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语文诗词赏析,求助!!
渡头余落日,墟(堆是否错别字)里上孤烟
2. 福建版名校学案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答案
一、阅读李白《将进酒》,完成问题。
1、
(1) B (《送友人》为近体诗之五言律诗。)
(2) B (“将进酒”是汉乐府旧题。)
2、示例:句式长短相间,参差错落有致。诗句整散结合,节奏富于变化,情感跌宕起伏。
3、示例:诗歌借黄河起兴,以河水的急遽奔流引出对人生短暂的慨叹。以河水一去不复返比喻人生易老,年华易逝,悲叹人生短促。
二、阅读杜甫《蜀相》,完成问题。
1、 C (“两朝°指诸葛亮先后辅佐刘备和刘禅;“济”是“扶助"的意思。)
2、示例一:“诗眼”分别为“自”、“空”。
(1)这一联中,“映阶碧草*隔叶黄鹂”呈现了一幅春景, 但对这盎然春意,作者却有独特的感受:祠庙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影只、孤寂伤怀。
(2)这两句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突出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怀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当时缺少济世英才的慨叹。
3、示例二:“诗眼”分别为“自”、“空”。
(1)“映阶碧草”并非不悦目,“隔叶黄鹂"并非不悦耳,但由于心目中所敬仰的人已经见不到了,面对这盎然春意,诗人却无心赏玩。
(2)颔联中,“自”、“空二字互文对举,表达了作者有独特的感受,突出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怀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当时缺少济世英才的慨叹。
这里主要考察的是《将进酒》和《蜀相》的问题:
《将进酒》写作背景:
唐代大诗人李白沿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诗。此诗为李白长安放还以后所作,思想内容非常深沉,艺术表现非常成熟,在同题作品中影响最大。诗人豪饮高歌,借酒消愁,抒发了忧愤深广的人生感慨。诗中交织着失望与自信、悲愤与抗争的情怀,体现出强烈的豪纵狂放的个性。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说法不一。郁贤皓《李白集》认为此诗约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前后。黄锡珪《李太白编年诗集目录》系于天宝十一载(752)。一般认为这是李白天宝年间离京后,漫游梁、宋,与友人岑勋、元丹丘相会时所作。
《蜀相》写作背景:
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诗中既有尊蜀正统的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
《蜀相》一诗,依照仇兆鳌注,断为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时作”。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
成都是当年蜀汉建都的地方,城西北有诸葛亮庙,称武侯祠。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3. 谁有历年中考语文古诗鉴赏的题目和答案
古 诗 词 阅 读 题
一、 己 亥 杂 诗 龚自珍(清)
1、请用“\”划分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
浩 荡 离 愁 白 日 斜 , 吟 鞭 东 指 即 天 涯 。
落 红 不 是 无 情 物 , 化 作 春 泥 更 护 花 。
2、这首诗前两句中的 这一词语直接描写了诗人的心境。
3、怎样理解诗中的“离愁”?
4、 诗歌中流露出了诗人的两种情感:舍和不舍。诗人想舍的是什么,不想舍的又是什么?
5、诗人以落红化春泥为喻,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情怀?
6、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画面。并谈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答案:1、略 2、“浩荡离愁(离愁) 3、诗中的离愁是指当时作者离别亲朋好友,愤然辞官回家所产生的对亲朋好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4、诗人想舍的当朝者的黑暗和腐朽,不想舍的是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5、寄托了诗人虽然脱离了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的情怀。表现了作者自我牺牲的爱国热忱和奉献精神。 6、一片片飞花离开故枝纷纷坠落,在那一丛丛花树下堆砌起来,化作红粉香泥,养护新苗新花。
诗人以落花自喻,向春天发誓:我们这片落花啊,绝不是无情物。花落归根,最后化作春泥了,还要去滋润未来的花,去孕育未来的五彩缤纷的春天。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今天用此来赞颂牺牲自己,培养新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了美好事物勇于献身的精神。
二、 钱 塘 湖 春 行 白居易(唐)
1、请用“\”划分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
孤 山 寺 北 贾 亭 西 , 水 面 初 平 云 脚 低 。
几 处 早 莺 争 暖 树 , 谁 家 新 燕 啄 春 泥 。
乱 花 渐 欲 迷 人 眼 , 浅 草 才 能 没 马 蹄 。
最 爱 湖 东 行 不 足 , 绿 杨 阴 里 白 沙 堤 。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最 爱 湖 东 行 不 足
3.《钱塘湖春行》描绘了钱塘湖春天怎样的景象?
