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试卷答案 > 九年级下册语文走一步答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走一步答案

发布时间:2020-12-20 19:49:47

⑴ 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预习作业

2 走一步,再走一步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阅读这篇课文,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

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我”爬到石架,上不去,下不来,陷于绝望、恐惧,听了父亲的话,觉得一小步,“似乎能办得到”,第一步成功,“顿时有了信心”,第二步成功,“信心大增”。这个经验,使他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对付一切。

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成为一笔精神财富。这给我们一个启示,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悟到道理。哲理是有普遍意义的,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感悟对于写作也极重要,这篇课文记叙的虽然只是一次历险,立意却很高,富有教益。

一篇课文,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探究,获得多方面的教益。父亲眼看孩子在悬崖石架上下不来,明知一不小心就会摔死。可是他并不上去救护孩子。细读父亲怎样教孩子下来,很有意思。看来,这位父亲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无长进。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事实上,“我”确实从中得到了难忘的经验。这个父亲是很懂得怎样训练孩子的,自己只给予指导、鼓励,这样可以使一个孱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从孩子的角度来说,路要自己走,不能老是让大人抱着走,在自己走的过程中,要从大人那里接受经验。

再看五个孩子。是杰利去把父亲找来的,他是富有友情的。其他四个孩子呢,则把“我”丢在那儿不管,还无情地嘲笑,对一起玩的伙伴竟然如此,真够恶劣。

记叙的周密值得借鉴。为什么五个孩子都能爬上崖顶,而“我”只能爬到三分之一高度的岩石架,而且上不去,下不来,吓得要死呢?文章多处提到自己的病弱,就是伏笔。几处提到杰利,笔笔都见匠心。关于悬崖,既说明其险,又说明险的程度,都是必要而周密的交待。“我”的心理活动也写得很好,值得揣摩。

二、问题研究

1.开头为什么突出“闷热”?

开头一段是说孩子们怎么会想到爬悬崖的,写天气闷热,就写了动因,他们是想爬到悬崖上去凉爽凉爽。

2.为什么下文与闷热照应的语句一点也没有呢?

确实没有,看来是个缺点,最好是前后有所照应。

3.未段说“看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又说“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既然要到的地方“很明确”,为什么又说“前途茫茫”呢?

这里“前途茫茫”的意思是不知道怎样才能抵达我要到的地方,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练习说明

一 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说说你从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本题着眼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中心意思。既练朗读,又练说话。朗读要以“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三点要求给予指导和评价。

本文蕴含的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地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二 在下边两种情况下,你将分别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说出来与同学交流一下。

1.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本题让学生走进课文,培养患难与共的爱心,同时激励勇敢精神。本题又是口语交际训练,应热情鼓励学生发言,让学生自由言说,教师可因势利导。

三 生活中难免遇到过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处理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出来,张贴在教室里。

本题结合课文,引导学生总结人生经验。这既是练笔活动,又是交流活动。没有字数规定,但宜短小精悍。书写标题,设计花边要求美观。张贴,布置专栏,可指定若干同学,负责编辑。

莫顿·亨特,美国作家。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

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自小体弱怯懦,从不敢冒险。一次他跟随伙伴攀登二十米高的悬崖。当他攀登到离崖顶三分之二路程的石架上时,由于恐惧他全身颤抖,上不去下不来。其他伙伴不但不帮忙反而嘲笑他之后各自回家了。恐惧和疲乏使他全身麻木,不能动弹,只能在石架上哭泣。暮色中父亲的手电光照着了亨特。黑夜中惊魂未定的亨特随时有掉下来的可能。面对险情,深知儿子禀性的父亲,没有上石架把他抱下来,也没有搬梯子让他下来,或者拿绳子把他吊下来,而是要他自己从石架上爬下来。旁人也许认为父亲太冒险,心肠太硬了。那么父亲是如何帮他脱脸的?父亲没有责骂他,而先安慰他,稳定他的情绪,“下来吧,孩子,晚饭做好了。”亨特哭着说:“我不下去,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父亲开导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看见了。” 亨特说。接下来父亲指导他爬下第一步。“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亨特伸出左脚试探着踩到了它,顿时有了信心。父亲鼓励他:“很好。”“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 亨特照做了,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亨特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投入父亲强壮的手臂中。虽然哭泣了一会儿,但他随之产生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次经历使亨特悟出生活的一个哲理:每当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自己所要到的地方。

亨特父亲的教子艺术是高超的。他深知亨特需要锻炼自身的勇气,增加自身克服困难的方法和经验。他可以上崖抱亨特下来脱险,但亨特日后人生路上遇到危险怎么办?总不能永远靠父亲吧,那只能靠亨特自己。

