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期末试卷
初二年级(语文科)
2009越秀区第二学期末调研测试指导说明
一、命题指导思想
越秀区200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八年级语文阶段性学业水平检测,既是评价该年级整体教学质量和检验实施新课程效果的必要手段,也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年级学业基本标准和是否能较好地适应新学期正常学习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这次阶段性(学段性)学业水平考试,重点检测年级教学质量要求必须掌握和运用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它要求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适当的难度,能对教学起重要的激励、促进、诊断和监控作用,能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状况。试题命制主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语言教学与评价、考查内容与标准的命题原则,并按人教版新课标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包括语文课本后面的附录内容和指定背诵的诗词要求而制定。
二、测试范围、内容及要求
(一)测试范围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二)能力要求
1、熟练地使用工具书,掌握本册教材每篇课文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及其组成的常用词的字音、字形及理解这些字词的意义。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了解病句类型以及句子的简明得体等语言基础知识。认识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多义词的常用义及其近(同)义词,词的语境义。句子成分和句子的主干等语法知识,往往是以辨别修改病句的形式出现。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2、初步学会鉴赏诗歌,赏析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诗歌中所塑造的形象;课文规定背诵的诗句进行默写。
3、能阅读并鉴赏简单的文言文。对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能够进行判断和翻译;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能准确翻译重要的文言句子以及进行正确地划分节奏。
4、练习快速地默读文章,抓住文章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高尚的情操,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文章的思想情感能作出比较恰当的评价。能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并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学会分析文章的语言运用技巧和表达技巧。分析把握文章的人物形象,对文章进行分析并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透析文章的主题。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5、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品味生活,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能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写出切合题意、感情真挚、内容充实、中心突出、结构完整、语言通顺生动的文章。
6、能根据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大胆地进行交流。能主动参加综合性学习,掌能与同学合作探究,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本学期需积累有关“母爱”的格言与诗句;积累有关“春”的诗句;了解广州的名胜民俗及特点,并搜集一些名胜的对联;学会积累、品读古诗等。
(三)测试内容:
内容及相应的能力要求如下:
1、语言基础与运用 (范围:课内为主)
准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
(1)语言基础
1.字音
识记课文后“读一读,写一写”里面的词语,课文注释里面重点的注音,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2.字形
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主要考查汉字书写的正确和规范。归纳整理常见的同音字、多音多义字、形似字。
3.词语
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并能正确使用。
4.病句
病句:要求了解病句的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句式杂糅、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会诊断病因,修改病例。
5.文学常识
关注课文的注释①部分与“名著导读”部分。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2)语言运用
各单元综合性学习及口语交际内容,语言的实际运用。
2、古诗文阅读与积累
(1)默写
会背、默课文指定背的文段与诗句(包括“课标”指定八年级下册背诵的古诗文及附录在本册语文书后面的诗词)。
(2)诗词鉴赏
考查课文内容,非课后背诵篇目。对诗词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诗词的思想感情等方面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
(3)文言文阅读
范围包括自读课和讲读课。考查学生朗诵诗歌时能正确划分节奏的能力。要求会解释重点词语(实词、虚词),会作一词多义的比较,古今异义的辨析,会翻译重点句子,概括课文大意和理解基本内容,具备初步的比较、分析、鉴赏的能力。
3.现代文阅读阅读(范围:课内两篇,课外一篇)
要求理解文章内容及上下文的联系;理解和分析词语的深层含义;会分析文章结构,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和归纳内容;把握文章思路,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4.作文
让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东西,有真情实感。作文形式为命题或半命题作文。
四、检测的形式与方法
全卷满分120分,形式为闭卷纸笔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五、试卷结构
(一)题型
主观题和客观题。
(二)题量
共22题。
(三)结构
第Ⅰ卷
题型 题号 分值分布
选
择
题 1(字音) 3分
2 (错字) 3分
3 (词语运用) 3分
4 (病句辨别) 3分
5 (文学常识) 3分
6 (标点运用) 3分
