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试卷答案 > 安徽高考语文答案

安徽高考语文答案

发布时间:2020-12-18 21:49:15

㈠ 2008安徽高考语文答案

一、、B 2、C 3、D 4、A

二、5、C 6、D 7、B

三、8、D 9、A 10、C

四、

11、(10分) ( l )刺史倘若了解到百性困苦却不救助,怎么能执政呢?即使获罪,也走心甘情愿的。(句中“岂为政哉”译成“难道是执政之道吗?”,“所甘心焉”译成“也是心甘情愿的”,也算对。)

(2)罪轻的人尚不能被宽容,罪重的人竟然放过而不问罪,如果陛下不放逐程伯献,我就不能接受诏令。(句中“巨猾”译为“大奸”也算对。)

12、(1)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佳,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谰、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2)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想象,联想自然。

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志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

③偶然存留的孤山与宋世仅存的孤巨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

13、(1)思而不学则殆(2)中之以孝悌之义(3)故其称物芳(4)羁鸟恋旧林(5)凭轩涕泗流(6)犹抱琵琶半遮面(7)渺沦海之一粟(8)两情若是长久时

五、14、(1)旧照片上的那棵老柏树现在已经死了。(自然现象)

(2)多年前到园子里找“我”的母亲已经去世。 (生活变故)

( 3)祭坛里的唢呐声使“我”,产主了沦桑之感,(心绪感受)

15、(1)孩子:对生活感到新奇,对未未充满渴望。

( 2 )老人:对死亡从容坦然,对人生无怨无悔。

( 3 )热恋中的情人:对生活满怀激情,对世界充满眷恋,

16、(1)运用拟人的修辞的方法,通过“走下”、“爬上”.等词语将太阳人格化,生动形象;

(2)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使日出与日落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3)运用前后对称的语言形式写景,给人以整齐的美感。

17、作为个体,生命是有限的,但从人类和宇宙的整体看,生命是生生不息,是永恒的。

六、18、示例:①淮河、巢湖治污步伐加快.

②准河、巢湖治污提速

③安徽强化淮河、巢湖水污染防治

19、(l)示例:①你在创作上花的工天太少。

②时间应放在创作上,而不应放在卖画上。

(3) 示例:①您不注意听我演奏.这是对我的不尊重,

②我为您演奏,您应该倾听。

七、(略)

㈡ 安徽高考 语文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 3题。
①当今的艺术仿佛在兴致勃勃地享受一场技术的盛宴。戏曲舞台上眼花缭乱的灯光照射,3D电影院里上下左右晃动的座椅,魔术师利用各种光学仪器制造观众的视觉误差,摄影师借助计算机将一张平庸的面容修饰得貌若天仙……总之,从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到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技术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然而,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技术到底赋予了艺术什么?关于世界,关于历史,关于神秘莫测的人心——技术增添了哪些发现?在许多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我们不难看到技术崇拜正在形成。
②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的创作与传播从来没有离开技术的支持。但即便如此,技术也从未扮演过艺术的主人。《史记》、《窦娥冤》、《红楼梦》……这些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的思想光芒与艺术魅力,而不是因为书写于竹简,上演于舞台,或者印刷在书本里。然而,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换言之,这时的技术无形中晋升为领跑者,艺术更像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
③中国艺术的“简约”传统隐含了对于“炫技”的不屑。古代思想家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目迷五色可能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注视。他们众口一词地告诫“文胜质”可能导致的危险,这是古代思想家的人文情怀。当然,这并非号召艺术拒绝技术,而是敦促文化生产审慎地考虑技术的意义:如果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繁杂的技术只能沦为虚有其表的形式。
④这种虚有其表的形式在当下并不少见,见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譬如众多文艺晚会和其他娱乐节目。大额紫荆慷慨赞助,大牌演员频频现身,大众传媒提供各种空间……形形色色的文艺晚会如此密集,以至于人们不得不怀疑:这个社会真的需要那么多奢华呈现吗?除了玩会还是晚会,如此贫乏的文化想象通常预示了主题的贫乏——这种贫乏多半与技术制造的华丽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的技术业已游离了艺术的初衷,众多的娱乐节目——而不是艺术——充当了技术的受惠者。
⑤技术是一个中性的东西,是一种工具,关键在于怎么使用。对于技术的盲目崇拜无异于对于工具的盲目崇拜,这种崇拜的实质,是重技而轻道,重物而轻人。如果任由其泛滥,容易遮蔽掉技术背后真正关键的东西——使用技术的人的作用与良知。前一段诸多社会事件引起舆论大哗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将这些社会事件与技术联系起来。从瘦肉精饲料、三聚氰胺奶粉、毒胶囊的制作到利用电话、互联网精心设计的钱财欺诈,舆论同声谴责的是无量企业、利欲熏心的商家、心狠手辣的骗子以及失职的监管机构,而技术研发者的责任似乎被轻轻放过,人们没有看到参与这些社会事件的技术人员出面道歉,这个环节成为盲点因而遭到遗忘——文化领域的事情也似乎常常如此。社会的进步、文化的繁荣,需要让技术与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之中,如此我们方可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陷阱与误区。

