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初一语文上册期中考试卷
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期中测试卷
一、 语言积累及运用(24分)
(一)选择题(10分)
1.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啜泣(chuò) 玷污(zhān) 贪婪(lán) 丰硕(shuò)
B.眩目(xuán) 鹤唳( lì) 济南(jì) 风韵(yùn)
C.迸溅(bèng) 黄晕(yùn) 朗润(rùn) 奢望(shē)
D.竦峙(sǒng) 贮蓄(chú) 梦寐 (mèi) 管弦 (xuán)
2.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阴晴圆缺 突如其来 多愁善感
B.心旷神怡 瘁然长逝 险象迭生
C.玲珑剔透 德高望众 坚韧不拨
D.专心志致 水更清冽 盘虬卧龙
3.指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2分)
A.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B.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C.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D.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
4、以下句子中属于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一项是( )(2分)
A、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B、“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C、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
D、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
5、将下列选项依次填入文段的空缺处,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2分)
爱心是__________,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__________,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__________,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爱心是__________,使心灵枯萎的人感到情感的滋润。
○1一首飘荡在夜空里的歌谣 ○2沙漠中的一泓清泉
○3 一场洒落在久旱的土地上的甘霖 ○4一片冬日的阳光
A、○3○1○2○4 B、○4○2○1○3
C、○4○3○1○2 D、○4○1○3○2
(二).语文的功底来自积累。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确实如此。我们应该重视这一点。考考你会背多少诗文。根据课文填空。(8分)
1__________,志在千里。__________,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2 _________,风正一帆悬。(王湾 《次北固山下》)
3何当共剪西窗烛,__________。(李商隐 《夜雨寄北》)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 (《为政》)
5 __________,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 《钱塘湖春行》)
6春天像__________,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朱自清《春》)
7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__________。(何其芳《秋天》)
(三). 仿照下面两句话的格式和含义续写两句话。(2分)
如果你是一朵鲜花,就给人们带来一分温馨
如果你是一棵小草,就给人间增添一分春色;
(四)、多读课外书,能提高人的语文素养。以下故事你了解多少?请把你的答案写出来。(4分)
1 《三国演义》中有一位英雄,他曾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刮骨疗毒,被后人敬仰并被尊为中国的“武圣”,这位英雄是__________________
2贾宝玉、林黛玉出自曹雪芹写的《 》
3《西游记》有许多扣人心弦的故事,如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等,请你用四五个字概括,再写出其中两个故事: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18分)
(一)(8分)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 着一a 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b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微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1.在文中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a b (2分)
2.概括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2分)
3.分析划线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及表达效果(2分)
4.对“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下点小雪的妙处在于更能表现济南冬天温晴的气候特点。
B.下点小雪的妙处在于使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
C.因为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D.因为下点小雪,济南的山景更美,更像一幅小水墨画。
(二)《没有钓到的大鱼》(10分)
