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1992年安徽高考语文物理试卷
http://wapwenku..com/view/bb25ad7827284b73f2425017.html?ssid=0&from=2001c&uid=0&pu=usm@0,sz@1320_1003,ta@iphone_2_4.4_1_10.6&bd_page_type=1&id=&tj=wenkuala_1_0_10_l1#page/1/1437892262570
Ⅱ 我历史和语文差,怎样快速提高,期中考试成绩 数学100 英语95 科学92 历史79 语文75
文科涉及较广,只学好地历 政是不够的,最重要的积累和理解,并非死记硬背课本就能搞定. 最好能多看一些相关的课外书,会有帮助的.其实多积累知识是要学会解题分析的一种思维,这种东西不好说,主要就是一种感觉,你拿到题,脑中就会有解题概要,需要一定时间来培养这种思维,看书时重点要思考要点和联系相关事件 如果不想看课外书,那就看教材,不说学好吧,对教材熟悉了,考试就没问题了 文科的东西,不需要每个字都相同,要点踩到了,答题就算成功了,其他的就看评卷人了,希望我的建议对你有帮助,自己也要多思考,总结出自己的方法,才能成功
祝好运!
一、综述
(一)要点与误区
1.处理好单科与综合的关系
原则:搞好单科,学会转换
误区:大搞跨学科综合
搞好单科,是指把95%的精力放在单科的学习上。为什么呢?分析近年文科综合高考题,基本是单科拼盘。所以,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单科学习上,切忌好大喜功,搞很多跨学科的专题。 学会转换,是指思维能够在各学科间迅速切换。这是对付“拼盘”的技术要求。技术问题都不难解决,只要多做套题练习就可以了。当然,由于政、史、地具有天然的联系,分析一些问题,要以单科为主,其他学科可起辅助作用(比如政治问题常涉及历史)。但这不可以过分强调。
2.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原则:夯实基础,注重能力
误区:抛开知识搞“能力”
夯实基础,是指要非常重视知识的学习。第一,这是文科的特点决定的。文科的记忆性很强,不背书,搞能力就是空中楼阁。第二,这是文科综合高考的实践证明的。2004年的《考试大纲》,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学科骨干知识的考查。从今年试卷看,许多人押宝的“热点能力题”都未出现;相反,诸如“如何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这种典型的知识题,却提到了突出位置。
注重能力,是指要在知识学习中有意识地锻炼能力。文科综合考试毕竟不同于单科考试,最明显的一点,就是疏于考查低能级的背记内容,注重考查分析性、开放性的内容。这就是“能力”的含义。怎样提高能力呢?第一,要着重掌握课本中的分析性、论述性内容(而不是纯记忆内容);第二,注意应用因果分析法、分析与综合,尤其是多因素综合分析的方法,这是高考的能力热点。
关于背记,补充说明几点。第一,绝对要背书。这是基础的基础,不下苦功不行。第二,要有重点地背。一是注重主干知识,反对繁琐哲学;二是注重分析性知识。第三,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背,反对死记硬背。总之,学文科,背记要刻苦;学文综,背记要动脑。
3.处理好热点与知识的关系
原则:精炼材料,整合落实
误区:没有重点,忽视落实
