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试卷答案 > 语文中考试卷第二大题

语文中考试卷第二大题

发布时间:2020-12-22 15:49:58

㈠ 语文《中考精编》配套测试卷小测题答案

我觉得配套测试卷一般那个小答案都在老师的手里。

㈡ 北京市2002年语文中考试卷

2009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语文试卷
1.本试卷共27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42分)
(一)默写(18分)
1.柴门闻犬吠,____。(《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2.____,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
3.黄鹤一去不复返,____。(《黄鹤楼》)
4.醉里挑灯看剑,____。(《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5.吾视其辙乱,____,故逐之。(《曹刿论战》)
6.____,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
答案:1.风雪夜归人2.山光悦鸟性3.白云千载空悠悠4.梦回吹角连营5.望其旗靡6.野芳发而幽香
(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7—8题(4分)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7.诗中的“王孙”指的是____。(2分)
8.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晚来秋”紧扣标题,点明时间。
B.“春芳歇”指春色怡人,适于观赏。
C.诗歌所绘景色如画,清新自然。
D.诗歌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
答案:7.王维/诗人自己8.B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8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呜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9.上文选自《小石潭记》,作者是____。我们在教材中还学过他的《____》(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1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自然段写潭中游鱼的姿态和情趣。
B.第三自然段写小石潭险峻的岸势和源头。
C.第四自然段写潭的四周环境和作者感受。
D.作者感情随景而变,由乐而忧。
答案:9.柳宗元《江雪》、《捕蛇者说》等10.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11.B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
福安居盛家园,畜二母鸡,黄白各一,桑麻掩映,分棚而栖,各养数雏。晨夕带雏出入,二雌同行,宛如人之洽比其邻者。一日,黄者被人窃去,失母之雏,悲鸣不已。白者频来顾视之,若代为悯恻。然自后得食相呼,归栖逐队,盖亡形于黄白,而皆视为己子矣。
鸡虽微禽,而于五德,之外,竟复具一德。盛君之友因呼之为“慈鸡”。
【注】五德:指仁、义、礼、智、信。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而皆视为己子矣()(2)竟复具一德()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白者频来顾视之
14.表现“二母鸡”和睦相处的句子是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15.文中的“一德”指的是____。(3分)
二、现代文(4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20题(24分)

㈢ 2010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机密★启用前
2010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语 文
说明:1.全卷共6页,满分l20分。考试用时l2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答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的指定区域 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本试卷设有附加题,共10分,考生可答可不答;该题得分作为补偿分计人总分,但全卷最后得分不得超过120分。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基础(28分)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
(1)绿树村边合,口口口口口。(孟浩然《过故人庄》)(1分)
(2)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龚自珍《己亥杂诗》)(2分)
(3)面对元朝统治者高官厚禄的诱惑,文天祥断然拒绝,因为他深知背信弃义换来的高 官厚禄,不值一文!正如孟子《鱼我所欲也》所说的:“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2分)
(4)口口口口口口口,西北望,射天狼。ù(苏ù轼《江城子•密州出猎》)(1分)
(5)默写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4分)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习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把酒临风/执策而临之
B.渔人甚异之/或异二者之为
C.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玉盘珍羞直万钱
D.先帝不以臣卑鄙/肉食者鄙
读下面文字,完成第3~5题。
人生的本色该是如此:成,如朗月照花,深潭微澜,是不论顺逆、不计得失的超然,是扬鞭策马、登高临远的驿站;败,仍清水穿石,汇流入海,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的ào’àn( ),有“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的倔强。荣,江山依旧,风采犹然,恰如沧海巫山,熟视岁月如流,浮华万千,不屑过眼烟云;辱,胯下韩信,雪底苍松,宛若羽化之仙,深知暂退一步,海阔天空,不肯因噎废食……
没有比行动更美好的语言,________________。人生需要的是德行的mùyù( )、坚韧的浇灌、挚爱的孕育。
3.根据拼音写出文段括号处应填入的词语。(2分)
ào’àn( ) mùyù( )
4.联系上下文,仿照划波浪线的语句,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2分)
5.用下面的词语另写一段连贯的话,至少用上其中的两个。(3分)
扬鞭策马 倔强 海阔天空 坚韧
按要求完成6~8题。
广州将举办第l6届亚运会,学校拟选派l0名同学参加滨海市中学生拉拉队,届时到亚 运会赛场为运动员呐喊助威。假设你参加拉拉队队员的竞选,请你完成以下工作:
6.请你为拉拉队设计一个为运动员呐喊助威的口号,必须用两个句子,要求朗朗上口,富有鼓动性。(2分)
7.拉拉队队员的竞选大会上,选手有一分钟时间亮相并作发言。请你准备一段简短的发言,要突出自己胜任拉拉队队员的优势,争取评委和与会同学的支持。(3分)
8.拉拉队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工作?请你提出两项建议。(2分)
二、阅读(42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9~20题。
(一)(8分)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 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减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问,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 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Z'1。
10.郦道元堪称写水的高手,他用“口口口口,口口口口”描写水势盛大,又用“口口口口,口口口口”描写江水清澈,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用原文的语句填空)(2分)
11.文末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突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3分)

(二)(11分)
三思而行 季羡林
①“三思而行”,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一句话,是劝人做事不要鲁莽,要仔细考虑,然后
行动,则成功的可能性会大一些,碰壁的可能性会小一些。
②要数典而不忘祖,也并不难。这个典故就出在《论语•公冶长第五》:“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日:‘再,斯可矣。”’这说明,孔老夫子是持反对意见的。吾家老祖宗文子的三思而后行的举动,二千六七百年以来,几乎得到了历代天下人的赞扬,包括许多大学者在内。查一查《十三经注疏》,就能一目了然。《论语正义》说:“三思者,言思之多,能审慎也。”许多书上还表扬了季文子,说他是“忠而有贤行者”。甚至有人认为三思还不够。《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注》中说:有人劝恪“每事必十思”。可是我们的孔圣人却冒天下之大不韪,批评了季文子三思过多,只思二次(再)就够了。
③这怎么解释呢?究竞谁是谁非呢?
