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三年级下册强化拓展卷四五单元复习答案
http://www.xing123.cn/stdq/41325.html
仅供参考
⑵ 六年级下册数学强化拓展卷45到48页答案求速度。
自己慢慢找
⑶ 小学生四年级下册语文小生拓展卷中的强化卷
把句子写具体’生动。
⑷ 小学数学强化扩展卷四年级下册答案
二、选择题。%
1、下面各数,读数时只读一个零的是(①② )。
① 100.07 ② 1.005 ③ 2.0500
2、用一个放大10倍的放大镜看一个50°的角,看到的角是( ① )。
① 50° ②500° ③100°
3、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先向右移动一位,再向左移动两位,这个小数( ②)。
①扩大10倍 ② 缩小10倍 ③ 缩小100倍
4. 小数点左边的第二位是( ③ )。
① 百位 ② 百分位 ③ 十分位
5、拼成一个至少要用( 2)个等边三角形。 ①1 ②2 ③3 ④4 三、判断题。5%
1、有两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叫锐角三角形。( X )
2、在笔直的跑道旁插了51面彩旗(两端都插),它们的间隔是2米,这条跑道长102米。( x )
3、大于3.2而小于2.4的数只有1个。( x )
4、35×18÷35×18=1。(x)
5、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都是等边三角形。( x )
三、应用题。25%
1、一个修路队三天共修路6.5千米。已知第一天修了1.94千米,第二天比第一天多修0.58千米。第三天修了多少千米?
6.5-1.94-(1.94+0.58)
2、某工厂积极开展植树活动。第一车间45人共植树315棵;第二车间42人,平均每人植树8棵。第一车间比第二车间少植树多少棵?
42x8-315
3、某校办工厂去年原计划平均每月生产文具盒3190个,实际生产11个月就完成了全年的计划任务。实际比原计划平均每月多生产多少个文具盒?
3190x12÷11-3190
4、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东西两站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6千米 ,5小时相遇。东西两站相距多少千米?
(48+46)÷5
5、粮店运进大米、面粉各20袋,每袋大米90千克,每袋面粉25千克,运进的大米比面粉多多少千克?(用两种方法解答)
(90-25)x20
90x20-25x20
⑸ 小学语文强化拓展卷六年级上答案
可以把题目说清吗
⑹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卷及答案,
一、看拼音写字词。(分)
wān yán lín xùn diǎn zhuì shèn zhòngfèng xì huǎng hū cù yōng jī kuì二、将成语补充完整,再解释所填的字。(4分)
心诚服________ 波光_____________
应接不________ 天地裂_________________
水流急________ 千一发_________________
变化多________ 长年月_________________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使每组词语按一定顺序进行排列。(4分)
1.买布 缝衣 穿衣
2.妇女节 劳动节 国庆节
3.学习用品 书写工具 笔
4. 中国 亚洲 世界
四、选词填空。(6分)
1.果然 竟然
(1)这样一座几十层的大楼,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建成了。真让人难以相信。
(2)昨天气象台预报今天有雨,下午下起了大雨。
2.印象 影响
(1)小芳喜欢摄影是受她爸爸的。
(2)长江三峡那奇美壮丽的景色给外国游客们留下了终身难忘的。
3.镇静 寂静
(1)空旷的山林无声,见不到一个人影。
(2)立安看见特务突然出现吃了一惊,但他很快就了下来。
五、用带点的词照样子造句。(2分)
六、扩句。(至少要加两处)(4分)
1.星星在眨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船停在湖面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战士们冲上铁索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火焰吞噬着森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修改病句。(4分)
1.乌云和大雨一齐从天空倾泻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对答如流地回答了老师的提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老师的帮助下,他的缺点有了很大的进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经过努力,终于获得了“三好学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默写古诗《游园不值》,并填充。(6分)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的思想感情。
九、根据课文内容填充。(10分)
1.《小站》一文中写小站很小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这喷泉,这杏花,给旅客们带来了温暖的春意”这句话说明了__________。
2.《挑山工》一文写的是_____________的挑山工。他们与游人上山走路的不同之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_。作者从一位挑山工朴素的话里领悟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是天生的叛逆者,我们要把这颠倒的乾坤扭转!”这句话中的“叛逆者”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乾坤”原是__________的意思,这里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阅读课文里的片断,完成练习。(10分)
1.联系上下文理解带点词语的意思。(4分)
(1)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或浓或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盘曲而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横线的句子采用修辞手法是(1分)
3.用“无论……都……”造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描写了沿途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阅读文章,完成后面的练习。(12分)
爸爸错怪了我
语文课上,倪老师正在有感情地朗读《冬眠》。她的语调十分动人,我们班上每一个同学都非常喜欢听,我还常常模仿她的语调朗读课文呢。忽然,我听到倪老师把惊螫(zhe)的“螫”读成了第四声。
“老师,您读错了。”我站起来说道。
倪老师先是愣了愣,看了看我,随即让我坐下。这时,前后左右的同学都向我瞪眼睛,歪鼻子……
放学回家,我把语文课上发生的事告诉了爸爸,没想到爸爸发火了,他冲着我说道:“你还懂不懂礼貌?你这是对老师不遵重的行为。”我解师是你的长辈,乱提意见这还了得?”
