) 黄梢( ) 趴在( ) 蹿( ) 张皇失措( )仄歪( ) 飒飒( ) 吆喝( ) 浸( )悠然自得( )
第三课:
地窖( ) 揣( ) 迫击炮( )瓦烁( )堡( )削去( )
耸立( )枕( ) 鞠躬( )( )匍匐( )腋窝( ) 闪烁( )僵硬( ) 屏障( )烛芯( )颤巍巍( )
第四课:
缀满( ) 赞誉( )晨曦( )鹭( )恍若( )瞥见( )珐琅( )( )箱箧( )绸缎( )琉璃( )( )赃物( )惊骇( )
第五课:
泄( ) 粹( )雕( )旭( )恍惚( )( )耶( )坟( )苓( )荒谬( )( )憧憬( )( )缭绕( )( )穆( )
蜿蜒( )( )
第六课:
鼹鼠( )毛苌( )孤孀( )郝懿( )行 震悚( )疮疤( ) 霹雳( )( )憎恶( )( )惧惮( )渴慕( )骇( )粗拙( )诘问( )掳( )
第七课:
踌躇( )( )狼籍( )赋闲( )籁籁( )惦( )
蹒跚( )( )拭泪( )颓唐( )栅栏( )琐屑( )
第八课:
涎水( )揩一把( )尴尬( )( )嘎( )凹凼( )黏性( )唿嗒( )( )硌( )
第九课:
惶恐( )取缔( )攥( )凑合( )荒僻( )伛( )塌败( )镶( )嵌( )湙 翳( )愧怍( )骷髅( )( ) 滞笨( )
第十课
克扣( )吹嘘( )稀罕( )( )噩耗( )( )呵斥( )诘问( )焦灼( )伎俩( ) ( )颠沛)( )吊唁( )( )跋涉( )诺( )
十一课:
悠久( )洨河( )匀称( )( )和谐( )鷟( )
惟妙惟肖( )漳州( )郦道元( )朝野佥载( )
十二课:
煞风景( ) 魅力( ) 销魂( ) 颐和园( )点缀( )
驻足( )险峻( )重叠( )飞瀑( )摄影( )斟影( )媒介( )和谐( )孕育( )搏斗( )
十三课:
对称( ) 嶙峋( )( )镂空( )池沼( )轩榭( )( )川嶂( )阑干( )斟酌( )丘壑( )琢磨( )( )檐漏( )蔷薇( )( )
十四课:
磐( )藻井( )矗立( )额枋( )挥霍( )攒( )蟠尢( )螯头( )湛蓝( )檀木( )妃嫔( )肃穆( )( )翊坤宫( )池馆水榭( )迥然不同( )金銮殿( )
乾清宫( )琉璃( )
十五课:
擅长( )帷幕( )韶光( )伧俗( )屏风( )
纳凉( )缓冲( )造型( )雅俗共赏( )流萤( )不禁( )
十六课:萌发( )翩然( )纬度( )悬殊( )海棠( )
刺槐( )鳞片( )
十七课:
蟾蜍( )( )鄞县( )濒临( )脊柱( )两栖( )
十八课:
遗骸( )劫难( )追溯( )鸟臀目( )潮汐( )褶皱( )( )驮( )金属铱( )陨( )二氧化硅( )
十九课:
归咎( )藩篱( )陌生( )繁衍( )斑斓( )( )
蜥蜴( )( )
二十课:
啃( )喷嚏( )面颊( )嘈杂( )噗( )聆听( )啄米( )
五六单元:
垂髫( )( )俨然( )诣( )馨( )苔( )
牍( )蕃多( )濯清涟而不妖( )( )亵( )罔( )
箬蓬( )( )糁( )壬戌( )( )篆章( )椎髻( )( )与能( )矜( )决眦( )簪( )泣幽咽( )( )曦月( )素湍( )飞漱( )属引( )泅水( )艨艟( )( )舸( )雾淞沆砀( )( )( )荷锄( )( )
成语练习:
一、根据意思写成语。
1、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2、形容夜晚的天气晴和美好。( )
3、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
4、(姓名、事件、精神等)永远流传,不可磨灭。( )
5、不能够用语言形容。( )6、宏伟美丽。( )
7、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 )8、伟大的功绩。( )
9、脸色像泥土一样,形容极端惊恐。( )
10、深得难以测量。比喻对人或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
11、上天不会断绝人的生路,比喻身处绝境,终能找到出路。( )
12、形容人老实本分。( )13、微小而不值得一提。
14、离开了队伍。( )
15、穷困愁苦,颓丧失意。( )
16、形容十分精妙逼真。( )
17、精巧美妙到了极点,其他的无法与之相比。( )
18、没有料到,形容意外。( )
19、没有相同的;没有可以相比的。( )
20、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指定适宜的办法。( )
21、重重叠叠的山峰、峭壁。( )
22、另有一种子巧妙的心思。( )
23、设计者和工匠师的胸怀中有山水风景的构思布局。( )
24、比喻人民极其痛苦的生活处境。( )
25、形容整齐有秩序。( )26、相差很远,很不相同。( )
27、形容东西精致,造型奇特巧妙。( )
28、形容不断地,循环往复。( )29、本领高强,无所不能。( )
30、形容非常赞赏。( )31、相处没有冲突。( )
32、永远没有尽头。( )33、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
33、命中洽谈室要遭受祸害,逃也逃不掉。( )
34、灿烂多彩。( )35、比喻没有办法。( )
36、事物要适应自然的选择。( )
37、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38、说起来没完没了。( )
39、赛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 )
40、虽然看见了却好像没看见一样。显然对眼前事物漠不关心。( )
41、一点不打折扣。表示完全、十足的。( )
参考答案:成语练习答案:
1、转弯抹角2、月明风清3、张皇失措4、永垂不朽5、不可名状6、富丽堂皇7、荡然无存8、丰功伟绩9、面如土灰10、深不可测11、天无绝人之路12、老实厚道13、微不足道14、失群落伍15、穷愁潦倒16、惟妙惟肖17、巧妙绝伦18、意想不到19、独一无二20、因地制宜21、重峦叠嶂22、别具匠心23、胸中有丘壑24、水深火热25、井然有序26、迥然不同27、玲珑奇巧28、周而复始29、神通广大30、拍案叫绝31、相安无事32、永无止境33、天衣无缝34、在劫难逃34、五彩斑斓35、束手无策36、物竞天择37、无动于衷38、唠唠叨叨39、充耳不闻40、视而不见41、不折不扣
八年级上册
1《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选自《人民日报》,《中原我军解放南阳》选自《东北日报》)。作者毛泽东,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新中国的缔造者。
2.《芦花荡》选自《孙犁文集》。作者孙犁,原名孙树勋,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小说散文结集《白洋淀纪事》之一《荷花淀》,之二《芦花荡》。
3. 《蜡烛》选自《阅读和欣赏》。作者西蒙诺夫,前苏联作家。代表作剧本《我城一少年》,长篇小说《日日夜夜》《友与敌》等。《我城一少年》《日日夜夜》《俄罗斯人》等均获斯大林奖金。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选自《雨果文集》。作者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5.《亲爱的爸爸妈妈》选自《人民日报》。作者聂华苓,华裔旅美女作家,作品有小说集《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长流》,散文集《三十年后》《梦谷集》等。萨特(1905-1980)法国哲学家、作家、评论家。 著有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等
