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试卷答案 > 人教版八上语文期中试卷

人教版八上语文期中试卷

发布时间:2020-12-20 08:39:32

1.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期中测试卷的作文是

成长的路上,我们品尝过多少人生百味。妈妈的一碗热汤,同学递来的一方手帕,花儿的芬芳,浩瀚书海的心香,“千里共婵娟”的情怀……带给我们许多感动。请以“ 的味道”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请将题目补充完整;②立意自定,文体自行(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④不少于600字。
【考题分析】
试卷总分为120分,其中作文分是50分。本次考试三所初中联考联改,共有960名学生参加,其中45分以上的作文共有225篇,约占参考人数的23%。
本次作文命题难度不是很大,学生一般都能扣题。但是综观整体考场作文,失误点主要在两个方面 :
一、补充题目大多太单调,新颖独特的命题甚少。大多学生的命题都是以“爱”来补充,其中尤以《爱的味道》、《父爱的味道》、《母爱的味道》居多,但是这样命题不仅太直白,而且老师看得太多,就会出现审美疲劳。当然,也有少数同学命题甚佳,能够借物抒情,如通过一碗姜汤来怀念爷爷,所以命题为《一碗姜汤的味道》;还有同学以妈妈每天早上把稀饭为自己盛好凉好为素材,将题目命为《一碗凉稀饭的味道》,题目中的“冷”与作文中的“热”形成对比,让人印象深刻,分数自然也高上去了。
所以,半命题作文,我们首先应该将题目补充得新颖独特,俗话说“题好文一半”,命了一个新颖的作文题目,作文就成功了一半。
二、很多同学注重了作文题目中补充的那个词,却将“味道”体现不够。如有位同学写《父爱的味道》,文中选取了五岁时、十岁时和十五岁时三个阶段父亲对自己的关爱和呵护,语言生动,感情也真,很好地体现了“父爱”,但是却忽略了“味道”, “味道”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词,这样就使作文显得扣题不紧,自然不易得高分。
所以,我们写半命题作文时,不仅要扣住自己在横线上所填的词,题目中的每一个词都不可忽视,这样才能将内容与题目紧密结合。
【佳作展示】
幸福的味道
吴店镇二中三(1)班 李可
上课,老师夸班长发言精彩,却没看见我半举起的手;下课,他们三对三打篮球,我却只能在一边看。翻开日记本的最后一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在某个时间将被发挥,就好像一把钥匙打开一把锁。”我长叹一声:“什么时候才能有钥匙打开我这把锁啊。”
我撕下最后一页,看了看那句话,发现还有一行小字:“每个人都能品尝到幸福的味道。”我把它揉成一团,一条漂亮的弧线,一个完美的三分球,此刻,我没有一点幸福的感觉。
小时候,我酷爱和同学们一起打球,可如今,朋友们的身高都如爬杆一样向上蹿,可是我还没有动静,我不再和他们一起打篮球了,只是一个人偷偷地在家看NBA、看科比、姚明他们飒爽的风姿,而那些和朋友驰骋在篮球场上的回忆都如同泛黄的纸页,越来越远了。
但是有一次我真的意识到,每个人都能品尝到幸福的味道。

2.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期末检测题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本题满分为分,共5道小题,每小题2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归咎( ) 连翘( ) 荷锄( ) 琐屑( )

2.依据拼音写汉字。

惟妙惟xiào( ) 销声nì( )迹 荒miù( ) 污huì( )

3.解释加点词的原义和在句子中的实际意思。

(1)专家们把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照下列句式仿写一句话。

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将下列句子中重读的词语用着重号标出。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二、古诗文阅读(本题满分为15分,共5道小题,第6、7小题每题3分,第8小题4分,第9小题5分)

6.默写。

①其间千二百里,__________________,不以疾也。

②青林翠竹,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④土地平旷,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老木苍波无限悲。

⑥__________________,家书抵万金。

7.解释加点的词。

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一:___________

②既而渐近,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际天:_________

③未复能有与其奇者。 与:_________

④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溯:_________

⑤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亲:_________

⑥通计一舟,为人五。 为:_________

8.将下列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

①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货恶其弃于地,不必藏于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选答题(以下两道小题可任选一题作答,如两题都做,以第一题为准)。

