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试卷答案 > 初一上学期语文期末测试卷

初一上学期语文期末测试卷

发布时间:2020-12-26 20:46:59

㈠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测试卷

初一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测试卷

A语言训练营(分)
一、积累与运用(12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8分)
zhù( )蓄 枯hé( ) 竦zhì( ) 梦mèi( )
玲珑剔透( ) 锲而不舍( )势不可当( ) 盘虬卧龙()
2.在原句上修改病句(2分)
(1)鲁迅在《祝福》中的祥林嫂是受封建礼教迫害的千百万妇女中的一个。

(2)解放军多次抢险救灾,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3.仿照句子,补充完整。(2分)
如果我是阳光,我将照亮所有的黑暗; ,
二、按要求默写句子。(14分)
(4)____________________,听取蛙声一片。
(5)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可以为师矣。
(7)夕阳西下,___________________。
(8)《观沧海》中最能体现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

(9)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生活中既要善于学习他人好的东西,又要善于从不好的方面吸取教训,就象《论语》中孔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10)人们描写江面上太阳出来得早、春天来得早的时候,往往引用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名句 “ , 。”

(11)写出描写春天的两句诗句。(2分)
B.再来到“古诗文天地”转一圈!!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练习。(16分)
(一) 旅夜书怀(杜甫)(6分)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注:公元765年,杜甫迫于无奈辞官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途中写下了这首诗。】
(12) 这首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旅夜”的情景,其中描写近景的一联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14)写出诗中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它好在哪里。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二)楚人学舟(10分)
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②折:调头。旋:转弯。③椎: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④亟:突然。犯:碰到。⑤柁:同“舵”。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3分)
(1)其始折旋疾徐( )
(2)乃四顾胆落( )
(3)惟舟师之是听( )
16.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椎鼓径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C、美文欣赏台
参观完各个园地,回到座位,乘务员送来一份“快乐阅读报”,让我们一起“快乐阅读”吧!(30分)

(一)为他人开一朵花(14分)
青 杨
一个窗台上,有一朵花,这个屋里就有了生气了。一棵树上开了一朵花,这棵树就饱满成熟了。一条路上绽放一朵花,这条路就多情缠绵了。一个人给另一个人送一束花,这俩人就有情有意了。一个健康人给一个病人送一把花,这个病人就有了抗争的勇气了。
让自己的生命为他人开一朵花,为他人灿烂一片天地,增加一缕温馨,添一份生存下去的理由,多一点活下去的借口,就是提高自己的生存质量。用自己的心为他人作圃,给他人吐一地绿荫,染一片色彩,就是给自己的人生喝彩。
一次无偿献血是一朵花,一个受伤后的救助是一朵花,一句关切的问候是一朵花,一次适时的看望是一朵花,一个及时的电话是一朵花,一个亲切的微笑是一朵花,一次碰撞后的忍让是一朵花,一次跌倒后的搀扶是一朵花,一次大度的让贤举荐是一朵花……
有的人心是一座大花园,里面开满了吐香的鲜花,能幸福许多人,如圣女贞德,如中国的雷锋。有的人的心是一朵花,只为一个人开放,如祝英台。有的人的心是一片草地,年年绿了却开不出花来。有的人的心是死灰,永远长不出绿叶,更开不出美艳的花。有的人的心是泥淖,让一个个人掉下去窒息而死。
能为别人开花的心是善良的心,能为别人缤纷的赞美是真诚的情,能为别人的生活绚丽而付出的人是不寻常的人,这类人必定有高贵的精神,有高尚的品格,有天使般的心灵。这类人是人心的旗帜,人世的脊梁,人群的魂魄。

18、联系上下文,给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意思。(2分)
①一条路上绽放一朵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他人灿烂一片天地,增加一缕温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标题中的“为他人开一朵花”的含义是什么?谈一谈你的理解。(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作者把有的人的心比作“草地”、“死灰”、“泥淖”,请你说说这三个喻体分别比喻的是什么样的心境?(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作者说:“用自己的心为他人作圃,给他人吐一地绿荫,染一片色彩,就是给自己喝彩。”通过这句话,你能看出作者具有怎样的人生观吗?(2分)

22、我们要做一个为别人的幸福而努力的人,应该具备哪些条件?(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文章结尾的一段议论具有什么作用?请发表你的看法。(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成全一棵树
①一个平常的春天,一位饱经风霜的母亲,向别人讨了几棵树苗。她要把树苗栽在门前。

②母亲栽完树后,她的孩子从屋里一拐一拐地走出来。“妈妈,把这棵小树也栽下吧!”孩子的手里擎着一棵树苗。那是她丢弃的一棵。它又瘦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孩子吃力地站在母亲的面前。他是她最小的孩子,一出生就残疾。孩子擎着那棵树苗,满眼里都是渴求的光芒。母亲望着孩子站立不稳的腿,她犹豫了。她认为孩子是在做着一件没有结果,同样也没有意义的事情。等看到孩子眼里的那片灼灼的光芒,母亲终于点点头——就算它最终长不成一棵大树。