文科综合考试的重要特点,是以问题为中心,而这些中心问题,多是社会的热点问题。热点问题学习,是近年来文科生很头疼的事,集中反映在:背了很多都不考;考的东西似曾相识,但又都拿不准。为什么呢?就是没有做到精炼落实。
(1)精炼材料
精炼材料,是处理热点材料的原则。复习时期,各校都会发很多热点问题的补充材料(主要是政治)。这些材料的处理步骤有:
第一步,分清主次材料。所谓主要材料,包括教育部和考试中心的权威发布,以及《考试大纲》明确规定的时政材料(例如2003年的十六大报告)。其他的一切内容,都是次要的,是用来补充说明主要材料的。切忌喧宾夺主,或主次颠倒。
第二步,研读主要材料。例如研读2003年的十六大报告,要认真看原文,并结合教育部的《指导意见》学习。这一步骤与学习课本很相似。同时,有选择地看一些辅助材料。注意,参考书的作者再有名,他也不是出高考题的,他也在猜测考试中心的思路。所以,一定不要被参考书束缚住思路,更不可以用参考书代替最主要的材料。
第三步,总结主要材料的核心内容。这是高考复习中容易缺失的一步。例如十六大报告,核心内容有:物质文明,核心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包括所有制、分配制、管理制等内容;政治文明,核心是政治文明的概念、建设要求,以及党的建设和领导。实际操作中,对核心内容的总结,还要更细致些。以上是精炼原则的体现。
(2)整合落实
整合落实,是将热点转化为能力,切实掌握的过程。
第一是整合,就是把上面一步的总结内容,与课本基础知识融合在一起。换言之,就是针对当年的热点,对课本进行一次“修订”。整合结果,在本书《政治导学》一章中。
第二是落实,就是把整合完毕的内容,一体背记掌握。注意,热点问题的学习,最终的成果应该是整合好的总结,而不是一堆别人写的或印的材料。关键是要把知识提炼出来,变成自己的。
(3)关于热点问题的补充说明
第一,注意长期热点。环境、主权、科技等问题,关乎人类发展的根本,在任何时候都是热点。这种长期热点,是高考的主要内容(见考试中心2004年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设计》)。我们学习热点,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些长期问题上。一是掌握基本的知识和判断依据(在课本中),二是了解分析长期热点的新表现(在时政中)。
第二,怎样处理当年的热点。其一,不要去背,也不要管细节。近年的高考,当年热点基本都是作为背景材料出现,没有正面考查的(这完全不同于前些年政治高考的时事题),因此只要“脸熟”就可以。其二,要放在长期热点的大背景下分析。例如,美国不签署《京都议定书》,大背景是全球环境问题、发展问题,我们的着力点在于对环境问题、发展问题基本知识的把握,并运用它来分析美国的行为。千万不要就事论事,脱离了宏观的背景。现在总强调的“人文关怀”,就是指这些关乎人类前途和命运的大背景。
(二)几点建议
1.踏下心来,研读以下内容
(1)《考试大纲》;
(2)历年高考题(近年为主,文综为主)。
2.关于复习时间分配、建议
(1)用50%的时间复习文综。文综复习容易摊子铺得过大,把三门主课挤了,这从分数上讲是不合算的。
(2)抓住零碎时间,进行知识背记。
二、历史
(一)历史复习要点
1.熟记史实
历史是最强调背记的学科。为什么呢?历史背记的内容,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史实,二是分析。而政治的背记,主要是分析,对事实的记忆则很少,所以远没有历史难记。不背行不行呢?不妨分析几次历史试卷,看看有多少分是记忆不清丢失的,答案不言自明。事实上,史实不清、审题不细,是历史丢分的两大原因。怎样背记史实呢?
