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试卷答案 > 2011江苏高考语文答案解析

2011江苏高考语文答案解析

发布时间:2020-12-25 12:45:46

❶ 2011高考语文北京卷(带答案,解析)

第一部分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活性炭 韬光养晦 冗(rǒng)长 恪(kè)尽职守
B. 谐奏曲 咄咄逼人 怆(chuàng)然 怙恶不悛(qǔn)
C. 威慑力 暇不掩瑜 攫(jué)取 唾(chuí)手可得
D. 笑咪咪 按图索骥 荒谬(niù) 返璞(pú)归真
【参考答案】 A
【试题分析】B项谐奏曲应为协奏曲,怙恶不悛应为quān;C项暇不掩瑜应为瑕不掩瑜,唾手可得应为tuò;D项笑咪咪应为笑眯眯,荒谬应为miù
【高考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易错提醒】受方言影响误读的字特别多,
【备考提示】注意形近字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和字形,能力层级为识记 A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这位明星曾带给观众很多快乐,不少“粉丝”竞相模仿他的表演,但这次他因醉酒驾车而触犯法律的行为却不足为训。
B. 下午,今年的第一场春雨不期而遇,虽然没有电视台预报的降水量大,但还是让京城一直干燥的空气变得湿润了一些。
C. 伴着落日的余晖,诗人缓步登上了江边的这座历史名楼,极目远眺,晓霞尽染,鸿雁南飞,江河日下,诗意油然而上。
D. 这本应是一场实力相当的比赛,然而北京国安足球队经过90分钟与对手的激战,却兵不血刃,最终以3:0取得胜利。
【参考答案】A
【试题分析】B不期而遇:期:约定时间。没有约定而遇见。指意外碰见。不合语境。C江河日下:日:一天天;下:低处。江河的水一天天地向下流。比喻情况一天天地坏下去。望文生义。D兵不血刃:兵:武器;刃:刀剑等的锋利部分。兵器上没有沾上血。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 不合语境。
【高考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
【易错提醒】本题较为容易,词语大多较为常见或者经常练习。
【备考提示】使用成语要注意成语的使用对象,词义的轻重,对一些易望文生义的词尤其要引起重视。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高速公路上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司机违反交通规则或操作不当造成的,交通部门要加强安全宣传,提高司机的安全意识。
B. 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确定将抢救民间木版年画列为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之一。
C. 崇安髭蟾是武夷山区特有的两栖类珍稀动物,生活在海拔一千米左右的高山溪水中,最初因五十年在崇安发现而得名。
D. 食醋富有氨基酸、钙、磷、铁和维生素B等成分,因此具有美容功效,皮肤吸收之后,可改善营养缺乏,促使皮肤美白细腻。
【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A句式杂糅,去掉“造成的”或“主要原因”;C不合逻辑,在“发现”前加“被”;D成分残缺,“改善”缺少宾语。
【高考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
【备考提示】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今年重点考查的是结构性语病,对于这类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达,有错误的一项是
A.“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首诗写了与楚汉相争时的项羽有关的事。
B.“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山别离情”,这幅对联所写的内容与白居易的《琵琶行》相关。
C.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家,他所创作的90多部小说,总名为《人间喜剧》,堪称法国社会的“网络全书”。
D.海明威是美国现代著名作家,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代表作有《老人与海》、《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等。
【参考答案】C
【试题分析】浪漫主义文学家应为评判现实主义作家
5.在文中①②横线上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金沙江大峡谷旁有一座远近闻名的纳西古城。 ① 。是纳西人最原始的聚居地。我们步行了一个多小时,古城出现在前面。 ② ,上面镌刻者“宝山石头城”五个大字。
A. 1古城建在一块庞大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
2远远地就能看出那拱形城门的别具一格
B. 1一块庞大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建着古城
2远远地就能望见那别具一格的拱形城门
C. 1一块庞大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建着古城
2远远地就能看出那拱形城门的别具一格
D. 1古城建在一块庞大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
2远远地就能望见那别具一格的拱形城门
【参考答案】D
【试题分析】考查语句的连贯,应从陈述对象保持一致的角度去分析。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到9题。
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有可言而不可行者。有易为而难成者,有难成而易败者。此四策者,圣人之所独见而留意也。
誳①寸而伸尺,圣人为之;小枉而大直,君子行之。周公有杀弟之累,齐桓有争国之名;然而周公以义补缺,桓公以功灭丑,而皆为贤。今以人之小过,掩其大美,则天下无圣王贤相矣。故目中有疵,不害于视,不可灼也;喉中有病,无害于息,不可凿也。河上②之丘冢,不可胜数,犹之为易也;水激兴波,高下相临,差以寻常,犹之为平。昔者,曹子为鲁将兵,三战不胜,亡地千里。使曹子计不顾后,足不旋踵,刎颈于陈中,则终身为破军擒将矣。然而曹子不羞其败,耻死而无功。柯之盟,揄三尺之刃,造桓公之胸,三战所亡,一朝而反之,勇闻于天下,功立于鲁国。管仲辅公子纠而不能遂,不可谓智;遁逃奔走,不使其难,不可谓勇;束缚桎梏,不讳其耻,不可谓贞。当此三行者,布衣弗友,人君弗臣。然而管仲免于累绁之中,立齐国之政,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管仲出死捐躯,不顾后图,岂有此霸功哉! 今人君之论其臣也,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其小善,则失贤之数也。故人有厚德,无问其小节;而有大誉,无疵其小故,夫牛蹄之涔③,不能生鳝鳢鲔,而蜂房不容鹄卵;小形不足以包大体也。
(取材于《淮南子•汜论训》)
注释:①誳:弯曲。②河上:黄河边,这里指黄河边的平地。③涔:积水。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有难成而易败者 败:毁坏
B. 河上之丘冢不可胜数,犹之为易也 易:平坦
C. 三战所亡,一朝而反之 反:返回,这里指收回
D. 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小善 略:简略
【参考答案】D
【试题分析】 略是“简要”的意思
【高考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备考提示】要将选项答案带入到语境中加以分析。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
圣人之所独见而留意也
B. 昔者,曹子为鲁将兵
则终身为破军擒将矣
C. 使曹子计不顾后
使管仲出死捐躯
D. 布衣弗友,人君弗臣
今人君论其臣也
【参考答案】C
【试题分析】A转折,却/顺承,就,B 介词,给,替/动词,做;D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
【高考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以及词类的活用
【备考提示】要把文言虚词翻译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能翻译成同一个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备考需要夯实课本中的基本篇目中重点实虚词的含义。

