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高一语文考试都考什么
(3)语病识别和语言连贯也很重要
每年的高考试题当中都会有语病检测题。《考试说明》当中也明确规定了必须学会辨析与修改的六种病句: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总结的再具体点就可以分为:歧义、杂糅、赘余、偷换主语、多重否定造成混乱、倍数表示法的错误、成分残缺(缺主语、缺谓语、缺宾语、缺介词)、逻辑错误、搭配不当、主客体颠倒、对应不当、语序不当、关联词语位置或运用不当13种语病类型。
这实际上就像医生给病人看病一样,至少你要先知道有哪些疾病,然后依据症状才能够确诊并对症下药。辨析和修改语病也是这个道理。上面的文字虽然枯燥,但是对大家来说,这是解答语病题的根本。不管高考试题如何变化,其病灶一定是在上面这13种类型当中出现,所以,只要我们把这13种情况记熟,然后加大训练量,就能够比较准确地解答此类题。
病句识别八大要点
病句的辨析基本是以判断正误的客观题型出现的。解答题目需遵循以下八大要点:1.留意句中的介词;2.留意句中的程度副词;3.留意句中两面性的词语;4.留意句中指代性的词语;5.留意否定句和带有否定意义的词语;6.留意并列的短语和句子;7.留意句中的“是”字;8.留意句中的特殊短语。
选择题和填空题都会出语言连贯题。语言不连贯从某种角度上说,也属于语病的一种,只是并非那么严重。只要按照一定的规则调整之后,语句将会更加简明、通顺,阅读起来会更加顺畅。由于这道题的知识点更加隐蔽,因此会比语病题要难一些。
那么,做此类试题应该从哪些角度着手呢?我们给大家总结了以下八个基本思考点。
①
话题的同一性。在连贯的语句中,前后各句的话题应当保持一致,这样才能使文章读起来顺畅,如果在表述的过程中转换了话题,语言的连贯感就会随之减弱。
②
行文的照应性。做语言连贯主观题,既要注意行文结构的前后照应,又要注意语义表达的前后一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部层次的连贯性。
③
格式的一致性。在分述几个对象或同一对象的几个方面时,要注意句子或短语格式的一致性。格式一致,既可以增强语势,又可以加强语句的顺畅性。
④
分承的对应性。在行文中,前面提出两个、三个或更多的并列成分,后面也必须按照前面提起的次序,分别加以说明、描写或补充,使前后语句对应承接,紧密相联。
⑤
风格的趋同性。在一段连贯的语句中,前后语言的风格应当趋于同一,要平实都平实,要生动都生动,要庄重都庄重,要简约都简约,要用修辞格都用修辞格。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语脉的贯通。
⑥
事理的逻辑性。无论叙事、状物还是说理,在行文时都要遵循生活的逻辑、自然的逻辑和思维的逻辑。如果在表述的过程中违背了事理的逻辑,就必然会影响到语句的连贯性。
『贰』 高一语文题
高一语文作文题目:(5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劳动是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有体力的,也有脑力的。我们自己是劳动者,也是别人劳动的见证者。劳动存在于现在,也存在于过去和未来。劳动的人有不同,劳动的对象有不同,劳动的方式有不同,劳动的环境有不同……于是,劳动的滋味也有不同。 劳动很重要,品味劳动的滋味也很重要。 你对劳动有怎样的体验或感悟?请以“品味劳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高二语文作文题目:(50分) 按照下面要求作文。 以“面对”为题,选择你熟悉的一个方面或者角度,恰当运用表达方式,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文体自选,立意自定,不少于80字。 高三语文作文题目:(60分)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自1978年正式出版以来,《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先后经历了5次修订。在2012年的第6版中,人们发现:第一,尽管名为“汉语”词典,却收录了“NBA”“MP3”等200多个西文字母词,《现汉》似乎变得不纯了;第二,像“入围”,它本来是“入闱”的错误写法,现在却被赋予了人们常说的意思,作为一个新词条与“入闱” 平起平坐了,《现汉》似乎开始向不合理“妥协”了;第三,“粉丝”“宅男”等词居然也被收录进来,《现汉》似乎“放下身段”,变得更加现实了;…… 有人认为这样的修订并不成功,像这样的变化令人担忧;有人说,这种事也不得不这样,总算给了个说法;有人说,大家都这么用,习惯成自然,自然即合理;有人说,社会发展了,有些东西改变就得变…… 上述争议或类似现象,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在材料含义范围之内,自定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叁』 高一语文基础题
