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试卷答案 > 四上语文指导丛书答案

四上语文指导丛书答案

发布时间:2020-12-21 02:08:00

❶ 四年级上册语文学习方法指导丛书第5课最后一题的答案

故事是这样的
以前在各大学校里都流传着这么一个恐怖故事
说是A校有不干净的东西 每当十五的时候 学校门口的鲁迅像的眼睛就会动
所有教学楼都会停电
楼梯会从原来的13阶变成14阶
实验室的水龙头放出来的水会变成红色
还有1楼尽头的那个厕所只要有人进去了就再也出不来了

于是 一群不信邪的孩子们约好15那天去探险
晚上12点 他们准时来到了那所学校的门口
鲁迅像的眼睛望着左边 他们记下了 生怕出来的时候记不得有没有动过
他们来到了教室 打开开关 咦 不是亮着的么?
“骗人。”一个男孩发出抱怨

“再看看吧。”

来到了楼梯口 “1 2 3...13没错阿 是13阶阿?”
孩子们有点怀疑传说的真实性了

于是他们又来到了实验室 水龙头打开了 白花花的水流了出来

“真没劲阿 我们白来了!”
刚开始的刺激感都消去了一半。
最后 他们来到了那个厕所
女孩子虽然口上说不相信 可是还是不敢进去
于是让刚刚很拽地说不怕的小C进去

看了表 1点整
2分钟后 男生出来了

“切 都是骗人的”
孩子们不欢而散。
出门时 一个看门人发现了他们 喝斥他们怎么可以那么晚还在学校逗留。孩子们撒腿就跑
小B特地注意了一下门口的石像 没错 眼睛还是朝左看得
“骗人的”他嘀咕了一声

“喂 小B么?小C昨天晚上和你们一起出去玩 怎么还没回来?”第二天早上 小C的妈妈打电话过来询问。
小C也没有去学校上课
孩子们隐约感到不对了

于是 他们将晚上的探险之事告诉了老师和家长
大家在大人的陪同下回到了那个学校。
“什么? 我们的鲁迅像的眼睛一直是朝右看的阿。”校长听了孩子们的叙述 不可思议的说。
“可是我们昨天来的时候是朝左看的阿”
出门一看 果然 是朝右看得...
“可是昨天的确有电阿”
“昨天我们这里全区停电...你们怎么开得灯?”
“还有楼梯!”孩子们迅速跑到楼梯口
“1 2 3...12?”
“我们的楼梯一直是12阶的。”
“不可能!!!”
“还有实验室”一个孩子提醒道
“对 实验室”
一行人来到实验室 就在昨天他们开过的那个水龙头下 有一摊暗红色的痕迹。
“是血迹。”
“那...小C昨天还去过那个厕所...”大家都感到了一阵莫名的恐惧
“走 我们去看看”校长也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
...
推开门...
小C的尸体赫然出现在大家的眼前
因为惊恐而睁大的双眼
被割断的喉管血淋淋的
内脏散落在已经干掉的水池里...
“阿...”小C的妈妈当场昏了过去
几个老师马上冲出去呕吐...
小B也被吓得目瞪口呆
在他晕过去的前一秒钟
他瞥见小C的手表
指针停在了1点...
就是小C进去的那个时候...

顺便说一下 他们去探险的那天晚上 并没有门卫...

将此贴转向5个以上的论坛不会魔鬼缠身且能实现一个愿望 。
不回帖者晚上凌晨过后往往......
对不起,我很不情愿,但是......请各位原谅!<收起
热心网友 | 2012-06-14
0

❷ 语文学习方法指导丛书 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练习 参考答案 急!

http://www.docin.com/p-613083757.html
这里有,看对不对专头。属

❸ 四年级下册语文指导丛书第31课第三题答案。急急急!

小小年级就不学好,长大后还得了啊!