6.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作者鲁迅,
7.《背影》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作者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诗文集《踪迹》,代表作品有《背影》《欧游杂记》等,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8.《台阶》选自小说集《台阶》。作者李森祥。
9.《老王》选自《杨绛散文》。作者杨绛,原名杨季康,作家,文学翻译家。翻译有《堂•吉诃德》《洗澡》钱钟书,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文学史家,古典文学研究家。作品《围城》
10《信客》选自《秋雨散文》。作者余秋雨,浙江余姚人,作品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后收在《秋雨散文》中,《信客》就出自《文化苦旅》。
11、《中国石拱桥》选自《人民日报》。作者茅以升,字唐臣,江苏镇江人。中国桥梁学家、教育家。他主持修建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桥。著有《中国古桥与新桥》等。
12、《桥之美》选自《吴冠中人生小品》。作者吴冠中,江苏宜兴市人,当代世界画坛具有极大影响的画家、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
13、《苏州园林》选自《网络知识》。作者叶圣陶,原名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的作者、教育家、编辑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中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童话《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后都收在《叶圣陶集》里。
14、《故宫博物院》选自《地理知识》。作者黄传惕。
15、《说“屏” 》选自《陈从周散文》。作者陈从周,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著有《说园》等。
16、《大自然的语言》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一期竺可桢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作者竺可桢,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地理学家。
17、《奇妙的克隆》选自《中学科技》。作者谈家桢。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选自《新疆域》,孟庆任译。作者阿西莫夫,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
19、《生物入侵者》作者梅涛。
20、《落日的幻觉》选自《科学与生活》。作者黄文祥。
21.《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东晋著名诗人。代表作《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并序》、《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等
22.《陋室铬》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哲学家。世称刘宾客。有《刘禹锡集》。《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23《核舟记》选自清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作者魏学洢 ,字子敬,明末嘉善人。明朝散文家。
24.《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儒家经典著作“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25.《望岳》《春望》《石壕吏》选自《杜诗详注》。作者杜甫,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风沉郁顿挫。他的大量诗篇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尤其是他的“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春望》、《北征》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篇章,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他的诗因此被后人称为“诗史”,他本人也被尊为“诗圣”。
26、《三峡》选自《水经注疏》。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县人,北魏地理学家。
27、《答谢中书书》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作者陶弘景,南朝梁代人,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人。有《陶隐居集》。《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他的词首开豪放之先河。散文创作成就也很高,是“唐宋八大家” 之一。
28、《观潮》选自《武林旧事》。作者周密,字公瑾,宋代湖州人。
29、《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人。出身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30、《归园田居》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使至塞上》选自《王右丞集笺注》。作者王维,字摩诘,因官至尚书右丞,所以人称王右丞。是盛唐极负盛名的诗人,画家。《渡荆门送别》选自《李太白全集》。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仙”,其诗的艺术特色是想像丰富,气势奔腾,风格豪放飘逸。 《登岳阳楼》选自《陈与义集》,作者陈与义,宋代诗人,字去非,号简斋。

阅读全文

与初二语文考试重点知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