③孩子高兴极了,他小心翼翼地放下树苗,抢着去挖树坑。他人小力气弱,挖得很吃力。母亲要替他挖,他不肯,硬是自己挖成了。孩子挖的树坑比母亲挖得都大、都深。

④树苗栽种下了,孩子一拐一拐地拎着水桶,给每一棵树浇水。母亲看着,心里想着,这棵树能长大吗?做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她真的不相信那棵树苗会活过来,会长成一棵大树。

⑤可是不久,那棵树苗和其他树苗一样,也鼓出了叶子。只不过稍迟了几天,叶片稍细小了些。可不管怎么说,它活过来了,它也是一棵树了。

⑥每一天,孩子都要拎着水桶浇树苗。孩子是认真的。他浇水也不厚此薄彼,一棵小树一桶水。那棵由他乞求母亲允许亲手挖坑栽种的小树苗,孩子也只浇一桶水。

⑦小树一天一天长大了。开始的时候,那棵小树明显地不如其他的树壮实,显得有些楚楚可怜。可是第二年夏天,它竟然慢慢地赶上了它们。

⑧这一年冬天,母亲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送她这个残疾的孩子也去读书。而在此之前,她是不想,也难有这个能力让这个孩子去学校。孩子背着母亲用布片为他缝制的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了。他一拐一拐地走向学校。可他的脸上却是永远像春天一样明丽灿烂!

⑨放了学,除了做作业,孩子就浇那几棵树,一拐一拐地拎着水桶奔走在水塘和树之间。春去秋来,那棵本来已经失去了生存资格的树,比别的树更青春更挺拔。

⑩孩子每天都是高高兴兴的。别人送给他一个绰号:阳光。大家都叫他阳光。他也喜欢这个绰号。

几十年过去了,拐腿的孩子已经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这一年,他回到了家乡,母亲早已是满头银发了,儿子归来的消息使她分外高兴,这一天她早早候在门口迎接儿子。和母亲同在门口的还有那几棵树。

他是坐着轿车回来的。他没有让车子进村,在村头他就下来,一拐一拐地走向自己的家。

远远地,他就看到了家门口的树——高大的、快有一抱粗的树。他看见了自己的母亲。她依着树。他心里一热,急急地奔了过去。在那棵他亲手栽种的树下,他把母亲搂在怀里。他发现母亲真的老了,身子轻得像一片树叶。他叫了一声娘,就再也说不出话来。

他在老屋里住了半个月,每天都一拐一拐地扶着母亲到树下的青石板上坐,陪着母亲说话。有一天说起身边的树,他忽然神秘地说:“娘啊,你知道这棵树为什么比别的树长得快吗?这里面,有一个谁也不知道的秘密呢!”

母亲望着已人到中年的儿子,望着他那一脸的得意,她平静地笑了,点点头说:“其实娘早就知道了。那树长得高长得快,还不是你每天半夜起来喂它一泡童子尿?开始我也纳闷,后来有一天半夜我悄悄地跟着你,看见你一边喂它一边说小树快快长大吧……孩子,你知道我为什么改变了主意,让你上学堂吗?就是因为我看见你天天半夜里去偷偷喂那树啊!”

他一下子怔住了。

他百感交集。许久许久,他噗通一声跪了下来,跪在了母亲的面前。

他明白了。他终于明白了母亲。母亲的心永远是一颗母亲的心。

20.第④段画线句“这棵树能长大吗?做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请联系上下文,品读出母亲此时复杂的目光:(6分)



21.第⑧段画线句“母亲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请联系全文,写出促使母亲做出这项决定的最主要的一件事。 母亲看到孩子天天半夜偷偷给那树喂童子尿。 (2分)

22.②、④、⑧、⑨段中“一拐一拐”共出现4次,作者突出这一细节的用意(2分)

23.第17 段写道:“他百感交集。”如果你是一个戏剧或电影的编导,请为他设计一段独白。(20字左右)

( ) (2分)

24.从全文看,本文既写了 ( ) 的经过,又写了( ) 的经过,这两条线索交叉进行,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主旨。(4分)

或许你能用得上!嘻嘻~~

㈡ 初一上学期语文 期末测试题 有答案 要长春版的

一、 积累与运用(18分)

1、给加点字注音,给拼音在对应的田字格内写汉字。(4分)

( ) ( ) ( ) ( )

称职 栖息 玷污 枯涸 zhù níng qì mì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形、读音及字义都正确的是( )(1分)

A、明察秋豪 “豪”读háo 意思是: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

B、怡然自得 “怡”读yì 意思是:安适、愉快

C、可望不可及 “及”读jì 意思是:靠近、接触

D、苦心孤诣 “诣”读yì 意思是:(学业、技术)所达到的程度

3、下面语句都有语病,请在原文上修改。(4分)

①、在老师的帮助下,使他很快有了进步。

②、新课程改革后,我们学校开设了丰富多彩的课外读书活动。

③、新学期,老师采纳并听取了同学们的意见。

④、能否推进读书活动是提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途径之一。

4、请根据同学的文学常识卡片,把下列作家和作品序号对应填在表格内。(3分)

