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谁知道2010年四川广安中考的总分是多少
我是广安人
刚中考了的
。
总分
语数外
450
理化200
政史120
体育30
❷ 2011年广安中考最高分
反正不是我,这次数学挺变态的。。。。。。。。最高分应该是150吧
❸ 2012年广安市中考的各科为多少分总分又为多少分
语数外各120,物理,政治各60,历史,化学各50,生物,地理,体育.各40,实验共20.,总分720
❹ 四川广安中考各科满分多少
总分800 语数外各150物理化学各90(还有10分实验)政史共120体育30
如果是市三好 或优秀学生干部加10分区三好加5分另外才艺.专利也可加分.具体可问班主任
求采纳为满意回答。
❺ 为了从2018枚金蛋中选出唯一一枚金蛋…… 2018年广安市中考数学试卷16题
就看能分解几次,1-2018拿出单数重新标为1-1009,再拿出单数为1-504,下一个为1-252,下一个为1-126,下一个为1-63,下一个为1-31,下一个为1-15,为1-7,为1-3,为1.最后数字会只有1个,反推则为2的分几次次方,总共分了10次,则为2的10次方,所以原金蛋数为1024。
❻ 猜一猜广安今年中考考什么作文
“假如我今天参加中考作文”我会先让自己做3次深呼吸,让自己的身心放松的专同时。命令他排除当前所有不良属情绪,保持冷静和镇定;
我会在看完作文题目的同时,用30秒的时间进行“头脑风暴”启发。把所有头脑中闪现的画面迅速筛选并往题目上靠。
选择合适且有利于自己的写作手法。
不要紧张!最好沉着应对。别把作文分看成万能的。如果前面的题答得好,后面的作文将会让你如虎添翼。
❼ 2019四川广安中考分多少
中考分数,现在,如果没有出来的话,你就需要耐心等待一下,一般中考分数公布,是在中考考试结束以后,25天左右才会公布成绩的。
你现在看一下,四川广安地区的中考考试是什么时候考的?向后推一段时间就可以了。
因为中考要组织老师批卷给分,然后登分,然后进行和分统计这些都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所以,考完试以后不会立刻就出成绩的,需要一段时间。
你买,不同的地区,这个中考分数公布时间也会相差一两天的,所以不用着急。时间到了,自然分数就会出来的。
现在你的任务主要是把不同的学校的分数历年来招生的分数看一下,考虑一下自己的分数,大概能在哪个学校的录取分数线以内。一般每年的录取分数是,不会差别太多。然后呢,如果有关系的话,打听一下这一家学校,都有哪些老师都会代课?提前熟悉一下这些老师,熟悉她讲课的风格。
另外,这段时间里可以提前预习一下高中的课本,学习一些科目,进行预习。因为高中的课程难度比较大,远远胜于初中的课程,所以呢,高中,提前要做好预习工作。
每天焦急的等待分数公布,心里是非常难熬的。你还不如干点其他事情,去打发这个时间。所以呢,你也可以出去旅游一下,看看自己喜欢的学校或者是旅游景点稍微放松一下,给自己充充电,为高中的学习做个铺垫。
❽ 广安中考近几年诗词赏析
中考古诗歌鉴赏题答题技巧鉴赏要点一对作品中重点词句的理解;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词?为什么?”或“甲词可否换成乙词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答题方式:①解释字面意思和内涵②指出运用的手法③点明妙在何处(可从景物特点、主旨、情感和意境等方面分析)【典型例题】2006年福建卷:端居① 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⑴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答案及分析】⑴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表明赞成的一点)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引文赏析)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突出的情感)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照应试题)【迁移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木兰花 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注]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残照。 〖注〗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鉴赏要点二:对作者情感、主旨的把握答题方式:①描写了……生活(景物)②抒发(寄寓、揭露、赞颂)了……的情感(感叹)③表达了……感情。 ——描写了……抒发了……表达了……【典型例题】2006年全国卷第12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南柯子王炎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答案及分析】(1)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2)作者通过对农民辛劳生活的感叹,抒发了怜悯农民的思想感情。【迁移练习】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夜归周密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注]筇:此代指竹杖。“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鉴赏要点三:对作品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的辨析答题方式:①指出用了什么技巧。②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了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主旨。命题方法:1、从“是什么”的角度出题:【典型例题】2006年江西卷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三江小渡杨万里溪水将①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注]①将:行,流过。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答案及分析】全诗围绕“交情”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回答“是什么”方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具体回答“怎样采用”这些方法)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好处——对主旨的作用)2、从“为什么”(好、不好)的角度出题,分析好或不好的原因。