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高中语文必修四目标检测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二单元检测
(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一、知识积累。(每空1分,10分)
1、〔正宫〕〔端正好〕 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怨。
〔正宫〕是 ,〔端正好〕是 ,这一段文字出自课文
,作者 。
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 ,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3、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 ,
。
二、诗词鉴赏(15分)
雨 霖 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账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别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这首词里描写了哪些离别景象?(4分)
2、词的上片和下片所描写的景色有什么不同?(3分)
菩 萨 蛮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①。
注:①白居易《山鹧鸪》:“啼到晓,唯能愁北人,南人惯闻如不闻。”
3、这首词起笔写“郁孤台”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2分)
4、上片“中间”“可怜”各是什么意思?(2分)
5、下片第一句“青山遮不住”,“遮不住”的是什么?(2分)
6、末句写“鹧鸪”对表现诗人的情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2分)
三、课内阅读(15分)
周朴园 你以为你们那些代表们,那些领袖们都可靠么?
鲁大海 至少比你们只认识洋钱的结合要可靠得多。
周朴园 那么我给你一件东西看。
周朴园在桌上找电报,仆人递给他;此时周冲偷偷由左书房进,在旁谛听。
周朴园 (给大海电报)这是昨天从矿上来的电报。
鲁大海 (拿过去读)什么?他们又上工了。(放下电报)不会。
周朴园 矿上的工人已经在昨天早上复工,你当代表的反而不知道么?
鲁大海 (怒)怎么矿上警察开枪打死三十个工人就白打了么?(笑起来)哼,这是假的,你们自己假作的电报来离间我们的,你们这种卑鄙无赖的行为!
周 萍 (忍不住)你是谁?敢在这儿胡说?
周朴园 没有你的话!(向大海)你就这样相信你那同来的几个代表么?
鲁大海 你不用多说,我明白你这些话的用意。
周朴园 好,那我把那复工的合同给你瞧瞧。
鲁大海 (笑)你不要骗小孩子,复工的合同没有我们代表的签字是不生效力的。
周朴园 合同!
仆人进书房把合同拿给周朴园。
周朴园 你看,这是他们三个人签字的合同。
鲁大海 (看合同)什么?(慢慢地)他们三个人签了字?(伸手去拿,想仔细看一看)他们不告诉我,自己就签了字了?
周朴园 (顺手抽过来,交给仆人)对了,傻小子,没有经验只会胡喊是不成的。
鲁大海 那三个代表呢?
周朴园 昨天晚车就回去了。
鲁大海 (如梦初醒)这三个没有骨头的东西!他们就把矿上的工人们卖了!哼,你们这些不要脸的董事长,你们的钱这次又灵了。
周 萍 (怒)你混账!
周朴园 不许多说话。(回头向大海)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鲁大海 开除了!?
周 冲 爸爸,这是不公平的。
周朴园 (向周冲)你少多嘴,出去!
周冲愤然由中门下。
鲁大海 好,好。(切齿)你的手段我早明白,只要你能弄钱,你什么都做得出来。你叫警察杀了矿上许多工人,你还——
周朴园 你胡说!
鲁侍萍 (至大海前)走吧,别说了。
鲁大海 哼,你的来历我都知道,你从前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故意叫江堤出险,——
周朴园 (厉声)下去!
仆人们 (拉大海)走!走!
鲁大海 你故意淹死了两千二百个小工,每一个小工的性命你扣三百块钱!姓周的,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你现在还——
周 萍 (冲向大海,打了他两个嘴巴)你这种混账东西!
大海还手,被仆人们拉住。
周 萍 打他!
鲁大海 (向周萍)你!
仆人们一齐打大海。大海流了血。
周朴园 (厉声)不要打人!
仆人们住手,仍拉住大海。
鲁大海 (挣扎)放开我,你们这一群强盗!
周 萍 (向仆人们)把他拉下去!
鲁侍萍 (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周 萍 你是谁?
鲁侍萍 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鲁大海 妈,别理这东西,小心吃了他们的亏。
鲁侍萍 (呆呆地望着周萍的脸,又哭起来)大海,走吧,我们走吧!
