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试卷答案 > 河北省高考语文试卷文言文

河北省高考语文试卷文言文

发布时间:2020-12-26 19:01:10

❶ 今年高考语文试卷古文占多大比例

你是哪里的考生啊,说具体了啊,各地不一样的~江苏160里面占到19分,其他地方我就不知道了,不好意思

❷ 高考语文试卷中的文言文有什么答题技巧

第一部分:读懂文言文
口诀: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
一、怎么去读
(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
(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二、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表官职变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
(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
(6)表恢复的:复、还
(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署(代理);
(8)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
(9)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
(10)知(典、主)、视事、用事、下车(伊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
三、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
(2)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
(3)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
(4)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
(5)兼词:诸焉盍旃叵

第二部分:如何答题
一、文言实词释义题: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
答题技巧: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
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
■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
■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
■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
■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
■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
■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
■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相关知识】
一词多义的产生:
的本义。如“(解)狐乃引弓送而射之”(拉开弓)。
的引申义。如“我君景公引领西望”(伸长),成语有“引吭高歌”。
的比喻义。如“金城汤池”(比喻牢不可破)。
的借代义。如“徒以口舌为劳”(代言辞)。
的假借义。如“将军禽操宜在今日”(通“擒”)。
附录:考纲规定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根据义项之间的以上5种内在关系识记)
1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2曾乘诚除辞从殆当道得

3度非复负盖故顾固归国4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
5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6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
7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8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
9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10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
11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12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二、内容归纳题
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
⑴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
⑵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
⑶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
⑷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
⑸凭空添加,无中生有;
⑹强加因果关系。
三、文言翻译题
方法:做好“换、留、删、补、调“。一定要直译,不要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赋分点:
1.译准词义:实词(含词类活用、通假、偏义词,修辞语句)及虚词和固定结构。
2.译准句式(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
3.译准句子语气(陈述疑问感叹祈使语气)和句间关系(并列转折因果等复句关系)

备查知识1:常见文言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左右欲刃相如”(刃:杀)。(2)名词活用为使动:有“使……成为……”的意思,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3)名词活用为意动:有“把----当作---”的意思,如:“稍稍宾客其父”、“粪土当年万户侯”(4)名词活用做状语:A.表特征状态,如“一狼犬坐于前”、“常以身翼蔽沛公”。B>表态度、方式,如“吾得兄事之”。C.表工具,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D.表处所,如“相如廷斥之”。E.表趋向,如“操军破,必北还”。F.表频率,如“岁赋其二”。
(2)形容词的活用:①形容词活用做名词:如“斫其正,养其旁条”、“四美具,二难并”。②形容词活用做动词:如“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③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认为-----怎么样。)④形容词使动用法:“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使――明显);
(3)动词的活用:①动词的使动用法:“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使-----来)②动词活用为名词,如“则其至又加少焉”、“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备查知识2:常见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者,……也”、“……者也”、“……也”、“……者……”;
(2)“为”、“乃”、“即”、“则”或否定词“非,未,弗”等表判断。
(3)名词做所谓语直接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二)被动句:
(1)单独用“于”“受”“见”或组合成“见……于……”,“受……于……”表判断。如:“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徒见欺于王”
(2)“为”、“为……所……”、“……为所……”表判断;如:“臣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3)“被”(后起用法,如:周公之被逮)。
(4)意念被动(无词语标志):兵挫地削
(三)省略句:
(1)省略主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2)省略宾语:“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3)省略介词:“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注意:“以,与,从,为,因”五介词常省略宾语。
(四)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如:谁、何、奚、曷、胡、恶、安)
(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如:“时人莫之许也。”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如:“唯利是图”等。
(4)方位词、时间词做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纪》)
(五)定语后置:
(1)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之……者:“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六)介词结构做状语后置: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前置做状语。如:“具告以事。”(《鸿门宴》)。
备查知识3:常见固定结构(熟记黑体字部分)
一、表示疑问
①何以……?(凭什么……?)②何所……?(所……是什么?)③奈何……?(……怎么办?为什么……?)④如……何;奈……何?(把……怎样呢?)⑤孰与……?(与……比,哪个更…?)⑥独……耶?(难道……吗?)
二、表示反问
①何……哉(也)?(怎么能……呢?)
②何……为?(……干什么呢?)
③何……之有?(有什么……呢?)
④如之何……?(怎么能……呢)
⑤岂(其)……哉(乎,耶)(哪里……呢?……哪里呢?)
⑥安……哉(乎)?(哪里……呢?)
⑦不亦……乎?(不是……吗?)
⑧……非……欤?(……不是……吗?)
⑨宁……耶?(哪里……呢?)
(10)顾……哉?(难道……吗?)
(11)独……哉?(难道……吗?)
三、表示感叹
①何其……也!(怎么那么……啊!)
②直……耳!(只不过……罢了!)
③惟…耳!(只……罢了!)
④一何……(多么……啊!)
⑤亦……哉!(也真是……啊!)
⑥……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
四、表揣度
①无乃……乎(欤)(恐怕……吧?);
②得无(微)……乎?(该不……吧?))
③其……欤?(不是……吗?)(兼表反问)
④庶几……欤?(或许……吧?)
五、表示选择
①与其……孰若……?(与其……,哪如……?)
②……欤(耶),抑……欤(耶)?(是……,还是……呢?)
③其……?其……?(是……呢?还是……呢?)
六,其它
否则:如果不……就……。何乃:岂只是;为什么竟。、既而:随后,不久。既……且……:又……又…乃尔:竟然如此,这样。然而:这样却;但是。,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虽然: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但所谓:所说的,所认为。谓之: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无(有)以:没有(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无庸:不用,无须。无由:不可能,无法,无从。相率:竟相,一起。向使:假使,如果。之谓:说的就是­­――。之于:对……的态度,同……相比

