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贵州省2016年12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急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1年7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民族团结教育模拟试卷参考答内案(一)选择题:1—5.AADDA6—10.BADCC11—15.AADDD16—20.BDDCC非选容择题:21.(1)1、民族有共同的生产方式。“青青的牧场”体现了青藏高原畜牧业在经济生活中占重要地位。2.民族有共同的风俗习惯。“青稞酒酥油茶”是饮食习惯的体现。3。民族有共同的文化。“神鹰“体现了民族的信仰。(2).从宏观的层面来看,民族关系包括了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思想文化关系。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是民族权益,包括民族利益和民族权利两个方面。(3).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阅读图书和观看戏剧,可使你的情感世界得以丰实;
❷ 全国大联考2016届高三第六次联考语文
全国大联考届高三第六次联考语文试题
时间:12月7日下午14:30~17:00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1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画之所以能为大众接受,是因为它的人性指归的“至善”。既然是养心修身之术,谁都不会排斥,是人性的需要。面对宋人山水,可游可居、可静心畅神,坐游万里、精骛八极,进而进入一种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状态,也即“入静”的状态。老子说:“静胜躁,寒胜热,清净以为天下正。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中国画就是让人静下来的艺术,它不表现战争,不表现血腥,不表现暴躁,也极少表现焦虑。它追求至静至远,调和天人。这种艺术观念源自老子思想,无所谓消极积极。 “选、神、妙、能”四格,逸之外其余三格没有原则的界限。如果要分的话,每个品种还分上中下呢,这需要是同时代的人才好比较。画论品评申多有点评,我不研究画史,故对“典型的代表人物”无大兴趣。孔子说“君子不器”,大约是指对“术”和“技法”不是看得太重。 学生请教种地,孔子说“吾不如老农”。中国画中“道”的部分千栽不移,而“术”的部分代代有变,这应验了石涛那句“笔墨当随时代”。变是自然的变,而不是刻意的变。形而上的认知,是历代中国画论提炼出来的共同部分。其中 我们所谓的“逸”是宋之后,贯穿中国画精神的一个核心命题。如果仅仅把“逸”看作是“文人画”的产物,这认识是狭隘的。“逸”是笔墨文化成熟的标志。“逸”关乎才情,更关乎修为和境界。关于“逸”的历代论述很多,我把它概括为六个字: 不象——不愿拘泥于物象,“非不能也,实不为也”。实在是不屑于那个“象”。 自由——忠实于个人情感。不做,不刘,不雕,不期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如是做出来、刻出来的可能就是“妙”和“能”,在流和做之间的是“神”。 出尘——与“意识形态”无关,不为谁服务;不为时风左右、不顾大众需求。当然它又绝然不是仇视社会,它是通过内省而这至善;人们欣赏它得需要提升自己,修养到一定的功夫才能有所解悟。 “逸、神、妙、能”这四格往往不是截然分开的,“神„‘妙“能”里面也往往有 部分“逸“的因素,但到“逸”格则是更突出了。历代画论称之为“标格特出”或 “标致特出’’,人们一看,会感觉它完全跳出来了,超尘绝俗。这与是否工笔或写意无关,与题材、体裁、形制、手法也无关,是效果,浸透着精神内涵的一种效果。仇英画得虽好,但不能称作“选”,是妙品,有的可称神品。陈老莲是
undefined