⑴他家在岛上有一所美丽的小房子。
⑵在鲈鱼钓猎开禁前的一天傍晚,他和妈妈早早又来钓鱼。安好诱饵后,他将鱼线甩向湖心,湖水在落日的余辉中荡起道道涟漪。当月升中天的时候,那波纹又变成了银白色的,景色十分优美。
⑶突然,钓竿的另一头儿沉了下去。他知道一定有大家伙上钩了,便急忙收起鱼线。母亲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儿子娴熟的动作。
⑷终于,孩子小心翼翼地把一条竭力挣扎的大鱼拉出水面。好大的鱼啊!在此之前他还没见过这么大的鱼呢。它是一条鲈鱼。
⑸母亲和儿子紧盯着这条漂亮的大鱼。月光下,美丽的鱼鳃一吐一纳地翕动着。妈妈打开手电筒看看表,已是晚上10点了——但距允许钓鲈鱼的时间还差两个小时。
⑹“_____________________ ”母亲说。
⑺“不,妈妈!”孩子哭了起来。
⑻“还会有别的鱼的。”母亲安慰他。
⑼“再没有那么大的鱼了。”孩子仍然伤感不已。
⑽他环视了湖的四周,月光下,已看不到一条渔船和一个钓鱼人。他又看看母亲。虽然没人看见他们,也没有人知道这事,但他从母亲的脸色中知道她的决定是不可更改的。于是,他只好慢慢解开大鱼嘴上的鱼钩,把它放回水中。
⑾夜色中,那鲈鱼抖动它肥大的身躯慢慢游向湖水深处,渐渐消失。
⑿孩子回想起刚才钓上大鱼时兴高采烈的情景,就像做了一场梦。
⒀这已是34年前的事了。今天那孩子已经是纽约市一个很有成就的建筑师了。母亲的小房子还在那个湖心岛上,他还是常到那里钓鱼。
⒁他说得对,他再也没能钓到那天夜晚钓上的那样漂亮的大鱼,但他却为此终身感谢母亲。在以后的生活中他碰到过许多类似那个夜晚的问题,但从未因无人知道而放松自律,有损公德。他通过自己的诚实、勤奋、守法,仍然能钓到生活中的大鱼——事业上成绩斐然。他至今仍怀念母亲那一晚对他的教诲,并常常对他的儿子和女儿讲起这件平常而又动人的小事。
1、鲈鱼钓猎还没有开禁,他和他妈妈为什么还到湖上钓鱼?(2分)
答:
2、他依据什么知道一定有大家伙上钩的?(2分)
答:
3、在下面两句话中选出最恰当的一句放在原文上,并简要说明理由。(2分)
①孩子,你得把它放回去。 ②孩子,你把它放回去好吗?
答:应选( ),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他环视了湖的四周,月光下,已看不到一条渔船和一个钓鱼人。”这句话有什么表达作用?(2分)
5、文中“没有钓到大鱼”和“依然能钓到生活中的大鱼”中的“大鱼”各指什么?(2分)
三. 文言文阅读(13分)
(一)(8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信:__________ 愠:__________
三省:__________ 故: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2分)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1)从这几则语录看,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做老师?(2)这种观点是否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观点相矛盾?(2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曹冲称象(5分)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①巨象。太祖②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③莫能出其理④。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⑤物以载之,则可知矣。”太祖大悦,即施行焉⑥。
注释 ①致:送到。 ②太祖:指曹操。③咸:都。 ④理:道理;办法。 ⑤称:秤。⑥焉:代词,那样或那个办法。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分)
(1)有若成人之智( ) (2)太祖大悦( )
2.请用流畅的现代文写出画线句子的意思。(2分)
译文:
3.从文中你可看出曹冲是怎样的人? (1分)
四、作文(40分)
题目: 那一次,我 了
要求:
⑴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可以是感动、哭、笑……
⑵紧扣题目,围绕中心组织材料,写一篇记叙文。
⑶有具体描写,感情真挚,中心突出。
⑷书写工整, 500字以上
七年级语文期中测试卷答案
一、 语言积累及运用(24分)
(一)选择题(10分)
1 C 2 A 3 D 4 D 5 B
(二)略
(三)如果你是一只蜜蜂,就为人们酿造一份甜蜜。如果你是一株大树,就为人们洒下一片绿荫。
(四)关羽《红楼梦》真假美猴王大战红孩儿三借芭蕉扇
二.现代文阅读(18分)
(一)(8分)
1a髻b镶
2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夕阳照耀下雪后小山的色彩美
3因为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
4 A
(二)《没有钓到的大鱼》(10分)
1、湖里还有其他的鱼可以钓。
2、钓竿的另一头沉了下去。
3、① 这句话中的“得”字表明母亲的语气十分坚决,没有丝毫可以商量的余地。
4、写周围的环境更好地体现了母亲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5、前者指的是从湖里钓出的大鲈鱼,后者指的是事业上的成功。
三. 文言文阅读(13分)
(一)(8分)
1信:真诚,诚实愠:生气,发怒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故:旧知识
2.a.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
b.几个人在一起行走,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3. a.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b.不矛盾。因为每个人都会有他的优点,都值得学习。
(二)曹冲称象(5分)
1(1)像(2)高兴
2译文:把象赶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用其他东西代替大象,然后称一下这些东西就知道大象的重量了。
3聪明机智
『贰』 天津津南区近几年的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题目
歌;有的在快乐地奔跑着,发出“啪嗒、啪嗒”的声音,像在跳一段欢快的踢踏舞;有的在整理自己的羽毛,说:“...