大海为仆人们拥下,侍萍随下。
1、请说明“周萍”“鲁大海”“周冲”三人的关系。(2分)
2、从和鲁大海的冲突中,可以看出周朴园哪些心理和性格特征。(4分)
3、鲁侍萍 (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第二句话巧妙在哪里?表现了鲁侍萍什么样的感情?(4分)
4、试根据原文分析鲁大海与周朴园斗争失败的原因。(5)分
四、课文阅读(20分)
给“书虫”当夫人
“书虫”是我母亲送给我先生的雅号,他敬受不辞。说他是“书虫”,自然与书有缘。先生在高校从事教学与研究逾州五载,家中藏书少说也有两万册。当我们还住在旧居时,已是书满为患,但先生视为珍宝,待若上宾,并且任其喧宾夺主,几乎占领了家庭所有领土,连电视对面的沙发上也常常堆满了书,于是吾家有电而无视久矣。好不容易盼到迁移新居,“分居”的书籍终于统一归置于顶天立地的大书架里了,我还特意给先生买了一张非常宽大的写字台,好让他有个宽松、舒适的读书写作之地。然而好景不长。不知觉之间,写字台四周又摞满了书,形成高高矮矮的“书笋”,光洁的台面不久也被各种书稿覆盖,连喝水杯也没有容身之地。对此“惨”状,我实在目不忍睹。一日趁他外出,我花了两个小时整理写字台,自以为替他办成了一件好事。殊不知,我的整理反面打乱了他的秩序——他按照自己的习惯去找东西,可东西已经被我变乱了“东西”,他找不到,便自嘲道:“看来我这是‘意识先于存在’。”见此问题已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我从此不敢再替他整理写字台了。
先生的藏书不仅耗尽了他大半生的积蓄,也耗去了他大半生的时间。从日出到日落,从周一到周七,从春夏到秋冬,只要他在家,除了吃饭、睡觉,便可以不挪窝地读他那些永远读不完也永远读不厌的书。母亲关于“书虫”的灵感大抵由此而来。即使是旅途中,他与书的关系也难以“离间”。记得有一次他与几位同道乘火车去外地开会,我特意买了一副扑克给他带上,供他们一路消遣。出差回来他连声向我道谢。原来他一上车,便把扑克送给别人玩,自己却借此抽身去读书了。我曾经问他:如今商海大潮汹涌澎湃,读书人是否知道钱多的好处、生活享受的乐处?他抬头望了望我,不无歉意的说:“知道,怎么不知道。可我们这一代起码被耽误了十年读书和研究的时间,只有全力拼命赶才行啊。”说完,仍埋头读书。从此,我也不好再用这样的问题为难他了。有时,看到一些商界朋友“妇唱夫随”,双双出入于各种消费与娱乐场所,我也不免有点失落。但有一点,我心里是笃的:我的这位仁兄决不会有外遇,只要他有书。为了节省一切时间来读书、研究,他甚至不愿装修新居,说是装修好了,就得打扫、维护,时间花得太不值,末了还引经据典道:“这就叫做‘不为物役’。”我只好无可奈何地回他一句:“但为书痴。”
先生读书破万卷,但自己的论著并不很多。与那些著作等身的学者相比,他不算高产。我有时嗔怪他动作太慢。可每当我看到他那些写得一丝不苟的手稿,读到那些像他的人品一样不容置疑的文字时,我不能不心悦诚服。说来,我的先生既不风流倜傥,也非有钱有势。当初吸引了我、使我心甘情愿以身相许的,正是他那些写得工整隽秀而又朴实无华的情书。现在我常常是他的文章的第一读者。他总是谦虚地说想听听我的意见,于是关于他的或者别人的作品的讨论便成了我们之间交流最多的内容。有时我也会不经意地把自己工作中的酸甜苦辣说给他听,他总是聚精会神地听着,很少插嘴,只是在重要问题上才发表些意见。起初我奇怪他何以那样客于言辞,后来才悟出他准是把我念叨的一切也当成书给“吃”了下去。而我则在向他倾诉之中审视了自己。赢得了自信。
(取材于肖融《给“书虫”当夫人》)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所谓“惨”状,是说写字台及其周围又被书籍和文稿占据了,显得又乱又挤。
B.“我从此不敢再替他整理写字台了”,说明妻子对丈夫有点畏惧。
C.妻子有时“不免有点失落”,这表明她希望丈夫也能和自己一起享受点生活的乐趣。
D.丈夫说“不为物役”妻子回他一句“但为书痴”。看来这对夫妇也存在着沟通障碍。