4.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 ”
5.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
6、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任选两个),并加以品析。
7.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略 2。不够 3。春水初涨、莺飞燕舞、春花渐开、春草初萌的早春景象。
4.“几处”“谁家”,使读者意识到不是处处早莺争暖,不是家家燕子衔泥,描绘了钱塘湖的初春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5.“渐欲”“才能”是极有分寸的, 乱花仅处于渐欲迷眼的阶段,马蹄踏过的还是初生的春草,描绘了钱塘湖的初春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6.“水面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没马蹄”,草初生也——这些都是初春的景象。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感觉。 7.本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3、 望 岳 杜甫(唐)
1、请用“\”划分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
岱 宗 夫 如 何 , 齐 鲁 青 未 了 。
造 化 钟 神 秀 , 阴 阳 割 昏 晓 。
荡 胸 生 层 云 ,决 眦 入 归 鸟 。
会 当 凌 绝 顶 , 一 览 众 山 小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 造 化 钟 神 秀 (2) 会 当 凌 绝 顶
3、翻译下列句子。
会 当 凌 绝 顶 , 一 览 众 山 小 。
4.赏析句子:
(1)赏析“造化钟神秀”中“钟”字的表达效果。
(2)赏析“阴阳割昏晓”中“割”的表达作用。
5.“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两句诗表现了泰山怎样的特点?
6、尾联表现了诗人的什么精神和气概?
7、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略 2。钟:聚集。 会当:终当,终要。 3.将来我一定要登上峰巅,俯首一览,众山匍匐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4.“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割”字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5. 表现了泰山神奇秀丽,高达雄伟的特点。6.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和登上绝顶、俯视一切的气概。 7.诗歌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人生顶峰的雄心和气概。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唐)
1、请用“\”划分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
杨 花 落 尽 子 规 啼 ,
闻 道 龙 标 过 五 溪 。
我 寄 愁 心 与 明 月 ,
随 风 直 到 夜 郎 西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我寄愁心与明月
3、赏析句子: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渲染了一种什么气氛?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略 2。左迁:贬官。 与:给。 3.(1)漂泊之感,离别之情。(2)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4.本诗是一首写给好友王昌龄的赠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深深的关切之情。
5、江 城 子 密 州 出 猎 苏 轼(宋)
1、请用“\”划分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
老 夫 聊 发 少 年 狂 ,左 牵 黄 ,右 擎 苍 . 锦 帽 貂 裘 , 千 骑 卷 平 冈 。 为 报 倾城 随 太 守 ,亲 射 虎 , 看 孙 郎 。
酒 酣 胸 胆 尚 开 张 , 鬓 微 霜 , 又 何 妨 ! 持 节 云 中 , 何 日 遣 冯 唐 ? 会 挽雕 弓 如 满 月 ,西 北 望 ,射 天 狼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老 夫 聊 发 少 年 狂 (2)会 挽 雕 弓 如 满 月
3、翻译下列句子。
(1)老 夫 聊 发 少 年 狂 ,左 牵 黄 ,右 擎 苍 .
(2)酒 酣 胸 胆 尚 开 张 , 鬓 微 霜 , 又 何 妨 !
4、解释下列句子用典的含义。
(1)亲射虎,看孙郎”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3)西北望,射天狼。
5、句子理解。
(1)试对“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这句话作简要赏析。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勒出了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6、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太守形象?
7、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千 骑 卷 平 冈 ”所展现的狩猎场面。
8、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略。 2、姑且、暂且;定将。 3、(1)让老夫也暂且抒发一回少年狂,左手牵扯着黄犬,右臂托着苍鹰。(2)酒意正浓时,胸怀更开阔,胆气更豪壮。 4、(1)写出了作者以孙权自比,所具有的那份少年狂气。(2)写出了作者希望重新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3)表达了作者要竭尽全力抵御入侵者,为国立功的决心。 5、(1)形象地写出了太守出猎的雄姿、壮观的场面以及高昂的情绪。
(2)勾勒出了挽弓劲射、英武豪迈的英雄形象,表达了作者希望带兵征讨西夏,为国立功的心志。
6、虽然年老、但仍希望报效国家、为国建功立业的太守形象。 7、太守率领众多随从,纵马飞奔,像狂风一样越过小山冈。 8、表达了自己虽年事已高,但仍希望为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6、天 净 沙 ? 秋 思 马致远(元)
1、请用“\”划分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
枯 藤 老 树 昏 鸦 , 小 桥 流 水 人 家 , 古 道 西 风 瘦 马 。
夕 阳 西 下 ,断 肠 人 在 天 涯 。
2、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3、诗歌在充满萧瑟秋景的气氛中,为何要写“小桥流水人家”?
