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总复习,人教版,课内现代文阅读,全部答案!
(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2段
1.第段中“似乎”和“确凿”两个词放在一起是否矛盾,为什么?
因为距离“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了”,所以一开始回忆印象有些模糊,故用“似乎”表达不肯定的语气;然而儿时的生活很快又历历在目了,所以用“确凿”表达肯定语气。
2.给第2段划分层次,用“║”在文中划中,并说说划分的依据。
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
第一层概括介绍了百草园有趣的景和物;
第二层重点写泥墙根一带的乐趣。
3.在泥墙根一带可以做哪些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找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
4.第2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用“ ”在文中标出。
5.介绍“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这个传说有何作用?
增添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让景物更有精神内涵,这也是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重要原因。
6.品味下列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生动勾画出黄蜂饱吸蜜汁时的神态,也符合它肥胖的体态特点。
(2)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不单写出这种鸟儿的机灵轻捷,还表现出儿童的羡意。
(3)油蛉在这里低唱,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运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活泼的写出了昆虫鸣叫声的和谐悦耳,充满了童真和童趣。
(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0—24段
1.选文写了作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哪些事情?
拜师行礼,向先生请教“怪哉”,读书、习字、对课,小园中寻找乐趣,课上做游戏、画画。
2.学生问“怪哉”,表现了小孩子什么心理?先生答“不知道”又表现了什么心理?
表现了小孩子对稀奇事物好奇的心理。表现了先生排斥、反对学生对书本以外的东西感兴趣的守旧心理。
3.用波浪线划出对先生肖像描写的语句,说说从肖像可以看出先生怎样的特点?
质朴和博学
4.从选文看,你觉得先生是个怎样的人?作者对他有怎样的情感态度?
是一个方正、严肃、渊博、守旧的人。作者对他怀着恭敬之情。
5.分析下列动词的表达效果。
(1)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
具体地写出了在小园中寻找到的乐趣,反衬了三味书屋读书生活的单调和枯燥。
(2)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动词连用,体现了先生读书入神,虽有些迂腐,但自得读书之乐,不失可爱之处。
(三) 《爸爸的花儿落了》54—68段
1.第⑿自然段有两个空,请选择正确的词语填在括号里。(2分)
A.镇静 B.镇定 C.平静 D.安静
2.“我”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9分)
①我听懂了老高的话,意识到爸爸已不在人世,首先想到:“这里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要承担起照料弟弟妹妹的责任。
②然后对老高说话,而且是从未有过的镇定和安静。
③最后在心里默念:“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3.选文首段“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是一种什么修辞?在选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6分)
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我急于见到爸爸,把自己这一天的事情告诉他的急切心情,是一种不祥的预感,也是后文的伏笔。
4.第⑵自然段画线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旁边的夹竹桃……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
环境描写,借家庭环境的“静悄悄”、“夹竹桃花的散散落落”来渲染家中的凄凉,冷寂的气氛,暗示爸爸已经不在人世。
(四)《最后一课》20—29段
1.选文第(1)段“监狱大门”比喻什么?“钥匙”比喻什么?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6分)
“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
“钥匙”比喻法国语言。
含义:只要掌握祖国语言,就可以激起人们的爱国之心,就能团结起来,打败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解放。
2.请分析第(2)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原句是——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表现了他对侵略者禁教法语的卑劣行径的轻蔑和憎恨,也表现出了他对热爱祖国的浓烈情感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3.第(6)段中“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有什么特殊含义?(2分)
“钟声”意味着最后一节课的结束,从此这所学校将与法语告别。
4.“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这句话表现了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怎样的感情?这句话暗示了韩麦尔先生具有怎样的高贵品质?(4分)
对韩麦尔先生的理解和尊敬,表现了韩麦尔先生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5.读⑹—⑾段,用两个词语形容韩麦尔先生此时的心情。(4分)
无可奈何 悲痛欲绝
6.写“法兰西万岁”两个字,要“使出全身的力量”?他为什么要写这几个字?(4分)
①表现了他对祖国的眷恋和对敌人的憎恨。
②最后几个字把故事推向高潮,使“最后一课”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7.小弗郎士在回家路上的心理是怎样的?设想一下,用第一人称的语气表达出来。(3分)
(六)《社戏》10—13段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以上文段的内容。(1分)
“我”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和感受
2.以上文段中的景物描写具有特色。作者调动了各种感觉器官进行多方面的描写。请各找出一句写在下面。(2分)
视觉: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嗅觉: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
触觉: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听觉:似乎听到歌吹了
3.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10分,每个2分)
(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轻松”和“舒展”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欢喜轻快的心情
(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以“踊跃”写山有何效果?“我却还以为船慢”突出了我的什么心情?)