8. 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目中有疵,不害于视,(则)不可灼也
B. 喉中有病,(苟)无害于息,不可凿也
C. 水激兴波,高下相临,差以寻常,(而)犹之为平
D. 遁逃奔走,(然)不使其难,不可谓勇
【参考答案】D
【试题分析】然应为却,表示转折关系。
【备考提示】勾连前后句,可以确定。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世间之事是极为复杂多样的,古代圣贤对此有独到的见解并十分关注。
B.代价与成功总是成正比,这在周公、齐桓和曹子身上都得到了印证。
C.管仲虽称不上智、勇、贞,但他仍为齐国的霸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D.评价人物要着眼于大处和长远,而不能仅看一时的成败和小的污点。
【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在曹子得到印证错

第二部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30分。
10.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5分)
熹 窃 观 古 昔 圣 贤 所 以 教 人 为 学之 意 莫 非 使 之 讲 明 义 理 以 修其 身然 后 推 以 及 人 非 徒欲 其 务 记 览 为 词 章 以 钓 声 名 取 利 禄 而 已 也 今人 之 为 学 者 既 反 是矣 然 圣 贤 所以 敬 人之 法 具 存 于 经 有 志 之 士 固 当 熟 读 深 思 而 问 辨 之
(取材于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
【参考答案】熹窃 观 古 昔 圣 贤 所 以 教 人 为 学之 意 /莫非 使 之 讲 明 义 理/ /以修其 身/ 然 后 推 以 及 /人非 徒 欲 其 务 记 览/ /为词 章/ /以钓 声 名// 取 利 禄 而 已 也/ 今人 之 为 学 者// 既 反 是 矣/ 然 圣 贤 所以 敬 人之 法/ /具存 于 经/ 有 志 之 士/ /固当 熟 读// 深思 而 问 辨 之.

【试题分析】单斜线为必断句处,双斜线处为可断可不断处。
【备考提示】充分掌握文言文行文的基本特点以及具有标志性的虚词的用法。

11.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4道题)。(8分)
①莫春者,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风乎舞雩,咏而归。 (《论语•子路、曾暂、冉有、公西华侍坐》)
②鹏之徒于南冥也, , ,去以六月息者也。
(《庄子•逍遥游》)
3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诸葛亮《出师表》)
4衔远山,吞长江, ,横无际涯, ,气象万千。
(范仲淹《岳阳楼记》)
5楼船夜雪瓜洲渡, , ,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书愤》)
6 ,毕竟东流去。 ,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参考答案】(1)春服既成 浴乎沂 (2)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庶竭弩钝 攮除奸凶 (4)浩浩汤汤 朝晖夕阴 (5)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6)青山遮不住 江晚正愁余
【试题分析】要养成“一字不差”的能力。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
示秬秸
张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释:1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12.(7分)
1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
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
C. 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去担忧饼冷难卖。
D. 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
【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应为突出卖饼儿起得早。
2 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要点一:平实,没有华丽词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如“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
要点二:有韵味,写景、叙事,蕴含丰富。如,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
【试题分析】审准题是解答这道题的关键,这道题隐含了两个要求,平实和有韵味,答题时不可偏废。
13.这首诗是张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法加以概括,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不少于200字)(10分)
【参考答案】第一问:教育内容:要点一: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意志坚定,不畏艰辛。要点二,要有追求,持之以恒,勤勉而不懈怠。
第二问:要点一,艺术性,以诗诫子,而不是枯燥说教。要点二,形象性,以卖饼儿为榜样,激励自己的孩子。
【试题分析】要解合文本并有自己的感受。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5题。
生物能源在我国农村被广泛使用。直接燃烧秸秆做饭烧水是最普遍的使用方式,但这种方式,资源利用率低,污染严重。随着生物能源技术的发展,利用农村丰富的秸秆资源。为农户乃至城镇居民生活提供清洁、高效的生物能源已成为可能。
在A市J庄我们参观了户用秸秆气化炉的使用。这种气化炉比家用的液化气罐大不了多少。它通过燃气管和焦油滤清器接到灶台上。滤清器由两个串联的圆柱体小罐(直径约 10厘米、高约30厘米)组成,能解决气化过程中因焦油含量高而导致管道堵塞和二次污染的问题,这种气化炉适用燃料广泛,秸秆、树枝、杂草都可粉碎适用。这类燃料的热值比原煤低一些,但一般原煤燃烧有20%~30%的灰分,而这种炉子的灰分只有2%~3%,一个四口之家,只需一吨秸秆(干物质)就能满足一年烧水做饭的能源需求。
生物质发电,也是开发利用生物能源的重要途径。生物质直接燃烧发电和生物质气化发电的技术,目前都比较成熟。国外重点发展的是比较大规模的直燃发电系统,在S县我们参观了国家发改委核准的一个直燃发电示范项目,该项目去年并网发电,已稳定运行9个多月,累计发电量达1.5亿千瓦时,实现了我国生物质发电规模化发展过程中零的突破。
利用生物能源还可直接制取液态燃料,在D县我们参观了一个通过秸秆酶解来生产燃料乙醇的示范项目。秸秆本身包含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如不将他们分离开是没办法酶解的。以前用酸解法分离,产生大量废水,环保问题很难解决,现在用汽爆工艺代替了酸解工艺。汽爆之后,就可利用其中的纤维素进行酶解(酶解所用的纤维素酶是自行研制的),酶解后纤维素就变成了葡萄糖,同时加入酵母,就将葡萄糖变成工业乙醇,然后提纯、脱水,就生产出燃料乙醇。汽爆所用燃料,可全部使用秸秆废渣,两吨渣子可顶一吨原煤,基本不含硫,很清洁,这个示范项目的几个关键技术已通过中国科学院技术鉴定。
农村生物能源供给使用体系的构建,需要综合考虑的问题还很多,但无疑具有广阔前景。