作家:①朱自清 ②鲁迅 ③郭沫若 ④老舍 ⑤安徒生 ⑥泰戈尔

作品:①《金色花》 ②《济南的冬天》 ③《皇帝的新装》

④《风筝》 ⑤《春》 ⑥《天上的街市》

5、请根据语言环境或提示,填写出相应的课文原句。(6分)

①、晏殊《浣溪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情致缠绵,音调谐婉,对仗工稳,宛如天成。

②、问渠哪得清如许?___________________。(朱熹《观书有感》)

③、_______________,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④、夕阳西下,__________________。(马致远《天静沙·秋思》)

⑤、____________________,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

⑥、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二、古诗文阅读(17分)

(一)古诗词鉴赏。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4题。(6分)

观 沧 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胜至哉,歌以咏志。

1、“以观沧海”的“观”字在全诗中起到了_______________的作用。(1分)

2、诗人东临碣石,观看到了哪些景物?(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以大海自比,托物言志。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最能表达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4、下面A、B诗句都是写秋景,然而写出的景物特点、语言风格和诵读时的情感基调却截然不同,请你说明它们的不同之处。(3分)

A、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景物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言风格

㈢ 初一上学期语文期末卷子 含答案 人教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测试卷一 人教实验版
一、语言运用(30分)
1.书写:请从下列各句中选出你最喜欢的两句写到田字格中。(2分)
(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2.下列各组词语中注音有误的一组是(2分)( )
A.诱惑(yòu) 凝视(nínɡ ) 嶙峋(xún) 目眩(xuàn)
B.茁壮(zhuó) 伫立(zhù) 虬龙(qiú) 撤销(chè)
C.猝然(zǔ) 论语(lún) 湛蓝(zhàn) 唱和(hè)
D.竦峙(sǒnɡ) 骸骨(hái) 峰峦(luán) 静谧(mì)
3.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组是(2分)( )
A.踉跄 哞哞 澄澈 女娲
B.缥缈 炫耀 赏赐 陛下
C.笑柄 敖然 宽恕 憔悴
D.海域 喧嚣 喑哑 狩猎
4.选出下面加粗字义项正确的一项(2分)( )
(1)错落有致“致”的义项:①给予 ②集中 ③达到 ④情趣
(2)历历在目“历”的义项:①经历 ②遍 ③一个一个清清楚楚
(3)随声附和“和”的义项:①无主见的跟着 ②依照别人的体例做诗
(4)黯然神伤“黯”的义项:①阴暗的样子 ②心里不舒服
A.①②②② B.③②①② C.④③①② D.②③②①
5.解释下列加粗的字。(4分)
A.此何遽不为福乎?( ) 居数月( )
B.人皆贺之( ) 人皆吊之( )
C.次北固山下( ) 不亦说乎( )
D.项为之强( ) 危楼高百尺( )
6.关于作品、作家、朝代(或国别)搭配不当的一组(2分)( )
A.《浮生六记•闲情记趣》——沈复——清代文学家
B.《论语》——孔子——春秋时思想家、教育家
C.《聊斋志异》——蒲松龄——清代文学家
D.《皇帝的新装》——安徒生——丹麦作家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鲁迅原名周树人,所写《风筝》一课在于对封建父兄家长摧残儿童天性的批判,表达对春日温和的向往。
B.《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文学家泰戈尔,文章写出了孩子的天真、顽皮,并寄予了深深的母子之爱。
C.《化石吟》题目用了拟人手法,自述了化石的产生及亿万年前生物世界的状况。
D.《看云识天气》属于说明文,说明了云和天气的关系。
8.指出下列句子判断不正确的一项(2分)( )
A.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排比)
B.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排比,比喻)
C.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拟人)
D.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对偶)
9.根据要求默写。(8分)
(1)十则《<论语>》中谈学习方法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谈学习态度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海日生残夜,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
(4)________________,听取蛙声一片。
(5)抒写友情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借月抒怀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面一段空白处,应该依次填入的一组句子是(4分)( )
不是所有的笑容都表达喜悦,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是所有的喝彩都表达赞颂,__________,不是所有的顺从都表达尊敬,__________;不是所有的顺利都表达成功,__________。
①就像不是所有的反对都表达憎恶
②就像不是所有的眼泪都表达悲痛
③就像不是所有的沉默都表达否定
④就像不是所有的挫折都表达不幸
A.③②①④ B.①③②④ C.②③①④ D.④③①②

二、阅读(4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1~17题。
皇帝很想亲自去看一次。他选了一群特别圈定的随员——其中包括已经去看过的那两位诚实的大臣。他就到那两个狡猾的骗子那里。这两个家伙正在以全副精力织布,但是一根丝的影子也看不见。
“您看这布华丽不华丽?”那两位诚实的官员说,“陛下请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他们指着那架空织布机,他们相信别人一定看得见布料。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分满意!”
于是他点头表示满意。他仔细地看着织布机,他不愿说出什么也没看到。跟着他来的全体随员也仔细地看了又看,可是他们也没比别人看到更多的东西。他们像皇帝一样,也说:“哎呀,真是美极了!”他们向皇帝建议,用这新的、美丽的布料做成衣服,穿着这衣服去参加快要举行的游行大典。“这布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每人都随声附和着。每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皇帝赐给骗子“御聘织师”的头衔,封他们为爵士,并授予一枚可以挂在扣眼上的勋章。
11.这段文字的中心人物是谁?从哪三个方面描绘了他的心口不一?(2分)