【典型例题】2006年福建卷:端居① 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⑵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答案及分析】⑵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是什么”手法)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具体分析怎样运用的)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对情感和主旨的作用) 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3、从“怎么样”写的角度命题:常见的描写角度:①五种感觉: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②空间方位。如上下、远近等。③时间的变化。例如华清宫前后的变化。④情感角度的变化,以他人思念自己,来写自己对他人的思念。例如,“遥知兄弟登山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⑤各种修辞方法(是从句子而言)。⑥抒情的方法:借景抒情、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和借古讽今。⑦其他描写的技巧。例如虚实、抑扬、动静等。【典型例题】东郊 (唐)韦应物吏舍①局终年,出郊②旷清曙。杨柳散和风,青山淡吾虑。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③。微雨霭芳草,春鸠鸣何处?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注释:①吏舍,官署。②郊,郊外。③还复去,徘徊。(2)“微雨霭芳草,春鸠鸣何处”两句,是如何描写这里的迷人春景的?【答案及分析】(2)“微雨”和“春鸠”,一见一闻,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出迷人的春景(具体谈角度)表现了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表现的情感)【迁移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这首词在写法上有独到之处,请以词的上片为例作具体分析。鉴赏要点四:分析诗歌意境答题方式:①描摹物象。联想和想像再现画面。②概括特点。点明景物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③揭示寓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主旨。【典型例题】2006年湖北卷14、阅读下列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丹阳关韦参军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暮春浐水送别韩琮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注】①凤城:京城(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4分)(2)《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4分)【答案及分析】(1)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2)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迁移练习】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余干①施舍 刘长卿摇落②暮天迥,青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注:①余干:地名,今属江西 ②摇落:草木凋零。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其作用是什么?鉴赏要点五:比较阅读比较阅读要明确可比点,看出思维的轨迹,可比点要对应。考查思辨性。命题特点:1、辨析同与异;2、评价优与劣。答题方式:方式一:直接回答方法:针对问题,直截了当回答,不需要做分析。主要题型:相比较,有何异同?表达的是什么感情?【典型例题】2005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答案及分析】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不同点: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方式二:简要分析【原则】答题必引文,观点材料要结合。【步骤】①摘选的重点词语②分析字面意思③剖析内涵(表现了……情感)【典型例题】2006年1月北京海淀区期末考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苏轼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诗中“苦雨终风也解晴”与苏轼《定风波》词中“也无风雨也无晴”,它们都使用了哪种艺术手法?简要分析这两句分别表达了苏轼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答案及分析】一问:使用了“比”的艺术手法(或:象征手法)。(1分)二问:“苦雨终风也解晴”句写历经“苦雨终风”的仕途坎坷之后,终于盼来“解晴”的一天,(①②)表达了遇赦北还的喜悦之情。(③)“也无风雨也无晴”句是说人生旅途上的坎坷就像大自然的风雨阴晴一样总是暂时的,总会过去的,因此不必太耿耿于怀,要从容面对,(①②)这表现了诗人豁达的胸襟和“宠辱不惊”的淡泊之情。(③)(意思答对即可,3分)【迁移练习】阅读下面的两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新雷张维屏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迁移练习】参考答案1.“闹”用得好。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让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注意:解题要全面。不要只答“花开的热烈”或“春天的生机勃勃”,而要从表层和深层两方面做答,即正面描写花开的热烈,侧面衬托春天的生机勃勃。2.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3.这首词的上片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指出用了什么技巧)。将人的眉眼直接化为旅程山水,将人的感情直接赋予其中,让山光水色如同作者的目光一样来送别友人,形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了这种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将要离去的友人的无限眷恋,对归途中风餐露宿的友人的深切关注与牵挂(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作者把水比作人的眼泪横流,把山比作人的愁眉紧锁,既以此新奇的比喻描绘山水之貌,又一语双关地暗示了对友人的离别之情,可谓一举两得。