❸ 高考全国卷语文文言文默写

全国卷的文言文默考的是名篇非名句,他还是会考那些常考的篇目,版但是会出一些权比较冷门的。我的建议是,只要是必背篇目,你就要背到倒背如流的程度,而且那些字你都要会写,因为一个空一分,你写错一个字的话,就一分都没有。另外还要知道他的意思,因为出题类型是理解性默写,而不是简单的给出上句,你写下句这样的。
希望对你有帮助!

❹ 高考语文全国卷文言文主要考什么方向

我觉得你的问题跟我差不多,有时候自己觉得写得好的老师觉得写得不好,自己觉得写得不好的,老师觉得写得好。
所以这只能说明你和老师的欣赏水平是不一样的,但是你要记住,高考作文的分数怎么样都比平时高。(平时我们学校老师从来不把作文打在50分以上,但是高考的时候,我们大部分人的作文都是50分以上的),所以你只要按照老师教的方法写作文,研究近年满分作文的走向(比如作文的类型,是议论文,散文还是说明文居多。或者是作文的内容之类的。再加上优美的语言,上50分是很简单的)
选择题,其实语文基础题,共有10道。4道语言基础(字音,字形,成语,病句,标点),就是依靠高三这一年的记忆,一定要认真做笔记,最多只能错一个(一般都错在病句,这个是最难的)。3道科技文,这个依靠仔细,可以全部拿下。3道文言题(实词,虚词,文言内容),虚词比较难,错也只能错这个,实词也是靠平时积累,文言文多读两遍,主意细节,最后一个选择题其实很简单。

阅读,这个在高三的时候,老师会教你很多的方法,比如答题技巧,回答哪种问题要用什么套版(所谓套版,就跟数学公式一样),所以不需要太担心,再加上大大小小的考试和平时练习,熟能生巧。

中而言之,语文就是靠平时积累,作文底子好的人,一般来说语言基础都不错。高三这一年,只要沉下心,多背多写,高考考好根本就没有问题。最主要是自己要有信心。加油!

❺ 为什么历年高考语文试卷文言文试题都出自《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史学地位之重要,等于初小语文中的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它是学史者必备的工具书。学文言文的目的,在于能阅读一定程度的古代文献。若连工具书的一般水平都达不到,又有什么意义呢 对吧

❻ 2011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材料最短的5篇!

一、阅读《冯谖客孟尝君》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冯谖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A.冯谖为孟尝君营造的第三窟指的是什么?
B.冯谖基于何种考虑为孟尝君凿就这第三窟?
C.指出文中使用的人物描写方法。

二、阅读《垓下之围》中的一段文字: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请回答:
A.项羽慨叹“天之亡我”,说明了什么?
B.项羽为什么要将宝马赠与亭长?
C.指出文中采用的修辞手法。

三、阅读《行路难》(其一),回答问题: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
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
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A.指出描绘英雄失意、抑郁悲愤心情的诗句。
B.“闲来垂钓碧溪上”用了哪位历史人物的典故?
C.这首诗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什么?