12.结合具体语境解释下列词语。(2分)
(1)精致:
(2)骇人听闻:
13.概括这几段文字叙述的事件,不超过20个字。(2分)

14.从第3段文字中的皇帝的心理活动,可以看出皇帝怎样的心情?选出理解准确的一项(2分)( )
A.吃惊 害怕 B.犹豫 矛盾
C.悲痛 伤心 D.醒悟 虚伪
15.“御聘织师”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词语加上引号表示__________。(2分)
16.文中加横线的一句是谁说的(2分)( )
A.皇帝 B.随员 C.皇帝与随员 D.骗子
17.皇帝的心理活动与言行的矛盾,揭示了封建统治者的什么样的本质?(3分)

(二)下面是一首汉乐府民歌,阅读后请完成18~22题。
十八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坟)累累。兔从狗窦(洞)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向东望,泪落沾我衣。
18.解释加粗的两个字。(2分)
八十始得归( )
不知贻阿谁( )
19.本诗主人公年龄有多大?(用诗句回答)(2分)

20.主人公的家现在什么样?(2分)

21.“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暗指主人公家中境况如何?(2分)

22.全诗表达一个怎样的主题?(4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23~27题。
朱自清先生
(一)我最初遇见朱自清先生是在1932年的夏天,那时我住在柏林西郊,他在清华任教休假到伦敦住了一年,归途路过柏林。我请他到我住的地方谈过一次,过了几天,又陪他到波茨坦的无忧宫去游玩过。他很少说话,只注意听旁人谈讲;他游无忧宫时,因为语言文字的隔阂,不住地问这个问那个,那诚挚求真的目光使回答者不好意思说一句强不知以为知的话。以后他就到意大利,从威尼斯登船回国了。三年后,我也回国了,和他却很少见面,见了面也没有得到过充足的时间长谈。至于常常见面,能以谈些文字上的问题时,则是共同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书的那几年。
(二)①他谈话时,仍然和我在柏林时所得到的印象一样,②他倾心听取旁人的意见,旁人的意见只要有一分可取,他便点头称是。③他对我的确发生过这样的作用,我不知道别人在他面前是否也有过同样的感觉,但愿他的诚挚和虚心——这最显示在他那两只大眼睛上——曾经启迪过不少的人,应该怎样向人谈话!④
(三)由虚心产生出来的是公平,没有偏见,党同伐异刻薄寡恩,在朱先生写的文字里是读不到的。他不是没有自己的意见,但他对于每个文艺工作者都给予分所应得的地位,不轻易抹杀任何一个的努力。去年“五四”,北大举行文艺晚会,我和他都被约去讲演,我在讲演时攻击到战前所谓象征派的诗,夜半回来,他在路上向我说:“你说得对,只是有些过分。”今年七月四日,我到清华园——这是我最后一次见他,他已十分憔悴,谈起一个过于主观的批评家,他尽管也反对他的主观,但还是说:“他读了不少的书。”
(四)一个没有偏见的、过于宽容的人,容易给人以乡愿注的印象,但是我们从朱先生的身上看不出一点乡愿的气味。一切在他的心中自有分寸,他对于恶势力绝不宽容,尤其是近两年来,也就是回到北平以来,他的文章与行动,无时不在支持新文艺以及新中国向着光明方面的发展。他有激愤,有热烈的渴望,不过这都蒙在他那平静的面貌与朴质的生活形式下边,使一生疏的人不能立即发现。他最近出版的两部论文集《论雅俗共赏》和《标准尺度》是他最坦白的说明。他一步步地转变,所以步步都脚踏实地;他认为应该怎样,便怎样。我们应该怎样呢?每个心地清明的中国人都会知道得清楚。
注:要指外貌忠厚、实际欺世盗名的人,一般引申为没有原则是非的人。本文所用的是后一种意义。
23.“他这样虚心,使谈话者不敢说不负责任的话。”这句话是从第(二)自然段中抽出来的,请把它放回去,应放在(3分)(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24.如果从原文选出三个词来概括(一)至(三)段的大意,那么这三个词语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意:每个词语只限两个字)。作者对朱自清先生的总评价是__________。(从原文中找一个词语,即两个字)(3分)
25.对第(四)段画线句子的含义有下列四种理解,选出理解正确的一项(3分)( )
A.主题是在强调朱自清先生的修养
B.突出他有强烈的爱憎、鲜明的政治态度
C.指出他的“朴质”不能为生疏的人立即发现
D.强调在他“朴质”的生活形式下边有一颗不平静的心
26.从作者的回忆可知朱自清先生的一些经历,根据文章填写。(3分)
清华任教→_________________→路过柏林→到意大利→从威尼斯回国→__________→清华任教。
27.这篇文章谈到的朱自清即是我们所学课文__________的作者。(1分)

三、写作(50分)
28.在你的生活中,有哪些事情曾经掀起你的感情的波澜?这些事或让你感动不已,或让你无比愤怒,或让你羞愧难当,或让你感到妙趣横生。请选一件你感触最深的事,把它写出来。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
②要注意灵活运用一些表达方式;
③字数不限。

