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2017年春季高考语文最有可能考的作文题目是什么
这得看你是什么地方的了。不同的地方能够使用的教科书是不一样的,就算版使用的教科书一权样,出的考试题也不会一样。至于你要想知道你们那个地方今年八年级上语文期末考的作文可能是什么题目,你就只有想办法从出你们那个地方的语文八年级上期的期末考试的试题的老师那里套出来了,别无他法。因为可共处的作文题目很多,一般人是没有那个本事猜到考试的时候要考哪些作文题的。
❷ 2007上海春考语文卷答案
我也在找:
今年的春考卷中,要求学生用自己语言表达的题目,除了作文,还有近10题,分值在30分左右,分值如此之高,不能不引起考生的高度重视。
今年春考语文试卷中,要求考生用自己语言来表达的这些题目,或者要求归纳、概括文章内容,比如第8题;或者要求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某些基于文本但又超越文本的问题,比如第6、第12、第26等。我们将这些题型称之为“阅读中的表达”。
比如第6题,“小说最后提到了拍卖师的‘遗憾’,请说说你读出了怎样的‘遗憾’并简述理由。”我请了几个应届高三学生来做,其中的四个答案是这样的:
1.我读出的“遗憾”在于竞拍者们虽然拥有对世界美术精品的鉴赏力与巨大热情,却冷漠了世界上最真挚的亲情。因而最终与他们热衷的艺术珍品失之交臂。他们虽然在美术品的收藏上卓有成效,却没有一颗爱心。情感麻木的人怎可能真正享有艺术?
2.那些美术收藏家只是一味地看重画像的艺术技巧,却无法体会儿子肖像画所寄托的真正情感,所以忽略了这件艺术品的内在韵味。不珍惜情感的收藏家怎么可能得到珍贵的藏品?
3.富翁的儿子是为国捐躯的,对于这样的一个人我们应该怀有崇敬、敬仰和感激。而在场的绝大多数人却不屑一顾,这对于国家,对于民族,都是一种悲哀和遗憾。
4.那些人为了得到喜欢的艺术品,那么贪婪,不顾别人的感受,是遗憾的。不懂感情,却要收藏艺术品,故作风雅。他们没有得到绘画是遗憾的,但他们金钱至上,我一点也不遗憾。
显然,将四个答案比较一下,马上就可以发现其优劣。理由如下:
答案1 紧扣文本,揭示主旨,表达准确而凝练,前后连贯而流畅,是四个答案中最好的。
答案2 第一,没有明确回答“遗憾”在哪里。其次,意思有些偏了,小说表现的是老人的情感世界,而答案却谈艺术技巧与情感的关系问题,而且简单地将儿子肖像画当作老人的一件“收藏艺术品”,这与文本的意思背道而驰。最后的一个反问句来得更是莫名其妙。在小说中,那些竞拍者的确因为没有领会老人的深情而失去了得到珍品的机会,但怎能就此得出“不珍惜情感的收藏家怎么可能得到珍贵的藏品”的结论?这样的思路显然不是阅读文学作品的思路。
答案3 游离了文本主题,将文本中的次要信息或者说背景信息当作了主要信息。小说里确有老人的儿子为国捐躯的内容,但小说显然不是从爱国这个角度叙述故事的。主题理解错了,答题方向也就错了。
答案4 虽然意思与答案1相近,但表达水平远远赶不上1。首先,小说并无斥责竞拍者“贪婪”“故作风雅”“金钱至上”的意图;其次,语句不够连贯,逻辑上不够通畅。
建议表达训练要注意如下几点:
——阅读中的表达,必须尊重“文本”。一切结论、推断、联想、举例、阐述、建议、异议、评价等,都必须建立在对文本的充分理解和准确把握上,绝对不要离开“文本”无中生有,自说自话;
——阅读中的表达,应该尽可能借用“文本”中的关键词、关键句,应该尽可能使用语文学科的专用术语。比如上文提到的第4题,用上渲染、反衬、悬念、对比等术语;
——阅读中的表达,虽然字数有限,但应该有一个清晰的思维线路。起始句、中心句、强调句、衔接句、结束句、转折句,起承转合,都要精心构造。一百来字的答案中,一旦出现了表达上或逻辑上的错误,那是很刺眼的。
——阅读中的表达,语言应该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不旁逸斜出,简洁凝练。
上海师大附中 余党绪(特级教师)
❸ 春季高考总分是多少各科分数是多少
春季高来考总分为750分,其源中专业技能考试满分230分,专业理论考试满分200分,语数外考试满分320分,专业方面占了大部分分值。每年的分数线都不同,但春季高考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竞争也日趋激烈,所以参加春季高考宜早不宜晚。
春季高考录取分数是按照专业大类的本科录取分数线进行的。所以过了专业的本科分数线就可以报考相应的学校,本科分数线都相对于夏季高考来说较低。
山东春季高考总分为750分。山东省春季高考实行“知识+技能”考试模式,由省统一命题,统一组织考试。考试分为“知识”和“技能”两部分。
“技能”科目考试分值为230分。“知识”部分的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专业知识,各科满分分值:语文、数学各120分,英语80分,专业知识200分,考试试题分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
❹ 孩子马上春考,语文怎么提高