④我们必须先弄明白,什么叫“三思”。总起来说,对此有两个解释。一个是“言思之
多”,这在上面已经引过。另一个是文子自己说的,君子无论谋划什么事,开头、中间、结
局都要考虑到。(见《左传•哀公二十七年》)然而孔子以及上万上亿的众人却不这样理解,
他们理解,一直到今天,仍然是“多思”。
⑤多思有什么坏处呢?又有什么好处呢?
⑥根据我个人几十年来的体会,除了下围棋、象棋等等以外,多思有时候能使人昏昏,
容易误事。平常骂人说是“不肖子孙”,意思是与先人的行动不一样的人。我是季文子的最
“肖”子孙。我平常做事不4e2-思,而且超过三思,是否达到了人们要求诸葛恪做的“十
思”,没做统计,不敢乱说。反正是思过来,思过去,越恩越糊涂,终而至于头昏昏然,而
仍不见行动,不敢行动。我这样一个过于细q的人,有时会误大事的。我觉得,碰到一件
事,决不能不思而行,鲁莽行动。记得当年在德国时,法西斯统治正如火如茶。一些盲目崇
拜希特勒的人,常常使用一个词儿Darauf_galngertum,意思是“说干就干,不必思考”。这是法西斯的做法,我们必须坚决扬弃。遇事必须深思熟虑。先考虑可行性,考虑的方面越广越好。然后再考虑不可行性,也是考虑的方面越广越好。正反两面仔细考虑完以后,就必须加以比较,做出决定,立即行动。如果你考虑正面,又考虑反面之后,再回头来考虑正面,
又再考虑反面,那么,如此循环往复,终无宁日,最终成为考虑的巨人,行动的侏儒。
⑦所以,我赞成孔子的“再,斯可矣”。
(选自《季羡林谈人生》,有删改)
12.根据作者的考证,“三思而后行”的“三”有哪几种解释?(3分)
13.简述第⑥段的论证思路。(4分)
14.有人这样评价本文:(1)本文立论有依有据,令人信服;(2)本文阐述道理亲切平和。
请你选择其中一种,说说作者是怎样论述才达到这样的效果的。(4分)
(三)(15分)
偷父 刘心武
我到家已临近午夜,进门后按亮厅里的灯,立刻感觉到不对劲儿,难道……我快步走到
各处,一一按亮灯,到卫生间一仰头,o就猛地往下一沉——浴盆上面那扇透气窗被撬开
了!这时,忽然听见卧室床下有动静。我左手从衣兜掏出手机,准备拨110报警,右手操起
窗帘叉子,朝床下喊:“出来!放下手里的东西!只要你不伤人,咱们好商量!”
一个瘦小的少年从床底下爬出来了,剃着光头,穿一件黑底子的T恤。我用窗帘又指
着他:“你偷了些什么?把东西掏出来!”
(1)他把两手伸进裤兜,麻利地将兜翻掏出来,又把手摊开说:“啥也没拿啊!”
他那一副“久经沙场”、处变不惊的模样,倒弄得我哭笑不得。我命令他跟我来到门厅里,开始询问。
他今年14岁,家在离我们这个城市很远的地方。他只上到小学三年级就辍学了,一年
前开始了流浪生活,现在靠结伙偷窃为生。
我望着这个瘦骨嶙峋、满脸大汗的少年,问他:“饿吧?”他眯眼看我,仿佛我是个怪物。
我为他泡了一碗方便面,端到他面前。
我决心放他去,对他说:“我的话你未必肯听,但是我还是要跟你说,不要再干这种违
法的事,你应该走正路。”他点头。
我给他开门时,他居然说:“我还不想走。”
我大吃一惊:“为什么?”