“逸”,八大是“逸”,石涛略显粗糙,也是“逸”。他的画作在“笔精墨妙”上要打点折扣。我也研究了原因,他在“出尘”上有点欠缺,还不是真的自由,放不下。真的逸格多为野选之人、出世之人。没有出世的人有一颗求逸的心他也能做到,如董其昌、沈石田。而石涛呢,他G里头还是向往着八世,放不下,身在尘外,心在尘中,如此状态,在画上能看出来。观石涛的画,时见才华过人,时见浮烟涨墨;时见清奇脱俗,时见随世俯仰。这是一个矛盾着的石涛。他的画论却有极强的思辨能力,对中国画的本质把握入骨,认识可谓深刻,但“笔墨当随时代”被20世纪过度解读,成为标签,甚至成为肤浅作品找来的依据。 (摘自《中国画是静、慢、淡的艺术》)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画是养心修身的艺术,谁都不会排斥,是人性的需要,能够被大众广泛接受。 B.中国画的人性指归的“至善”,可静心畅神,坐游万里、精骛八极·进而进入一种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状态。 C.中国画不表现战争血腥,也很少表现暴蹂焦虑。追求至静至远,天人合一。这种艺术观念源自老子思想,无所谓消极积极。 D.老子认为安静克服躁动,寒冷克服炎热,唯有清静,是天下的正道。中国画就是能够让人静下来的艺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逸”涉及才情,更涉及修为和境界。“逸”是宋之后,贯穿中国画精神的一个核心命题。 B.中国画追求至静至远,调和天人。这种艺术观念千载不移,而“笔墨”的部分代代有变。 C.中国画绘画的情感应该不期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在流和做之间的作品是神品。 D.中国画“笔墨”的变是自然的变,而不是刻意的变。中国域作品应当随时代而变,随大众需求而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历代画论称“逸”格为“标格特出”或“标致特出”,人们一看,会感觉绘画形象完全跳出来了,活灵活现,超尘绝俗。 B.“逸”格与是否工笔或写意无关,与题材、体裁、形制、手法也无关,“逸”格的中国画作品有浸透着精神内涵的一种效果。 C.真的逸格多为野逸之人、出世之人。石涛在“出尘”上有点欠缺,还不是真的自由,所以他的画作在“笔精墨妙”上要打点折扣。 D.石涛的画论思辨能力极强,对中国画的本质认识深刻,但他的那句“笔墨当随时代”被20世纪过度解读。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胡惟席,定远人。归太祖于和州,授元帅府奏差。寻转宣使,除宁国主簿,进知县,迁吉安通判,耀湖广佥事。昊元年,召为太常少卿,进本寺卿。洪武三年拜
中书省参知政事。已,代汪广洋为左丞。六年正月,右丞相广洋左迁广东行省参
政帝难其人久不置相惟庸独专省事七月拜右丞相。久之,进左丞相,复以广洋为右丞相。
自杨宪诛,帝以惟庸为才,宠任之。惟庸亦自励,尝以曲谨当上意,宠遇日盛,
独相数岁,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四方躁进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大将军徐这深疾其奸,从容言于帝。惟庸遂诱达阍者福寿以图达,为福寿所发。御史中丞刘基亦尝言其短。久之基病,帝遣惟庸轶医视,遂以毒中之。基死,益无所忌。与太师李善长相结,以兄女妻其从子佑。学士吴伯宗劾惟庸,几得危祸。自是,势益炽。其定远旧宅井中,忽生石笋,出水数足,谀者争引符
瑞,又言其祖父三世冢上,皆夜有火光烛天。惟席益喜自负,有异谋矣。 吉安侯陆仲亨自陕西归,擅乘传。帝怒责之,日:“中原兵燹之余,民始复业,籍户买马,艰苦殊甚。使皆效尔所为,民虽尽鬻子女,不能给也。”责捕盗于代县。平谅侯费聚奉命抚苏州军民,日嗜酒色。帝怒,责往西北招降蒙古,无功,又切责之。二人大惧。惟庸阴以权利胁谤二人,二人素戆勇,见惟庸用事,密相往来。尝过惟庸家饮,酒酣,惟庸屏左右言:“吾等所为多不法,一旦事觉,如何?”二人益惶惧,惟庸乃告以己意,令在外收集军马。又尝与陈宁坐省中,阅天下军骂籍,令都督毛骧取卫士刘遇贤及亡命魏文进等为心膂,日:“吾有所用尔也。”太仆寺丞李存义者,善长之弟,惟庸婿李佑父也,惟庸令阴说善长。善长已老,不能强拒,初不许,已而依违其间。惟庸益以为事可就,乃遣明州卫指挥林贤下海招倭,与期会。又遣元故臣封绩致书称臣于元嗣君,请兵为外应。事皆未发。会惟庸子驰马于市,坠死车下,惟庸杀挽车者。帝怒,命偿其死。惟庸请以金帛给其家,不许。