非选择题 7 (综合实践语言运用) 8分
第Ⅱ卷
题型 题号 分值分布
选
择
题 8(1)默写 2分
10(朗读节奏) 3分
11(1)(文言文字词解释) 4分
13(课内文段内容理解) 3分
非
选
择
题 8(2)默写 8分
9(诗歌鉴赏) 4分
11(文言文翻译) 4分
12(文言文文章分析) 4分
14(课内现代文内容概括) 3分
15(课内现代文句意分析) 3分
16(课内现代文手法分析) 3分
17(课外现代文内容概括) 4分
18(课外现代文手法分析) 4分
19(课外现代文主题理解) 4分
20(课外现代文联想感悟) 6分
21(作文) 40分
附加题
(5分) 22(1)(2本名著)选择题或填空题 2分
(2)(2本名著)简答题 3分
(试卷结构以最终版为准)
(四)分值安排
第一卷约25分。第二卷约95分,其中作文占40分。
六、难易题比例
易题占60%,中等难度题占30%,难题占10%。
温馨提示
本学期两本名著:《海底两万里》、《名人传》
2. 盐城市毓龙路实验学校小学部在哪
一小吗?在老盐中。就是盐中北校区
3. 盐城市毓龙路实验学校的介绍
盐城市毓龙来路实验学校自位于原盐城市第一中学,盐城市第一初级中学、盐城市第一小学三校校区,2010年由于毓龙路道路扩建,原三校校区进行调整,并在此基础上创建的九年义务教育一贯制学校,整合原盐城市第一初级中学、盐城市第二小学两所近百年名校,2011年9月正式开学。盐城市毓龙路实验学校共9个年级(一年级~九年级/初三),108个班级,5000余名学生,360多名教职工。盐城市毓龙路实验学校分为小学、初中两阶段,初中将由原盐城市第一初级中学进行教学工作,小学将由原盐城市第二小学(北校区)进行教学工作。
4. 盐城市毓龙路实验学校六年级去不去射阳实践基地
去吧
5. 初中八年级课外古诗鉴赏及答案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诗词鉴赏可以充分考查学生的文学鉴赏功底和语言能力。八年级下册古诗词阅读量大,课内讲读10首(分布在五、六单元),课外诵读10首(见“附录”)。在阶段性考试中,我们通过对各大题的分析,发现多数学生在古诗词鉴赏题上失分较多。在期末复习之际,本人特就如何对古诗词进行鉴赏作一些思路上的梳理,并对本册中的部分名篇、名句作一些赏析,以期对同学们的复习有一定的帮助。
一、明确考点
1.辨识常识。即记忆和了解一些涉及作者、朝代、作品体裁和文化常识等的内容。
2.理解诗意。这是从思想内容角度考查理解能力,包括诗词字词句的理解,内容的归纳概括,哲理的分析,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等。
3.感知形象。要求考生通过形象思维,借助联想和想象,感知诗词中的景物、形象,体会作品的意境、情境,领悟作者的情感。
4.品味语言。主要包括词语的锤炼、句子的推敲、名句的领悟、修辞的效果和诗的节奏韵律等。
5.分析技巧。主要指对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典故运用、巧妙构思等进行分析评价。
二、复习指要
(一)鉴赏字词
1.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注意动词所具有的特殊的表意功能。如“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聚”赋予静止的峰峦以动感,“怒”表现出汹涌澎湃的情态。又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见”字就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山景自然地展现在诗人眼前,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传达出诗人超然于尘杂之外,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恬适之情。
2.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副词。如:“巴山楚水凄凉地。” 一个“凄凉”,写尽了诗人无限辛酸的感情。
3.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1)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如“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节奏短促,既增强了韵律感,又逼真地传达出诗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
(2)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如:“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从视觉角度看,红白映衬,色彩鲜明。“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句中富有色彩的词语,渲染了阴沉昏暗的雨前景象,烘托了诗人凄恻愁惨的心情。
(3)数词:在古典诗词中,为了增强某种表达效果,常常使用数词,一般情况下都不是确数。
(二)品鉴思想情感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
第一类:忧国伤时。如: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反映离乱的痛苦 ;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第二类:建功报国。如: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 ;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第三类:思乡怀人。如: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
第四类:生活杂感。如: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 ;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
(三)赏析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等)两种方式。
2.结构形式: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互文、双关、衬托、对比、对仗、反语、反复等。
4.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
(四)重视书面表达
在进行诗歌鉴赏时,应注意书面表达。书面表达的基本要求是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例清晰、逻辑合理。表述严密,指的是在行文中注意表述的严密性,无论是前后的照应,还是起、承、转、合等环节都能有所注意,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前后抵牾。条理清晰,是结构方面的要求。一般来说,采用一、二、三、四(也可用阿拉伯数字带上括号)或者首先、其次等标志明显的样式,往往会得到条理清晰的评价。逻辑合理,指的是见解能够自圆其说。
三、重点示例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说说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说说你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的理解:
(答案: 1、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2、本意: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哲理1: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哲理2: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即新陈代谢、推陈出新等)
(二)《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说说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说说你对“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的理解。
3.试赏析这首诗。
(答案:1.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2.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3.这首咏史吊古诗,似是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
(三)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说说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惶恐”和“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说说有哪两层含义?
3.试对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作些赏析。
(答案:1.这首诗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
2.含义之一:“惶恐滩”、“零丁洋”指两个地名;含义之二:惶恐忧虑的心情和孤苦伶仃的感觉,写出了形势的险要和境况的危急。
3.自古以来人活在世上谁能不死?留得这颗赤诚的心光照史册。这两句以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了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已经成为爱国志士激励民族气节的警句名言。)
(四)饮酒 (陶源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一句怎么理解?
2.“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一句怎么理解?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一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
4.陶渊明是个怎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的意义和消极的意义?
(答案:1.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是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2.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致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看见了悠远的南山。此句刻画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形象。
3.景物描写。鸟倦了,也知还家,人,更不应奔波于世俗官场,而应回归优美宁静的大自然,做到真正的返朴归真。
4.陶渊明是个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渴望自由的淡泊,独善其身的人。积极的一面: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消极的一面:但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其身,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上说,他的退隐思想也有消极的一面。)
(五)行路难(其一)(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自挂云帆济沧海。
1.诗歌的最后一句表达怎样的志向?
2.诗中借用历史故事有什么作用?
3.本诗是如何体现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
(答案:1.意思是: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突出表现了他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
2.诗中借用历史故事的作用是:借用吕尚垂钓的碧溪,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
3.①巧用历史故事;②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③跳跃式的结构。总之,全诗基调是昂扬激越的,是乐观向上的。)
(六)本册中其它重点诗句的鉴赏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2.“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用极简洁的语言传达出了词人对历代受苦受难民众的深切同情。从历史的变革中,以兴亡的对比里,作者把人民的悲惨命运提示出来,既是历史的概括,也是现实的反映,深化了全曲的思想内容。)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以梨花盛开比拟雪压枝头,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写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造境俱称奇绝。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移情于物,对新生命进行热烈的赞美,表达出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
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两句以理性的议论展现友情和别情的新境界。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这两句已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情厚谊的不朽名句。)
6.“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人借春蚕的执著精神,寄托了对情人的思念之情。而今人多用这两句来表达人们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7.“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议论而不离写景,使抽象的哲理有了具体生动的感受。“不畏”二字,道出了“身在最高层”的独特感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8.“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在个人身处逆境的时候,把个人困苦丢在一边,设想大庇天下寒士的万间广厦出现,思想境界得到升华,表现了忧国忧民的情操,充分体现了其诗歌的“人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