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叶圣陶:教,是为了不要教.这是为什么
叶圣陶:教,是为了不要教是因为:
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
教师除了要教给学生知识、技能,还应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教会学生学习,使他们能够不断地获取新知识。使他们离开了老师,离开了课堂还能自己自主的学习,成长,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
所以说教学生方法比教授现成的答案更重要。
叶圣陶教育名言
“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
“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善教善导,主动发展”
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怎么叫用不着"讲"用不着"教"?学生入了门,上了路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了?这是多么好的境界啊!
可否自始即不多讲,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提问不能答,指点不开窍,然后畅讲,印入更深。
……让受教育者“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成为一个能‘自得’的人”。 ……就是说咱们当教师的人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学到老。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2. 叶圣陶说的学习不是为应付考试,这就话什么意思c
请把后面的继续看完!
3. 为什么要学习语文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学语文不是为应付考试。”
很多孩子对语文课本上的词语内背后的故事并不理解容,只是从语法、句式上去理解,把本来可以轻松学习的一门母语,变成了像学外语那样复杂和枯燥。
其实如果孩子大量充分的阅读,就能有比较好的语感,自然而然知道如何运用词句。
如果孩子学一些词语的时候,老师家长给孩子讲这些词语背后的故事,也可以让孩子更好的运用这些词语。同时词语背后的故事一般都是丰富有趣的,也能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
综上所述,其实学语文跟其它学科不一样,是一门具有强烈的人文底蕴的学科,在学习的时候给孩子补充一些文化、历史、艺术等多方面的知识,可以激发孩子对语文的理解和喜爱,让孩子更好地学习语文。
喜欢我的答案可以采纳哦,谢谢!
4. 叶圣陶关于语文的名言
叶圣陶名言名句:
1、教师并非教书,而是教育学生。
2、教师和学生是朋友,在经验和知识上,彼此虽然有深浅广狭的差别,在精神上却是亲密体贴的朋友。
3、教育方面,宜将儿童所固有文艺家的宇宙视善为保留,一方固须使其获得实际生活所需的知识,一方更须以艺术的陶治培养其直觉、感情和想像。
4、一辈子坚持自学的人就是一辈子自强不息的人。
5、做教师最主要的是不说假话。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
6、只有做学生的学生,才能做学生的先生。
7、培育能力的事必须继续不断地去做,又必须随时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会成功。
8、教育之要点,当天逾养成儿童正确精神之思想能力。
9、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
10、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习惯。
11、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
12、学校教育应当使受教育者一辈子受用。
13、品德教育重在实做,不在于能说会道。
14、一个学校的教师都能为人师表,有好的品德,就会影响学生,带动学生,使整个学校形成一个好校风,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大有益处。
15、理想是事业之母。
16、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17、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巧为善教者也。
18、小学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打定小学生一辈子有真实明确的人生观的根基。
19、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只要熟练的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的应用,一辈子也用不尽。
5. 叶圣陶的《认真学习语文》按照怎样的的思路渐次展开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希望形成一种风气:全社会都要热爱年轻一代,帮助他们全面发展、茁壮成长。在叶老汗牛充栋的教育论著中,字里行间洋溢着他对青年学生寄予的殷切厚望。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养成良好习惯。叶老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德育方面,要养成待人接物和对待工作的良好习惯;智育方面,要养成寻求知识和熟习技能的良好习惯;体育方面,要养成保护健康并促进健康的良好习惯。
习惯是一种由多次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变成需要的行动方式。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形态的熟练。每个人的习惯都是非常广阔的,包括日常生活方面的,待人接物方面的,求知识方面的,干工作方面的等等。叶老说,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他还说:习惯有好的(积极、有益的)和不好的(消极、有害的)分别。养成习惯不容易,习惯养成了要更改尤其难,所以在最初必须注意,要养成好习惯,不要染上坏习惯。好习惯养成得越多越好;坏习惯养成不得,一旦发现,必须改掉。
二、学会自学本领。叶老认为,世界上的知识多得很,新事物层出不穷,书本是写不完的,老师是教不尽的;何况也不能一辈子依靠老师。所以,必须学会自学,练就自己发现问题和求得解决的能力。