4、这首小令表达了怎样思想的感情?
5.简析该曲在写法上的一个特点。
1、略。 2、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 3、答:小桥、流水、人家三样景物写出了家庭的温暖和对家庭的思念。反衬作者人生的苍悲,表达出作者追求美好生活却不能实现的痛苦。4、这是一篇抒情作品,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思乡愁绪。5、答:示例一: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作者通过选取九种景物,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充分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
示例二: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处于动态的“流水”与处于静态的“小桥”“人家”相互映衬,这种安适幽静的环境,让沦落异乡的“断肠人”更加悲凉。
7、酬 乐 天 扬 州 初 逢 席 上 见 赠
1、请用“\”划分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
巴 山 楚 水 凄 凉 地 ,二 十 三 年 弃 置 身 。
怀 旧 空 吟 闻 笛 赋 ,到 乡 翻 似 烂柯 人 。
沉 舟 侧 畔 千 帆 过 ,病 树 前 头 万 木 春 。
今 日 听 君 歌 一 曲 ,暂 凭 杯 酒 长 精 神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暂凭杯酒长精神
3、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作者用了两个典故。请分别说说作者用这两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
4、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5、从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蕴含的哲理两个角度,说说你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理解?
思想感情:
蕴含哲理:
6、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略。 2、(1)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2)增长、振作。 3、“怀旧空吟闻笛赋”句借向秀对嵇康的怀念表达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到乡翻似烂柯人”句借晋人王质的故事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表达了诗人被贬23年后回来的恍若隔世、生疏惆怅的感受。
4、波涛滚滚的大江之上,沉没的船只旁边,有成千上万的船只扬帆竞发;大自然中,枯死的树木前头有千千万万棵树木竞相争春,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5、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身经危难仍保持坚定的意志和积极乐观的精神。 蕴含哲理:旧事物必将消逝,新事物必将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 6、《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8.使 至 塞 上 王维(唐)
1、请用“\”划分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
单 车 欲 问 边,属 国 过 居 延。
征 蓬 出 汉 塞,归 雁 入 胡 天。
大 漠 孤 烟 直,长 河 落 日 圆。
萧 关 逢 候 骑,都 护 在 燕 然。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表达作用?
3、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表现的画面,其中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请你说说这两个字好在哪里?
4、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略 2、运用了对偶、比喻的修辞。表达作用:句式整齐,朗朗上口。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3、大漠无垠,一缕孤烟直冲云天;黄河如带,映衬西天落日残红。塞外风光多么雄奇壮观。 对仗工整,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开阔鲜明,气势雄浑,具有画面美。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4、本诗通过书写诗人出使至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受到排挤而孤独寂寞、感伤飘零的心情以及在雄浑的沙漠景色中情感得到陶冶、净化、升华后所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
9、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辛弃疾(宋)
1、请用“\”划分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
醉 里 挑 灯 看 剑 , 梦 回 吹 角 连 营 。 八 百 里 分 麾 下 炙 , 五 十 弦 翻 塞 外声 。沙 场 秋 点 兵 。
马 作 的 卢 飞 快 ,弓 如 霹 雳 弦 惊 。 了 却 君 王 天 下 事 ,赢 得 生 前 身 后 名 。可 怜 白 发 生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马 作 的 卢 飞 快 (2)五 十 弦 翻 塞 外 声
(3)八 百 里 分 麾 下 炙 (4)了 却 君 王 天 下 事
3、翻译下列句子。
(1)八 百 里 分 麾 下 炙,五 十 弦 翻 塞 外 声。
(2)马 作 的 卢 飞 快 。
4、表现作者壮志难酬,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一个词是 :
5、诗人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念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念的情结从词中
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
6.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
7.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
8.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
9.“八百里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10. 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11、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2.“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的是什么场面?
