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2008年高考全国卷语文答案
你想要全国卷一,还是全国卷二呢?都给你吧!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详解(全国卷Ⅰ)
第I卷
一、
1.【答案】C
【考点】考查现代汉语汉字的普通话的读音。
【解析】要注意方言误读(如A项和C项)和多音字(如B项)。A项的“圈养(quān)”应为“juàn”;B项的“牛虻(máng)”应为“méng”;D项的“探本溯源(shuò)”应为“sù”
2.
【答案】B
【考点】考查熟语的辨识。
【解析】探囊取物:比喻做事毫不费力,轻而易举就获得成功;异曲同工:比喻方法不同,收到的效果都一样;出人意表:表,外。即“出人意料”;量入为出:量,计量。根据收入的数额确定支出的数额,不能用来形容户外锻炼,属于用错对象,可改为“因人而异”,“因地制宜”。
3.
【答案】A
【考点】考查病句的辨识。B项“具有……作用”动宾搭配不当,改为“功效”;C项“承担了……主持”残缺宾语中心语,后面添加“的工作”;D项是结构混乱,“我们……问题”与前面脱节,可删除“我们……现象”使前后主语一致。
4.
【答案】B
【考点】考查语言的连贯。
【解析】可采用由易到难的方式进行排除,按照内在逻辑关系进行排序。如:③是⑤的结果,故③在⑤后面,排除D项;⑥是对③的具体解说,应该在③后面,排除A、C两项。
二、
5.
【答案】B
【考点】考查信息的筛选。
【解析】注意寻找标志词,诸如“之所以……是因为”,“总之”,“可见”之类的话。信息源在第1段。“其实……然而……所以”的几句话中,“然而”后面的内容就是本文写作的原因,据此,可排除C、D两项;B项中“广为世人所知”故用不着专文介绍,选B.
6.
【答案】A
【考点】考查信息的筛选、整合,A项混淆了可能性与必然性。信息源在第2段,原文是“盖天说是中国一种古老的天文学理论,传说出自周人之手的《周髀算经》说:‘天旬盖笠,地法覆盘。’”注意“传说”二字表可能性。
7.
【答案】C
【考点】考查根据原文推断和想象。
【解析】C项属于张冠李戴,信息源在第4段。原文是“平面盖天图……所绘星位必然因照顾角度而牺牲距离,而与实际天象不合……浑象上绘出的星图是目视星空的反象,相当于人从天外向下俯视。”
三、
8.
【答案】A
【考点】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
【解析】从语法分析和上下文推断两方面入手。A项“既而他盗入顺昌,部使者檄刚抚定”中,主语是“部使者”,“檄刚”是谓语,“檄”是谓语中心词,应当为动词,翻译为“发文告,敕令”。
9.
【答案】B
【考点】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解析】可采用排除法。如果写的不是廖刚如何如何,就可优先考虑排除,据此,可排除A项①“顺昌民以刚为命”写百姓敬重、信任“廖刚;C项②“是欲置我何地耶”写秦桧不满廖刚;D项①“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写的是廖刚奖励耕战的措施,不是安抚。
10.
【答案】D
【考点】考查对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解析】D项“以遏制秦桧”原文无此信息。
【参考译文】
廖刚字用中,是南剑州顺昌人。宜和初年,从漳州司录授国子录,提升监察御史。当时蔡京掌权,廖刚论奏无所顾忌。因双亲年老要求补授地方官,出朝为兴化军知军。钦宗即位,以右正言召回。父亲去世服丧,服丧期满,授工部员外郞,因母亲有病推辞不受。绍兴元年,邻州出现了盗贼,官吏全都逃走,顺昌人听廖刚的命令。廖刚告知跟随盗贼的人回来就业,接着其它盗贼进入顺昌,路监司下令廖刚安抚平定。廖刚派长子廖迟规劝盗贼,贼知道廖刚父子有信义,也都散去。君主的威势,希望考核旧制,挑选精锐为亲兵,平常作为防御,行动时作为中军,这是强干弱枝之法。”又进谏说:“国家艰难已达到顶点,现在正要图谋革新,像会稽这样的地方确实不是可以长久停留的。请营建建康,亲率六军前往作为固守的计策。以杜绝金人有攻占的想法。”母亲去世服丧,服丧期满,重新为给事中。廖刚进谏说:“国家不能一天没有军队,军队不能一天没有粮食。现在众将的军队防守江、淮,不知几万人,开始没有储蓄,每天等待东南运来的粮饷开饭,浙民已经贫乏,想除去这个忧患不如屯田。”于是献上三说,将校有能射猎耕种的,应当给予优厚的奖赏,每耕田一顷,给他升一级武阶;百姓愿意耕种的,借给他们粮种,用租赋偿还。皇上命令都督府安排这件事。当时朝廷追究章敦、蔡卞误国之罪,追贬他们,又下诏子孙不得在朝中做官。到这时章杰从崇道观任婺州知州,章仅从太府丞提举江东茶监事。廖刚密封交还诏书,认为这样做,以什么来表示惩戒,于是一并给与祠禄官。当时徽宗已经去世,皇上遇到初一十五还率领群臣遥拜洲圣,廖刚进谏说:“礼有厚薄,哥哥为君就用君礼对他,希望抑制圣心,只要逢年过节在内廷行家人礼就可以了。”郑亿年因与秦桧关系而得到美官,廖刚上疏明显揭发他的恶行,秦桧恨廖刚。金人背叛盟约,廖刚请求起用德高望重的旧相,安排到近藩,秦桧知道后说:“这是想把我放到什么地方呢?”改授工部尚书,而以王次翁为御史中丞。当初,边报到时,从官聚集在都堂,廖刚对郑亿年说:“你用百口保金人,现在金人已经背叛盟约,有什么面目还待在朝廷呢?”郑亿年为祠禄官而离朝。廖刚第二年退休,绍兴十三年去世。
第Ⅱ卷
四、
11.
(1)
【答案】每天等着吃从东南地区运来的军粮,浙地人民已经困乏,要解救这种祸患不如屯田。
【评分细则】大意2分,“哺”、“转饷”、“患”各1分
【考点】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
【解析】一定要有整体阅读的观念。据上下文推断。信息源“刚言:‘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今诸将之兵备江、淮,不知几万,初无储蓄,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可以推知。
(2)
【答案】兄长为国君时就用国君的礼仪对待他,自己为国君时用兄长的礼仪对待他就可以了。
【评分细则】大意3分,两个“君”、“兄”各1分
【考点】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
【解析】要注意活用。第二个“君”和“兄”是名次用作动词。
12.