E.丈夫做事非常认真细心,不论是写论文还是写情书都一丝不苟。
2、解释词语并回答问题。(6分)
①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本文里的含义。
A、连电视对面的沙发上也常常堆满了书,于是吾家有电而无视久矣。
答:
B、东西已经被我变乱了“东西”,他找不到,便自嘲道:“看来我这是‘意识先于存在’。”
答:
②结合以上两句话以及文中其他类似的语句,简要说明这篇散文的语言特点。
答:
3、本文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书虫”形象。你认为第一段和第二段对“书虫”的描写各有什么侧重?这两段的内容有什么关系?(6分)
4、文的结束句“而我则在向他倾诉之中审视了自己,赢得了自信”,深化了作者给书虫“当夫人”的感受。联系最后一段的有关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五、作文(选做一篇,40分)
1、现在,“看电视”是许多人消遣空闲的主要方式。有人认为电视主要功能是教育而不是娱乐,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说明理由,写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佛印禅师与苏东坡,一起在郊外散步时,途中看到一座马头观音的石像,佛印立即合掌礼拜观音。
苏东坡看到这种情形不解地问:“观音本来是我们要礼拜的对象,为何他的手上与我们同样挂着念珠而合掌念佛,观音到底在念谁呢?”
佛印禅师:“这要问你自己。”
苏东坡:“我怎知观音手持念珠念谁?”
佛印:“求人不如求己。”
你对“求人不如求己”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题目:
700字
800字
《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二单元检测参考答案
一、知识积累(每空1分,10分)
1、宫调名 曲牌名 《窦娥冤》 关汉卿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二、诗词鉴赏(15分)
1、①饯别时暗淡、低落的心情;②船要出发时难舍难分的痛苦;③设想中“今宵酒醒”后的凄凉、怅惘;④日后“良辰好景”不再的极度痛苦无聊。(4分,每小点各1分)
2、上片所描写的是离别时实际的环境,(1分) 下片是对第二天清晨酒醒后所见到的景物的设想,(1分) 上片是实写,下片是虚写。(1分)
3、“郁孤台”虽为台名,却也寄寓了作者的情感,“郁”有忧愁、沉郁之意,(1分) “孤台”有孤独、寂寥之意。(1分)
4、“中间”指江水中;(1分) “可怜”是可惜之意。(1分)
5、“遮不住”的是对故土的思念和恢复的强烈愿望。(思念、恢复各1分)
6、“鹧鸪”叫声对诗人的情感起到烘托的作用,(1分)“正愁余”已是哀伤愁苦不已,鹧鸪声声又仿佛是提醒人莫忘故土,使人愁上加愁,悲凉不已。(1分)
三、课内阅读(15分)
1、周萍与鲁大海是亲兄弟,周萍鲁大海与周冲是同父异母的兄弟。(2分)
2、开始时周朴园因为稳操胜券,对鲁大海的责骂,保持着冷静,不轻易动怒;(1分)得意,不多说话,一再向鲁大海炫耀实据。(1分)鲁大海揭穿他的罪恶时,他则恼羞成怒。(1分)对多年前遗弃的儿子并无眷顾之情。
3、鲁侍萍已经叫出了儿子的名字,(1分)又赶紧改口,先用同音的“凭”接着又用了“凭什么”来掩饰自己的失态。(1分)表现出了鲁侍萍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几乎要揭开母子、兄弟关系,(1分)却马上意识到不能这样做的心理过程,显示了她痛苦、复杂的心情。(1分)
4、①工人代表不坚定,被分化瓦解;②鲁大海自身缺乏斗争经验;③周朴园圆滑老辣,收买工人代表,金钱再一次起作用。(5分,对一点2分,三点5分)
四、课外阅读(20分)