1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焦油滤清器的研制,使柴草直接燃烧所产生的灰分远远少于原煤。
B.我国生物质直燃发电和气化发电在规模发展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突破。
C.利用秸秆酶酵解生产燃料乙醇的示范项目所采用的生产工艺利于环保。
D.我国农户,村镇,县市能源供给使用体系的构建已取得了重要成果。
【参考答案】C
【易错提醒】一定要注意原文同题肢相对照。
【备考提示】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转述内容要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注意选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

15.文中谈到秸秆酶解生产燃料乙醇有“几个关键技术”请根据文意简答这是些什么技术。(5分)
【参考答案】汽爆分离技术、酶解过程技术、制造纤维素酶技术、提纯脱水技术
【高考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备考提示】要理清文章结构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 ,完成16-19题。
祁连雪
千里河西走廊,在我身临其境之前,总以为那里是黄尘弥漫、阒寂荒凉的,显然是受了古诗的浸染,“千山空皓雪,万里尽黄沙”之类的诗句,已经在脑海里扎了根,这次实地一看,才了解到真相。原来,河西走廊竟是甘肃最富庶的地区,这片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如今已被国家划定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当你驻足武威、张掖,一定会为那里的依依杨柳、森森苇帐、富饶的粮田、丰硕的果园所构成的“江南秀色”所倾倒。
当然也不是说,整个河西走廊尽是良畴沃野,它的精华所在,只是石羊河流域的武威、永昌平原,黑河、弱水流域的张掖、酒泉平原,疏勒河流域的玉门、敦煌平原。这篇膏腴之地,是仰仗着祁连山的冰川雪水来维系其绿色生命体系的。祁连雪以其丰美、清冽的乳汁汇成了几十条大大小小的河流,灌溉着农田、牧场、果园、林带,哺育着河西走廊的子孙,一代又一代。
祁连山古称天山,西汉时匈奴人呼“天”为“祁连”,故又名祁连山,一过乌鞘岭,那静绝人世、复列天南的一脉峦叠峰,就投影在我们游骋的深眸里,映着淡青色的天光,雪岭的素洁的脊线蜿蜒起伏,一直延伸到天际,一块块咬缺了完整的晴空。面对着这雪擎穹宇、云幻古今的高山丽景,领略着空际琼瑶的素影清氛,顿觉凉生襟腋,情愫高洁,它使人的内心境界趋向于宁静、明朗、净化。
大自然的魅力固然使人动情,但平心而论,祁连山确也沾了神话和历史的光。这里难以计数的神话传闻和层层叠叠的历史积淀,压低了祁连山、涂饰了祁连山,丰富了祁连山。在那云做梦的少年时代,一部《穆天子传》曾使我如醉如痴,晓夜神驰于荒山瀚海,景慕周天子驾入骏马巡行西北三万五千里,也想着要去西王母那里做客。当时把其中的故事都当成了信史。真正知道它“恍惚无征,夸言寡实”,是后来的事,但祁连山的吸引力并未因之稍减,反而益发强化了,四十余年的渴慕,近照终于得偿,其欢忭之情是难以形容的。
旅途中我喜欢吧记忆中的有关故事与眼前的自然景观相叠合,车过山丹河(即古弱水)时,我想到了周穆王曾渡弱水会西王母于酒泉南山。《淮南子》里也有后羿过弱水向西王母“请不死之药”的记载,神话传说汇集着一个民族关于远古的一切记忆,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思维、情感、体验以至行动的载体,深入的窥察一个民族以至人类史前的发展轨迹。
观山如读史,驰车河西走廊,眺望那笼罩南山的一派空濛,仿佛能谛听到自然、社会、历史的无声倾诉,一种源远流长的历史的激动和沉甸甸的时间感被呼唤出来,觉得有许多世事已经倏然远逝,又有多少天涯过客正在匆匆走来,我们这些河西走廊的过客,与祁连雪玲朝夕相对,自然就把它当做了热门话题,有人形容它像一位仪表堂堂,银发飘洒的将军,俯视着苍茫的大地,守护着千里沃野;有人说祁连雪岭像一尊圣洁的神祗,壁立千寻,高悬天半,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隔膜感,可是在我的心目中,它却是恋人、挚友般亲切,千里长行,依依相伴、神之所游,意之所注,无往而不是灵山圣雪,目力虽穷而情脉不断,一种相通相化相亲相契的温情,使造化与心源合一,客观的自然景物与主观的生命情感交融互渗,一切形象都化作了象征世界。
也许正是这种类似的情感使然,150年前的秋日,林则徐充军西北路过河西走廊时,曾写下诗句:“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甘、青路上,我也即兴赋诗,寄情于祁连雪:“依依只有祁连雪,千里相随照眼明.”
(取材于王充阁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旁征博引,大量引用神话传说,并触及了当下现实,把河西走廊的精华所在与江南相提并论。
B.神话传闻和历史积淀“压低”、“涂饰”了祁连山,反映了历史带给祁连山以无法摆脱的沉重负担。
C.河西走廊的过客对祁连山的形容之所以见仁见智,是因为雪岭常被一派空蒙笼罩,真相难以认清。
D作者在游历河西走廊的同时,也以恋人、挚友般的心态去贴近祁连山,试图体验祁连山的“心史”。
E.本文即从空间的视野描述祁连山特有的自然美景,也从时间的角度传达一种绵长凝重的历史感。
【参考答案】BC
17.作者在文章的开关和结尾均引用了古人的诗句,请分别说明其用意是什么。(5分)
【参考答案】开头以古诗渲染作者从前的印象,在强烈的对比中反衬现实真相;起笔大气,在引起下文的同时,也透露出文章特有的书卷气。
结尾的引用既印证了前文自然景物与生命情感交融的关系,引发作者的诗句来收束文章,同时又以林则徐寂寥无奈的心境映衬作者明朗向上的情绪。
【解题思路】作用类题要注意从内容和写作手法两方面来回答。
18.作者曾说:“雪”是《祁连山》的“文眼”,其有重要的作用,请通读全文,谈谈文中“雪”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参考答案】雪是贯彻全文的线索;雪化成水汇成了河流,哺育着河西走廊世世代代的子孙;雪赋予祁连山以壮丽景观;雪充当的是作者抒发思想感情和表达历史感悟的载体;雪作为生动鲜明的感性意象,使文章富于艺术感染力。
【解题思路】先要理清作者行文思路,然后再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写作手法。
19.文中说“观山如读史”,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说说从“观山如读史”中获得的启示。(不少于200字)(10分)
【参考答案】第一问,祁连山为当地古往今来的历史提供了自然条件,历史文献中的积淀也赋予祁连山以丰厚的人文内涵,史中有山,山中有史;眼前的自然山景也触发作者的历史记忆,唤醒了作者的历史感。
第二问略
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0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鹿特丹世乒赛结束后,师生门一起议论。
生甲:太好了,中国对又包揽了全部冠军,这叫实至名归,竞技体育就得靠实力说话。
生乙:但我更愿意看见外国选手成功挑战中国名将,一个国家长期垄断某项体育比赛的金牌,其实并不利于这一项目的发展。
生丙:有人主张中国队应让出一两枚金牌,我不赞成。如果故意输球,就有违公平竞争的原则和奥林匹克精神。
……
老师:同学们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有些道理不仅体现在乒乓球运动上,也适用于其他社会生活领域。
要求: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问题不限。
【解题思路】审题思路:“材料加导语”是今年作文的最大特色。这些看似孤立于材料之外的部分,既是对材料的解读也是对考生的提示。同时缩小材料范围,强化考察力度。有导语的材料作文,导语比材料重要一万倍!所以这里的三条导语也就意味着三种解读材料的方向和态度。
这里的三个导语均可从正反两方面下手:
学生甲在肯定自身实力的同时,似乎也有些理智的过了头,只注重一国输赢的观点难免显得不够宏观和长远。
学生乙在发扬风格的同时,似乎又过于感性,荣誉不是随便可以拿来施舍的,并且错误的理解了分享的含义。
学生丙的观点看似是站在乙的对立面上,尽管理性却又与甲不完全一样。
确定了方向与立意,其他的就好办了。既可以写逻辑严密,有理有据的议论文;亦可以写以我笔写我心,源自生活的散文。具体的材料与语言只要符合以上立意,越发挥个人特点越好……

