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试卷答案 > 语文bbs的答案

语文bbs的答案

发布时间:2020-12-22 12:30:12

㈠ BBS系列·初中语文扩展阅读:文言文(修订版)古诗答案80篇到140篇

41 A能够B所以C白白的D年幼的 2 D 3 (我)一方面羡慕他们有父亲,另一方面羡慕他们有学习的机会. 孩子如果有志向,我(愿意)免费教你,不要学费。4 为教育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5 学习他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和他在学习上刻苦勤奋的精神。
42 1B 2B 3这句话虽然说的是小事,但可以用来说明大道理呀。 4他为人真诚、忠厚,作风朴实,谦虚谨慎,待人和蔼。
43 A美好B味美C促进D困惑 2A B 3 因此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有不足的地方,教别人以后才能知道自己又不理解的地方.4 教与学相互促进。 类比
44 1D 2A 3(如果)晋、楚两国发生战争,(两军)在中原地区相遇,(我军)将退让九十里;4 感激他,报答他,但坚持原则,始终将国家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置于自高无上的地位。
45 1A 靠近;接近B游戏C搬迁D居住 2C 3嬉为墓间之事;嬉为贾人炫卖之事;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4 环境对人的成长影响很大,要注意改善自己的学习和成长环境,主动避免不良环境的影响.
46 1C 2A 3D
47 1A 2C3 你有一斗半斤的水来救活我吗? 你竟然说出这样的话,简直不如趁早到干鱼店里去找我呢!
48 1D3告诫孩子要团结 4如“人心齐,泰山移”等
49 1A 2B 3 A是 B才 C是 D才 4但邻居老头儿向来宽宏大量,从来丢了东西就没曾在言语和脸色上表现出来. 老头于是骂(他),他的病的确好了.
50 1B 2A 3读书不可以不达到背诵的程度,有时在旅途中,有时半夜未睡时,朗诵书中的文章,体味文章的意义,大有收获.

㈡ 初中语文BBS试卷

1.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 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返为其患。
注释:①实际上这是一个聪明人,只是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显得蠢笨。经文的本旨是在于外道修持中过分强调“断食”而带来的弊端,而在现实社会中,这种超过适度的教训实在太多,太多了。
②益:添加。
③既:已经。
④所以:译为“……的原因”。
⑤尚尔:尚且这样。
⑥口爽:味口败坏。爽,伤害。
【译文】从前的时候,有一个愚人,到别人家去作客。主人端出食物来,他嫌淡而无味。主人听罢,便另外为他添了点盐进去。愚人尝到了盐的美味,心内便想:味道所以这么美,是有盐的缘故。少少一撮,尚且如此,满满一把,岂不更妙?这愚人不懂其中的道理,便单单吃那盐。吃罢,口颤舌抖,反而得了苦楚。
道理: 这就譬如那些外道,听说节制饮食可以得道,即便断绝了饮食。或是断七日,或是断十五日,空落落地使自己遭一番困饿,却对修道毫无益处,活像那个愚人,因为盐可调出美味来,就单是吃它,致使口颤舌抖,外道的断食也是这样。
2.李存审出于寒微,尝戒诸子曰:“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位极将相,

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镞者凡百余。”因授以所出镞,命藏之,曰:“尔

曹生于膏粱,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

【译文】:李存审出生在贫寒的家中,曾对你的几个儿子说,你们的父亲我小的时候

提着一把宝剑去乡里,四十年里,官职达到将相,这其间万死一还的大战不只一

回,箭射穿过骨头有几百回,于是把箭头给了他们,说你们生在富裕的家庭,但

也应当知道你们父亲起家是如此艰难。

3.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

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

”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

者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

而名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因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