他回答的声音很小,我听来却像一声惊雷:“我爸在床底下呢……”
天哪!原来还有个大活人在卧室床底下。我慌忙将窗帘又抢到手里,准备拨ll0。这工
夫,那少年却已经转身进了卧室,麻利地爬进了床底下。我惊魂未定,他却又爬了出来,回
到了门厅。我这才看清,他手里捧着一幅油画。我正想嚷,他对我说:(2)“我要……我要
爸……求您了。”
那幅油画,是我临摹凡•高的自画像,这幅自画像里,人物显得特别憔悴,眼神饱含忧
郁,胡子拉碴的。
少年告诉我,他负责踩点的时候,从我家窗外隔着铁栅看见了这幅画,一看就觉得是他
爸,总想偷走它。今天,他好不容易钻了进来,取下这幅画,偏巧我回来了……
我细问他:“你爸现在在哪儿呢?你妈妈呢?”
他执拗地告诉我,他没有妈。他妈在他还不记事的时候,嫌他爸穷,跟别人跑了。他记
得他爸,那扎人的胡子茬儿,那熏鼻子的汗昧加烟味加酒味……不记得是哪一天,忽然说他
们那村,I-AAT有黑金子,大家就挖了起来,他爸爸也去挖。去年一天半夜里,村子忽然闹
嚷起来,跟着有呜哇呜哇的汽车警笛声,他揉着眼睛出了屋……简单地说,村外的小煤窑出
事故了,他爸,还有别的许多孩子的爸,给埋井底下了……
少年说这些事情的时候,眼里没有一点泪光。我听这孩子讲他爸遇难,也就是鼻子酸了
酸,但是,当我听清这孩子今天钻进我的屋子,为的只是偷这幅他自以为是他父亲的画像
时,我的眼泪忍不住溢出了眼角。
我把画送给了他。他也不懂得道谢。我把门打开,他闪了出去。
关上门以后,我若有所失,又出门一溜烟跑下楼梯,气喘吁吁地冲出楼门,四面张望。
只有树影在月光下朦胧地闪动,一派寂静笼罩着我。
——我是想追上去叮嘱他:“孩子,你以后可以来按我的门铃,从正门进来!”
(选自2005年12月25日《文学故事报》,有删改)
15.简要分析“偷父”少年的人物形象。(4分)
16.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句品味语言。(4分)
(1)他把两手伸进裤兜,麻利地将兜翻掏出来,又把手摊开说:“啥也没拿啊!”
(2)“我要……我要我爸……求您了。”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写“偷父”少年“眯眼看我,仿佛我是个怪物”。请揣摩少年此时的
心理活动,并用第一人称描写出来。(3分)
18.文章末尾,“我是想追上去叮嘱他:‘孩子,你以后可以来按我的门铃,从正门进来!”’
请结合全文分析,这表露出“我”的什么情感愿望?(4分)
【四)(8分)
佛祖呵呵冷笑道:“你那厮乃是个猴子成精,焉敢欺心要夺玉皇上帝尊位?但恐遭了毒
手,性命顷刻而休,可惜了你的本来面目!”
大圣道:“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
若还不让,定要搅攘,永不清平!”佛祖道:“我与你打个赌赛:你若有本事,一筋斗打出我这右手掌中,算你赢,再不用动刀兵苦争战,就请玉帝到西方居住,把天宫让你;若不能打出手掌,你还下界为妖,再修几劫,却来争吵。”
那大圣闻言暗笑道:“你如来十分好呆!我老孙一筋斗去十万八千里,他那手掌,方圆
不满一尺,如何跳不出去?”那大圣收了如意棒,抖擞神威,将身一纵,站在佛祖手B里,
却道声“我出去也!”一路云光,只管前进,忽见有五根肉红柱子,撑着一股青气。他道:
。。此间乃尽头路了。这番回去,如来作证,灵霄宫定是我坐也。”又思量说:“且住!等我留下些记号,方好与如来说话。”拔下一根毫毛,吹口仙气,叫“变!”变做一管浓墨双毫笔,在那中间柱子上写一行大字云:“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写毕收了毫毛,又不庄尊,却在第一根柱子根下撤了一泡猴尿。翻转筋斗云,径回本处,站在如来掌内道:“我已去,今来了。你教玉帝让天官与我。”
如来骂道:“我把你这个尿精猴子!你正好不曾离了我掌哩!”大圣道:“你是不知,我
去到天尽头,见五根肉红柱,我留个记在那里,你敢和我同去看么?”如来道:“不消去,你只自低头看看。,,那大圣睁圆火眼金睛,低头看时,原来佛祖右手中指写着“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大指又里,还有些猴尿臊气,大圣吃了一惊道:“有这等事!有这等事!我将此字写在撑天柱子上,如何却在他手指上?……我决不信!不信!等我再去来!”