2年模拟题阵
基础巩固
1.(2005武汉二模)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韩剧成功在哪里?首先是题材贴近生活,___________观众的收视心理。
(2)近年来,我先后收到小读者来信8000余封,从中对他们的文学作品的阅读___________多少有些了解。
(3)对于不少参加考试的人来说,考试已经___________为过关的“敲门砖”,因此不惜代价,惟考是举,考了就丢,缺乏学习兴趣和高尚动力。
A.契合 诉求 异化 B.契合 诉求 变化
C.符合 要求 变化 D.符合 要求 异化
答案:A
解析:
“契合”:有“符合,合得来,意气相投”之意,
“符合”:指(数量、形状、情节等)相合。
“契合”较之于“符合”,更突出两者相合程度之“切”。
诉求:意为诉说理由并提出请求
要求:指提出具体愿望或条件,希望得到满足或实现,或提出的具体愿望或条件。
在这里“诉求”更符合(2)句提供的语境。
异化:指“相似或相同的事物逐渐变得不相似或不相同”,
变化:指事物在形态上或本质上产生新的状况。“异化”比“变化”带有贬义。
2.(2006国防科技工业高三年级一模)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他的感情到了不可___________的地步,不说出来心里不痛快。
(2)人如果总是___________于过去辉煌的成绩,不思进取,就很难取得新的成绩。
(3)艾滋病在全球呈蔓延趋势,成为人类的公害,这已是不容置疑的事实,___________防止艾滋病的行动,远不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事情。
A.遏制 沉湎 因而 B.遏止 沉湎 而且
C.遏制 满足 而且 D.遏止 满足 因而
答案:A
解析:“遏止”“遏制”都有猛力制止的意思。
“遏止”指用力阻止事物的发生、发展,常用于对别人;
“遏制”指用力控制事物的发展,常用于自身。
“沉湎”指深深地迷恋,不能自拔(含有贬义);
“满足”指感到已经足够了。第(3)句是因果关系复句,故选“因而”。
3.(2005北京二模)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马上就要见到分别一年多的母亲了,她___________不住内心的喜悦,居然唱起歌来。
(2)会晤中,两国元首共同___________了今后双边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一系列问题。
(3)中西方文化的会合与交流,不断地给我们制造着新的发展契机,但我们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决___________西方文化中的糟粕。
A.克制 商讨 抛弃 B.抑制 商讨 摒弃
C.抑制 商量 抛弃 D.克制 商量 摒弃
答案:B
解析:“控制”“克制”都有“用内在的力量控制或限制感情”的意思,“克制”一般不与“喜悦”搭配使用,
“抑制”则可以这样搭配。
“商量”指一般性交换意见,
“商讨”指为解决较大的、较复杂的问题而交换意见。
“摒弃”“抛弃”都有“扔掉”的意思,但“摒弃”还有“拒不接纳”的意思。
4.(2006南京一模)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有些企业领导趁企业改制,想方设法要职工下岗待业,而去___________工价低廉的外地民工。
(2)为了侦破“11•9”连环大爆炸案,英国警方___________了大量目击者,从中发现了一些破案的线索。
(3)今年卫生部和世卫组织对当前中国的艾滋病疫情进行了联合___________,认定中国的感染人员共约7万人。
A.雇佣 查访 评定 B.雇用 察访 评估
C.雇用 查访 评估 D.雇佣 察访 评定
答案:C
解析:
“雇用”侧重于主动雇人做事,常带宾语;
“雇佣”侧重于受雇于人,一般只作定语。
“查访”指调查、打听案情;
“察访”通过观察和访问了解情况。
“评估”指评议估计;
“评定”指经过评判或审核来决定。C项与语境相符。
5.(2005启东二模)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1)由于海峡阻隔,兄弟俩分别半个多世纪,如今相见,恍如隔世,虽然都已是年逾古稀之人,也___________百感交集,唏嘘不已。
(2)中学生读诗,可以学到运用语言的技巧,可以提高审美能力,可以发挥想象能力,可以___________高尚的情操,可以激发爱国热情。
(3)___________“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那么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一定的制度设计来解决不同家庭的不同困难,___________有了更加实际的社会意义。
