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
1.進行愛護生物資源的滲透教育。愛護自然界的花草樹木,綠化自家的庭院和周圍的環境從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養花種草,嗜盆弄景,既可以慰籍精神,又可以怡情養性,更是環保的好行為。因此在教《養花》一課時可通過讓學生了解老舍先生是如何熱愛花草,精心培育花草,讓學生感受到老舍先生不但是一個有豐富文化知識的人,而且是一個具有教養,熱愛生活的人,從而引導學生認識只有熱愛生活,珍惜人生,心地善良,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的人,才愛好綠色,追求綠色環境。有無綠色意識是衡量一個人文明素質的標志之一。啟發學生像老舍那樣,熱愛花草,愛護環境,積極種花養草,參與學校的各項種養活動。
2.進行珍惜水資源,愛護江河海洋的滲透教育。從古到今,人們一直都離不開「水」這樣寶貴的東西,沒有水,就沒有生命。如今水已不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自然資源。水已越來越少。據統計,地球所擁有的水資源中,有97.5%是海水,而淡水卻僅僅只有2.5%呢!但在這些淡水資源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是不能加以利用的。目前在全球淡水資源中,農業用水佔70%、工業用水佔20%、家庭和市政用水僅只有佔10%。目前,我國有200多個城市缺水。現在不少地方已經開始重視起了「節約用水」這四個看似簡單,可是一當做起來難上加難的字了。小學語文教材中就有不少與水資源有聯系的課文。讓學生懂得珍惜水資源,節約用水,防止水體污染,養成不隨便浪費水的好習慣。
Ⅱ 多媒體環境下的小學語文教學與傳統教學相比,有哪些優勢
與普通教學相比,多媒體教學的優勢:
1.直觀性,能突破視覺的限制,多角度地觀察對象,並能夠突出要點,有助於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
2.
圖文聲像並茂,多角度調動學生的情緒、注意力和興趣。
Ⅲ 淺談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怎樣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興趣是學習之母」來,沒有興趣是學不自好的。因為有興趣,學生就會產生積極的情緒;為滿足好奇心,學生就要看、要聽、要想、要問,思維也被激活。教師精心設計教學,就是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並在成功的體驗中使學生的興趣收到保護和激勵。教師要善於通過各種手段,找准教學的切入口,誘發學生的求知慾。
Ⅳ 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環節
在識字教學中,我們要注重學生語文能力的訓練與培養,利用教材優勢給學生創造更廣闊的語言交際環境,以識字和發展語言同步為目的,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訓練。
我要說的是「開放式識字」 :
1.識字資源的開放
多途徑激趣,以愉悅的情緒識字。利用教材資源,營造愉悅識字氛圍。在教學時,我們正確認識教材作為識字載體的功能,注意以其豐富的韻味活躍氣氛,以其生動的情境調動情緒,學生就可以在愉悅的情境中輕松識字。
2.識字形式的開放
創設游戲情境,激發識字熱情。在識字教學中,根據課文特點,把識字任務制定成不同的游戲方案,激起學生的識字熱情。在編謎中教師巧妙地滲透了識字方法,學生那種愉悅的識字情感體驗得到了強化。還可以根據每課生字的特點,把兒歌、表演、畫圖等多種游戲形式引進課堂,讓學生喜歡識字。
3.識字方法的開放
盡管我們鼓勵學生個性化地識字、創造性地識字,但如果忽視了識字教學的靈魂,任由學生怎麼識記都行,那麼要想學生的識字能力有良好的發展前景就難了。因此,應重視在課堂上深入淺出地滲透一些漢字學知識,這不僅有助於學生准確地理解掌握漢字的形、義,還能讓學生充分領略我國漢字文化所蘊含的無限風光。
4.識字環境的開放
我們主要利用這三種識字環境:
(1)在家庭環境中識字。孩子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家庭度過的,家庭環境對孩子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但是在農村,家長的重視程度還不夠。我們要向家長作好宣傳工作,爭取家長的配合。如:孩子喜歡看電視,對電視中常出現的字,家長能有意識地引導孩子認一認,經常問一問,考一考;對孩子喜歡的畫報、圖書、卡片進行親子閱讀……總之,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時機教孩子識字。
(2)在社會環境中識字。引導學生在上學途中認大街上的廣告牌、牆體廣告、各個村的村名等,再憑借教材有意識地引導,促成學生在社會生活環境中識字的習慣。
(3)在學校環境中識字。學校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校園里撲面而來的校名、小學生守則、班級名、同學名、課程表、黑板報等文化設施,都是學生豐富的識字素材。教師應做個有心人,經常引導學生認認這些字,學生就會由無意識到有意識地把熟悉環境與識字認字結合起來。
5.識字評價的開放
學生的識字能力的提高是一個長期累積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識字本身是枯燥的,而對於枯燥的事物,人們的情緒總是消極和被動的。如果孩子們一味地被動識字,不僅識字的效率低,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思維的發展。這時就需要教師進行及時的評價,讓學生感受到識字帶來的樂趣。同時教師可以將學生的識字過程以成長記錄袋的評價結合起來。
Ⅳ 如何塑造好的農村小學語文教學環境
硬體設施太落後是農村小學的最大弱點,但是教學環境的改變,可以從學生入手,比如培版養他們閱讀權,朗讀的學習習慣(給他們充足的時間,和學生一起安靜的看書或者大聲的讀書),提高學習興趣之類的。(多進行課本劇表演,朗誦比賽,口語交際等等)將學習氛圍提升了,那麼教學環境也會隨之改善。
我們這里也是農村小學(完小相當於村小),就只有黑板,粉筆,教師。但現在經過一年的努力,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了。值得一試,祝你成功。
關鍵要去做,不做就沒收獲,做了不一定有收獲,但是一直堅持去做,總是有希望的。
Ⅵ 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如何滲透環保教育
要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環保行為習慣,空洞的說教是蒼白的.應該找准教材與環境教育結合的切入點,將有關環境知識有機地滲透到課堂教學中,通過入情入理的講授分析,向學生傳授基本的環境知識,強化學生的環境意識.
根據各年級各學科教學內容的不同,可以分門別類地把環境教育滲透到教學活動中去.如自然課,可以結合水土保持、自然保護、珍稀動植物保護等內容,通過養花、植草、馴養小動物、製作動植物標本,培養他們熱愛自然、關心環境的興趣.語文課,可以結合課文《只有一個地球》、《鳥的天堂》,讓學生理解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感知大自然的美好,強化環境知識的儲備,自覺形成保護環境的意識.開展環保作文競賽,讓學生分析環境污染的危害性,抒發保護環境的理想.數學活動課,可以進行「節約資源」、「綠化校園」的實踐活動,進一步加深學生的環境意識.
一、創設情景,樹立理念
要樹立綠色理念,首先就要注意創設情景、營造氣氛.如在班級宣傳欄里設置「綠色報告欄」,如,以植樹節、愛鳥周、世界無煙日等紀念性節日為契機,讓學生展開調查,參與環境保護的實踐活動,做到環保從我做起.同時,師生之間可以自主設置與研發環境保護方面的課題.
二、感知插圖,潛移默化
小學語文教材插圖多,教材插圖就是「物」,要引導學生用「心」去觀察.比如,第九冊《迷人的張家界》,介紹張家界的奇山秀水及其豐富的動植物資源,說明美麗張家界為什麼會被聯合國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在這里就可以引導學生邊欣賞課文,邊把收集到的張家界的風景圖片用多媒體投影到屏幕上,讓學生觀察:張家界「奇、野、峻、幽、秀」的景色.使學生初步形成印象然後旁敲側擊教育學生,努力環保留住美景.