这是比喻说法,以“踊跃”写山,将静的山写活了,同时也反衬出船行之快。“我却还以为船慢”突出了我的急于看社戏的急切心情。
(3)飞一般的径向赵庄前进去了。(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船行之快,反衬出我“急切看社戏的心情。
(4)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加点的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
具体地表现了小朋友驾船技术熟练,同时也渲染了去看社戏的一种欢喜轻快的心情。
(5)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这种安排布置说明了什么?)
说明我是最受优待的,也说明了小伙伴们考虑的细心周到。
(七)《安塞腰鼓》全文
1.选文写的是表演前的情况,背景是一片高粱地、咝溜溜的南风。人物是茂腾腾的后生。性格是朴实的。神情是沉稳而安静。而腰鼓则是呆呆地,不曾响过。
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为下文写腰鼓表演铺垫蓄势。
2. 请说说叠词“茂腾腾、咝溜溜”在此处的作用?(2分)
“茂腾腾、咝溜溜” 叠词的运用,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后生”们的虎虎生气和活力以及南风的清爽,表达了作者喜爱、赞赏之情。
3.从文段中可以看出安塞腰鼓的舞姿特点是什么?请用几个词语概括(2分)
壮阔、豪放、火烈
4. “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请问它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3分)
既使文章一咏三叹,又加强了感情的宣泄,强烈的叩击着读者的心弦。
5.在选文中找到并用横线画出表现这群后生的一组排比喻句,并指出它们的表达效果是什么?(3分)
举例: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表达效果:运用排比的修辞,形象生动的写出了后生们的虎虎生气和震撼人心的奇丽舞姿,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强烈的表达了对安塞腰鼓表演和后生们的深深喜爱及赞颂之情。
(八)《猫》16—35段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他们家养的第三只猫,第三只猫有哪些特点?作具体分析。
围绕形态、性情两个方面写出了第三只猫的可厌可懒惰。(此题要求作具体分析,所以必须引用相关的原文语句。)
2.周家丫头代表哪一类人,家人对此持什么态度?
代表那些事不关已,漠不关心的人。家人责怪她
3.不知名的夺小猫的人代表了哪一类人?对此“我”持什么态度?
不顾别人利益自私自利的人。怅然、愤恨、诅骂
4.对第三只猫的结局“我”的感受是怎样的?
难过、痛苦、内疚、自责、懊悔
5.文章结尾的三个感叹句有什么作用?
强烈地表现了我的悔恨和自责之情
6.为什么说“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因为我冤苦了这只不能辩诉的动物,内心充满了内疚和自责
7.“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作者因为自己的过失造成第三只猫的死亡,痛苦自责后作出的决定,。“我”十分难过,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反而触发自己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
8.说说你曾错怪过别人或被人误解的事,并说说怎样才能减少彼此之间的误解。
(九)《斑羚飞渡》9—12段
1、请你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第①自然段的内容。
描写第一对斑羚成功飞渡山涧的全过程
2、找出第一自然段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这时、突然、差不多、同时、瞬间。
3、第①自然段是作者刻画斑羚形象最精彩的段落,属于场面描写,是精彩传神的飞渡过程,扣人心弦,撼人心魄。
4、第①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果改成”老斑羚自动坠落“,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原文照应前文“就像两艘宇宙飞船在空中完成了对接一样”,改动后的句子没有;原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老斑羚牺牲得更悲壮,该句则显得平淡。
5、斑羚飞渡过程有哪些特点?请用原文回答。
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渡
6、请在第三自然段中找出一些“我”想法的句子,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我”的想法的句子:心想,或许有个别滑头的老斑羚会从注定死亡的那拨偷偷溜到新生的那拨去,但让我震惊的是,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作用是表达了作者的赞美、敬重之情。
B. 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期末复习。
人教版七年级(下)
语文期末复习训练
积累和运用
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妒忌(dù jì) 嗔视(ēng) 遒劲(qiú) 水门汀(tīng)
B蓦然(mò) 剽悍(piāo hàn) 絮叨(dāo) 泱泱(yāng)
C庇荫(bì yìn) 旺相(xiàng) 告罄(qìn) 叱哆风云(chìchà)
D眼睑(jiǎn) 亢奋(kāng) 掇撺(cāun ō) 呷呷嘴(xiā)
