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初三语文导学练答案
出师表原文及翻译2009年09月30日 星期三 21:16出师表原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译文:
先帝创立帝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已分成魏、蜀、吴三国,我们蜀国人力疲惫,物力又很缺乏,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然而,侍卫大臣们在宫廷内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疆场上舍身作战,这都是因为追念先帝在世时对他们的特殊待遇,想报效给陛下啊。陛下确实应该广泛地听取群臣的意见,发扬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弘扬志士们的气概;不应该随随便便地看轻自己,言谈中称引譬喻不合大义(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臣进谏劝告的道路。
皇宫的侍臣和丞相府的宫吏都是一个整体,对他们的提升、处分、表扬、批评,不应该因人而有什么差别。如果有营私舞弊、违犯法律和尽忠行害的人,陛下应交给主管的官吏,由他们评定应得的处罚或奖赏,用来表明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方针。不应偏袒徇私,使得宫内和宫外有不同的法则。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人,他们都是忠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我认为宫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陛下都应征询他们,然后再去实施,这样一定能补求欠缺疏漏的地方,获得更好的效果。将军向宠,性格和善,品德公正,精通军事,从前经过试用,先帝称赞他有才能,因此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务,都应与他商量,这样一定能使军队团结协作,将士才干高的差的、队伍强的,都能够得到合理的安排。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兴隆昌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所以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与我谈论这些事,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感到叹息、惋惜痛心的。侍中郭攸之、费祎,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忠贞贤良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室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来是一介平民,在南阳亲自种田,只求能在乱世中暂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面前有什么名气。先帝不因我身世卑微、见识短浅,反而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里来访问我,向我征询对当今天下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激,于是答应先帝愿为他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失败,我在战败的时候接到委任,在危难的时候奉命出使东吴,从那时到现在已经二十一年了。先帝(刘备)知道我谨慎,因此在临终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诸葛亮)。自从接受任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担心不能将先帝的托付的事情办好,有损先帝的圣明。所以我在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荒凉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器已经准备充足,应当鼓舞并率领三军,向北方平定中原。希望全部贡献出自己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曹魏,复兴汉室,回到原来的都城洛阳。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于陛下的职责的本分。至于对政事的斟酌兴废,进献忠诚的建议,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
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如果没有完成,就请治我重罪,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劝勉陛下宣扬圣德的忠言,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露他们的过失;陛下自己也应该认真考虑国家大事,征询治理国国的好办法,听取正确的意见,深切追念先帝的遗训。如果能够这样,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现在我就要辞别陛下远行了,面对奏表热泪纵横,不知说了些什么。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他是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琅邪阳都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诸葛亮父亲诸葛圭,字君贡,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早年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荆州牧刘表。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隆中(今襄阳县之西二十里,一说隐居地是南阳?),隐居乡间耕种,维持生计。建安四年(199年),19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
诸葛亮读书与当时大多数人不一样,不是拘泥于一章一句,而是观其大略,并喜欢吟诵《梁父吟》这首古歌谣。通过潜心钻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他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诸葛亮还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用兵的知识。