,聊以志吾之乐尔。”
【译文】六一居士最初被贬谪到滁州山乡时,自号醉翁。年老体弱,又多病,将要辞别官场,到颍水之滨颐养天年,便又改变名号叫六一居士

有位客人问道:“六一,讲的是什么?”居士说:“我家里藏了书一万卷,

集录夏、商、周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盘,又经常

备好酒一壶。”客人说:“这只是五个一,怎么说‘六一’呢?”居士说:“加上我这一个老头,在这五种物品中间,这难道不是‘六一’了吗?”客人笑着说:“您

大概是一位想逃避名声的人吧,因而屡次改换名号。这正像庄子所讥讽的

那个害怕影子却跑到阳光中去的人;我将会看见您像那个人一样,迅速奔

跑,大口喘气,干渴而死,名声却不能逃脱。”居士说:“我本就知道名声不

可以逃脱,但也知道没有必要逃避;我取这个名号,姑且用来标明我的乐

趣罢了。”
4. 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②。少丧父,事其母,及抚弟天表,具有至性③。尝语人曰:“士不立品者④,必无文章。”前明崇祯间,县令傅岩奇其才⑤,每试辄拔置第一⑥。年三十六,始得补诸生⑦。家贫屋败⑧,躬畚土筑垣以居⑨。覆瓦不完,盛暑则暴酷日中⑩。雨至,淋漓蛇伏(11),或张敝盖自蔽(12)。家人且怨且叹,而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13)。
注释
①作者为明清鼎革之际抗清义士江天一立传,重点叙其智谋和失败被执、慷慨就义的经过。
②徽州:清代徽州府,辖歙(shè设)县、休宁、祁门、绩溪等六县,府治在歙县。
③具:通“俱”。至性:善良天性,指孝顺父母、友爱兄弟。
④立品:树立良好品德。
⑤傅岩:字野清,浙江义乌人,崇祯初年进士,授歙县令,官至监察御史。
⑥试:指童生岁试。
⑦补诸生:考取秀才,成为县学生员。⑧败:破、坏。
⑨躬畚(běn本)土筑垣:亲自取土筑墙。畚,竹制或木制撮土工具。此作动词用。
⑩暴(pù铺):通“曝”,晒。
(11)蛇伏:像蛇一样蜷伏着。
(12)敝盖:破伞。
(13)自若:自如,像平常一样。
5.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
惜,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
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恺茫然自失。
【译文】崇和王恺比赛富有,都竭力用最华丽的东西来装饰车辆、衣冠。武帝,是
王恺的外甥,常常帮助王恺,曾经把一株两尺来高的珊瑚树赏给王恺,枝叶茂盛
纷披,世上最少有珊瑚树比得上它的。王恺拿出它来给石崇看。石崇看完后,用
铁如意敲打它,它随手碎了。王恺既惋惜,又以为石崇妒忌自己的宝贝,脸色严
厉地大声指责石崇。石崇说:“不值得懊恨,现在我还给您。”即令左右把自己的
珊瑚树统统拿来,有六、七枝高三尺、四尺,枝条的美好世上绝无仅有,明亮华
丽看也看不尽,象王恺这样同等高的珊瑚树很多。王恺心中感到很不舒畅。
6.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①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
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
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
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译文】管仲说:我最初的时候很贫困,曾经和鲍叔一起去做生意,分钱的时候多半留给我自己,鲍叔不认为是我贪心,他知道我很贫困;我曾经和鲍叔一起为共
谋天下大事而使得我更加贫困,鲍叔不认识是我愚钝,(因为)他知道天时有时
利有时不利;我曾经三次被皇上赐官、又三次被罢免,鲍叔不认为是我不忠于皇
上,而是我没有遇到好的时机;我曾经三次(随军)打仗三次都偷跑,鲍叔不认
为是我胆小怕死,他知道我有老母亲要赡养;公子纠集叛乱失败,召去之后顷刻
被杀,我也被囚禁起来,受尽凌辱,鲍叔不认为我(这样)很丢脸,他是知道我
不会因为这点小事而觉得丢脸,(我)担心的是我的功名不能为天下人所知。生
我的人是我的父母,但是最了解我的人是鲍叔啊。
7.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
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
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译文】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朋友的病情,适逢胡人进攻城。(荀巨伯的)