1、B D(4分,一项2分)
2、(6分)
①A、“有电而无视”将“电视”一词分拆开来使用,表现了家里虽有电视却常常不能看的尴尬。
B、“意识先于存在”化用哲学术语,是说东西已经被挪动了位置,自己仍然按照先前的记忆去找,自然找不到了。
②幽默(风趣、诙谐);富有书卷气(符合人物的修养和性格)。
3、(4分)
第一问:第一段着重写“书虫,进一步写到他爱读书(研究、写书),两段描写逐步深化,丰富了“书虫”的形象。
4、(4分)
要点一:丈夫耐心听而少插嘴,使妻子感受到丈夫的关怀、理解与尊重。
要点二:妻子在向丈夫的倾诉中,也加深了对自己的认识和对自我价值肯定。
B. 光明日教出版社高一同步单元测试卷语文人教版必修4答案
【参考答案】
一、1.B(A拗:ùB嘈:cáo漓:líC娑:suōD媚:mèi)2.D(A嘻—嬉B欧—殴C常—长)3.D(修订:修改订正(书籍、计划等)。修正:修改使正确;篡改。树立:指抽象的东西。竖立:指具体的东西。振动:物体以某一空间为中心不断往复运动。震动:受外力的影响而颤动。)4.B(A万人空巷: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C雨后春笋:是新生事物一个接一个出现。D:鼎足而立:指三个形成的局面。)5.C(A重复,将“时速”或“公里每小时”删掉其一。B句式杂糅,去掉“分不开的”。D搭配不当,“壮大”改为“推广”。
二、6.B(“卒后”改为“卒后第二年”。)7.B(“宋明时代已达到帝王规格”改为“明时代已达到帝王规格”。)8.C(“都对孔子进行过祭祀”没有依据。)
三、9.C(如:到。)10.C(A前者介词,表比较;后者介词,表对象;B前者动词,到,后者代词,树白处;C均为连词,表顺承;D前者动词,成为,后者介词,替。)11.B(①只是说明孙膑与庞涓的关系,②从侧面说明。)12.B(“齐王于是就拜孙膑为老师”改为“齐王于是就拜孙膑为军师”。)
四、13.(1)齐国的使者到魏国都城大梁来,孙膑以一个受过刑的罪犯的身份暗中会见了齐使,向他游说。(2)就丢下他的步兵,率领轻兵锐卒,日夜兼程追赶齐军。(3)庞涓果然夜晚到了被砍的大树下,见到树干白木上有宇,就取火把来照看。
14.(1)前者写室外景,写了月下虫声,如雪的荞麦花,动静结合;后者写室内景,写了月下床席凉满,梧桐影乱,是静景描写。
(2)前者全诗意境宁静恬淡,表达了诗人恬淡闲适的心境。后者突出月在“却处”朗照的凄清,流露出诗人凄凉孤寂的心境。
15.(1)漫江碧透,百舸争流(2)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3)苟非我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五、16.蔡元培为人宽以容众,不严责人,不滥奖人,有时也很严词责人。17.本文以凝练的语言,叙述了“批评匿名揭帖者”、“批评拒绝同学来访”、“批评作者说大话”三个典型事例,刻画了蔡元培的性格特点。这样写能全面、立体、真实的塑造蔡元培先生的伟大形象,而且给人一种亲切感。18.总领全文,领起下文;具体解说。19.(1)对别人的错误要包容,应以规劝的方式处理。(事例一)(2)不要以静止的眼光看待人。(事例二)(3)不要说大话,应从实际出发。(事例三)(4)学生应当尊重老师。(5)老师的品行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6)尊重别人自然会得到别人的尊重。(答对五条即可得满分。)
六、20.(1)“家父”改为“令尊”,“足下”改为“在下”。 (2)“恭候光临”改为“迎接”。 (3)“狗尾续貂”改为“斧正”。21.(1)“四条腿的青蛙”或“惊讶”(2)青蛙长大后本来就是四条腿,但两只青蛙的对话让我们惊讶:严重的污染让青蛙们四肢不全,甚至丧命,越来越严重的工业污染,不但破坏自然界的平衡,更危及人类的健康。
22.你是船舵,我是小船,心中的浪潮来了,除了你,谁是我狂风肆虐的大海上的导航?你是大树,我是小草,心中的狂风来了,除了你,谁是骤雨倾盆而至的大地上的屏障?