好大圣,急纵身又要跳出,被佛祖翻掌一扑,把这猴王推出西天门外,将五指化作金木水火土五座联山,唤名“五行山”,轻轻的把他压住。
(节选自《西游记》,有删节)
19.孙大圣被如来佛收伏之前,他闹出了哪些事?(4分)
20.孙大圣本领再大,也翻不出如来佛的手心。对这个故事你是怎么看的?(4分)
三、作文(5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生活中并不缺乏快乐,只要用心体味,你总能从中悟出快乐的真谛,找到获取快乐的办法,捡到打开快乐之门的钥匙……
请以“那天,我捡到了快乐的钥匙”为标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5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附加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于中丞成龙按①部至高邮。适巨绅家将嫁女,妆奁甚富,夜被穿窬②。席卷而去。刺史无术。公令诸门尽闭,止留一门放行人出入,吏目守之,严搜装载。又出示谕闺城户口各归第宅,候次日查点搜掘,务得赃物所在。乃阴嘱吏目:设有城门中出入至再者捉之。过午得二人,一身之外,并无行装。公日:“此真盗也。”二人诡辩不已。公令解衣搜之,见袍服内着女衣二袭,皆奁中物也。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选自《聊斋•于成龙》)
【注】①按:巡视,巡行。 ②窬:yú,洞,窟窿。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适巨绅家将嫁女 适:
(2)又出示谕阖城户口 谕:
2.给文中划线句子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全都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l|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B.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c.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D.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3.于成龙如何断定被捉的两人就是“真盗”?(4分)
4.请各用一两个词语,概括文中人物的主要特点。(2分)
(1)盗贼:
(2)于成龙:

㈣ 语文中考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概括段落大意是中考经典阅读考题之一,不过我们只要掌握以下五个方法,遇到这类型题型就能举一反三。初中语文阅读概括段落大意常考题型:概括某一自然段的段意。昂立新课程小编为大家介绍概括段落大意主要方法,帮助大家快速掌握此类题型。
概括段落大意方法之摘句法
此方法比较简单,就是直接从文章中摘出现成的句子作为段意。
摘总起句、总结句、中心句。这种句子往往是这一段记叙、描写或议论的中心,因此,可以摘取它们作为段意。例如《松鼠》的首句“松鼠是种美丽的小动物”就可作为第一段的段意;《猫》的首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也可作第一段的段意。
摘过渡句。课文中的过渡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句是上段的段意,起下句为下一段的段意。例如《赵州桥》中的过渡句“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一句话承上启下,概括了上下两段的大意。
概括段落大意方法之串连法
如果一个段落只有一个自然段组成,先看看这段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组成一句通顺的话。如《古井》的第一段的四个句子:①古井的位置;②井水的特点;③乡亲们到古井取水;④井水的作用。综合四句意思,归纳段意为:古井的位置和作用。若一个段落有几个自然段组成,首先概括出各个自然段的意思,然后把这些自然段意思综合起来,最后用一句简洁的话归纳出段落大意。
概括段落大意方法之取“主”法
无论是一篇文章还是一段话,都有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在一个由几个自然段组成的段落里,与段的中心联系密切的详写的自然段,就是重点自然段。归纳段意,就以重点自然段的意思为段意。如《小英雄雨来》第一大段有两层意思:雨来生活的环境和雨来的游泳本领高。第二层是主要的,可以用作全段大意。
概括段落大意方法之缩句法
有些段落句子不多,但较长,可用缩句的方法来概括。
概括段落大意方法之抓体裁法
写人、写事的文章可以采用同一种概括段意的方法——谁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干什么?结果怎样?而状物、写景的文章往往从事物的几个方面来写:如外形、性能、用途等。这类体裁的文章概括段意时不可用标题或问题式来概括。
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概括段落大意题型,小编就介绍到这里。各位考生若想要了解更多与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相关文章,敬请关注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专题。昂立新课程致力于沪上培优10余年,已经成功辅导5万余名初中生进入“四大名校”,“八大金刚”和上海其他重点高校。想要快速提升语文学习成绩的同学,昂立新课程推荐以下学习课程:
课程分网络和面授,有小班制,大班制,1对1,1对3形式,授课校区分布在上海各个地域,面授班课时以昂立新课程官网颁布课时为主,具体费用可咨询在线客服或拨打热线4008-770-970。

㈤ 近期中考语文试卷

