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蜀相》课后习题答案
1.此诗写诗人在诸葛祠吊古,但题为“蜀相”而非“诸葛祠”,有何深意?
2.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人间词话》)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白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一联中,哪两个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
3.杜甫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句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你认为准确吗?你最佩服和崇敬诸葛亮的哪一方面?
4.“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人?
【答案】
1.诗人写这首诗,是为了追思、仰慕、钦敬诸葛亮。写武侯祠,是因为“盖千古人物,莫可亲承;庙貌数楹,临风结想”,可以由祠写到诸葛亮。写祠是为了写人,因此题为“蜀相”。
2.“自”“空”二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三、四两句中,“映阶碧草”“隔叶黄鹂”呈现了一幅春景,但对这盎然春意,作者却有独特的感受:祠庙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影只、孤寂伤怀。这两句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而得力于“自”“空”二字的巧妙运用。
3.用这两句概括诸葛亮一生功业,十分准确。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统一天下的大计,辅助刘备开创基业、建立蜀汉,又辅佐后主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般说来,人们最崇敬和佩服诸葛亮的,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的神机妙算,大智大慧。
4.“英雄”指那些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也包括诗人自己,从小立志干一番事业,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
『贰』 语文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湘夫人课后习题答案
全篇依托水神祭祀中降神,迎神,娱神,送神四个基本步骤,大致可分为四节;
第一节写湘君似乎看到湘夫人飘然降至湘水北岸的小洲,但期约未遇,心中充满忧伤。
第二节描述湘君对湘夫人的焦灼期待和反复追寻,表现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
第三节铺叙湘君筑室水中以迎接湘夫人的情景,显示出对理想爱情生活的无比向往。
第四节写想夫人终究没有来,湘君十分遗憾地蒋衣服投入水中,以寄托对湘君夫人的思念。
这手诗运用多种抒情方法,细致入微地表现出人物的心力描写活动和内在情感。第三段十六句,铺叙湘君在水中装修新房以迎娶相夫人的情景。这是在失望与希望的交织中,从恍惚神志中生发出来的虚幻空间。先写筑室建房、美饰洞房,再写彩饰门廊、迎接宾客,极尽排场,百般美化,物色华丽,情调欢快,充分显现出湘君对理想爱情生活的执著追求。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写景如画,仿佛一幅秋风图。湘湖洞庭秋景如在目前,作者妙在以可见之水波、木叶,写出不可见之袅袅秋风,写风而有画意。
此诗写湘夫人对湘君的等待和思念。以候人不来为线索,写湘夫人等待过程中期待 / 焦虑 / 彷徨 / 惆怅甚至怨望的情感,执着缠绵的爱恋之情与忧伤抑郁的悲剧气氛糅合,是这篇作品情感的突出特点。作品主要通过景物描写 / 想象 / 幻觉表现主人公心理活动。描绘景色:秋风吹拂,洞庭湖水波粼粼,湖边,片片黄叶飞舞飘落凄清迷朦
的秋景中,美丽的湘夫人降临北渚,极目远望,愁思萦怀。景色既点明环境,渲
染气氛,与诗缠绵执着之情融会,组合惆怅凄迷弥漫悲剧气氛的意境。想象幻觉:因痴生幻,鸟儿集萍中,鱼网在树梢。不合常理的幻景隐喻有约不来、事与愿违;遥想会面情景:在水中筑起爱巢,用芳香的兰草覆盖屋顶,用
紫贝装饰墙壁,把芳椒撒满整个中堂。即景生情,见眼前芬芳的兰草而想到所思,情感隐藏在心却无法倾诉。
『叁』 语文选修 祭十二郎文 课后题答案
《祭十二郎文》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一、这篇文章把对十二郎的沉痛悼念之情和琐碎的家事诉说交织在一起。有现在的事,有往昔的事,有未来的事,有回忆中的事,有猜想中的事。这些事随着作者听到十二郎去世的噩耗,一齐纷至沓来。试从作者情感和思绪发展方面把握文章的脉络,概括各段(不含首尾两段)内容,探究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参考答案:
第2段,叙写“两世一身,形单影只”的身世之悲。
第3段,回顾叔侄二人三别三会的经历。
第4段,“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陈述自己抱憾不已的心情。
