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有几套试卷
1、2016年高复考语文全国卷有新课标一卷制和新课标二卷两套试卷。
2、随着一系列高考新政的出台,年复一年的全国高考正在发生引人注目的变化。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公布后,恢复“全国一张卷”成为改革大趋势。2015年,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增至18个(新增江西、辽宁、山东3省),2016年将有25个省份(新增福建省、广东省、四川省、陕西省、安徽省、湖南省、重庆市)使用统一命题试卷。
⑵ 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2难吗
1、2016年高考全国有26个省份使用全国卷,语文卷由教育部统一命题,但回即使是教育部统一答命题,也是分为两种试卷,新课标一卷和新课标二卷。 2、就语文学科而言,9年来,课标全国卷(课标Ⅰ卷、课标Ⅱ卷)一直延用了2007年“宁夏海南卷”的结构模块,稳中求变,体现了延续性和创新性;地方卷则各具特色,出现了大量具有浓郁传统、地方文化气息的试题,以及千变万化的创新试题。尽管地方卷中也不乏饱受诟病的“坑爹”试题,但这些试题给改革中的高考试题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样本。 近年来,各界对这个使用了9年的语文考试模式争议越来越多。以2016年高考为开端,全国高考试题将进入一轮新的改革之中。
⑶ 2016新课标考点通高考语文综合试卷
1.A
解析:
“《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有误。原文
中说: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
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
具。
”可见,诗经中的诗歌是有深刻含义的。
2.C
解析:
“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有误。原文
中说:“子晨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
,别人看来总是为
了一个叛臣。”可见,不是叫晋侯不要相信,他的意思是你晋侯有理由,但是
大家不清楚,都就把他当做是叛臣了。
3.B
解析:
“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有误。原文中说:“古代史传中还
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
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
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
才配上乐曲,
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
由此可见,徒歌并不是没有进入诗三百的没有曲调的诗歌。
二、古代诗文阅读(
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
19
分)
4.C
解析:本文的“敛”是“退却”的意思。
5.D
解析:①说的是何灌的行动,而不是“有成”
。②说的是何灌箭法高超④说的是
何灌关于运输改良的想法。
6.D
解析:
“何灌领命背城抗敌三日”有误。原文中说:
“灌至,乞入见,不许,而
令控守西隅”意思是皇帝没有给他命令,给他的命令是去守西边,而不是守京
城。
7. (1).
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帝亲自赐酒犒劳他。
(2).
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帝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
(二)古代诗歌阅读(
11
分)
8.
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
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
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9.
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
③写哀景抒哀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
6
分)
(
1
)必有我师焉
其不善者而改之
(
2
)可以横绝峨眉巅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
3
)云归而岩穴暝
山间之朝暮也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25
分)
(
1
)
C
给
3
分,答
D
给
2
分,答
B
给
1
分;答
A
、
E
不给分。
(
2
)①表明乘凉会上的人们的外省人身份;②提示小说主题的解读路径;③照
应下文出现的各种方言。
(
3
)①有担当,明大义:在老丈人危难时,以亲情、和睦为重,不计前嫌,施
以援手,最终赢得信任;②执著隐忍;面对老丈人的排斥:不轻言放弃,不莽
撞行事,捍卫了自己的爱情;③幽默乐观:说话风趣,与人为善,遇事能有良
好的心态。
(
4
)观点一:
以“血型的故事”
为题不合适。
①“血”
这个词可让人联想到“血
脉”、“血缘”、“血性”等多种含义,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题意就
显得单一了;②外省人和台湾人血脉同源,这是“血般的故事”
③彭先生的恋
爱故事,实质上折射了外省人与台湾人之间的冲突与融合问题,小说表达了中
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
观点二: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合适。①“血”有类型之别,而语言有“南腔
北调”之分,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可彰显作者的巧思;②小说的主要内容
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可与内容更吻合;③可显示“验
血型”在文中的重要性,也与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不相
冲突。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
观点是否正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25
分)
(
1
)
C
给
3
分,答
D
给
2
分,答
B
给
1
分;答
A
、
E
不给分。
(
2
)①减少应酬杂务,生活清净,便于深思内省和作画;②对江湖水光天色的
写生使他的画风发生了突变;③安定生活使他眼明心清,能够悟出知白守黑的
道理,画艺猛进。
(
3
):①从金石文字的点画结构中,他受到绘画笔法与章法布置方面的启发;
②从金石拓本认识到书画同源,悟出画艺回归造化的路径。
(
4
)观点一:恪守传统,力求雅正,甘于清寂淡泊,追求艺术真谛。
①于平静淡泊中求真务实的人生态度②淡泊名利,不言阿堵,保持传统学人本
色③避俗趋雅,不为流俗所动,寻求华溢浑厚的画风。
观点二:创新与模仿并重,理想与时尚兼顾。①创造与仿作兼顾②对金钱的开
通看法和潇洒态度③注重民间时尚意趣
观点三:既恪守传统,又勇于创新,在追求自己理想的过程中享受人生。①守
正出新,继承与创新兼顾②怀抱艺术理想,追求名山事业③脚踏实地,享受人
生。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
观点是否正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
20
分)
13.D
解析:指日:可以指出的日期。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多指事情、希
望等。
)
这句话说的是“碳排放过量给环境带来的危害”人们不能盼望这
个。
14.A
解析:
B
项
“创造”
和
“人性化服务”
搭配不当。
C
项
“临床试用”
前加
“进行”
。
D
项不能说“感到宾至如归”应该说“宾至如归的感觉”
15.C
16
.