❷ 2011年江苏语文高考答案

AA
3.地形水深、地质构造、相关资料
4.
提示:(1)夏瑜、《药》
(2)按语:回首辛亥,让我们恭敬地拿起坟前的白花,敬献于烈士的墓前。
5-6:BD 7.C
8.
(1)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
译文:陈希亮毁掉的不合礼制的祠堂上百个,勒令巫师成为农民的有七十多家。
(2)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
译文:陈公身处于最前列,号令士兵将弓箭拉满但不射出。
(3)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译文:陈公宽恕了他,将他流放,把其余士兵全部交给公府左右使令,并且让他们把守仓库。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论文:此处指论诗。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
(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
赏析: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李白的赞誉和怀念之情,同时也充满着对李白诗文深深的怀念。
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是746年(天宝五年)或747年(天宝六年)春杜甫居长安时所作,主要就是从这方面来落笔的。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接着赞美李白的诗像庾信那样清新,像鲍照那样俊逸。庾信、鲍照都是南北朝时的著名诗人。这四句,笔力峻拔,热情洋溢,首联的“也”、“然”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
对李白奇伟瑰丽的诗篇,杜甫在题赠或怀念李白的诗中,总是赞扬备至。从此诗坦荡真率的赞语中,也可以见出杜甫对李白的诗作十分钦仰。这不仅表达了他对李白诗的无比喜爱,也体现了他们的诚挚友谊。清代杨伦评此诗说:“首句自是阅尽甘苦上下古今,
甘心让一头地语。窃谓古今诗人,举不能出杜之范围;惟太白天才超逸绝尘,杜所不能压倒,故尤心服,往往形之篇什也。”(《杜诗镜铨》)这话说得很对。这四句是因忆其人而忆及其诗,赞诗亦即忆人。但作者并不明说此意,而是通过第三联写离情,自然地加以补明。这样处理,不但简洁,还可避免平铺直叙,而使诗意前后勾联,曲折变化。
表面看来,第三联两句只是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春天树”和“日暮云”都只是平实叙出,未作任何修饰描绘。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像“春树”、“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故而清代黄生说:“五句寓言己忆彼,六句悬度彼忆己。”(《杜诗说》)两句诗,牵连着双方同样的无限情思。回忆在一起时的种种美好时光,悬揣二人分别后的情形和此时的种种情状,这当中有十分丰富的内容。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每个字都千锤百炼;语言非常朴素,含蕴却极丰富,是历来传颂的名句。”《唐诗别裁》称它“写景而离情自见”,《杜臆》引王慎中语誉为“淡中之工”,都极为赞赏。
上面将离情写得极深极浓,这就引出了末联的热切希望:“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欢聚,像过去那样,把酒论诗啊!”把酒论诗,这是作者最难忘怀、最为向往的事,以此作结,正与诗的开头呼应。说“重与”,是说过去曾经如此,这就使眼前不得重晤的怅恨更为悠远,加深了对友人的怀念。用“何时”作诘问语气,把希望早日重聚的愿望表达得更加强烈,使结尾余意不尽,回荡着作者的无限思情。 清代浦起龙说:“此篇纯于诗学结契上立意。”(《读杜心解》)道出了这首诗在内容和结构上的特点。全诗以赞诗起,以“论文”结,由诗转到人,由人又回到诗,转折过接,极其自然,通篇始终贯穿着一个“忆”字,把对人和对诗的倾慕怀念,结合得水乳交融。以景寓情的手法,更是出神入化,把作者的思念之情,写得深厚无比,情韵绵绵。
(1)-(6):
(1)泠然善也 (2)乘骐骥以驰骋兮 (3)星汉灿烂 (4)屋舍俨然 (5)可以知兴替
(6)去来江口守空船 (7)佛狸祠下 (8)独立之精神
11.文中第3节师生问答的内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述有何关联?(4分)
提示:问答的内容是志愿者的条件——爱国、英语,照应上文“这是你的战争”、征调的内容,引出下文——工学院、中文系、生物系学生的不同表现。
12.文中的手帕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请具体说明。
13.孟弗之于蒋姓学生、萧子慰于澹台玮的对话场景,对比鲜明,请从学生形象和对话情景两个方面加以分析。(6分)
提示:分别从形象和对话情景上进行分析即可。形象:以学术为名逃避战争的懦夫;为了爱国战争宁愿心爱的学术的爱国青年。情景:动作描写、景物描写。
14、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6分)
提示:(1)点明时间,暗示社会背景,渲染氛围;(2)暗示情节的发展;(3)衬托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形象。
15.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4分)
提示:是什么(压与捧)——为什么(捧的原因、后果)——怎么办(挖)
16.文中的例证分别揭示了“捧”的什么后果?例证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递进关系?(8分)
提示:非但不能使自己安心,反而助长了被捧者的贪心,自讨苦吃。从笑话到现实,被捧者不满足的程度愈来愈重,捧者愈来愈不安心。
17.鲁迅在文章结尾提出的“挖”,包含哪些深意?(6分)
提示:①不捧;(2)自己解决问题;(3)不要有太多惰性;(4)打到封建统治者。
七、作文(70分)
18. 不避平凡,不可平庸。为人不可平庸,平庸则无创造,无发展,无上进;处事不可平庸, 因此要有原则,有鉴识,有坚守。
请以“拒绝平庸”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不必面面俱到;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提示:题目已经限定好了,(1)平凡不等于平庸;(2)不平庸要求有原则,鉴识,有坚守;(3)不平庸就是要创新、发展、上进。要求不必面面俱到,可以针对以上七个方面中的一方面或者几方面联系“平庸”写即可。
想作文出彩,多在用例上下功夫,写昂山素

