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试卷答案 > 八年级下册语文配套答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配套答案

发布时间:2020-12-19 12:23:42

① 8年级下册语文练习册答案人教版136页一141页

眼帘的是一个亭子,仔细一看,上书“云逸亭”三个石雕大字,哇,这是谁留下的墨宝呢?我们在亭子里歇了一会儿,看时间差不多了,就准备往回走。可是又犯难了,怎么?前面有两条路,我们不知该走哪一条了?唉,听天由命吧。我们从地上捡起一根树枝,向上一扔,再闭上眼睛,待树枝落下时,我们慢慢睁开眼,树枝指向右边那条道,好,那就走这条。我们又上路了,走了许久,到一个地方时,觉得这地方特眼熟,这不是刚才经过的地方吗?难道,难道我们迷路了?我们有些担心起来。环顾四周,发现那儿还有条小路,我们没有放弃希望,向那条小路挺进。走着走着,前面居然没路了,一看表,自由活动时间已经结束了,再不回去,大家一定会担心的。“这可怎么呀?”丽说话时都带着哭腔,我们几个也焦急起来。郭老师非常镇静地安慰我们说:“大家不要慌,冷静下来,仔细辨认一下方向,回忆一下来的时候路的特征。”我们一听,也冷静了下来,忽然——“这儿有人走过,这是脚印!”我指着山壁上的几个鞋印叫了起来,大家聚过来看。“对,我们试试,或许能找到出路。”我们顺着这条路攀援而上,这条路虽然不陡,但是上面一直有细沙直向下洒落,一不小心就会迷眼。我侧着头,眯着眼,手抓树干,一马当先。她们也学着我的样子,奋力往上走。这时候谁也没有心情留心周围的景求采纳

② 求新同步读练考八年级下册语文答案

一、基础训练

(2)八年级下册语文配套答案扩展阅读

这部分内容主要考察的是《藤野先生》的知识点:

《藤野先生》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在厦门大学时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今日本东北大学)的留学生活,表达了深切的怀念之情。另外,文中热烈赞颂藤野严九郎先生辛勤治学、诲人不倦的精神及其严谨踏实的作风,特别是他对中国人民的诚挚友谊。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同帝国主义势力斗争的战斗精神。

1902年4月,鲁迅22岁,他怀着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理想,去日本留学,在东京的弘文学院补习日文。1904年9月,转赴仙台,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毕业于爱知县立医学校(现名古屋大学)的藤野先生,在鲁迅入学的两个月前,升格为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解剖学教授。

鲁迅在此认识了这位日本学者,并且同他建立了深厚的师生友谊。在日本军国主义影响下,当时的日本人对中国人民抱有狭隘的民族偏见。但藤野先生并不如此,他对来自弱国的鲁迅毫不歧视,倍加爱护,并以自己的高尚品质给鲁迅以极大的影响。

这篇散文写于1926年10月12日,当时作者鲁迅正遭受北洋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从北京南下,来到厦门大学任教,作者作此文予以怀念藤野先生,此文最初发表于同年十二月出版的《莽原》半月刊第23期,后收入散文集《朝花夕拾》。

③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配套练习册答案 是21课与朱元思书 急 。。。。。。。。。。。。。

21课与朱元思书
一、1.(1)Piǎo (2)tuā(3)miǎo(4)líng(5)yīng(6)yuān lì
2.(1)“转”通“啭”鸟叫声 (2)“反”通“返”返回 3.(1)一样的颜色。(2)独一无二。 (3)青白色。(4)高。远。 (5)向。 (6)全都。(7)比箭还快。飞奔的马。 4.略 5.略 6.梁吴均叔庠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二(一)7写景抒情的散文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8总写富阳至桐庐的奇山异水。总领全文。9写“异水”: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江水之色。“千丈”写江水之深;“见底”写江水之清;“游鱼”写江水之净。然后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激越美。写“奇山”:首先从形的角度写山势本身之奇;其次,从声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声的奇;10既是作者在百里富春江上所见所感的概括,也可以说是本文所写山光水色的一个总体特点。1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作者由景生情,从侧面表达了险峰幽谷夺人心魄的魅力,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鄙弃功名的思想。 12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13(1)连接。(2)河流。(3)飞鸟。(4)覆盖,长满。14绝壁、孤峰、绿嶂。15到这里随意走走,可以消除烦恼,怡情养性,在自由自在地欣赏山水美景时,人的内心会有所感悟的。16①山之雄奇;②山之绿;③溪流清澈;④鸟兽满山;⑤四季有景。17寄情山水,排遣烦恼;避世隐居;怡情养性。