2、下列词语中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眼花缭乱 石破天惊 妥帖
B、慷慨以赴 本色当行 相得益彰
C、戛然而止 叹为观指 斑斓
D、斑斑驳驳 低回婉转 静穆庄严
3、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口技》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该书是清朝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
B、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伟大的悲剧》一文中,记述了挪威探险家斯科特这位失败的英雄和他的队员在归途中的悲壮覆没。
C、《社戏》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两篇文章都出自鲁迅先生笔下,都洋溢着清新自然的气息。不同的是前者是小说,后者是散文。
D、《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但讲述的却是孔子东游途中的故事。
4、下面一段话中加横线的四句话有语病或不得体,请加以改正。(8分)
感谢各位参加我13岁生日晚会。①看见桌上放着的许多大家送来的生日礼物,②我不禁回忆起了从前的往事。我尤其想起了我的同桌张晓波,③他是一个多么好的小胖墩啊!他为了帮助我学习数学,竟然放弃了参加奥赛的赛前训练,在他的帮助下,④我在数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①
②
③
④
5、背诵默写
(1) ,野渡无人舟自横。
(2)正是江南好风景, 。
(3) 不要悲伤 ,不要心急!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而那过去了的, 。
(4)《木兰诗》中表现木兰操办急切而井然有序的诗句是: 。
, , ,表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诗句是: , 。
6、对下列文学名著的点评正确的一项( )
A、《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这部小说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状况。
B、《鲁滨孙漂流记》的主人公鲁滨孙热衷于航海,性格坚毅。他在小人国、大人国历险多年,吃尽千千辛万苦,终于得到了可观的财富。
C、《昆虫记》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布封所著,这部书除了真实地记录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
D、《格列佛游记》是美国的斯威夫特所著,文中的主人公格列佛与鲁滨逊一样,是一个天生喜欢冒险,不甘寂寞与无聊的人。
7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6分)
老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的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1932、4
(1)这首诗刻划了怎样的老马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写出与马有关的俗语和成语各一则。
文言文阅读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波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给加点字注音。
(1) 曳屋许许声( ) (2)无敢哗者( )(3)沧沧凉凉( )
2、解释加点字。
(1)少时( ) 2、孰为汝多知乎( )3、不能名其一处( )
3、指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
A.指:手有百指 指其一端 B.股:两股战战 屠自后断其股
C、作:百千齐作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D.名:名其一处 并自为其名
4.指出加点词古今词义不同的一项( )
A.力拉崩倒之声 B.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C. 又夹百千求救声 D. 几欲先走。
5、翻译句子。
(1)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6、本文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文中的划线句子属于 描写,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 。
现代文阅读
(一)金色花
(1)偶尔看见人家阳台上花草缤纷,煞是艳羡,激起我养花的兴致。我从朋友家里陆续弄了一些花草来,海棠、月季、文竹……开始还是能记着浇水、松土,但到底很难始终不渝。我这才意识到,养花并非什么闲情逸致,完全是勤快人的事情。
(2)只有仙人掌活下来了。
(3)不论阴晴雨雪,也不论那一小盆泥土如何枯涸龟裂,它总是绿色挺拔,每一根毛刺都伸出渴求的喙,贪婪地啄食着阳光和空气。
(4)可这并未给我带来欢欣。它既不美,也不雅。我只是不无遗憾地想,为什么美的总是那么娇弱,而不美的却总是那么倔强呢?要是海棠、月季、文竹也是这样易于生存该有多好啊!对于它的存在,我却不再关心。
(5)许久后的黄昏,我倚着阳台望远,无意瞥见了这盆仙人掌。它竟横竖添了许多新节,刀戟般凛凛叉开,待细看时,我都忍不住大笑起来。
(6)不是么,且不说它的大小掌节是怎样歪歪斜斜,怪模怪样,只看那绿色的掌面吧,竟皱皱巴巴,细纹密布,像一张老人的脸。我越看越觉得它丑……
(7)我真不知道,它还会怎样疯长下去。也许叫它死去比它活着困难一百倍,这可怕的东西!