2010年江苏省南通市中考语文试题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喜欢书吧,她是zhì huì的锦囊,力掌的yuán quán,精神的家园! 2.用古诗文原句填空。(①一④题必做,⑤⑥两题选做一题)(6分) ①老骥伏枥, 。(曹操《龟虽寿》) ②晴空一鹤排云上, 。(刘禹锡《秋词》) ③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④ ,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⑤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诗中“ , ”两句,成为远 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情厚谊的不朽名句。 ⑥上海世博会以博大的胸怀喜迎八方宾客,正所谓“ , ?”(《(论语)八则》) 3.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3分) ( ) A.如今的滨江新城,交通四通八达,高楼鳞次栉比,人民安居乐业。 B.青年人要多读书,勤思考,并以积极的姿态投身沸沸扬扬的新生活。 C.季羡林先生学富五车,著作等身,是世人敬仰的“学界泰斗”。 D.南通拥有红木雕刻、板鹞风筝等一大批令人叹为观止的传统工艺品。 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4分) 书湖阴先生①壁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②送青来。【注释】①湖阴先生:王安石寓居金陵紫金山下时的邻居。②排闼:推开门。 ①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②请你展开合理想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两山排闼送青来”所表现的画面具体地描述出来。(2分) 答: 5.某班级创办了一个“文学泡泡”网站,其中“泡泡拍”和“泡泡问”两个栏目的点击率很高。如果你是版主,请你做以下两件事。(8分) ①“泡泡拍”将拍卖著名文学作品中的三样物件,请你选择其中一件,写一段广告词。 (要求:紧扣原作,明确物件与人物的关系及作用)(4分) 金箍棒(《西游记》) 人力车(《骆驼祥子》) 绿色礼服(《最后一课》) ‘ 示例:鹅毛扇(《水浒传》)——人称“小诸葛”的吴用,轻摇着这把鹅毛扇,为晁盖献计,智取生辰纲。 ②“泡泡问”里有两个主题帖,请你选择其中一个帖子回复。(要求:观点明确,并简述理由)(4分) 主题帖一:能否说《水浒传》中的鲁智深是个粗人? 主题帖二:如何看待《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汤姆离家出走的行为? 回帖: 二(60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6~8题。(12分) 改造火星 ①我们能把火星变成地球吗?能将火星凛冽寒冷、空气稀薄的地表转化为适宜人类居住的地球环境吗?如果能,我们应该怎样做? ②有证据表明,火星形成初期,大量的二氧化碳曾经使火星的气候变得温和,有一段时间曾有河流流入汪洋大海。目前,在火星上仍然可能存在着二氧化碳,在冻结的泥土和极地冰盖中还可能存在着水。 ③爹美国宇航局的行星科学家克里斯?麦凯表示,将火星地球化的大部分工作需要火星自身完成。 ④麦凯说:“人类所做的工作只是将火星的气候变暖,然后撒下孕育生命的种子。”在地球上生活的我们,已经知道让行星变暖的方法,那就是向大气层中添加一些温室气体。全氟化碳是一种强效的温室气体,可以用火星的泥土和空气中的成分合成获得,然后将它释放到大气中。这会使整个行星变暖,接着它们就会释放出冷冻的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会促使温度升高,从而将大气压力增加到能让液态水流动的程度。 ⑤与此同时,威斯康星大学的植物学家詹姆斯?格雷厄姆说,通过这种方法,人类就可以在这颗红色星球上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首先在火星的南极地区会生长出细菌和地衣类植物,之后会出现苔藓类植物,一千年或更长时间后会长出红杉树,再经过几千年的时间,长成的森林会逐渐释放出更多的氧气。 ⑥当前,实现该计划的时间尚待商榷。美国一个由白宫指定的讨论组最近建议首先在月球或小行星上尝试一下,而现在,我们还无法估算出,要将一颗死气沉沉的行星变成地球一样的绿色星球到底需要多少费用。 (选自《科学之友》,有删改) 6.阅读全文回答:人类改造火星的目的和方法是什么?(4分) 目的: 方法: 7.第②段中,“目前,在火星上仍然可能存在着二氧化碳”一句中的“可能”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8.近年来,人类加快了探测火星的步伐,然而对改造火星计划的可行性,还存在着争议。你认为改造火星的计划是否可行?请依据文中内容,说说你的看法。(4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9—11题。(14分) 敬重“里子” 张峰 ①爱因斯坦尚未成名时,在纽约大街上碰到一位熟人。那人见他衣着寒碜,便不解地问道:“你怎么穿得这样破旧?”爱因斯坦笑了笑,说:“反正这里没有人认识我。”几年后,爱因斯坦成了科学界的大名人,他又遇见了那位熟人。对方上下打量了一下这位大名鼎鼎的科学家,惊讶地问道:“你怎么还穿得这么破旧?”爱因斯坦依然笑了笑,说:“反正这里的人都认识我。” ②好一个“反正这里的人都认识我”!没有谁比20世纪的科学泰斗爱因斯坦更有资格说这句话了。这句话的潜台词是:这里的人都知道我了,他们不会以衣帽取人,绝不会因我穿得寒碜而小看我。爱因斯坦无疑是一个深知“里子”重要性的人。 ③世间万事万物都有“里子”和“面子”。对一个人来说,长相服饰是“面子”,精神品格是“里子”;名誉地位是“面子”,学问水平和对社会的贡献是“里子”。爱因斯坦的确没有光鲜的“面子”,可正是因为他把打造光鲜“面子”的时间和精力全都投入到了“里子”的塑造上,他才得以成为一个让全世界都敬仰的科学巨人。