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2000年---2005年全国高考统考语文试卷(要有答案的,WORD版的)
http://www.exian.cn/Index.html
这个网站里有2001到2005年全国的,各省市的,非常详细
你自己进去找吧,
这里都是内WORD版的,都是能够下载的,
看完别忘容了加分
呵呵
② 求台湾2002年的语文高考试卷
、“台湾2002年大学联考国文科试题”选择题部分第6题:
“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是一首汉代流行的歌谣,下列文句,与其意义最接近的是:
(A)人弃我取,人取我予
(B)入乡问禁,入境随俗
(C)风行草偃,变本加厉
(D)追求时髦,风尚互异
答案是C,但一不小心会选了D。此题将汉代歌谣与成语对接,创造出奇妙的间离效果。
4、下列各组语词“”内的字,所指颜色系相同或相近的选项是:
(A)看朱成“碧”/金魄“翠”玉
(B)青红“皂”白/“玄”端章
(C)“缟”衣白冠/玉貌“绛”唇
(D)“丹”枫白苇/“赭”衣塞路
(E)“缁”衣羔裘/“黔”首黎民
答案是A、B、D、E。借用小闵的一句话:“这个不必多说。”
5、沈德潜《说诗晬语》:「性情面目,人人各具。读□□诗,如见其脱屣千乘;读□□诗,如见其忧国伤时。」□□中的二位诗人,与下列选项所论诗人相同的是:
(A)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B)读柳子厚诗,知其人无与偶;读韩昌黎诗,知其世不能容
(C)王右丞如秋水芙蓉,倚风自笑;孟浩然如洞庭始波,木叶微落
(D)子瞻以议论作诗,鲁直(黄庭坚)又专以补缀奇字,学者未得其所长,而先得其所短
答案:A
【试题解析】题干语译:个性和表情,每个人不同。读李白的诗,就如同看到他在君王面前脱鞋;读杜甫的诗,就如同看到他忧心国事、感伤时局的样子。从「脱屣千乘」可知是李白;从「忧国伤时」可知是社会诗人,则选项中,(A)的杜甫最适当。
6、阅读下列改编自《庄子"让王》的漫画,选出最适合形容原宪品德修养的选项:(本题无图,没法做)
(A)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
(B)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C)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
D)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
答案:C
7、人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质素,而文人亦常在诗作中流露对人伦的真切感受。我国传统将人伦略分为五个层次:夫妇、父子、兄弟、朋友、君臣;为了更切合实际,可以稍稍改动为:(一)夫妻(二)亲子(三)手足(四)朋友(五)群己。下列诗篇,其内容符合此排序的选项是:
甲、自君之出矣,罗帐咽秋风。思君如蔓草,连延不可穷(南朝"梁"范云诗)
乙、游人武陵去,宝剑直千金。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唐"孟浩然诗)
丙、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唐"杜甫诗)
丁、一春檐溜不曾停,滴破空阶藓晕青。便是儿时对床雨,绝怜老大不同听。
雁回杳杳浑无梦,鹊语啾啾似有凭。忽得远书看百过,眼昏自起剔残灯(宋"刘克庄诗)
戊、灯怯寒威焰不青,忽闻急雪打窗棂。宵深未敢抛刀尺,为伴孤儿课一经(清"汪铃诗)
(A)甲丙乙丁戊 (B)丙乙甲丁戊 (C)甲戊丁乙丙 (D)丙丁戊甲乙
答案:C
【试题解析】甲、出自范云〈自君之出矣〉。翻译:「自从你离开后,房里用丝罗作成的帷幕只能独自吞咽秋风。我对你的思念如蔓生的野草,连绵延长不断绝啊!」
乙、出自孟浩然〈送朱大入秦〉。翻译:「游人朱大要到武陵去,分手时,我将价值千金的宝剑赠送给他,用以表达我平素对朋友的一片真心。」
丙、出自杜甫〈孤雁〉。翻译:「孤雁不吃不喝饮清水,只是哀鸣着想找同伴。谁来可怜形孤影单,与雁群失散于云雾重重之中。同伴身影,似现天边,孤雁于是更努力地哀鸣,希望同伴能听见。偏偏林中的野鸦不知孤雁的心绪,犹自乱纷纷地鸣噪。」
丁、刘克庄〈和仲弟十绝〉。翻译:「春天的时候,屋檐间流下的水滴,在台阶上滴答作响,让苔藓的色泽更加青翠。想起小时候常一起对床听雨,如今年纪大了却无法同听雨声,真令人感伤。雁鸟飞得不知去向,连梦中都不曾出现;但鹊鸟啾啾却又像是在诉说什么。突然接到你从远方寄来的信,忍不住翻来覆去地看了许多遍,那怕眼晴看花了,灯油快用完了,还是起身来把灯拨亮继续看。
戊、出自汪铃〈夜课〉。翻译:「灯火似乎也害怕寒冷而显得黯淡,忽然又听到一阵急雪敲打窗户。即便夜深,也不敢抛却手上的剪刀与尺,只因为要陪伴小孩继续读书。」
8、(甲)万古丹心盟日月,千年义气表春秋