④ 八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练习册答案 第六单元

26课 小石潭记
一1冽 缀 澈 2(1)向西,往西。(2)以……为乐(3)在空中(4)像北斗星一样。像蛇一样(5)像狗的牙齿一样。(6)格外。3(1)清澈。 凄清,冷清。(2)以……为乐。欢乐。(3)大约。可以(4)游动。游玩。4略。5略。
二(一)6说明小石潭是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同时也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7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突出了潭水的清澄。8用鱼的活跃之态,衬托人的快乐。9溪身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
10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二)
11 (1)边际。(2)城上如齿状的矮墙。(3)俯(4)小竹子。
12(1)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那些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2)(上天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
13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
14以佳胜之地被埋没比喻自己徒有经邦济世之才却横遭斥逐,蛰居蛮荒,英雄无用武之地。抒发了作者凄苦、忧伤、愤懑不平的感情。
27课 岳阳楼记
一、
1A
2(1)降职或远调。(2)胜景,好景色。(3)虽然如此,那么。(4)边际。(5)日光。(6)放晴。(7)迫近。(8)日光。
3(1)“具”通“俱” 全,皆(2)“属”通“嘱” 嘱咐
4(1)顺利。 通向。(2)有时。或许,也许。 (3)怎么,哪。什么。 (4)看。景象。 5略6略7(1)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2)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3)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一)
8唐贤今人诗赋。
9暗指岳阳楼,站在岳阳楼上观巴陵最好的景色——洞庭湖全景。
10用拟人写法把洞庭湖这一无生命之物写得极具生命之感,活灵活现地表现了“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突出了洞庭湖的气势。
11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二)
12写飞泉亭优雅的环境和观赏瀑布的闲适情
13(1)当时建造这个亭子的人大概是个仙人吧。 (2)没想到观赏瀑布的快乐,竟到了这种境界。
14 (1)万籁俱寂(2)好逸恶劳(3)以逸待劳(4)偃旗息鼓
15飞泉亭之功,是为游人提供了一个观瀑的好场所。这是全文的主旨所在。写人的活动和感受,最能体现这一主旨,所以须详写。
16第1段用虚写,通过想象中的观瀑活动,表现飞泉亭之功;第2段用实写,通过切身体验,盛赞飞泉亭之功。
17(1)言之成理即可。 (2)“一尺来长”的“诗集”实在费解,这里理解为“一尺来厚”较恰当。 (3)无统一答案,可各抒己见。此联内容尚合文意,但文字上可推敲处甚多。如上联有看有听,下联只有听,等等。
28课 醉翁亭记
一、
1chú hè láng fēi míng huì sù yì tuí
2略
3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觥筹交错、络绎不绝、风霜高洁。
4.(1)表示递进关系,“而且”。 (2)表示承接关系,可不译。 (3)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
(4)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 (5)表示转折关系,“却”。
5略
6略
7略
二(一)
8做事的意图本不在此,而另有所图。
9(1)因为他们在太守的治理下生活得安定快乐,衣食无忧。 (2)在被贬后能励精图治,治理有方,使百姓安定、富足、快乐,而太守饮宴时不事铺张,不讲排场,是一个与民同乐的好官。
10乐在山水之美,乐在百姓的安定快乐。
11“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作者因山水美、因百姓安定快乐而乐,因乐而醉。
12略
(二)
13(1)跟从,随从。 (2)第二年。 (3)下
14(1)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啊。 (2)忧愁的人因此欢乐,生病的人因此痊愈,我的亭子正好建成。
15关心人民疾苦与民同乐。
16骈散结合,句式整齐而有变化,并在句末用 “也”字,富有节奏感和回环美。
29课 满井游记