七、略。
【参考译文】
孙武已死,过了一百多年又出了个孙膑。孙膑出生在阿、鄄一带,他也是孙武的后代子孙。孙膑曾经和庞涓一道学习兵法。庞涓虽然已经为魏国服务,担任了魏惠王的将军,但是认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孙膑,于是暗地里派人请孙膑来。孙膑到了魏国,庞涓害怕他比自己有才干,很妒忌他,就捏造罪名,根据法律用刑挖去了他两足膝盖骨并在他脸上刺上字,想使孙膑这辈子再也不能在人前露面。有一次,齐国的使者到魏国都城大梁来,孙膑以一个受过刑的罪犯的身份暗中会见了齐使,向他游说。齐使认为孙膑的才能奇异,就偷偷地载着孙膑回到了齐国。齐国将军田忌认为孙膑很有才能,象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
田忌多次和齐国诸公子赛马,下很大的赌注。孙膑看到田忌的马的足力和对手相差不很大。比赛的马分有上、中、下三个等级,因此孙膑对田忌说:“您只管下大赌注,我能够使您获胜。”田忌相信孙膑的话对,就跟齐王和诸公子下千金的赌注比赛胜负。当到临比赛的时候,孙膑对田忌说:“现在用您的下等马去和对方的上等马比赛,拿您的上等马去和对方的中等马比赛,再拿您的中等马和对方的下等马比赛。”三个等级的马都已比赛完毕,田忌负了一场却胜了两场,终于赢得了齐王的千金赌注。于是田忌推荐孙膑给齐威王。威王向孙膑请教兵法,把孙膑当作军师。
后来,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危急,向齐国请求救援。齐威王想任命孙膑为将,孙膑婉言推辞说:“一个受过刑的人不能为将。”于是任命田忌为大将,任命孙膑做军师,让他在有帷幕的车上坐着出谋策划。田忌想要带领军队到赵国去解围,孙膑说:“解乱丝不能整团地抓住了去硬拉,劝解打架的人不能在双方相持很紧的地力去搏击,只要击中要害,冲击对方空虚之处,形势就会禁止相斗,危急的局面也就因此自行解除了。现在魏国和赵国打仗,魏国轻装精锐的士兵必定全部集中在国外,老弱疲敝的士兵留在国内。您不如率领部队迅速奔赴魏国都城大梁,占领它的要道,攻击它正当空虚之处,他们一定会放弃围赵而回兵解救自己。这样我们一举既可解除赵国被围的局面,又可收到使魏国疲惫的效果。”田忌听从了孙膑这一建议。魏国的军队果然丢下赵国的都城邯郸,撤兵回国,和齐军在桂陵文战,魏军被打得大败。
十三年之后,魏国和赵国联合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齐国派田忌带兵去援救韩国,直奔大梁。魏国大将庞涓听到这一消息,立即撤兵离开韩国回魏国。这时齐军已经越过了魏国国境而向西进了。孙膑对田忌说:“那魏国的军队向来强悍勇猛,轻视齐国,齐军被称为是胆小的军队善于用兵的人就可根据这一情势,把战争朝着有利的方向加以引导。《孙子兵法》说:每天行军百里去争利,一定会使大将受挫折;每天行军五十里去争利,军队只有一半能到达。现在命令齐军在进入魏地的第一天造十万灶,第二天减为五万灶,第三天减为三万灶。”庞涓在齐军后面追了三天,非常高兴地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怯弱,进入我国境内才三天,士兵逃亡的就超过半数了。”就丢下他的步兵,率领轻兵锐卒,日夜兼程追赶齐军。
孙膑估计魏军的行程,晚上应赶到马陵。马陵道路狭窄,而且两边的地形险要,可以埋伏军队。就砍下大树的外皮露出白木质并且在上面写着:“庞涓死在这裸树下!”接着命令齐军一万名擅长射箭的弓弩手,在马陵道两边埋伏,事先和那些弩手约好说:“晚上见到燃起火把就一齐射箭。”庞涓果然夜晚到了被砍的大树下,见到树干白木上有宇,就取火把来照看。他还没有把上面的字读完,齐军就万箭齐发,魏军非常混乱,彼此失去了联系,庞涓自知智谋穷尽,军队已败,便用剑自刎。临死前说:“这样—来倒成就了这小子的名声!”齐军就乘胜追击,彻底打败了魏国的军队,俘虏魏太子申带回了齐国。孙膑因为这一仗在天下出了名,世代相传他的兵法。
C. 求绿色通道人教新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答案
没有,自己做题目啦 有答案自己还是不会的
D. 高一必修四语文全优课堂答案
后题答案
第二题