(8)我的养花历史就此告一段落,自然是没有养出一朵花来。谁想夏天一到,竟发生了奇迹。
(9)久雨后的清晨,推开阳台门,蛋青色的光亮和泉水般的空气扑面而来。我感到那盆仙人掌上有一大团很耀眼的东西。是霞光吗?是雨水折射的太阳吗?我定睛一看,什么,是花?
(10)是的,是一朵花,并且是一朵异常漂亮的花。金黄色,十二片绸缎般富有光泽的花瓣。敏感地轻颤着流苏般柔软的花穗,细密地遍布着雪乳般滋润的花粉。它凝然静立,却闪烁着宫殿般辉煌灿烂的光芒……
(11)这是我看过的最美的花!
(12)此刻,仙人掌骄傲地高擎着它。仙人掌上的皱纹是愈加深刻了。是啊,它赖以立身的不过是一捧泥土。要开出这样震撼人心的金色花,它不能不倾注全部心血。
(13)我面对这皱纹满面的仙人掌和它美丽辉煌的金色花,竟酸楚地流下了眼泪。我深为自己的浅薄庸俗感到惭愧。
(14)可以想象,这仙人掌,它曾经有过柔软的叶,窈窕的枝。但为了抗拒沙漠的压榨,它才变得冷竣而坚强,在沙漠吞噬掉无数娇美的花卉之后,我们还能欣赏仙人掌神奇的金色花。
(15)它并非一朵仅仅使人赏心悦目的花,它的不甘泯灭的美,令弱者也令强者肃然起敬。
(16)美,一旦与顽强结合,就是不可摧毁的。
1、第(3)段划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里用上这种手法有什么效果?
2、阅读文章第(3)至(7)段,在这些段落中,作者将仙人掌同海棠、月季、文竹等进行了比较,作者认为它们有什么不同?
3、认真阅读第(4)至第(15)段,说说作者对仙人掌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作者在第(13)段中写道:“我面对这皱纹满面的仙人掌和它美丽辉煌的金色花,竟酸楚地流下了眼泪,我深为自己的浅薄庸俗感到惭愧。”是什么原因使作者“竟酸楚地流下了眼泪”?作者为什么“深为自己的浅薄庸俗感到惭愧”?
5、文中作者写出了对仙人掌的独特的认识,除仙人掌外,在生活中你最欣赏哪一种花,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二)萌 芽
在院子里乘凉,老是看见邻家的一个小男孩吃葡萄时把葡萄核埋在一个装满土的花盆里。起先,我并不在意,看久了,便问:“你怎么老把葡萄核埋在花盆里?”
“我想种出葡萄来。”他头都不抬。
“可种葡萄是用葡萄藤插栽呀,你这样种不出来的。”
“知道。”
“那你干吗还这样?”我好奇了。
“种葡萄非要用葡萄藤吗?我想创造奇迹。”孩子抬起头,眼里贮满希望。
过后,总看见男孩精心地为他种下的葡萄浇水,然后就蹲在花盆前发呆,眼中尽是希望,以至于院子里其他小孩叫他去玩,他也不理。显然,他沉浸在他的希望里。
男孩的家长几天后才发现男孩的古怪。这天,家里正好酱油用完了,男孩正蹲在门外,他父亲叫他买酱油,连叫了几声,没人应,出去一看,发现男孩呆呆地蹲在花盆前,父亲便说:“你蹲在这里干什么?叫你几声都听不见,你心到哪去了?买酱油去!”说着,便递钱给了孩子。
过了很久,男孩还没有把酱油买回来,孩子的父亲慌了,忙走出去。一出门,就见孩子还蹲在门口的花盆前,手里捏着他给的钱。
孩子的父亲生气了,过去一把扯着孩子的手,呵斥道:“你怎么搞的?叫你去买酱油,你还死在这里?”
孩子的心思还在花盆里,葡萄核栽进去很久了,还没发芽,孩子有些失望了,他说:“我在想,这葡萄怎么不发芽?”