①简答题

《三峡》一文中描写了夏天水流湍急的景象,但描写的角度与众不同。试举例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赏析题

谈谈诗歌《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内阅读(本题满分为15分,共5道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段文字,完成10~14小题。

①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②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③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④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⑤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10.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11.这段文字采用了怎样的结构方式?请根据内容具体说明。

12.找出第四段的中心句,并说明本段是怎样围绕中心说明的。

13.举说明第③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4.说说“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一句中“不仅”的表达

效果。

四、课外阅读

(一)阅读下段文字,完成15~19小题(本题满分为15分,共5道小题,每小题3分)

万里长江第一塔

在古城安庆,有一座巍然屹立的迎江寺振风塔。它是长江沿岸的罕见的古代建筑,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塔”。

这座著名的振风塔,从明代穆宗隆庆二年(1568年)开始兴建,隆庆四年(1570年)建成,迄今已有400年多年的历史。塔高82.74米,八角八层,为砖石结构的楼阁式建筑。据史志记载,主持建筑的是安庆知府王鹅泉(江西泰和人),图纸是北京白云观老道人张文彩依据白云观天宁塔的结构加以改造而设计绘制的。振风塔脚踏浩浩长江,头顶蓝天白云,庄重挺拔,气宇非凡。

古塔如同一个直立的圆锥体,塔身浑厚坚固,由块石构成。从底座向上各层,周宽和高度均相递减小,皆有腰檐平座和二跳斗拱。古塔拔地而起,重檐上仰,嵌空玲珑,设计精巧。塔的每层八个飞檐的翘角上部悬有一个金黄色的铜铃,风吹叮当悦耳,令人心旷神怡!底层建有光彩夺目八角飞檐木制回廊。由此入塔的小门,沿光滑而陡峭的石阶168级盘旋而上。每层塔门多变幻,游人往往迷失出入。塔内用古砖垒砌空心八方形厅室,无塔心柱,有精致

的砖雕花门、斗拱,迥异多变。塔外有两尺高的白石雕栏环卫,供游人凭临眺望。登塔,可纵览大江风光,俯瞰安庆全景。观赏之余,陶然欲醉,给人以超拔升腾之感。塔身内外有彩色砖雕佛像六百余尊,古称万佛塔。还有碑刻五十余块和多幅浮雕图案,刻画精致,古朴典雅。塔的第6层有一根单人难以合抱的圆形刹杆直通第7层和塔顶,塔顶是八方体“须弥座”,上接半圆体“履钵”,和五个铁球“相轮”与葫芦“宝瓶”串在一起构成的塔刹,耸入云际,极为壮观。振风塔结构奇特,建筑工艺独树一帜。它既吸收了历史佛塔的优点,又融会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有浓厚的东方建筑风格,是华夏儿女智慧和艺术才华的结晶。每逢晴空月夜,宝塔的倒影映置江中,虚实交辉,景色瑰丽非凡,宛如一幅优美的水墨画。它深受游人赞赏,被誉为“塔影横江”,是安庆八景之一。

400多年来,振风塔不知经历了多少狂风暴雨和雷霆地震,至今仍完好无损,巍然挺立在江岸。它作为长江航道上的一个重要灯塔,给夜航的船舶指明了航向。

现在,振风塔是安徽省重点保护文物。它在十年内乱中遭受摧残,如今已修葺一新,以雄伟壮丽的风貌,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游客,享有“过了安庆不看塔”的美誉。

15.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16.第三段可以分为二层,请在原文上用“||”分开。第一层是按_________顺序具体介绍振风塔的建筑结构的。 第二层的层意是__________________。

17.文中“塔身内外有彩色砖雕佛像六百余尊,古称万佛塔。”这句话中的“余”字是否可以去掉?为什么?

18.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一例,说明其作用。

1 9.文中哪句话扣住了振风塔是“万里长江第一塔”?