接下来两句把离别友人欲去的地方比作是“眉眼盈盈处”,这既实指明丽的江南山水,又隐喻了双方含泪之态。4.诗歌描写了暮天、清枫、霜叶、孤城、独鸟、渡口、初上月等意象。(写对6个,得2分,写对3个得1分)这些意象的作用;交代时令景象(秋景)烘托泻染诗人凄清悲愁的内心世界;暗示了一种郁郁的离情乡里。5.前者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后者寄托了对新生事物的无私关爱。中考古诗词赏析关键词:古诗词赏析内容摘要:1.提炼诗歌主题 2.融入诗歌意境3.赏析诗歌手法 4.品评诗歌语言结合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来看,我们可以看出,古代诗歌包括古诗、唐诗、宋词、元曲、清诗等,其中又以唐诗、宋词为重点。分析考标对古典诗词鉴赏的要求,结合对近几年试题的分析,可以看出,考查的主要内容有:考点精析一、赏析古诗词中的形象诗歌形象即寄托着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它包括人物形象(它又可以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也可以是诗人塑造的客观形象)与物象。赏析古典诗词的形象,是感受诗情、领悟诗意的基本途径。二、体味古诗词的语言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诗歌表情言志的外壳,也是诗歌塑造形象,反映思想内容的唯一媒介。因此,只有准确理解了诗歌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层的判断、鉴赏和评价。对古典诗词语言的鉴赏主要围绕准确鲜明、形象生动、凝练含蓄、音韵和谐、风格特色等方面来进行。三、鉴赏古诗词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四、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并由此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命题特点 一、命题材料总体来说,主要是以唐宋诗词为素材进行考查,尤以唐诗为最。从内容上来说,山水田园题材最多,忧国忧民题材逐步增加;从思想感情上来说,表现愁思的内容最多;从作者方面来说,则多为名家以及在不同时期有影响、有代表的诗人词客;从体裁来说,以近体诗为主,尤以绝句为最。二、题型设计以简答题为主,填空题和选择题为辅。三、考查角度中考命题的考查角度,侧重于单独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 学习策略鉴于中考诗歌鉴赏的基本特点,在应试策略上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一、丰富诗词积淀,厚积薄发。只有大量的阅读积淀,才能由量变到质变,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二、明确考标要求,了解设题特点和命题趋势。只有熟悉考试要求,才能学有方向,提高鉴赏训练的针对性。三、熟练掌握各类题型的解题模式,掌握古诗鉴赏基本术语。只有熟悉各类题型,把握解题要领,才能提高解题能力。中考试题的题型设置通常有:问答型,要认真审题,做到“问什么,写什么;要什么,给什么”。综述型,在明确了要求的基础上,一般可采用“总一分一总”式。先概括特色(一个判断以标明观点);再扣住要求,结合诗句进行分析阐述,以证明观点;最后揭示这样写的好处。对比型,通过研读,区分类型,比照两首诗之间的异同点;根据题目要求,扣住作品中的词、句加以分析阐述等。 解题技巧 一 聚焦诗眼 ——提炼诗歌主题主题是诗歌的灵魂,因此,阅读诗歌必须把握诗歌的主题。不同时代,不同的作家、不同的题材,诗歌的主题也不一样。通常情况下,可以从诗眼或词眼窥见诗歌的主题。所谓诗眼或词眼,就是诗词中起画龙点睛作用的词或关键语句。究竟诗歌有哪些常用的题材?诗人会抒发怎样的人生感慨呢?1.感知题材(1)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江、自然风景来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歌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2)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质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3)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4)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5)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抒发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雄浑,笔势豪放。2.提炼主题诗歌的思想内容一般包括送别惜别、羁旅情愁、思乡怀远、闲适恬淡、乐山好水、感时伤世、吊古伤今、忧国忧民、言志抒怀、叹惋讽谏等,诗人的感情一般包括惜别情、思乡情、恋友情、怀古情、、讽谏情、报国情、伤世情、热爱情等。(1)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反映人民离乱的痛苦。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同情人民的疾苦。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2)建功报国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和豪迈以及保家卫国的决心。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抒发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如:“可怜白发生!”表达年华消逝、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悲叹和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如“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思乡怀人羁旅愁思。如“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思亲念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边关思乡。思乡诗往往和战争联系在一起,反映征人厌倦战争,渴望与妻子团聚,渴望过安宁平静的生活。如:“将军白发征夫泪”。 (4)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仕途失意的苦闷、惜时伤春和青春易逝的伤感。前者如自居易的《琵琶行》,后者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等。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的《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等。 二 推理想象 ——融入诗歌意境诗歌是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情感是诗的基础,即使是叙事诗或哲理诗,也都饱含诗情,显示出诗人的品格和情怀,阅读诗歌,要善于从诗歌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人手,领悟诗歌所言之“志”。而诗歌的情感又是通过特定意象营造特定的意境氛围表现出来的。1.捕捉意象试看这样一道试题: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古典文化知识,理解何为“意象”?“柳”这一意象有什么内涵?下面就做简单的介绍。 简单的说,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或说是经作者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客观物象)。“意象”是分析、研究诗歌特有的名词,“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用康德的话说,即“灌注了生气的形象”,一首诗从字面上看是词的连缀,从构思上看是意象的组合,诗人不仅要用意象进行感受和思考,还要用意象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写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曲叠用九个名词,描写了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并以概括而巧妙的艺术构思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暮色思归的乌鸦,安逸自适的人家,旅途劳顿的老马,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彷徨悲苦的情怀。曲中的九个名词正是九个意象,每一个意象都牵连着作者的那份羁旅愁思,它们有机地组成了密集的意象群,这种看似简单的意象组合,却出人意料地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成为元曲中的绝唱。诗歌是以抒情言志为目的的,而意象是诗歌抒情言志的基本单位,是诗歌的情感赖以寄托的根本。所以从意象人手,想像和联想,是理解诗歌的必由之路。例如著名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前两句十四个字,运用六种意象,我们可以从“月落”后夜色的浓重、乌鸦凄厉的啼鸣、“霜满天”的清冷以及夜色中“江枫”的黯淡和“渔火”的寥落深切感受到水乡秋夜幽寂清冷的氛围和客子孤孑清寥的心情。2.列举意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的象征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对解读诗歌带来很大帮助。上述考题,如果我们了解传统意象“杨柳”经常用来表达离别思念之情的话,此题迎刃而解。所以要想准确理解古诗,就有必要在平常的学习中注意认识并积累传统意象,抓取“象”的摹本特征,分析其人文意义。下面列举一些传统意象:月亮: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手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另外还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人张九龄《望月怀远》)等诗句,大体也是这样的感情。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散出无尽的芳香,因此梅花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元人王冕《墨梅》)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南朝乐府《西洲曲》)“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鹧鸪鸟: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美好的象征。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送别》:“杨柳青青着地重,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柳永在《雨霖铃》中用“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离别的伤感之情。李白的“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由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扬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作者叹别的感情。:刚直气节,积极向上,虚心的象征。在韩愈笔下,笔“高标凌铁严,负色夺春媚。”高洁风姿比秋寒之色严肃、坚贞神态压倒了春天的柔媚。“竹”在清人郑板桥的《题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就更是刚直气节的形象写照了。 3.融入意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意境”的说法是:“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图景、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如陶渊明《归园田居》描绘出一种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劳动生活场景,作者那种淡泊宁静的心情就蕴含在这种生活的场景中。这种包含着作者感情的场景,就构成了这首诗的意境。再如朱熹的《观书有感》,描写了由于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所以才有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且清的“方塘”,但诗中的“方塘”,不仅仅是自然的方塘,它还包孕着作者读书的心得,从而构成了这首诗的意境,既给读者美的享受,又给读者哲理的启迪。
❾ 广安2020中考656分排名多少
我觉得应该是属于前面的吧,656分这个成绩是非常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