1膏 堕 峦 鬟 曝 倩
2 yān zhāo cù xié huì léi jiǎn xiā
3(1)还。(2)就。(3)起。(4)才。 初,始。 (5)美好。 擦。
4略
5略
6(1)比喻(2)比喻(3)排比(4)拟人、借代
7(1)A (2)D (3)B (4)C
二(一)
8以“出不得”,引起人们对出游的关注。
9“始”字使时间更加鲜明,“乍”字则表现出了水波开始发出亮光的景色。体现了早春独有的景色特点。
10(1)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2)若脱笼之鹄。(3)麦田浅鬣寸许。
11例如:“山峦为晴雪所洗……”一句,作者抓住了初春天气酷寒之后鸟兽们动作神态的特写镜头:林中鸟、水中鱼,都到浅滩或水面享受春天温暖的阳光。
12略
(二)
13天上没有一点云彩,月光明亮如同白昼。
14(1)适合。(2)此、这。
15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
16八月之望
17略
30课 诗五首

1(1)《陶渊明集》 陶渊明 《桃花源记》 (2)《李太白全集》李白太白 青莲居士 唐 (3)杜甫 子美 唐 现实 (4)岑参 唐 边塞 (5)龚自珍璱人 定庵 思想 文学 启蒙
2 (1)这样。(2)古代盛酒的器具。(3)渡。(4)相伴。(5)筷子。(6)水边低地。(7)哪里。(8)挂。(9)沙漠。(10)拉开。(11)遮盖,掩护。(12)落花。(13)渐近。(14)纵横交错的样子。(15)高耸的样子。
3B
4A
5(1)一(4)略 (5)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6)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7)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8)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9)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二(一)6指代“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7表达了诗人悠然闲适、以劳动为乐的情感。
(二)8~11略
(三)12(1)不要听到琴声和歌声就触动远谪的愁思,青山和明月都在陪伴着我们啊。(2)你们这些“轻薄为文”的人,身体和名声将一起泯灭,优秀的诗歌将如奔流的江河万古。13王昌龄虽被贬到龙标,但他照样悠然自得地生活,这种态度既表达了他的豁达乐观,也流露出他对朝廷的不满。 14杜甫反对那些对文化遗产肆意歪曲否定的作法,并暗示自己的诗歌创作也将追随王杨卢骆,力求为后世留下佳作。

第六单元综合练习题
一.1、D 2、B 3、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 4、C 5、A
二、6、B 7、负:背 陈:摆开 觥 :酒杯 蔌:菜蔬
8.翻译(1)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2)游人只知道跟着太守一同游玩很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客们的快乐为快乐
9;为下文写太守乐作铺垫,反映欧阳修治理有方,这里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
10写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11. D
12. B

13 (1)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2)瀑布在青色的石壁间飞泻,震撼着山谷。 14(1)平(或:绿)
(2)清
(3)伟(或:疾)

15(1)思乡之情
(2)而犹不忍去

⑤ 八年级下册语文配套练习册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配套练习册第五单元答案
21课 与朱元思书
一、1.(1)Piǎo (2)tuān (3)miǎo (4)líng (5)yīng (6)yuān lì
2.(1)“转”通“啭”鸟叫声 (2)“反”通“返”返回 3.(1)一样的颜色。(2)独一无二。 (3)青白色。 (4)高。远。 (5)向。 (6)全都。(7)比箭还快。 飞奔的马。 4.略 5.略 6.梁 吴均 叔庠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二(一)7写景抒情的散文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8总写富阳至桐庐的奇山异水。总领全文。 9写“异水”: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江水之色。“千丈”写江水之深;“见底”写江水之清;“游鱼”写江水之净。然后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激越美。写“奇山”:首先从形的角度写山势本身之奇;其次,从声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声的奇; 10既是作者在百里富春江上所见所感的概括,也可以说是本文所写山光水色的一个总体特点。 1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作者由景生情,从侧面表达了险峰幽谷夺人心魄的魅力,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鄙弃功名的思想。 12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13(1)连接。(2)河流。(3)飞鸟。(4)覆盖,长满。 14绝壁、孤峰、绿嶂。15到这里随意走走,可以消除烦恼,怡情养性,在自由自在地欣赏山水美景时,人的内心会有所感悟的。16①山之雄奇;②山之绿;③溪流清澈;④鸟兽满山;⑤四季有景。17寄情山水,排遣烦恼;避世隐居;怡情养性。
22课 五柳先生传
一1(1)处所。(2)体会、领会。 (3)往,到。 就。 (4)指衣服上有洞和补丁。 (5)心情急切的样子。 2.(1)喜爱读书,却只求领会其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2)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3)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4)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的,遮不住风和阳光。 3不求甚解 先生的一种读书方法,即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下工夫。 指不求有深入理解,停留于一知半解。4(1)魏晋 诗人 元亮 五柳先生《陶渊明集》(2)略
二(一)5好读书;性嗜酒。6环堵萧然……晏如也。 7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8是一个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的人。(言之成理即可)(二)9告诉10围绕“屋漏,日晒雨淋,读书自若”或“家人埋怨环境艰苦,读书自若”回答皆可。11结合陶渊明品行高洁、安贫乐道和他的诗文流传千古、影响深远,围绕“读书人若无高洁品格,一定不会写出好作品”回答即可。