正是尊贵无比的“里子”,使他穿越苍茫时空,成为后世楷模。 ④然而,在当今这个越来越看重包装的时代,许多人把“面子”当成了第一追求。他们渴望的是展现在人前的一身光彩和荣耀,他们企求的是他人艳羡的目光和狂热的喝彩。为此,他们不惜耗费自己几乎全部的时间和精力。他们有光鲜的衣履,有奢华的享受,有令人炫目的身份和地位…… 总之,他们的“面子”可能十分荣耀,但是,他们的精神世界一片空虚,他们的学问领域一派荒芜,他们的心眼里除了自己还是自己。这种表里不一的人,只是包装时代泛起的泡沫,绝不会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精英。 ⑤苦心谋求“面子”的光鲜,不如下苦功去培育过硬的“里子”。因为,对于个体来说,过硬的“里子”是他屹立人间的支柱;对于社会来说,过硬的“里子”是人类进步的基石。 ⑥朋友,学会敬重他人和自己的“里子”吧! (选自《现代青年》,有删改) 9.文章从爱因斯坦的故事写起,有什么作用?(4分) 答: 10.作者在第③段中说,尊贵的“里子”能使人穿越苍茫时空,成为后世楷模。请你再举一个例子,证明这个观点。(4分) 答: 11.某班晓光同学最近一味追求名牌,把很多精力花在对自己的“包装”上,认为这样才够“酷”。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对他进行劝告。(要求:称谓明确,观点正确,语言得体,50字左右)(6分) %9%9%9%9%9%9%9%9%9%9%9%9%9%9%9%9 %9%9%9%9%9%9%9%9%9%9%9%9%9%9%9%9 %9%9%9%9%9%9%9%9%9%9%9%9%9%9%9%9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2~15题。(16分) 好雨随风乔忠延 ①画家说,春雨是春天的颜色。 ②诗人说,春雨是春天的歌声。 ③小时候我则认为,春雨是春天的奶水。春雨比奶水更甜美,更养人。它飘落到哪儿,哪儿就滋润了,鲜嫩了,翠生了,就活活泛泛显出了生机。 ④春节过后,人们就眼巴巴地盼望春雨,春雨却总是不来。天不再像年前那样灰蒙蒙的,变得蓝蓝的,空空的,那么高,那么远,不见一线云丝丝。看看风,还是西北风,虽然稀少了,劲小了,却仍然硬硬的,干干的。 ⑤太阳暖暖地照着,照得地上也暖了。冬日僵硬的地皮早软了,踩上去面团似的,河边、泉边更是软得淌水,水渍渍的,走过去会粘住鞋子。 ⑥没几日,地皮不再软了,像往常一样瓷实,不粘鞋子,不陷车子了。风依然吹着,太阳依然晒着。暖和多了。又过了几日,路上裂开些小缝缝,人来车往,表面上的那层土就离了地皮,土越积越厚,越碾越细,踩上去和冒烟的一样,裤腿上溅得花花点点的,都是尘土。 ⑦田里的麦苗早渴了,泛黄了,没有了先前的精神头。浇地的人多了,水流进田里,“滋——滋——”地响,还咕咕咚咚地冒泡。(A)看着溪里的水不少,淙淙地流着,进了田却慢慢地爬,比旦头爬得还要慢。田浇过了,人们仍然盼着落雨。说是浇过的地,土会变硬,下些雨土才会酥些,麦苗长得才起劲。 ⑧雨来了,突然‘间就下起来了。是夜里来的。待人们知道下雨的时候,雨早淅淅沥沥的了,唱小曲似的。有人从被窝里撑起身子,趴在窗台上,掀起窗帘的一角,朝外瞅瞅,院里的地上白白地泛亮。于是,忽然想起昨目后晌太阳落在了云里,风也是东南风,还潮潮的。接着又倒头睡下,梦里也就多了几分甜蜜,不睡到吃早饭不会起来。 ⑨雨来得快,天晴得也快。一大早,天上还满是乌黑的云团。端上碗吃早饭,云变得丝丝蔓蔓的,天有些亮了。吃完饭擦嘴时,云就散了,太阳露了脸,鲜亮鲜亮的。(B)天空如刚擦过的塑童二没有一点尘色;地上如刚落笔的图画,到处洇①着水色。人们的心里也像刚冲洗过的一样清爽,脸上笑成了花。 ⑩田里泥了,无法干活,仍有人踩着泥到田头去,看看嫩嫩的禾苗,心更喜了,喜滋滋地唱出声来。 (选自《中国散文选》,有删改) 【注释】①涸(yīn):向四处散开或渗透。 12.作者写“雨来了”之前,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笔墨写人们“眼巴巴地”盼望春雨?(4分) 答: 13.作者笔下的春雨有什么特点?(4分) 答: 14.请从文中画线的A、B两句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写出它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4分) 我选( )句,赏析: 15.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结合《好雨随风》一文筒摹阐率:三位作家在描写春雨时,表达了怎样一种基回睁博卡不?(4分) ①(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朱自清《春》) ②有如天降甘露。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季羡林《听雨》) 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严母教读》),完成16—20题。(18分) 记母教铨①时,组绣纺绩之具,毕陈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②,旋复持儿而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 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可以醒矣! ”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卧焉。诸姨尝谓母曰:“妹一儿也,何苦乃尔?”对曰:“子众,可矣;儿一,不肖,妹何托焉!” (选自《鸣机夜课图记》) 【注释】①铨:蒋士铨,清代诗人。②夏楚:这里是责打的意思。 16.用斜线(/)给下面文言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4分) (1)拥被覆双足 (2)妹何托焉 17.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毕陈左右( ) (2)儿怠,则少加夏楚( ) (3)至夜分( ) (4)诸姨尝谓母曰( ) 18.