(1)
【答案】“拳”和“退”,构成了一幅动静结合的的画面。(1)拳:形象地描绘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2分);(2)退:生动别致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2分)
【评分细则】正确选出传神的那个字且结合诗句解说了其含义和作用各得2分。
【考点】考查诗歌的炼字。
【解析】 炼字类题目的答题格式为: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其步骤为: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参考答案结合了步骤(1)和(2)
(2)
【答案】向往隐逸生活。(1)前两联由眼前之景联想到赤壁英豪,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慨叹(2分);(2)后两联由宿鹭、飞鸿的闲适联想到渔翁的扁舟,表达了“最羡鱼竿客”的心愿。
【考点】考查鉴赏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解析】答题格式为: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表达)什么感情;答题步骤: 评价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答题要点应包括三点:一是塑造的形象,二是作者的情感,三是作品的思想意义。考生要注意“知人论世”,对于不熟悉的作者,命题者多数有注解,比如这一首诗歌注释中说作者随苏轼游赤壁,即可大致猜出作者与苏轼被贬后的情趣相似:飘逸闲适。再结合诗歌中的“最羡鱼竿客”即可得出类似于“曹孟德乃一世之雄而今安在哉”的感叹,即“波流万世功”,从而产生“最羡鱼竿客”的隐逸情怀。
13.
【答案】(1)东望武昌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舳舻千里 酾酒临江 固一世之雄也
(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不如早还家 侧身西望长咨嗟 择师而教之 则耻相师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
【解析】命题者将初高中结合起来,将散文、赋、诗歌结合起来,兼顾各册教材。
五、
14.
【答案】①是通往西域边防的关隘;②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关口;③是王维《渭城曲》一诗中对古阳关的咏叹;④有关“阳关道”的民谚广为流传。
【评分细则】每个要点1分。
【考点】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解析】归纳文章要点的前提是准确筛选。信息源在第二段,“阳关这样的边塞之地之所以闻名遐迩,并不起始于王维的那首《渭城曲》,而是因为它自汉魏以来就是通往西域诸国最西边防上的重要关隘,是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必经关口。后来,‘阳关道’成为光明大道的代名词。”标志词“并不起始于……而是因为”前后即为答案要点。
15.
(1)
【答案】宽广的绿色林带与沙漠戈壁的反差巨大,使我突然产生了惊喜之感。
【评分细则】答出两者关系及我的心情,也即为什么“我”会产生这样的体验。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解析】重点关注“突然”和“绿色的海洋”。在什么情况下会有此心情的变化,“绿色的海洋”指什么,是答题的着眼点。
(2)
【答案】墙砖磨制的阳关砚,蕴含着历史文化气息,使我对阳关古城的感觉也变得温暖了一些一些
【评分细则】要结合上下文答出为什么有“暖意”。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解析】这里的“暖意”是怎么形成的,是思考的重点,一定要结合上下文乃至整篇文章的构思、立意、主旨进行。
(3)
【答案】出生入死的人生经历,使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对生活对生活有着深刻而丰富的感触感触,给后人留下了哲理和诗情。
【评分细则】要答出“将军和士兵”为何成了“哲学家和诗人”,即他们身上体现出或悟出的什么内容,使他们具有了诗人的激情,哲人的睿智和深邃。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解析】三个句子考查的都是含义丰富的关键词的理解。要注意结合文章,透过表面分析出其比喻义、象征义或引申义。
16、
【答案】①古代的军事重镇要道,如今已是平沙千里,广袤雄浑;②昔日“林草丰美”的阳关古城,如今已是红沙渺渺,苍凉悲壮;③古人对生死别离的感慨,追尽人间沧桑,凄凉悲惋。
【评分细则】每个要点2分。
【考点】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分析、评价。
【解析】首先要明白“苍凉”的本义,再结合文章的构思、主旨,分析阳关古道“沧桑”在哪些方面。
17、
【答案】(1)表达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及对今天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3分)(2)回应了文章开头的提问,使文章前后照应,并强化了作者的观点。(3分)
【评分细则】一问3分。第一问答出“豪情”得2分,答出“赞美”得1分;第二问答出“照应开头”得1分,答出“深化中心”得2分。
【考点】考查对文章主旨、作者情感的分析以及对文章结构(思路)的分析。
【解析】作者的情感和态度(即写作意图)要能够准确把握,是答这个题目的前提。结尾一般有卒章显志之说,是对作者观点和情感的集中展现。从郭小川的诗句本身,不难读出对夕非今比的“赞美“”,结合后面几段,作者的“豪情”溢于言表。结尾一般与开头或题目有密切关系,回答其作用可从此着眼,“照应开头”也就顺理成章了。
六、
18.
【答案】(1)“惠顾”改为“浏览”;(2)“你”改为“贵”;
(3)“可”改为“请”;(4)“洽谈”改为“联系”
【评分细则】改对1处1分
【考点】动态考查语言的得体。
【解析】语文生活化和鲜活化,集中体现在语言运用板块。求职信要委婉一些、诚恳一些,一些词语要注意使用场合和对象,可使用敬辞和谦辞来表达这个意思。如“惠顾”多用于商店对顾客的感谢之词;“你”、“可”通称,改为敬辞“贵”、“请”;“洽谈”,接洽商谈,书面语,专用词,改为“联系”之类的通称。
19、
【答案】示例:要不要灾难 对待灾难的态度
【评分细则】一空2分,两空5分。要求概括准确、简明。
【考点】考查语言的连贯和压缩语段
【解析】压缩时要注意上下文的连贯。第一空对应原文分号前的内容,第二空对应分号后的内容。
20.