惟庸惧,乃与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谋起事,阴告四方及武巨从己者。 (选自《明吏·胡惟庸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右丞相广洋左迁广东/行省参政/帝难其人/久不置/相惟庸独专/省事七月/拜右丞相/ B.右丞相广洋左迁/广东行省参政/帝难其人/久不置/相惟庸独专/省事七月/拜右丞相/ C.右丞相广洋左迁广东行省参政/帝难其人/久不置/相惟庸独专/省事七月/拜右丞相/ D.右丞相广洋左迁广东行省参政/帝难其人/久不置相/惟庸独专省事/七月拜右丞相/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召指的是征召来授予官职或另有调用。 B.陟指的是官吏的晋升,进用。 C.封事:原是奏疏体之一,百宫上奏机密事,为防泄露,便要密封呈进,故称封事,亦称“封奏”“封章”。后来泛指奏疏。 D.符瑞:儒家、方士所说的表明的一种所谓的祥瑞符号。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胡惟庸,定远人。在和州归附太祖。后任太常寺少卿、本寺卿、中书省参知政事、左丞。因丞相人选难觅,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不设丞相。惟庸于是独专中书省事务。 B.皇上认为惟庸有才干,很宠信他。他为此当了多年独相。大将军徐达极恨他奸恶,向皇上告发了他。惟庸于是诱惑徐达的守门人福寿,图谋害徐达,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下载券 14人已下载
下载
还剩10页未读,继续阅读
❸ 2016届高三大联考语文五 新课标卷答案图片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聚落考古在文明起源研究中具有标志性、概括性意义,在文明起源研究中有着无法替代的重要意义。不过文明起源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体系工程,大型聚落和城市只是文明起源过程中的一个结晶。在文明形成过程中,聚落和城市可以理解成文明体的表层结构,是文明的结果与呈现。支持表层结构进步与改变的,是与生产直接相关的技术因素的发展——特别是导致集约化生产出现的关键性技术因素的突变,以及由此引起的基础社会结构的变迁和建立在其上的社会文化形态的形成。因此,技术因素在文明起源过程中,提供了原生动力,是文明起源的内因。技术因素、基础社会结构与文化变迁,可以理解成驱动文明这辆马车前行的两轮,相互支持,互为表里。从世界文明史发展的视野看,决定不同区域文明特质的常常是那些文明体的表层结构,而驱动文明马车前行的技术因素在不同文明体中通过交流存在明显互动性,存在着趋同现象。
和其他事物的发生发展和成熟一样,夏文明体的出现并非偶然,是外因和内因交互作用的结果。公元前3千纪下半叶开始以来,西方文明因素向中原地区汇集的步伐加快,使这里演变成文化的接触与交融的漩涡地带。整个公元前3千纪的下半叶数百年间,中原文明已经孕育了深层的变革,至2千纪初前后,夏文明诞生。
公元前3千纪下半叶西方文化因素向中原频繁汇集,更多学者不断举出南方以水稻种植文化的北传和对黄河流域农业文化产生的深刻的影响来进行说明:源于中国境外更多的文化因素这一时期传至中原,对中原文明形成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所起的作用,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实际上,这些外来文化因素引起中原地区的社会变化更为深刻,甚至是革命性的,所以近来有学者立足于青铜技术的西东向传播的史实,用“青铜革命”来概括这一时期社会的变化。
青铜技术是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之一,这是因为每一件青铜器都需要找矿、开矿、选矿、熔炼、设计、锻造和铸造等系列工序,如果是合金,一件铜器的产生就需要更复杂的程序,这无疑需要严密有效的基础社会组织才能实现。其次是小麦,小麦是一种高产农作物,中原地区夏代或略早突然开始普遍种植的小麦,对当时社会经济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由于小麦是需要灌溉的农作物,因此它的大面积种植需要公共管理系统对水源进行分配与调节。国际学术界曾站在水利资源分配的角度,探究过西亚两河流域以及埃及文明出现的动因。可以推测相应的水利灌溉与水源管理知识体系的应用,与中原夏代文明机制的不断成熟必然存在内在关系。牛羊类动物牲畜传入中原内地对中原早期文明发展所起的作用也不可低估。牛羊人工畜养传入中原内地后,大大改变了当地传统的以猪肉为主的肉食结构,丰富了人类的营养,增强了人类体质。