小嘎子顽皮基民,争强好胜,富有心计。在选摔跤方式是,选择内了适合自己特长的【随便摔容】,看出他富有心计。在摔跤是采用【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的战术,处于劣势时,【推拉拽顶】想近各种方法。这可看出他的机敏和争强好胜。
严监生是个抱元宝跳井------舍命不舍财的吝啬鬼,守财奴。他临死前,总是断不了气,缺一个劲的伸出两个指头。这给人造成了一个难以破解的谜。人们左右猜不中,他的神情页随之变化,先【把头摇了两三摇】,继而【把头又狠狠地摇了既要,越发指的进了】,最后【把眼闭着摇头,那手指着不动】。着身体啊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他内心焦急的程度在加深。招式草钟后,挑掉一茎灯草,他【登时就没了气】。这一描写把它爱财胜过命的形象生动的表现出来了 。
王熙凤是泼辣张狂,喜欢使权弄事,炫耀特权,喜欢讨好别人的任务。她见到林黛玉是先极力恭维---因为他知道林黛玉是贾母最疼爱的外孙女,所以不惜恭维到令人肉麻的地步。当提到待遇的母亲是,他又抢先【用帕拭泪】。最后拉着黛玉的手问长问短。一方面是在贾母面前表现他对黛玉的关切,另一方面来炫耀他在贾府中的地位。
望楼主采纳,一个字一个字打出来的
你可以缩短一点
E. 谁有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的作业本答案
我没有。。
F. 语文必修四答案步步高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
如下:
这部分内容主要考察的是元杂剧的知识点:
元代用北曲演唱的传统戏曲形式。形成于宋代,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等。主要代表作有:《窦娥冤》、《倩女离魂》、《汉宫秋》、《梧桐雨》等。
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杂剧角色分为旦、末、净、杂。旦包括正旦、外旦、小旦、大旦、老旦、搽旦。
正旦:歌唱的主要女演员。外旦、贴旦次要女演员。末包括正末、小末、冲末、副末。正末是歌唱的主要男演员,外末、副末是次要的男演员。冲末是首次上场的男演员。尽是性格暴烈的男演员。杂是除以上三类外的演员。
有孤(当官)、驾(皇帝)、卜儿(老妇人)、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等。主唱元杂剧一般是一人主唱或男、女主角唱,主唱的角色不是正末,就是正旦,正旦主唱称旦本,如《窦娥冤》窦娥主唱。
正末主唱的称为末本,如《汉宫秋》,汉元帝主唱。一般来说,一剧中一人主唱到底,这是通例。但也有少数剧本,随着剧情的发展,人物也有所变化。如《赚蒯通》,第一折正末扮张良,二、三、四折正末扮蒯通。这就出现了主唱人物的变换。
G. 高一语文必修4优化设计答案
网上是没有的。
你的答案应该是给老师收了吧?
建议你重新买一本吧
H.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11可课后练习。急需答案!!!!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版左右,势不过诛权,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太史公说:“知道将死而不害怕,必定是很有勇气;死并非难事,而怎样对待这个死才是难事。当蔺相如手举宝璧斜视庭柱,以及呵斥秦王侍从的时候,就面前形势来说,最多不过是被杀,然而一般士人往往因为胆小懦弱而不敢如此表现。相如一旦振奋起他的勇气,其威力就伸张出来压倒敌国。后来又对廉颇谦逊退让,他的声誉比泰山还重,他处事中表现的智慧和勇气,可以说是兼而有之啊!”
见解:
这既是作者对蔺相如的高度评价和热情赞扬,也是作者创作动机和目的的揭示,从中也可看出作者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和历史观。
I. 语文作业本必修四答案
我有整本答案,但这个要怎么打啊,太多了,语文可以考虑自己写的,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