【答案】示例:略
【评分细则】紧扣主题3分;有文采3分。
【考点】考查扩展语句和语言的连贯、生动。
【解析】中间的内容要突出主题“奥运”,至于文采可使用修辞手法,选用句式来体现。
略
2008年高考试题详解—语文(全国卷II)
第I卷
一、
1、
【参考答案】D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的能力
【解析】多音字需要结合语境来分析。A项中“不屈不挠”的“挠”应读“náo”,B项中“女娲”的“娲”应读“wā”,C项中“恫吓”的“吓”应读“hè”,D项几个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
2、
【参考答案】 C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
【解析】需根据语境和词义来分析。B项犯了张冠李戴的毛病,“各尽所能” 意思是“各人尽自己的能力去做”,主语应该是人,而不能是“博物馆的收费”。A项“无伤大雅”的意思“指虽有影响但对主要方面没有妨害”,B项“络绎不绝”意思是“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D项“伯仲之间”,比喻差不多,难分优劣。这三项成语使用均恰当。
3 、
【参考答案】C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解析】需要熟练掌握病句的几种类型。A项搭配不当,“具有”和“享受”不能搭配,可以将“享受”改为“特色”;B项成分残缺和语序不当,“实施”缺少宾语中心语,第一分句可以改为“该县认真开展这一全省规划的八件实事之一的‘村村通’安装工作”;D项表意不明和语序不当,“还没到时间”改为“还没到上课时间”,“村民来听课”改为“来听课的村民”。
4、
【参考答案】B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和文章逻辑顺序安排的能力
【解析】解答时需要通读全部文句,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内容。文段先讲“动车组”的优越性,再讲“异常情况”时的特点,注意“同时”“并”“一旦”等语言标志。
二、
5、
【参考答案】C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以及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析】解答时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A项顾此失彼,“朝廷禁用金银进行交易”,但民间已经开始了;B项断章取义,是学术界的观点与实际不符;D项因果倒置,“白银成为了合法货币”后才使“中国对白银的巨大需求”。C项根据文章第一段的信息可知为正确选项。
6、
【参考答案】A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和分析、推断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析】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A项无中生有,在原文中并无“经济恶化,财政困难”等信息。B、C、D三项可以筛选和整合第二段和第三短信息看出均为正确选项。
7、
【参考答案】D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
【解析】需要根据原文信息和人文知识推断。D项夸大事实,“中国对于白银的巨大需求”应为“白银的货币化”,“ 开始形成”应为“开端”。 A、B、C、三项可以根据原文第二段信息推断,均为正确选项。
三、
8、
【参考答案】C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的能力
【解析】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C项“乃”,应为“副词,却,竟然”。 再根据上下文词义和用法推断可知A、B、D三项词的解释,均为正确的。
9、
【参考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析】在解答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两个短语的含义,再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短语对应。B项中第一句是高祖的评价,属于“受赏识”,第二句是对家人的要求,属于“善治家”,因而B项为正确答案。A项中第一句是王昙首的优点,不属于“受赏识”,第二句是王昙首的品质,也不属于“善治家”。C项中第一句是王昙首的功绩,第二句是王昙首与家人的关系,均不和题干要求吻合。D项第一句是皇上的评价,基本可以看作“受赏识”,第二句是王昙首自谦之词,不属于“善治家”。所以,A、C、D三项均不合题意。
10
、
【参考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析】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选文细节处的理解。B项无中生有,原文中并无“太祖也赏识昙首,晋升他的官职”的信息。A项是王昙首对基本情况介绍,C项讲王昙首在平定谢晦事后的一件事情,D项讲王昙首化解义康和其兄王弘的矛盾。A、C、D三项内容符合原文相关内容。
第Ⅱ卷
四、
【参考答案】
(1)既然参加了英明勇武的军队,自然会使怯懦者具有坚强的意志。
(2)近日的事,祸端将要酿成,幸亏陛下英明果断,因而严惩了罪人。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
【解析】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力求做到文从句顺。第(1)句注意“从”、“自”等词的落实,第(2)句注意“赖”、“斯” 等词的落实。
12、
【参考答案】
(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
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呜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考点】本题第(1)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考查考生对诗眼的把握,第(2)题重点考查考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析】解答时,除把握全诗内容外,还要结合作者及注释内容理解。第(1)题从“网”的有形和无形思考,联系诗歌的表达技巧思考作答;第(2)题把伤春(伤时)和诗人自身遭遇联系起来分析。
13、
【参考答案】
(1)臂非加长也 声非加疾也 非利足也
非能水也 君子生非异也
(2)故不为苟得也 故患有所不辟也
未云何龙 不霁何虹 高低冥迷
每答对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解析】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注意不写错别字。
五、
14、
【参考答案】
①作者独自住在阴森凄苦的大院里:②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京城一片黑暗。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析】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筛选并整合第一段的信息可以得出第①个要点;筛选并整合第三段的信息可以得出第②个要点。
15、
【参考答案】
(1)①孤独的脚步声表明作者一步步走近住所:②暗示了环境的幽深。
(2)①表明在新的生活环境里,马缨花无论何时都充满生机;②就像作者喜悦幸福的心情。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
【解析】解答需要联系前后文,分析文句的字面含意和深层含意,还应适当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16、
【参考答案】
马缨花的出现做反衬;②为对比马缨花十三年前和如今的不同提供环境背景。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解析】解答时,需要把握全文内容、行文思路和材料安排的目的。
17、
【参考答案】
第一问:
①“光与影的对比”是指新旧时代马缨花的对比;②“光”中的马缨花长在阳光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③“影”中的马缨花长在阴森凄苦的深院里,给苦闷寂寞的作者以心灵的慰藉。
第二问:
①马缨花是作者在新旧时代情感寄托的载体;②作者通过写对马缨花感情的变化,表现出心情和生活态度的变化。
【考点】本题第一问重点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第二问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等能力。
【解析】解答时需要结合全文内容,和自己的理解综合解答。第一问还需整合原文中相关信息作答,第二问和第一问有继承性,同时联系作者处境和遭遇作答。
六、
18、
【参考答案】
(1)“两位”删去,或改为“二人”、“两人”、“两个”。
(2)“他”改为“杨先生”。
(3)“拜读”改为“看”。
(4)“大作”改为“作品”。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解析】解答时注意尊称和谦称的区别。
19、
【参考答案】
(1)①⑥⑧ (2)②⑤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等能力
【解析】①与“广大”重复,⑥与后文矛盾,⑧多余了,应承前省;②⑤删掉后会改变短语结构,而改变文意。
20、
【参考答案】示例:一片树叶,是一颗生命的水滴;一颗树木,是一条生命的长河;一片森林,是一汪生命勃发的大海。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选用、仿用句式和语言表达连贯,以及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的能力
【解析】解答时要严格按题目“语意逐步加强”的要求进行。
七、略
❷ 2008年广东高考试题(数学、物理、理科基础、语文、英语)word版!
试试这个
语文http://www.gzstw.net/GDS/ShowSoft.asp?SoftID=789
数学(文)http://www.gzstw.net/GDS/ShowSoft.asp?SoftID=763
英语://www.gzstw.net/GDS/ShowSoft.asp?SoftID=790
理科基础http://www.gzstw.net/GDS/ShowSoft.asp?SoftID=792
物理http://www.gzstw.net/GDS/ShowSoft.asp?SoftID=851
❸ 2008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阅读
《河的第三条岸》是庄子式的寓言,用文学来传达形而上的哲学观念,传达作者对世界、人生的看法。
而作者对于世界与人生的看法究竟是什么?