(乙)未劈曹颅千古恨,曾医关臂一军惊
(丙)天意欲兴刘,到此英雄难用武
人心犹慕项,至今父老尚称王
(丁)由仁居义,传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
知言养气,充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
上引对联各咏一历史人物,若依序排列,正确的选项是:
(A)关羽/扁鹊/项羽/孔子
(B)关羽/华陀/项羽/孟子
(C)文天祥/华陀/刘邦/孔子
(D)文天祥/扁鹊/刘邦/孟子
答案:B
【试题解析】
(甲)据说关羽喜读《春秋》,甚且到了『一目了然』的地步。
(乙)出自〈王文濡题江苏扬州华佗庙〉联,「未劈曹颅」是说「曹操有头痛的病症,听说华佗医术高超,便请他来为自己医病。华佗对曹操说必须将他的脑袋切开医治,生性多疑的曹操以为华佗是要来杀害他的,一怒之下就下令杀死华佗」。「曾医关臂」是说「关羽手臂为箭所伤,后来伤口虽然愈合,但每到阴雨天,还是常觉得骨头疼痛。华佗认为那枝箭头上有毒,毒已入骨。只有剖开手臂,刮去骨上的毒药,才能根除后患。关羽便伸出左臂,让华佗剖割」。
(丙)出自〈江苏无锡项王庙〉联,「刘」是指「刘邦」,「项」指「项羽」。
(丁)出自〈乾隆题山东邹县孟庙〉联,「由仁居义」、「知言养气」、「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皆为孟子的学说主张。
9、下列各组文句中,「 」内连用数字的表达意义方式,前后不同的选项是:
(A)「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
(B)只嫌「六七」茅竹舍,也有两三鸡犬声/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C)鬓毛「八九」已成霜,此际逢春只自伤/溪回山石间,苍松立「四五」
(D)美人「二八」颜如花,泣向花前畏花落/非复「三五」少年日,把酒偿春颊生红
答案:C 这题确实不容易~~~
【试题解析】文句中若有数字相连的情形,其关系大致为相除、相乘与分立三种关系。
(A)「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出自《孟子.滕文公》,语译为:「对农业征收十分之一的税率,免除关卡和市场的赋税,这些政策今年不能做到。」可见「什一」为「十分之一」之意,为相除关系。/「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出自《史记.高祖本纪》,语译为:「即使有披甲雄师百万之众,只要征调关中人民百分之二就可抵抗」。可见「百二」为「百分之二」之意,亦为相除关系。
(B)「只嫌六七茅竹舍,也有两三鸡犬声」出自杨万里〈至节宿翁源县与叶景小酌〉,语译为:「只有六七间用茅草竹木所建的屋舍,还有两三声鸡犬的叫声。」故「六七」为分立关系,即「六或七」之意。/「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出自杜甫〈无家别〉,语译为:「前后左右邻居有什么,只有一两位年老守寡的女人。」故「一二」亦为分立关系,指「一个或两个」。
(C)「鬓毛八九已成霜,此际逢春只自伤」出自陆游〈春日杂赋〉,语译为:「鬓毛大半已灰白,此时遇到春天只是更加感伤。」「八九」有「大半、接近全部」之意。/「溪回山石间,苍松立四五」出自苏辙〈吕希道少卿松局图〉,语译为:「溪流在山石间回转,四五棵青松矗立在那里。」故「四五」为分立关系,是「四棵或五棵」之意。
(D)「美人二八颜如花,泣向花前畏花落」出自苏轼〈辘轳歌〉,语译为:十六岁的美女容颜像花朵般美丽,在花前哭泣,怕花掉落。」「二八」为「十六」之意,为相乘关系。/「非复三五少年日,把酒偿春颊生红」出自黄庭坚〈戏答王定国题门两绝句〉,语译为:「不再是那十五岁的少年时,可以把酒迎春,喝得两颊绯红。」「三五」为「十五」之意,亦为相乘关系。
10、文学作品往往呈现作者不同的思想倾向,下列叙述正确的选项是:
(A)「安得不死药,高飞向蓬瀛」,表达追求涅盘永生的佛教思想
(B)「生灭原知色即空,眼看倾国付东风」,表达诸行无常的佛教思想
(C)「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表达言不尽意、得意忘言的道家思想
(D)「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民胞物与的儒家思想
(E)「梦想三山更五湖,新从世外得真吾」,表达放心物外、崇尚真我的道家思想
答案:B C D E
【试题解析】
(A)出自李白〈游泰山〉。翻译:「如何找到长生不死之药,然后展翅高飞飞向仙山蓬莱与瀛洲这样的人间仙境。」这是道教思想,而「涅盘」是佛教修行者的终极理想,意译为「灭、灭度、寂灭」,指灭一切贪、瞋、痴的境界,因为所有的烦恼都已灭绝,所以永不再轮回生死。
