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历年河南语文高考试卷及答案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河南陕西等)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
第Ⅰ卷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淤积 绿菌场 娇健 独占鳌头 B.联结 抠字眼 引申 拾人牙惠
C.融资 殊不知 传诵 委曲求全 D.繁衍 冠名权 坚韧 磬竹难书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这些战士虽然远离家乡,远离繁华,每天过着艰苦单调的生活,但是他们一个个甘之若饴,毫无怨言。
B.近年来,新闻学专业越来越热,许多学生也跟着蠢蠢欲动,纷纷选学这一专业,希望将来能做一名新闻工作者。
C.故乡变化真大,高楼拔地起,小路变通街,不毛的小山被夷为平地,建成了现代化的开发区,真是沧海桑田啊!
D.我国的智力残疾人已有1000万,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因缺碘造成的,所以坚持食用含碘盐并不是一件无足轻重的小事。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人与人之间总会有不同的邂近和相逢,正是不同的人的生活轨迹不停地相交,才编织成这大千世界纷繁的生活。
B.近年来,我国专利申请一年比一年多,专利申请的持续快速增长,表明国内研究开发水平和社会公众专利意识在不断提高。
http://www.lnyuwen.com.cn/zthb005.htm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Ⅰ)
语 文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两部分。第I卷1至4页,第II卷5至8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本试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啜泣 层峦叠嶂嗑碰 义愤填膺
B.辑拿 额手称庆 坍塌 班师回朝
C.秸秆 大有稗益 赘述 披肝沥胆
D.摩娑 厝火积薪 巨擘 见风驶舵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许多农民巧妙地将服装厂剪裁后废弃的“下脚料”做成帘子,当作蔬菜大棚的“棉被“,这真是一念之差,变废为宝。
B.王大伯十分喜爱小动物,只要见到流浪的小猫小狗,他都要想办法把它们喂饱,有的人对此感到不解,他却乐此不疲。
C.文艺演出现场,身着盛装的表演者光着脚、微笑着,一边跳着傣族舞,一边向人们泼水致意,在场群众纷纷拍手称快。
D.厂长动情地说:“为了扭转目前的不利局面,我们将采用一种新的对策,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功败垂成,在此一举!”
http://www.lnyuwen.com.cn/zthb030.htm
2005年全国卷(1)逐题详解
第Ⅰ卷(选择题 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忌讳 砥砺 蜚然成章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B.刍议 安详 自鸣得意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C.烦燥 闲暇 焚膏继晷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D.徇私 编纂 坚如磐石 盛名之下,其实难负
第 1 题考查考生对现代汉语字形的正确识记。能力层级为 A级。
本题共有十六个词或短语。A 项中"蜚然成章"的"蜚"应为"斐" 。 "蜚"有二义,一指蝗虫一类的昆虫,二相当于"飞" ,无论哪个义项,都不能用来修饰文章。而"斐"的意思正是"有文采的样子" 。C 项中"烦燥"的"燥"应为"躁" 。 "燥"指缺少水分,与人的心理活动没有关系。 "躁"指性急、不冷静。 D 项中的"盛名之下,其实难负"中的 "负"应为"副" 。本词的意思是指人空有其名,实际能力与名声不相符合。 "负"没有符合的意思, "副"才有。B 项没有错字,答案为B。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我国企业遭遇的知识产权国际纠纷越来越多,但国内能够应对这些诉讼的高级人才却是百里挑一,极其缺乏。
B.2008年北京奥运会不仅要办成体育竞技盛会,而且要办成各国运动员欢聚一堂、多元文化精彩纷呈的人类文化庆典。
C.该研究所在其旁征博引的2005年度报告《重要现象》中写道,中国在世界经济强劲增长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D.近日面世的《共和国万岁》邮票珍藏大系,版面设计新颖别致,邮票藏品丰富多样,可谓"邮苑奇葩,传世珍藏"。
第 2 题重点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和熟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 级。