三、一字一詞,見縫插針可以從一些基本字詞去引申闡發與環境聯系著的知識.比如,與「竹」有關的成語:胸有成竹、勢如破竹、罄竹難書、雨後春筍等,說明之所以有這么多有關竹的成語,是因為中國盛產竹.秦漢以前,黃河以北的地區也是盛產竹類的.古人的衣食住行便同「竹」發生了密切的關系,就有了「寧可食無肉,不可住無竹」的說法.但是現在的北方已然不復歷史上的那樣溫暖.
四、尋章摘句,歸類遷移
在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中,環境教育的課程資源可以說是無處不在.語文教師可以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多途徑搜集環境知識,多渠道地展示,用更形象優美的語言,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閱讀理解,畫龍點睛
語文學科具有形象性和貼近生活的特點,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結合課文內容滲透環境教育,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有很多語文課都是滲透環境教育的好教材,如《只有一個地球》第四自然段提到:「人類生活所需要的水資源、森林資源、生物資源、大氣資源,本來是可以不斷再生,長期給人類做貢獻的.但是因為人們隨意毀壞自然資源,不顧後果地濫用化學品,不但不能使他們再生,還造成了一系列生態災害,給人類生存帶來了嚴重威脅.」教師應該借機啟發學生牢記歷史上破壞生態環境的慘痛教訓,自覺地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告戒同學們:如果不按自然規律辦事,破壞了生態平衡,人類自身也將受到自然界的懲罰與報復.
在講授《兩只鳥蛋》中,讓孩子看到了小鳥的明天,我們看到了人類的希望———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講授課文《大瀑布的葬禮》時,教師可以用生動的語言描述出人們在塞特凱達斯瀑布舉行葬禮時的沉重氣氛,引起學生心靈的震撼,體會到作者和授課老師所要表達的情感,自然而然地萌生出保護環境的想法.
總之,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可以啟發學生,讓學生感受文人筆下優美的自然景物,理解環境與作者抒發感情之間的關系,以及環境對健康人格養成的積極作用,從而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樹立保護環境的責任感.
Ⅶ 如何在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
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而當前生態環境日趨惡劣,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已經成為人類一個緊迫的目標。當今小學生是未來社會的主人,隨著社會的發展,他們將是生態環境遭受破壞的最大受害者,又是生態環境改善的最大受益者,生態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他們未來的生存空間。小學生幼稚單純,可塑性大,是非觀念方向的影響及形成將伴隨終生,而他們對環境的認識又將決定未來的發展趨向。因此,對小學生進行環境教育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候了。但是目前小學特別是低年級沒有專門開設環保課,因此結合課堂教學,是對小學生進行環保教育最基本的途徑和渠道,尤其是小學語文新課程教材中有很多地方都蘊藏著有關環保教育的因素,只要教師選擇最佳的切入口,有的放矢地進行環境教育滲透,是一個既不加重學生負擔,又能適當提高學生環境保護意識的有效措施。使環保教育普及率達百分之百。
一、整合目標,點滴滲透
小學語文新課程教材從人的全面發展的角度出發,編入了不少有關環保題材的課文,這些課文至少包含了以下方面環境教育的內容:
1、禮贊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
自然環境是人類勞作、生息、繁衍和賴以生存的空間。煦暖的陽光、峻峭的山峰、澎湃的大海、肥沃的原野、廣袤的草原、芬芳的花草,這些壯麗的自然景觀流入到作家的筆下,成為我們進行環境教育的好題材。如:一年級上冊《四季》、《陽光》和古詩《畫》,一年級下冊《柳樹醒了》、《春雨的色彩》、《荷葉圓圓》、《夏夜多美》、《畫家鄉》、《春風吹》和古詩《春曉》、《村居》、《所見》、《小池》等。二年級上冊《秋天的圖畫》、《黃山奇石》、《北京》、《看雪》、《四季的腳步》、《秋天》和古詩《贈劉景文》《山行》等。二年級下冊《找春天》、《筍芽兒》、《日月潭》、《葡萄溝》、《雷雨》、《北京亮起來了》和古詩《草》《宿新市徐公店》、《望廬山瀑布》、《絕句》等。這些課文不但使學生得到了美的享受,更是學生產生了護美的慾望。
2、謳歌人與自然的和諧:
人類作為自然界的生物,與自然界其它生物物種共同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不僅是人類的家,同樣也是大自然的家。人與自然應該建立一種相互協調、和諧相處的關系。如一年級上冊《爺爺和小樹》、《雪地里的小畫家》,一年級下冊《鄧小平爺爺植樹》、《松鼠和松果》。二年級上冊《小柳樹和小棗樹》、《「紅領巾」真好》、《清澈的湖水》、《父親和鳥》。二年級下冊《小鹿的玫瑰花》等這些課文通過滲透環境教育,提高學生對自然的正確認識,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自覺保護環境的意識。
3、敲響環保警鍾,呼喚環境保護:
地球本來是美麗的,但是由於人類的破壞,現在地球已經是「百孔千瘡」了,所以大自然向我們敲響了警鍾。因此,作為在地球上生存的任何一員,我們每個人都有權利、義務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如一年級上冊《小熊住山洞》,一年級下冊《美麗的小路》、《失物招領》、《松鼠和松果》,二年級上冊《「紅領巾」真好》、《清澈的湖水》,二年級下冊《泉水》。這些課文都是對學生進行這方面教育的好素材。
為此,教師在挖掘教材時一旦發現教材內容中蘊藏著有關環保教育的因素,有針對性地確定環境教育的目標,在制訂教學目標時,先多一分環保之心,把它融進教學目標中。目標明確就能使教師自始至終給學生以滿堂的期待,上課時選擇最佳的切入口,有的放矢地進行環保滲透,抓住課堂的點點滴滴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二、創設情境,情感體驗
兒童的心理情感偏向力大,幼稚的心靈純潔無瑕,在每天生活的自然環境中一草一木都會引發他們無窮的遐想,富於它們鮮活的生命。他們是自然環境的觀察者,他們思維敏銳,感情脆弱,善於發現周圍環境小小的變化。就這些小小的變化,常常會引發他們內心的振動,經久不息。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時間情感領域的可塑性最大,是他們形成觀念養成習慣的最佳時期,在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善於針對小學生的情感特徵結合環境教育,創設情境激發學生。
1、激發美感:
小學語文新課程教材中禮贊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課文、謳歌人與自然的和諧的課文,甚至敲響環保警鍾、呼喚環境保護的課文,很多教材無論是課文內容還是課文插圖都編得非常地美,教師就應創設一定的情境,帶學生進入如詩如畫的大自然,使兒童的心靈獲得美的感受,從而激發出他們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情感。如二年級上冊《清澈的湖水》一課,當播放課件出現「一隻遊船在湖面上行駛,船頭兩側捲起白色的浪花,船尾拖著一條長長的波紋。一個小姑娘穿著紅衣服坐在船頭,她在欣賞兩岸的風景。那邊的山石像一隻正要跳起的青蛙,這邊的山石像一隻正要展翅欲飛的雄鷹,半山腰的石兔、石龜,好像正在賽跑。湖水像一面鏡子,映出了藍天、白雲,還有變幻的山巒。」學生們都看得入了神,完全被美麗的景象吸引住了。這時再讓學生說「你看到了什麼?你有什麼想法?」學生都說得很好:「湖水真清啊,真像一面鏡子,美麗的景色倒映在湖裡太美了。」「這里的山石真有趣,真想去摸一摸。」「這里的景色太漂亮了,我也想去看看。」「我被迷住了。」……然後讓學生來美美地讀一讀,學生讀得可輕柔了,讀得如痴如醉。此時教師用溫柔的話語說「小朋友們,面對這么美的環境,大家忍心去破壞它嗎?」學生們異口同聲地說「不會」。教師用激情的話語說「小朋友們,那作為二十一世紀的小主人,我們應該怎麼做?」學生們紛紛舉手,踴躍發言「我們要保護它」「我們不能往湖裡扔東西」……能讓兒童獲得美感的事物、環境,他們又怎麼捨得他人破壞呢?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化動為靜、化靜為動,挖掘教材內容中美的現象,使兒童對之如痴如醉,環境教育才會取得滿意的效果。
2、激發危機感:
所謂危機感是在學生明辨真理的基礎上的一種內心需求,它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愛憎心理。兒童在教學活動中的危機感,能促進兒童把自己的認識付諸於行動,表現出他們的一種抗爭心理。環境教育在語文學科中的滲透可充分利用兒童未來的主人熱愛自然,不容使之遭到破壞的心理,激發他們的危機感,往往會取得較好的效果。如一年級下冊《美麗的小路》,當播放課件出現「小路上堆積了許多垃圾,蒼蠅在小路上嗡嗡地飛來飛去,美麗的小路不見了。」學生的表情充滿了厭惡感,再讓學生匯報課前調查結果「我們周圍的垃圾是從哪裡來的?」,然後教師把自己收集到的資料展示給學生看,當學生看到一張張垃圾圖片,都露出厭惡的表情,此時教師讓學生談感受「你看到這些圖片想說什麼?」學生說「這些垃圾太臟了」「臟死了」……這時,教師再跟學生講垃圾對我們人類的危害,以生動鮮明的事例讓兒童產生危機感,使保護環境變成兒童自身的需要,「我們應該怎麼做?」讓他們意識到未來的主人應擁有美好的家園,美好的家園來自對環境的保護,從而投身於環境保護的活動中去。
三、淺入深出,注重意識