语文的学习实际上是一个语文素质、语文能力提高的过程,而语文素质、语文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读和写.所以,解决了读和写的问题,就提高了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也就是学好语文了. 读,即阅读和理解;写,指书写和作文.语文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这两件事了.读,可以培养语感.语言学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语感.“这个语段中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是用那一个”,“这个句子为什么是一个病句”,很多时候,我们无须去问“为什么”,语感早已经告诉我们理由了.而语感的培养就来自于平时点点滴滴的“读”的积累.读,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这里所说的“读”,并不仅仅是指把文章朗读或默读一遍,而是还要包括思考和识记等内容.换言之,读,应该是一个动口动脑动手的过程.学习一篇文章,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概括起来就是:第一,解决“写了什么”的问题;第二,解决“怎么写”的问题;第三,记忆文章中的精彩语段和词语.这三个方面其实就是在说一个动口动脑动手的问题.在一篇文章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去解决好这三个问题,这才是“读”.也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读,也是一个积累语文基础知识和作文素材的手段.涉猎广泛,见多识广,胸中自有“丘壑”.这样,在作文的过程中,就不会感觉自己无话可说,写出来的文章也不会空洞干巴,而是洋洋洒洒,言之有物了.既然“读”有这么多好处,那么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就从重视“读”开始吧. 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书写和作文.在书写方面,高考考纲有明确的要求:作文一类卷书写美观,二类卷书写工整清楚,三类卷比较工整清楚,四类卷书写潦草.高考从2005年开始,山东单独命题,语文实行网上阅卷.这就对书写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所以无论是高考考纲还是山东语文网上阅卷,都在告诉我们一个信息:必须把字写好.退一步说,要求所有的人都达到美观的程度,也不现实,但是书写工整清楚,避免潦草,这却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也许有人拿“写工整了会影响答题速度”之类的话来给自己的书写欠工整找借口.是的,在你认真书写的最初阶段,它是会对你的答题速度有一点影响的.可是我们总不能因为还有下一次的“流感”,就不去治疗这一次的“重感冒”了吧?明明知道书写不过关会影响到语文成绩,我们又怎么敢不去重视呢?其实,要做到书写工整并不难.我们的汉字是方块字.这句话对我们就是一个启示:方者,方也.就是要在“方”上动心思.你的字写得横平竖直了吗?你的字左上角与左下角、右上角与右下角在一条线了吗?还没有?那就从这两个方面着手吧.相信不用多长时间,你自己写的字你自己都不敢认了,你都不敢相信你会写得这么好了.再说作文的问题.虽然说,文无定法,但是作文还是讲究一点“法”的.在这里,首先要澄清一个问题.应试作文与平时写的文章是有区别的.平时写的文章,我们是去“品味”,而应试作文往往是浏览的.浏览与品味就有了质的区别.所以写应试作文非注意一点应试技巧不可.比如文章开头,单刀直入,开宗明义,一开篇先让读者明白你在写什么,这点很重要.否则,看了半天了,读者还云里雾里,不知道你要说什么.这怎么可以呢?文章主体部分一定要围绕中心去写,一定要言之有物,这些最起码的要求必须做到.到了结尾部分,对所要表达的主旨最后再强调一次,加深一下读者的印象.这样,一篇文章也就大功告成了.有人把写好作文总结为两句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你的文章,写成记叙文时,很好地解决了“动之以情”的问题,写成议论文时,很好地解决了“晓之以理”的问题,那么你的作文问题也就解决了.那么怎么才能写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作文呢?就写好议论文的问题,上文已经有所涉及,所以这里重点谈写作记叙文的问题.写好一篇不足千字的应试记叙文,有几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① 调动情感的问题.做好作文的准备工作,这是一个大题目,里面大有文章可作.比如选材的问题.如果选取一些自己比较陌生的材料去作文,就很难调动起自己的创作情感,所以就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比较熟悉的材料,最好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或者是我们生活的环境里的一些人或事.还有一个尽快入题的问题.150分钟的语文考试划给作文的时间在一个小时左右,那么我们从审题立意到开始动笔,时间最多不能超过15分钟,当然也不能少于10分钟.在这段时间里,我们不仅要考虑文章的立意、布局谋篇,更要把自己的情感调动起来,让自己“走进”所要记叙的场景之中去.这种“身临其境”正是情感被调动起来的表现. ② 截取生活片断,借助“主旨”这根红线,连缀成篇.这是由作文的篇幅所决定的.一篇千字文章,不可能把事情的始末全部交代清楚,就是能够交代清楚,也只能是叙述故事的梗概.这样,不仅内容不厚实,而且还缺乏生动性,不可能“以情动人”.而截取生活中的几个典型片断,进行具体细致的描写,则可以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 ③ 描写还是叙述的问题.叙述故事情节,往往容易出现语言干巴,欠生动的现象,这样就达不到“以情动人”的目的.所以在记叙文的写作中,最好采用描写的方式,即抓住生活中的三两个特写镜头,进行具体形象生动的描绘.我们知道,对事物的描写,越具体了就越形象,从而也就越生动. 最后,再提一个建议:充分地利用课文.