⑥ 八年级下册语文配套练习册21 22 23课答案

1课 与朱元思书
一、.(1)Piǎo (2)tuān (3)miǎo (4)líng (5)yīng (6)yuān lì
2.(1)“转”通“啭”鸟叫声 (2)“反”通“返”返回 3.(1)一样的颜色。(2)独一无二。 (3)青白色。 (4)高。远。 (5)向。 (6)全都。(7)比箭还快。 飞奔的马。 4.略 5.略 6.梁 吴均 叔庠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二(一)7写景抒情的散文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8总写富阳至桐庐的奇山异水。总领全文。 9写“异水”: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江水之色。“千丈”写江水之深;“见底”写江水之清;“游鱼”写江水之净。然后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激越美。写“奇山”:首先从形的角度写山势本身之奇;其次,从声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声的奇; 10既是作者在百里富春江上所见所感的概括,也可以说是本文所写山光水色的一个总体特点。 1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作者由景生情,从侧面表达了险峰幽谷夺人心魄的魅力,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鄙弃功名的思想。 12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13(1)连接。(2)河流。(3)飞鸟。(4)覆盖,长满。 14绝壁、孤峰、绿嶂。15到这里随意走走,可以消除烦恼,怡情养性,在自由自在地欣赏山水美景时,人的内心会有所感悟的。16①山之雄奇;②山之绿;③溪流清澈;④鸟兽满山;⑤四季有景。17寄情山水,排遣烦恼;避世隐居;怡情养性。
22课 五柳先生传
一1(1)处所。(2)体会、领会。 (3)往,到。 就。 (4)指衣服上有洞和补丁。 (5)心情急切的样子。 2.(1)喜爱读书,却只求领会其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2)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3)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4)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的,遮不住风和阳光。 3不求甚解 先生的一种读书方法,即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下工夫。 指不求有深入理解,停留于一知半解。4(1)魏晋 诗人 元亮 五柳先生《陶渊明集》(2)略
二(一)5好读书;性嗜酒。6环堵萧然……晏如也。 7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8是一个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的人。(言之成理即可)(二)9告诉10围绕“屋漏,日晒雨淋,读书自若”或“家人埋怨环境艰苦,读书自若”回答皆可。11结合陶渊明品行高洁、安贫乐道和他的诗文流传千古、影响深远,围绕“读书人若无高洁品格,一定不会写出好作品”回答即可。
23课 马说
一、1.略 2(1)B A (2)A B (3)B A 3(1)“食”通“饲”,喂养。 (2)“见”通“现”,表现。 (3)“邪”通“耶”,语气词。4(1)只能辱没在仆役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 (2)想要它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3)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根本不认识千里马啊。5(1)它 难道 表肯定语气 (2)一顿 吃 喂养(3)鞭打 马鞭6.C 7.略
二(一)8如果没有“伯乐”的发现和爱护,“千里马”就会“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有也等于没有。作者借此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对统治者摧残埋没人才的控诉。9统治者平庸浅薄,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大批的人才被埋没。10需要广阔的施展空间,需要统治者的赏识和提拔。11示例:文章托物寓意,寓理于事,字句上是在说马,其实是阐发关于人才问题的一些道理,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寄寓在人们熟知的故事之中,使文章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二)12(1)动词,显灵(有灵异)。(2)靠近。遮盖。感应。产生神妙。(3)使……神妙。 (4)降雨,滋润。 水奔流的样子。13(1)失去它所凭借依靠的东西,真正不行呢!(2)奇妙啊!龙凭借依靠的东西却是它自己创造出来的。14一段:龙凭借云能变化无穷。二段:龙失去云则毫无神异。三段:云的有无全靠龙自己创造。15A√B×(提示:“信不可欤”表达的是感叹语气。)C√D√16略
24课 送东阳马生序
一1.B2.(得到)(借给我)(担心)(等待)(最终)(腰佩)4D 5A 6B7.(1)支通肢,肢体(2)(3)被通披,穿8(1)汤:热水;汤汁(2)走:跑;行走(3)趋:快步走;趋势(4)或:有时;或者(5)卒:最终;士兵(6)假:借;不真实
二(一)9.勤奋刻苦10.远道求师,表现了求师的迫切愿望和坚定的学习信念
11.侧面表现前辈道德声望高,学识渊博,求教的人多。
12.色愈恭……又请焉。不论求师多么艰难,都恭敬地求教。
(二)14.(1)偷偷地(2)总是,常常(3)入迷(4)安静的样子(5)离开(6)通“披”,穿着15C
16(1)为什么不由着他呢?
(2)自己穿着古代的衣服亲自跟在车后
17,品质:勤奋好学,孝敬母亲。原因: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
25课
一、积累运用
1.Kē jǐ, liáo què qǐ chóu chú
2 (1).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2)增强、振作(3)销蚀(4)荒凉冷落(5)这里指史册(6)不能承受
3、(1)唐 刘禹锡 白居易(2)杜牧 唐 《樊川诗集 (3) 文天祥 履善,宋瑞,文山、浮休道人 《文山先生文集》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4)苏轼 子瞻 东坡居士 宋 文学 苏洵 苏辙。《东坡乐府笺》(5)