『叁』 帮忙出一份七年级上学期的语文期中考试卷(学生用,不用答案)
期中考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8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诱惑(huò) 啜泣(chuò) 茁壮(zhuó) 擎天撼地(jīng)
B.迂回(yū) 辜负(gū) 迸溅(bèng) 盘虬卧龙(zhā)
C.挑逗(dòu) 玷污(diàn) 笼罩(zhào) 忍俊不禁(jīn)
D.小憩(qì) 伫立(chù) 洗耀(dí) 诅咒(zhòu)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喧腾 纳罕 糟蹋 头晕目眩 小心翼翼
B. 训诫 庸禄 荡漾 仙露琼浆 恍然大悟
C.伶仃 决别 炫耀 蜂围蝶舞 各得其所
D. 祷告 绵延 斗擞 绝处逢生 苦心孤诣
3.句中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酝酿: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B.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轻盈:形容卷云像女儿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C.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委屈:使儿子受到委屈。
D.从我丈夫温和沉静的性格中我获益匪浅。获益匪浅:得到的好处很少。
4.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B.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C.“爸爸不是说给我了吗?”我小声地说。
D.皇帝赐给编子“御聘织师”的头衔,封他们为爵士,并授予一枚可以挂在扣眼上的勋章。
5.下列各句的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拟人)
B.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比喻,排人)
C.第一次去露营,第一次动手做饭,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从飞机……(排比)
D.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行驶。(比喻)
6.把下面的诗句或作品名称、诗人补充完整。
(1) ,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 。
(2)杨花落尽子规啼, ,我寄愁心与明月 。
(3) ,夜泊秦淮近酒家。( (作者)的《泊秦淮》)
(4) ,青山郭外斜。(孟浩然《 》)
7.依照例句,再写出三个你对语文理解的比喻句。例句: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仿句:语文是 ,
让人 。
语文是 ,
让人 。
语文是 ,
让人 。
二、现代文阅读(18分)
(一)(12分)
我们最后来到一处空地。那座悬崖就耸立在空地的另一边。它是一堵垂直的峭壁,壁面有许多凸出来的岩石、崩土和蓬乱的灌木。大约只有二十米高,但在我眼中却是高不攀的险峰。
其他孩子一个接一个地向上爬,朝着一块离崖顶还有三分之二路程的狭小岩石架进发。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也跟着他们向上爬。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
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其他孩子慢慢地向石架边缘移动,我看在眼里,吓得几乎晕倒。
接着,他们又开始向崖顶攀爬。他们打算从崖顶沿着一条迂国顺的小路下山回家。
“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
“再见!”其中一个孩子说。其他孩子跟着他都哈哈大笑起来。
他们左折右转地爬上了崖顶,向下凝视着我。”“如果你想待在那里,就待着好了。”有个孩子嘲笑道,“不客气。”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
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我下不去!”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脚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左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下,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县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种程是多么漫长。
1.如果要将这篇文章分为两部分,你认为应如何划分?
2.文中能概括第一部分内容的一个句子是:
3.文中最后一段中,加点词“经验”指的是(用原句回答):
4.文中最生动最细腻几乎贯穿整个故事的是对“我”的哪个方面的描写?