由於低年級兒童的年齡特點,長篇大論的空洞說教收效甚微,我們在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中倡導的環境教育是淺顯的,學生力所能及的,重點是環境意識的滲透。因此,在兩者結合時,要適當地掌握小學環境教育的度,要淺入深出,要選擇最佳的切入口,有的放矢地進行環保滲透,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如在教學一年級上冊《爺爺和小樹》時,先引導學生觀察課文插圖(爺爺為小做穿衣服)說話:爺爺在做什麼?為什麼這么做?啟發學生想像:這時候,小樹的心情怎樣?如果你是小樹,會對爺爺說什麼呢?朗讀體會,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爺爺愛護小樹的行為的感染,從小養成愛護花草樹木的意識。再引導學生觀察課文插圖(枝繁葉茂的小樹):這是什麼季節,小樹有什麼變化?過渡討論:小樹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使學生體會到小樹因為有了爺爺的關心和愛護,才長得這么粗壯茂盛。然後再看圖(爺爺在樹下乘涼),想像爺爺的心情,想像爺爺和小樹之間的對話,使學生感悟人與樹之間的和諧關系。再通過朗讀,從而使學生深切地懂得樹木是人類的朋友,人人都要愛護它。最後擴展活動,宣傳環保:1、課件出示小樹遇到長蟲、乾旱、缺乏養料、有人傷害等畫面。我們應該怎樣幫助小樹?2、讓學生交流課前收集的有關「樹木為人類做貢獻」的資料。使學生明白:人類愛護樹木,樹木回報人類。環境保護教育與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結合,應結合學生的知識程度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環境意識的滲透是一點一滴積累的過程,注重意識的滲透使環境教育潛移默化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達到淺入深出的功效。
四、著重實踐,活動深化
好動是孩子的天性,更是低年級學生的天性,學生在活動中最容易接受知識受到教育,因此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也是讓學生進一步明確環保重要性迫切性,實踐環保行動的有效手段之一。比如學習《鄧小平爺爺植樹》一課後,讓學生也學鄧小平爺爺在學校或在家裡或在路邊種一棵樹、一棵苗。比如學習了《美麗的小路》一課後,結合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我身邊的垃圾》使學生了解垃圾的危害,增強環保意識。在春遊之前學習《失物招領》,談談春遊我們應該怎麼做,在春遊中學生就能多一份環保之心,做到不丟垃圾,看到垃圾能主動撿起來。學習了《「紅領巾」真好》一課後,學習課文里的小朋友做一塊愛護小鳥、小草或小花宣傳板。通過開展各種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增強環保意識,豐富環保知識,落實環保行動。
小學語文新課程學科中滲透環境教育是一個全新的課題,也是新世紀環境問題對教育的挑戰,同時又賦予小學語文教育嶄新的內容。只要我們在平時的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中強化環境教育的意識,遵循語文教學的規律,整合目標,找准環境教育的滲透點,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得到情感體驗,滲透時淺入深出,注重培養學生環保意識,課外著重實踐,活動深化環保意識,付之行動。這樣,我們就一定能培養出一代具有環保意識的合格公民。
Ⅷ 淺談如何對小學語文課程進行整合
當前,由於現代教育技術的不斷發展,所帶來的不僅僅是教學手段的變化,同時它也帶來了教育內容、教學組織新式及課堂教學中師生關系的變化。小學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它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它是一門極富情感、極具個性、極易激發想像和創造思維的學科。它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方面有獨特的作用」。因此,如果能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開辟出一些培養其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徑,勢必會帶來小學語文教學的一些新的變化。本文針對網路語文教學實驗中出現的若干問題從教學環境、課件設計、情感教育、教師職能轉變等方面進行了探討,並設計了相關的實行方案。