张养浩 希孟号云庄。元代 散曲家

4、(1)沉舟侧畔千帆过⑹,病树前头万木春。
(2)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4)兴,百姓苦;亡,百姓苦。(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阅读简答
5、交代作词的缘由,领起全篇 弟弟 苏辙 6、天 月 人生 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8、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9、B 10、B 11 词牌名 题目 1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13、我千百次寻找她,都没看见她,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深处14、幼安, 稼轩 南宋《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15上片写元夕之夜灯火辉煌,游人如云的热闹场面,下片写不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16树 雨 路 舞 缕 去 度 处17众里寻他/千网络,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8、猿鸣三声泪沾裳 江入大荒流 后天下之乐而乐 徙倚湖山欲暮时 举杯消愁愁更愁 病树前头万木春 铜雀春深锁二乔 不尽长江滚滚流

单元五答案
1、B 2、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3、小苑春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
4、至 通“返”凭借 美丽的.5(10(重重叠叠的)山峦各倚仗着自已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的最高,伸的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2)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6、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7、 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百里,虽乘奔御风以疾也。8、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9、①借②周到③报酬④感到奇怪10、D
11、①我站在他旁边侍侯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
②主人被感动了,赞叹他的精神,把书借给他,后来,他就成为大学问家。
12、甲文:①“余”凭诚信借书苦读。②“余”毕恭毕敬请教老师。乙文:①匡衡凿壁借光读书。②匡衡劳作不求报酬借书。
13、一个人要在学习上有所成就,就应该:①刻苦勤奋②博览群书③虚心请教。

⑦ 八年级下册语文配套24课答案

一。1.B
2.(得到)(借给我)(担心)(等待)(最终)(腰佩)
3(自己慢慢翻内译吧,容太麻烦了,先不打了)
4.D
5。A
6.B
7.(1)支通肢,肢体
(2)。错了,不是
(3)被通披,穿
8(1)汤;热水;汤汁
(2)走:跑;步行
(3)趋:小步快跑;趋向
(4)或。有的;或者
(5)卒。最终;士兵
(6)假。借;不真实
9.勤奋刻苦
10.强烈的求知欲,坚定地学习信念
11.侧面表现前辈道德声望高,学识渊
12.色愈恭。。。又请焉。对老师恭敬,对自己求知的虔诚
13.自己编吧
14.偷偷地;然后;痴迷;好像;离开;穿着
15C
16(1)为什么不由着他呢
(2)自己穿着古代的衣服跟在车后
17,好读书道德高尚,勤奋艰苦