既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方法是“读”,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讲,只要广泛地阅读就可以了.是的,除了快餐式的文章,还有那些垃圾式的文章之外,我们读什么文章都可以.但是,读课文有读课文的好处.第一,课文是你的无声的老师.我们在读文章的过程中,对“写了什么”“怎么写的”,思考的正确与否呢?如果无人请教,我们将无法确定.可是如果我们去读课文,就不会存在这些问题.每篇课文都有阅读指导,课文之后还附有一些注释,它们可以给我们解疑答惑,帮助我们积累知识.既然除了快餐式的垃圾式的作文之外,读什么都可以,那么我们为什么不选择课文这个最有力的工具呢?第二,课文大都是一些典范作品,不需要我们再去浪费时间挑选.第三,高考的出题原则是“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就是仅仅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也得重视我们的课文啊! 综上所述,如何学好语文呢?从读写入手,提高我们的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
❺ 春考语文应该背哪些古诗词
六年级上册
65、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66、浪淘沙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第三主题单元“母亲河”)
67、十五从军征 (汉)《乐府诗集》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垒垒.”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杂树,井上生旅葵.舂谷持做饭,采葵持做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68、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第7主题单元“战争”)
69、墨竹图题诗 (清)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70、苍松怪石图题诗 (清)李方膺(杨州八怪之一) 君不见,岁之寒,何处求芳草.又不见,松之乔,青青复矫矫.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直干壮山岳,秀色无等伦.饱历风与霜,千年方未已.拥护天阙高且坚,迥干春风碧云里.
71、墨梅图题诗 (元)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第8主题单元“岁寒三友”) [本册共7首古诗]
❻ 上海03年的语文春考答案
2003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要点
一 阅读(共80分)
(一)
1. D
2. C D
3.(1)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形成或转移(2)名店名菜的流传
(3)名人名著名句的宣传
4.论点 论据 语言
(二)
5.判断一个人的历史功过,主要看他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他所发挥的作用。(意思对即可)
6.③
7.D
8.因为这些例子从不同角度充分而严密地论证了观点。前四位是中外的封建帝王,说明对执政者而言,主要看政绩(或:因为前四位封建帝王,两位是反面例子,两位是正面例子,说明对执政者而言,主要看政绩);举董其昌例,则说明文人名士主要看他们的作品对后世的影响。语言表达分。
9.不仅提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更为了强调评价当前人物既要讲大节,也不能忽略小节。
(三)
10.乐器
11. B E
12.……之于…… 恰如……之于……(内容 句式)
13.因为二胡不适合表现声色犬马、绮丽繁华的生活,而适合表现平民百姓的悲苦、无奈和坚韧。(意思对即可)
14.理由 语言
15.身份(盲人艺术家 民间艺人 二胡作曲家演奏家等) 生活年代 主要作品 作品风格
(四)
16.咏史
17.送荔枝一事 唐玄宗杨贵妃的淫逸误国 兴衰(或:兴废、更替)
18.C
19.(1)霜叶红于二月花 (2)商女不知亡国恨 (3)铜雀春深锁二乔
(五)
20.失意(或失望) 一心一意寻找梅谱,却没有找到
21.画梅的方法技巧 要创作出有价值的艺术品必须观察生活,以生活为原型。(意思对即可)
22. A
(六)
23.(1)相遇 (2)角落 (3)如此;这样 (4)通“无” (5)拖
24.(1)县官经常派猎人捕捉老虎,(猎人却)常常被猛虎吃掉。(重点:“邑宰”“扑”被动
句式)
(2)(他)每天步行到山中,遇见老虎就赤手空拳将它杀死,扛着老虎回家。(重点:“日”“辄”“负”)
25.如:杀鸡用牛刀、高射炮打蚊子等
26.他用缚虎的方法去抓猫,分量不相当(或:方法不恰当)。 怀才者知道这个道理才能发挥所长,用才者知道这个道理才能量材录用。(意思对即可)
❼ 春季高考语文作文历年考试题目
今考作文命题作文作文题目声音我田根据解本语文作文难度孩反馈发挥比较稳定祝考都能获绩
❽ 春考语文满分是多少
[yǔ wén]
语文
(语言和文学的简称)
编辑
是语言和文学及文专化的简称。包括口头属语言和书面语言,口头语言较随意,直接易懂,而书面语言讲究准确和语法;文学包括中外古今文学等。此解释概念较狭窄,因为语文中的文章不但有文艺文(文学、曲艺等),还有很多实用文(应用文)。通俗的说,语言就是说话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