朋友对荀巨伯说:“我今天将要死去,你赶快离开吧!”巨伯说:“我从远方

来探望你,而你却让我离开,舍弃义气而寻求生命,难道这是我荀巨伯所

做的吗?”胡人已经到了,对荀巨伯说:“大军到了,整个城的人都空了,你

是什么男人,竟敢一个人留下?”荀巨伯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不忍心舍

弃他,我宁愿用我的身体来取代朋友的性命。”胡人的丞相听了,对荀巨伯

说:“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这有仁义的国家。”于是班师回去,

整个城都获救。
【赏析】《世说新语》的这篇文章采用了对话描写的方法来表现荀巨伯
的义举,宁代朋友死去,而让自己的朋友在危急时刻离城而去,此举感
人至深。文章还使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让贼一“谓”一“还”,来表现巨
伯的义,栩栩如生。语言简洁,明快。
8. 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
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
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故圣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译文】列子学习射箭能射中目标了,便向关尹子请教。关尹子问:“你知
道你为什么能射中吗?”列子回答说:“不知道。”关尹子说:“还不行。”列子
回去继续练习。三年以后,又把练习情况报告了关尹子。关尹子问:“你知
道你为什么能射中吗?”列子说:“知道了。”关尹子说:“可以了,记住,不
要忘掉它。不仅射箭如此,治理国家与修养身心也都是这样。所以圣人不考
察存亡现象而考察为什么存亡的原因。”
9.刘伶病酒,渴甚,从妇求酒。妇捐酒毁器,涕泣谏曰:“君饮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伶曰:“甚善。我不能自禁,唯当祝鬼神自誓断之耳!便可具
酒肉。”妇曰:“敬闻命。”供酒肉于神前,请伶祝示。伶跪而祝曰:“天生刘
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便引酒进肉,隗
然已醉矣。
————《世说新语》
杜康设宴酒三千
刘伶海量步蹒跚
推门就问再举盏
水流不断我不还

相传东周时代有个叫杜康的人,以造酒闻名天下,后被天帝封为酒神。晋代竹林七贤之

一的刘伶,传说他原是王母瑶池的一个仙童,因偷喝仙酒被罚贬下界的,刘伶来到人间,

依然嗜酒成性。王母为了点化他,派杜康来到人间。刘伶喝了三杯杜康酒竟一醉不起,

刘伶的妻子以为他已醉死,便把刘伶埋葬了。三年后,杜康来到刘家讨取酒钱,刘妻责

怪杜康以酒害命,杜康却声言刘伶未死,后来打开坟墓,刘伶果然醒来了。

悲哀莫大于心死。不再寻找出路,也无所谓路穷路尽。没有丝毫希望,更谈不上

任何前景。这真真是黑暗的深夜,抹去了天明的希冀。

深刻的绝望痛楚已经失去了固有的表达方式,只一句死便埋我。生的幻想泯灭,于
是,刘伶草木形骸,随世放逐。

人最痛苦的,莫过于醒了却无路可走

有醉人的酒,当然要醉,醉得痛快醉得豪爽,一醉解千愁,可是如果醉,就不要醒,

醒了还是要面对,如果不能永远逃避,就不要去逃避.

10.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
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
哉!”
【译文】季札第一次出使,去造访北方的徐国的君主。徐君十分喜欢季札(身
上所佩)的剑,但是却不说出来。季札心里也知道(徐君喜欢自己的剑),但是
他还要出使到别的国,所以没有送给他。(后来他出使完后)再回到徐国,徐君
已经死了,于是解下宝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他的随从说:“徐君已经死了,
这是要送给谁呢?”季札说:“不是这样的,我当初心里已经要把这剑送给他了,
怎么能因为徐君死了而违背自己的诺言呢!”
11. 景公①之时,雨雪②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③之裘,坐堂侧陛④。
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寡人闻命⑤矣。”乃命出裘发粟,与饥寒。
注释:
① 景公,齐景公。
② 雨雪:下雪降雨,用作动词。被,披。
③ 狐白,狐狸腋下的白毛。狐白之裘,集狐腋下的白毛制成的裘(皮衣)。这是裘中最珍贵的。成语“集腋成裘”,引申为积少可以成多。
④ 陛:宫殿的台阶。
⑤ 闻命,闻教,受教。这是尊敬对方,得其教诲。表示接受对方意见的敬辞。
⑥ 睹:看见的.
⑦ 循,巡,巡查。
【译文】景公在位时,连下三天雪还不放晴。景公披着用狐狸腋下
白毛做的皮衣,坐在正堂前的台阶上。晏子进宫谒见,站了一会儿,
景公说:“奇怪啊!下了三天雪可是天气不冷。”晏子回答说:“天气
不冷吗?”景公笑了。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吃饱却
知道别人的饥饿,自己穿暖却知道别人的寒冷,自己安逸却知道别
人的劳苦。现在君王不知道别人了。”景公说:“说得好!我听从您
的教诲了。”便命人发放皮衣、粮食给饥饿寒冷的人。
赏析: 拾得,推己及人,是一种美德。自己温饱能想到尚未得到温饱的人,而且能够想方设法使得那些人也能得到温饱。有些人能想
到,也许还能说上几句,可是,仅仅停留在想到、说及,仅仅表示
同情、怜悯。这还不能称之为推己及人。推己及人要有行动。晏子
是想到了齐国还有人在挨饥挨冻,但是,他心有余而力不足,正好
找到机会启发景公来完成救济饥寒这件善事。只要我们时刻想到目
前还有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人们,总会找到帮助他们的办法。尤其
是有些地方遇到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我们应该想到受灾害乡亲们
的缺衣缺食缺水缺药,更应该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帮助他们解决这
些困难。助人即是助己,受害灾区得到援助,恢复生产,减少了国
家的负担,不也在一定意义上,增加了全民的财富。因此,推己及
人,也是一种颇识大体的生活美德。
12. 沛公(1)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倨(2)
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郦生入,则长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3)欲率诸侯破秦也?”沛公骂曰:“竖儒(4)!夫天下同苦秦久矣,