⑧ 配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配套练习册参考答案

26课 小石潭记 一1冽 缀 澈 2(1)向西,往西。(2)以……为乐(3)在空中(4)像北斗星一样。像蛇一样(5)像狗的牙齿一样。(6)格外。3(1)清澈。 凄清,冷清。(2)以……为乐。欢乐。(3)大约。可以(4)游动。游玩。4略。5略。 二(一)6说明小石潭是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同时也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7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突出了潭水的清澄。8用鱼的活跃之态,衬托人的快乐。9溪身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 10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二) 11 (1)边际。(2)城上如齿状的矮墙。(3)俯(4)小竹子。 12(1)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那些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2)(上天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 13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 14以佳胜之地被埋没比喻自己徒有经邦济世之才却横遭斥逐,蛰居蛮荒,英雄无用武之地。抒发了作者凄苦、忧伤、愤懑不平的感情。 27课 岳阳楼记 一、 1A 2(1)降职或远调。(2)胜景,好景色。(3)虽然如此,那么。(4)边际。(5)日光。(6)放晴。(7)迫近。(8)日光。 3(1)“具”通“俱” 全,皆(2)“属”通“嘱” 嘱咐 4(1)顺利。 通向。(2)有时。或许,也许。 (3)怎么,哪。什么。 (4)看。景象。 5略6略7(1)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2)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3)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一) 8唐贤今人诗赋。 9暗指岳阳楼,站在岳阳楼上观巴陵最好的景色——洞庭湖全景。 10用拟人写法把洞庭湖这一无生命之物写得极具生命之感,活灵活现地表现了“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突出了洞庭湖的气势。 11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二) 12写飞泉亭优雅的环境和观赏瀑布的闲适情 13(1)当时建造这个亭子的人大概是个仙人吧。 (2)没想到观赏瀑布的快乐,竟到了这种境界。 14 (1)万籁俱寂(2)好逸恶劳(3)以逸待劳(4)偃旗息鼓 15飞泉亭之功,是为游人提供了一个观瀑的好场所。这是全文的主旨所在。写人的活动和感受,最能体现这一主旨,所以须详写。 16第1段用虚写,通过想象中的观瀑活动,表现飞泉亭之功;第2段用实写,通过切身体验,盛赞飞泉亭之功。 17(1)言之成理即可。 (2)“一尺来长”的“诗集”实在费解,这里理解为“一尺来厚”较恰当。 (3)无统一答案,可各抒己见。此联内容尚合文意,但文字上可推敲处甚多。如上联有看有听,下联只有听,等等。 28课 醉翁亭记 一、 1chú hè láng fēi míng huì sù yì tuí 2略 3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觥筹交错、络绎不绝、风霜高洁。 4.(1)表示递进关系,“而且”。 (2)表示承接关系,可不译。 (3)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 (4)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 (5)表示转折关系,“却”。 5略 6略 7略 二(一) 8做事的意图本不在此,而另有所图。 9(1)因为他们在太守的治理下生活得安定快乐,衣食无忧。 (2)在被贬后能励精图治,治理有方,使百姓安定、富足、快乐,而太守饮宴时不事铺张,不讲排场,是一个与民同乐的好官。 10乐在山水之美,乐在百姓的安定快乐。 11“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作者因山水美、因百姓安定快乐而乐,因乐而醉。 12略 (二) 13(1)跟从,随从。 (2)第二年。 (3)下 14(1)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啊。 (2)忧愁的人因此欢乐,生病的人因此痊愈,我的亭子正好建成。 15关心人民疾苦与民同乐。 16骈散结合,句式整齐而有变化,并在句末用 “也”字,富有节奏感和回环美。 29课 满井游记 一 1膏 堕 峦 鬟 曝 倩 2 yān zhāo cù xié huì léi jiǎn xiā 3(1)还。(2)就。(3)起。(4)才。 初,始。 (5)美好。 擦。 4略 5略 6(1)比喻(2)比喻(3)排比(4)拟人、借代 7(1)A (2)D (3)B (4)C 二(一) 8以“出不得”,引起人们对出游的关注。 9“始”字使时间更加鲜明,“乍”字则表现出了水波开始发出亮光的景色。体现了早春独有的景色特点。 10(1)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2)若脱笼之鹄。(3)麦田浅鬣寸许。 11例如:“山峦为晴雪所洗……”一句,作者抓住了初春天气酷寒之后鸟兽们动作神态的特写镜头:林中鸟、水中鱼,都到浅滩或水面享受春天温暖的阳光。 12略 (二) 13天上没有一点云彩,月光明亮如同白昼。 14(1)适合。(2)此、这。 15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 16八月之望 17略 30课 诗五首 一 1(1)《陶渊明集》 陶渊明 《桃花源记》 (2)《李太白全集》李白太白 青莲居士 唐 (3)杜甫 子美 唐 现实 (4)岑参 唐 边塞 (5)龚自珍璱人 定庵 思想 文学 启蒙 2 (1)这样。(2)古代盛酒的器具。(3)渡。(4)相伴。(5)筷子。(6)水边低地。(7)哪里。(8)挂。(9)沙漠。(10)拉开。(11)遮盖,掩护。(12)落花。(13)渐近。(14)纵横交错的样子。(15)高耸的样子。 3B 4A 5(1)一(4)略 (5)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6)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7)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8)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9)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二(一)6指代“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7表达了诗人悠然闲适、以劳动为乐的情感。 (二)8~11略 (三)12(1)不要听到琴声和歌声就触动远谪的愁思,青山和明月都在陪伴着我们啊。(2)你们这些“轻薄为文”的人,身体和名声将一起泯灭,优秀的诗歌将如奔流的江河万古。13王昌龄虽被贬到龙标,但他照样悠然自得地生活,这种态度既表达了他的豁达乐观,也流露出他对朝廷的不满。 14杜甫反对那些对文化遗产肆意歪曲否定的作法,并暗示自己的诗歌创作也将追随王杨卢骆,力求为后世留下佳作。