❹ 语文阅读课堂四上答案百度文库

这种问法复不会有答案的,应该制拍照发上来,有书的人不会来回答的,能回答的都没书。最好还是不要问答案,自己做最好,不懂先问老师。
这里应该找不到答案 你可以问问老师或者同学 尽量自己做吧 不会了让同学给你讲讲,这样才对你的学习有帮助,答案只能解决一时。

❺ 四年级上册语文方法答案

第一课 观潮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们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 拉长 ),( 变粗),( 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 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 齐头并进 ),( 浩浩荡荡 )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 山崩地裂 ),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这段话是按照( 由远及近 )顺序来写的。(A、 由远及近 B、由近及远)。
2、这段话从( 形状 )、( 声音 )两方面来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3、这段中分别把浪潮比作( 白线 )、( 水墙 )和( 战马)。
4.画波浪线的句子写得好吗?为什么?
答:该句子写得很好。因为它形象地写出了大潮发出的巨响和浩大的声势。
5.《观潮》以总分结构独具特色,而这篇文章按照记叙文的常见形式先交代了( 时间 )、( 地点 )、( 人物 )。这篇课文的结尾与《观潮》的开头异曲同工,赞美了钱塘江大潮的是( 天下奇观 )。

第三课 鸟的天堂
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边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起来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1、给画 的句子加标点。
2、选出该段中的一对反义词( 静寂 )-----(热闹 )
3、这是作者第( 二 )次来到“鸟的天堂”,看到鸟飞的热闹情景。
4、这段话中描写鸟的形态的词有( 大的 )、( 小的 ),描写鸟的颜色的词有( 花的)、( 黑的 ),描写鸟的动作的词有( 站 )、(飞 )、( 扑 )。三个“有的”构成了排比句写出了鸟的各种(姿态 或动作 ),让我们感受到了鸟的天堂里鸟的生活的( 快乐 ),表达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 热爱 )和( 赞美 )之情。
5、从这段话中,我们不仅知道了鸟的( 种类 )多、( 数量 )多,还能感受到它们在这里生活得( 自由自在 )。
6、这段话是 ( 动 )态描写。

第五课 古诗两首
1、默写《题西林壁》、《游山西村》,解释诗的含义。
2、《题西林壁》是苏轼在游( 庐山 )时题在( 西林寺 )墙壁上的一首诗。诗人分别从( 横 )、( 侧 )、( 远)、( 近 )、( 高 )、( 低 )这几个角度观察了庐山。苏轼字( 子瞻 ),( 宋 )朝人,号( 东坡居士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3、《题西林壁》中“题”的解释:(书写、题写)
4、山穷水复疑无路中的“疑”的解释:(以为、怀疑)
5、《题西林壁》这首诗告诉我们:想要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这是第(三 )句和第( 四 )句诗所表达的含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让人想起一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6、《游山西村》的作者是( 宋 )代的( 陆游 ),诗人以( 游 )字贯穿全诗,诗中(足 )字写出了农家款待客人用尽其所有的盛情。表现农家热情好客的诗句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诗句的最后一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许多事情看似无望,实则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
7、昨天晚上,小红在做数学题是,尽管不断思考,还是找不到正确的思路,爸爸走过来,给她做了指点,她很快解出了这道难题。这真是“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六课 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哪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 ),没有( 重叠 )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 空隙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1、在文中的括号中填上合适的词语
2、根据选文写出“嫩”的意思
嫩红:颜色浅
嫩叶:初生而柔弱
3、爬山虎的叶子有哪些特点?
答:(叶子新鲜;叶尖而一顺儿朝下;叶子在墙上铺的均匀,即没有重叠的起来的,也没有空隙。)
4、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中,你体会到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
答:① 仔细观察;② 连续观察
爬山虎的脚 触 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 变 成小圆片, 巴 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 拉 一把,使它紧 贴 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1、用横线画出第二句的动词。
2、你认为这些动词之间是什么关系?(答:因果关系)
3、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答:拟人的修辞方法)
4、爬山虎的脚上的细丝触着墙后先是( 直的 )的,后变为( 弯曲)的了。

第七课 蟋蟀的住宅
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工作做得很快。蟋蟀钻在土底下干活,如果感到疲劳,他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这外面,触须轻微的摆动。不大一会儿,他又进去继续工作。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
1、“它用前足扒土”的“扒”字的读音和字义分别是( )和( 刨开、挖 )。
2、找出第一段中写蟋蟀建造住宅的动作的词:( 扒 )、( 搬 )、( 踏 )、(推 )、( 铺 )。
3、“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答:蟋蟀不辞辛苦挖它的住宅,非常勤劳。“我”是一个非常热爱研究昆虫的科学家.
4、蟋蟀的住宅内部特点是( 简朴 )、( 清洁 )、( 干燥 )、和( 卫生),外部特点是(向阳 )、( 隐蔽 )、( 有门 )和( 有平台 )。
5、蟋蟀的出名是因为它的( 唱歌 )和( 住宅 )。
6、选择恰当的关联词
A:蟋蟀的出名( 不光 )由于它的唱歌,( 还 )由于它的住宅。
B:( 因为 )它的工具是那么简单,( 所以 )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C:蟋蟀( 宁可 )自己一点一点挖掘,( 也不 )肯随遇而安。
4、修辞:
A:在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拟人 )
B:蟋蟀有特别好的工具吗?没有。( 设问 )
C: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比喻 )
D: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夸张 )