参考答案
一、1.略 2.C 3.C 4.C
5.A.就 过 B.祝贺 慰问 C.停泊 愉快 D.颈项 高
6.B 7.C 8.A
9.(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江春入旧年
(3)乱花渐欲迷人眼
(4)稻花香里说丰年
(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6)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10.C
二、(一)11.皇帝。从心理、语言、动作三方面进行了描绘。
12.(1)精巧细致
(2)形容听了使人震惊
13.皇帝去看新装,受骗并且自欺欺人。
14.A
15.皇帝亲自请的织布大师 强调作用
16.C
17.愚蠢、虚伪。
(二)18.才 送
19.八十始得归
20.松柏冢累累……井上生旅葵
21.家中已没有什么亲人,主人公感到十分孤单。
22.通过一个久别家乡重归故里的老兵回家时所见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他的孤独和凄凉,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也体现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
(三)23.C
24.虚心 公平 朴质 朴质
25.B
26.伦敦休假 昆明任教
27.《春》
三、28.略

㈣ 一份七年级上册的语文期末测试卷

初一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测试卷

A语言训练营(24分)
一、积累与运用(12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8分)
zhù( )蓄 枯hé( ) 竦zhì( ) 梦mèi( )
玲珑剔透( ) 锲而不舍( )势不可当( ) 盘虬卧龙()
2.在原句上修改病句(2分)
(1)鲁迅在《祝福》中的祥林嫂是受封建礼教迫害的千百万妇女中的一个。

(2)解放军多次抢险救灾,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3.仿照句子,补充完整。(2分)
如果我是阳光,我将照亮所有的黑暗; ,
二、按要求默写句子。(14分)
(4)____________________,听取蛙声一片。
(5)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可以为师矣。
(7)夕阳西下,___________________。
(8)《观沧海》中最能体现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

(9)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生活中既要善于学习他人好的东西,又要善于从不好的方面吸取教训,就象《论语》中孔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10)人们描写江面上太阳出来得早、春天来得早的时候,往往引用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名句 “ , 。”

(11)写出描写春天的两句诗句。(2分)
B.再来到“古诗文天地”转一圈!!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练习。(16分)
(一) 旅夜书怀(杜甫)(6分)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注:公元765年,杜甫迫于无奈辞官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途中写下了这首诗。】
(12) 这首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旅夜”的情景,其中描写近景的一联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14)写出诗中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它好在哪里。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二)楚人学舟(10分)
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②折:调头。旋:转弯。③椎: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④亟:突然。犯:碰到。⑤柁:同“舵”。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3分)
(1)其始折旋疾徐( )
(2)乃四顾胆落( )
(3)惟舟师之是听( )
16.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椎鼓径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C、美文欣赏台
参观完各个园地,回到座位,乘务员送来一份“快乐阅读报”,让我们一起“快乐阅读”吧!(30分)

(一)为他人开一朵花(14分)
青 杨
一个窗台上,有一朵花,这个屋里就有了生气了。一棵树上开了一朵花,这棵树就饱满成熟了。一条路上绽放一朵花,这条路就多情缠绵了。一个人给另一个人送一束花,这俩人就有情有意了。一个健康人给一个病人送一把花,这个病人就有了抗争的勇气了。
让自己的生命为他人开一朵花,为他人灿烂一片天地,增加一缕温馨,添一份生存下去的理由,多一点活下去的借口,就是提高自己的生存质量。用自己的心为他人作圃,给他人吐一地绿荫,染一片色彩,就是给自己的人生喝彩。
一次无偿献血是一朵花,一个受伤后的救助是一朵花,一句关切的问候是一朵花,一次适时的看望是一朵花,一个及时的电话是一朵花,一个亲切的微笑是一朵花,一次碰撞后的忍让是一朵花,一次跌倒后的搀扶是一朵花,一次大度的让贤举荐是一朵花……
有的人心是一座大花园,里面开满了吐香的鲜花,能幸福许多人,如圣女贞德,如中国的雷锋。有的人的心是一朵花,只为一个人开放,如祝英台。有的人的心是一片草地,年年绿了却开不出花来。有的人的心是死灰,永远长不出绿叶,更开不出美艳的花。有的人的心是泥淖,让一个个人掉下去窒息而死。
能为别人开花的心是善良的心,能为别人缤纷的赞美是真诚的情,能为别人的生活绚丽而付出的人是不寻常的人,这类人必定有高贵的精神,有高尚的品格,有天使般的心灵。这类人是人心的旗帜,人世的脊梁,人群的魂魄。

18、联系上下文,给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意思。(2分)
①一条路上绽放一朵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他人灿烂一片天地,增加一缕温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标题中的“为他人开一朵花”的含义是什么?谈一谈你的理解。(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作者把有的人的心比作“草地”、“死灰”、“泥淖”,请你说说这三个喻体分别比喻的是什么样的心境?(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作者说:“用自己的心为他人作圃,给他人吐一地绿荫,染一片色彩,就是给自己喝彩。”通过这句话,你能看出作者具有怎样的人生观吗?(2分)