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4分) (1)令铨坐膝下读之。译文: (2)铨张目视母面。 译文: 19.请简要阐述文中母亲两次流泪的不同原因。(2分) 第一次流泪是因为 第二次流泪是因为 20.文中母亲的教子方式,你是否认同?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 三(65分,其中含写字5分) 21.请以“让我悄悄地告诉你”为题目,写一篇文章。(65分) 要求:①要写出自己真实的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⑤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2010年南通市中考语文答案 1.智慧源泉解析:此题考查常用字的读音识记和字形的书写能力。比较简单,平时注意积累即可。 2.①志在千里②便引诤隋到碧霄③似曾相识燕归来④长风破浪会有时⑤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解析:①一④为一般性默写填空。注意②“霄”不要误写为“宵”;③“识”“燕”不要误写为“似”“雁”。⑤⑥为理解性默写填空,完成时,应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⑤抓住题干中的“深情厚谊”;⑥抓住题干中的“博大的胸怀喜迎八方来客”。书写时,注意⑤的答案“天涯若比邻”中的“涯”不要误写为“崖”。 3.B解析:此项中的“沸沸扬扬”是指像沸腾的水一样喧闹。这里用来形容新生活,不合适。 4.①表达了诗人闲居时恬淡的心境和对田园山水风光的喜爱之情。 ②示例:推开门,两座郁郁青青的山峦殷勤而急切地扑人眼帘,满眼翠绿,令人心旷神怡。(将“两山排闼”理解成“两山像推开门一样”亦可) 解析:①考查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把握。阅读诗歌后,我们可以读到诗歌所描写的都是田园景色,茅屋、花木、水田、山。从中,我们可以判断出该诗抒发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②考查对诗句内容的把握。根据注释,可以知道“排闼”是“推开门”的意思。另外,题目要求答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所以完成时,要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 5.①示例:金箍棒——“齐天大圣”孙悟空,挥舞这把金箍棒,横扫妖魔鬼怪,打通取经之路。 人力车——就是这辆人力车,祥子为了生计,曾拉着它在烈日和暴雨下“拼命”。 绿色礼服——这是韩麦尔先生在特殊的日子里才穿的一件漂亮的礼服,它见证了韩麦尔先生一腔爱国深情。 ②【主题帖一】示例:我认为鲁智深不是一个粗人。他拳打强占民女的镇关西,是伸张正义的侠义之举。 我认为鲁智深是一个粗人。他路遇不平,不是诉诸官府,而是鲁莽冲动,拳脚相加。 【主题帖二】示例:我认为汤姆离家出走是可以理解的。这是对教会学校枯燥无味的生活的反抗,符合儿童喜欢幻想、喜欢历险的天性。 我认为汤姆离家出走是一种不理智的行为。他没有顾及他人的感受,也没有考虑这样做的后果。 解析:①考查了对名著内容的把握。完成时,可根据示例,先写出该物件的使用者,然后写出该物件的作用。②同样考查了对名著内容的把握,但是与上题的角度不同,是从对人物及其行为认识的角度进行分析和判断。具体作答时,要求观点鲜明,也就是要对人物或人物的行为作出判断,然后再进行分析。比如主题帖一,首先应作出判断,是粗人或不是粗人,然后再结合鲁智深的具体行为进行分析。 6.目的:将火星凛冽寒冷、空气稀薄的地表转化为适宜人类居住的地球环境(把火星变成地球环境)。方法:将火星的气候变暖,然后撒下孕育生命的种子。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解答时应首先找到依据。目的的依据在第①段中,方法的依据在第④段中。仔细阅读,即可得出答案。 7.不能删去。如果删去“可能”,就说明火星上一定存在着二氧化碳,这与事实不符。 解析:此题考查了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特点的把握。完成时,一般可分为三步:①对加点词语进行解释,“可能”表示猜测;②进行具体说明,去掉“可能”,说明火星上一定存在着二氧化碳;③如果去掉,就与实际不符,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关键是前两步。 8.示例:①可行。因为有证据表明,火星仍可能存在二氧化碳和水,具备改造成地球环境的条件;此外,人类已经知道让行星变暖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能在这颗红色星球上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②不可行。因为关于火星上存在二氧化碳和水这种说法只是一种可能,再有,实现计划的时间尚待商榷,在月球或小行星上尝试的结果不得而知,需要多少费用也是一个未知数。 解析:此题看上去很复杂,但实际上还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具体完成该题时,首先应确定改造火星的计划可行还是不可行,然后在文中找到具体的语句作为理由。 9.文章从爱因斯坦的故事写起,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敬重里子”的话题(或:同时作为一个事实论据论证了中心论点) 解析:作为一篇议论文,爱因斯坦的故事肯定是作为一个论据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的,其次,它出现在议论文的开头,所以起到引出本文论题的作用,另外议论文本身很枯燥,引用故事,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l0.示例:①居里夫人,克服种种困难,最终提炼出了镭这种放射性元素。 ②诺贝尔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还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奖掖后人,向科学的高峰努力攀登。 解析:此题考查了补充论据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所举的应该是前人的事例;要写出“里子”的特点和含义,“里子”是学问水平和对社会的贡献;要写出对后人的影响。 ll.示例:晓光,一个人把精力过多地放在对自己的“包装”上,不是太好。因为光靠面子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只有有了博识的学问和对社会非凡的贡献,才会赢得大家的尊重。 解析:此题结合文章内容,考查了语言的表达能力。完成时,首先要有称谓,劝告时只要围绕“真正的‘酷’来自内在的精神品格(内涵、修养、品德)”或“真正的‘酷’来自学问水平”等适当阐述即可。语言要得体,语气委婉。 l2.作者花那么多的笔墨写人们“眼巴巴地”盼望春雨,是为下文写春雨来后人们的喜悦心情作充分的铺垫,突出了春雨对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性。 解析:此题考查了对写作手法的理解和把握。“眼巴巴地”盼望春雨,表现了人们盼望雨来的急切心情。而下文有语句来渲染这种心情,所以是为下文写这种急切的心情作铺垫。 l3.甜美、滋润;来得快,去得也快。 解析:此题考查了对文章描写对象特点的把握。本文的写作对象是“好雨”,即春雨。完成时,先把描写春雨的语句找得出来。从这些语句可以概括出。 14.不设统一答案。 (A)句示例:①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溪水流进田野的缓慢,突出了人们希望细水流得快一些的焦急心情。②“爬”这一动词用得生动形象,写出了溪水流进田野的缓慢,突出了人们希望溪水流很陕一些的焦急心情。③用比较的手法,写出了溪水流进田野的缓慢,突出了人们希望溪水流得快一些的焦急心情。 (B)句示例:①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雨后天空的明净,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和赞美。②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雨后大地的美丽,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和赞美。 解析:此题考查赏析文中语句的能力。完成时,可从修辞手法、写作手法和语言的特点进行分析。首先应判断该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然后对该句描写的内容进行分析,最后才是该句抒发的情感。 l5.不设统一答案。围绕表达了对春雨的赞美以及对农村生活的关注,适当阐述即可。 解析:此题从比较阅读的范畴,考查了对三段文字抒发情感的把握。因为题干中提示“表达了怎样一种共同的情怀”,所以找出其共同点即可。 l6.①拥被/覆双足②缈何托焉解析:此题考查了文言文语句的停顿。完成时,注意几个原则:主谓宾分开;句中有连词,如在句中,则在连词前停顿,如在句首,则在连词后停顿;划分停顿后,还应注意朗读时是否别扭。不过,像第①句比较特殊,整个一句其实是个并列结构,有两个动词,所以在第二个动词前停顿。 l7.①放,摆放,陈列②懈怠,松懈③到④曾经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文中常用字词含义的理解和把握。平时应注意积累,同时还要注意比较和联系。 l8.①(母亲)让我坐在她的膝下读书。 ②我睁开眼睛看着母亲的脸。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文中重要语句含义的把握。完成时应逐字翻译,字字落实。①“令”“之”是关键词;②“张”“面”是关键词。 19.第一次流泪是因为儿子学习不认真,母亲觉得无法向孩子的父亲交代,心里焦急。第二次流泪是因为儿子学习辛苦,母亲感到心疼。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 20.示例:①认同。文中母亲不辞辛苦,陪着自己的儿子读书,充分体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深的爱和殷切的期待。 ②认同。文中母亲虽然对儿子要求严格,但她的出发点是好的,用心是良苦的,对儿子的爱也是深沉的。 ③不认同。母亲对儿子的要求过于严格,儿子稍有松懈就责打他,夜深了,还把儿子摇醒了学习,这对儿子的身心是一种摧残。 ④不认同。母亲对儿子的学习管得太死。不利于儿子的学习,也不利于儿子身心的自由成长。⑤母亲对儿子的教育,其良苦用心令人感动,足见其对儿子成才的渴求心理,但是在教育中的方法近于残酷,有损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解析:此题是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严母教读》参考译文: 回忆我母亲教我的时候,刺绣和纺织的工具,全放在旁边;她膝上放着书,让我坐在她的膝下读书。母亲一边手里操作,一边嘴里教我一句句念,咿咿唔唔的读书声,夹着吱吱哑哑的织布声,交错在一起。我松懈了,她就拿戒尺打我几下,打了我,又抱着我哭,说:“儿啊,你这时候不肯学习,叫我怎么去见你父亲!”到半夜里,很冷,母亲坐在床上,拉起被子盖住双脚,解开自己衣服用胸口的体温暖我的背,和我一起朗读;我读得倦了,就在母亲怀里睡着了。过了一会儿,母亲摇我,说:“可以醒了!”我睁开眼看着母亲的脸,泪水正淌落,我也哭起来。歇一下,再叫我读;直到头遍鸡叫,才和我一同睡了。我的几位姨妈曾经对我母亲说:“妹妹啊,你就这一个儿子,何苦要这样!”她回答说:“儿子多倒好办了,只有一个儿子,将来不长进,我靠谁呢!” 21.略

阅读全文

与语文中考试卷第二大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