本题要求挑选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答案为 A。 "百里挑一"的意思是从一百个里挑出一个,形容十分出众。本项的意思是"我国企业遭遇的知识产权国际纠纷越来越多"而"能够应对这些诉讼的高级人才却极其缺乏" 。 "百里挑一"的意思显然不适合语境。它与"极其缺乏"无法并列。B 项的"精彩纷呈"不是一个固定成语。 "精彩"指优美、出色,"纷呈"的意思是纷纷呈现出来。 "多元文化精彩纷呈"的意思是多元文化的优美之处被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可见"精彩纷呈"与"多元文化"非常协调。C 项的"旁征博引"意思是为了表示论据充足而广泛地引用材料。《重要现象》是一篇报告,说它广泛地引用了材料当然是可以的。D项的"新颖别致"意思是新奇、不同寻常, "版面设计"确实可以是新奇而不同一般的。所以 BCD 都正确。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自1993年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诞生以来,已经累计有超过100万人次参与了影片的观摩。
B.市教委要求,各学校学生公寓的生活用品和床上用品由学生自主选购,不得统一配备。
C.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D.今年的电力供需紧张状况将有所缓解,拉闸限电现象会相应减少,但整体上看仍然偏紧。
第 3 题的正确选项为D。A项犯了自相矛盾的毛病。 "累计"是总计,累计的数是所有的人数,而且应该是一个确切的数字,可是后文却说"超过 100 万人次" ,不是一个具体数字,与"累计"矛盾。B 项犯了并列失当的毛病, "生活用品"与"床上用品"是种与属的关系, "床上用品"包括在"生活用品"里面。C 项犯了照应不严密的毛病。前面说的是"能否贯彻" ,包括能贯彻和不能贯彻两种情况,下文却说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这个意思只能照应"能贯彻" 。
4.下列各句中,语意不明确的一句是
A.隆重简短的欢送仪式之后,这架飞机开始了大陆民航56年来的首次台湾之旅。
B.为满足广大游客的需要,华夏旅行社设计并开通了20余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C.他在某杂志生活栏目上发表的那篇关于饮食习惯与健康的文章,批评的人很多。
D.在美国家庭中,汉语已成为继英语和西班牙语之后又一种得到广泛使用的语言。
第 4 题答案为 C。本句之所以产生歧义,是因为逗号前后的两个小分句的关系可以有不同理解。第一种理解:前一分句作"批评"一词的主语,而它们又一起作"人"的定语。则本句的意思是这篇文章批评了许多人。第二种理解:前一分句作主语,后一分句是主谓短语作谓语。则本句的意思是很多人批评了这篇文章
http://www.lnyuwen.com.cn/zthb049.htm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 文
(全国卷,山东、河南、河北、安徽、山西、江西等地用)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第I卷1至5页,第Ⅱ卷6至12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注意事项:
1.答第1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座位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本试卷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 题目要求。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炽热 整饬 叱诧风云 插翅难飞
B 唆使 夙愿 肃然起敬 追根溯源
C 小憩 迄今 同仇敌忾 休戚相关、
D 显赫 唱和 溘然长逝 欲壑难填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梦魇 春风和煦 不可或缺 有志者事竞成
http://www.lnyuwen.com.cn/zthb053.htm
参考资料:http://www.lnyuwen.com.cn
⑵ 2014河南高一语文(人教版)阅读下载下载
高一必修一比较少, 1 *沁园春 长沙[小考 总考,高考不考] 4 烛之武退秦师 [小考总 考,高考不考] 5 荆轲刺秦王 [注意"太子及 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这段重点] 必修二也马上就要学到了,记一下吧4 《 诗经》两首 氓 [重点] 采薇[不是重点] 5 离 骚 [重中之重]7 诗三首 涉江采芙蓉 [小考 重点,高考不咋考] 短歌行 [重点] 归园田居 (其一)[重点] 8 兰亭集序 [重点] 9 赤壁 赋 [重点] 10 游褒禅山记 [有一段很重要, 我既不清了,好像是进洞又出来之后的感 慨,到时候你们老师会告诉你] 必修三必修四也都给你的了,省得你以后 问 ③ 4 蜀道难[绝对重点] 5 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重点] 咏怀古迹(其三 ) [重点] 6 琵琶行并序 [序不用背] 7* 李商隐诗两首 锦瑟[重点] 马嵬(其二 )[不是重点]8 寡人之于国也 [小考重点 ] 9 劝学 [重点] 10* 过秦论 [有一段重点,及 至始皇,奋六世之余列] 11* 师说[几句很重 要,] 必修四4 柳永词两首 望海潮(东南形胜 ) [不重] 雨霖铃(寒蝉凄切) []重点 5 苏轼词两首 [都重]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定 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6 辛弃疾词两首[都重]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 亭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7李清照词两首 [都重] 醉花阴(薄雾浓云 愁永昼) 声声慢(寻寻觅觅) 好像有点多,但我们的确就是这样过来的 ,不过你也不用太担心,不同老师要求也 不一样,我们班班主任属于那种死不罢休 型的,所以多了一点,不过并不是每篇课 文必须全背,这和初中要求类似.