(摘编自刘学堂、李文瑛《史前“青铜之路”与中原文明》)
1.下列关于“文明起源”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尽管聚落考古在文明起源研究中具有标志性、概括性意义,但是大型聚落和城市只是文明起源过程中的一个结晶,文明起源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体系T程。
B.与生产直接相关的技术因素的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基础社会结构的变迁和建立在其上的社会文化形态的形成,是支持文明表层结构进步与改变的因素。
C.技术因素、基础社会结构与文化变迁,是驱动文明这辆马车前行的两轮,相互支持,互为表里,技术因素在文明起源过程中,提供了原生动力。
D.从世界文明史发展看,文明体的表层结构常常决定不同区域文明的特质,驱动文明车马前行的技术因素在不同文明体中,从各不相同逐渐趋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中原文在几百年间孕育了深层的变革,2千纪初前后,夏文明诞生,夏文明体的出现并非偶然,是外因和内因交互作用的结果。
B.西方文明因素从公元前3千纪下半叶开始向中原地区汇集的步伐加快,使中原地区演变成文化的接触与交融的中心地带。
C.源于中国境外很多文化因素在公元前3千纪下半叶传至中原,对中原文明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但一直遭到学界的否定。
D.可以用“青铜革命”来概括的,以为青铜技术的西东向传播为主要表现之一的外来文化因素引起中原地区社会革命性的变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每一件青铜器都需要找矿、开矿、选矿、熔炼、设计、锻造和铸造等系列T序,如果是合金,T序更为复杂,这需要严密有效的基础社会组织才能实现。
B.中原地区夏代或略早突然开始普遍种植高产农作物小麦,这是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之一。小麦的大面积种植使公共管理系统对水源进行分配与调节。
C.从水利资源的分配与西亚两河流域和埃及文明出现的关系,可以推测水利灌溉与水源管理知识体系的应用,与中原夏代文明机制的不断成熟有关系。
D.牛羊人工畜养传人中原内地后,大大改变了当地的肉食结构,丰富了人类的营养,增强了人类体质,对中原早期文明发展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 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学颜,字子愚,肥乡人。登嘉靖三十二年进士。辽抚李秋免,大学士高拱欲用学颜,或疑之,拱日:“张生卓荦倜傥,人未之识也,置诸盘错,利器当见。”侍郎魏学曾后至,拱迎问日:“辽抚谁可者?”学曾思良久,曰:“张学颜可。”拱喜曰:“得之矣。”遂以其名上,进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
辽镇边长二千余里,城寨一百二十所,三面邻敌。官军七万二千,月给米一石,折银二钱五分,马则冬春给料,月折银一钱八分,即岁稔不足支数日。自嘉靖戊午大饥,士马逃故者三分之二。前抚王之诰、魏学曾相继绥辑,未复全盛之半。继以荒旱,饿莩枕籍。学颜首请振恤,实军伍,招流移,治甲仗,市战马,信赏罚。黜懦将数人,创平阳堡以通两河,移游击于正安堡以卫镇城,战守具悉就经画。
建州都督王果①以索降人不得,入掠抚顺,守将贾汝翼诘责之。果益憾,约诸部为寇,副总兵赵完责汝翼启衅,学颜奏曰:“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赵完惧,馈金貂,学颜发之,诏逮完,而宣谕王杲如学颜策。诸部闻大兵且出,悉窜匿山谷。果惧,十二月约海西王台送俘获就款,学颜因而抚之。