(二)阅读下段文字,完成20~24小题(本题满分为15分,共5道小题,每小题3分)

父亲的那座山

我从山里走来。在那遥远而贫瘠的山区,茫茫的天空下,横卧着几个古老的小村。每当夕阳西下,那层层叠叠的山啊,便将一座座小土房顶上袅袅的炊烟,将那牛背上牧童幽幽的柳哨声,扯得好远好远。小时候,父亲常常牵着我的手,一路讲着动人的故事……

读山,便是读父亲。

小时候我最爱做的梦是关于山的梦。父亲说,我咿呀学语的时候,便悄悄溜出父亲的臂弯,磕磕绊绊地蹒跚在大山的小路上,可是从来没有走出父亲的那双眼睛。当我玩累了,父亲就大步走过来,双手抱起我,亲昵地吻我,用硬硬的胡子扎我,痒煞人。这时,我就会温顺的偎依在父亲的怀里撒娇:“爸爸,那是什么?”“是山。”“山那边是什么?”“是天空。”“天空下面是什么?”“又是山。”“大吗?”“大哩。”……我用两只手卷起来,捂住嘴学父亲粗犷雄浑的声音向大山说:“大——哩——”

读山,便是读父亲。

在我的记忆里,农村的生活呆板而平淡,是很苦的。每天早晨,父亲一声如雷般的吆牛声惊醒了太阳,迎着那火红的血球走向田野,走出一幅希望的风景;每天黄昏,父亲的锄锨磕碰硬土块的声音溅出星星,惊起月亮,父亲才踏着黄昏的脚步,扛着那银白的湾沟犁铧走向村庄。本应是疲惫的,但父亲却没有一点倦意,尽管父亲脸上的皱纹如一座座有沟有壑的山脉。

读山,便是读父亲。

岁月悠悠,往事如烟,童年在父亲的甘露滋润下遥遥远逝。我长大了,要到山外面去,因为有一个更为广阔的天空、更丰富的世界等待我去了解,去探索。送我启程那天,父亲紧握着我的手说:“孩子你去吧,我等着你干大事业……’’走过一道道山梁,父亲把我送出了山的怀抱。当我转身向父亲道别时,我望见父亲高大的身躯铸成一座山的雕塑,那慈爱的目光变成父亲给我的永久的期待。

读山,便是读父亲。

山的希望是容易满足的,父亲的希望也是容易满足的。那年冬天,父亲送衣服来,他瑟瑟地站在每块砖头都洋溢着现代化气息的省重点中学的校园门口,我对着我的那些浑身都洋溢着现代化气息的老师和同学们理直气壮地宣布:这是我的父亲。父亲回去后便心满意足地痛痛快快地哭了,一颗颗晶莹的泪珠在昏黄的灯光下,折射出他的大半辈子艰辛,大半辈子或忧或喜,或悲或乐,或甜或苦的记忆,大半辈子山里人的幸福……

读山,便是读父亲。

我从山里来,是山赋予我一颗美好的心灵,是山给我风骨支起一个生命,是山给我灵性造就一种性格。读山,便是读山的目光,山的气质,山的情怀,山的希冀。

啊!读山,便是读父亲。

20.试说明本文的行文线索和主要内容。

21.为什么说“读山,便是读父亲”?

22.试说明加点的词“瑟瑟”的表达效果。

23.“我从山里来,是山赋予我一颗美好的心灵”其中“好的心灵”指的是什么?

24.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写了父亲的性格。你认为哪些内容最使你感动,请略加说明。

五、作文(50分)

走过无忧无虑的少年时代,即将迈入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你一定有许多感悟和憧憬。请你以此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的文章。

期末检测题(答案)

一、l.jiù qiáo hè xiè 2.肖 匿 谬 秽3.(1)移民:原义指迁移到外地或外国去落户的人。这里指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生物。(2)孕育:原义指怀胎生育。这里指植物生长发育。 4.不要求统一答案,但须把握整体结构,意思明确。 5.文明人野蛮人文明野蛮