“这是你的看法,我们老师可从来没这样说过。”我嘟着嘴,只是轻轻地说了一句。
谁知爸爸听见了,走过来,朝我就是一巴掌,我委屈地哭了。
第二天,倪老师知道了,就到我家来访问,她对爸爸说:“昨天,刘刚同学向我指出了读错的字音,下课后,我查了查字典,刘刚的意见是正确的。”
倪老师又回过身来对我说:“刘刚,谢谢你向我指出了错误,希望你今后再向我提出更多的意见。”
我低着头,激动地说:“我不该不举手发言。……”
倪老师走后,爸爸抚摸着我的头说:“是爸爸不好,爸爸错怪了你。”
1.联系课文解释词语。(2分)
(1)十全十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嘴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将短文分成三段,写出各段大意。(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第4小节中有三个错别字,把错别字圈出来,依次写上正确的字:(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爸爸知道了语文课上发生的事后,神态是怎样变化的?(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倪老师在家访时的言行反映了她怎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写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作文。(30分)
选择班级里最近发生的一件好事,写一则表扬稿。注意条理清楚,语言生动,格式正确,在200字左右。
⑺ 初一语文阅读组合训练答案
近年来,随着高考语文试卷文学性的强化,散文这种文体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许多感情真挚、文学色彩浓郁、富有时代气息的散文佳作都成了命题者的首选材料。从1998年高考开始,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类连续六年考的都是散文,题型变化不大,难度逐步降低。但从学生的解题情况看,得分率普遍较低,结果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不外有两个方面:一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测试要求,学生并不完全明确,以致训练无的放矢;一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学生未能熟练掌握,以致解题跟着感觉。针对这些情况,笔者试图结合近几年的高考散文阅读题,谈谈此类试题的测试要求与解题技巧。 高考散文阅读题的测试要求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要求学生“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并提出“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等三项九条具体的测试要求。散文阅读属文学作品阅读,它在高考测试中究竟有哪些具体要求呢?请看最近三年高考散文阅读有关试题。 2003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2题(题略):A项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思路和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其他四项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2002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2题(题略):既考查学生对文章中心意思和主要内容的分析归纳能力,又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2001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4题(题略):不仅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语言和表示技巧的初步鉴赏能力,还考查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仅仅观察这些散文阅读赏析题,就可以发现,高考测试除了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外,还要考查学生初步鉴赏评价的能力。“理解”和“分析综合”包括七条具体要求,是阅读方面基本的能力要求,能力层级分别属于B级和C级。而“鉴赏评价”包括两条具体要求,要求学生能对所给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评说,对其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进行初步赏析。这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较高的一种能力要求,能力层次属于E级。学生明确了以上这些要求,在平时的复习训练中就应该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拓展散文阅读,有意识地提高“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的能力。 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它通过一个十分精粹、亲切的形式,表现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若能抓住散文自身的特点来思考有关的测试要求,散文阅读题的解答还是有技巧可言的。 一、整体感知文章的主旨。 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神”,指文章的主旨,即贯穿文章始终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散文的材料虽散,但万变不离其宗,它必须围绕作者的思想感情展开。因此,阅读散文,要从文章的整体入手,宏观把握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从而读懂作者的感悟,领会文章的主旨。高考试卷中的散文阅读几乎每年都有这方面的命题。 例如2002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1题:俞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话说知音》这篇散文是以作者对知音的独特感悟为主旨的。作者崇敬伯牙子期的高尚友谊,但对伯牙因子期的不在而不再弹琴的做法不以为然。他认为,伯牙依旧应该演奏出那“震撼人们灵魂的”“美丽动人的乐曲”,并“熏陶”出更多的“知音”。再说,伯牙高超的演技来之不易,怎能因子期的不在而轻易放弃呢?因此,本题的答案为:(1)知音越多越好,俞伯牙不能因为失去钟子期而不去寻求更多的知音。