❼ 高考语文卷的文言文选材

我晕,难道你要所有的高考卷选材来源??全国的高考卷子分很多种啊,有新课程内和旧大纲,然后新旧区容分里还有不同地区的卷子和全国卷子,有差不多二十种了都。我们这里考的是全国卷1,全国卷1一般选取的是人物传记,一般来源于各朝正史。比如2011年全国卷选取的就是《明史·熊鼎传》,2010年全国卷1选取的就是《明史·王祎传》,2009年是《北史·魏德深传》。你如果不是考全国卷1的话建议自己上网搜下历年试题就行了

❽ 历年语文高考全国卷2的文言文翻译题

1994年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2-19题。
何子平世居会稽,少有志行,见称于乡曲。事母至孝。扬州辟从事史,月俸得白米,辄货市粟麦。人或问曰:“所利无几,何足为烦?”子平曰:“尊老在东,不办常得生米,何心独飨白粲①。”每有赠鲜肴者,若不可寄至其家,则不肯受。母本侧庶,籍注失实②,年未及养,而籍年已满,便去职归家。时镇军将军顾觊之为州上纲,谓曰:“尊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子平曰:“公家正取信黄籍,籍年既至,便应扶侍私庭,何容以实年未满,苟冒荣利。且归养之愿,又切微情。”觊之又劝令以母老求县,子平曰:“实未及养,何假以希禄?”觊之益重之。既归家,竭身运力,以给供养。末除吴郡海虞令,县禄唯以养母一身,而妻子不犯一毫。人或疑其俭薄,子平曰:“希禄本在养亲,不在为己。”问者惭而退。母丧去官,哀毁逾礼,每至哭踊,顿绝方苏。(《宋书•孝义传》)
〔注〕①白粲:白米。
②籍:户口册,即下文的“黄籍”。当时规定,官员父母年满八十,应解职归家奉养。
12.下列两句中红字的字的正确意思与读音是(2分)
①扬州辟从事史。②竭身运力,以给供养。
A.①设立pì②给以gěi B.①设立pì②使……丰足jǐ
C.①征召bì②使……丰足jǐ D.①征召bì②给以gěi
13.对“辄货市粟麦”一句中“货”、“市”词义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都是“卖出” B.都是“买入” C.买入、卖出 D.卖出、买入
14.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红字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两个“亲”字相同,两个“每”字不同 B.两个“亲”字相同,两个“每”字也相同
C.两个“亲”字不同,两个“每”字相同 D.两个“亲”字不同,两个“每”字也不同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15.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2分)
A.在州中任职略有少许俸禄,将打开州府大门请你留任。
B.在州中任职略有少许俸禄,将禀告上司挽留你。
C.州中空缺有俸禄微少的职位,将禀告上司挽留你。
D.州中空缺有俸禄微少的职位,将打开州府大门请你留任。
16.实未及养,何假以希禄?(3分)
A.实际尚未来得及奉养,哪能借此以求得俸禄?
B.实际尚未来得及奉养,哪能借助这稀有的俸禄?
C.实际尚未到奉养之年,哪能借助这稀有的俸禄?
D.实际尚未到奉养之年,哪能借此以求得俸禄?

17.对以下两句话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扶侍私庭;②顿绝方苏
A.①在家奉养母亲;②困顿晕倒许久方才苏醒
B.①扶助母亲理家;②困顿晕倒许久方才苏醒
C.①扶助母亲理家;②叩首晕倒许久方才苏醒
D.①在家奉养母亲;②叩首晕倒许久方才苏醒

18.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何子平孝心的一组是()(3分)
①月俸得白米,辄货市粟麦
②何心独飨白粲。
③尊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
④实未及养,何假以希禄?
⑤县禄唯以养母一身,而妻子不犯一毫。
⑥希禄本在养亲,不在为己。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②⑥ D.③④⑥