学生要学到一辈子自学的本领,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叶老有句名言,即“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不需要教”是指学生学会了自学,能够“自求得之”。他说:“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一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这就要求教师在教的时候,要多方设法,对学生启发引导,尤其注重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让他们自己衷心乐意向求真崇善爱美的道路昂首前进,帮助他们尽早进入“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的境界。
三、坚持全面发展。叶老说:“学生入学受三育,德育,智育,体育。三育要全面发展,不宜偏颇。”
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德育领先的原则。叶老认为,德育必定寓于智育和体育之中,寓于各种功课和各种课外活动之中。只要老师教得好,引导得好,学生学得好,活动得好,就自然而然能在思想品德方面不断长进。他说:“我自以为这个‘寓于’的观点是不错的,实际上确然如此。”叶老非常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考察其成效如何,不仅在学生之能否领悟,尤贵在学生之能否实践”。所以,他主张思想政治工作要联系实际,贴近学生,内容生动,形式灵活多样,教师通力协作,力求学生能乐于接受并积极参与。“用命令的口气,讲些抽象的内容,这样的思想教育是不大起作用的”。
四、乐于奉献社会。在谈到“为什么要学习”的问题时,叶老语重心长地劝告青年学生:学习不是应付考试,取得分数,而是为了学到有用的本领,将来好尽可能干些对人民有益的事。叶老在希望青年学生“学会做人”的同时,也勉励他们要“学会做事”。他在《多活几年,多做些事》一文中说:“人生不过如此,多活几年就要多做些事。做什么样的事情?事情无论大小,只要脚踏实地,不说空话,或者尽可能少说空话,对于咱们社会,对于咱们新中国总有点好处。”可见,叶老对青年学生求学和做事的目的、动机是十分看重的。(作者系湖北大学教授)
6. 叶圣陶说学语文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这段话的意思
叶圣陶教育名言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这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
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怎么叫用不着"讲"用不着"教"?学生入了门,上了路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了?这是多么好的境界啊!
可否自始即不多讲,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提问不能答,指点不开窍,然后畅讲,印入更深。
……让受教育者“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成为一个能‘自得’的人”。 ……就是说咱们当教师的人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学到老。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一个学校的教师都能为人师表,有好的品德,就会影响学生,带动学生,使整个学校形成一个好校风,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大有益处。
做教师最主要的是不说假话。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
“要文章写得像个样儿,应该在拿起笔之前多做准备功夫。准备功夫不仅是写作方面的纯技术的准备,急躁是不成的,秘诀是没有的。实际生活充实了,种种习惯养成了,写文章就会像活水那样自然的流淌了。”
叶圣陶谈语文学习方法: “所谓学习方法,无非是参考、分析、比较,演绎(一般个别),归纳(个别一般),涵泳,体味,整饬语言,获得表达技能这些项。”
7. 学语文不是为了应付考试的意思我也不知道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人曾说过:“学语文不是为应付考试。不论什么人,在生活中,在学版习中,在工作中权,都要听别人说话,看别人写的东西,都要把自己要告诉别人的事情和意思说出来,写下来。学语文就是学听、说、读、写的本领。这四项本领都是非学不可的,大家一定要学好。”
那么,怎样学好语文,应该学些什么呢?
最根本的问题是培养我们自己的文化底蕴。文化底蕴是学好语文的基础,只有文化底蕴丰富了,以后才能够做到对学习各种阅读训练材料、写作指导之类的东西游刃有余。因此,一要多读一些史、传、文摘之类的书,多看一些现代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之类的著作。但是仅仅多读多看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还必须要把学习到的知识有机地组织起来。当读了一定数量的书后,我们的眼界便开阔了,思考问题也全面了,于是文化底蕴便开始丰富了。
二要重视读史、(包括社会发展史、文学史、科学史等)读传、读文摘,这样收获会很大。读史,可以增长我们的才、学、识;读传,可以让我们时时感到一位历史伟人的精神力量,明确自己的人生之路该怎么走;读文摘,可以让我们学会如何取舍。
8. 学习语文不是应付考试这句话出自那本书
您好,学习语文不是应付考试这句话出自叶圣陶的教育名言,而并不是一本书
9. 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吗
不要因为考试而去学习,因该要学习而去学习,学的多,世面就会广,人的不同气质和修养就会提升.为将来能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而学习. 而考试,是硬性的,是死的,只是检测下你到底懂了多少.
10.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语文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学语文不是为应付考试。”
很多孩子对语文课本上的词语背后的故事并不理解,只是从语法、句式上去理解,把本来可以轻松学习的一门母语,变成了像学外语那样复杂和枯燥。
其实如果孩子大量充分的阅读,就能有比较好的语感,自然而然知道如何运用词句。
如果孩子学一些词语的时候,老师家长给孩子讲这些词语背后的故事,也可以让孩子更好的运用这些词语。同时词语背后的故事一般都是丰富有趣的,也能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
综上所述,其实学语文跟其它学科不一样,是一门具有强烈的人文底蕴的学科,在学习的时候给孩子补充一些文化、历史、艺术等多方面的知识,可以激发孩子对语文的理解和喜爱,让孩子更好地学习语文。
喜欢我的答案可以采纳哦,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