A.未免 陶冶 因为/所以 B.难免 熏陶 因为/所以
C.难免 陶冶 既然/就 D.未免 熏陶 既然/就
答案:C
解析:“未免”:“实在不能不说是……”,表示不以为然。“难免”:不容易避免。“陶冶”:教化培育,怡情养性。“熏陶”:指被一种思想、品行、习惯所濡染而渐趋同化。“因为……所以”:表示因果关系。“既然……就”:表示推论因果关系,两个分句之间应是推论因果关系。
6.(2006镇江一模)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某杂技团进行了“全民所有,集体经营,独立核算,___________分成”的办法,初步扭转了长期以来在分配上吃大锅饭的局面。
(2)屈原披头散发,形容枯槁,神情悲怆,他___________于汨罗江畔,放不下故国热土和自己永远挚爱的人民。
(3)一种___________的恐惧蔓延到全身,使他无法再在会场里静静地坐着了。
A.节余 留连 无明 B.结余 留连 无名
C.节余 留恋 无明 D.结余 留恋 无名
答案:B
解析:“节余”指因节约而剩下;“结余”指结算后余下。“留连”指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留恋”指不忍舍弃或离开。“无名”指说不出所以然来的,无缘无故的;“无明”在佛典中指“痴”或“愚昧”。B项与语境相符。
7.(2006济宁一模)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文化遗产是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文化特性和社会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_________破坏文化遗产会对人的尊严和人权造成不利影响。
(2)国家质量总局既要注重调查结果公布,更要联合相关部门,_________他们把好关,在质量检测本身多做文章,以确保不让消费者的心总是悬着。
(3)临近春节,老师一再提醒学生,放学回家时,一旦发现住宅周围有_________可疑的人徘徊或停留,应及时报告所在物业管理部门的保安人员。
A.刻意 敦促 形迹 B.刻意 督促 行迹
C.蓄意 督促 形迹 D.蓄意 敦促 行迹
答案:C
解析:“刻意”指用尽心思;“蓄意”指早就有这个意思(指坏的),存心(贬义)。“敦促”指诚恳地催促;“督促”指监督催促。“形迹”指举动和神色(侧重于外在的迹象);“行迹”指行动的踪迹。C项与语境相符。
8.(2005河北石家庄二模)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赵树理先生的小说多以北方农村生活为题材,生活气息浓厚,文笔朴实,没有半点_____
_________。
(2)气象局对空气的____________显示,近日的气象条件对空气污染物的稀释扩散没有显著的影响。
(3)人说黄鹤楼是登临远眺的最佳去处。我们登上五层的回廊,____________见得天光水色辽阔无边,心胸_____________也宽广起来。
A.夸示 检测 居然/果然 B.夸饰 监测 自然/居然
C.夸示 检测 居然/自然 D.夸饰 监测 果然/居然
答案:D
解析:“夸示”:向人显示或吹嘘自己的东西、长处等。“夸饰”:夸张地描绘。“监测”:监视,检测。“检测”:检验测定质量。“果然”:副词,表示实际情况与预料的相同。“居然”:副词,表示出乎意料。“自然”:副词,表示理所当然。
9.(2006齐齐哈尔一模)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文章中的词语的含义绝大部分能在词典上找到,_________有的词语受一定的语境影响会产生特殊义_________叫附加义、临时义。
(2)由于公司上下精打细算,仅第一季度就_________经费近百万元。
A.而且/也 节余 B.但是/也 节余
C.但是/就 结余 D.而且/就 结余
答案:B
解析:“而且”表示递进关系;“但是”表示转折关系;“也”表示并列或转折关系;“就”表示顺承关系或因果关系。“节余”指因节约而剩下的钱财或物品;“结合”指结算后余下的钱财或物品。
10.(2006宜昌一模)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2500年前的孔子,曾对着_________的江水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站在千禧之年的门槛,我们更深切地领悟到了先哲的睿智。
(2)为把我国软件推向世界,这家公司的总裁把全部精力_________到多媒体智能软件的研制开发中。
(3)市电视台花巨资购进最先进的电视转播车,大大提高了新闻的_________性。
A.流逝 贯注 时效 B.流泻 灌注 实效
C.流逝 灌注 实效 D.流泻 贯注 时效
答案:A