(B)出自陈宝琛的〈落花诗〉。翻译:「在生灭之间早知万物万象是一场空,眼看春花都要交付给东风。」(「倾国」是借代,本来指的是美女,在这里指「花」。)在这首诗里作者充满了人生的问题,透过诗词,以及对佛教真实智慧的开悟,把它表达出来。
(C)出自陶潜〈饮酒〉。翻译:「这样的生活中有着真淳朴实的意境,我已经了然领悟,心想辨明分说,却一时不知如何表达」。「忘言」出自《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妄言。」据此,诗中陶潜要表达的是,他在与大自然景物融合之中已经体会领悟到一种人生的况味(得意),达到了「忘言」的境界。《人间词话》称此诗已入「无我之境」。
(D)出自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翻译:「如何才能得到广阔的房子,收容天下的贫寒之士,使他们都能遮风挡雨,展露欢颜?」充分表露推己及人的仁爱之心。
(E)翻译:「我梦想回到三山五湖,能从大自然找到真正的自己。」呈现追求自然的道家思想。
三、(1)根据《醉翁亭记》和《始得西山宴游记》,回答下列问题:
(1)欧阳修所写的琅琊山不同时间的景色,柳宗元所写在西山上看见的景色,分别怎样的?(6分)这些景色令二人产生什麼感受?(3分)
(2)细阅以下两节引文︰
甲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於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於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记》
乙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
1)说明甲、乙两节引文各用了什麼写作手法带出醉翁亭和西山。这两种手法分别产生什麼效果?(5分)
2)从两节引文各举出一种句式,两者必须不同,并略述其作用及引例以对。(3分)
答︰
三、(1)所写的景色:
《醉》︰(欧阳修抓著琅琊山早晚及四时的不同特点加以描绘)──太阳升起,林间的雾气消散;黄昏时,云烟聚集,山谷岩洞昏暗;春天野花盛放;夏天绿树成荫;秋天风霜高洁;冬天水落石出。(3分)
《始》︰(柳宗元从不同欧阳修抓著琅琊山早晚及四时的不同特点加以描绘)──俯瞰四周的土地,全在坐席之下;附近高低起伏的地势,高山如土堆,深谷如洞穴,尽入眼帘;远望四周,青山白水环抱,与天相接。(3分)
产生的感受︰
《醉》︰看到山间变化无穷的景色,因而产生无尽的乐趣。(1分)
《始》︰柳宗元在西山之巅目睹如斯开阔、壮丽的景色,觉得西山高耸特立,与一般小丘不同。自己的心神不觉与大自然合而为一,心胸豁然开朗,察觉自己真正的游历是从游西山开始。(2分)
(2)1)写作手法及效果︰
甲︰步移法──
描写的景物随著作者步伐前进而不同。作者入山六七里,听见潺潺的水声及看见泉水一泻而下的情景;再经过曲折的小路,便看到在酿泉之上的醉翁亭了。
效果︰使景物描写更有层次及具体。(2.5分)
乙︰衬托法──
作者先写自己以为遍游永州的奇山异水,衬托後文西山的「怪特」。
效果︰通过比较更能突显文章主体的特点。(2.5分)
2)不同的句式︰
甲︰(文言)判断句︰「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於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於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用︰表示判断语气,点明所说的是什麼景物(1.5分)
乙︰顶真句︰「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
作用︰一气呵成,结构紧密/加强节奏感
(或)
「到则披草而坐,倾壼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
作用︰起了承接作用
(或)
排比句︰「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
作用︰加增句子的气势(1.5分)
③ 2000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是什么
2000年市高考试卷分为全国卷、上海卷和广州卷等,试卷不同,作文题目也不同,整理如下:
全国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在一次鼓励创新的报告会上,有位学者出了一道题:四个图形符号中,哪一个与其他三个类型不同?有人说圆形,因为圆形是惟一没有角的图形;也有人说三角形,它是惟一由直线构成的;又有人说半圆形也正确,它是惟一由直线和曲线组成的;最后有人说,第四个图形也可以,因为它是惟一非对称性的图形。看来,由于标准和角度的不同,这四个图形都可以作为正确答案。
的确,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的事例很多。你有这样的经历、体验、见闻和认识吗?