㈢ 2009年安徽高考语文试题答案

上安徽招生考试网

㈣ 2012安徽高考语文答案

2012安徽高考语文答案
一(9分)1.C 2.B 3.A
二(33) 4.D 5.A 6.B
7(10分)(1)老百姓都称道欢舞,认为这是几十年来没有过的事,于是在河边立碑来记下这件事。
(2)即使这样,把许曾裕的施政(功绩)与当世那些地位显赫、凭其权力足以有所作为的官员相比,(许曾裕的)难道比他们少吗?
8(4分)诗人只顾追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
9(4分) “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夕阳余辉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10(6分)甲:(1)映阶碧草自春色 (2)隔叶黄鹂空好音 (3)三顾频烦天下计
(4)两朝开济老臣心 (5)出师未捷身先死 (6)长使英雄泪满襟
乙:(1)君子博学而日参醒乎己 (2)羁鸟恋旧林 (3)还乡须断肠 (4)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5)濯清涟而不妖 (6)落红不是无情物
三 (24分)
11.(6分)①可以欣赏海上美景,感悟自己的不变与永久 ②可以与暂离的亲友书函沟通,更能感受彼此的深切情谊。 ③可以静静地读书写作,享受文化上与世界相通的乐趣。
12.(4分) 紧张、期待 兴奋憧憬、坚定执着 失望无奈
13.(6分)(1)①深化文意,强调青少年需要理性对待理想 ②为后文作铺垫。启发“我”的思考,是后文写“我”的情感变化的铺垫。 ③凸显父亲形象。显示出父亲的理性、睿智和慈爱
14.(8分)①交代“我”回忆往事的缘由 ②将往事与现实贯穿起来,展现“我”的成长过程
③引发“我”对灯台守的颂扬与羡慕之情,进而表达“我”对为着众生的奉献者的赞美。
(2)示例一 “我”放得下。“我”与父亲谈话后,对当灯台守的理想已“禁绝思虑”;海上望见灯塔后,决定不再执着于无法实现的理想。这说明“我”已与往日当灯台守的理想彻底告别。
示例二 “我”放不下。海上望见灯塔后,“我”回忆往事,心中产生了理想没有实现的悲哀;文末“我”对灯台守致以无尚的颂扬与羡慕,这都说明了“我”内心其实放不下当灯台守的理想。
示例三 “我”理智上放得下,情感上放不下。“我”认识到当灯台守的理想是不现实的;但在海上望见灯塔后,“我”为理想未能实现感到悲哀,这表明年轻时的理想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示例四 “我”会慢慢放下。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我”会更深刻地理解父亲的教导,对理想的认识会逐渐成熟、理性,在今后宽广的人生道路上,用其他方式继续追寻心中“清静伟大,照射光明的生活”的理想。
四 (24分)
15.D 16.D 17.C

18.(5分)年画是春节时张贴的,画面线条单纯、色彩鲜明,含有吉祥喜庆意义的图画。
19.(5分)示例
① “望”最重要 ② 即便是“居” ③ 窗子起着“望”的重要作用
④ 景色都不相同 ⑤ 丰富的审美感受
20.(5分)示例
① 你好!我想加入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可以吗?
② 请问协会近期有什么活动?
③ 我想参加,有哪些内容呢?
④ 太好了!我们还打算跟他们联欢呢,你能出个节目吗?
五.(60分)
21.作文(60分)略