二、6.①虽乘奔御风②四时俱备③庭下如积水空明④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⑤白头吊古风霜里⑥烽火连三月 7.①全②连接着天③参与,这里指欣赏④逆流而上⑤以……为亲⑥雕刻8.①高处的猿猴拉长了声音鸣叫,声音连接不断,非常凄凉怪异。 ②在万丈高的惊涛骇浪中浮沉,翻腾着身子变换着各种姿态,而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湿,凭借这些来显示他们的技能。 ③他们紧*着的两膝,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④(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收藏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 9.①本文表现三峡水流湍急的景象,不是像一般文章采用直接描写,而是只是通过侧面烘托的方法。如来往船只被阻断,王命急宣,船速极快等。 ②这两句诗借花鸟之景抒感伤之情。花鸟本应使人快乐,诗人触景生情,因感时伤别见到花鸟反而流泪伤心。也可解释为移情于物,作者以花鸟拟人,它们竞也因悲伤哀怨而溅泪惊心。

三、l0.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11.采用总分的结构方式。 第①段是总说,第②③④⑤是分说,每一段分别照应第①段中的四个“讲究”的内容。 l2.“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写树木高低错落、花时不同的花树相间,取树木花草的自然之趣。 13.①作比较:“我国的建筑……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作用:突出事物的特征。 ②打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使语言生动形象,更易于理解。 l4.假山的堆叠,首先必须有一定技术,但仅有技术是低层次的,艺术是创造性的活动,能给人以审美愉悦。

四、(一)15.振风塔庄严挺拔、气宇非凡16.……极为壮观||振风塔结构奇特…… 空间高度评价振风塔的建筑结构和艺术价值,赞扬华夏儿女的智慧和才华。 17.不可以。因为“余”字准确说明振风塔中的砖雕佛像有六百出头,如果去掉“余”字,则变成六百整了,与实际不符。 18.打比方、列数字 “每逢晴空月夜,宝塔的倒影映置江中,虚实交辉,景色瑰丽非凡,宛如一幅优美的水墨画”是打比方。形象地说明了“塔影横江,,的壮美景色。 l9.过了安庆不看塔。 (二)20.本文以“读山就是读父亲”为线索,表现了父亲对“我”一生的教育和影响,赞美了伟大而深沉的父爱。 21.父亲就像一本博大精深的书卷,具有山一样的宽广的胸怀,教养“我”长大成人。“读山,就是读父亲”就是理解和感念父亲山一样的胸怀。(大意正确即可。) 22.一方面表现父亲禁不住寒冷的情态,另一方面表现父亲在“洋溢着现代化气息”的校园和同学老师面前不自然的窘态。 23.懂得做人,懂得理解,懂得爱。 24.例如“父亲的锄锨磕碰硬土块的声音溅出星星,惊起月亮……本应是疲惫的,但父亲却没有一点倦意,尽管父亲脸上的皱纹如一座座有沟有壑的山脉。”表现父亲辛苦劳作、坚忍乐观的性格。在感念父亲恩德方面,很容易使人产生共鸣。(可从不同角度理解作答,答案不求统一。)

五、作文(略)

3. 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卷(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测试卷
2004.4
满分100分,时间150分钟
第一部分 语言积累与运用 (24分)
1、根据课文默写(10分)
⑴蝉则千转不穷, 。 ⑵不戚戚于贫贱, 。
⑶策之不以其道,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⑷沉舟侧畔千帆过, 。 ⑸ ,铜雀春深锁二乔。
⑹人生自古谁无死, 。 ⑺但愿人长久, 。
⑻谁言寸草心, 。 ⑼海内存知己, 。
⑽劝君更尽一杯酒, 。
2、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⑴ 宽shù( ) ⑵nì( )名 ⑶冥思xiá( )想 ⑷油光可jiàn( )
3、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4分)
⑴猛浪若奔 ⑵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⑶走送之 ⑷同舍生皆被绮绣
4、排列语句顺序恰当的是 (2分) ( )
①还有摇荡的水草 ②游人从桥上望去
③那鱼就在水草和石头间滑动 ④可以清晰地看到水下的鹅卵石
A.②③①④ B。③①②④ C。②③④① D。②④①③
5、下列与“吹面不寒杨柳风”一句所描述的季节相同的句子是( )(2分)
A、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C、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D、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6、连词组段。请从下面选择4个词语写一段话(应恰当运用修辞手法,不少于30字。)。(3分)涟漪 繁盛 婆娑 嬉闹 姹紫 嫣红 温声细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招贴画,完成下列题目。(5分)
⑴用说明性文字介绍这幅招贴画(30字以内)(3分)
⑵说说这幅画给我们的启示(不超过30字)。(2分)