请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
①这个话题的范围是很宽泛的,只要与学者的这道题引发的思想感受有关,都符合要求。
②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等。
③题目自拟。
④不少于800字。
上海市
作文题目
巴黎的埃菲尔塔是1889年世博会主题塔。新世纪第一届世博会在德国的汉诺威主题是“人类-自然-技术”。最近,上海市宣布申办2010年世博会,请为2010年世博会确定一个主题,加以论证,并请说明你的设想。 要求:
1、不少于1000字。
2、体裁不限,但不能是诗歌。
3、题目自拟。
广东省
给出的材料是:有位学者拿出四种图型--圆型、半圆型、等边三角型、有不规则缺口的椭圆型。学者问:四个图型当中有哪一个与另外三个不同?四个人回答都不一样,但学者说四个人的回答都对,请以《答案是丰富多采的》为题写一作文,不少于800字。
④ 我要买的是2012十年高考(2002-2011)语文的,是真的从2002到2011的高考卷去分类吗试卷够全吗谢谢
想要高考真题就买近十年高考真题卷 很多种类的
⑤ 求 历年高考语文试卷
海潮语文网免费下载,答案及解析详细
⑥ 语文2002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7题,鉴赏李白的诗歌《春夜洛城闻笛>的答案
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客东都(洛阳)。《春夜洛城闻笛》一诗,当即这次客东都有感而作。
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唐人七绝诗浅释》)可为一种理解。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自是十分确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所谓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⑦ 求广东省历年高考语文试题(2000-2008)
http://www.lnyuwen.com.cn/zthb075.htm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解析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滋润/蕴含 赡养/瞻仰 调试/调和
B、对峙/嗜好 竣工/英俊 强迫/倔强
C、造诣/逃逸 堤岸/提拔 抹黑/抹布
D、湖畔/装扮 怄气/枢纽 阻塞/边塞
【标准答案】.D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察字音,这是基础,(A项分别是rùn/yùn shàn/zhān tiáo/ tiáo;B项zhì/shì jùn/jùn qiǎng/jiàng;C项yì/yì tī/tí mǒ/mā;D项pàn/bàn òu/shū sè/sài)
【高考考点】 对新课标所要求的注音要求掌握!!
【易错提醒】 A项和B 项考生容易判错!!
【试题解析】 A扣人心弦:形容诗文、表演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动;B怨声载道:怨恨的声音充满道路。形容群众普遍不满。义无反顾: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不退缩回顾;怒形于色:内心的愤怒在脸上显露出来。
【高考考点】成语是基础!
【易错提醒】对成语也是不能理解!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对这部小说的人物塑造,作者没有很好地深人生活、体验生活,凭主观想象加了一些不恰当的情节,反而大大减弱了作品的感染力。
B、煨桑是一种既古老又普遍的藏俗,有着固定的仪式:先把柏树枝和香草堆在山头或河岸的空地上,中间放上糌粑或五谷,然后洒上几滴水,点燃以祭祀神灵。
C、我们平时所用的调味品醋,含有氨基酸、钙、磷、铁和维生素B等成分,被皮肤吸收后可以改善面部皮肤营养缺乏。
D、高速磁悬浮列车没有轮子和传动机构,运行时与轨道不完全接触,列车的悬浮、驱动、导向和制动都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
http://www.lnyuwen.com.cn/zthb021.htm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
语文试卷
(说明:本试卷为完整无误的校订版,附答案及大部分试题的详解。详解部分,虽然耗费了不少精力,但由于本人学识水平的有限和手头资料的缺乏,仅是一孔之见,定有不少疏漏乃至谬误之处,请使用者斧正。该试题详解仅用于同行切磋,本人保留对详解部分版权的享有,不得用于营利,转载请注明出处——广东省惠来一中语文组方仕贞)
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峥嵘 狰狞 慎重 缜密周全 B.诅咒 趔趄 狙击 神情沮丧 C.讥诮 眉梢 俏丽 峭拔刚劲 D.辍笔 啜泣 拙劣 相形见绌
答案:B。分别读zǔ;qie;jū;jǔ。
A项“峥、狰”读zhēng;“慎”读shn;“缜”读zhěn。
C项“诮、俏、峭”读qio;“梢”度so。
D项“辍、啜”读chu;“拙”读zhuō;“绌”ch。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父亲收藏的那些产于不同时代、具有不同造型、来自不同国家的玩具汽车,把小小的书房挤得满满当当,间不容发。
B.我们不能因为有姚明等人加盟美国NBA,就妄自菲薄地说,我国的篮球运动足以与欧美篮球强国抗衡了。
C.沈从文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因在《边城》中描绘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展现了豪爽与浪漫的湘西风情而名噪一时。
D.我俩考虑问题时,他习惯从大的方面着眼,我总是从具体方法入手,虽然南辕北辙,但总能殊途同归。
答案:C。“名噪一时”指名声传扬于一个时期,指当时名望很重,符合语境。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