第一,精细读书。要一个句号一个句号读,包括导言、注解、图示在内。2002年高考,有一题问葱岭的地理位置,得分率很低。其实,“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答案就在古代史课本的小注里。这启示我们一定要细心读书,尤其是在第一轮复习时。
第二,动手总结。一定要落实到笔头上,因为看和写的感觉完全不同,而考试是写,不是看。尤其是第一轮复习,宁可罗嗦些,也要把总结写全。以下给出分析历史事件的通用格式,具体操作时,应有所取舍:
1. 名称及其含义(例如:早期维新思想,维新思想)
2. 背景
(1) 原因(事物发生的必要性):主要原因(主要矛盾)、次要原因(次要矛盾),根本原因(社会主要矛盾)、具体原因(根本原因的具体表现),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导火线
(2) 条件(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政治、经济、阶级、思想、时代、其他
(3) 目的(原因和条件是客观的,而目的是主观的)
3.经过:力量、领导、阶段及阶段特点等
4.意义:性质、作用、影响,特点(极其重要!特点=不同点=考点),经验、教训
第三,注意特点。特点就是不同点,例如《农政全书》的特点主要是介绍西方水利技术。特点就是考点,所以要非常重视,尤其是时代特点,往往是答题隐含的大背景。
第四,定期背记。读—写—记是一个完整的链条,所以在平时就要有计划地逐步背记。例如一星期背一章,或与老师的复习同步。不要到考试前再背,那样很不牢固;也不要考什么背什么,那样很不系统。
2.把握联系
高中历史的特点,是注重前因后果,注重分析知识的相关性,而反对孤立的知识点背记。其实,出题的过程,就是建立新的联系的过程;做题的过程,就是剖析联系的过程。把握联系,主要有两个步骤:
第一,纵横结合。一方面要注重纵的联系(时间联系),另一方面重视横的联系(比如地域联系)。特别注意因果联系,这是所有联系的核心。
第二,编织网络。纵横结合,经纬交错,就成为知识网。
3.加强审题
近年的高考,越来越强调从题目中获取信息(尤其是材料题),与课本知识结合,共同构成答案。这样,审题的重要性凸显出来。审题要注意三点:
第一,准。就是问什么答什么,切忌答非所问。一道大题设多问,不仅要审大题题干,还要审每一问的题干;一组选择题有多道,不仅要审每道的题干,而且要审总的题干。
第二,全。就是问的都要答,切忌答漏。题干的每一句话(尤其是材料题),一般都包括至少一个信息点,答案上每个点都有分。
第三,注意“弦外之音”。近年文综高考的答案,常有些是“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而这些分都爱丢。例如2002年高考历史大题,考查旅大主权的变迁,如果仅按上面要求审题,会丢掉“不尊重中国领土主权”“背着中国拿中国主权和利益作交易”等要点。这些要点,来自题干的“弦外之音”:本题的主旨是主权问题,故应围绕此点答题。这种分很不好拿,但是如果做题时想一下每题的宏观主旨(而不是单纯就题论题),就有希望得分。
(二)误区辨析
第一,不可以做代记。靠做题记知识点,永远不够系统,会割裂联系。做题这个手段很好,但不可滥用。
第二,不可滥搞联系。要以把握基本的知识网络为主,专题史不要太多(今年考试范围大为缩减,许多专题已不成系统,应该舍去)。
三、政治
(一)政治复习要点
1.注重方法
由于政治的学科特点,在学习时,应注意一些特殊方法:
第一,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结合。经济常识各章(第一章除外),都是先讲普遍的经济原理,再推进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政治常识各章,都是先讲普遍的政治学原理,再推进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的特殊性。在学习时,一定要既分清普遍性与特殊性,又搞清二者的联系。
第二,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结合。哲学常识阐述一个原理,都是先讲世界观,后讲方法论。在学习时,一定不要把两者混淆,要搞清对应关系。
第三,主次结合,突出重点。通过做题可以发现,政治考查的内容非常集中,这些就是重点。把主要精力放在掌握重点知识上,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2.注重热点
3.注重做题思路
政治题的显著特点,是题型清晰、思路相对固定。例如:一看到环境问题,我们就有如下哲学思考,答题时很少出圈。这种东西要多总结。建议大家只用一本权威练习册(比如《最新五年高考真题汇编》、《十年高考试题汇编》),把每道题都搞透,每种问题的套路都总结出来。
唯物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基本前提
辩证法:联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矛盾:一分为二地看待人对自然的影响;量变:适度开发。