22、我们要做一个为别人的幸福而努力的人,应该具备哪些条件?(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文章结尾的一段议论具有什么作用?请发表你的看法。(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成全一棵树
①一个平常的春天,一位饱经风霜的母亲,向别人讨了几棵树苗。她要把树苗栽在门前。

②母亲栽完树后,她的孩子从屋里一拐一拐地走出来。“妈妈,把这棵小树也栽下吧!”孩子的手里擎着一棵树苗。那是她丢弃的一棵。它又瘦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孩子吃力地站在母亲的面前。他是她最小的孩子,一出生就残疾。孩子擎着那棵树苗,满眼里都是渴求的光芒。母亲望着孩子站立不稳的腿,她犹豫了。她认为孩子是在做着一件没有结果,同样也没有意义的事情。等看到孩子眼里的那片灼灼的光芒,母亲终于点点头——就算它最终长不成一棵大树。

③孩子高兴极了,他小心翼翼地放下树苗,抢着去挖树坑。他人小力气弱,挖得很吃力。母亲要替他挖,他不肯,硬是自己挖成了。孩子挖的树坑比母亲挖得都大、都深。

④树苗栽种下了,孩子一拐一拐地拎着水桶,给每一棵树浇水。母亲看着,心里想着,这棵树能长大吗?做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她真的不相信那棵树苗会活过来,会长成一棵大树。

⑤可是不久,那棵树苗和其他树苗一样,也鼓出了叶子。只不过稍迟了几天,叶片稍细小了些。可不管怎么说,它活过来了,它也是一棵树了。

⑥每一天,孩子都要拎着水桶浇树苗。孩子是认真的。他浇水也不厚此薄彼,一棵小树一桶水。那棵由他乞求母亲允许亲手挖坑栽种的小树苗,孩子也只浇一桶水。

⑦小树一天一天长大了。开始的时候,那棵小树明显地不如其他的树壮实,显得有些楚楚可怜。可是第二年夏天,它竟然慢慢地赶上了它们。

⑧这一年冬天,母亲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送她这个残疾的孩子也去读书。而在此之前,她是不想,也难有这个能力让这个孩子去学校。孩子背着母亲用布片为他缝制的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了。他一拐一拐地走向学校。可他的脸上却是永远像春天一样明丽灿烂!

⑨放了学,除了做作业,孩子就浇那几棵树,一拐一拐地拎着水桶奔走在水塘和树之间。春去秋来,那棵本来已经失去了生存资格的树,比别的树更青春更挺拔。

⑩孩子每天都是高高兴兴的。别人送给他一个绰号:阳光。大家都叫他阳光。他也喜欢这个绰号。

几十年过去了,拐腿的孩子已经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这一年,他回到了家乡,母亲早已是满头银发了,儿子归来的消息使她分外高兴,这一天她早早候在门口迎接儿子。和母亲同在门口的还有那几棵树。

他是坐着轿车回来的。他没有让车子进村,在村头他就下来,一拐一拐地走向自己的家。

远远地,他就看到了家门口的树——高大的、快有一抱粗的树。他看见了自己的母亲。她依着树。他心里一热,急急地奔了过去。在那棵他亲手栽种的树下,他把母亲搂在怀里。他发现母亲真的老了,身子轻得像一片树叶。他叫了一声娘,就再也说不出话来。

他在老屋里住了半个月,每天都一拐一拐地扶着母亲到树下的青石板上坐,陪着母亲说话。有一天说起身边的树,他忽然神秘地说:“娘啊,你知道这棵树为什么比别的树长得快吗?这里面,有一个谁也不知道的秘密呢!”

母亲望着已人到中年的儿子,望着他那一脸的得意,她平静地笑了,点点头说:“其实娘早就知道了。那树长得高长得快,还不是你每天半夜起来喂它一泡童子尿?开始我也纳闷,后来有一天半夜我悄悄地跟着你,看见你一边喂它一边说小树快快长大吧……孩子,你知道我为什么改变了主意,让你上学堂吗?就是因为我看见你天天半夜里去偷偷喂那树啊!”

他一下子怔住了。

他百感交集。许久许久,他噗通一声跪了下来,跪在了母亲的面前。

他明白了。他终于明白了母亲。母亲的心永远是一颗母亲的心。

20.第④段画线句“这棵树能长大吗?做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请联系上下文,品读出母亲此时复杂的目光:(6分)



21.第⑧段画线句“母亲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请联系全文,写出促使母亲做出这项决定的最主要的一件事。 母亲看到孩子天天半夜偷偷给那树喂童子尿。 (2分)

22.②、④、⑧、⑨段中“一拐一拐”共出现4次,作者突出这一细节的用意(2分)

23.第17 段写道:“他百感交集。”如果你是一个戏剧或电影的编导,请为他设计一段独白。(20字左右)

( ) (2分)

24.从全文看,本文既写了 ( ) 的经过,又写了( ) 的经过,这两条线索交叉进行,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主旨。(4分)