挑出自己想学的网络一下就有原文了
如果能买到书最好
⑶ 2011年河南省高考试卷语文卷及答案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河南卷)
语文参考答案
一、 现代文阅读
1.A
解析:“《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有误。原文中说:“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可见,诗经中的诗歌是有深刻含义的。
2.C
解析:“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有误。原文中说:“子晨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可见,不是叫晋侯不要相信,他的意思是你晋侯有理由,但是大家不清楚,都就把他当做是叛臣了。
3.B
解析:“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有误。原文中说:“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由此可见,徒歌并不是没有进入诗三百的没有曲调的诗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4.C
解析:本文的“敛”是“退却”的意思。
5.D
解析:①说的是何灌的行动,而不是“有成”。②说的是何灌箭法高超④说的是何灌关于运输改良的想法。
6.D
解析:“何灌领命背城抗敌三日”有误。原文中说:“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意思是皇帝没有给他命令,给他的命令是去守西边,而不是守京城。
7. (1).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帝亲自赐酒犒劳他。
(2).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帝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8. 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9. 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 ③写哀景抒哀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必有我师焉 其不善者而改之
(2)可以横绝峨眉巅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云归而岩穴暝 山间之朝暮也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C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A、E不给分。
(2)①表明乘凉会上的人们的外省人身份;②提示小说主题的解读路径;③照应下文出现的各种方言。
(3)①有担当,明大义:在老丈人危难时,以亲情、和睦为重,不计前嫌,施以援手,最终赢得信任;②执著隐忍;面对老丈人的排斥:不轻言放弃,不莽撞行事,捍卫了自己的爱情;③幽默乐观:说话风趣,与人为善,遇事能有良好的心态。
(4)观点一: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不合适。①“血”这个词可让人联想到“血脉”、“血缘”、“血性”等多种含义,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题意就显得单一了;②外省人和台湾人血脉同源,这是“血般的故事” ③彭先生的恋爱故事,实质上折射了外省人与台湾人之间的冲突与融合问题,小说表达了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
观点二: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合适。①“血”有类型之别,而语言有“南腔北调”之分,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可彰显作者的巧思;②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可与内容更吻合;③可显示“验血型”在文中的重要性,也与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不相冲突。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正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C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A、E不给分。
(2)①减少应酬杂务,生活清净,便于深思内省和作画;②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使他的画风发生了突变;③安定生活使他眼明心清,能够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艺猛进。
(3):①从金石文字的点画结构中,他受到绘画笔法与章法布置方面的启发;②从金石拓本认识到书画同源,悟出画艺回归造化的路径。
(4)观点一:恪守传统,力求雅正,甘于清寂淡泊,追求艺术真谛。
①于平静淡泊中求真务实的人生态度②淡泊名利,不言阿堵,保持传统学人本色③避俗趋雅,不为流俗所动,寻求华溢浑厚的画风。
观点二:创新与模仿并重,理想与时尚兼顾。①创造与仿作兼顾②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态度③注重民间时尚意趣
观点三:既恪守传统,又勇于创新,在追求自己理想的过程中享受人生。①守正出新,继承与创新兼顾②怀抱艺术理想,追求名山事业③脚踏实地,享受人生。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正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D
解析:指日:可以指出的日期。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多指事情、希望等。) 这句话说的是“碳排放过量给环境带来的危害”人们不能盼望这个。
14.A
解析:B项“创造”和“人性化服务”搭配不当。C项“临床试用”前加“进行”。D项不能说“感到宾至如归”应该说“宾至如归的感觉”