5.第7自然段中划线句是文中的伏笔,与之相照应的一句是:
6.从故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父亲”是什么样的人?试用一个句子进行表述。
(二)秋颂(6分)
罗兰
秋天的美,美在一份明澈。
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风韵像秋。
代表秋天的枫树之美,并不仅在那经霜的素红,而更在那临风的飒爽。
当叶子逐渐萧疏,秋林显出了它们的秀逸。那是一份不需任何的点缀的洒脱与不在意俗世繁华的孤傲。
最动人是秋林映着落日。那酡红如醉,衬托着天边加深的暮色。晚风带着①的凉意,随着暮色浸染,那是一种十分艳丽的凄楚之美,让你想流几行感怀身世之泪,却又被那逐渐淡去的醉红所慑住,而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结。
曾有一位画家画过一幅霜染枫林的《秋院》。高高的枫树,静静掩住一园幽寂,树后重门深掩,看不尽的寂寥,好像我曾生活其中,品尝过秋之清寂。而我仍想悄悄步入画里,问讯那深掩的重门,看其中有多少灰尘,封存着多少生活的足迹。
最耐寻味是秋日天宇的闲云。那么淡淡然,悠悠然,悄悄远离尘间,对俗世悲欢扰攘,不再有动于衷。
秋天的风不带一点修饰,是最 ② 的风。那么爽利的轻轻掠过园林,对萧萧落叶不必有所眷顾——季节就是季节,代谢就是代谢,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是悲欢。无需参预,不必留连。
秋水和风一样的明澈。“点秋江,白鹭沙鸥”,就画出了这份明澈。没有什么可忧心、可紧张、可执着。“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秋就是如此的一尘不染。
“闲云野鹤”是秋的题目,只有秋日 ③ 的天宇间,那一抹白云,当得起一个“闲”字。野鹤的美,澹如秋水,远如秋山,无法捉摸的那么一份飘潇,当得起一个“逸”字。“闲”与“逸”,正是秋的本色。
也有某些人,具有这份秋之美。也必须是这样的人,才会有这样的美。这样的美来自内在,他拥有一切,却并不想拥有任何东西。那是由极深的认知与感悟所形成的一种透澈与洒脱。
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却也是澹泊的季节。它饱经了春之蓬勃与夏之繁盛,不再以受赞美、被宠爱为荣。它把一切的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澹澹的秋光外,而是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及的秋。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衬托 慑住 澹泊
2.给文中空格处选择最合适的词语。
A.明净 B.纯净 C.清澈 D.明澈
① ② ③
3.请你以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作者笔下的“秋”的特点。(找出文中的关键词来回答)
4.文中划线句子中的“某些人”是指哪些人?它给你以什么样的启发?请你谈谈你从中得到的感悟。
5.历来写秋天的散文诗歌数不胜数,但是这篇《秋颂》却依旧写得新颖而独到。就请你谈谈这篇优美的散文有何特色?
三、文言文阅读(18分)
(一)(6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上述文字出自《论语》,这是一部记录 的书,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文中的“子”指的是孔子,他是 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2.给加点字注音。
说( ) 省( ) 殆( ) 知( )
3.选出“而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 B.学而不思则罔 C.择其善者而从之 D.温故而知新
4.阐明“学”和“思”的辨证关系的句子是
。
5.文中谈到哪些至今仍对我们有借鉴意义的学习方法,试举两例。
‘
6.文中涉及谈学习的成语有很多(如:温故知新),请你再搜集一些有关古人谈学习的成语或名言警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至少两个或两句)
二(山市)(12分)
(甲)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禅院。无何,见宫以工代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常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叹。楼五架,窗扉皆同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小石城山
(乙)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四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木丽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爷类智者所施设也。
1.解释加点的词。(2分)
(1)裁如星点( ) (2)少北而东( )
(2)人烟市肆( ) (3)良久乃已( )
2.为下列加点词在(甲)文中找同义词。(3分)
(1)有若门焉( ) (2)望甚远( ) (3)良久乃已( )
3.翻译划横线的句子。(4分)
(1)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2)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
4.(甲)文中把“山市”又称为“鬼市”的原因是什么?(乙)文“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的原因是什么?(3分)
四、作文(40分)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理想是指路的明类,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请你结合生活的实际,以理想为题,写一篇文章,除小说、诗歌外、其余体裁不限,题目自拟,字数在500字左右。
『肆』 求天津市南开区初一年级期中人教语文考试的作文题目,就是明天要考的,我知道不太可能。。
虽然知道题目是不可能的,
但是,
想要提高作文分数不是不可能的!
因为,
考试作文改卷老师不专会看得很仔细的属,几分钟就是一篇了,
看看题目开头结尾分数就出来了,
所以,
你只要把字写好写清楚,把题目取得好懂一点,开头开门见山(老师改多了就厌烦了不喜欢绕啊绕的,除非你是高手,否则绝对不要故作深沉,老师万一没看到重点,很容易失分的),结尾点下题,就会取得较好的印象分!最
重要的是,中间尽可能提到题目的关键字,这样改题的老师就会下意识觉得这篇文章是切合题意的,还可能有中心突出的感觉,这样你的分就高了,纯个人经验总结,希望帮到乃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