第九课 巨人的花园
“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大声叱责。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不知怎的,巨人看着他的眼神,心里感到火辣辣的。这个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了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
“敖!是这么回事呀!”巨人终于明白,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它不仅抱住了那个孩子:“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
1、解释词语
叱责:大声地斥责。
任性:放任自己的性子,不加约束。
2、为什么说“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答:因为有了孩子,才有希望,才有快乐。
3、巨人看着小男孩的眼神,为什么心里火辣辣的?他从小男孩的眼里读懂了什么?
答:看到小男孩清澈的眼睛,巨人为自己的冷酷、任性而感到羞愧,所以心里火辣辣的。他从小男孩的眼睛里读懂了温情、读懂了爱。
4、本文是一篇( 童话 )。作者是( 英 )国作家( 王尔德 )。本文显著特点是运用( 对比 )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从中揭示了( 快乐要与大家分享才会感到无比幸福 )的道理。
5、“巨人生活在( 漂亮的花园 )和孩子们( 中间 ),感到( 无比的幸福 )。”这是文章的中心句。

第十一课 去年的树
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接着,他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
唱完了歌,鸟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1、文中的两个“看”字,让人产生无穷的遐想。第一次“看”,是“鸟”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好朋友树,它仿佛在说:(“ 树朋友,我终于找到你了,我来给你唱歌了!”)第二个“看”,是鸟儿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仿佛在说(“ 树朋友,我唱的歌你听到了吗?再见了朋友。”)
2、你从这两个“看”字中读出了什么?
答:我从中能够感受到鸟儿对树无比深情和留恋,感受到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我还知道表示“看”的字有( 瞅)、( 瞧 )和( 望 )。
4、《去年的树》作者是( 日本 )国作家( 新美南吉 )。这篇童话通过( 对话 )展开的故事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全文共有四次对话。第一次是( 鸟儿 )与( 树 )的对话;第二次是( 鸟儿 )与( 树根 )的对话;第三次是( 鸟儿 )与( 门先生 )的对话;第四次是(鸟儿 )与( 小女孩 )的对话。这四次对话,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占美了高尚的、令人感动的( 友情)。
5、读了这段话,你想对小鸟说什么?
答:你真是一只重感情的小鸟,我很欣赏你的这种做法。

❻ 四年级上册语文丛书41面第4题第2小题答案

.....刚上初中的飘过,这道题有一点印象,我不能说出准确的答案,但可明确的一个思路,这个故事体现了当时外国人横行霸道,人们敢怒不敢言,即使真理在自己的手上,那也不能说出来,人人都不敢惹怒洋人。

❼ 七年级上册语文指导丛书第四页答案

发书的照片

❽ 四年级下册语文指导丛书第六课《万年牢》的全部答案

1)我的糖葫芦糖蘸的均匀,越薄越见功夫,吃一口让人叫好,蘸出的糖葫芦不怕回冷不怕热不怕潮,这答叫万年牢。

这里的“万年牢”是指父亲所做的糖葫芦工艺高、质量好,体现在蘸的糖均匀,还不怕冷、热、潮。这样的产品靠的是实在和诚信,必定会成为经久不衰的产品,因此称它为“万年牢”。

(2)公平买卖走正道,顾客点头说声好,回头再来这是宝,做生意讲实在是万年牢。

这句话中的“万年牢”是指好的产品会受到顾客信赖,赢得众多的回头客,生意会越来越兴旺。

(3)父亲教导我做万年牢,就是要做个可靠的人。

从产品、生意的万年牢引申到做人的道德准则上来。一个具有诚实可靠品质的人也是万年牢。

这三处“万年牢”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万年牢的产品质量赢得了生意的万年牢,万年牢的生意靠的是诚实、守信的“万年牢”的人品。

阅读全文

与四上语文指导丛书答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