一、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方式的整合,為學生營造寬松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學會學習」已經成為一個具有鮮明時代特徵的世界性口號。傳統的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的「講授式」教學方式,課堂氣氛沉悶,學生自主學習空間萎縮,缺乏活力。教出來的學生就好比算盤珠子,撥一撥,動一動,原本聰靈的個性必被扼殺。這樣的學生怎能適應信息化、數字化的時代,怎能成為時代的弄潮兒?作為創新教學的嘗試,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教學中摒棄了傳統教學方式。在網路環境下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以參與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所以我們有意識地讓學生自己去查閱資料或進行社會調查,將語文知識從空間和時間上向課外延伸,不僅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了課余知識,並且培養學生求得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小學語文《鯨》的教學時,我根據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分析、處理、補充,並以網頁的形式呈現給學生。上課時,學生提出了學習過程中遇到的不能解決的問題,在我的引導下,利用教師提供的資料和自己上網查找信息,進行個別化和小組合作相結合的學習方式,不僅輕輕鬆鬆地完成了本課的教學任務,而且對鯨的一些其它知識了解了很多。眾多教育者提出:一個良好的寬松的學習環境必將會給學生創新意識的激發帶來很大的幫助。斯坦福大學校長卡斯帕爾教授在談到斯坦福和矽谷的成功時,認為寬松自由的學習環境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因素。這一要求的提出奠定了信息技術的學科運用價值。
1、聆聽音樂,營造優美的學習環境。每堂課一上課,學生的思想都會由下課時地鬆弛變為上課時的緊張,這從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創新意識的萌發。為此,我們在上課前播放一段韻律優美的輕音樂。優美的樂曲調節了課堂里的氣氛,改變了教室里緊張的學習環境。學生通過聽音樂放鬆了神情,活躍了思緒,創新意識也就自然而然地得以正常發揮。
2、展示圖片,營造民主的學習環境。不同的圖片會給不同的學生帶來不同的視覺效果,引起學生不同的情緒變化,而不同的情緒變化正是激發學生創新意識的基礎。我們可以在課堂中充分發揮教學投影片的視覺效果,通過展示與課文內容相聯系的不同投影片,放手讓學生自由觀察,民主討論,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為學生創新意識的激發營造一個民主的學習環境。
3、播放動畫,營造自由的學習環境。動畫片是小學生的喜好。讓學生對動畫片中的內容進行討論,學生更是一個比一個發言積極。針對學生的這個特點,利用現行小學語文教科書中所配備的動畫素材,引導學生觀察,各抒己見,必將會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在自由的學習環境中得以最大程度的體現。我們將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引向信息技術和學科有效課程整合的網路信息領域,教師在設計和表現課堂時,要按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對象,精心安排、設置情景、充分考慮增強教學的吸引力,運用聲像媒體使文字型、抽象型的內容生動地、具體地、形象地表現出來,從而激發學生興趣和求知慾。這種教學將會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特點,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挖掘每個人的潛能,張揚學生的個性特徵。
二、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的整合,展示不同的學習內容,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
現行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內容的選擇貼近兒童生活,符合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趨向社會發展需要,洋溢著現實的生活氣息,不僅能夠使學生體會到所學的內容與自己接觸的問題息息相關,而且能夠大大調動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但人無完人,書亦無完書。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中,還出現一些離生活現實、離這個時代比較遠的信息,而利用網路教學就能彌補此中不足。