这是一个多元的甚至没有确切可能的答案——就像“河的第三条岸”。所有的猜解只是向“可能”接近,但没有标准。
我猜解的可能性是:
1、等待
等待的最终结果等待的失败和无法等待;等待的结果与付出的时间和代价无关;等待的结果与内心的期望的结果完全不同。
任贤齐唱“我等的船还不来”,如果用一生等待的船真的来了呢?发现,自己却只是叶公好龙一场?刘德华在《十面埋伏》对章子怡说:.“三年来,我无时无刻都在想念你。”还说:.“我等了你三年,比不上他陪你三天。”
2、逃离
逃离了现场逃离了世俗流放了心。
尽职、本分、坦白——意味着责任、坚守与诚实,这是最高美德。然而,最高美德在没有激情的世俗中开始无奈,继而,绝望,以至冷酷到底,没有亲情可以感动他,没有世俗可以约束带他。逃离就意味着决裂。
其实,“我”一直没有理解父亲,就算理解了父亲,也没有父亲那种毅然决然的勇气。
最后,当“我”面临生老病死的困惑的时候,曾经想“顶上父亲的位置”,然而,最终的“我”并没有踏上那只船。
3、坚忍
在女性的爱的内涵中,坚忍是最大的“爱的美德”之一。
母亲背着一个家庭的生活;母亲在无法改变父亲离开时只是脸色苍白,那是绝望——想起薛宝钗看着贾宝玉去考科举时的模样;母亲的带着羞辱的舆论中保持镇定;母亲除了承担家庭的生活压力与社会的舆论压力,还须要给一个不可能上岸的丈夫准备粮食;母亲最后走了。
母亲是现实的勇者;父亲是精神的勇者;而我,对精神家园的守望最后幻灭成了无尽的恐惧……
❹ 求08年到13年广东高考语文试卷文件,txt格式
我这边只有08年之前的了
❺ 2008 高考语文核按钮(广东卷)参考答案
没有答案啦~自己做题吧^
❻ 2008年高考语文试卷广东卷答案··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参考答案(仅供参考)
1.D(A项分别是rùn/yùn shàn/zhān tiáo/ tiáo;B项zhì/shì jùn/jùn qiǎng/jiàng;C项yì/yì tī/tí mǒ/mā;D项pàn/bàn òu/shū sè/sài)
2.D(A扣人心弦:形容诗文、表演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动;B怨声载道:怨恨的声音充满道路。形容群众普遍不满。义无反顾: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不退缩回顾;怒形于色:内心的愤怒在脸上显露出来。
3.B(A“反而”使用不当;C“改善”缺宾语,在“缺乏”后缺增加“情况”;D句式杂糅,“都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改为“都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或“都是靠电磁力来实现的”。
4.B(按总分结构排序。)
5.C(A应为“赈济”;B应为“抓获、扣留、收监”;D应为“高兴地降服”)
6.A(A于是、就;趁机。B跟、同。介词。C来、用来。连词。D到。介词。)
7.B(“之”代他,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8.C(A“厉武将军”是丁乾的官名,而非元帝所封周访的官名。B文中“被皇帝赏识”并非因“蒙冤不会忍气吞声”,文中指的是“帝不罪之”。D把“采纳”误解为“收集粮食等军需品”。)
9.访练兵简卒 / 欲宣力中原 / 慨然有平河洛之志 / 善于抚纳士众 / 皆为致死 / 闻敦有不臣之心 / 访恒切齿 / 敦虽怀逆谋 / 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翻译(1)当时陶侃担任闲官,周访举荐他做主簿的官职,与他结为好友,并把女儿嫁给陶侃的儿子陶瞻。
(2)人们往往有一些优点,很少不自己称赞自己的,你的功劳那么大,却没有说一句,这是为什么呢?
10.(1)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
(2)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11(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3)醉里挑灯看剑 沙场秋点兵
(4)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12.C、D(C项信息来源于第2段,“全靠读者的思考与联想来完成”与文中“在凝神注视梅花时,你可以将全副精神专注于它本身的形象,就像注视一幅梅花画似的,无暇思索它的意义或是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时你仍有所觉,这就是梅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所现的‘意象’。这种‘觉’就是克罗齐所说的‘直觉’”不符;D项“而非艰苦思索的结果”与原文第4段中的灵感是“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相悖。评分标准:多选、错选的不给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的给2分)
13.C(判断此题主要来自第3段内容。A项“注意到了韵脚变化和重章叠唱的特点”,B项的“领悟到了诗人当时的志向与理想”,D项的“体味到了西湖深厚的文化积淀”,都属于“名理的知”。
14.正确。因为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靠的是“直觉的知”,读者要将全副精神专注于诗本身的形象上,才能得到其“意象”,而如果加入“名理的知”就不能在直觉中形成独立自足的意象,那形成不了“诗的境界”。(主要信息来自于第4、5两段。)
15.从“见”升华为“诗的境界”需要用“直觉”见出来,经过思考之后,豁然贯通,“诗的境界就会像灵光一现似的突现在眼前。
16.首先父亲需要我替他送食物,我是父亲的精神理解者和支持者,我还是父亲理想的继承者,所以孤独的父亲需要我。
17.母亲是一个善良勤劳想过幸福生活但又守旧的家庭妇女。她对父亲的理想不理解,不支持,知道父亲的行动后,她只有一句“如果你出,出就呆在外面,永远别回来。”对于父亲的举动,她觉得羞辱。但对父亲,她虽不理解,在物质方面是支持的,把食物放在“我”很容易偷到的地方。可见她是一个善良勤劳想过幸福生活但又守旧的家庭妇女。
18.如果说“河的第三条岸”是“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既支持,但又害怕、不理解。首先是支持,表现在乐意跟随父亲一起上船;在父亲需要的时候帮助你“偷”食物;当全家人都走了我还在默默地守护着父亲,说“无论何时,我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其次是不甚理解,少年的不理解,只为了追求而去,当父亲接受你的提议后,我浑身战栗,害怕极了,甚至“发疯似的逃掉”,把父亲看作是“另一个世界来的人”。
19.“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指的是生长和繁衍的技术基本没有变。“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指的是我们从那一个古老的分子至今,我们真的已经走得很远了。(抓住语句在段中的前后文去理解句子的含义。)
20.“惨淡经营”移用手法,把用于人的词语用到细胞的演变上,生动形象。“让进”一词把分子演进过程用拟人化的手法表达出来,形象生动。“白搭”是口语化的语言,明白自然地把某些科学家的不出错误的研究加以讽刺。“玩意儿”也是口语化的语言,同样清楚明白地说明了“完美无瑕的一模一样的复本”的分子。(抓住科普小品的语言特点进行说明,可分为生动形象、口语化。)