19.下列对何子平去职归家奉养老母一事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老母“籍注失实,年未及养”,子平依律仍可在州任职,但他出于“归养之愿,又切微情”的考虑,坚持归家。
B.子平归家之后,“竭身运力,以给供养”,认为“希禄本在养亲”,坚持“县禄唯以养母一身”,从而实现了“归养之愿”。
C.子平不愿以老母“实年未满”而“苟冒荣利”,又不肯“以母老求县”,归家养母,竭尽全力,从而深受顾觊之敬重。
D.由于老母“籍年已满”,子平去职归家;尽管顾觊之希望他在州任职,但他碍于“公家正取信黄籍”,婉言谢绝。

12.(2分)C 13.(2分)D 14.(2分)C 15.(2分)B 16.(3分)D 17.(3分)A
18.(3分)C 19.(3分)D

1995年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2-19题。
郑善果母者,年二十而寡。性贤明,有节操,博涉书史,通晓治方。每善果出听事,母恒坐胡 床,于障后察之。闻其剖断合理,归则大悦。若行事不允,或妄怒,母乃还堂,蒙被而泣,终日不 食。善果伏于床前,亦不敢起。母方起谓之曰:“吾非怒汝,乃愧汝家耳。吾为汝家妇,获奉酒扫。
如汝先君,忠勤之士也,在官清恪,未尝问私,以身徇国,继之以死,吾亦望汝副其此心。汝既年小而孤,吾寡妇耳,有慈无威,使汝不知礼训,何可负荷忠臣之业乎?汝自童子承袭茅土,位至方伯,岂汝身致之邪?安可不思此事而妄加怒,心缘骄乐,堕于公政!”母恒自纺绩,夜分而寐。善果曰:“儿封侯开国,位居三品,秩俸幸足,母何自勤如是邪?”答曰:“呜呼!汝年已长,吾谓 汝知天下之理,今闻此言,故犹未也。至于公事,何由济乎?今此秩俸,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 也。当须散赡六姻,为先君之惠,妻子奈何独擅其利,以为富贵哉!又丝(xǐ,麻)纺织,妇人之务,上自王后,下至大夫士妻,各有所制。若堕业者,是为骄逸。吾虽不知礼,其可自败名乎?”

12.对下列四句中加黑的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
A.若行事不允,或妄怒。 允:公平。
B.在官清恪,未尝问私。 恪:谨慎而恭敬。
C.吾亦望汝副其此心。 副:符合
D.岂汝身致之邪? 致:导致。

13.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红字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如汝先君,忠勤之士也。
母何自勤如是邪?
以身徇国,继之以死。
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
A.两个“勤”字相同,两个“徇”字不同
B.两个“勤”字相同,两个“徇”字也相同
C.两个“勤”字不同,两个“徇”字相同
D.两个“勤”字不同,两个“徇”字也不同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红词语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吾为汝家妇,获奉洒扫。 奉洒扫:指从事家务。
B.当须散赡六姻,为先君之惠。 先君:指已经去世的父亲。
C.汝自童子承袭茅土。 承袭茅土:指承袭公候的爵位。
D.母恒自纺绩,夜分而寐。 夜分:指夜尽时分。

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15.吾谓汝知天下之理,今闻此言,故犹未也。(3分)
A.我以为你懂得天下的道理,现在听到这话,才知道你仍然没有懂。
B.我以为你懂得天下的道理,现在听到这话,所以才说你仍然没有懂。
C.我以为你懂得治理天下,现在听到这话,所以才说你仍然没有懂。
D.我以为你懂得治理天下,现在听到这话,才知道你仍然没有懂。

16.①或妄瞋怒 ②何由济乎(2分)
A.①或者狂妄地发怒; ②凭借什么才能成功呢
B.①或者狂妄地发怒; ②有什么理由能成功呢
C.①或者胡乱地发怒; ②有什么理由能成功呢
D.①或者胡乱地发怒; ②凭借什么才能成功呢

17.①独擅其利 ②若堕业者(2分)
A.①独自专占其利; ②你对正事怠惰
B.①独自专占其利; ②如果对正事怠惰
C.①独占擅用其利; ②如果对正事怠惰
D.①独占擅用其利; ②你对正事怠惰

18.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与郑母教子为官清正有关的一组是(3分)
①吾非怒妆,乃愧汝家耳。 ②在官清恪,未尝问私。
③吾亦望汝副其此心。 ④何可负荷忠臣之业乎?
⑤母恒自纺绩,夜分而寐。 ⑥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③⑤⑥ D.②③④