巴黎之行让我对法国作家和诗人维克多·雨果有了更深的了解。他在著作
权保护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促成了法国文学创作者的著作权保护机构—
—法国文学家协会的建立,促成了保护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的国际公约——伯
尔尼公约的制定。
17.
略
作文略
文言文参考译文:
何灌,字仲源,是开封祥符人
⑷ 求2016年的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拟卷●语文卷(二) 的答案。详情见图。 高赏金!!
第一部分(
27
分)
一、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1.C
(巧夺天工: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
,
形容技艺极其精巧。
)
2.B
3.C
4.A
(
B
缅
mi
ǎ
n
怀,淋漓尽致
C
疵
c
ī,非此即彼
D
摒
b
ì
n
g
,弥足珍贵
)
5.D
二、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6.A
(穷:困厄,绝境)
7.B
(表被动。
A
代词,指吾粲;动词,到,往。
C
定语后置的标志;代词。
D
作
状语,表反问,为什么;作定语,什么。
)
8.B
(省略成分应为“水中生人”
)
9.A
(
“表现不凡”有误;在孙河奏请之前,吾粲已为小吏。
)
第二部分(
123
分)
三、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35
分。
10.
(
4
分)参考答案:文章第②段写洞口之战时,面对落水呼救的兵卒,
吾粲不顾大船沉没的危险,救活一百多人。由此看出他是一个果断、见义
勇为的人。
(概括内容
2
分,说明性格特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
11
.
断句(
5
分)
桓公入蜀
/
至三峡中
/
部伍中有得猿子者
/
其母缘岸哀号
/
行百余里不去
/
遂跳
上船
/
至便即绝
/
破其腹中
/
肠皆寸寸断
/
公闻之怒
/
遂黜其人
(评分标准:标记“
/
”处,共
10
处,每断对
2
处,得
1
分;每断错
2
处,
扣
1
分,扣完为止。
)
参考译文:
桓温带兵进入川蜀地区,
到了三峡,
部队中有人抓到一只猿崽。
那猿崽的母
亲沿着长江岸边哀号鸣叫不已,
一直追着船队跑了一百多里还不离开,
终于跳到
了船上,
一跳到船上便气绝死了。
人们剖开它的肚子,
才发现它的肠子都断成一
寸寸的了。桓公听说这件事后大怒,于是罢黜了那个人。
12.
默写(
8
分)
①风乎舞雩
②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③彼竭我盈
④东晋
⑤王羲之
⑥滕王阁序
⑦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⑧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每空
1
分,有错则该空不得分。
)
13.
(
18
分)
①(
3
分)
A
(
“因为战乱”有误)
②(
5
分)
B
(
3
分)
E
(
2
分)
(此两项为比喻句)
③(
10
分)评分要点:
(举例
2
分,赏析
4
分,语言
4
分。
)
四、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13
分。
14.
(
5
分)
B
(
2
分)
E
(
3
分)
(
A
是卡尔思考的课题,而非事实;
“正在牺牲”
不等于“丧失了”
;
C
卡尔是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
D
文中是先改变大脑神经系
统,从而影响人的思维方式。
)
15.
(
4
分)
①互联网从总体上提升了大多数人的阅读时间。
②互联网式的碎片化阅读,让随时阅读成为了可能和习惯。
③电子化阅读也有可能促发深度思考。
④利用互联网的交互式和可拓展性,能让阅读走得更远更深入。
(
4
点,每点
1
分)
16.
(
4
分)
数据“
46.7%
”说明小学生的网络阅读具有普遍性,有一定规模。
(说明数据
1
分,结合理论
1
分,提出建议
2
分。
)
五、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15
分。
17.
(
4
分)
B
C
(
B
“承上启下”
、
“过渡段”
、
“描绘今日的过年”有误。
C
“意
在说明母亲迷信”有误。
)
18.