❸ 2011江苏高考语文平均分

今年江苏语文平均81分

❹ 我要2011高考全国卷一语文答案解析,是解析还有文言文翻译,谢谢

(全国大纲版)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解析)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第I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汇总,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D)

A.逾越(yú) 鸟瞰(kàn)一丘之貉(luò) 栩栩如生(xǔ)

B.溃败(kuì)凹陷(wā) 贻笑大方(yí) 兢兢业业(jīng)

C.咀嚼(zǔ) 桧柏(guì) 罄竹难书(qìng)饕餮大餐(tié)

D.觊觎(jì) 攻讦(jié) 光阴荏苒(rǎn) 心怀叵测(pǒ)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字字音”能力,多涉及多音多义字、形声字、形似字、难读字、统读字、口语读音和书面语读音等。A项中“一丘之貉”的“貉”读“hé”,不读“luò” (没有这个读音);这个字是个多音多义字,也读“háo”(貉子,“貉”的统称),口语读音。B项中“凹陷”的“凹”读“āo”,属书面语读音;这个字是多音多义字,也读“wā”(多用于地名、人名,如贾平凹),属于口语读音。C项“咀嚼”的“咀”读“jǔ”,不读“zǔ”(没有这个读音),这个字是多音多义字,也读“zuǐ”(义同“嘴”,如山咀、壶咀儿);“饕餮大餐”中的“餮”读“tiè”,不读“tié”(没有这个读音),属于难读字。D项所有读音都正确,属于难读字。

【点睛】这个考点的难点在于多音多义字、形声字、形似字、统读字、口语读音和书面语读音这五个方面。识记读音首先要记忆“难读字”(往往只有一个读音),记熟了就排除这一类,统读字是把混乱的读音定型为一个读音,也可以归于这一类,如“呆板”的“呆”,现在统读为“dāi”;其次是抓住多音多义字、形声字、形似字、口语读音和书面语读音的意义来区分读音,同时还需要积累大量的汉语词汇,考试是用词语来考呀!总之,对于这个考点要采用一个总的原则——音、形、义、词结合,除此别无他法。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便用恰当的一项是(A)

A.我读过弗莱的著作,很喜欢他那高屋建瓴的气势和包罗万象的体系,更欣赏他努力摆脱主观印象式品评的文学批评方法。

B.吴羽先生知道弟子写论文时强调,学术论文要有的放矢,论证严密,语言准确而简洁,不能模棱两可,也不能繁文缛节。

C.这是一家国家级出版社,近几年来,出版了很多深受读者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喜爱的精品图书,不少作家都对他趋之若鹜。

D.虽然已经是晚上了,但候车大厅里依然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大喇叭的广播声、商贩的叫卖声、孩子的哭泣声不绝如缕。

【答案】A

【解析】“繁文缛节”适用于交往过程中待人接物方面礼节过多,不用于撰写学术论文,属于适用对象错误;“趋之若鹜”属于感情色彩有误,用于消极方面的聚集、集中之意;“不绝如缕”指声音的延长,且多指一种或几种清晰的声音,而不用于嘈杂的声音。“高屋建瓴” 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往往用于议论、演讲、文艺创作等方面,符合句意。故选A。

【点睛】“成语的正确运用”是高考语文试题的重点,年年都出,可见高考语文试题的社会语言导向。现实社会中,成语的运用往往出问题,不是望文生义,就是不知出处、来源、适用对象、感情色彩、语体色彩等。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缩微景观,站在这样的高度来对待成语的正确运用,是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大原则。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B)