认识论: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规律的统一;
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四、地理
(一)地理复习要点
1.注意分析性、综合性问题
高中地理区别于初中的显著特点,是从强调知识的识记,过渡到强调知识的分析和综合。比较多的是因果分析,尤其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分析。例如2002年地理大题,考查巴尔喀什湖一半淡、一半咸的原因,是气候、径流共同作用的结果;2003年全国卷的地理大题,考查10度等温线的成因,是纬度、地形共同作用的结果。可见高考出题的连续性!一定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联系上,注意全面分析,不要陷入繁琐哲学。
2.注意图文结合和转化
高中地理区别于政治、历史的显著特点,是图文结合。由于图像问题可以综合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转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所以这几年一直是热点。学好图像问题要注意几点:
第一,认真学好常见图像。包括课本中的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等),以及练习册中的常见图。如晨昏线图的基本形式在书中,而练习册中有很多种变式,要一一掌握。
第二,掌握分析图像的共性方法。高考题很少出以前见过的图,但是分析图像是有通法的,比如折线图一定要注意坐标名称,注意走向、交点、数值水平。这一点应多咨询老师。
第三,学会作图。2001年的高考,考查了画剖面图,在2003年春季高考中再次出现,因此不可忽视作图。尤其要会画比较难的图,如剖面图、等值线图等。
3.注意“捡起来”
高中地理复习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点,是在高二暂停学习一年后,要把知识捡起来。建议在高二暑假通读课本,详细总结,并复习高一的练习册和《会考说明》。通过自学完成第一遍复习,这样就赢得了高三的主动权。
(二)几点说明
1.关于做题
(1)建议大家研读近十年的高考题。因为地理高考恢复较晚(九十年代曾经取消过),出题规律尚未完全定型,所以特别要注意分析近年的命题思路。
(2)建议大家做王树声老师主编的《高中地理图导图练》,突出对图像的学习。
2.关于复习轮次
(1)高二暑假,自学完成第一遍复习。主要是:捡起知识,提出问题。
(2)高三上学期,与老师同步完成第二遍复习。主要是:落实知识,解决问题。
(3)高三下学期,完成第三遍复习。主要是:演练知识,形成能力。
1.文科离不开记忆,想学好,就要有心理准备
2.学完要做题,尤其要注意大题的答题技巧
3。不断地看书,起码四五次
4。做好笔记的总结,可以通过对比,列表的方式帮助记忆
Ⅲ 92年辽宁省高考语文题
92年辽宁高考是全国统考自己网络一下
一(25分)
1.下列加红的字在该词语中字音、字义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
A.奢(shē奢侈)华恬(tián安静)静问难(nán诘责)
B.城垣(yuán墙) 艳(yàn羡慕)羡 休憩(qì休息)
C.癖(pǐ古怪)好 繁翳(yì遮蔽)修葺(qì修理)
D.晦(huì光线暗淡)涩拙(zhuō笨)劣 撩(liáo引逗)拨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
A.按照上级布署,他们认真组织了一系列观摩课,师生们反应热烈。
B.别看他俩在一起有说有笑的,其实是貌和神离。
C.我们都迫不急待地想知道,究竟是谁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D.这哥儿俩,一个标新立异,一个循规蹈矩,差别太大了!
3.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3分)[ ]
A.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
B.虽然没有名角亲自传授指点,但他长年在戏园子里做事,耳濡目染,各种戏路子都熟悉了。
C.每当夜幕降临,饭店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常。
D.高县长说:“全县就你一个人当上了全国劳模,无论怎么说也是凤毛麟角了!”
4.下列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我本想这次能在家乡同你见面,回家后才知道由于你正忙着搞科研,不回来了。
B.为什么对于这种浪费人才的现象,至今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呢?