故诸侯相率(5)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郦生曰:“必聚徒合义兵诛无

道秦,不宜倨见长者。”于是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谢之。

郦生因言六国从横(6)事。沛公喜,赐郦生食,问曰:“计将安出?”郦

生曰:“足下起(7)纠合之众,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入强秦

,此所谓探虎口者也。夫陈留,天下之冲(8),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

又多积粟。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足下。即不听,足下会兵攻之,臣为

内应。”

于是遣郦生行,沛公引兵随之,遂下(9)陈留。号郦食其为广野君。

[注释]
(1)沛公:汉高祖刘邦。高阳:古乡名,在今河南杞县,当时属陈留。传舍:
旅馆。郦生:郦食基(YI4声),本为监门吏,后来成为刘邦的重要谋王。
(2)倨:相当于“距”,坐。
(3)且:还是。
(4)竖儒:骂人的话,如同说“无见识的儒生”。
(5)相率:互相联合。
(6)从横:合纵、连横。这里是泛指秦与六国之间的激烈斗争。从,相当于“纵”。这句话的意思是:郦生就谈论起秦与六国合纵连横的得失成败。
(7)起:兴起,率领。
(8)冲:要塞。四通五达之郊:四通八达的交通要塞。
(9)下:投降,归降的意思。
13.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1)。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2)。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齐桓公许与鲁会
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
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
压齐境(3),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
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4),辞令如故(5)。桓公怒,欲倍其约(6)。
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7)。
注释(1)(好力:爱好勇武、力气。
(2)败北:战败逃跑。北, 打了败仗往回逃。
(3)鲁城坏即压齐境:意思是说,你们侵略鲁国,已经深入到都城边缘、假如鲁国的都城倒塌,就会压到齐国的边境了。
(4)颜色:脸色。
(5)辞令如故:像平常一样谈吐从容。
(6)倍:通“背”。背弃、违背。
(7)所亡地:丢失的国土。亡,丢失,失去。
【译文】曹沫,是鲁国人,凭勇敢和力气侍奉鲁庄公。庄公喜爱有力气的
人。曹沫任鲁国的将军,和齐国作战,多次战败逃跑。鲁庄公害怕了,就献
出遂邑地区求和。还继续让曹沫任将军。

齐桓公答应和鲁庄公在柯地会见,订立盟约。桓公和庄公在盟坛上订立盟约
以后,曹沫手拿匕首胁迫齐桓公,桓公的侍卫人员没有谁敢轻举妄动,桓公
问:“您打算干什么?”曹沫回答说:“齐国强大,鲁国弱小,而大国侵略鲁国
也太过分了。如今鲁国都城一倒塌就会压到齐国的边境了,您要考虑考虑这
个问题。”于是齐桓公答应全部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土地。说完以后,曹沫扔
下匕首,走下盟坛,回到面向北的臣子的位置上,面不改色,谈吐从容如常。
桓公很生气,打算背弃盟约。管仲说:“不可以。贪图小的利益用来求得一
时的快意,就会在诸侯面前丧失信用,失去天下人对您的支持,不如归还他
们的失地。”于是,齐桓公就归还占领的鲁国的土地,曹沫多次打仗所丢失
的土地全部回归鲁国。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中没有称道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
失传了。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一定要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
吧!"
(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道德,才可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呢?"

