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大学语文试卷答案
填空题(每空分,共计20分)
1、《季氏将伐颛臾》选自_《论语·季氏》__。
2、《秋水》的作者是_庄子_。
3、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备的编年体历史著作是____--《左传》_。
4、《陈情表》是___李密__向晋武帝陈述衷情的奏疏。
5、《论毅力》一文的中心论点是__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_____。
6、成语“五十步笑百步”出自___《孟子·梁惠王上》_。
7、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现代文学的伟大开拓者,他的《_狂人日记》_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
8、唐代的韩愈与____柳宗元______一道倡导古文运动,并写了大量散文,两人与宋朝的“三苏”,王安石,曾巩,欧阳修一道称为“唐宋八大家”。
9、无望其速成,__无诱于势利_________。
二、词语解释。(19分)
1、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
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冬冬敲响战鼓,兵器刚一接触,后面的省略(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
3、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臣子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
4、旁观者徒艳羡其功成,以为是殆幸运儿。
旁观的人只是非常羡慕他的成功,以为他大概是幸运儿,
5、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
旁观者看到了这些,从而归罪于这些地方,这在道理上是根本讲不通的!
6、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洋洋啊与造物者相处,而不知它的尽头。
7.长者闻此,得无厌其为迂乎?
您老人家听了我的这番话,或许不会嫌我过于迂阔吧!
8、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
等到马上尝试,阻力突然来临,就颓然丧失了信心
三、翻译(16分)
1、“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
‘听到很多道理,就以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搞好学校教育,反复说明孝顺父母、敬重兄长的道理,上了年纪的人就不会肩扛头顶着东西赶路了。
3、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
当自己把心中的思想表达出来的时候,力求革除陈词滥调,戛戛然困难极了!
4、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颖考叔)答道:“您有什么担心的!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从地道中想见,谁还说您违背了誓言?”
四、简答题(15分)
1、李密在《陈情表》中是怎样陈述“辞不就职”的理由?
叙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家中的孤苦情况和祖母对自己的辛勤抚养,详尽委曲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既表达了对晋朝皇帝的感激之情,又申述了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文章处处有根据,句句是实情,没有空洞之言,没有浮泛之语。合情合理,感人至深。据说晋武帝看了也受感动,不仅同意他的请求,而且赐给他奴婢二人,叫郡县供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另有一说,认为:作者的本意是当时不愿事晋,但巧妙地避开了这一主旨,以奉养祖母为借口,说得合情合理,令人信以为真。
主要理由就是要照顾祖母!
2、简要阐述《灯下漫笔》一文中三种时代的内涵。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我想是指在乱世中,在老百姓看来,连做奴隶都是一种奢望.有时连牛马都不如.
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在太平盛世中.老百姓终于实现了他们的"渴望",作成了奴隶.体现了老百姓安于现状,麻木不仁的思想.
三.走出一治一乱的历史怪圈,从而迈向民主与自由的时代.而老百姓在其中成为真正的人.
3、《故都的秋》是赞美北京秋天的浓色,深味,为什么作者却两次写到南国之秋?
为对比和反衬北国之秋;以江南秋天的色淡味浅,突出北国秋天的色彩浓,回味浓。突出了北国的秋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第二道题我是完全翻译的,你的解释词语没有标出来怎么解释?
本人语文水平有限,愿理解,重要的是给我加分!