例如蘇教版的小學語文第五冊中《石頭書》這一課,「化石」、「煤炭」的形成,以及地殼的運動,離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生活實際都比較遠,在教學中,我們通過學生上網查詢資料,藉助信息技術,解決無法跨越的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把千萬年的漫長時間變化縮短至幾分、幾秒展現在學生面前;把有趣、復雜的化石、煤炭形成過程、復雜的地殼運動具體、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不僅讓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還讓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科學知識。就小學語文而言,由於其涉及的內容涵蓋面廣、包容量大,因此這就要求學生在思維上能夠不固於原有的定勢,善於變換角度地靈活地去思考,能深刻的高水平地掌握知識,並把這些知識廣泛地遷移到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使學習活動順利完成。為了能夠幫助學生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在教學中可以採取以下一些方法:
1、錄音播放。《月光曲》這課內容源自於一首優美的鋼琴曲。為了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我們在上課前可以先藉助錄音機把鋼琴曲播放給學生聽,讓學生一邊聽一邊思考:你從中聽出了什麼?聽後你有什麼想法?你對這首鋼琴曲的哪個地方感受最深?為什麼?由於學生對課文內容還不甚了解,自己的頭腦中沒有形成一定的思維定勢,因而他們在回答時就不會受局限,自己想怎麼說就怎麼說,從而促使自己的創新思維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2、錄像再現。如教《黃繼光》一課的重點段落,學生提問:「在怎樣的情況下,『黃繼光突然站起來?』」「怎樣的情況下,『黃繼光又站起來了?』」此時,學生心理發展出現了憤悱,我播放錄像《黃繼光》中部隊攻佔597·9高地的部分場面。那機槍聲、大炮聲、手榴彈的爆炸聲連成一片,學生彷彿置身在炮火連天,硝煙彌漫的戰場上,黃繼光奮不顧身地靠近敵人的火力點,最後用自已的胸膛堵住敵人槍口等情景歷歷在目。在這一形象感知的基礎上,學生排除了思維障礙,在情感上與作者產生強烈的共鳴,激發了學生的思維興趣。這時,教師再讓學生答題,他們一改過去照本宣科的現象,而是用自已的創造性語言回答得有聲有色。
3、網路下載。《蝙蝠和雷達》是一篇科學小品文。什麼是雷達,雷達的作用是什麼,它是怎樣工作的,小學生很難有個清晰的認識,因此學生的創新思維就很難得到發展。解決這些問題並不難,打開計算機,進入相關的網站,找到這些內容下載下來,一看便明。問題解決了,其他的內容也就迎刃而解了。我們正是利用了信息資源、現代化手段來跨越時空的界限。將信息技術融合到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入時代活水,與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相結合,使學生的知識更加豐富多彩,更具有時代氣息、更貼近生活和現代科技。
三、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空間的整合,改變不同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把「語文綜合性學習」納入語文課程體系結構之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以語文學科為依託,注重語文學科與其它學科、學生生活、社會生活之間的整體聯系。其最終目的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我認為,要提高學生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效率,必須把握有效的教學策略。利用網路環境來進行語文教學,可以體現語文教學的開放性,豐富性。如在二年級下期語文教材中有《月食》一文,平時老師按常規教學,學生總是難以理解,似懂非懂,效果不佳。後來調用計算機多媒體課件,通過動畫的形式生動形象地再現月食這一天文現象,學生通過看微縮的太陽系運動,便很快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真所謂「此時無聲勝有聲」。
又如在《特殊的葬禮》教學中,設計者就提供了三個可發散延伸的空間,一是為什麼這次葬禮是特殊的。通過鏈接相關網站,學生們了解了為什麼總統要為這條瀑布舉行葬禮。二是關於現在我們周圍的環境,特別是水源的污染,能夠引起學生對生態平衡的警醒與深思;三是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文章,為學生提供比較鑒別的內容,提高學生的文學欣賞和文學評價能力,加強對學生語文素養的熏陶。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它已不再是掌握更多更深的知識,而是迅速更新知識的能力,是在更新知識和利用新知識的過程中體現的創新意識,表現的創新能力。而創新能力培養的主陣地是課堂教學。課堂教學要能夠做到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採取藉助現代教育技術改變課堂教學手段,使課堂教學充滿情趣、充滿樂趣、充滿活力的方法,不失為一種較好的選擇。