第二部分 阅读(32分)
(一) (8分)
卫人束氏,举世之物,咸无所好,唯好畜狸猫。狸猫,捕鼠兽也。畜至百余,家东西之鼠捕且尽。狸猫无所食,饥而嗷。束氏日市肉啖①之。狸猫生于若孙②,以啖肉故,竟不知世之有鼠;但饥辄唪,唪则得肉食。
南郭有士病鼠,急从束氏假狸猫以去。
狸猫见鼠双耳耸,眼突露如漆,赤鬃,意为异物也,沿鼠行不敢下。士怒,推入之。狸猫怖甚,对之大唪。久之,鼠度其无他技,啮其足,狸猫奋掷而出③。
注:①啖:吃。②若:及,至于。③奋掷而出:用力纵身逃出。
8、 释下列加点词(4分)
①咸无所好 ②束氏日市肉啖之 ③但饥辄唪 ④急从束氏假狸猫以去
9、与“以啖肉故”中的“以”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俯身倾耳以请 B、策之不以其道
C、因以为号焉 D、以中有足乐者
10、读了这则寓言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简要说说。(2分)

(二)小 名 (12分)
⑴大约我的出生与木有关,于是颇懂斯文的外公顺口给我起名叫森儿。在“森儿、森儿”的呼唤声中我慢慢长大了,到了要上学的年龄时,爸爸觉得该有个体面的学名才对,为我取了个挺大众化的名字,可家里人还是“森儿,森儿”地叫。特别是妈妈叫得尤为响亮频繁。
⑵不知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再听到家人唤我小名竟有些不舒服了,好像有一种不被尊重的感觉。终于有一天,我在听到妈妈又一声“森儿”的呼唤后,郑重地对她说:“妈妈,我有大名的,,别叫我小名好吗?”然后在妈妈惊愕的表情里走进了自己的房间。
⑶但妈妈终于还是改不了。
⑷那天是我16岁生日聚会,好多同学朋友都跑来了,家里的小客厅里挤得满满的。我一边给大家分发糖果,一边忙不迭地说着谢谢。爸爸妈妈在厨房忙着做饭,当一碟碟香气四溢的精美小菜端上餐桌时,同学萍将送给我的大蛋糕端了上来。我立刻连声称谢着打开了蛋糕盒,我喊道:“妈妈,拿刀来!”
⑸妈妈一边递过来一把瓜刀,一边叮咛:“森儿,小心点!”
⑹“咦!你原来叫森儿呀,挺好玩的名字!”
⑺萍欢快地叫着,同时在空中打了一个别致的手势。朋友们也善意地哄笑起
来,我的脸唰地红到了耳根。
⑻晚上临睡觉时,我推开了妈妈的房门。倚着门框,又一次对她说:“妈妈,我不是说过嘛,别叫我小名!”语气里已有了几分不耐烦。妈妈的脸上呈现了一种复杂的表情,看了走进来的爸爸一眼,叹了口气:“对不起,高翔。”可我听出我的名字在她口中变得十分生硬,似乎很绕口。
⑼没多久,我要离开家到数百里外的一座城市去读书。
⑽不知怎的,妈妈竟在短短的几天内学会了很有味道地叫我的大名,而且同以前叫我小名时那样顺口熟练。我自然很高兴。
⑾分别的那一天爸爸妈妈一起送我去车站,爸爸一直喋喋地叮三嘱四,妈妈则沉默着,显得有些黯伤。我大人似的笑笑,反过来抚慰着他们:“放心吧,没事的,我已不是孩子了。”
⑿火车开动的刹那,我从车窗探出头去,同他们挥手告别,一直不言不语的妈妈突然抬起了头,眼里竟有了泪水。她紧跑着,挥动起双手,脱口喊了出来—
⒀“ 写信回来,森儿!”
⒁我稍稍一愣,心里似乎被什么东西猛撞了一下,泪水夺眶而出。
11、“特别是妈妈叫得尤为响亮频繁”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第○2段中,为什么“听家人唤我的小名,竟有些不舒服了”?(用原文回答)(2分)。