15.C
16.巴黎之行让我对法国作家和诗人维克多•雨果有了更深的了解。他在著作权保护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促成了法国文学创作者的著作权保护机构——法国文学家协会的建立,促成了保护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的国际公约——伯尔尼公约的制定。
17.略
作文略
文言文参考译文:
何灌,字仲源,是开封祥符人。何灌因为武选考中,担任河东从事的官职。河东经略使韩缜对他说:“您是位奇士啊,将来总有一天会坐上我的位子。”(后来)何灌担任府州、火山军巡检的官职。辽国人经常越过边境来取水,何灌亲自发告划定边界,禁止辽国人前来。辽国人忿怒地兴兵进犯。何灌面对敌军高高地向上射箭,每射必中,有的箭射中山崖,箭头都能没入到岩石之中。敌军大惊,把他当做神人,迟疑徘徊了好久,终于退缩离去了。之后过了三十年,契丹的萧太师与何灌相会,说起往昔的事情,历数何巡检的神妙箭法。何灌说:“那就是我何灌啊。”萧太师震惊地起身向何灌行礼。何灌在河东做将领,与西夏人相遇,敌人的装甲骑兵追过来,何灌射出的箭都能贯穿敌人的铠甲,甚至于洞穿前胸,从后背射出,叠连贯穿后面的骑兵,西夏人害怕地退走了。张康国把何灌推荐给徽宗,徽宗召见了他,询问西北边境的情况,何灌用笏板在御榻上画,并以衣服上的花纹作为敌我态势来向皇帝讲解。皇帝说:“敌人都在我的观察(掌握)之中了。”何灌担任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并兼任威州刺史、治理沧州。因为修治城障有功,再升任转运使。朝廷下令运粮三十万石到太原等三州。何灌进言说:“河水太浅负载不起大船,如果改用陆路运输又要用八千辆车,这时沿边麦子正好成熟,可以用运输粮草的费用就地加价收购麦子。”奏请报上去,得到了许可。过了不多久,何灌又治理岷州,引邈川水溉闲置的田地上千顷,河湟一带的人民把它叫做广利渠。后来平调到河州,不久又回到岷州,并担任“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之职。何灌向朝廷进言:“如果先修缮水渠引水,使耕田不受旱灾之苦,那么人民就会乐于参加招募,而所需要的弓箭手的名额就能够招足了。”朝廷听从了何灌的建议,兴修水利。不到半年,就得到了质量良好的耕地二万六千顷,招募到了弓箭手七千四百人,是其他行政路区相比是最成功的。何灌曾陪同辽国使者在玉津园射箭,一箭就射中了靶心,第二次射却没有射中。辽国使者说:“太尉不行了吧?”何灌答道:“不是,我是出于礼节让让客人你。”他整理弓箭再次射中了靶心,观看的人赞叹不已,皇帝亲自赐酒慰劳他。何灌升任步军都虞候。金兵南下进犯,朝廷全部调出禁军交付梁方平带领守卫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金兵打到滑州,梁方平往南败逃。何灌的军队也望风而溃。整个黄河南岸没有一个人可以抵挡敌军,金兵于是径直南下进攻京城。何灌来到京城,乞求入见皇帝,不被允许,而命令他守卫西部边防。何灌在京师城下坚守奋战了共三天,受伤死在战场上,当时六十二岁。
⑷ 河南2014年中招试题语文详解全部答案
升学
⑸ 2014河南省语文高考题,现代文阅读叫“粮食”
15. 文章第一自然段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4分)
答:
16. 综观全文,简析文中加点词“篡改”的内涵。(5分)
17. 赏析文中“养猪送猪”的细节。(6分)
答:
18. 概括全文主旨,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粮食阅读答案由语文网小编整理并分享,仅供参考:
15.【答案】①以人们日常见面的问候语开篇,亲切自然。②通过对这种问候语不同态度的对比,引出粮食话题,突出其重要性。
【解析】以问候语开篇及其作用,对比引出话题及其作用。文本与术语要有机结合
试题分析:对“第一自然段”的写法进行分析,既要从内容本身出发,又要充分考虑到下文对这个故事的感慨的内容。作用上,要同时考虑到结构和内容两方面。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答案】①机器切断了人与粮食之间的联系,对粮食的处理简单粗暴、毫无感情、颠覆了粮食、吃粮的人与吃本身。②话费、激素和农药的出现,改写了季节、雨水、改写了生命的密码,食物因多而贱,人们对食物不再怀有敬意。
【解析】简析文中加点词“篡改”的内涵。要分析词语的感情色彩义,语境义和主旨义,三义合一。
试题分析:这个词语前后没有现成的句子可供作答,这就要求我们梳理整个文章。首先把与这这个词语内容有关的句子或词语划出来,再作适当的归纳,分点作答。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答案】①“养猪送猪”的细节,综合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如为猪挠痒梳毛、垫麻袋的动作描写,“于心不忍”的心理描写,呼唤“猪娃子”的语言描写,以及猪肥膘晃荡的形象描写等,细腻逼真,生动形象。②细节具体而形象地呈现出人们参与粮食生产的完整过程及与粮食的密切联系,表现了爷爷奶奶对猪的深厚感情,与后文大机器时代人们对粮食的态度形成对比。
【解析】赏析文中的细节描写,首先要把“养猪送猪”的细节描写句子全找出来,然后按照动作、心理、语言等描写手法,进行分类分析。赏析时要结合主题,这叫“万变不离其宗”。
试题分析:题目要求赏析“养猪送猪”的细节描写。首先要学会找——找文本,还要学会析——析手法,更要学会联——联主旨。有文本意识、手法意识和主旨意识。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8.【答案】①文章充满温情地叙写了农业时代粮食与人的血肉联系,并以之与大机器时代粮食生产、消费方式进行对比,表明了粮食是我们生命的源头和全部,表达了应珍爱粮食、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思想感情。②可以从珍爱粮食、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等角度来联系现实谈自己的看法。
【解析】本题两问两答。先答主旨,按照通用公式“通过什么表现什么”来答,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时可以从珍爱粮食、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等不同角度选两点来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