1、實物演示。寫入小學語文課本內容中的許多物體,孩子們都沒有親眼見過。究竟這個物體是什麼樣子,是不是像書中所寫的,孩子們一概不知,如琥珀。這很不利於孩子們的創新能力的培養。但這個物體在我們現實生活中還是能見到的,為此教師可以在上課前准備幾塊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的琥珀,上課時利用實物投影儀分別演示給學生看。由於是實物,他們看的興趣就會很濃,看的時候就會很認真很細心;他們就會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提出許多自己認為還不明白的問題,然後通過詢問查找討論,搞懂了,弄清了,自己的創新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加強。
2、摹擬試驗。許多事情,如果不通過自己的親身試驗,其中道理永遠都不會明白。例如《畫楊桃》,同是一個楊桃,它能被畫成不同的形狀。其原因是每個學生所坐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楊桃的形狀就不一樣。老師在上這一課時,單憑講學生是不會輕易理解的。我們不妨換一種方法,把一個楊桃通過實物投影儀展現在屏幕上,讓學生試著自己也去畫一畫,然後再變換位置看。這樣一畫一換,雖然學生僅僅是動動手動動腿,但他們在動的過程中已經是鍛煉了自己的一種創新能力。
3、虛擬假設。在小學語文課本中,許多文章的主人公結局都是極具有懸念性的。如果能對這些主人公後面的故事進行一番虛擬假設,勢必會對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起到一定的幫助。如《凡卡》《窮人》《賣火柴的小女孩》等,他們後面的故事會怎樣發展呢?我們可以把這些文章的圖片通過剪輯整理合並在一個地方,讓學生自己選擇其中的一個人物,把它後面的故事虛構成一段文字講給同學們聽。此舉一方面是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是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一次綜合考驗。
信息技術是教學手段,是學習工具。我國政府認為:「推進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鼓勵在其他學科的教學中廣泛運用信息技術手段,並把信息技術教育融合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各地要積極創造條件,逐步實現多媒體教學進入每一間教室,積極探索信息技術教育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是信息技術教育發展中應特別重視的問題。」這一論斷也證明了,當前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目標,是建立在運用信息技術手段促進教與學的改革基礎之上。人類已進入信息時代,以網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不斷發展,正在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生產、學習和工作方式。「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是我國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觀點,它要求教師能從自己的學科教學過程中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術幫助自己的教學,把信息技術融入到課程教學中,也就是指教師在課程教學過程中能把信息資源、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共同完成課程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對這種「整合」教學方式的研究和實施將會對小學生探究性學習、創造性的發揮、綜合實踐能力的提高創設良好的基礎,使小學語文教學朝著特色、個性的教學方向發展。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去運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還需要從事小學語文教學的工作者們作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信息技術與課程的融合,必將對教育的發展起到助推器的作用,定會使我國的教育事業欣欣向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