或许你能用得上!嘻嘻~~

㈤ 初一上学期语文试卷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测试卷一 人教实验版
一、语言运用(30分)
1.书写:请从下列各句中选出你最喜欢的两句写到田字格中。(2分)
(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2.下列各组词语中注音有误的一组是(2分)( )
A.诱惑(yòu) 凝视(nínɡ ) 嶙峋(xún) 目眩(xuàn)
B.茁壮(zhuó) 伫立(zhù) 虬龙(qiú) 撤销(chè)
C.猝然(zǔ) 论语(lún) 湛蓝(zhàn) 唱和(hè)
D.竦峙(sǒnɡ) 骸骨(hái) 峰峦(luán) 静谧(mì)
3.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组是(2分)( )
A.踉跄 哞哞 澄澈 女娲
B.缥缈 炫耀 赏赐 陛下
C.笑柄 敖然 宽恕 憔悴
D.海域 喧嚣 喑哑 狩猎
4.选出下面加粗字义项正确的一项(2分)( )
(1)错落有致“致”的义项:①给予 ②集中 ③达到 ④情趣
(2)历历在目“历”的义项:①经历 ②遍 ③一个一个清清楚楚
(3)随声附和“和”的义项:①无主见的跟着 ②依照别人的体例做诗
(4)黯然神伤“黯”的义项:①阴暗的样子 ②心里不舒服
A.①②②② B.③②①② C.④③①② D.②③②①
5.解释下列加粗的字。(4分)
A.此何遽不为福乎?( ) 居数月( )
B.人皆贺之( ) 人皆吊之( )
C.次北固山下( ) 不亦说乎( )
D.项为之强( ) 危楼高百尺( )
6.关于作品、作家、朝代(或国别)搭配不当的一组(2分)( )
A.《浮生六记•闲情记趣》——沈复——清代文学家
B.《论语》——孔子——春秋时思想家、教育家
C.《聊斋志异》——蒲松龄——清代文学家
D.《皇帝的新装》——安徒生——丹麦作家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鲁迅原名周树人,所写《风筝》一课在于对封建父兄家长摧残儿童天性的批判,表达对春日温和的向往。
B.《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文学家泰戈尔,文章写出了孩子的天真、顽皮,并寄予了深深的母子之爱。
C.《化石吟》题目用了拟人手法,自述了化石的产生及亿万年前生物世界的状况。
D.《看云识天气》属于说明文,说明了云和天气的关系。
8.指出下列句子判断不正确的一项(2分)( )
A.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排比)
B.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排比,比喻)
C.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拟人)
D.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对偶)
9.根据要求默写。(8分)
(1)十则《<论语>》中谈学习方法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谈学习态度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海日生残夜,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
(4)________________,听取蛙声一片。
(5)抒写友情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借月抒怀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面一段空白处,应该依次填入的一组句子是(4分)( )
不是所有的笑容都表达喜悦,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是所有的喝彩都表达赞颂,__________,不是所有的顺从都表达尊敬,__________;不是所有的顺利都表达成功,__________。
①就像不是所有的反对都表达憎恶
②就像不是所有的眼泪都表达悲痛
③就像不是所有的沉默都表达否定
④就像不是所有的挫折都表达不幸
A.③②①④ B.①③②④ C.②③①④ D.④③①②

二、阅读(4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1~17题。
皇帝很想亲自去看一次。他选了一群特别圈定的随员——其中包括已经去看过的那两位诚实的大臣。他就到那两个狡猾的骗子那里。这两个家伙正在以全副精力织布,但是一根丝的影子也看不见。
“您看这布华丽不华丽?”那两位诚实的官员说,“陛下请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他们指着那架空织布机,他们相信别人一定看得见布料。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分满意!”
于是他点头表示满意。他仔细地看着织布机,他不愿说出什么也没看到。跟着他来的全体随员也仔细地看了又看,可是他们也没比别人看到更多的东西。他们像皇帝一样,也说:“哎呀,真是美极了!”他们向皇帝建议,用这新的、美丽的布料做成衣服,穿着这衣服去参加快要举行的游行大典。“这布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每人都随声附和着。每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皇帝赐给骗子“御聘织师”的头衔,封他们为爵士,并授予一枚可以挂在扣眼上的勋章。
11.这段文字的中心人物是谁?从哪三个方面描绘了他的心口不一?(2分)

12.结合具体语境解释下列词语。(2分)
(1)精致:
(2)骇人听闻:
13.概括这几段文字叙述的事件,不超过20个字。(2分)

14.从第3段文字中的皇帝的心理活动,可以看出皇帝怎样的心情?选出理解准确的一项(2分)( )
A.吃惊 害怕 B.犹豫 矛盾
C.悲痛 伤心 D.醒悟 虚伪
15.“御聘织师”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词语加上引号表示__________。(2分)
16.文中加横线的一句是谁说的(2分)( )
A.皇帝 B.随员 C.皇帝与随员 D.骗子
17.皇帝的心理活动与言行的矛盾,揭示了封建统治者的什么样的本质?(3分)

(二)下面是一首汉乐府民歌,阅读后请完成18~22题。
十八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坟)累累。兔从狗窦(洞)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向东望,泪落沾我衣。
18.解释加粗的两个字。(2分)
八十始得归( )
不知贻阿谁( )
19.本诗主人公年龄有多大?(用诗句回答)(2分)