13、第○13段中妈妈已学会了很有味地叫我的大名,为何临别时脱口而出的却是“森儿”?(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小名”在文中表达了妈妈对儿子怎样的情感?(2分)
15、怎样理解最后一段作者的感受?(2分)
16、你对父母当着外人的面称呼你的昵称,有什么想法?(2分)

(三)秃的梧桐(12分)
⑴——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
⑵人们走过秃秃梧桐下,总这样惋惜地说。
⑶这株梧桐,所生的地点,真有点奇怪,我们所住的屋子,本来分做两下给两家住的,这株梧桐,恰恰长在屋前的正中,不偏不倚,可以说是两家的分界牌。
⑷屋前的石阶,虽仅有其一,由屋前到园外去的路却有两条,——一家走一条,梧桐生在两路的中间,清阴分盖了两家的草场,夜里下雨,潇潇淅淅打在桐叶上的雨声,诗意也两家分享。
⑸不幸园里蚂蚁过多,梧桐的枝干,为蚁所蚀,渐渐地不坚牢了,一夜雷雨,便将它的上半截劈折,只剩下一根二丈多高的树身,立在那里,亭亭有如青玉。
⑹春天到来,树身上居然透出许多绿叶,团团附着树端,看去好像一棵棕榈树。
⑺谁说这株梧桐,不会再活呢?它现在长了新叶,或者更会长出新枝,不久定可以恢复从前的美阴了。
⑻一阵风过,叶儿又被劈下来,拾起一看,叶蒂已啮断了三分之二——又是蚂蚁干的好事。哦,可恶!
⑼但勇敢的梧桐,并不因此挫了它的志气。
⑽蚂蚁又来了,风又起了,好容易长得掌大的叶儿又飘去了,但它不管,仍然萌新的芽,吐新的叶,整整地忙了一个春天,又整整地忙了一个夏天。
⑾秋来,老柏和香橙还沉郁地绿着,别的树却都qiáo cuì( )了。年近古稀的老榆,护定它青青的叶,似老年人想保存半生辛苦贮蓄的家私,但哪禁得西风如败子,日夕在耳畔絮聒?——现在它的叶儿已去得差不多,园中减了cōng 1óng( )的绿意,却也添了蔚蓝的天光。爬在榆干上的薜荔,也大为喜悦,上面没有遮蔽,可以酣饮风霜了,它脸儿醉得枫叶般红,陶然自足,不管垂老破家的榆树,在它头上瑟瑟地悲叹。
⑿大理菊东倒西倾,还挣扎着在荒草里开出红艳的花。牵牛的蔓,早枯萎了,但还开花呢,可是比从前纤小,冷冷凉露中,泛满浅浅紫嫩红的小花,更觉娇美可怜。还有从前种麝香连理花和凤仙花的地里,有时也见几朵残花,秋风里,时时有玉钱蝴蝶,翩翩飞来,停在花上,好半天不动,幽情凄恋,它要僵了,它愿意僵在花儿的冷香里!
⒀这时候,园里另外一株梧桐,叶儿已飞去大半,秃的梧桐,自然更是一无所有,只有亭亭如青玉的干,兀立在惨淡的斜阳中。
⒁——这株梧桐,怕再也不得活了!
⒂人们走过秃梧桐下,总是这样惋惜地说。
⒃但是,我知道明年还有春天要来。
⒄明年春天仍有蚂蚁和风吗?
⒅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
17、请根据拼音写出第⑾段中应填入的词语。(2分)
qiáo cuì( ) cōng 1óng( )
18、文章首尾都出现了人们对秃梧桐表示惋惜的话,试比较其中的细微区别,并简要分析其作用。(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2分)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0、文中第⑾⑿段写了其他的树和花,试分析其对表现本文中心的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1、文章结尾写道:“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2分)

22、从秃梧桐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2分)