A、不同的生活习俗、自然条件以及地理环境,使各地的民居在平面布局、结构方法、造型等方面呈现出淳朴自然,而又有着各自的特色。

B、历时三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是一次成功的国情大盘点,其数据将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和政府的相关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C、失眠是指因睡眠时间不足、质量不佳对身体产生损害而出现的不舒服的感觉,应对失眠需要了解相关的睡眠卫生知识,进行自我调护。

D、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教风和学风建设,而中小学是人生品格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这样的活动应着力于中小学就要抓紧抓好。

【答案】B

【解析】A句“呈现出……特色(特点)”是一个标准句式,但是又与“有着……特色(特点)”这个句式相杂糅,只能用一个句式,根据整个句子的表意来看,应该用“呈现出……特色(特点)”这一句式。C句“因睡眠时间不足、质量不佳对身体产生损害而出现的不舒服的感觉”中“因”这个介词的使用造成了“缺主语”的毛病,去掉“因”即可。D句逻辑有问题,属于“表意不明”,究竟是想说“教风、学风”呢?还是想说“经典诵读活动要在中小学抓紧抓好”呢?实际上是犯了表意上“模棱两可”的错误。这个句子是一篇缩微议论文,从议论文角度来看,是旗帜不鲜明。

【点睛】语病的辨析与修改是高考语文试题年年必出的一个版块。要养成良好的语感,迅速辨别出语病,对于大多数学生(包括语文老师在内)来说,都是一个难点,是最能反映语文学习成果、语文基本能力的经典性题目。要形成熟练的语言运用能力,就必须在长期的说话、写作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从逻辑(语意)和结构(形式)两个大的方面来衡量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同时要对六种主要语病熟练把握,并能在实际运用中迅速辨别;除此而外,还有啰嗦、重复,“的”字运用,使动句运用,复句运用等方面的问题,有时候还可能涉及到修辞。从广义的语言运用来开,锤炼词语和选用句式都是修辞,只不过这属于消极修辞罢了。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C)

今天的日子很短,正在自己的脚下悄悄地流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营好每一个今天就等于经营好昨天和明天。

①今天的事应该今天完成,不能推到明天

②脚踏实地,全身心地经营好今天,才会有一个个实在的昨天

③因此,面对今天,我们不要太多地怀念过去

④接力棒交得好,才能走向辉煌的明天

⑤如果总是站在今天望明天,结果明天也会悄悄地溜走

⑥今天是昨天和明天的接力处

A. ⑤①⑥②④③ B. ⑤⑥①④③②

C. ⑥④③②①⑤ D. ⑥②③①④⑤

【答案】C 特别说明,此题高考答案有误(所谓的标准答案为D)。请看下面解析——

【解析】排列句序题也是高考语文试题的经典性题目,这种试题实际上是“微型写作”,是写作考查的“短平快”。“短平快”自然有它的特点,这个特点就是偏重于逻辑思维(表意)考查,当然也可能涉及语段的修辞、句式、语言特色等问题,但最重要的是逻辑思维的明确性、层次性。

首先要说明的是,这个语段是经过润色后形成的,语言运用修改得不错,但是整体逻辑出现了问题(就设置答案来说),若这样出题,势必导致语文教学的混乱;不知道多少老师要按照所谓的标准答案去给学生讲题,自己又不做思考,照本宣科,或者硬往答案上套,最后以己之混混,焉能使学生昭昭!

下来我们在看本语段的大的逻辑思维以及层次——本段文字主要论述昨天、今天、明天,观点是“经营好今天是关键”——这是每个学生都能看出的。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先从今天说起,这是必然的,因为作者要强调的是“今天”;紧接着自然要论述的就是“不要太多地怀念过去”,因为昨天已经过去,已经难以决定其好坏(出题人润色文段时略去了这层意思,这是造成设置答案时逻辑混乱的关键!),走向明天才是人生的大方向,而要走向辉煌的明天,就必须经营好今天;最后再论述不能“总是站在今天望明天”,实际上强调的依然是“经营好今天”,文路至此,自然接住了结尾一句话,突出了中心。(要说明的是,这样的逻辑层次符合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而给出的答案确违背了这一规律,不能不说是高考试题对广大学生的一大误导!)

再看看文段的“文理”——即语言运用的内在规律,主要体现为虚词、关联词语的“焊接作用”。“今天是昨天和明天的接力处”,这一句排为第一句,相信大多数学生都能看得出来,但是按照给出的答案往下套,学生就傻眼了,答案既不符合逻辑事理,也不符合“文理”。这一句中既然有“接力处”,下句自然就要顺着这一比喻来论述,那么紧接的句子就应该是“接力棒交得好,才能走向辉煌的明天”,从逻辑事理来看,接力之后自然是“向前”,怎么会“向后”呢?解析至此,答案自明矣!

【点睛】“排列句序”实际上就是写作,只不过是“微型写作”而已。既然是写作,就得以写作的规律对待之。首先要弄清文段的性质(即文体),然后在文体大语境的指导下,再注意“事理”“文理”,还要注意文段相应的修辞、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等,做到这些,这种试题的解答就变得比较简单了。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所以,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清代王夫之就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他认为杜甫诗的特点是:“即物深致,无细不章”,有人写诗就是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

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意境就是如此,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当然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西方艺术中也有这样的作品,例如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它不仅唱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听众的共鸣。 (摘编自叶朗《说意镜》)

5.下列关于“意境”和“意象”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A.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的内涵解释为“情景交融”,可见从近代开始人们就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了。

B.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创造意象,因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的。

C.所谓“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意味着有意境的艺术作品跟有意象的艺术作品比较起来,在数量上总是处于劣势。

D.“道”是宇宙的本体和生命。意象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十分有限,而意境是对有限的意象的突破,所以意境能够体现“道”。

【答案】A

【解析】A项中的“所以”暗示了前后内容的逻辑的关系是因果关系,根据原文来看,这种因果关系是不成立的。作者只是在文中举例说明,在近代时,王国维阐述“意境”时,就是这样认为的。但这并不能表明,“情景交融”的观点就是因为王国维的解释而流行到现在的。