21.“绝妙的错误”指的是DNA的演变过程,在不断的“错误”中由单细胞生物逐渐形成不同的生物。之所以称为“错误”是指演变过程中“每一个突变都是某种随机的全然自发的意外”,比如“在进化路上的某处,核苷酸旁移,让进了新成员;也可能还有病毒迁移进来,随身带来一些小小的异己的基因组;还有来自太阳或外层空间的辐射在分子中引起了小小的裂缝,于是就孕育出人类”这些错误。说错误是“绝妙”的主要是说这一个个的意外错误,才成就了今天的生物。所以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
22.第一方面:对知识的获取满足于感性的把握。第二方面:阴柔之风过盛,阳刚之气不足。(或具有很强猎奇心理,对历史缺乏兴趣。)第三方面:满足于传统,忘记了开新。(或阅读过于功利,影响年轻一代。)
23.可从小孩的角度也可从妇女(或妈妈)的角度,只要围绕“情深”书写,运用两种以上的修辞方法,鲜明生动即可得满分。
24.(略)
❼ 2008年高考语文(广东卷)模拟题(一)答案
2008年高考语文(广东卷)模拟试题(一)
一
1.C(A项,“媲”读pì,其余都读bì;B项,“盥”读guàn,其余都读huàn;C项,加点的字全都读yù;D项,“炽”读chì,其余都读zhì。)
2.A(固若金汤:金属造的城墙,滚烫的护城河。形容工事无比坚固。不能用来形容“歌舞升平景象”。)
3.B(休止:停止。止境:尽头/持续:延续不断。继续:(活动)连下去;延长下去;不间断/完善:完备美好。完全:齐全;不缺少什么/同步:指互相关联的事物在进行速度上协调一致。同时:同一个时候。根据语境,应选B。)
4.C(A语序不当,应是“另谋生路,早谋生路,谋好生路”。B “塑造”缺宾语,在“出格”后加“的形象”。D关联词语“只有……就……”搭配不当,应用“只有……才……”)
二
5.B(滋:滋生、蔓延。)
6.D(连词,就。A项①表并列关系;②表修饰关系。B项①表目的连词,来;②介词,凭借。C项①结构助词,的;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B(①“则其心洒然而醒”是“乐”的实质;②由“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可知这不是“公之乐”;③④由“天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可知均是“公之乐”;⑤写同游者的“喜”与“幸”。)
8. C(由“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可知)
9.(1)有人喝醉并且劳累了,就一定会到醒心亭观望风景。(3分,翻译对关键词“或”“即”各得1分,语句通顺得1分。)(2)边远地区的人、鸟和兽、草木生长都适当合宜,这才是欧阳修的快乐。(3分,翻译对关键词“夷狄”“宜”各得1分,语句通顺得1分。“夷狄”译成“少数民族”也对。)(3)那么凡是与他在这里同游的人,难道可以不感到欢喜和幸运吗?(3分,翻译对“同游于此”和“其可”各得1分,语句通顺得1分。)
10.(1)天寒地冻,草木凋零,人迹罕至,冰雪覆盖,远山显得特别明净空旷;(2分)天色晚了,万籁俱寂,相送无语,黄河水流声音显得更大更急促。(2分)用天寒、日暮恶劣的环境烘托伤心愁苦的离别之情。(2分)
11.(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3)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4)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三
12.B(3分。提示:B说的是评论界,不是“我们多数人”。)
13.A E(6分,一个选项占3分。)
14. 媚俗,倾力地打扮和简化历史,以满足具备初中文化程度的大众趣味之所好;随意摆布和利用“历史”,对历史不去廓清真相,对现实不去警醒人慎终追远、激浊扬清;容不得批评,切断和遗弃了优良的学术传统。(4分,每一点1分,语句通顺1分。)
15.对历史要注重反思(1分),对现实要强调忧患意识(坚持立足现实而面向历史的文化忧患意识和反思意识)(1分);允许批评,包容异见,讲史和写史要弃虚就实,有的放矢(2分)。(在答对前面的要点的基础上,语句通顺得1分。)
四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16.选择了一个雪花飘飞的冬夜,重点突出了火盆的描写,突出了环境的静谧和温馨,同时也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17. (1)为了刻画陌生人凶残而丑恶的嘴脸,从其熟练的动作来看,他是一个惯犯,一个惯犯也看不出老夫妇的破绽,从侧面衬托出老夫妇感情的投入与逼真。(3分)(2)一来歹徒以为楼上有更贵重的东西,二来如果楼上有人会对其作案造成威胁,他必须去探个究竟。(2分)
18. 两位老人唯一的儿子早在数年前的一个冬天就死了,因为儿子是他们的希望,是他们的精神支柱,是这种难以割舍的情感促使他们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他们总念叨着儿子,关心着儿子,保护着儿子。小说这样的设置,把老夫妇对儿子真切的感情和深深的爱表现得淋漓尽致。(4分)另外,整篇小说都是按照老夫妇的儿子在楼上学习而展开的,但是到最后楼上根本就没有人,是空的,令人出乎意料之外,这是小说悬念设置最成功的地方。(2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说明】这道题选材的内容很新,考生对选材的内容可能也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考生应该扣紧文本,不要被已有印象所干扰。
19.①整体封装阶段:将沉船、载物与其周围泥沙按照原状固定在特殊的钢制沉箱内。②整体起吊阶段:巨型浮吊将沉船和各类分散、易碎的文物一体化、一次性起吊。③整体托浮阶段:巨型浮吊将上沉箱垂直上提并平移至海底驳船,再由驳船托出水面。④整体入宫阶段:将上沉箱原封移入可人为控制环境的“水晶宫”进行考古发掘。(4分,一点1分)
20.⑴穿梁的环境恶劣,沉船地点海水极深,能见度极低。⑵钢梁极其粗长,重量极大,而穿孔极为狭窄。⑶沉箱底部淤泥坚硬。⑷工作对象是文物,一旦不慎碰坏将造成巨大损失。(5)缺少现成经验,只能靠实验摸索。(5分,每一点1分)
21.⑴“南海一号”所在海域的海水能见度极低,水太深,只有实施整体打捞,才能保证珍贵文物考古信息完整性。(3分)⑵“南海一号”古沉船在水下浸泡了800多年,船体非常脆弱,只有实施整体打捞,才能降低对沉船本身的水下考古打捞的难度,并保证沉船本身的完好性。(3分)
五
22.【示例】散文写的是平常生活,不是刻意营造出来的,是悟出来的;小说写的是吸引人的生活,要有情节起伏;诗歌写的是理想的生活,要有丰富的想象。(6分,每句2分,意思基本符合就可以给分。本题考查的实际上是文学语言与一般性的语言的转换。)
23.【示例】从这一次的调查结果来看,高中生与初中生的课外阅读选择基本上是一致的。(2分)文艺类读物仍然是中学生课外阅读的主流,但是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有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的趋向。(2分)喜欢阅读政史类、科普类、军事类读物的也占有一定的比例,除此之外,喜欢阅读其他内容读物的学生所占的比例也不少。(2分。)
❽ 广东省2008年语文高考试题答案
链接地址在最下面……
------------------------------------------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参考答案(仅供参考)