在儿子脱险的过程中,亨特父亲只给予鼓励指导,一切由亨特自己去做。从这个故事我们看到:让孩子去体验,激发他自身的潜能,自己排除险情,从而获得成功。

具体操作是:先找一个亨特能够到的落脚点,然后指导他移动一小步,接下来再找一个能够到的落脚点,又移动一小步。落脚点要稳,步子要小,走了一步,再走一步,从而到达目的地。

⑵ 初一语文上册课课通走一步,再走一步答案。求你了,帮帮忙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2课时导学案(教师版)
第2课 走一步 再走一步
第一课时
1.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爬悬崖“历险”“脱险”的经历。
板书展示:
(一)、起因 别出花样 去爬悬崖
(二)、经过 中途被弃 进退两难 顺叙
(三)、结果 父亲指点 摆脱困境
“一句话概括”题型的做题方法是:
2.领悟主旨:“我”在悬崖脱险的经历,让我们获得了怎样的解决困难的经验?
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大困难化解成小困难,一步一步地克服小困难,最后就能克服巨大的困难。
第二课时
3.请概括出“我”爬下悬崖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要结合相关语句,用凝练的语言概括。)最初 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 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随后 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 巨大成就感
4.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1)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
(2)……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

景物描写交代了时间,渲染了寂静的氛围,烘托了我恐惧、绝望的心情。
二.理解重要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1. “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这里的“啜泣”与第14段“我听见有人啜泣……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中的“啜泣”是否一样?
不一样。表面都是哭泣,其实截然两样: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全新的感觉——“我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2.“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这里的“经验”指的是什么?“屡次” 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经验”指的是战胜困难的勇气、信心,以及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的智慧。
屡次”的意思是一次又一次。课文中用“屡次发现……”强调这 “经验”的普遍意义。
一.写法探究:
1. 伏笔:文章前段为后段埋伏的线索。
前面交代“我”不够活泼勇敢、瘦骨嶙峋,为后面“我”只能爬到三分之一高度的岩石架,上不去下不来,埋下了伏笔。
2. 以小见大
作者于65岁写作此文,事隔57年之久,文中饱含作者一生的感悟和思考,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铭记的人生经验。
走一步 再走一步
(一)
吴强
溪流再走一步是江河,
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
走一步,再走一步,
天地就将不一样。
(二)
深秋走一步是寒冬,
寒冬再走一步就是春天。
挫折再走一步或许还是失败,
失败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
(三)
咫尺天涯路,
第一步往往很难迈出。
于是就没了下一步,
于是就没了路……
(四)
路尽天绝处,
不妨尝试再走一步。
万水千山,
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
【达标检测】根据画线句的句式,再仿写两个句子。
在实现人生目标的途中,我们不要希翼今天刚抬腿,明天就能到达终点;今天刚栽下一棵树,明天就能结出果实; , 。
, 。
【课后作业】
只管向前奔跑
崔修建
①贝基拉出生在埃塞俄比亚的一个贫苦的家庭,很小的时候,他就渴望成为一名驰聘赛场的长跑健将。他时常站在训练场边,羡慕地看着运动员们训练。但极度贫寒的家境,让他自卑得有些差愧——他不仅拿不出训练费,连最便宜的普通跑鞋也买不起。
②那天,贝基拉不知不觉地又走到训练场边,望着跑道上那些奔跑的身影,他既羡慕又难过,心头奔跑的热望亮起来,又暗淡下去。
③一位跨栏教练员听了贝基拉的倾诉,将他带到一组很矮的栏杆前,让他一路跑过去,他轻松地跨越一个个栏杆;教练员又指了指那组已升高到足有1.5米的栏杆前让他再试一试。他努力了好几次,也没能跨过去。
④这时,教练员平静地告诉他:“孩子,你刚才所说的那些困难,就像眼前的这一道道栏杆,它们会横在每个人的面前,那些你现在跨不过去的栏杆,可以在一次次的失败后,最终跨越它们,你还可以踢翻它们,也可以绕过它们,你只需盯准你向往的前方,只管努力地向前奔跑,相信没有什么可以拦住你的梦想。”
⑤教练员的一席话重新点燃了贝基拉的希望,从此,买不起跑鞋的贝基拉开始了他坚定而执著的赤脚奔跑训练,广袤的原野、泥泞的山路、坚硬的戈壁滩上……随处可见他奔跑的身影,他已练出了一双铁脚板。数年后,他成了埃塞俄比亚著名的马拉松运动员。
⑥1960年罗马奥运会马拉松赛场上,贝基拉一出现,便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为他是唯一赤脚的运动员。在数万名现场观众热烈的掌声中,贝基拉为他的祖国赢得了一块沉甸甸的金牌。
⑦距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开幕还有二十多天,贝基拉动了一次手术,很多人以为他会放弃比赛。然而,三十二岁的他不仅出现在马拉松赛场上,而且再夺金牌,成为奥运史上第一个蝉联这个项目冠军的选手,也成为埃塞俄比亚的民族英雄。
⑧面对蜂拥而至的记者,贝基拉激动地感慨道:“一切都很简单,只要站在跑道上,就没有什么障碍可以拦住奔跑的雄心,就只管向前,再向前,一路向前地奔赴梦想的终点。”
⑨没错,大千世界中我们每个人的面前,都可能会横着一些诸如清贫、疾病、磨难之类的障碍,只要不失去向前奔跑的雄心,就能勇敢地跨越它们,踢翻它们,绕过它们,就会抵达梦想的前方。
8、第一段划线句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1分)
错别字 改正
9、品读选文,题目“只管向前奔跑”换成“金牌”好不好?为什么?(2分)
答: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对表现贝基拉有何作用?(2分)
三十二岁的他不仅出现在马拉松赛场上,而且再夺金牌,成为奥运史上第一个蝉联这个项目冠军的选手。
答:

l l、第②段中“他既羡慕又难过”,他羡慕什么?为什么难过?(2分)
答:

12、选文最后一段有何作用?(2分)
答:
13、贝基拉成功了,你认为他获得成功的因素有哪些?(2分)
答:

14、品味选文,谈谈你对人生有何感悟。(3分)
答:
(一)(14分)
8:聘 骋 (1分)
9、不好。(1分)“只管向前奔跑”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体现了文章的中心,”金牌“则没有这种效果(意近即可)
L0、“三十二岁”“不仅”表现他作为运动员年纪偏大,但面对困难,勇于挑战。“弟一个蝉联”说明他的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强调了贝基拉面对困难,勇敢跨越,最终取得了巨大成功。
l 1、他羡慕那些运动员能有机会参加训练(1分)又为自己拿不出训练费,买不起跑鞋不能参加训练,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而难过。(意近即可)(1分)
12、总结全文,点明并深化中心。(意近即可) (2分)
13、一是靠自己勇敢,不放弃梦想而努力训练。二是遇到一个给他希望和鼓励的教练。(意近即可) (2分)
14、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3分)

⑶ 初一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预习题怎样做

1.作者的父亲为什么是以“劝”的方式让作者下来而不是“责备”?
答:作者的父亲害怕责备“我”让我心慌意乱,失足落下。
2.这篇文章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蕴含了什么道理?
答:做任何事都要有信心,要相信自己,任何事情都是可以做到的 课文2次提到杰里,不能,因为杰里的事和话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给我的启示是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成一个个小困难,再把这一个个小的困难解决,就解决了一大困难。 。 3次,不能略写杰利,因为略写杰利的话要没有,就没有后面的内容,就没有他爸爸来找他的过程.
面对困难要不畏惧,不要望而却步,需敢于跨出第一步

一、整体把握

阅读这篇课文,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

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我”爬到石架,上不去,下不来,陷于绝望、恐惧,听了父亲的话,觉得一小步,“似乎能办得到”,第一步成功,“顿时有了信心”,第二步成功,“信心大增”。这个经验,使他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对付一切。

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成为一笔精神财富。这给我们一个启示,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悟到道理。哲理是有普遍意义的,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感悟对于写作也极重要,这篇课文记叙的虽然只是一次历险,立意却很高,富有教益。

一篇课文,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探究,获得多方面的教益。父亲眼看孩子在悬崖石架上下不来,明知一不小心就会摔死。可是他并不上去救护孩子。细读父亲怎样教孩子下来,很有意思。看来,这位父亲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无长进。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事实上,“我”确实从中得到了难忘的经验。这个父亲是很懂得怎样训练孩子的,自己只给予指导、鼓励,这样可以使一个孱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从孩子的角度来说,路要自己走,不能老是让大人抱着走,在自己走的过程中,要从大人那里接受经验。