(2)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不应轻易放弃,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 二、深入分析文章的思路。 叶圣陶先生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散文的材料是按照一定的思路组织在作品中的,作品的结构就是它的思路的具体展现。高考试题常常通过对作品的结构进行设题,考查学生对作品的思路的把握能力。阅读散文,要善于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语句,更要把握文章的脉络。 例如1998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1题: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看见玉簪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1)作者为什么吃惊?(2)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怅然? 要解答这两个问题,必须结合上下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作者为什么看到玉簪花“探出头来”就吃惊呢?该句后面用“先是”作标志,对其作了回答,那就是“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至于“怅然”的原因,第五段末的“让人心里警惕着”和第六段中“总是在不安的焦虑中”提示了作者的思路,稍加归纳整理,可得答案“收获季节还两手空空”。 三、仔细品味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语言描写细腻,表达深刻,内涵丰富。高考散文阅读命题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对散文中负载信息量大、内容含蓄、意义深刻、表现力强的语言进行鉴赏。鉴赏散文的语言,只有联系文章的主旨,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细加品味、揣摩,才能正确理解其中的含义。这也是阅读散文的基础。 例如2001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1题:作者开头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义最深的动作。”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义。 《门》这篇散文赋予“门”以象征意义,写出了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要解答“开门”和“关门”的含义,就必须通观全文,理清文章的脉络,找出相关的信息。文中说“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据此可以直接概括出“关门的含义是意味着一个结束”。而关于“开门”的含义,相关的句子很多,如“它包含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繁琐仪式的一种新形式”,“它包含着人间至乐的最高闪现,即使在悲伤之际,一扇门的开启也许会带来安慰……”,但归纳起来,“开门”的最主要的含义是“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发展”。 四、正确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 散文的写作,一般都很讲究表现手法的恰当运用,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烘托对比、虚实相生、象征手法、修辞技法等等,这些手法的巧妙运用,常使作品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加鲜明突出。高考试题通过对这些技巧的鉴赏,可以直接透视学生的阅读品位。所以,阅读散文还要注意鉴赏常见表达技巧的表达效果。 例如2000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2题:这篇散文中,(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第六段的结尾改用了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这道题就是考查学生对散文表达技巧的初步鉴赏的。《长城》这篇散文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在于将长城拟人化,便于作者直接与长城对话,便于作者抒发感情。至于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是因为“它”之前说的是“由是人们发现:边墙是屏障,紫塞不再嶔奇”,这里变换了视角,是通过人的眼光来看长城,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所以这种变换是自然而然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五、精心组织符合要求的答案。 高考散文阅读试题,一直以主观性测试为主,题型基本不变,每年只在所考查的知识点上略有不同。从试题的要求和要求回答的问题看,难度在逐步降低,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多数问题的答案在原文中都有照应、有暗示,甚至直接暗示。这就告诉我们,回答问题要善于从原文中抽取关键语句,并根据题目要求进行适当整合,这样才有可能写出精练确切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例如2003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1题: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此题重点考查学生散文阅读的综合分析能力,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首先要能从原文第一段中找出“乡土情结”的定义:“每个人的心里……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第二步要能提炼出海外游子与乡土情结关系的几点交叉:一个是离开故乡的“时间因素”,一个是海外的“空间阻隔”,一个是对故乡思恋感情的“久而弥笃”。这就是答案中的第二点:“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不过,要写出答案中的另外两点,还必须考虑结构、主题等方面的情况。
⑻ 五年级语文强化拓展卷期末复习二作文怎么写
强化卷和拓展卷是练习与测试的配套活页试卷,其中强化卷有十几份,你得说明哪一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