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襄阳隆中,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一说是襄阳隆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
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形成三国鼎足之势。
诸葛亮于危难之际出而辅佐刘备,联孙抗曹。大败曹军于赤壁,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间武三年(223年),刘备病危,以后事相托。
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建兴五年(227年),上疏(即《出师表》)于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十二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千百年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诸葛亮的著述,在《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二十四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后人所编,以清人张澍辑本《诸葛忠武侯文集》较为完备。诸葛亮一生主要著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隆中对》(陈寿记述,一说是襄阳隆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韩雪)、等。由于作战的需要,他在天文、符咒、奇门遁甲上研究很深,《三国演义》上讲述很多。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曾革新“连弩”,可同时发射10箭;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
诸葛亮的纪念古迹很多,全国有数十处。旅游观光者络绎不绝。
全国最早的武侯祠在陕西汉中的勉县。勉县武侯祠乃天下第一武侯祠。勉县武侯祠建于景耀六年(公元二六三年)春。公元二三四年八月,诸葛因积劳成疾,病卒于北伐前线的五丈原,时年五十四岁。诸葛亮为蜀汉丞相,生前曾被封为“武乡侯”(武乡在今汉中市的武乡镇),死后又被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因此历史上尊称其祠庙为“武侯祠”。现勉县武侯祠巍峨壮观,规模宏伟,有七院六十余间殿宇,既是凭吊先贤之所,又是文物游览之地。更有意义的是,勉县武侯祠所在地乃诸葛亮当年赴汉中屯军北伐的“行辕相府”故址。
目前最出名的除成都武侯祠、勉县武侯祠外,还有南阳武侯祠、白帝城武侯祠、云南保山武侯祠和祁山武侯祠等。此外,还有建于唐代前的五丈原诸葛庙,建于明代的武侯宫(湖北蒲圻),建于建安时期的黄陵庙(湖北宜昌)等。浙江兰溪的诸葛镇,因诸葛亮子孙世代群居此地而得名。明万历年间始建丞相祠堂,距今已历三百七十余年。丞相祠堂有古建筑五十二间,内设诸葛亮灵位。近些年,兰溪丞相祠堂渐负盛名,影响日盛,是兰溪一大史迹和揽胜之地。
军事上的成就
1.诸葛亮勤于思考,注重革新军械、装具。研制了一发十矢连弩和适应山区运输的木牛流马等作战工具。并改进钢刀,增强了蜀军战斗力。好兵法,推演阵法作“八阵图”,为后世传扬。
2.在治军方面,诸葛亮重视部队的节制和训练,主张以法治军,讲究为将之道。
3.作战时,诸葛亮用兵力主审时度势,谨慎从事;每战力求速决;重视后勤,常年派官兵千余整修都江堰,确保军粮生产;每次退却时都十分慎重,采取在山地设伏等手段,以掌握主动,保证安全。
4.战略上,诸葛亮未出世便知天下三分,他在《隆中对》对当时形式的分析可谓高瞻远瞩;而且善观大势,始终坚持联吴抗曹,致蜀汉得与魏、吴鼎立。
2. 九年级语文学练优第一课答案
1、沁园春 雪
自主预习
1、qin(第四声) mang(第三声) rao (第二声) xun(第四声) sao(第一声) fen(第四声) zhe(第二声) han(第二声)
2、娆 饶 侥 挠;娇 骄 矫 轿;竞 竟;具 俱
3、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 鞠躬,倾倒。 稍微不足。 泛指文学作品。这里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 等到天晴的时候。 都已经过去了。 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娇艳美好
4、词牌名 题目
重点导学
1、写景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议论兼抒情 秦始皇 汉武帝 唐太宗 宋太祖 成吉思汗 无产阶级**英雄
2、舞 驰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红装素裹 欲 冰 雪 银 蜡 素 望 惜
自测与评价
1、C 2、B
3(1)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2)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3)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4)示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4、(1)比喻 对偶 拟人 (2)夸张 (3)对偶 (4)比喻
5、(1)与国际几个主要空间站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它是我国建立真正空间站的实验室;它的成功发射只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中第二步中的一环。(2)示例:看法一:中国宇航实力增强。看法二:中国航天计划进步快。看法三:预示与国际航天合作。(3)示例:问题一:您从空间站看到的月亮是否有阴晴圆缺?问题二:你从空间站能否看到地球上的地壳运动或者板块漂移
6、音响浑厚,产生了一种气势磅礴的效果
7、地域或地区 祖国的北方
8、不能。二者都是用眼睛看,前者是远望,后者是细看。
9、(1)“惟”和“顿”都是副词,起修饰限制作用。“惟”字有力的强调了白茫茫的一片是惟一的景象,其余什么也看不见;“顿”字在句中强调黄河上下滚滚气势一下失去,突然天寒地冻、河水结冰的速度。(2)“舞”指飞舞,形容群山披雪似“银蛇”,逶迤曲折。“驰”指奔跑,形容白雪覆盖的丘陵如“蜡像”奔跑。“舞”和“驰”以动写静,形象的赋予了高原飞动的气势,使之生机勃勃。
10、“文采”“风骚”本指文学才能,这里指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表现五位英雄缺少文采,他们长于用武而短于文治,才能不足。
11、甲诗以千里、万里、长城、大河写雪,画面雄伟壮阔,意在写雪景的壮美;乙诗写雪景、雪美、雪寒以及戈壁冰封,意在写边塞雪景的风光奇异。
12、【甲】诗句: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情感:热爱祖国山河。【乙】诗句: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情感:对朋友远别的担忧与惆怅。
13、C
14、D
15、D
16、B
3. 九年级语文学练优答案
答案?你自己没有吗?