解析:“流逝”指时间悄悄逝去;“流泻”指光线、液体迅速流出、射出。“贯注”指(精神、精力)集中;“灌注”指浇进,注入。“时效”指时间短,效率高;“实效”指实际的效果。
综合提升
1.(2005重庆二模)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孔雀东南飞》这首长篇叙事诗,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了一对_________的青年男女形象。
(2)药品流通秩序混乱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药品回扣问题仍然存在,这就造成部分药价升高,无形中_________了群众的负担。
(3)欧盟是世界上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地区组织,在世界多极化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欧盟制宪取得一定突破后_________,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4)把含着眼泪的朋友送上火车,朋友渐挥渐远的手在视野中消失后,他才感到_________。
A.徇情 加重 告罄 若有所失 B.殉情 加剧 搁浅 若有所思
C.徇情 加剧 告罄 若有所思 D.殉情 加重 搁浅 若有所失
答案:D
解析:“徇情”:徇私。“殉情”:因恋爱受阻而自杀。“加剧”:加深严重程度。“加重”:增加重量或程度。“负担”应与“加重”搭配。“告罄”:指财物用完或货物售完。“搁浅”:比喻事情遭受阻碍,不能进行。“若有所失”:形容神情怅惘。“若有所思”:好像有什么心思。
2.(2006北京朝阳一模)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黑心窑主们为了追求高额的利润,____________矿工在毫无安全措施的条件下劳作。
(2)这些严密的防范措施,有效地控制了禽流感的发生,杜绝了它____________的可能。
(3)清晨,一个樵夫____________发现伯夷和叔齐都已缩做一团,死在山背后的石洞里。
A.驱赶 蔓延 偶尔 B.驱使 曼延 偶尔
C.驱使 蔓延 偶然 D.驱赶 曼延 偶然
答案:C
解析:“驱赶”,赶走,赶;“驱使”指强迫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蔓延”指像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展;“曼延”指连绵不断。“偶然”着眼于意外,出乎意料之外;“偶尔”着眼于次数少,间或,有时候。C项与语境相符。
3.(2006成都一模)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国际油价近日连破新高,由于价格属性的变异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国际油价的走势还很难____________。
(2)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电视剧《亮剑》播出前并未____________宣传,可播出后却成为了人们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
(3)一个合格的人大代表,____________要思考重大的原则问题,____________要敢于在涉及这些问题时提出和坚持符合人民利益的决策性意见。
A.捉摸 大肆 不仅/也 B.琢磨 大事 既/更
C.琢磨 大肆 不仅/也 D.捉摸 大事 既/更
答案:D
解析:“琢磨”指思索、考虑;“捉摸”指猜测、预料(多用于否定句)。“大肆”指无顾忌地(多指做坏事);“大事”指大力从事。“既/更”比“不仅/也”在兼顾两个方面的基础上还多了一层强调后者的作用,语义更有强调的意味。
4.(2004福州第一学期期末质检,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他钦佩作者的学识,却不愿去___________这个作者——一位耳朵有点背的老人。
(2)同几个情投意合的人___________在优美的风景中,那才真有味。
(3)他的话方音很重,___________又说得快,我几乎没有听懂。
A.拜见 徜徉 况且 B.拜见 徘徊 何况
C.拜会 徘徊 况且 D.拜会 徜徉 何况
答案:A
解析:“拜见”和“拜会”都有拜访会见的意思。“拜见”有尊敬、庄重的色彩,多用于访问长辈、有威望者或上级;“拜会”有礼仪、客气的色彩,多用于外交上的正式访问。徜徉: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也比喻犹疑不决。“何况”和“况且”都是连词,表示后面所述是前面所述的进一层和补充追加的事实。“何况”强调另外提出一个新的有利因素,带反问的、进逼的语气;“况且”强调又有另一层,含有“而且”的意味。