❷ 大学语文考试题目(急)
1。诗中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的有机结合,达到了十分完美的程度。在诗歌的第二段,通过行程、景物、季节、气候的描写和诗人心灵思想的抒发,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饱经沧桑,孤立无助,登上鄂渚回顾走过的道路的老年诗人的形象,又仿佛看到了一叶扁舟在急流漩涡中艰难前进,舟中的逐臣的心绪正与这小船的遭遇一样,有着抒发不完的千丝万缕的感情。而诗歌第三段进入溆浦之后的深山老林的描写,衬托出了诗人寂寞、悲愤的心情,也令读者不禁扼腕叹绝。
2。面对如此美丽的图画,面对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出的最动人的良辰美景,而许真的是“乐极生悲”吧,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引发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月是如此的美丽,美妙的景色不禁使人想到了宇宙的深邃和永恒,从而联想到自己的人生是如此的渺小和短暂。是谁站在江畔,第一个惊诧月色的明媚?光照春江的明月,又是从哪一年开始照耀到人间呢?恐怕已无人能说的清楚。毕竟,人的一生太短暂,太短暂了!人要和时间赛跑,终究是要失败的,人生真的是很容易就逝去了。人类一代代永无穷期地更替,不正是人生短暂的表现吗?而明月却年年相似,这江月为什么会年年依旧呢?可能象世上的离人一样,也在等待着自己的亲人到来吧!“不知江月照何人”这里用了一个拟人的手法,把月亮写的很有感情,为了见到她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长明不衰。
3。《无题》(来是空言)表达了对一位远隔天涯的女子的痛苦思恋。诗人在梦中与恋人失之交臂,醒来之后便陷入无尽的怅惘之中。痛楚的呼唤已无济于事,于是提笔急书,寄情文字,却发现纸上竟是些淡淡的字迹。待到急迫的心情平息下来,诗人借着残烛的余光,遥思独居闺房的恋人,描画出迷人的场景,“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烛光半笼于翡翠与金丝的烛帷之中,光焰黯淡而柔和;由麝香熏过的芙蓉帐散发着淡淡的幽香,给华丽的景物蒙上了一层朦胧色彩,整个室内充满了令人沉迷消魂的韵味,具有一种虚幻的审美效应。由此烘托出两地相思者的孤寂与凄凉的心绪。
6。张岱出身于累代仁宦之家,早年曾漫游苏、浙、鲁、皖等省,阅历广泛。他家经三代积累,聚集有大量明朝史料,读书颇丰,他32岁那年起就得用家藏资料编写记传体的明史。明亡后披发入山,安贫著书。其著作有《石匮书》、琅环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深深庭院,眼神波俏的丫鬟,繁花和少年,华丽的衣裳,骏马奔跑的姿态,神奇的灯,烟花在幽蓝的夜空中绽放;还有梨园的歌舞,紫檀架上的古物,雪白的手破开金黄的橘子,新绿的茶在泉水中缓缓展开。这些都是张岱喜欢的事
张岱是爱繁华、爱热闹的人。张岱之生是为了凑一场大热闹,所以张岱每次都要挨到热闹散了、繁华尽了。
张岱知道的是:这个世界正在瓦解,天柱欲折,四维将裂,张岱在内心深处等待那一刻。那和满洲的铁骑无关,和李自成的义旗无关,和历史无关,那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是尘埃落定。所以张岱和他的人群见证了末世。他们见证无限的美、无限的繁华、无限的精致复杂,见证了缓缓降临的浩大的宿命。休说是王朝鼎革、人事浮沉,这种宿命的末世感将穿越康乾盛世,结出一朵最美的花,所谓“阆苑奇葩”
明代小品,文字通常是放得开了,但二袁其实还是官员气派,作爽朗作洒脱,自高处平易近人;至于竟陵诸家,越放开越别扭,如仆人扮老爷,手脚不知何处安置。倒是张岱,便是赖皮,便是不讲道理,也是娘胎里带来的随便。
张岱在文字中注视他的城郭人民,他失去的一切,他权当未曾拥有的一切。他竟无怨愤、无哀伤,偶尔张岱会感慨,但也只是一声轻叹。明季遗民中少有如张岱这般没心没肺。但张岱的没心没肺有更广大的境界:冬天降临时,凋谢的花、殒命的鸟何曾哭天抢地?而这古老文明的荒凉冬天已经来了
明清之际,程朱理学成为官方的科举命题。“存天理,去人欲”为理学重要命题。
而理学的教条化,必然导致僵化。
明中叶以后,东南沿海资本主义萌芽,经济的竞争导致人欲横流,对传统的意识形态形成一种破坏的力量。
从根本上来说,它的存在就是反其道行之的“特立独行”的个性的表现,自为意识的高昂,敢于逆潮流而行的表现。
《自为墓志铭》似嘲实傲,以个体的价值观对抗正统思想道德。
七不可解:
第一:贵贱紊(世事的沧桑)
第三:文武错(理想的自我)
第二:贫富舛(人格的操守)
第四:尊卑溷
第五:宽猛背
第六:缓急谬
第七:智愚杂
我只能帮你这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