孩子的父亲听了,更气了,大声说:“以前就给你说过,你这样做没用,你真是执迷不悟。”说着打了孩子一个耳光,并举起花盆,把它摔碎了。
孩子看着满地的泥土与碎片,哭了。
男孩毕竟还小,他在沉默了几天后,又恢复了以往的活泼,又开始和院里的小孩一起玩。
一星期后,也在乘凉的时候,我看见院里的一个女孩吃葡萄时也把葡萄核埋在花盆里,我想过去告诉她葡萄核长不出葡萄,但还没等我过去,男孩也看见了,男孩走了过去,跟女孩说:“你怎么老把葡萄核埋在花盆里?”
“我想种出葡萄来。”
“种葡萄要用葡萄藤插栽,你这样种不出的。”
“知道。”
“那你干吗还这样?”
“种葡萄非要用葡萄藤吗?我想创造奇迹。”女孩抬起头,眼里贮满了希望。
男孩说:“真的,你这样做没用,我以前也这样做过,没用的。”
“种下去要每天浇水,你知道吗?”男孩点点头,张开嘴,还想说些什么,但什么也没说就跑回屋子。
几天后,女孩的花盆里居然长出嫩嫩的葡萄藤来,女孩开心极了。我看见她把院子里的小孩都叫去看,她叫了男孩,但男孩没去,男孩在一群孩子围着花盆时,一个人躲在一边流泪了。
我看见男孩流泪,走过去,我说:“你怎么在这里流泪?”
男孩说:“葡萄藤是女孩的父亲插下去的,我看见了。”
男孩又说:“她父亲真好。”说着,男孩呜呜地哭了。
1. 这篇文章写了两件事,试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两件事的内容。
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
2. 这篇文章的题目含义丰富,引人深思。作者为什么要以“萌芽”为题呢?谈谈你的理解。
3.阅读下面的语句,试着回答问题。
①男孩点点头,张开嘴,还想说些什么,但什么也没说就跑回屋子。
假如你是这个男孩,此时还想说些什么呢?写在下面。
②男孩说:“葡萄藤是女孩的父亲插下去的,我看见了。”
男孩又说:“她父亲真好。”说着,男孩呜呜地哭了。
你在成长中有没有类似男孩的经历?男孩为什么要称赞女孩的父亲“真好”?
作文
生命的日子里,有晴天也会有雨雪;人生的道路上,有坦途也会有坎坷。我们如何面
对自己前进过程中的困难呢?请以“遭遇困难”为题,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不少于500字。
参 考 答 案
积累和运用
1B 2C 3B 4、①大家送来的许多生日礼物。②回忆起了从前的事。(回忆起了往事)
③多么好的伙伴。(多么好的同学,等)④我在数学上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优异的成绩)。
5、略6、A 7、(1)写了一匹负重受压、苦痛无比、在鞭子的抽打之下,不得不向前挣扎的老马。表达了作者对这样一匹命运悲惨的老马的同情。
(2)例如:风牛马不相及 老马识途等
文言文
1、 (1)yè(2)huá(3)cāng2、(1)一会儿(2)同“智”,智慧(3)说出3、B 4、C 5、略 6、侧面描写 烘托出口技表演者技艺高超
阅 读
(一)金色花
1、拟人手法,写出了仙人掌吸收阳光、空气的情态,写法生动活泼,突出了仙人掌顽强的生命力。
2、仙人掌外表丑陋却倔强,海棠、月季、文竹等外表美却娇弱。
3、遗憾、厌恶、惊奇、赞叹(意思对即可,要体现感情变化过程)
4、(1)仙人掌赖以立身的不过是一捧泥土,但他却倾注心血,开出震撼人心的金色花。(2)作者在仙人掌开花前曾厌恶讥笑它的丑陋,只重外表的美而忽视了内在的精神。
5、略(言之成理即可)。
(二)萌芽
1. 第一件事:男孩用葡萄核种葡萄,遭到父亲的粗暴对待。
第二件事:女孩用葡萄核种葡萄,得到父亲的暗中帮助。
2、要点:萌芽,可以理解为孩子期盼的葡萄的萌芽,也引人联想到孩子们具有的创新精神的萌芽。(或:以“萌芽”为题,寄寓了作者这样的希望和心情:家长、教师以及一切关心孩子成长的人们,都要爱护孩子的创造精神,不要扼杀可贵的“萌芽”。)
3、①知道,我每天都给葡萄浇水,可是爸爸说我“执迷不悟”,还把花盆摔破了……
②女孩的父亲能理解孩子的心,尊重孩子的感情。(言之成理即可)
C. 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期末复习。
第四单元是本册书的重点,社戏,伟大的悲剧,口技,斑羚飞渡和文言文两则是重点。关于马的综合性学习也是要看一看的,还有书后面的古诗滁州西涧到论诗都要会背。把这些看一看,看会了,应该没问题
D.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期末语文试卷
呵呵,我这“借花献佛”……我没有教七年级,不过既然路过就给你找了这么一张卷子,希望能帮到你吧!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期末复习试卷
满分100分 时间90时分钟 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 写一手好字是令人羡慕的,请你把下面的话抄写到空格里。(2分)
平心静气,相信自己,细心阅题,耐心答题。
2、请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写出已给拼音的汉字。(2分)