第5段,坦陈噩耗传来时自己由不信到最终确信的心理变化过程。
第6段,感慨自己未老先衰,将“从汝而死”。
第7段,孩提尚幼,“冀其成立”。
第8段,猜测老成的死因。
第9段,揣测老成的死期。
第10段,交代对老成身后事的安排。
第11段,再次抒发自己对老成之死的无限悲痛之情。
第2、3段,主要是回顾自己和老成的身世和往日的聚散情况;第4~9段,主要是表达自己在得到老成死讯后的痛苦心情;最后两段是交代老成后事的安排,再次祭奠亡灵。由于作者情绪的激动以及生活经历的坎坷,所要书写的内容很多,所以文章乍看起来似乎往复重叠、散漫错综,实际上却是气脉不断,一种骨肉至情充塞全文,贯串始终。
二文章第五段,一共用了三个“邪”字,三个“乎”字,四个“也”字,五个“矣”字,揣摩它们的用法,说说它们在表达思想情感上的作用。
参考答案:
这一段写了噩耗传来时作者复杂、变幻的心理活动。“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一连用三个“邪”字表现了他乍听到噩耗时的分外意外、震惊,以至怀疑消息的可靠性的心理状态;接着追问道:“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他不相信神灵不明,上天无道,连用三个“乎”字的反问句强化了质疑的语气。由于惊疑、悲痛,而神智恍惚,他感觉像是在梦里一样;待稍稍冷静一些后,他仍然觉得老成已死的消息是误传。下面他又重新思考、分析说:“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前三个“也”字带动了三个判断句,强调消息的不可信,但是最后一个“也”字却把语气由不能相信转换到不得不相信上来,自己身边的书信为他切实地证明了老成的死是肯定无疑的,他只能去面对这残酷的现实了!“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五个“矣”字表达的是肯定、无奈的语气。句句紧扣前面的追问,自己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却得到了现实的无情的印证。天意难料,天理难推,神明不明,寿者不知(寿命不可预知)。这些语气助词的运用强化了这一段情感发展变化的节奏,也准确地抒发了作者强烈的不愿相信、不能相信又不得不相信的失去亲人的悲痛感情。
『肆』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后题答案
大唐王朝国力空前强盛,国家从长期分裂复归于统一,封建经济和文化获得了充分发展的良好条件,再加上朝廷在各方面采取了较为开放的政策,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尤其是确立了以诗赋取土的科举制度,打破了魏晋以来门阀对仕途的垄断,使大批有才华的寒门子弟脱颖而出,最终创造了唐代文学的空前繁荣 。有唐一代作家作品数量之多,成就之高,影响之大,都是前未曾有的。 唐代诗歌堪称一代文学标志,中国古典诗歌的顶峰,是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初、盛、中、晚各期都名家辈出,大家纷呈。诗歌创作几乎遍及社会各个阶层的男女老少,《全唐诗》收录的诗人就有两千余家,诗作近五万首,而实际远不止此数。 初唐时期,宫廷诗歌承齐梁余风,流行靡丽软艳的“上官体”诗。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和稍后的陈子昂,上承汉魏风骨,力扫齐梁宫体诗颓风,使唐诗开始由宫廷走向社会,由艳情转向现实,由靡靡之音变为清新健康的歌唱。同时的宋之问和沈佺期在诗歌的形式上也做了大胆的探索,他们共同为唐诗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史称盛唐,这一时期出现了两大诗歌流派和我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以王维、孟浩然、储光羲等人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上承陶渊明、谢灵运而别开生面。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收在《辋川集》中的五言绝句,如《鹿柴》、《辛夷坞》等,善于将绘景状物与阐发禅趣相结合,意境幽美,艺术精妙。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人为代表的边塞诗人,诗风刚健。韵味深长,唱出盛唐强音。高适的《燕歌行》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七言歌行体诗,描绘雄奇的边塞风光和艰苦的军旅生活,或悲壮浑厚,或奇逸峭拔,都是唐代边塞诗的佳篇。李白与杜甫是古今诗坛的“双子星座”。李白诗歌豪放飘逸,史称“诗仙”。如《将进酒》、《行路难》、《蜀道难》,无不显示了诗人独特的情感色调和艺术个性。杜甫诗歌号称“诗史”,风格沉郁顿挫。他用诗歌创作抒发了忧国忧民之心,象《三吏》、《三别》这样的诗歌,实录了唐王朝由盛转衰过程中一系列重大的事件,最负盛名。那些优美写景述怀诗,也不忘忧国忧民,如《登高》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伍』 高中语文选修古代诗歌鉴赏赏书愤课后习题答案
这位同学,要知道在网上答题的大多都是已经原离中学时期的人了,而且各个地区教材都不一样,你丢个这样的题目就让人家帮你答题,就算有心也无力啊
『陆』 语文选修 文章写作与修改 课后习题答案
复制对应考试题的题目,然后粘贴到 手电校园,公z号,系统会自动返回答案
『柒』 求高中必修1-5语文课后习题答案!急!!!