⑨ 求八年级下册 语文 练习册冀教版 全部答案

在语文配套的最后以几页

⑩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配套第一课《藤野先生》答案

一、关于课文,有下面几种不同的理解,讨论一下,究竟应该怎样理解。
1.标题是“藤野先生”,课文主要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
2.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设置本题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并尊重学生自己的解读,宜让学生展开讨论或辩论。以下意见仅供参考。
1.第一,一般来说,文章的标题是作者对全文思想内容最鲜明和最精练的概括。这篇散文叙述的焦点应该是藤野先生,文章的主题,自然应该是和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的,不应是以描写藤野先生为主,表现的却是“我”的某种思想,文章在结尾处点明主题,“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第二,从整篇文章的结构看,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的,虽说也贯穿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写对东京学习环境的厌恶,离开东京到仙台,是写与藤野先生结识的前因,接下来写仙台的学习生活,基本上都与藤野先生有关,而且,作者着力正面描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写匿名信的寻衅和看电影所受到的刺激,这些事或是与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或是衬托出藤野先生的公正、真诚,在那种环境下的难能可贵。后面几段,则是写和藤野先生的分别及分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因此,“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应是这篇回忆散文的主旨和本意。
2.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第一,全文按作者行踪的变化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用讽刺的笔调,刻画了在日本东京的清国留学生浑浑噩噩的生活丑态,表现了青年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第二部分,作者回忆了自己在仙台医专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着重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原因,充分展示了青年鲁迅热爱祖国、积极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心路历程。第三部分,写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主要写藤野先生给鲁迅影响,使他“良心发现”,“增加勇气”,继续战斗。第二,《藤野先生》写于1926年10月12日,地点在厦门大学。鲁迅原来准备在厦门工作两年,结果只住了半年。他一方面坚持斗争,一方面写了《藤野先生》这样的回忆散文,清理自己从1904年到1926年二十多年来思想感情变化的轨迹,回顾了自己爱国思想的发展,以此来激励自己,增强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所以,在文章的结尾处写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后,又写道:“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这最后一句所表达的仍是一种爱国主义的感情。
3.这是从另一角度看问题,视野更宽广一些,是对上面两种观点的折衷。
编者的观点倾向于第1种。除上述理由外,补充如下:第一,从作品的实际效果看,这篇作品留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的容貌和言行,是藤野先生的性格和品德。第二,鲁迅一直怀念藤野先生。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写信给鲁迅,征求选文意见,鲁迅回信说:“请您全权处理好了。在我看来,非放进不可的东西是没有了。不过《藤野先生》一篇请您译出加入。”1936年增田涉来到上海,鲁迅又向他打听藤野的近况,当增田涉说没有下落时(此时藤野先生还健在),鲁迅慨叹说:“藤野先生大概已经不在世了吧!”可见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第三,本文确实饱含着爱国主义感情,正是这种感情使作品更有深度,使藤野先生的形象也更为感人,可以说,爱国主义感情是这篇文章的“底色”和背景。说“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是不错的,但它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把聚焦对准在藤野先生身上,所以说,歌颂藤野先生是这篇文章的主旨。