㈤ 2O11安徽高考语文单选答案

BCD
DCA
ACB

㈥ 2o14安徽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网络文库里有

㈦ 2010安徽高考语文试题答案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9分)
1.(3分)A 2.(3分)D 3.(3分)D
二、(32分)
4.(3分)B 5.(3分)B 6.(3分)A
7.(10分)
(1)译文:周太祖刚入关时,贺兰祥与晋公护都在晋阳,后来(周太祖)才派遣使者接他们到身边来。
(2)译文:到这次从新前往,老百姓因他的到来而感到安心。
(3)译文:当时已经和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8.(4分)
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廷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地,政治上被冷
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热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的愿望难
以实现形成巨大的反差。
9.(4分)
借代,如“烟尘”代指边境战事;与后文的“鼓角”相应,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10.(5分)
⑴而神明自得 ⑵愿乞终养 ⑶征蓬出汉塞 ⑷枯松倒挂倚绝壁
⑸此时无声胜有声 ⑹羡长江之无穷 ⑺楚天千里清秋 ⑻衣冠简朴古风存
三、(25分)
11.(5分)
技艺高超,讲究信誉,为人朴实,心地善良,从容淡定。
12.(6分)
特点:采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了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作用:衬托罗永才渐趋温暖的心理感受,暗示人物心理转变,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
13.(6分)
示例:⑴碑 理由:①“碑”是贯穿情节始终的线索;②“碑”“洗碑”暗示着罗永才的心理变化(由悲到喜的)过程。
⑵王石匠 理由:①小说主要人物之一;②王石匠形象的塑造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
⑶转变 理由:①罗永才的心理转变是故事的主要内容;②以罗永才的心理转变来表现小说的主旨。
14.(8分)
示例一:这篇小说从题材来看,叙说的是平常人的寻常事,但体现了作者深刻的人性思考和
人文关怀。作者将目光投向普通人,显示了对底层人物命运的关注;用暖笔、亮笔来写人生的悲苦,看似沉重,实则蕴含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引导人们直面生活的挫折和艰难。
示例二: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小说。罗永才最终摆脱丧妻之悲,主要是受到王石匠和老山民的影响以及大自然的启迪。王石匠的淡定、老山民的坚忍,分别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道家的超然和儒家的担当,他们的生活态度深深的感染了罗永才,而使得他发现春回大地的可爱,人间生活的温暖。
示例三:这是一篇艺术上颇为精致的小说。结构上,以碑贯穿全文,讲述了罗永才四次前往山王庄的故事,同时,洗碑的故事有嵌在春夜的回忆中,首尾圆和,别致精巧。语言看似平时,实则富有表现力。
四、(24分)
15.(3分)D 16.(3分)C 17.(3分)C
18.(5分)
序号 修改
① “在”调至“参加”前。
② “反应”改为“意识”。
③ “与”改为“向。”
⑤ 删除“之际”。
⑦ “多次”调至“主动放弃”前。
19.(5分)
①以人为本 ②生态和谐 ③空间舒适 ④生活节能
20.(5分)
示例:⑴启迪我们的智慧,提升我们的境界。
⑵陶冶我们的情操,净化我们的心灵。

㈧ 语文试卷答案安徽高考2010

1.A 2.C 3.D 4.B 5.D 6.D 15.D 16.C 17.C
7(1)、周太祖刚入关时,贺兰祥与晋公护都在晋阳,后来(周太祖)才派遣使者接他们到身边来。
(2)、到这次重新往来,老百姓因他的到来而感到安心。
(3)、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8.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9.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10.(1)而神明自得 (2)愿乞终养 (3)征蓬出汗塞 (4)枯松倒挂倚绝壁 (5)此时无声胜有声 (6)羡长江之无穷 (7)楚天千里清秋 (8)衣冠简朴古风才存
11.技艺高超,讲究信誉,为人朴实,心地善良,从容淡定。
12.特点:采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作用:衬托罗永才渐趋温暖的的心理感受,暗示人物心理转变,推动小说情节发展。
13.示例:(1)碑 理由:①“碑”是贯穿情节始终的线索;②“碑”“洗碑”暗示了罗永才的心理及其转化(“悲”到“洗悲”)过程。(2)王石匠 理由:①小说主要人物之一;②王石匠形象的塑造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3)转变 理由:①罗永才的心理转变是故事的主要内容;②以罗永才转变来表现小说的主旨。
14.示例一:这篇小说从题材来看,叙述的是平常人的寻常事,但体现了作者深刻的人性思考和人文关怀。作者将目光投向普通人,显示了对底层人物命运的关注;用暖笔、亮笔来写人生的痛苦,看似沉重,实则蕴含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引导人们直面生活的挫折和艰难。
示例二: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小说,罗永才最终摆脱丧妻之悲,主要是受到王石匠和老山民的影响以及大自然的启迪。王石匠的淡定、老山民的坚忍,分别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道家的超然和儒家的担当,他们的生活态度深深地感染了罗永才,从而使得他发现了春回大地的可爱,人间生活的温暖。
示例三:这是一篇艺术上颇为精致的小说。结构上,以碑贯穿全文,讲述了罗永才四次前往山王庄的故事;同时,洗碑的故事又嵌在春夜的回忆之中,收尾圆合,别致精巧。语言看似平实,实则富有表现力,如同一连串的断句描述王石匠的动作,表现出王石匠的淡定从容,极富神韵。
18.①“在”调至“参加”前②“反映”改为“意识”③“与”改为“向”⑤删除“之际” ⑦“多次”调至“主动放弃”前。
19.示例:(1)启迪我们的智慧,提示我们的境界(2)陶冶我们的情操,净化我们的心灵。
21.本题可以有以下写作角度:
1) 从人的角度 诗歌的后两句体现“因地制宜”的规律,可以联想到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文制宜、因国制宜、因楼制宜、因价制宜等等。
2) 从水的角度 水抱城郭,深处可种菱,浅出可种稻,不深不浅可种荷花,无水的岸边可住人家。水有上善之意,泰勒说:“水是万物本源”。水影响了整个生态和世界的变迁。由此还可以联想到一切作为本源的东西,如炎黄、风骚、儒家文化圈等。
3) 从美的角度 本诗用明白简练的语言描绘了吴兴的美景,“美”是从阅读整诗的感受的角度提炼出来的哲理。马克思主义美学观认为“美是主客观的和谐统一、国家和谐之美、和谐世界理念。不和谐的是强拆、污染、贸易战争、世界霸权等。