是不是老师收了?
为什么收呢?
还要不?
4. 八年级语文学练案东南大学出版社答案
语文
练习二
(一)
1. 奇怪;可疑
2. 形容乱七八糟;杂乱不堪;声名狼藉
3. 形容风吹叶子的声音
4. 糊涂无知;不明事理。
5.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6. 形容事物很风行,像风吹倒草木一样言出风靡,会行景从
7. 欣赏、领会事物或艺术品的美。
8. 焦躁忧虑 指心情急切
(二)
1.抵挡 2.把财务,衣物 当
3. 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好听。4.众多
5.辱 6.简直
7.像狗的牙齿一样 8.拘泥
(三)略
二
(一)
1.小说 都德 法国
2.经历 雏韬奋 新闻记者 出版家
3.日本 诺贝尔 川瑞康成作品集
4.季羡林 学者 作家《季羡林散文选》
5.谈家桢
6.佩弦 诗人 学者 朱自清散文全集
7.美国点滴 萧乾 翻译家
8.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 绍钧 教育
9.舒乙 当 骆驼祥子 老舍
10.奥斯克罗夫斯基 保尔柯察金
(二)
1.文天祥 文山集
2.龚自珍 清末
3.《小石潭记》
4.杜甫 唐朝
5.白居易
6.北宋 临川先生文集
7.苏轼
8. 治水必躬亲
9.别云间
(三)
1.苏轼 苏辙 苏洵
2. 《石壕吏》 《新安吏》 《潼关吏》
3.唐代初期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文人。
李固与杜乔
指汉魏间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
(1)唐宋八大家
(2)韩愈
练习三
1.C
2.D
3.D
4.钱塘湖春行,景中寄情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它既写出浓郁的春意,又写出了自然之美给人的强烈感受。把感情寄托在景色中,诗中字里行间流露着喜悦轻松的情绪和对西湖春色细腻新鲜的感受。
5.(1)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词人经历了国破家亡的人世变化,不再有以往欣赏梅花的情绪。
(2)思念
(3)D
6.上联:2 1 8 6 4 11
下联:3 7 9 5 10 12
练习四
(一)
1(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C
3知己难寻,光阴易逝.
4. ①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瞑》) ②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③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二)
1.(1)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
(2)因此必须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
2. 治水必躬亲。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实情,才能得到百姓的支持。
3. 好逸恶劳 见利忘义
4. 海瑞 明朝 吴晗 《海瑞罢官》
(三)
1. 问之有目者日之状
2.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3. A
4. 有直接观察,道听途说,所以对事物不可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5. 他为了了解太阳,不惜多次向人请教,他肯听取别人的意见,有强烈的求知欲。
(四)
1.D
2.(1)浅处流动不息,深处渊然不测,有如君子的智慧
(2)泥沙俱下,最后仍然是一泓清水,有如君子的善于改造事物
3.A
(五)
1.(1)离开、抛弃
(2)讨厌
2.(1)位已高而意益下。
(2)官益大而心益小。
(3)禄已厚而慎不敢取。
3. 刘邦善纳张良良言,战胜了项羽,一统天下。
查看全文:http://www.thn21.com/teach/32433.html
5. 初三语文学练优答案
大部分做完了 但是全发不可能 只有一步步做了 答案在老师那
其实做着做着就习惯了 做了那么多试卷 考了那么多试 还怕这个么
认真写自己认为的就行了 错了不要紧
好吧 纯属个人观点
6.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资源编辑室编的初三语文练习配套册答案
没有。。。。。。。。。。。。
7. 初中语文学练考答案
初中语文学练考答案
悬赏分:0 - 离问题结束还有 12 天 18 小时
是海南出版社的。七年级下册的所有答案,急用,谢谢
8. 初中语文学练考102页-113页答案
你可以下一个互动作业这个软件,如果是练习册这样的书籍,那里基本整本书的答案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