19.下列对文意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母感慨善果是个年幼的孤儿,自己又是寡妇,有慈无威,未能教他懂得礼训,教导他不要心缘骄乐,堕于公政。
B.郑母希望善果应该仿效其父,要在官清恪,不问私事,以身徇国,继之以死,做一位无愧于家国的忠勤之士。
C.郑母鼓励善果处理政事应该剖断合理,同时又劝戒他不要妄加瞋怒,行事不允,骄逸堕业,以负荷忠臣之业。
D.郑母认为善果自小袭爵封候,位居三品,但却不是自身致之,要求他能够散赡六姻,为先君之惠,以报答天子之恩。

12.(2分)D 13.(2分)B 14.(3分)D 15.(3分)A
16.(2分)D 17.(2分)B 18.(3分)D 19.(3分)C

1996年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2—19题。
郭永,大名府元城人。少刚明勇决,身长七尺,须髯若神。以祖任为丹州司法参军。守武人,为奸利无所忌,永数引法裁之。守大怒,盛威临永,永不为动,则缪为好言荐之朝。后守欲变具狱①,永力争不能得,袖举牒还之②,拂衣去。调清河丞,寻知大谷县。太原帅率用重臣,每宴飨费千金,取诸县以给,敛诸大谷者尤亟。永以书抵幕府曰:“非什一而取,皆民膏血也,以资觞豆之费可乎?脱不获命,令有投劾而归耳③。”府不敢迫。县有潭出云雨,岁旱,巫乘此哗民,永杖巫,暴日中,雨立至,县人刻石纪其异。府遣卒数辈号“警盗”,刺诸县短长,游蠹不归,莫敢迕,永械致之府,府为并它县追还。于是部使者及郡文移有不便于民者④,必条利病反复,或遂寝而不行。或谓永:“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永曰:“吾知行吾志而已,遑恤其它。”大谷人安其政,以为自有令无永比者。既去数年,复过之,则老稚遮留如永始去⑤。

注:①具狱:据以定罪的案卷。
②牒:授官的文书。
③投劾:递交弹劾自己、请求去职的呈文。
④文移:公文。
⑤遮留:拦阻挽留。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红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永以书抵幕府 抵:送达。
B.刺诸县短长,游蠹不归,莫敢迕 迕:违背。
C.或遂寝而不行 寝:止息
D.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 贾祸:消除祸患。

13.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2分)
①以祖任为丹州司法参军
②永以书抵幕府
③以资觞豆之费可乎
④毋以此贾祸
A.①句和③句相同,②句和④句相同
B.①句和②句相同,③句和④句不同
C.①句和③句不同,②句和④句相同
D.①句和②句不同,③句和④句不同

14.《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的“作息”是一个偏义复词,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属于偏义复词的是(2分)
A.为奸利无所忌 B.每宴飨费千金
C.刺诸县短长 D.必条利病反复
15.文中“脱不获命,令有投劾而归耳”这一复句,如果给它的译文用上的关联词语,应当是(2分)
A.既然……只有…… B.倘若……那么……
C.只要……就…… D.宁可……也要……
以下16—17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16.取诸县以给,敛诸大谷者尤亟。(3分)
A.从各县中取来满足自己,对大谷县征敛得尤其紧迫。
B.从各县中取来满足自己,对大谷县征敛得尤其苛刻。
C.从各县中取来给自己,对大谷县征敛得尤其苛刻。
D.从各县中取来给自己,对大谷县征敛得尤其紧迫。

17.永械致之府,府为并它县追还。(3分)
A.郭永持兵器把他们押送到府,府中因此连同派往其它县的人全都召回。
B.郭永持兵器把他们押送到府,府中因此把郭永连同其它知县全都召回。
C.郭永给他们戴上刑具押送到府,府中因此连同派往其它县的人全都召回。
D.郭永给他们戴上刑具押送到府,府中因此把郭永连同其它知县全都召回。