㈨ 2012年安徽高考语文答案

2012安徽高考语文答案

一(9分)1.C2.B3.A

二(33)4.D5.A6.B

7(10分)(1)老百姓都称道欢舞,认为这是几十年来没有过的事,于是在河边立碑来记下这件事。

(2)即使这样,把许曾裕的施政(功绩)与当世那些地位显赫、凭其权力足以有所作为的官员相比,(许曾裕的)难道比他们少吗?

8(4分)诗人只顾追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

9(4分)“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夕阳余辉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10(6分)甲:(1)映阶碧草自春色(2)隔叶黄鹂空好音(3)三顾频烦天下计

(4)两朝开济老臣心(5)出师未捷身先死(6)长使英雄泪满襟

乙:(1)君子博学而日参醒乎己(2)羁鸟恋旧林(3)还乡须断肠(4)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5)濯清涟而不妖(6)落红不是无情物

三(24分)

11.(6分)①可以欣赏海上美景,感悟自己的不变与永久②可以与暂离的亲友书函沟通,更能感受彼此的深切情谊。③可以静静地读书写作,享受文化上与世界相通的乐趣。

12.(4分)紧张、期待兴奋憧憬、坚定执着失望无奈

13.(6分)(1)①深化文意,强调青少年需要理性对待理想②为后文作铺垫。启发“我”的思考,是后文写“我”的情感变化的铺垫。③凸显父亲形象。显示出父亲的理性、睿智和慈爱

14.(8分)①交代“我”回忆往事的缘由②将往事与现实贯穿起来,展现“我”的成长过程

③引发“我”对灯台守的颂扬与羡慕之情,进而表达“我”对为着众生的奉献者的赞美。

(2)示例一“我”放得下。“我”与父亲谈话后,对当灯台守的理想已“禁绝思虑”;海上望见灯塔后,决定不再执着于无法实现的理想。这说明“我”已与往日当灯台守的理想彻底告别。

示例二“我”放不下。海上望见灯塔后,“我”回忆往事,心中产生了理想没有实现的悲哀;文末“我”对灯台守致以无尚的颂扬与羡慕,这都说明了“我”内心其实放不下当灯台守的理想。

示例三“我”理智上放得下,情感上放不下。“我”认识到当灯台守的理想是不现实的;但在海上望见灯塔后,“我”为理想未能实现感到悲哀,这表明年轻时的理想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示例四“我”会慢慢放下。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我”会更深刻地理解父亲的教导,对理想的认识会逐渐成熟、理性,在今后宽广的人生道路上,用其他方式继续追寻心中“清静伟大,照射光明的生活”的理想。

四(24分)

15.D16.D17.C

18.(5分)年画是春节时张贴的,画面线条单纯、色彩鲜明,含有吉祥喜庆意义的图画。

19.(5分)示例

①“望”最重要②即便是“居”③窗子起着“望”的重要作用

④景色都不相同⑤丰富的审美感受

20.(5分)示例

①你好!我想加入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可以吗?

②请问协会近期有什么活动?

③我想参加,有哪些内容呢?

④太好了!我们还打算跟他们联欢呢,你能出个节目吗?

五.(60分)

21.作文(60分)略

阅读全文

与安徽高考语文答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