13.“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写出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14.结尾一句“可怜白发生”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1、略 2、(1)作:像……一样。(2)翻:奏。(3)八百里:指牛。炙(zhì):切碎的熟肉。 (4) 了却:了结 3、(1)官兵们都分到了将军奖给部下的烧肉,各种乐器齐把边疆的歌曲演奏。(2)烈马奔驰好似的卢马一样飞快 4、可怜 5、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6、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7.答: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将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接受将军的检阅。 8.答:通过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表现作者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无奈、悲愤。
9.答: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10.答: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11.答: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12.答:比喻;描写出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
13.答:写出了作者收复失地、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赢得青史留名的理想。
14.答: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壮志难酬苍凉沉郁的思想感情。
10、赤 壁 杜牧(唐)
1、请用“\”划分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
折 戟 沉 沙 铁 未 销,自 将 磨 洗 认 前 朝。
东 风 不 与 周 郎 便,铜 雀 春 深 锁 二 乔。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折 戟 沉 沙 铁 未 销 (2)自 将 磨 洗 认 前 朝
3、翻译下列句子。
东 风 不 与 周 郎 便,铜 雀 春 深 锁 二 乔。
4、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哪位英雄人物?
5.①阅读杜牧《赤壁》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
A、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B、“折戟沉沙铁未销”,是说折断的兵器埋没在沙土中还没有锈蚀。因为该兵器埋入沙土的年代不久, 时间不长。
C、“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用假设的口气说的。假如当时的天气、风向不给周郎以方便, 赤壁之战就有可能被曹操取胜,那么“二乔”就可能被关在铜雀台了。
D、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但诗人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
②选出对杜牧《赤壁》赏读有误的一项: ( )
A、这首借古咏怀诗就前代历史中某一点生发开来,以小见大,抒写政治失意之情。
B、“铁未销”表明在赤壁大战中,埋在泥沙中的残破武器还没有来得及销毁。
C、第二句借物以怀古,意思是说我把它拣起来,洗磨之后,还能辨出是三国时代遗物。
D、最后两句议论,告诫晚唐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语言含蓄,怀古之中又透伤今。
6、 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赤壁之战中,如果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因此有人认为,杜牧作本诗的目的是为曹操叫屈。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何?
答案:1、略 2、(1)销:销蚀(2)将:拿起 3、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4、答:周瑜5.、①B②B 6、答: 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7、 杜牧其实是借《赤壁》表现这样的感叹: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4. 语文的诗词赏析 要标准答案的(急)
1折柳,在这里又指《折杨柳》曲子。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原来古人有个习惯,即是常用谐音来寓意。“柳”与“留”同音,因此,借杨柳表示挽留的意思(古人所谓的杨和柳其实是一种植物)自汉代以来,人们送别亲朋好友,爱折柳相赠,到唐代已极为流行。“折柳”便成为赠别或送别的代称。