20.主人公的家现在什么样?(2分)

21.“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暗指主人公家中境况如何?(2分)

22.全诗表达一个怎样的主题?(4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23~27题。
朱自清先生
(一)我最初遇见朱自清先生是在1932年的夏天,那时我住在柏林西郊,他在清华任教休假到伦敦住了一年,归途路过柏林。我请他到我住的地方谈过一次,过了几天,又陪他到波茨坦的无忧宫去游玩过。他很少说话,只注意听旁人谈讲;他游无忧宫时,因为语言文字的隔阂,不住地问这个问那个,那诚挚求真的目光使回答者不好意思说一句强不知以为知的话。以后他就到意大利,从威尼斯登船回国了。三年后,我也回国了,和他却很少见面,见了面也没有得到过充足的时间长谈。至于常常见面,能以谈些文字上的问题时,则是共同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书的那几年。
(二)①他谈话时,仍然和我在柏林时所得到的印象一样,②他倾心听取旁人的意见,旁人的意见只要有一分可取,他便点头称是。③他对我的确发生过这样的作用,我不知道别人在他面前是否也有过同样的感觉,但愿他的诚挚和虚心——这最显示在他那两只大眼睛上——曾经启迪过不少的人,应该怎样向人谈话!④
(三)由虚心产生出来的是公平,没有偏见,党同伐异刻薄寡恩,在朱先生写的文字里是读不到的。他不是没有自己的意见,但他对于每个文艺工作者都给予分所应得的地位,不轻易抹杀任何一个的努力。去年“五四”,北大举行文艺晚会,我和他都被约去讲演,我在讲演时攻击到战前所谓象征派的诗,夜半回来,他在路上向我说:“你说得对,只是有些过分。”今年七月四日,我到清华园——这是我最后一次见他,他已十分憔悴,谈起一个过于主观的批评家,他尽管也反对他的主观,但还是说:“他读了不少的书。”
(四)一个没有偏见的、过于宽容的人,容易给人以乡愿注的印象,但是我们从朱先生的身上看不出一点乡愿的气味。一切在他的心中自有分寸,他对于恶势力绝不宽容,尤其是近两年来,也就是回到北平以来,他的文章与行动,无时不在支持新文艺以及新中国向着光明方面的发展。他有激愤,有热烈的渴望,不过这都蒙在他那平静的面貌与朴质的生活形式下边,使一生疏的人不能立即发现。他最近出版的两部论文集《论雅俗共赏》和《标准尺度》是他最坦白的说明。他一步步地转变,所以步步都脚踏实地;他认为应该怎样,便怎样。我们应该怎样呢?每个心地清明的中国人都会知道得清楚。
注:要指外貌忠厚、实际欺世盗名的人,一般引申为没有原则是非的人。本文所用的是后一种意义。
23.“他这样虚心,使谈话者不敢说不负责任的话。”这句话是从第(二)自然段中抽出来的,请把它放回去,应放在(3分)(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24.如果从原文选出三个词来概括(一)至(三)段的大意,那么这三个词语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意:每个词语只限两个字)。作者对朱自清先生的总评价是__________。(从原文中找一个词语,即两个字)(3分)
25.对第(四)段画线句子的含义有下列四种理解,选出理解正确的一项(3分)( )
A.主题是在强调朱自清先生的修养
B.突出他有强烈的爱憎、鲜明的政治态度
C.指出他的“朴质”不能为生疏的人立即发现
D.强调在他“朴质”的生活形式下边有一颗不平静的心
26.从作者的回忆可知朱自清先生的一些经历,根据文章填写。(3分)
清华任教→_________________→路过柏林→到意大利→从威尼斯回国→__________→清华任教。
27.这篇文章谈到的朱自清即是我们所学课文__________的作者。(1分)

三、写作(50分)
28.在你的生活中,有哪些事情曾经掀起你的感情的波澜?这些事或让你感动不已,或让你无比愤怒,或让你羞愧难当,或让你感到妙趣横生。请选一件你感触最深的事,把它写出来。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
②要注意灵活运用一些表达方式;
③字数不限。

参考答案
一、1.略 2.C 3.C 4.C
5.A.就 过 B.祝贺 慰问 C.停泊 愉快 D.颈项 高
6.B 7.C 8.A
9.(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江春入旧年
(3)乱花渐欲迷人眼
(4)稻花香里说丰年
(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6)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10.C
二、(一)11.皇帝。从心理、语言、动作三方面进行了描绘。
12.(1)精巧细致
(2)形容听了使人震惊
13.皇帝去看新装,受骗并且自欺欺人。
14.A
15.皇帝亲自请的织布大师 强调作用
16.C
17.愚蠢、虚伪。
(二)18.才 送
19.八十始得归
20.松柏冢累累……井上生旅葵
21.家中已没有什么亲人,主人公感到十分孤单。
22.通过一个久别家乡重归故里的老兵回家时所见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他的孤独和凄凉,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也体现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
(三)23.C
24.虚心 公平 朴质 朴质
25.B
26.伦敦休假 昆明任教
27.《春》

阅读全文

与初一上学期语文期末测试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