骊歌( ) 污秽( ) chóu怅( ) 澎pài( )
3、请改正下列句中的错别字(2分)
①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醒了。
改为
②浊流婉转,结成九曲连环。
改为
4、选出下列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 )(2分)
A.同学们在运动场上生龙活虎,来势汹汹。
B.这人迹罕至的丛林,就是鸟儿的天堂。
C.任长霞同志的先进事迹已广为流传,家喻户晓。
D.面对特务的嚣张气焰,闻一多先生义愤填膺,拍案而起。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 2004年中国健儿以优异的成绩从雅典奥运会胜利凯旋归来。
B. 在老师的悉心辅导下,使我的数学成绩迅速提高了。
C. 我不得不承认我确实是做错了。
D. 本周治安状况良好,犯罪率较上周下降了一倍。
6、自由选取一具体形象,运用“写物寓意”的手法,创造一句“名言”。(2分)
例——船:永远在风浪中生活,但从来没有因此而停航。
7、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请写出有关诸葛亮的两个故事的名称。(2分)
例如:舌战群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名句积累,可以提高你的文学素养。请你把下面的空缺的句子补充完整。(6分)
A.深林人不知, 。(王维《竹里馆》)
B. ,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C.《木兰诗》中描写战场苦恶环境的诗句是 , 。
D.《孙权劝学》中从侧面表现吕蒙读书学习确有成效的句子是: ,
E.不识庐山真面目, 。
F.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自古以来有很多诗人写诗来讴歌她。
请你选取你知道的一个描写黄河的连续两句诗写在下面:
, 。
二、阅读与理解。(50分)
(一)珍珠鸟(14分)
①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的书桌上。
②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大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响。
③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这样,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角质的小红嘴,“嗒嗒”啄着我颤动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他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④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再三的呼唤声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
⑤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呆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脚刚好给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呷呷嘴,难道在做梦?
⑥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
⑦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1.段③中“这样”一词指代的内容是什么?(2分)
2.先前“只要大鸟在笼里生气地叫一声,它立即飞回笼里去了”。选段中小鸟对大鸟呼唤的反应有什么不同?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2分)
3.段④中“淘气”一词在文中要表达什么意思?“再三”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2分)
4.段⑥中“感受”一词指代什么内容?(2分)
5.段⑦最后一行文字有什么作用?(2分)
6.段⑤这一段文字,犹如一幅画。请用一个词为这幅“画”加个标题,点出这幅“画”的含义。(2分)
7、联系社会生活,人类处境,国际形势等方面的具体情况,谈一谈你对“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个人体会。(2分)
(二)门的悬念(12分)
学校大厅的门被踢破了。
——可怜的门,自从安上那天起,几乎没有一天不挨踢。十三四岁的孩子,正是撒欢儿的年龄。用脚打门,用脚关门,早已成了不足为奇的大众行为。