2“黄河远上白云间”的“上”字写出了黄河的奔腾壮阔,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
3“月黑雁飞高”,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高高。“单于夜遁逃”,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联合下文就可以知道“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是在说
(1)当时是夜晚,而且漆黑一片,否则不可能那么就逃走了
(2)单于是匈奴的首领,他逃走了肯定会报复,也就是说这是下一次战争的预兆
(3)抓住了又被逃走,说明打败匈奴需要时间,是持久战
4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欲将轻骑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后两句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
5这句诗的意思是春天来临,水温提高,喜欢戏水的鸭子最先感受到了这种变化,【其蕴含的哲理是要告诉人们实践的重要与可贵。】
5. 06年语文高考诗歌鉴赏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题竹石牧牛(并引)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坡前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释:○1伯时,画家李公麟的字。○2野次:郊野。○3棰:鞭子。
(1)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x
参考答案: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个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中的含义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a#
参考答案: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不愿意看到的。(如答成“作者认为竹、石的寓意是一种坚韧的品格、高尚的节操,作者对竹、石的怜爱表现出他对品节的珍视”,也可以。)
2006年高考题选用黄庭坚的《题竹石牧牛》。这种题画诗,其内容和图画有紧密联系,弄明白画的内容,对理解诗歌十分重要。qCcb4\
诗序介绍了诗歌写作原因,也交代了图画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两点:1、《竹石牧牛》由苏轼和李公麟合作完成,苏轼画了丛竹、怪石,李公麟添画阿童牧牛;2、黄庭坚觉得这幅画“甚有意态”,所以“戏咏”了此诗。前1点内容清楚明晰。第2点中“意态”的具体内容和“戏咏”意味言之不详。这正是诗人留下的余味,也是理解诗歌内容的关键点。FkoD
这简单的序其实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在中国画中,丛竹、怪石的题材多见、常见,是已经有着公认意义的特定图画符号。其特定意义就是竹之有节、石之顽坚。苏轼画丛竹、怪石显然是为自勉。那么,李公麟为什么要在苏轼的画上添上“阿童牧牛”呢?这个可以从添画“阿童牧牛”的前后效果对比上进行逆向推理:添画前,画中仅有丛竹、怪石,画意只在言志;添画后,有了童、牛的活动,画面也就多了生活气息。需要注意的是,阿童、牧牛在中国画中也是有特定意义的图画符号,它们所指称的是一种悠闲的田园生活。前后相比,苏轼的丛竹怪石图是严肃、冷峻的;而竹石牧牛图却是柔和、温暖的。李公麟添画的用意在于告诫苏轼:坚守节操砥砺自我固然重要,但也不要忽略了享受生活。古人常有“以文会友”,李公麟和苏轼在这里却是“以画会友”。<#O
“以画会友”是李公麟添画的用意所在,却不是《题竹石牧牛》的表达重点。F
《题竹石牧牛》前两联复述图画的内容。苏轼的丛竹怪石一联——写怪石峥嵘、绿竹清幽;李公麟的阿童牧牛一联——写阿童自在、老牛觳觫。这两联只是复述图画内容,后两联的议论才属于黄庭坚。后两联的内容又可分为明、暗两层,其暗含的一层格外需要注意。"Z^"F
先看后两联中明的一层意思。诗人先说苏轼画的石头是我非常喜爱的,千万不要让牛去在这石头上磨砺牛角,以免把石头磨坏了!然后又说,牛在石头上砺角还是可以接受的,但千万不要让牛打斗!因为牛打斗起来肯定要毁坏那可爱的竹子!在这句话里,要注意句子内容上的关联与呼应:“牛斗残我竹”跟在“牛砺角犹可”之后,就有了“残我竹是万万不可的!”这一潜台词。和“牛斗残我竹”相对应,“牛砺角犹可”也就有了潜台词儿——牛斗万万不可,是因为会“残”我竹;牛砺角犹可,是因为牛砺角不会残我石。这句话的表达背景是修竹易残而顽石耐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牛砺角犹可,牛头残我竹”所表现的并不是诗人“厚于竹而薄于石”,其实是竹、石都很爱。可以总结为“石吾甚爱之”“竹吾亦爱之”,只是和石相较,竹更需要珍惜。#Q:
理解到此,是不是就完全吃透了序中所说的“意态”呢?还没有。我们和序中说到的“戏咏”中的戏趣还相距甚远。~%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产生一个疑问:诗人爱石、爱竹,好像对牛不太公平——先斥责牛砺角坏我石,又担忧牛斗残我竹——这岂不是在责怪李公麟添画阿童牧牛完全是画蛇添足,甚至是狗尾续貂吗?[y@
黄庭坚会说这种大煞风景的话吗?这难道是“戏咏”的题旨?$