1.D(A项分别是rùn/yùn shàn/zhān tiáo/ tiáo;B项zhì/shì jùn/jùn qiǎng/jiàng;C项yì/yì tī/tí mǒ/mā;D项pàn/bàn òu/shū sè/sài)
2.D(A扣人心弦:形容诗文、表演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动;B怨声载道:怨恨的声音充满道路。形容群众普遍不满。义无反顾: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不退缩回顾;怒形于色:内心的愤怒在脸上显露出来。
3.B(A“反而”使用不当;C“改善”缺宾语,在“缺乏”后缺增加“情况”;D句式杂糅,“都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改为“都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或“都是靠电磁力来实现的”。
4.B(按总分结构排序。)
5.C(A应为“赈济”;B应为“抓获、扣留、收监”;D应为“高兴地降服”)
6.A(A于是、就;趁机。B跟、同。介词。C来、用来。连词。D到。介词。)
7.B(“之”代他,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8.C(A“厉武将军”是丁乾的官名,而非元帝所封周访的官名。B文中“被皇帝赏识”并非因“蒙冤不会忍气吞声”,文中指的是“帝不罪之”。D把“采纳”误解为“收集粮食等军需品”。)
9.访练兵简卒 / 欲宣力中原 / 慨然有平河洛之志 / 善于抚纳士众 / 皆为致死 / 闻敦有不臣之心 / 访恒切齿 / 敦虽怀逆谋 / 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翻译(1)当时陶侃担任闲官,周访举荐他做主簿的官职,与他结为好友,并把女儿嫁给陶侃的儿子陶瞻。
(2)人们往往有一些优点,很少不自己称赞自己的,你的功劳那么大,却没有说一句,这是为什么呢?
10.(1)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
(2)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11(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3)醉里挑灯看剑 沙场秋点兵
(4)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12.C、D(C项信息来源于第2段,“全靠读者的思考与联想来完成”与文中“在凝神注视梅花时,你可以将全副精神专注于它本身的形象,就像注视一幅梅花画似的,无暇思索它的意义或是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时你仍有所觉,这就是梅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所现的‘意象’。这种‘觉’就是克罗齐所说的‘直觉’”不符;D项“而非艰苦思索的结果”与原文第4段中的灵感是“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相悖。评分标准:多选、错选的不给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的给2分)
13.C(判断此题主要来自第3段内容。A项“注意到了韵脚变化和重章叠唱的特点”,B项的“领悟到了诗人当时的志向与理想”,D项的“体味到了西湖深厚的文化积淀”,都属于“名理的知”。
14.正确。因为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靠的是“直觉的知”,读者要将全副精神专注于诗本身的形象上,才能得到其“意象”,而如果加入“名理的知”就不能在直觉中形成独立自足的意象,那形成不了“诗的境界”。(主要信息来自于第4、5两段。)
15.从“见”升华为“诗的境界”需要用“直觉”见出来,经过思考之后,豁然贯通,“诗的境界就会像灵光一现似的突现在眼前。
16.首先父亲需要我替他送食物,我是父亲的精神理解者和支持者,我还是父亲理想的继承者,所以孤独的父亲需要我。
17.母亲是一个善良勤劳想过幸福生活但又守旧的家庭妇女。她对父亲的理想不理解,不支持,知道父亲的行动后,她只有一句“如果你出,出就呆在外面,永远别回来。”对于父亲的举动,她觉得羞辱。但对父亲,她虽不理解,在物质方面是支持的,把食物放在“我”很容易偷到的地方。可见她是一个善良勤劳想过幸福生活但又守旧的家庭妇女。
18.如果说“河的第三条岸”是“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既支持,但又害怕、不理解。首先是支持,表现在乐意跟随父亲一起上船;在父亲需要的时候帮助你“偷”食物;当全家人都走了我还在默默地守护着父亲,说“无论何时,我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其次是不甚理解,少年的不理解,只为了追求而去,当父亲接受你的提议后,我浑身战栗,害怕极了,甚至“发疯似的逃掉”,把父亲看作是“另一个世界来的人”。
19.“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指的是生长和繁衍的技术基本没有变。“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指的是我们从那一个古老的分子至今,我们真的已经走得很远了。(抓住语句在段中的前后文去理解句子的含义。)
20.“惨淡经营”移用手法,把用于人的词语用到细胞的演变上,生动形象。“让进”一词把分子演进过程用拟人化的手法表达出来,形象生动。“白搭”是口语化的语言,明白自然地把某些科学家的不出错误的研究加以讽刺。“玩意儿”也是口语化的语言,同样清楚明白地说明了“完美无瑕的一模一样的复本”的分子。(抓住科普小品的语言特点进行说明,可分为生动形象、口语化。)
21.“绝妙的错误”指的是DNA的演变过程,在不断的“错误”中由单细胞生物逐渐形成不同的生物。之所以称为“错误”是指演变过程中“每一个突变都是某种随机的全然自发的意外”,比如“在进化路上的某处,核苷酸旁移,让进了新成员;也可能还有病毒迁移进来,随身带来一些小小的异己的基因组;还有来自太阳或外层空间的辐射在分子中引起了小小的裂缝,于是就孕育出人类”这些错误。说错误是“绝妙”的主要是说这一个个的意外错误,才成就了今天的生物。所以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
22.第一方面:对知识的获取满足于感性的把握。第二方面:阴柔之风过盛,阳刚之气不足。(或具有很强猎奇心理,对历史缺乏兴趣。)第三方面:满足于传统,忘记了开新。(或阅读过于功利,影响年轻一代。)
23.可从小孩的角度也可从妇女(或妈妈)的角度,只要围绕“情深”书写,运用两种以上的修辞方法,鲜明生动即可得满分。
24.(略)
❾ 2008年广东高考语文试卷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解析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滋润/蕴含 赡养/瞻仰 调试/调和
B、对峙/嗜好 竣工/英俊 强迫/倔强
C、造诣/逃逸 堤岸/提拔 抹黑/抹布
D、湖畔/装扮 怄气/枢纽 阻塞/边塞
【标准答案】.D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察字音,这是基础,(A项分别是rùn/yùn shàn/zhān tiáo/ tiáo;B项zhì/shì jùn/jùn qiǎng/jiàng;C项yì/yì tī/tí mǒ/mā;D项pàn/bàn òu/shū sè/sài)
【高考考点】 对新课标所要求的注音要求掌握!!