18.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郭永刚直抗上举动的一组是(3分)
①盛威临永,永不为动 ②袖举牒还之
③永杖巫,暴日中 ④必条利病反复
⑤或遂寝而不行 ⑥吾知行吾志而已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④⑥
19.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郭永屡次援引法令节制丹州长官,因而受到威胁,但郭永胸怀宽广,顾全大局,反而为他说好话,向朝廷作了推荐。
B.郭永厌恶巫师借“岁旱”以哗众取宠,他杖责巫师后求得大雨,以致县中百姓刻石记载了他的奇功异绩。
C.郭永痛恨“警盗”为非作歹,四处制造事端,他坚决地将“警盗”押送到府,使上级部门改变了原先的做法。
D.郭永不愿与世浮沉,他坚持自己的志向而受到百姓的爱戴,数年后回大谷复职时,老人孩子非常热情地对待他。

12.(2分)D 13.(2分)D 14.(2分)C 15.(2分)B
16.(3分)A 17.(3分)C 18.(3分)B 19.(3分)C

1997年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2-19题。

权善才,高宗朝为将军,中郎将范怀义宿卫昭陵,有飞骑犯法①,善才绳之。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言善才等伐陵柏,大不敬。高宗悲泣不自胜,命杀之。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

高宗大怒,命促刑。仁杰曰:“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奈何以数株小柏而杀大臣?请不奉诏。”高宗涕泣曰:“善才斫我父陵上柏,我为子不孝,以至是。知卿好法官,善才等终须死。”仁杰固谏,侍中张文瑾以笏挥令出,仁杰乃引张释之高庙、辛毗牵裾之例②,曰:“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难,臣以为不难。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不难。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陛下不纳臣言,臣瞑目之后,羞见释之、辛毗于地下。”高宗曰:“善才情不可容,法虽不死,朕之恨深矣,须法外杀之。“仁杰?:”陛下作法,悬诸象魏③,徒流及死,具有等差,岂有罪非极刑,特令赐死?法既无恒,万方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令日为始。“高宗意乃解,曰:”卿能守法,朕有法官。“命编入史。
有等差,岂有罪非极刑,特令赐死曰法既曰:“卿能守法,朕有法官。”命编入史。

[注]①飞骑:唐代皇帝的侍卫军士。②张释之:西汉人,以善谏闻名。辛毗:三国魏人,以力谏闻名。③象魏:宫廷外的阙门,古代张榜公布法令的地方。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善才绳之。绳:捆绑。 B.先涕泣不自胜,胜:控制
C.朕之恨深矣。恨:遗憾。 D.请今日为始。请:请求。
13.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因”和“乃”相同,“止”和“仅”不同
B.“因”为“乃”相同,“止”和“仅”也相同
C.“因”和“乃”不同,“止”和“仅”相同
D.“因”和“乃”不同,“止”和“仅”也不同

14.“以至是”一句中“是”字指代的内容是(3分)
A.悲泣不自胜,命杀之 B.大怒,命促刑
C.以数株小柏而杀大臣 D.我为子不孝

15.下列关于对话中人物称谓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

A.陛下是对帝王的称呼,古代不敢直称帝王,转而称呼他殿前阶下的人,以此表示尊重。
B.臣早期是古人表示谦卑的自称,百姓也可自称为“臣”,后来用作臣下对君的自称。
C.卿早期是古代对人的敬称,适用范围较广,后来多用作君主对臣下的称呼。
D.朕是古人的自称,本来没有贵贱之分,自秦始皇开始专用为诸侯王或皇帝的自称。

以下16-17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16.徒流及死,具有等差(3分)
A.囚徒流放和处死,都有等级次第
B.囚徒流放和处死,都有相等的差别
C.服劳役、流放直到死刑,都有相等的差别
D.服劳役、流放直到死刑,都有等级次第

17.①不惧比干之诛 ②高宗意乃解(2分)

A.①不怕像比干那样受到指斥 ②高宗的情绪这才缓解
B.①不怕像比干那样受到指斥 ②高宗的主意这才消释
C.①不怕像比干那样遭受杀害 ②高宗的主意这才消释
D.①不怕像比干那样遭受杀害 ②高宗的情绪之才缓解

18.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相同的一组是(3分)
①自古以为难,臣以为不难。
②岂有罪非极刑,特令赐死?
③陛下必欲变法,请今日为始。
④卿能守法,朕有法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9.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权善才得罪了飞骑,飞骑为了报复;利用高宗奉守孝行的心理,竭力要将善才的过错酿成死罪,从而引发了高宗和狄仁杰之间是否要处死善才的一场激烈争论。