高中语文必修3《老人与海》课后习题2
第一问:这段描写没有一个比喻句和形容词,专但鲨鱼属来势凶猛快捷形式的紧迫去立刻站实在读者面前清新洗练的叙述文字和反复锤炼的日常用语,使人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它鲜明的体现了海明威文字的特点,如避免使用过多的描写手法和形容词,没有华丽的辞藻,句子简短,词汇准确生动等。
第二问:这里所写的是老人和鲨鱼搏斗的情景,多用动词,鲜明生动。他将形象与读者的距离缩短到最低限度,这些描写本来都是老人的所见所闻,但读者读来会不由自主的生出同样的感觉,同惊恐,同紧张,同喜悦。这种感情作者并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们凝结在简单、迅速的动作中,蕴涵在自然的行文中,由读者自己去体会,显示了海明威高超的语言表现力。
『捌』 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书愤》课后题答案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一、注释:1、书愤:抒发义愤。 书:写 2、楼船:战舰 3、瓜洲渡:地名,今在镇江对岸。 4、大散关:地名,在陕西宝鸡县西南,为宋金交界处。 5、塞上长城:作者自比。6、堪:可以。伯仲间:兄弟之间。意为相差无几
二、讨论问题: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试加以分析。
明确:“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三、学生思考: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
明确: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四、探究课题:关于“中原北望气如山”中的“气”的理解。
观点一:“气如山”即“积愤如山之重”。“气”即悲愤。
观点二:“气”为“豪壮之气”,理由是:①从前后诗意看。首句言早年不知道恢复中原之事甚为艰难,所以在北望沦陷的中原时,不禁豪气干云,如山般壮伟坚强,前后两句构成因果关系。如果把此“气”解为“悲愤”,则割裂了两句诗间的语意联系。颔联“承”首联而来,写南宋军队抗击金兵侵犯而水陆俱胜的史实,同时也回顾了自己的特殊经历,大有一展抱负之势,是“所如山”的形象再现。②从表现手法上看。“气”释为“悲愤“,表面上点明诗题中的“愤”字,其实这样反使诗意直白浅露,不够含蓄蕴藉。同时,与“塞上长城空自许”无法构成照应和对比。“气”释为豪壮之气,与“塞上长城”之志相互辉映,诗人昔日之“气”之“志”,而今已成“空自许”,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深沉感慨。“气”作豪壮之气讲,不仅使上下诗意贯通,结构谨严,而且更有力地抒发了诗人胸中郁积的“悲愤”之气。
五、点评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国仇未抱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
“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上句指此。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军幕事,诗人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下句指此。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何啻于泣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何等悲怆?再想,这一结局,非我不尽志所致,非我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悲怆便为郁愤。
再看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满天宇,“长使英雄泪满襟”。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 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闲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六、译文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
曾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
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
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
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
有谁能像诸葛孔明那样鞠躬尽瘁,
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