(孟子)说:"安抚老百姓而称王天下,便没有什么人能抵御他了。"

(齐宣王)说:"象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老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根据什么知道我可以做到呢?"

(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
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来祭
钟。"大王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
过而走向受刑的地方。"(那人问)道:"那么,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
"哪能废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齐宣王)说:"有这事。"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了。老百姓都以为大王是
吝啬。我确实知道您是出于一种不忍的同情心。"

(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是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
小,我怎么至于吝惜一条牛?就是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毫无罪过
而走向受死的地方,所以用羊去换它。"

(孟子)说:"你不要对百姓说您吝啬而感到奇怪。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
道其中的意思呢?您如果不忍看它无罪而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
区别呢?"

齐宣王笑着说:"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
不是吝惜钱财而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孟子)说:"没有关系,您这样做正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
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
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所以君子把厨房建得远远
的。"
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
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
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有豁然开郎的作用啊!这种心之所以符
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
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稍,却看
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

(齐宣王)说:"不相信。"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
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
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受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
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
确实是做不到。为长辈按摩一下肢体,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
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
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对长辈按摩肢体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
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
(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诗经》说:'
(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和儿女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
'——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使天下安
定,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
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
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称一称,才能知道轻重;量一量,才能
知道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

15.顾彦先平生好琴,及丧,家人常以琴置灵床上。张季鹰往哭之,不胜其恸,遂径上 床,鼓琴作数曲,竟,抚琴曰:「顾彦先颇复赏此不?」因又大恸,遂不执孝子手而出。
【译文】顾彦先一生喜欢弹琴,到他死了以后,家人曾把琴放在灵床上。张季鹰去哭吊他,禁不住悲痛,于是去床上鼓起琴来。弹了几支曲子,完了以后,摸着琴说:“顾彦先是否想再欣赏这琴曲呢?”于是又大哭,于是没有拉孝子的手就走了。
16. 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①。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②,便唱③使还。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④。舟人以公貌闲意说⑤,

犹去⑥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⑦。公徐云:“如此,将无

⑧归?”众人即承响而回⑨。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注释】①谢太傅:谢安。按:谢安在出任官职前,曾在会稽郡的东山隐
居,时常和孙兴公、王羲之、支道林等畅游山水。 盘桓:徘徊;逗留。 泛海:坐船出海。

②王:指王羲之。色:神情。并:一同。遽:惊慌。

③唱:提议。

④神情:精神兴致。 王:通“旺”。 吟啸:同啸咏。啸是吹口哨,咏是
歌咏,即吹出曲调。啸咏是当时文士一种习俗,更是放诞不羁、傲世的人表现其名士风流的一种姿态。

⑤说:通“说”,愉快。

⑥犹:仍然。去:指划船前进。

⑦喧:叫嚷。动:摇晃。不坐:坐不稳,不能安坐

⑧将无:表示婉转的建议,相当于“还是……吧”。

⑨承响:承,应声。响,声音。
【译文】
太傅谢安在东山居留期间,时常和孙兴公等人坐船到海上游玩。有一

次起了风,浪涛汹涌,孙兴公、王羲之等人一齐惊恐失色,便提议掉

转船头回去。谢安这时精神振奋,兴致正高,又朗吟又吹口哨,不发

一言。船夫因为谢安神态安闲,心情舒畅,便仍然摇船向前。一会儿,

风势更急,浪更猛了,大家都叫嚷骚动起来,坐不住。谢安慢条斯理

地说:“这样看来,恐怕是该回去了吧?”大家立即响应,就回去了。从

这件事里人们明白了谢安的气度,认为他完全能够镇抚朝廷内外,安

定国家。
17. 温公丧妇。从姑刘氏家值乱离散,唯有一女,甚有姿慧。姑以属公觅
婚,公密有自婚意,答云:「佳婿难得,但如峤比,云何?」姑云:「丧败

之余,乞粗存活,便足以慰吾余年,何敢希汝比?」却后少日,公报姑云:

「已觅得婚处,门地粗可,婿身名宦尽不减峤。」因下玉镜台一枚。姑大喜。

既婚,交礼,女以手披纱扇,抚掌大笑曰:「我固疑是老奴,果如所卜。

」玉镜台,是公为刘越石长史,北征刘聪所得。
【译文】
温峤死了妻子。他的从姑母刘氏家正逢战乱流离失散,身边只有一个女儿,

很是美丽聪明。从姑母把她嘱托给温峤,请他寻找婚配对象。温峤私下有

自己娶她的意思,回答说:「好女婿不容易找到,只像我这样差不多的,怎
麼样?」从姑母说:「经过丧乱衰败之后活下来的人,要求不高,只要能维

持生活,就足以安慰我晚年,那里敢希望能找到像你这样的人呢?」这不

几天,温峤回复从姑母说:「已找到成婚的人家了,门第大致还可以,女婿

的名声官职都不比我差。」於是送去玉镜台一座,作为聘礼。从姑母非常高

兴。成婚以后,行了交拜礼,新娘用手拨开遮脸的纱障,拍手大笑说:「我

本来就疑心是你这老家伙。果然像我所预料的。」玉镜台,是温峤做刘琨的

长史,北征刘聪时得到的。

㈢ bbs语文单元检测(八上)(人教版)答案

shangsankengwater storage

㈣ 八年级上册BBS语文期末总复习(HZ)的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测试卷(A)
1.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C(陨sǔn—ǔn) )
A.萌发(méng) 轩榭(xuān) 丘陵(líng)
B.两栖(qī) 褶皱(zhě) 潮汐(xī)
C.陨石(sǔn) 耗资(hào) 扼制(è)
D.藩篱(fān) 厄运(è) 顷刻(qǐng)
2.下列词语抄写全部准确的一项是 ( A(B作—足,C治—制,D衰—衷) )
A.张皇失措 荡然无存 大庭广众
B.微不作道 鸡零狗碎 巧妙绝伦
C.因地治宜 长途跋涉 雅俗共赏
D.充耳不闻 无动于衰 销声匿迹
①都市里的升沉荣辱, 震颤 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②更难能可贵的是,他 深察 世故人情,很能体谅人,很快成了这所小学的主心骨。
③有人在外的家属一时陷入恐慌,四处 物色 新信客,怎么也找不到。
④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 探询 。
A.震颤 洞察 寻找 向往 B.震荡 体察 寻找 询问
C.震颤 深察 物色 探询 D.震荡 洞察 物色 向往
3.下列各句用了两种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B(比喻、对偶) )
A.远处林舍闪闪发亮,犹如姑娘送出的秋波,使人心潮激荡。
B.江山似锦,风景如画,艳丽的玫瑰花散发出阵阵芳香。
C、鸟儿唱着欢乐的歌,迎接着喷薄欲出的朝阳。
D.没有歌声便没有生活,犹如没有太阳便没有生命一样。
语文八年级(上)期末复习测试卷(B)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1)中文汉字,集形体、声音和辞义于一体,它独具mèi(魅)力,犹如一个奇妙xuàn(绚)丽的大花园,是我们华夏民族几千年文化的guī(瑰 )宝,也是我们终身的良师益友,每个人的精神家园。
(2)“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至爱亲情,血浓于水。慈爱、恩爱、关爱、孝悌(tì ),渗透在浓浓的亲情之中。一个背影,融注了深深的父爱;甜甜的泥土,蕴(yùn )含着和暖的春晖;人琴俱亡,展现了兄弟的手足之情;优厚的条件,割不断父母对子女的情愫(sù)…… 家庭是生命的起点、人生的慰藉和社会的细胞。我爱我家,我爱亲人。
2、下列词语中共有四个错别字,请依次找出并改正(2%)
苛捐杂税 万籁俱寂 大显生手 风烛残年 饮气吞声 毛骨悚然 无所事事 因地治宜 失魂落魄 辗转反侧 接风洗尘 风靡一时 自出心才 循循善诱
生——身 气——泣 治——制 才——裁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隔篁竹 成林的竹子 (2)蒙络摇缀 连结
(3)佁然不动 愣住的样子 (4)斗折蛇行 像北斗七星那样
4、用横线在第二段中标出与第一段中“水尤清冽”相照应的句子。(1%)第二段中主要写潭中游鱼的静态和动态,其目的是什么?(2%)
皆若空游无所依;衬托水的清冽,说明环境幽静。
5、根据第一段所提供的内容,用一句话概括这一小潭之所以取名为小石潭的道理:
因为这是一个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成的池潭
6、翻译句子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寂寞空旷不见人影,(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㈤ 请发给我九年级(全一册)语文BBS挑战100精编系列的答案,也可以是九下的答案,谢谢,紧急!!谢谢

woyexiangyaoa

㈥ bbs语文期末总复习七上人教版答案

问题补充:不用太多,好的话加悬赏! 阿萨444444

㈦ 求初中语文扩展阅读文言文bbs系列140篇到210篇译文和答案及附录一初中古诗鉴赏手册167篇古诗的答案 急!!