5.(2006江西十校一模)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市场法制不健全,监督管理机制滞后,经济活动中合法与不合法的________不分明。
(2)有些人利用税制改革的机会,故意把水搅浑,乘机哄抬物价_________暴利。
(3)描写差不多没有,偶然有,也只就那农村生活里取喻,_______了当,可谓新鲜有味。
A.界限 牟取 简捷 B.界线 谋取 简洁
C.界限 谋取 简洁 D.界线 牟取 简捷
答案:A
解析:“界限”指不同事物的分界,多和抽象事物搭配;“界线”两个地区分界的线,多和具象的事物搭配。“牟取”多指采用不正当手段谋取(名利);“谋取”指设法取得。“简捷”直截了当或简便快捷;“简洁”指(说话、行文等)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
6.(2005成都二模)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春节假期结束,人才市场又活跃起来。不少公司纷纷引进高科技人才,越大的公司越注意___________优秀的高科技人才。
(2)中国与澳大利亚的矿业公司BHP Billiton___________了一项高达90亿美元的合作协议,巩固了澳大利亚作为中国主要原材料供应商的地位。
(3)在21世纪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各国正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外来物种入侵问题,这对生态环境的___________将非常严重。
A.搜罗 签署 损害 B.收罗 签署 危害
C.搜罗 签订 危害 D.收罗 签订 损害
答案:C
解析:“搜罗”:侧重指到处仔细寻找并聚在一起。“签订”:多指双方订立条约、协定、合同等并签字。“签署”:多指个人或代表集体在重要文件上正式签字。“危害”:侧重在危及安全,危及根本、整体,语意较重。“损害”:侧重在使蒙受损失,损及局部,语意较轻。
7.(2006湖南师大附中一模)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在专家学者的呼吁和媒体的关注下,___________在历史风尘中的古镇近年来已被掀起了神秘的盖头。
(2)回来的路上,我背着火车前行的方向坐着,看着窗前大片大片正在___________的风景,心中不免有些伤感起来。
(3)干旱即使在汛期也存在,水资源分布不均匀是世界难题,___________现在是风干物燥降雨少的枯水季节呢?
A.淹没 消失 况且 B.淹没 消逝 况且
C.湮没 消失 何况 D.湮没 消逝 何况
答案:D
解析:“淹没”指(大水)漫过,盖过;“湮没”指埋没。“消失”指(事物)逐渐减少以至没有;“消逝”侧重过程,在(存在状态)消失之上,又叠加一点(时间)逝去的意味。“况且”是连词,表示更进一层;“何况”也是连词,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8.(2006扬州一模)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_________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鲍鹏山《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2)纵使叛逆篡位也还要邀请与自己利害相关的各方支持。但最最重要的是,这时的战事还未___________全民,不致使父母兄弟妻子离散。(黄仁宇《孔孟》)
(3)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我相信,宗教___________教条___________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可是人的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冯友兰《人生的境界》)
A.滋养 波及 及其/和 B.滋养 波及 以及/或
C.滋生 涉及 及其/或 D.滋生 涉及 以及/和
答案:A
解析:本题的创新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材料源自高中课本第五册第一单元三篇课文;二是实词和虚词结合起来进行考查。“滋养”指供给养分,或指养分、养料;“滋生”也作“孳生”,“繁殖或引起”之意,为贬义词。“波及”指牵涉到、影响到;“涉及”指牵涉到、关联到。“以及”连词,连接并列的词或词组;“及其”连词,连接的词或词级在意义上有主次之分。“或”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和”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