时张居正当国,以学颜精心计,深倚任之。学颜撰会计录以勾稽出纳。又奏列清丈条例,厘两京、山东、陕西勋戚庄田,清溢额、脱漏、诡借诸弊。又通行天下,得官民屯牧湖陂八十余万顷。民困赔累②者,以其赋抵之。自正、嘉虚耗之后,至万历十年间,最称富庶,学颜有力焉。学颜八疏乞休,许致仕去。卒于家。
❹ 2016年贵州广播电视大学本科入学考试测试大学语文答案谁有
《大学语文》考试题及答案【大全】
特别说明:本考试题为历年大学语文经典考试题合集,题量为正常的考试的多倍,供同学们复习和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
1、《季氏将伐颛臾》中“且在邦域之中矣”的“邦域”指(B)国。
A、颛臾B、鲁C、齐D、宋
2、韩愈《答李翊书》一文的主旨是(C)
A、赞扬李翊好学上进 B、反对骈俪文风
C、强调道是为文的根本 D、阐述“无望其速成”的道理
3、善于采用“欲擒故纵”论辩手法的作家是(A)
A、孟子B、庄子 C、孔子D、刘向
4、下列属于鲁迅先生所说“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的是(C)
A、1927年B、清代 C、汉代D、元代
5、《选择与安排》中,作者用“善将兵的人都知道兵在精不在多”作喻来说明(A)
A、选择要恰到好处 B、安排要有条不紊 C、层次要清晰明了 D、轻重要分明得当
6、鲁迅用“人肉的筵宴”为喻是为了说明()
A、中国文明的实质 B、中国精神文明的核心 C、奴化心态 D、中国历史的可怕
7、下列人物与张巡不构成相互映衬关系的是()
A、南霁云B、于嵩 C、贺兰进明D、许远
8、下列不属于作品主人公的是()
A、李广B、沙子龙 C、水生嫂D、王恺
9、《始得西山宴游记》开头“居是州”的“是州”指()
A、柳州B、永州 C、苏州D、徐州
10、宋代作家中文艺创作成就最为全面的作家是()
A、欧阳修B、苏轼 C、王安石D、苏洵
11、“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中的“传”指()
A、《春秋》B、《论语》 C、《尚书》D、《左传》
12、其散文多描写自然风光和人生世态,洋溢着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热情的作家是()
A、冰心B、朱自清 C、巴金D、茅盾
13、“海太大了,我太小了”这句话所包含的大海的性格是()
A、温柔而沉静B、超绝而威严 C、神秘而有容D、乐观而深沉
14、朱自清《背影》中说:“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里所用的方法是()
A、动作描写B、表情描写 C、铺垫手法D、侧面烘托手法
15、有“七绝圣手”之称的作家是()
A、李商隐B、王昌龄 C、李白D、杜甫
16、风格雄浑悲壮的作家是()
A、曹操B、陆游 C、辛弃疾D、苏轼
17、《氓》中属于赋的句子是()
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B、“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C、“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D、“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18、《东篱乐府》是()
A、诗集B、词集 C、曲集D、文集
19、对宋初西昆派诗人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作家是()
A、李白B、李商隐 C、杜甫D、王维
20、孙犁的作品多以()农村为背景。
A、河南B、河北 C、湖南D、山西
21、苏轼《前赤壁赋》中所说之理是()家之理。
A、儒B、佛C、道D、法
22、诙谐幽默、寓悲于喜,形成“含泪的微笑”的独特风格的作家是()国作家。
A、英B、法C、美D、俄
23、李斯《谏逐客书》中所写的重在四面扩张的秦国君王是()
A、缪公B、孝公 C、惠王D、昭王
24、主张文章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的作家是()
A、欧阳修B、王安石 C、白居易D、苏轼
25、培根认为,学问上“装饰”的用途是指()
A、幽居养静B、熟习辞令 C、改变气质D、增长才干
26、柳永《八声甘州》中着力抒写的思想感情是()
A、羁旅思乡之苦B、伤春惜时 C、亡国之痛D、情场失意