【易错提醒】 A项和B 项考生容易判错!!
【试题解析】 A扣人心弦:形容诗文、表演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动;B怨声载道:怨恨的声音充满道路。形容群众普遍不满。义无反顾: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不退缩回顾;怒形于色:内心的愤怒在脸上显露出来。
【高考考点】成语是基础!
【易错提醒】对成语也是不能理解!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对这部小说的人物塑造,作者没有很好地深人生活、体验生活,凭主观想象加了一些不恰当的情节,反而大大减弱了作品的感染力。
B、煨桑是一种既古老又普遍的藏俗,有着固定的仪式:先把柏树枝和香草堆在山头或河岸的空地上,中间放上糌粑或五谷,然后洒上几滴水,点燃以祭祀神灵。
C、我们平时所用的调味品醋,含有氨基酸、钙、磷、铁和维生素B等成分,被皮肤吸收后可以改善面部皮肤营养缺乏。
D、高速磁悬浮列车没有轮子和传动机构,运行时与轨道不完全接触,列车的悬浮、驱动、导向和制动都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
【标准答案】D
【试题解析】A“反而”使用不当;C“改善”缺宾语,在“缺乏”后缺增加“情况”;D句式杂糅,“都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改为“都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或“都是靠电磁力来实现的”。
【高考考点】 病句的基本类型
【易错提醒】病句不能改出!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禹贡》主要以山脉、河流和海洋为自然分界,把所描述的地区分为九州,不受当时诸侯割据形势的局限,把广大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分别阐述九州的山川、湖泽、土壤、物产等,是自然区划思想的萌芽。
【试题解析】 (按总分结构排序。)
【高考考点】对语言的感知能力!!
【易错提醒】不知怎么排!!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周访字士达,本汝南安城人也。汉末避地江南,至访四世。吴平,因家庐江寻阳焉。访少沉毅,谦而能让,果于断割,周穷振乏,家无余财。为县功曹,时陶侃为散吏①,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访察孝廉,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及元帝渡江,命参镇东军事。时有与访同姓名者,罪当死,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数十人皆散走,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寻以为扬烈将军,讨华轶。所统厉武将军丁乾与轶所统武昌太守冯逸交通,访收斩之。逸来攻访,访率众击破之。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轶众溃,遂平江州。
帝以访为振武将军,命访与诸军共征杜弢。弢作桔槔打官军船舰,访作长岐枨以距之,桔槔不得为害。访复以舟师造湘城,军达富口,而弢遣杜弘出海昏②。访步上柴桑,偷渡,与贼战,斩首数百。贼退保庐陵,复围弘于庐陵。弘大掷宝物于城外,军人竞拾之,弘因阵乱突围而出。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弘入南康,太守率兵逆击,又破之,奔于临贺。帝又进访龙骧将军。
访既在襄阳,务农训卒,勤于采纳。王敦患之,而惮其强,不敢有异。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智勇过人,为中兴名将。性谦虚,未尝论功伐。或问访曰:“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访曰:“将士用伞,访何功之有!”士以此重之。
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选自《晋书?周访传》,有删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周穷振乏,家无余财 振作
B、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 收留
C、访复以舟师造湘城 前往
D、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 愉快
【标准答案】C
【试题解析】(A应为“赈济”;B应为“抓获、扣留、收监”;D应为“高兴地降服”)
【高考考点】文言基本解释!!
【高考考点】对文言的感知能力!!
7、下列各句中的“之”,属于代词作前置宾语的一项是 (3分)
A、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B、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
C、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
D、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
【标准答案】B
【试题解析】“之”代他,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高考考点】文言基本解释!!
【易错提醒】文言基本解释!!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周访功绩卓著,曾先后被朝廷授予扬烈将军、厉武将军、龙骧将军等职务,成为一代名将。
B、周访性格刚强,一旦蒙冤决不会忍气吞声。为此,他深受皇帝赏识,并得到了奖励提拔。
C、在讨伐敌人的战斗中,周访亲临前线指挥。他既英勇果断,又能随机应变,因而屡战屡胜。
D、在襄阳时,周访重视生产、军训,勤于收集粮食等军需品,王敦因此很害怕,不敢
【标准答案】C
【试题解析】A“厉武将军”是丁乾的官名,而非元帝所封周访的官名。B文中“被皇帝赏识”并非因“蒙冤不会忍气吞声”,文中指的是“帝不罪之”。D把“采纳”误解为“收集粮食等军需品”。)
【高考考点】文言整体感知!!
9、断句和翻译。(10分)
⑴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4分)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⑵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
【试题解析】(1)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
(2)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⑴吾尝终日而思矣, ;吾尝跛而望矣, 。
(《荀子?劝学》)
⑵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 。
(李商隐《锦瑟》)
⑶ ,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
(辛弃疾《破阵子》)
⑷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 。(苏轼《赤壁赋》)
【试题解析】(11.(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3)醉里挑灯看剑 沙场秋点兵
(4)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诗与直觉 朱光潜
无论是欣赏或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这里“见”字最紧要。凡所见皆成境界,但不必全是诗的境界。一种境界是否能成为诗的境界,全靠“见”的作用如何。
诗的“见”必为“直觉”。有“见”即有“觉”,觉可为“直觉”,亦可为“知觉”。直觉必须是对于个别事物的知,“知觉”必须是对于诸事物中关系的知,亦称“名理的知”。例如,看见一株梅花,你觉得“这是梅花”,“它是冬天开花的木本植物”,“它的花是香的,可以摘来插瓶或送人”等等,你所觉到的是梅花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就是它的“意义”。意义都从关系见出,了解意义的知都是“名理的知”,都可用“A为B”公式表示出来。认识A为B,便是知觉A,便是把所觉对象A归纳到一个概念B里去。就名理的知而言,A自身无意义,必须与B、C等发生关系才有意义。我们的注意不能在A本身停住,必须把A当作一块踏脚石,跳到与A有关系的事物B、C等等上去。但是所觉对象除开它的意义之外,尚有它本身形象。在凝神注视梅花时,你可以将全副精神专注于它本身的形象,就像注视一幅梅花画似的,无暇思索它的意义或是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时你仍有所觉,这就是梅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所现的“意象”。这种“觉”就是克罗齐所说的“直觉”。