初中语文教材第二课《走一步,再走一步》开头为什么要突出天气闷热,详细点

我们也是才学这一课,我们教材、老师 都是这样说的: 开头一段是说孩子们怎么会想到爬悬崖的,写天气闷热,就写了动因,他们是想爬到悬崖上去凉爽凉爽。

语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阅读题

1、这篇文章写了作者在童年时一次遇险,在父亲的鼓励下,凭借自己的勇气,慢慢爬下悬崖,脱险的经过。
2、父亲先是用安慰的语气稳定亨利,然后暮色中父亲用手电筒照着,找一个亨特能够到的落脚点,再引导他移动一小步,接下来再找一个能够到的落脚点,又移动一小步,使亨利一小步一小步的爬下悬崖。
“我”的心理可以从文中“颤抖”“冷汗直冒”“哀求”“有了信心”“信心大增”等看出“我”的心理变化是从 极其恐惧 到 有了信心 再到 信息大增
3、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知道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成一个个小困难,再把这些小困难一个一个解决,就解决了一大堆困难。
4、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父亲没有上去把他抱下来,而是要他自己从石架上爬下来。对我的启示是:让孩子去体验,激发他自身的潜能,自己排除险情,从而获得成功。
5、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第一层意思是指那次“我”在父亲的鼓励下克服困难的过程,第二层是指人生面临挫折时克服挫折的一步步具体行动。即在人生道路上再大的困难,只要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就会赢得胜利
6、因为父亲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无长进。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并锻炼自身的勇气,增加自身克服困难的方法和经验。
7、有以下几种可能:第一种等待其他人的救助。第二种是自己尝试爬下悬崖
8、在人生中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这之中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题目中说要联系实际,这点需要提问者自己来联系了)
9、灰心丧气 :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失去信心,意志消沉。
10、最能表现“暮色四合”带给我直接影响的词是( 寂静),结果是(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11、“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指的是我凭借自己的勇气,慢慢爬下了悬崖。
12、照应题目,表现主题的一句是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⑹ 初一语文第二课《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全篇课文

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自小体弱怯懦,从不敢冒险。一次他跟随伙伴攀登二十米高的悬崖。当他攀登到离崖顶三分之二路程的石架上时,由于恐惧他全身颤抖,上不去下不来。其他伙伴不但不帮忙反而嘲笑他之后各自回家了。恐惧和疲乏使他全身麻木,不能动弹,只能在石架上哭泣。暮色中父亲的手电光照着了亨特。黑夜中惊魂未定的亨特随时有掉下来的可能。面对险情,深知儿子禀性的父亲,没有上石架把他抱下来,也没有搬梯子让他下来,或者拿绳子把他吊下来,而是要他自己从石架上爬下来。旁人也许认为父亲太冒险,心肠太硬了。那么父亲是如何帮他脱脸的?父亲没有责骂他,而先安慰他,稳定他的情绪,“下来吧,孩子,晚饭做好了。”亨特哭着说:“我不下去,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父亲开导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看见了。” 亨特说。接下来父亲指导他爬下第一步。“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亨特伸出左脚试探着踩到了它,顿时有了信心。父亲鼓励他:“很好。”“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 亨特照做了,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亨特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投入父亲强壮的手臂中。虽然哭泣了一会儿,但他随之产生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次经历使亨特悟出生活的一个哲理:每当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自己所要到的地方。

亨特父亲的教子艺术是高超的。他深知亨特需要锻炼自身的勇气,增加自身克服困难的方法和经验。他可以上崖抱亨特下来脱险,但亨特日后人生路上遇到危险怎么办?总不能永远靠父亲吧,那只能靠亨特自己。

在儿子脱险的过程中,亨特父亲只给予鼓励指导,一切由亨特自己去做。从这个故事我们看到:让孩子去体验,激发他自身的潜能,自己排除险情,从而获得成功。

⑺ 语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阅读题,大家能回答几个答几个

希望你能自己想!学习应该靠自己哦!
1、“我”起初被困在一座悬崖上内,最后,父亲教导容了“我”如何爬下悬崖。
2、心理变化:毫无信心、顿时有了信心、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
5、应该把大的困难分成一个一个的小困难。
6、如果父亲把“我”抱下悬崖,那“我”就永远也学不会这个道理。
8、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一个认真地解决,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12、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希望采纳!自己想的!)

⑻ 七年级语文上《走一步再走一步》阅读理解

  1. 这位父亲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不会有长进。他让孩子自己下回来,经受一次历练,答增长勇气和经验。父亲懂得怎样训练孩子,并给以指导、鼓励,使一个孱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和勇气,变得勇敢和坚强。

  2. 2.第一个是“我”被困在了山上,杰利担心的忘了我一眼,第二个是杰利带父亲来找我。
    说明了杰利是一个重情义的好孩子

  3. 这四个孩子中,杰利是一个有责任心的孩子,在“我”面临危险而他无能为力时,并没有弃之不管,而是回去“搬救兵”。确实聪明而又有责任心,令人佩服。其他三个孩子则缺乏责任心,甚至缺乏教养:在同伴处于危险境地之时,非但不采取措施,反而一味嘲笑。

  4. 试着自己寻找下山的路,不能坐以待缓或坐以待毙。自己要相信自己是会克服这样的困难的,自己鼓励自己“我一定行的,我能克服这样的困难。”永远不要把自己置于那种危险的境地,用自己的智慧避免自己要面对站在悬崖之上的恐惧,如果不幸已经在那种处境之下了,那么,慢慢地,缓缓地,退回来。然后下次再不要这样做,一切未雨酬缪。

    简单地说就是要保持冷静,用乐观的态度来面对,最后一步一步地爬下去。

阅读全文

与九年级下册语文走一步答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