柯南道尔只是一个作家,欧美与日本的著名侦探小说家数不胜数,但真的以侦探版身份为职业或副业权的尚没听说过……
不过私以为柯南·道尔的推理能力也是超出常人的。在著名的千古奇案“开膛手捷克”事件发生的时候,柯南·道尔就做出了“凶手是以男扮女装来作案”等推断。虽然最终该案没有告破,不过应该也能说明柯南·道尔也不是没什么推理能力吧。

㈧ bbs系列初中语文拓展阅读文言文参考答案30篇以后篇拜托求你了

22.女娲补天
1.A(周全)B(停止)C(树立)D(堵塞).B 3.①猛兽吃善良的百姓,猛禽抓取老人和小孩。②天空补好了,天地四方的柱子重新竖立了起来;洪水干了,中国大地恢复了平静。
23.问说
1.A产生 B明了 C扩大 D放弃 2.AB 3.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 4.略
24.嗟来之食
1.①shi,食物;②si,给,吃;③shi,食物;④shi,食物;⑤shi,吃
2.A 3.D 4.略
25.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1.B 2.A 3.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民兼吏,使民衣食有余。 4.“止盗”有效,百姓衣食有余,海内升平。
26.三环无耻
1.A 2.“三患”:“患”自己有没有听到过的知识或道理;“患”知识和道理不能学到手;“患”知识或道理不能付诸实践。“无耻”:“患”自己不能胜任职务;“耻”自己言行不一;“耻”自己做事半途而废;“耻”为官一方,百姓却缺衣少食;“耻”自己多吃多占。 3.略
27.因循误事
1.C 2.AB 3.略
28两虎相斗……(我有点懒得打了)
1.A劝住;B对;C果然;D效果 2.D 3.卞庄子认为(他的话)正确,就站着等待事情的发生。
29.朝三暮四
1.A满足;B够;C服从;D早晨 2.B 3.A……公(那个养猴子的,我自打不出)BCD(都是那个养猴子的)
4.分给你们早晨四个晚上三个,够吗?
5.本义: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原指聪明的人善于使用的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是非,容易被愚弄。 今义:比喻反复无常。
30.西木立信
1.B 2.A(卫鞅)B.(木)C(徙木者)D.(卫鞅) 3.百姓们对此事感到难以理解,没人敢搬。 4.取信于民(写“讲求诚信、效果明显”等均可)。

哎呦喂,累死我了,你要答案尽管问我要,我有,你也不用一下问这么多啊,打死人的 回答者: 思艺o | 二级 | 2011-4-11 23:26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
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4.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阅读训练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 音义
②辄以水沃面 音义
③食不给 音 义
④乃至被谗受贬 音义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的作用。
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原文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译文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1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若人 ②迨能倍诵乃止
③迨能倍诵乃止 ④咏其文
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才美不外。
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A. 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 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欧阳修苦读《欧阳公事迹》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阅读训练
1.文中教以书字的书的含义,跟下面哪一句中的书相同?
A.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B.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C.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D.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2. 翻译句子。
①欧阳修四岁而孤。译文
②惟读书是务。译文
3.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
4.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
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
原文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祝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由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阅读训练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窃入学舍 ②辄默记
③儿痴如此 ④恬若不。
2.与曷不听其所为中曷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只有剩骨 B.满坐寂然 C.坐佛膝上 D.可爱者甚蕃
3.与依僧寺以居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B.必以分人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以刀劈狼首
5.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
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
原文
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译文
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的界寺。他住的房间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就着微弱的晨光读书。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这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张无垢谪横浦 ②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下
③就明而读 ④如是者十四年
2.翻译划线的句子。
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其如土石何
如是者十四年其寝室有短窗
4.这个故事叙述张九成勤奋学习的事迹。天才出自勤奋这是古今学者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理,请举出几个古今中外的有关这个方面的例子

㈨ 求初三语文总复习(BBS)答案

都要中考了 还要答案?

阅读全文

与语文bbs的答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