我们应该进入到黄庭坚的“情场”中去。现在,黄庭坚面对《竹石牧牛图》,说石画得好,竹画得好,可是,你李公麟为什么要让牧牛在石头上磨砺牛角呢?那会把石头弄坏的!而且牛磨完角一定还会相斗。那就更不好了,肯定会将丛竹踩坏了。我们要牢记,这首诗本是题画诗。黄庭坚所说的牛是图画中的牛!所以,这画中的牛不但不会砺角,更不会相斗,除非它是活的!说到“活”字,我们应该恍然:而绘画之难在于将静物画“活”——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画中之牛让人担忧其“砺角伤石”“相斗残竹”不正说明李公麟把这牛画活了吗?所以,黄庭坚在这里正是用对“牛砺角”“牛斗”的“担忧”来渲染、夸张、赞美李公麟把牛画活了!他用的是“明贬实褒”手法。这才是“戏咏”的戏趣所在。而序中所说的“甚有意态”之所指也至此大白:怪石画得好,我爱;丛竹画得好,我惜;牧牛更是画得活!-O<:"u
赞美苏轼、李公麟绘画水平高正是后两联暗含的也是最重要的意味。序中 “甚有意态,戏咏”是理解全诗的锁匙。'JF8
厘清诗歌内容,我们可以看出高考试题和答案的设置都有需要商榷的地方。|@7bN
第1小题第一问的答案中“诗歌分为两层内容”没有问题。对第一层次的内容总结也没有问题。对后四句的分析就有问题——“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用“感想”这么模糊的词语显得命题人没有自信。准确地讲,后两联表达的就是“对苏轼和李公麟绘画技艺的赞美”。“感想”让人想到只是感叹、议论而不是“赞美”。“感想”的意义如此含混不清,“参考”的价值实在不大。而且较真起来,它实际是错误的。*UAY
第2小题“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中的含义是什么”这句话也有问题。本语境中,“作者”的指代有三种可能:苏轼、李公麟、黄庭坚。首先,从字面上讲,句中的“作者”放在“竹石牧牛图”后,很容易让人理解为《竹石牧牛图》的作者。其次,“竹石牧牛”图对这两位图画作者而言,含义各不相同。苏轼作了丛竹怪石,含义就是“有品节、重坚守”;李公麟作了阿童牧牛,含义是劝诫苏轼不要忽略了享受生活。而命题人给的参考答案——“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命题人心目中的“作者”所指应该是李公麟。然而,命题人并没有将其他两种可能性排除,逻辑上显然不严谨。KgHo-i
这一问之后,紧跟着“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一句,这个“作者”的指代对象只能诗歌的作者黄庭坚。同一题中,“作者”一词的含义如此变幻,肯定会让考生无法捉摸。mr
评价“厚于竹而薄于石”的答案也有问题。“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不愿意看到的。(如答成“作者认为竹、石的寓意是一种坚韧的品格、高尚的节操,作者对竹、石的怜爱表现出他对品节的珍视”,也可以)”——这一参考答案所表述的对竹、石同样怜爱的理由是“无论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不愿意看到的”,这并不能解释“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中所表现的“犹可”和“不可”即“不愿”和“更不愿”的差别。z[u
可以猜想的是,这个问题不解释清楚,则“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的强大说服力必将逼使高考改卷小组修改评分标准,他们极有可能将“爱石更爱竹”也列入正确答案。如此则这道题的标准答案将更热闹:试想“黄庭坚爱竹胜于爱石”正确,“黄庭坚爱竹同于爱石”也正确——这不同的答案对不同的考生而言不算分裂;但对黄庭坚而言,这可能吗?——除非我们的命题专家先期断定黄庭坚患了精神分裂症。要不然,这种“不共戴天硬同天,互相对立更和谐”的高明思想怕是没有受过后现代主义思潮教育的宋朝人的智力所不能接受的。AyDk3
根据对诗歌的准确理解,参考答案可做如下修改。`RF,xT
(1)这首诗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前两联复述“竹石牧牛图”的绘画内容,是写景的手法。后两联是议论,表达了诗人对石、竹的喜爱,并且赞美李公麟将牛画活了。t|$g@T
第2题应该将第一问中的“作者”改为“李公麟”,将第二问中的“作者”改为“黄庭坚”,答案亦作如下修改:0|^[
(2)一种自然平和、富于趣味的田园生活。说黄庭坚“厚于竹而薄于石”并不准确。虽然黄庭坚说“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然而,这话的前提是牛砺角不会残我石,所以并不能表明黄庭坚“薄石”。$iar
应该说,这一诗歌鉴赏题选材非常好,试题非常糟糕。这首诗的理解难度较大,层次较多,正是体现高考的区分度,多点阻击考生的好战场。而且试题设计得好的话,还能够帮助考丰富诗歌鉴赏的知识,提升其品味诗歌的能力。Y;Nx^
试设计试题如下:e'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题竹石牧牛(并引) {;(9
黄庭坚 b`y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坡前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T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s~p)k
注释:○1伯时,画家李公麟的字。○2野次:郊野。○3棰:鞭子。>(z`
(1)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3分)'U(
参考答案:分为两个层次。前两联为第一个层次,复述图画内容。后两联为第二层次,赞美苏轼和李公麟的竹、石、牛画得好。H4?