C.无论干部和群众,毫无例外,都必须遵守社会主义法制。
D.经过老主任再三解释,才使他怒气逐渐平息,最后脸上勉强露出一丝笑容。
5.按顺序分别填入下文标号处的正确词语是(2分)[ ]
一个人(甲)不懂得正确的意见只能是对于实际事物的客观的全面的反映,(乙)坚持要按自己的主
观的片面的想法去办事,那么,(丙)他有善良的动机,(丁)还是会犯或大或小的错误。
<img "="" src="http://www.teachercn.com/Files/BeyondPic/2006-4/19/0641919053648637.gif" width="406" height="136" style="font-family: 宋体, Verdana,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line-height: 22px; white-space: normal; ">
6.填到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项是(3分)[ ]
小明爬到床底下,偷偷躲了起来, _______ 从床下拽了出来,送到幼儿园去了。
A.妈妈找了好久,最后才发现他,
B.但后来还是让妈妈给找到了,
C.使妈妈找了好久,终于把他找到,
D.但妈妈毕竟发现了他,
阅读下列句子,完成7~8题。
①一骑红尘妃子笑,谁人知是荔枝来。
②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③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⑤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蔼沈沈楚天阔。
7.以上名句全出自唐代人作品的一组是(2分)[ ]
A.①②③⑤B.①②⑥C.①②④⑤D.③④⑥
Ⅳ 海南省1992年高考试卷是自主命题否
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2007年高考,海南的高考形式在30年间先后经历了大小6次变化。
1977年的高考最大的特点是开卷,另一鲜明特点是非外语专业考生不用考外语。报考文科的考政治、语文、数学、史地;报考理科(包括工、农、医)考政治、语文、数学、理化。但报考文、理科的,均可报外语专业,加试外语。单独报考外语专业的,必须参加文科或理科考试。
1978年高考开始实行闭卷考试,而且文理科都要考外语。文史外语类考试科目是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外语;理工农医类考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外语。
1981年,海南高考形式又有一次小变化,文史外语类考试科目仍为语数外政史地,理工类考生除了语数外政物化外,还要再考一科生物。
1991年、1992年,湖南、云南、海南进行了“4×4”的考试科目改革试点,四组科目设置分别为:第一组考语文、外语、历史、政治;第二组考语文、数学、外语、地理;第三组考语文、数学、外语、物理;第四组考数学、外语、化学、生物。考生可根据个人情况挑选其中一组。
1993年,海南高考形式又发生了变化,在会考的基础上实施了“3+2”高考科目设置改革。“3”是指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基础课,是每个考生的必考科目,“2”是指文史类考生需加考政治、历史两个学科,理工类考生需加考物理和化学两个学科。
2001年,海南省开始实行“3+X”的科目设置改革,即“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科目设置,文史类的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文史类)、外语、文科综合(含政治、历史、地理三科),理工类的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理工类)、理科综合(含物理、化学、生物三科)。 这种科目设置一直持续到2006年。
2004年9月,根据教育部关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进程的总体部署,海南作为首批实施高中新课程方案的省区之一,开始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3年后,参加新课程实验的海南首批高中生迎来高考,海南也在2007年实现了自主命题,跨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
2006年7月,《海南省2007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指导方案》,明确了海南省2007年高考的考试模式为“3+3+基础会考”,高考总分为790分,比改革前增加40分。其中,文史类3+3科目组合为:语文、数学(文)、外语(加听力)、政治、历史、地理;理工类3+3科目组合为:语文、数学(理)、外语(加听力)、物理、化学、生物。从2007年起海南省高考开始了自主命题。