难点解析:“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这句话是文中最难理解的一句话,其实这是一句省略句,根据后文的阐述,我们可以将它还原为“有意境的作品的外延小于有意象的作品的外延”(外延在后文的阐述中阐释为数量的多少),因此C项的理解是正确的。

【点睛】社科文阅读理解是高考语文试题必出题,也是体现语文基本能力的经典试题。关于文中重要词语(即重要概念)的理解,可能是概念的理解,这种题型较为简单,无非是抓住概念的特点来衡量,即揭示事物本质属性(最为全面的)的选项是正确的;还有一种就是重要概念(词语)之间形成的各种判断(试题中表现为选项),解答这一类型题目的技巧是——抓住选项中的“关联词”(揭示逻辑关系,即各种各样的判断)“虚词”等标志,如这一题A选项中的“所以”(因果关系)、“B”选项中的“因而”(因果关系)、D选项中的“所以”(因果关系);若没有这些标志,就要认真分析选项句子分句间的逻辑关系,再回到文中仔细对照。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C)

A.西方古代艺术家的旨趣是要在作品中重现世界上的具体物象,所以古希腊雕塑家认为把人体刻画得极其逼真、十分漂亮才是美。

B.中国古代艺术和西方古代艺术不同,中国艺术家要突破有限的意象,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意境中,抒发他们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C.陶渊明的两句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明他已经认识到身处有意味的世界,并且正处在辨析、体验这种意味之中。

D.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之所以能够引起全世界听众的共鸣,是因为它唱出了人们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深刻体验和感受。

【答案】C

【解析】从原文来看,作者在第三段现提出“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接着再举陶渊明的例子,接着说“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这句话中的“寻找、发现、体验”表明艺术家不一定就认识到这种意味,况且原诗句有“欲辨已忘言”,只能说明陶潜对这种意味有所体验、察觉,但并不能说他认识到自己身处有意味的世界;而选项C则绝对认为陶潜已经认识到了,显然是犯了绝对化的错误。解决这道题的技巧在于运用排除法,B、D两项一般都会排除掉,A项只要认真对照原文,即可看出其意思与原文出入不大。故选C。

【点睛】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考点表述为“辨析和筛选文中重要的信息”,题目的各个选项就是对文章内容的筛选,A、B两项都谈中西方艺术的区别,这是文中非常重要的信息;C项是论述“意味”这个重要概念时所举的事例,D项则是文末对“意境”这一重要概念的再认识,再验证。解此类题目,关键在于分清选项涉及文章内容的层次。就此题来说,四个选项涉及到文章中两个大的方面内容的理解——东西方艺术的区别、意境和意味的理解;但选项C则涉及的是对意味这个概念进行论述时的事例的理解,这种考查就深入了一步,层次更高。从所举事例的上下文来判断,不难做出准确的判断。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中国园林的审美价值,在于让人通过它们感受到更大空间的美,所以游览者往往能够产生一种对于整个人生或历史的感受和领悟。

B.从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有区别这一点来看,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往往有两种意味,而其中涉及整个人生的意味才是最美的。

C.王夫之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他显然是根据中国传统美学来评价杜甫和王维的,如果让西方艺术家来评判,结论可能恰恰相反。

D.康德所说的“一种惆怅”,表明他作为西方人也感觉到了一种与意象有很大不同的“美的东西”。这种东西其实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意境”。

【答案】B

【解析】B选项中的“两种”一词,在文中根本找不到,文章并没有说“意味”的分类,这种理解显然是对文意的曲解。

【点睛】“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这一考点实在文章内容范围内进行的,其难度并不是很深,所以有一部分同学对考点有些发怵,这是不必要的。从做题的实践来看,A、D两个选项一般都能排除,涉及的是文章两个大的方面内容的理解——东西方艺术的区别和“意境”的理解。C选项理解比较难,又涉及的是文章细部内容的理解和判断,但回到原文相应文字对照,就能发现,所谓“工”“妙”,明显是从中国传统美学来评价的,大意是对的;注意到相应文段的“杜甫则太逼真了”,我们就会意识到选项C明显是要我们理解“工”“妙”二字的评价在西方艺术家眼里就是谁“工”谁“妙”?很显然恰恰相反。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熊鼎,字伯颍,临川人。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陈友谅屡胁之,不应。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军事。母丧除,召至京师,授德清县丞。松江民钱鹤皋反,邻郡大惊,鼎镇之以静。迁起居注,承诏搜括故事可惩戒者,书新宫壁间。舍人耿忠使广信还,奏郡县官违法状,帝遣御史廉之。而时已颁敕书,丞相李善长再谏不纳,鼎偕给事中尹正进曰:“朝廷布大信于四方,复以细故烦御史,失信,且亵威。”帝默然久之,乃不遣物史。洪武改元,新设浙江按察司,以鼎为佥事,分部台、温。台、温自方氏窃据,伪官捍将二百人,暴横甚。鼎尽迁之江、淮间,民始安。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咸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宁海民陈德仲支解黎异,异妻屡诉不得直。鼎乃逮德仲,鞫实,立正其罪。是秋,山东初定,设按察司,复以鼎为佥事。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鼎欲稽官吏利弊,乃令郡县各置二历,日书所治讼狱钱粟事,一留郡县,一上宪府,递更易,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八年,西部朵儿只班率部落内附,改鼎岐宁卫经历。既至,知寇伪降,密疏论之。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鼎既行,寇果叛,胁鼎北还。鼎责以大义,骂之,遂与成及知事杜寅俱被杀。