(
5
分)说明父亲祭祖非常慎重、虔诚(
1
分)
,表现了他对先祖的怀念和崇
敬(
1
分)
,对先祖或神灵护佑的祈求(
1
分)
;父亲的行为也让我懂得了对生
命的慎重,懂得敬与爱,懂得珍惜和感谢(
2
分)
。
(意思对即可)
19.
(
6
分)过年异常热闹而忙碌;过年食物丰盛;过年有许多禁忌,感觉神秘;
对除夕夜尤其感到意义深重
(母亲的感谢、
怀念和祝愿;
父亲教我懂得了对生
命的慎重,懂得敬与爱,懂得珍惜和感谢)
;有领压岁钱的欢欣。
(答对
1
点得
1
分,答对
4
点得
5
分,答对
5
点得
6
分。
)
六、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60
分。
20.
(
10
分)
(有叙述和描写
4
分;有评价
2
分;语言
4
分。
)
21.
(
50
分)
(请参考高考评分标准评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吾粲
,
字孔休
,
吴郡乌程县人。吴书记载说:吾粲生下来才几岁,孤城有位老
妇人看见他,对他的母亲说:
“这个孩子有卿相的风骨。
”孙河任乌程县县长时
,
吾粲是他手下的小吏
,
孙河为吾粲的气概感到惊奇。孙河后来做将军
,
可以自己选
拔辖区内的地方官吏
,
便上表朝廷,奏请吾粲为曲阿县县丞。后升为长史
,
治理有
声名政绩。吾粲虽说出身寒微
,
却与同郡陆逊、卜静等人地位声望一样高。孙权
任车骑将军时
,
征召吾粲为主簿
,
外任山阴县县令
,
后回来在孙权身边任参军校尉。
黄武元年
,
吾粲与吕范、贺齐等人一道率领水军在洞口抵御魏国将领曹休。
正好遇到天刮大风
,
各船的缆绳都被吹断
,
船只有的漂到岸边
,
被魏军俘获
,
有的翻
倒沉没。那些还存在的大船
,
落水未死的兵卒都攀附着船舷大声呼救
,
船上的其他
官兵都怕人多使船倾覆沉没
,
都用戈矛撞击水中兵卒
,
不让他们上船。只有吾粲与
黄渊让船上的人将落水者拉上船
,
左右将士认为船只超载定会沉没
,
吾粲说
:
“船沉
了
,
我们就应一起去死
!
别人陷入绝境
,
怎能抛弃他们呢
?
”吾粲与黄渊救活的有一
百多人。
回来后
,
吾粲升任会稽太守
,
征召隐士谢谭为功曹
,
谢谭以身体有病为托词不
肯赴任,吾粲开导说
:
“应龙因为能屈能伸而成为神灵
,
凤凰因为善于鸣叫而被人
所贵重
,
你为什么一定要隐身藏迹于天外
,
潜伏鳞甲于深渊呢
?
”之后屡次前往邀
请,谢谭终于愉快地同他谋事。吾粲招募组合人马
,
被任命为昭义中郎将
,
与吕岱
一起讨伐平定了山越
,
入朝担任屯骑校尉、少府
,
升迁为太子太傅。
赤乌中,遭遇两宫事变
,
孙权想废掉太子孙和,然后立鲁王孙霸为太子,朝
中官员各自支持一方。吾粲仗义执言
,
阐明嫡庶之分
,
违背孙权的想法,要让鲁王
孙霸出朝驻守夏口
,
遣送孙霸同党杨竺不得让他留在京都。吾粲又多次将朝廷纷
争的情况告诉陆逊
,
陆逊当时驻守在武昌
,
接连上表谏诤。吾粲因此被孙霸、杨竺
等人进谗言陷害
,
被逮捕入狱处死。陈寿评论说:吾粲遭遇厄难,因为正直而丧
身,可悲啊!
⑸ 2016年高考语文试卷
1、2016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不难,作文为: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常——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2、作文点评:江苏卷的作文一直以来都是与其他省份乃至全国卷迥异,人家是材料作文的时候,江苏卷是命题作文,等到今年全国卷开始向材料加命题的方向转变的时候,它却变成纯材料作文了,这就是个性所在吧。本次作文所给的材料是从俗话说起,“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这是通常思维,也是惯性思维;“有话则短,无话则常”,这是从“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这个角度阐释的。前者是中规中矩,后者是个性的彰显、创新意识的闪现。现实生活中彰显个性的现象很多,可以从正面解读其展现出的独特魅力,也能从反面显示出其怪异的取向。关键是看待的角度。立意的时候,考生可以抓住关键句“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来确定立意,比如“彰显个性”“创新与守规”等。选用文体的时候,考生可以选择记叙文,从正面彰显人的个性魅力和创新意识,也可以从反面用讽喻的形式发人深思;同样考生也可以选择议论文,借助论述阐述“创新”和个性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