B.由于狄仁杰坚持己见,拒绝执行高过的命令,高宗为此十分恼怒,在这君臣双方相持不下时,侍中张文挥动笏板,要仁杰离去,但仁杰仍然援引古例强行谏劝。

C.狄仁杰在谏劝时,十分讲究语言艺术,他称赞高宗有如尧舜,而尧舜又是以宽厚仁爱为本的君主,这就使得高宗感到十分为难,为此不得不接受仁杰的谏劝。

D.狄仁杰认为法令既已公之于众,就不可有徇情枉法而罚非其罪的事情,他主张法令不可无常,使全国上下无所适从,只要法令没有改变,就不可将善才处以极刑。

12.(2分)D 13.(2分)B 14.(3分)C 15.(2分)D 16.(3分)D 17.(2分)C 18.(3分)A 19.(3分)C

1998年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22题。

李若水字清卿①,州曲周人。靖康元年,为太学博士。开府仪同三司高俅死,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若水言:“俅以幸臣躐跻显位②,败坏军政,金人长驱,其罪当与童贯等,得全首领以没,尚当追削官秩,示与众弃;而有司循常习故,欲加缛礼,非所以靖公议也。”章再上,乃止。……二年,金人再邀帝出郊,帝殊有难色,若水以为无他虑,扈从以行③。金人计中变,逼帝易服,若水抱持而哭,诋金人为狗辈。金人曳出,击之败面,气结仆地,众皆散,留铁骑数十守视。粘罕令曰④:“必使李侍郎无恙。”若水绝不食,或勉之曰:“事无可为者,公昨虽言,国相无怒心,今日顺从,明日富贵矣。”若水叹曰:“天无二日,若水宁有二主哉!”其仆亦来慰解,曰:“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若水叱之曰:“吾不复顾家矣!忠臣事君,有死无二。然吾亲老,汝归勿遽言,令兄弟徐言之可也。”……粘罕令拥之去,反顾骂益甚。至郊坛下,谓其仆谢宁曰:“我为国死,职耳,奈并累若属何!”又骂不绝口,临军挝破其唇,血骂愈切⑤,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年三十五。

〔注〕①李若水:北宋末年人,官至吏部侍郎。靖康二年随钦宗至金营,不屈而被害。
②躐跻:越级升官。 ③扈从:随从护驾。
④粘罕:金国贵族,官至都元帅,执掌国政。多次率军攻打北宋。
⑤血:含血喷出。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非所以靖公议也 靖:平息。 B、金人曳出,击之败面 曳:蜂拥
C、若少屈,冀得一归觐 觐:拜见。 D、我为国死,职耳 职:职分。
17、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3分)
①俅以幸臣躐跻显位 ②得全首领以没 ③扈从以行 ④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
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 B、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
C、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1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 故事:指先例。
B、得全首领以没 全首领:指保持高位。
C、而有司循常习故 有司:指主管官吏。
D、公父母春秋高 春秋:指年龄。
以下19-20题的句子在文中正确的意思是
19、①其罪当与童贯等 ②帝殊有难色(3分)
A、①他的罪责应当归于童贯等人 ②皇上有十分为难的神色
B、①他的罪责应当归于童贯等人 ②皇上有特殊的为难神色
C、①他的罪责应当与童贯一样 ②皇上有特殊的为难神色
D、①他的罪责应当与童贯一样 ②皇上有十分为难的神色
20、①汝归勿遽言 ②奈并累若属何(3分)
A、①你回去后不要惊慌地说这件事 ②为什么又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呢
B、①你回去后不要惊慌地说这件事 ②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可怎么办呢
C、①你回去后不要匆忙地说这件事 ②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可怎么办呢
D、①你回去后不要匆忙地说这件事 ②为什么又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呢
21、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组是(3分)
①若水抱持而哭,诋金人为狗辈。 ②公昨虽言,国相无怒心。
③今日顺从,明日富贵矣。 ④天无二日,若水宁有二主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④|②|③ D、①|②|③|④
22、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李若水认为高俅败坏军政,以致金人入侵,应降低他生前官爵俸禄的等级,而不应循常习故,用隆重的礼节为他治丧。皇上当即接受他的意见,不再为高俅挂服举哀。
B、金人邀请宋钦宗出郊,却又中途变卦,逼钦宗改换服装以侮辱宋朝。李若水
坚守气节,大骂金人,虽惨遭毒打,仍未动摇自己的忠心,并以绝食对金人的诱降表示抗争。