教导主任为此伤透了脑筋,他曾在门上张贴过五花八门的警示语,可是不顶用。他找到校长:干脆,换成铁门——让他们去“啃”那铁家伙吧。校长笑了,说,放心吧,我已经订做了最坚固的门。很快,破门拆下来,新门装上去了。
新门似乎挺带“人缘”,装上以后居然没有挨过一次踢,孩子们走到门口,总是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阳光随着门扉旋转,灿灿的金黄色洒了孩子们一身一脸。穿越的时刻,孩子们感觉到了爱与被爱的欣幸。
这道门怎能不坚固——它捧出一份足金的信任,它把一个易碎的梦大胆地交到孩子们手中,让他们在美丽的忧惧中学会了珍惜与呵护。
——这是一道玻璃门。
1、 校长说“我已经订做了最坚固的门”,意味深长。为什么说这道门是最坚固的?根据文意作简要的回答。(3分)
2、 文中说,“它把一个易碎的梦大胆地交到孩子们手中。”这“易碎的梦”具体指什么?(3分)
3、“灿灿的金黄色洒了孩子们一身一脸。”这句描写起到了怎样的作用?(3分)
4、对“如何纠正不良行为习惯”这一问题,教导主任和校长持不同的观点主张,根据文意分别概括。(3分)
(三)不会跑的马(14分)
我多么惊讶——当我在乡下看到一个农民把一匹高高大大的白马栓在一个细细短短的木桩子上。“它会跑掉的?”我担心地对老农说。老农呵呵一笑,十分肯定地告诉我说:“才不会哩!”他说:“这匹马还是小马驹的时候,就给栓在这个木桩子上了。一开始,它撒野地要从木桩上挣出来。可是,那时它的劲儿小,折腾了一阵子还是在原地打转转,它就蔫了。后来,它长大了,却再没有心思跟那个木桩斗了。有一回,我来喂它,有意把饲料放在它刚好够不着的地方,可它只有‘咴咴’叫了两声,脑袋就蔫了。——你说,它有多乖!”
我恍悟,原来,约束这匹马的不是截细细短短的木桩,而是它用奴性建筑的牢狱,用惯性打造的枷锁。
1、“我”惊讶什么?(2分)
2、文中有几处表述“我”的心理活动的词,请指出来。(3分)
3、文中“高高大大”与“细细短短”两词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4、文中所表述的寓意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3分)
5、“细细短短的木桩”在你自己的生活中有没有?如果有,请用简明的话表述出来。(3分)
(四)伤仲永(10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解释下列加点字。(2分)
A. 世隶耕 ( ) B. 未尝识书具 ( )
C. 或以钱币乞之( ) D. 不能称前时之闻 ( )
2、下列加点的“之”用法与其他三项不一致的一项是( )(2分)
A. 忽啼求之 B. 或以钱币乞之
C. 余闻之也久 D. 不能称前时之闻
3、翻译下列句子。(2分)
①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②余闻之也久。
4、你认为方仲永由天才变为庸人的原因是什么?(用选文中原句回答)(2分)
5、从方仲永的事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2分)
三、写作(30分)
如花之开放,如笋之拔节,人生是一种静悄悄的生长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你曾经有过幸福、甜美的回忆,也曾有过尴尬、为难的经历。请你敞开心扉,以“成长”为话题,讲述你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故事。600字以上。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2分)抄写时做到准确、规范、端正、整洁即可得分。
2、(2分)Lí huì 惆 湃
3、(2分)①醒 省 ② 婉 宛
4、(2分)A
5、(2分)C
6、(2分)略
7、(2分)例如:
8、(6分)
A.明月来相照
B.此夜曲中闻折柳
C.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D.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E.只缘身在此山中
F.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二、 阅读与理解。(50分)
(一)珍珠鸟(14分)
1、(2分)蹦到杯子上……玻璃瞅我。
2、(2分)大鸟再三叫唤,小鸟才回笼里。这种变化说明了小鸟逐渐对“我”产生了信赖和留恋。
3、(2分)“淘气”一词写出了珍珠鸟顽皮的特点。“再三”一词不能删,因为它显示了珍珠鸟对“我”的信赖程度。
4、 (2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5、 (2分)揭示全文主题。
6. (2分)信赖。其实,人和人,社会和社会,国家和国家之间,又何尝不是如此?世界的和平日子,只有从彼此信赖中才能得到!