三、作文(40分)
“欣赏自己”就是善于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为自己感动,为自己喝彩,使自己的生活充满自信,充满希望。有人说一个不懂得欣赏自己的人是很难快乐的,只会使自己陷入自卑的泥潭,只有充满希望的人才能扬帆远航。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感受,以“欣赏自己”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1)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测试卷
2004.4
满分100分,时间150分钟
第一部分 语言积累与运用 (24分)
1、(10分)略
2、(2分)略
3、(4分)略
4、(2分)D
5、(2分)C
6、(3分)词语1分,修辞1分,语句通顺1分。
7、(5分)绿色家园1分,树叶中有地球1分,像眼睛1分。保护环境1分,保护眼睛1分。
8、(4分)①都②买③就④借
9、(2分)D
10、(2分)生活条件的优越,将使人丧失能力(斗志、勇气)
11、(2分)为下文作铺垫,这也正是我两次对妈妈提出“别叫我小名的原因”。
12、(2分) 随着年龄的增长,好象有一种不被尊重的感觉。
13、(2分)因为最能表达母爱的是她叫我小名
14、(2分)最纯朴的母爱,是母亲情感的真情流露
15、(2分)为把自己的要求强加给母亲而感到后悔
16、(2分)结合全文能自圆其说就行
17、(2分)憔悴 葱茏
18、(2分)同样表示惋惜,开头说“难得活”,结尾说“不得活”,说明人们对秃梧桐的存活越来越没信心,显示出秃梧桐生存的艰难,(1分)此外在结构上有前后照应的作用。(1分)
19、(2分)本文是以秃梧桐在不同季节的变化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答“以时间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或“以秃梧桐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给1分)
20、(2分)和秃梧桐一样,其他植物也在秋天渐渐萧条,但也都顽强地活着。这使得秃梧桐体现出来顽强生命力有了普遍的意义,从而拓展和深化了文章的中心。(答“写其他的树和花衬托出秃梧桐的顽强生命力,从而拓展和深化了文章的中心”给1分;只答“衬托”或“深化中心”,缺乏分析,给1分)
21、(2分)这句话是说,即使秃梧桐死了,它的种子也会将它的生命延续下去,生命是生生不息的。
22、(2分)示例:人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面对困难与挫折,我们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只要扣紧“秃梧桐”来谈,言之成理即可)

4.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卷作文

语文参考答案
一、、A略 2、D 3、C 4、D 5、B 6、D
7、(1)日暮乡关何处是(2)濯清涟而不妖(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二、口语交际与语文综合运用(共4分)
8、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l5日在京开幕,胡锦涛作重要报告。
三、阅读(36分)
9、奇特壮美的边塞风光(2分)
10、过了居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人的天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2分)
11 (1)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2)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3)延:邀请 (4)属:类(2分)
12、(1)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的样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之类。(2分)
(2)渔人一件一件地向他们讲述自己知道的事,桃花源中的人都感到惋惜。(2分)
13、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2分)
14、(1)环境优美;(2)和睦安乐;(3)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3分)
15、胖子;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穿,爬,攀,缩,倾(2分)
16、照应了前文所述的家境惨淡,表明父亲的经济状况窘迫;与我的紫毛大衣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父亲对我无私的深沉的爱(2分)
17A表现出父亲担心儿子在路途中的安全,希望儿子写信报平安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牵挂;
18.B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离别的不舍及嘱咐他小心行李,突显出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2分)
19、 (1)我看到父亲为我买桔子的艰难场景被父爱所感动而落泪,也为前文的误解父亲而自责落泪。(2)因与父亲分别而落泪,也为父亲的前途艰难而落下辛酸之泪
20、瞎婆婆给的“两元钱”或一元钱 取之不尽,用之不谒,永不贬值的精神财富(或者让我懂得了如何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2分)
21、(1)说明瞎婆婆年事已高,动作缓慢,同时这也是瞎婆婆对这来之不易的“两元钱”作出重大决策的表现。(2分)
(2)我被瞎婆婆的举动感动了,深知瞎婆婆送这“两元钱”的深情厚意,所以这是不能自己的表现。(2分)
22、都明白了瞎婆婆说的“两元钱”为什么会变成手中一元钱的缘由;或者明白了小商贩欺骗瞎婆婆,说好是两元 钱,而实际只给了一元钱的事情。(2分)
25、(略)(2分)
四、作文(40分)

阅读全文

与人教版八上语文期中试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