二、朗读课文第一段和倒数第二段,重点体味下面几句话,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这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怎样的情感与态度?从句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2.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藤野先生只是个普通人,作者为什么说他“伟大”,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设置本题是要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的基础上,对重点语句进行品评,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嘲讽。这帮清国留学生留着辫子,以示是大清国的臣民,而且“盘得平”,“油光可鉴”,表明他们精心打扮,“扭几扭”写出他们招摇过市、自我陶醉的丑态,“实在标致极了”,作者用反语表达了强烈的愤懑、讽刺之情。
2.他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治学严谨,教学认真,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了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等等,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尤其难能可贵。所以,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三、弃医从文是鲁迅一生的大事,他在多篇回忆性散文中曾经谈到过这段经历。读了这篇课文以后,你知道鲁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后来为什么又弃医从文吗?从鲁迅的人生选择中你想到了什么?
设置本题旨在帮助学生进行课内外学习的贯通,深入理解本文的主旨,并联系自身思考人生的意义。
从本文看,鲁迅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其直接原因是他厌恶东京的学习环境,厌恶清国留学生的浑浑噩噩,厌烦他们把环境搞得乌烟瘴气,但联系鲁迅的人生追求和其他作品看,有更为深刻的内在原因。他在后来写的《〈呐喊〉自序》中作过解释:“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可见他是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选择学医的,可就在医专学医时——如课文描述的那样——有一次看枪毙中国人的电影,说是由于“给俄国人做侦探”,而围观的“也是一群中国人”,这使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于是促使鲁迅萌发“弃医从文”的思想。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由此可以看出,鲁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又从仙台弃医从文,这一过程无不深深浸透着鲁迅强烈的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实践着他“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四、从下边两题中,选做一题。
1.夜深人静之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已阔别20年了,鲁迅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先生说。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像,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2.对于自己的老师,鲁迅只写过三个人,一个是三味书屋的寿镜吾,一个是《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的章太炎,再就是这篇课文所写的藤野先生,把他们放在一起比较一下,看看鲁迅笔下的这三位老师各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道拓展题,第1小题,旨在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第2小题旨在扩大学生的视野,并学会比较。
绯红 匿名 油光可鉴 诘责 不逊 杳无音讯
居然 瞥见
死在异国他乡。 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这里只考试不及格。
表达了作者愤慨和辛酸无奈的思想感情。
日本所谓的爱国青年:中国那些闲看枪毙的人们
表现了我意识到了国民的愚昧以及对他们的厌恶和不满
(第7题答案见书P9注解2)
1.孙犁带袖套在捡黄豆,看到我后与我交谈 。2.孙犁先生准备糊窗户缝,向我求证自己的见老。3.孙犁先生正在写作,见到我们后热情招呼。(自选两个)
表现了我激动、期待的心情
表现出孙犁先生对纸张的珍惜,害怕糟蹋纸张的心理、
1.我看重这篇小说,但省内老师不看好,我不服气。2.我希望孙犁先生能看上这篇小说并帮我发表。3.在我心中孙犁先生是一个能给我公正评价的人。
它的好处:以戴着套袖贯穿了全文,点明了主题,从日常生活中表现孙犁的高尚品质。(2分)它表现了孙犁先生的质朴、勤劳、珍惜东西,易于人和谐相处,且珍重劳动尊严与德行的品质。

阅读全文

与八年级下册语文配套答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