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七年級掌上綜素學習體驗傳統文化
寫作點撥:首先可以寫一寫自己對於傳統文化的認識,喜歡哪些中國的傳統文化,其次寫通過此次體驗,學到了些什麼,有哪些方面的收獲即可,例文如下:
中華傳統文化是指以華夏民族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融合、形
成、發展起來的,具有穩定形態的中國文化。
他包括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
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內容。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
礎上,不斷發展、創新自己的理論體系。
從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誕生,到堅
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再到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基礎。
一是認識上的轉變。在以前的學習和工作中從沒有真正接觸過國學方面的知識,只知道
是儒家學問,還有些封建思想意識,認為學這些也沒有多大的用處。
然而,通過這段時間對
《道德經》和《弟子規》的學習,認識有了新的轉變。我認為,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
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樑。
中
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延綿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正是因為有如此深厚的國
學文化作為支柱,這種文化一直貫穿於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歷程。
學國學是當今很熱門的一個詞兒,是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反思和正視。
其概念廣泛、內
涵豐富、分類多樣,把我們祖輩們的經歷、體驗、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這些文字中,為我
們後人所一一品讀,並領悟其中的奧妙。
他們把這些經典留給我們,自然是希望我們代代相
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二是學習的重要。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始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開篇即提出
了以學習為樂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
一個人在生命的歷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識可以增長才幹,知識可以改變命
運。因此,我感到愛學習是一種快樂,想學習是一種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種喜悅。學習新知
識,溫習舊知識是一件讓我們感覺愉悅的事情,學習能使我們提高素質、增長才幹。
所以我
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
三是努力踐行。「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
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
道理。
在為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則,在生活、工作
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和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
七年級掌上綜素學習體驗傳統文化的內容摘抄:
這次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對於我,是一次很大的心靈震撼。在這個被西方的風俗習慣及
思潮日日侵擾的今天,在這個人人拜金的物慾橫流的今天,在這個良心大大地被撕咬被刀割
被蒸煮的今天,我們拿什麼奉獻給我的家庭、社會、國家?
人生不外乎三情:親情、愛情、友情。因為利益的鬼使神差,我們的友情變得有些刀光
劍影了,我們的愛情變得有些呼天搶地了,我們的親情變得有些捶胸頓足了。
馬克思說過資
本主義社會是個赤裸裸的金錢社會,那我們現在的這個社會主義究竟是個什麼樣的社會?
記得新加坡有個作家說過我們對月亮上有啥有啥很了解,卻對隔壁鄰居姓甚名誰一無所
知。這是社會的整體的情感日漸冷漠、提防、猜疑造成的,今天學雷鋒的人彷彿成了新新人
類,學習傳統的優良的東西,漸漸被大家稀奇了。
2. 七年級上冊《傳統文化》中的全部內容,急
第一課 《周抄易》選讀
第二課 《詩經》選讀
【原文】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譯文】子張向孔子問仁。孔子說:「能夠處處實行五種品德。就是仁人了。」子張說:「請問哪五種。」孔子說:「莊重、寬厚、誠實、勤敏、慈惠。莊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寬厚就會得到眾人的擁護,誠信就能得到別人的任用,勤敏就會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夠使喚人。」
第三課 《左傳》選讀
3. 七年級傳統文化
「風」指「國風」,是各個諸侯國的民間樂歌;「雅」分為「大雅」和「小雅專」,是周王室的宮屬廷樂歌;「頌」分「周頌」、「魯頌」和「商頌」,是宗廟祭祀的樂歌。(註:《詩經》記錄的詩歌都是西周到春秋間的樂歌。)
老子的思想主張是"無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 ,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內容主要見《老子》這本書。
4. 七年級中國傳統文化
像這樣學東西很不好,我不贊同初中生學道德經。年紀太小,又不懂社會,經歷也少,理解不了道德經的深刻用意及其深厚的哲學含義。也許有些語文老師自己都不懂,教的糊里糊塗反誤導學生。
5. 2017-2018年一年級上冊 傳統文化的教學計劃和教案 (齊魯書社)
目標正確就是指制定的教學目標既要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又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內教學目標是設容計教學過程的依據,是課堂教學的總的指導思想,是上課的出發點,也是進行課堂教學的終極回宿。如何制定出一個具體明確又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呢?首先要認真鑽研教材,結合數學課程目標和教學內容,制定出本節課的教學計劃:要使學生把握哪些知識、形成什麼樣的技能技巧、達到什麼樣的熟練程度、會用哪些方法解題等,這就是雙基目標。其次是考慮通過這些知識的教學,應該培養學生哪些思維能力,這是思維能力的目標。再次是想一想通過這些知識的教學,對學生進行哪些思想教育,培養哪些良好的道德品質,這是滲透思想教育的要求。最後是考慮哪些地方可以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怎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這是創新教育的要求,這也是課堂教學最重要的目標。
6. 七年級傳統文化《公孫丑》教案
大班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比較、討論等感受累加剪紙的特點,並初內步嘗試用這一方法剪紙龍。
容2、能運用折剪、的方法進行操作,體驗成功的快樂。
3、培養幼兒對剪紙藝術濃厚的情感。
中班活動目標:
1、通過看、折、剪的方法進行操作,從而感受紙的變化。
2、能獨立完成折及剪出自己的作品,培養幼兒的創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