(节选自《明史•熊鼎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 长:执掌

B.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 结:聚合

C.邓愈镇江西,数延见 延:招聘

D.乃留愈幕府赞军事 赞:辅佐

【答案】C

【解析】C项中“数延见”一句大意是“邓愈要见熊鼎”,据此来理解,“延”应该是“邀请、延请”之意。

【点睛】“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这个考点是每年必出题目,可能全都是“实词”,今年的题目即如此;可能实、虚词都有,也可能只有虚词。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考查是动态语境中的辨析,要理解动态语境中的陌生意义,就必须注意上下文语境,注意整个语句的理解,而不是一知半解,断章取义。其次要注意文言实词知识的灵活熟练运用,最起码要熟练掌握文言实词知识,比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知识。解题方法可以用排除法,也可以直接选,对于同学们来说,排除法似乎更可靠。比如本题的“长”读“zhǎng”,通“掌”,无论知识还是文句理解,都非常熟悉,便立即排除之;“结”在“结兵自守”中显然是“聚集、聚合”等意,也可立即排除;“赞”在“留幕府赞军事”句意中显然是“辅佐、协助”等意,亦可立即排除。最后要注意古代文化常识,现代汉语词汇积累,这些都是能够迅速做出判断的必要知识。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熊鼎处事精细求实的一组是(D)

①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 ②复以细故烦御史

③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 ④乃逮德仲,鞠实,立正其罪

⑤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 ⑥知寇伪降,密疏论之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答案】D

【解析】“筛选文中的信息”这个考点几乎每年必考,这是由于所选文言文多采自史传文,而史传文都是评述某个人的生平事迹的,这就决定了“筛选文中的信息”考点的高频率出现。本题中①反映的是主人公辞官不就的品德,②是主人公说的话,说的是朝廷命令御史查察,④反映主人公判案迅速,都与题目要求不合,故选D。

【点睛】这种题目的解法主要是排除法,且很快很准确,比如一看①马上就可排除之,于是就只剩下C、D两项了,再看看②又能迅速排除C,很快就可选出答案。考试过程中必然要讲求点儿效益,而排除法的运用帮助很大,效果也很明显。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熊鼎卓有才能,处变不惊。他深受邓愈器重,留在邓手下任职;为母亲守孝后担任德清县丞,其时松江有人叛乱,邻郡惊恐,他冷静地控制了本县局面。

B.熊鼎思虑周详,维护朝廷威信。广信郡县官员违法,皇上已颁发敕令,此时又要查究;熊鼎认为朝廷应当取信天下,不应为小事出尔反尔,皇上这才作罢。

C.熊鼎治政有方,坚持依法办事。分管台、温事务时,他迁走凶恶残暴的官将,百姓方才安定;平阳知州梅镒被诬贪污行贿,他听从民意,依法予以释放。

D.熊鼎面对威逼,表现出凛然正气。朵儿只班率部投靠朝廷,熊鼎察觉其中有诈,不久叛寇果然作乱,并胁迫他北还,他维护正义,责骂叛寇,最终被杀。

【答案】B

【解析】B选项违背文意。文中说的是广信郡县官员违法,皇帝却要颁发敕令表彰,而不是查究,也没有出尔反尔;李善长也为此事上奏进言,皇帝不听,熊鼎与给事中伊正进言,皇帝默然良久,这才不让御史送去敕令。

【点睛】“归纳内容考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阅读理解的重点。文言文关于这个考点的设题最难,排在三道题目之后,就是明证。但相对于现代文阅读鉴赏来说,能力层级还只是C级“综合分析”。四个选项的内容都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只要找准原文所在文段、层次,仔细对照,这种题目实际上不难。

第Ⅱ卷

四、(23分)

11.把第一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

译文:

(2)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

【答案】(1)熊鼎到任,上奏罢免了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部贪官污吏得以肃清。(2)皇帝派遣使者慰问他,赐给他裘皮帽子,又派遣中使赵成召回熊鼎。

【解析】(1)句中难点有“奏罢”“不职”“数十辈”“列部”,这些都是理解句子的关键,“奏罢”是两个词,“上奏并罢免”之意;“不职”意为“不称职”,是“不称职”的省称;“数十辈”难理解关键是“辈”字难理解,其实根据文章大意,很容易理解为“数十人”;“列部”就是“各个部门”之意。整体理解句子,抓住上下文,特别是上文“山东初定,设按察司”,就能理解主人公去山东上任,主要是监察官吏。(2)此句几乎没有什么难理解的词语,对译即可。

【点睛】“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这个考点年年必考,是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能力考查。要做好这道题,就必须养成良好的文言文阅读习惯,如“单音词”意识,利用古代文化常识理解内容的意识,自觉运用“实、虚词知识,句式知识、史传文知识”的意识,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沟通的意识,古今生活沟通的意识。尤为重要的是整体阅读理解的意识,不注重整体理解,就可能从开始就错了。

❺ 2011年江苏高考语文第一题充满争议!

一般来说,这类题得答案就是绝对没有争议的才是正确的答案。
只要是有争议的都不算对。
也就是说,没有异议的一项是绝对的答案。
而在其他方面会产生争议的答案就被列为是错误的。
这类题高考出题的人为了就是考察你的基础知识,考察你能否找出绝对的正确答案。(也就是所谓的不论谁说都是正确的那项)
最后要告诉这位小童鞋的是,中国现行教育中对语文来说,绝对的权威就是《新华字典》,而且是按照最新版为准则的。其他对于教师们也都只是作为参考来用。
所以,如果你只是想得到正确答案,那么就抱着最新版的《新华字典》吧,其他都是扯淡。因为出题的人是不会管你多么有学问或者知识的多少。他们只知道你是不是和《新华字典》上的答案是一致的。

❻ 2011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会怎么批啊会不会松一点

我语文选择也错了1个,话说平常都是满分的,气!
语文应该会有100+数学150多+英语80多,330多的话,应该是本二吧,本一不太可能...
祝我们都好运吧!

❼ 2011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去买抄今天的扬子晚报

http://www.yzwb.net/epaper/html/2011-06/10/node_125.htm

❽ 2011江苏高考语文默写是啥

就是默默地写~~别出声~~~江苏的高考一向都很难为考生的!!!!唉~~

阅读全文

与2011江苏高考语文答案解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