(2)丛竹、怪石在中国画中都是有特定意义的图画符号,古人往往借竹之有节、石之顽坚自砺。苏轼也不例外。李公麟在苏轼的《丛竹怪石图》上添画“阿童牧牛”是何用意?(2分)有人认为黄庭坚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更薄于牛”,你如何理解?(3分)tE
参考答案:调和原画中砺志自勉的严肃和冷峻,赋予其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看起来是“厚于竹而薄于石”,然而,考虑到石头顽固不易残的特性,也就可以知道“牛砺角犹可”的原因是不会“残我石”。所以,作者要表达的是“石吾甚爱之,竹吾甚爱之;砺角石尚在,牛斗竹必残”。同时,对砺角、斗牛的担忧还侧面赞美了李公麟将“牛”画活了,也就自然地表达了黄庭坚对画中“牛”的喜欢。OA
二○○六年六月十二日Je]"`
6. 语文诗词赏析题
1.《与东吴生相遇》颈联中“贫”与“贵”、“少”与“明”的鲜明对比,既专是当时社会动乱、世态炎凉属的真实写照,又是诗人对“英俊沉下僚,世胄蹑高位”现实的无比愤慨。《淮上喜会梁州故人》中颈联抓住了久别重逢的情景作为重点和主题,详细地加以描写,写出了今日的相聚、痛饮和欢笑,写出了环境、体貌和心思,表现得很细致。
2.《与东吴生相遇》这首诗用随风飘泊的水上浮萍,刻画了自己流离失所的“十年身事”。“各”字表明东吴生与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自不免同病相怜。见面后,由此而生感伤。此感与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相同。但此诗还有借此抒发了老当益壮的激情,期望社稷郅治的心理。而《淮上喜会梁州故人》诗题曰“喜会”故人,诗中却还表现表现出的是一种悲喜交集的感情。
7. 急求06年高考语文诗词鉴赏题的答案!
2006年高考全套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全国卷1)
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年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 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答:
12.解析: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以游戏的笔调把画中景物写得活灵活现,并且发挥想象,写画中之物几乎全要动起来了,以致于诗人不得不出面关嘱。这样的写法,既再现了画面的生动,诗人对画作的赞赏喜爱之情也溢于言表。“峥嵘”、“绿”、“觳觫”等形容词用以代指事物,诙谐有趣。
【答案】:(1)分几个层次其实就是分段,既为一首题画诗,当然就是首两联描写画作的内容,后两联抒发自己的感受。但是诗歌鉴赏题答题要注意一个原则:那就是回答任何问题都要联系诗文内容,譬如回答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除了将这种思想感情的名称答出之外,还要根据上下文回答作者为什么有这种感情;回答诗句所用修辞手法时,要尽量分析各个意象在这种修辞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这种修辞的好处。联系诗文作答是鉴赏分析的必然步骤。
因此,回答此题时,画作内容一定要答出具体内容就是石、竹、牧童、老牛。
(2)首先,第一联“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使用了白描笔触,写出了自然生机,此外,答题要注意诗歌小引中“戏咏”的“戏”字,也就是作者是一种调侃轻松的心态描摹这幅画。所以,竹石牧牛就是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写照。还是这个“戏”字,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并没有,也没有必要厚竹薄石,它们都是自然田园中的组成部分,都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因素。此外,根据考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可知,其实竹在传统文化中代表着一种高洁的品行,可以寄托作者的内心追求,考生也可发挥出此点。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全国卷2)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1)上阙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贴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
答: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
12.【答案】:(1)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
不是为惜春伤怀。从两方面可以看出:一 作者紧接着“数枝”句说:“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二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2)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7分)(北京卷)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释:①将:岂 ②纪:经营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3分)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的诗句。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答:【 D 】【 E 】
②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4分)
【答案】:②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 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旬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福建卷)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⑴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3分)
⑵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
10.【答案】:(6分)
⑴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
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
如果认为用“对”或其它词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⑵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1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6分)(广东卷)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艭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①艭:小船。②海幢,即海幢寺。
⑴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3分)
⑵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3分)
13.【答案】:(1)晚:归艘 钟声 望:江、青山、远帆、老鹤
(2)“带”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老鹤”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
1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湖北卷)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4分)
(2)《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1)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2)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 ,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此题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14.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 (湖南卷)
薛宝钗咏白海棠 林黛玉咏白海棠
珍熏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采露砌魂。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据人民文学出版杜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答案】:“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12.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江苏卷)
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 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⑴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案】::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⑵“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答案】::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⑶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