C、李若水不愿为了能回家侍奉父母而投降,他严词拒绝了仆人要他屈从金人的劝说。但又流露出对父母的牵挂,要仆人转告兄弟慢慢地禀告父母,不要惊吓了老人。

D、粘罕诱降李若水遭到失败,于是下令杀掉他。李若水义无反顾,骂不绝口,金人打破了他的嘴唇,他喷血痛骂,愈加激切,以至遭裂颈断舌而死,景象十分惨烈。
二、(20分)16-22:B C B D C D A

1999年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6题。
苏琼,字珍之,武强人也。幼时随父在边,尝谒东荆州刺史曹芝。芝戏问曰:“卿欲官不?”对曰:“设官求人,非人求官。”芝异其对,署为府长流参军。除南清河太守。零县民魏双成失牛,疑其村人魏
子宾,送至郡,一经穷问,知宾非盗者,即便放之。密走私访,别获盗者。从此畜牧不收,多放散,云:“但付府君。”有邻郡富豪将财物寄置界内以避盗,为贼攻急,告曰:“我物已寄苏公矣。”贼遂去。琼性清慎,不发私书。道人道研为济州沙门统,资产巨富,在郡多有出息,常得郡县为征。及欲求谒,度知其意,每见则谈问玄理,应对肃敬,研虽为债数来,无由启口。其弟子问其故,研曰:“每见府君,径将我入青云间,何由得论地上事?”郡民赵颍曾为乐陵太守,八十致事归。五月初,得新瓜一双自来送。颍恃年老,苦请,遂便为留,仍致于听事梁上,竟不剖。人遂竞贡新果,至门间,知颍瓜犹在,相顾而去。
天保中,郡界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琼普集部中有粟家,自从贷粟以给付饥者。州计户征租,复欲推其贷粟。纲纪谓琼曰:“虽矜饥馁,恐罪累府君。”琼曰:“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遂上
表陈状,使检皆免,人户保安。迁左丞,行徐州事。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淮南岁俭,启听淮北取籴。
后淮北人饥,复请通籴淮南,遂得商估往还,彼此兼济,水陆之利,通于河北。
1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密走私访,别获盗者。B.资产巨富,在郡多有出息。
C.每见则谈问玄理,应对肃敬。D.人灾,绝食者千余家。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从此畜牧不收,多放散,云:“但付府君。”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B.将财物寄置界内以避盗。先帝之灵以彰其咎。
C.人遂竞贡新果。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
D.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
1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在郡多有出息,(研)常得郡县为征。B.及(琼)欲求谒,度知其意。
C.苦请,(颍)遂便为留。 D.自从(琼)贷粟以给付饥者。
1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在郡多有出息———在郡中有多方面的发展前途
B.径将我入青云间———直接把我带入缥缈的云天中
C.启听淮北取籴———向上报告说应当听任淮北民众来购买粮食
D.遂得商估往还———于是使得商贩之间能够自由交往
1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苏琼处事艺术的一组是
①知宾非盗者,即便放之。 ②密走私访,别获盗者。
③每见则谈问玄理。 ④仍致于听事梁上。 ⑤遂上表陈状。
A.①③ B.②④⑤ C.③④ D.①②⑤
1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苏琼自幼聪明伶俐,言辞机敏。东荆州刺史问他是否想做官,他认为应当先设官职而后求人,个人不应主动求官。曹芝十分欣赏,委任他为参军。
B.苏琼重视社会治安,办案认真细致,治内清明太平。他的这一政绩,对贼人起了威慑作用,于是邻郡有的富豪为免遭抢劫,将财物寄放到南清河郡。
C.苏琼清正审慎,严于律己。他揣摩出道研来访的心思,避开话题,使对方无由启口;他留下赵颍的新瓜却不剖食,使其他人打消了馈赠的念头。
D.苏琼关心人民的疾苦,敢于为民请命。在治内遭受灾害的情况下,他谢绝了善意的劝告,仍然冒着获罪的危险,革除淮禁旧弊,造福两岸人民。

二、(18分每小题3分) 11、D 12、D 13、A 14、B 15、C 16、D

阅读全文

与河北省高考语文试卷文言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