7、(2分)略
(二)门的悬念(12分)
1(3分)因为这是一扇用信任和爱心制造的,能够使人懂得珍惜和呵护的心灵之门。
2(3分)经不起踢打的玻璃门。
3(3分)形象的写出了学生倾注充分的爱,以及学生沐浴在爱的氛围中。
4(3分)教导主任:用换门阻止踢打,主张用硬堵的方式教育学生。校长:用信任和爱使学生懂得珍惜,主张塑造学生美的心灵。
(三)不会跑的马(14分)
1(2分)高高大大的白马栓在一个细细短短的木桩上不会跑
2(3分)惊讶 担心 恍悟
3(3分)不能,为了形成鲜明的对比。
4(3分)约束这匹马的不是截细细短短的木桩,而是它用奴性建筑的牢狱,用惯性打造的枷锁。
5(3分)略
(四)伤仲永(10分)
1(2分)A.属于B.曾经C.求取D.相当
2(2分)D
3(2分)
①(他)父亲对此感到十分惊异,于是向邻居借了这些东西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②我听到这件事已经很久了。
4(2分)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5(2分)一个人的天资和后天教育都很重要,但后天教育更是一个人成才的关键
E.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总结文体
人教版语文7年级下作家作品汇总
1、 鲁迅,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在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并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朽杰作。《从百草圆到三味书屋》写作1926年,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生活的散文。
2、 林海英,台湾作家。《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自《城南旧事》
3、 安徒生,丹麦19世纪著名童话作家,世界上最优秀的童话大师。代表作有《打火匣》《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白雪公主》等。
4、 普希金,19世纪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俄罗斯积极浪漫主义主要代表和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代表作有:著名诗歌《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等。以及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等。《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正义必胜。
5、 弗罗斯特,美国著名诗人,被誉为“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未选择的路》这首诗写于1915年,是弗罗斯特的一首名诗。
6、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世称王荆公,谥号文,也称王文公。其人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7、 光未然,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原名张光年。曾发表《五月的鲜花》《黄河大合唱》。
8、 都德,法国19世纪下半期著名的小说家。1968年发表长篇小说《小东西》。《最后一课》写于1873年。
9、 李大钊,字守常,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者之一,也是一位学者和诗人。他的诗文被鲁迅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
10、 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20世纪30年代“东北作家群”中的代表。著有《憎恨》,长篇小说《大地的海》《长江》《科尔沁期草原》,传记小说《曹雪芹》等。
11、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选自《乐府诗集》,这首诗是北朝乐府诗集的代表作。《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辑的乐府总集。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诗辞,兼及秦至唐末的歌谣,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12、 藏克家,现代诗人。著有《烙印》《罪恶的黑手》。
13、 莫泊桑,法国最负盛名的中短篇小说家。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短篇小说《羊脂球》《项链》等是他的名作。他与美国的欧•亨利,俄国的契诃
夫合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14、 司马光,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他主持编著的《资治通鉴》,294卷,是我国一部重要的编年体通史。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15、 丰子凯,原名丰润。被国际友人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我国现代著名的画家、文学家、美术音乐教育家。著有《音乐入门》《缘缘堂随笔》《丰子凯书法》等。
16、 冰心,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她的诗集合在《繁星》《春水》中。
17、 林嗣环,字铁崖,清代顺治年间进士。著有《铁崖文集》《秋声诗》等。《口技》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虞初新志》,文言短篇小说集,清朝人张潮编。
18、 茨威格,奥地利著名作家。
19、 笛福,英国小说家。他的作品有《鲁滨逊漂流记》《辛格顿船长》《罗克萨娜》《大疫年日记》等。《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第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对英国小说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为此,迪福被誉为“英国小说之父”。
20、 《山海经》,作者不祥。它共收录18篇文章。该书分为“山经”和“海经”两部分。内容主要为古代地理方面的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记录了不少怪异之物。被誉为“古今语怪之祖”“小说之最古者尔”。
21、 《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所著。全书的基本思想属于道家一派,宣扬顺应自然,消极无为的思想。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其中保存一些古代优秀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纪昌学射”等作品,都富有教育意义,一直为后人所珍视。
22、 冯骥才,当代作家,画家。他的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
23、 牛汉,原名史成汉,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他的作品中较为著名的有《华南虎》《悼念一棵枫树》《半棵树》等。
24、 布封,法国博物学家、作家。他用毕生精力去经营皇家公园,并用40年的时间写成36卷鸿篇巨著《自然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