Ⅳ 我是2012年的考生。学文。高考成绩是语文104,数学37,英语92,文综180,一共是413,
你可以找一些网站,进行性格测试,然后它会自动为你提供就业方向
Ⅵ 语文之友 2011年江苏高考语文附加题专项训练 冲刺40分你能发一份给我吗,谢谢[email protected]
这个网上应该没有吧,你们老师到时候应该会发答案给你们了解得吧,那个不是很多吗?而且自己的答案往往和参考答案有一定差距。现在你也只能自己简单地做一下有的题目是可以在网上或者其他的参考书上找到的。
Ⅶ 90年代的时候,高考满分是多少
给所有大学科学排名,要让人信服是很难的,但是顶级的大学群却很容易找到,那就是在双一流大学群中,并且A类实力最强,一共有36所。
有考生问,高考600分,有没有机会考上A类双一流大学。整体上A类双一流的录取分数,均普遍高于600分,但是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有些A类的大学一些专业,录取分数会在600分左右。
主要原因在于,有些是一般专业/冷门专业录取分低,有些是地理位置不好,而录取分低,有些是被竞争对手压制,而导致录取分低一些。下面分享4所,600分有机会上的A类双一流名牌大学。
1、兰州大学
有人说兰州大学是最憋屈的大学,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太大。它远在甘肃的兰州,距离东部沿海太远,发达省份的高分考生不太喜欢到西部来,因此影响了它的生源。
其实,兰州大学不仅优质生源容易被人抢走,它的优质师源其实,近几年来也流失不少,很多东部高校来抢夺它的名牌教师/院士等,从个人发展的角度而言,很多老师其实也是更愿意在发达的东部。
兰州大学拥有很多非常强劲的专业,例如草业科学,核技术科学,地理学,生物学等。从搞学术的角度,报考兰州大学,也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2、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在东北的长春。大家都知道东北这几年人口流失严重,为什么呢?因为气候和地理位置的影响或许最大。
对于南方很多学生而言,北京以北的地区,都是很遥远的地方了,去东北地区上学,不属于多数南方考生的首选,而南方又有很多教育强省,例如湖南浙江江苏等地。
但是吉林大学可是一个老牌顶级大学,又是211,又是985的,名气一点不小。虽然东北人口流失,但是吉林大学的特色是极大,它的在校全日制学生高达7万多人。
原因在于吉林大学,在2000年高校扩大潮中,相继合并了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因此吉大的校区遍布整个长春市。
吉林大学在出国和保研上,也是一块很好的招牌。它是世界一流学科是考古学、数学、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3、大连理工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虽然位于东北,但是却不属于东北文化圈,大连是辽宁省的副省级城市,发展潜力很大。
不过大连理工大学有一个强劲的对手,那就是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的录取平均分,大概高于大连理工大学20到30分左右,这个差距还是很明显。这也意味着,北京理工大学抢走了很多高分考生。
大连理工大学2019年,很多专业在全国录取分是低于600分的,特别是对于西部与西南部的省份而言。
大连理工大学的硕士生与博士生,占比非常大,有博士生4616人,硕士生11113人,本科生25512人,这能够带来很强烈的学习氛围。
它的世界一流建设学科有化学和工程。
4、重庆大学
在山城的重庆大学,其优势专业是建筑、土木、工程方面,它的世界一流学科是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土木工程,也被称为“建筑老八校”,可见其在建筑相关的领域,有多强劲了。
很多时候,重大都被拿来,与隔壁的川大做比较,两者在区位上一致,并且都是985和211高校,而且所属文化圈基本相同,所以竞争味道浓厚。
重庆大学强于工科,性价比高,在原来的985院校群中,录取分不是特别高,但是强势专业录取分是比较高的,并不好考。
每年高考难度不同,因此录取分数存在波动,并且志愿竞争中存在大小年的问题,平行志愿给了考生更多的机会,可以冲一冲,压一压,保一保,600分,还是有机会考上理想的A类双一流大学的。
Ⅷ 急求!请问1992年成人高考高起专是考语文数学英语么北京经管类的录取线大概多少每门课是150分满分么
我也是1992上考的。
是一百五十分。
语文数学是必考的,其他根据专业不同加考两科、三科。
Ⅸ 只有20天就高考了…可是我适应性考试语文才考得92分,怎样提分我其他科都算不错(我文科)
不要紧张,你可以向其他班的同学问问看他们老师是怎样做的,还有什么答题格式啊什么的,向他们要要 自己多背点古诗啊什么的,基础题不要丢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