27、《左传》的记史方式是()
A、国别体B、编年体 C、纪传体D、本末体
28、《马伶传》所讽刺的真正对象是()
A、李伶B、严嵩 C、顾秉谦D、杨继盛
29、下列属于文学研究会的作家是()
A、茅盾B、鲁迅 C、郭沫若D、成仿吾
30、李白《行路难》中用以表现自己自信之情的典故所涉及的人物是()
A、吕尚B、伊尹 C、宗悫D、曹操
31、杜甫的《登高》是()诗
A、七律B、七绝 C、五律D、五绝
32、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著名主张的作家是()
A、杜甫B、白居易 C、辛弃疾D、韩愈
一、单项选择题
1、B2、C3、A4、C 5、A6、A7、C8、D 9、B10、B11、B12、C 13、C14、D15、B 16、B 17、C18、C19、B20、B 21、C22、C23、C24、B 25、B26、A27、B28、C 29、A30、C31、A32、B
❺ 贵州省2016年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作文应怎样写
嘲笑别人,其实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讽刺。而喜欢嘲笑别人的人,往往也都会一事无成。
在我身边有着形形色色的人,但总有一些人会独来独往,他们是真的喜欢孤独吗?不见得。所以引起了我的好奇,在课余时间观察了一下。
“呦,xx今天穿的裙子真丑啊。”,“你看看他可真笨,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之后会哈哈大笑。但这是不是源于自己内心的空虚?以为自己可以在嘲笑别人
的时候收货快乐,到头来只是让自己在友谊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那我们为什么不能对嘲笑的心理说不呢?不要让嘲笑他人的种子在我们的心理萌芽,其实这也是人生
旅途中的一种挑战。
对嘲笑说不的同时,我会思考,我们为什么会嘲笑别人,明明知道嘲笑是不对的可我们为什么会继续?其实这就是嘲笑别人的心理在作祟。因为嘲笑别人会使自己产
生一种优越感,即使你也不会这道题,即使你也不可能十全十美,但是嘲笑别人就会把你从自卑的泥潭中拔出,但却将你推向了自负的潮水中。
让我们对嘲笑说不,让我们对自己狠一点。直视自己的不足,正视生活中的困难。对别人的优点要发自内心的赞美,对别人的不足我们要思考是否自己也会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别人犯错时,不要嘲笑,要鼓励,要宽容,更要给予支持和力量。当自己犯错时,不要逃避,要正视,要解决,要虚心接纳。
对嘲笑说不吧!那样你就会感到生活充满阳光和希望,你就会感到自己的可爱。
❻ 2016专题分类卷语文答案
http://www.1010jiajiao.com/index.php
答案基本都能找到
如果我帮助了您,敬请版及时采纳权下.
❼ 贵州省2016全国卷三语文作文分析
2008年贵州高考作文点评:作文审题立意是难点 贵州都市报讯“这次的作文真不好下笔!”昨日中午,走出语文科考场后不少考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做题时间有些紧,基础题相对平和,但作文审题立意有点“考人”。记者随机采访发现这是很多考生对第一科语文考试的整体印象。“作文的审题立意应该是这次考试的一大难点!”贵阳六中国家级骨干教师、省级特级教师张润华在听完学生的议论后认为。学生们普遍反映,这次的语文科考试基础题部分比较平和,并没有出现偏题、怪题,题型、题量也没有出现多大的变化,但普遍认为作文立意不好把握。张老师说,这次的作文题类型属于给了材料,但未规定话题的新材料作文。“这类作文的优点在于想象空间很大,学生的写作空间也相对较大。”张老师分析认为,平时训练中,这类题目给定的材料中一般都包含有一两句“提示语”,提示材料的立意导向,但学生普遍反映这次的材料中没有出现“提示语”,“这可能为考生的审题立意增加了难度,角度也不好把握。”另外,针对全国各地的18个高考作文题目,搜狐教育频道昨日特设了“2008高考作文网络调查”,截至7日19:00的最新网络调查数据显示,我省选用的“海龟与老鹰”一题,在“最意想不到的作文题”和“最难写的作文题”两项调查中,分列第二和第三位 原谅我这只是Ctr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