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它是“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内容。比如说崔颢的《长干曲》,你必须在一顷刻中把它所写的情境看成一幅新鲜的图画,或是一幕生动的戏剧,让它笼罩住你的全部意识,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玩味它,以至于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暂时忘去。在这一顷刻中你不能同时起“它是一首唐人五绝”、“它用平声韵”、“横塘是某处地名”、“我自己曾经被一位不相识的人认为同乡”之类的联想。这些联想一发生,你立刻就从诗的境界迁移到名理世界和实际世界了。
这番话并非否认思考和联想对于诗的重要。作诗和读诗,都必用思考,都必起联想,甚至于思考愈周密,诗的境界愈深刻;联想愈丰富,诗的境界愈完美。但是在用思考起联想时,你的心思在旁驰博骛,决不能同时直觉到完整的诗的境界。思想与联想只是一种酝酿工作。直觉的知常进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亦可酿成直觉的知,但决不能同时进行,因为心本无二用,而直觉的特色尤在凝神注视。读一首诗和作一首诗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思索之后,一旦豁然贯通,全诗的境界于是像灵光一现似的突现在眼前,使人心旷神怡,忘怀一切。这种现象通常被人称为“灵感”。诗的境界的突现都起于灵感。灵感亦并无神秘之处,它就是直觉,就是“想象”,也就是禅家所谓的“悟”。
一个境界如果不能在直觉中成为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那就还没有完整的形象,就还不成为诗的境界。一首诗如果不能令人当作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看,那还有芜杂凑塞或空虚的毛病,不能算是好诗。古典派学者向来主张艺术须有“整一”,实在有一个深埋在里面,就是要使在读者心中能成为一种完整的独立自足的境界。 (本文有删改)
13、下面对诗的赏析,符合“直觉的知”的一项是 (3分)
A、在欣赏《诗经?蒹葭》时,注意到了韵脚变化和重章叠唱的特点。
B、在欣赏曹操《观沧海》时,领悟到了诗人当时的志向与理想。
C、在欣赏杜甫《望岳》时,感觉到了泰山的巍峨高大、雄伟壮丽。
D、在欣赏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时,体味到了西湖深厚的文化积淀。
【试题解析】12.C、D(C项信息来源于第2段,“全靠读者的思考与联想来完成”与文中“在凝神注视梅花时,你可以将全副精神专注于它本身的形象,就像注视一幅梅花画似的,无暇思索它的意义或是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时你仍有所觉,这就是梅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所现的‘意象’。这种‘觉’就是克罗齐所说的‘直觉’”不符;D项“而非艰苦思索的结果”与原文第4段中的灵感是“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相悖。评分标准:多选、错选的不给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的给2分)
13.C(判断此题主要来自第3段内容。A项“注意到了韵脚变化和重章叠唱的特点”,B项的“领悟到了诗人当时的志向与理想”,D项的“体味到了西湖深厚的文化积淀”,都属于“名理的知”。
14、在“诗的境界”形成的过程中,只能有“直觉的知”而不能有“名理的知”。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4分)
15、“见”升华为“诗的境界”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4分)
【试题解析】14.正确。因为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靠的是“直觉的知”,读者要将全副精神专注于诗本身的形象上,才能得到其“意象”,而如果加入“名理的知”就不能在直觉中形成独立自足的意象,那形成不了“诗的境界”。(主要信息来自于第4、5两段。)
15.从“见”升华为“诗的境界”需要用“直觉”见出来,经过思考之后,豁然贯通,“诗的境界就会像灵光一现似的突现在眼前。
❿ 求广东省历年高考语文试题(2000-2008)
http://www.lnyuwen.com.cn/zthb075.htm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解析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滋润/蕴含 赡养/瞻仰 调试/调和
B、对峙/嗜好 竣工/英俊 强迫/倔强
C、造诣/逃逸 堤岸/提拔 抹黑/抹布
D、湖畔/装扮 怄气/枢纽 阻塞/边塞
【标准答案】.D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察字音,这是基础,(A项分别是rùn/yùn shàn/zhān tiáo/ tiáo;B项zhì/shì jùn/jùn qiǎng/jiàng;C项yì/yì tī/tí mǒ/mā;D项pàn/bàn òu/shū sè/sài)
【高考考点】 对新课标所要求的注音要求掌握!!
【易错提醒】 A项和B 项考生容易判错!!
【试题解析】 A扣人心弦:形容诗文、表演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动;B怨声载道:怨恨的声音充满道路。形容群众普遍不满。义无反顾: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不退缩回顾;怒形于色:内心的愤怒在脸上显露出来。
【高考考点】成语是基础!
【易错提醒】对成语也是不能理解!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对这部小说的人物塑造,作者没有很好地深人生活、体验生活,凭主观想象加了一些不恰当的情节,反而大大减弱了作品的感染力。
B、煨桑是一种既古老又普遍的藏俗,有着固定的仪式:先把柏树枝和香草堆在山头或河岸的空地上,中间放上糌粑或五谷,然后洒上几滴水,点燃以祭祀神灵。
C、我们平时所用的调味品醋,含有氨基酸、钙、磷、铁和维生素B等成分,被皮肤吸收后可以改善面部皮肤营养缺乏。
D、高速磁悬浮列车没有轮子和传动机构,运行时与轨道不完全接触,列车的悬浮、驱动、导向和制动都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
http://www.lnyuwen.com.cn/zthb021.htm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
语文试卷
(说明:本试卷为完整无误的校订版,附答案及大部分试题的详解。详解部分,虽然耗费了不少精力,但由于本人学识水平的有限和手头资料的缺乏,仅是一孔之见,定有不少疏漏乃至谬误之处,请使用者斧正。该试题详解仅用于同行切磋,本人保留对详解部分版权的享有,不得用于营利,转载请注明出处——广东省惠来一中语文组方仕贞)
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峥嵘 狰狞 慎重 缜密周全 B.诅咒 趔趄 狙击 神情沮丧 C.讥诮 眉梢 俏丽 峭拔刚劲 D.辍笔 啜泣 拙劣 相形见绌
答案:B。分别读zǔ;qie;jū;jǔ。
A项“峥、狰”读zhēng;“慎”读shn;“缜”读zhěn。
C项“诮、俏、峭”读qio;“梢”度so。
D项“辍、啜”读chu;“拙”读zhuō;“绌”ch。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父亲收藏的那些产于不同时代、具有不同造型、来自不同国家的玩具汽车,把小小的书房挤得满满当当,间不容发。
B.我们不能因为有姚明等人加盟美国NBA,就妄自菲薄地说,我国的篮球运动足以与欧美篮球强国抗衡了。
C.沈从文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因在《边城》中描绘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展现了豪爽与浪漫的湘西风情而名噪一时。
D.我俩考虑问题时,他习惯从大的方面着眼,我总是从具体方法入手,虽然南辕北辙,但总能殊途同归。
答案:C。“名噪一时”指名声传扬于一个时期,指当时名望很重,符合语境。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