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大全 > 幼兒園集體教學觀察

幼兒園集體教學觀察

發布時間:2021-01-16 05:21:49

1. 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的有效性有什麼見解

在目前幼兒園普遍存在較大班額的現實背景下,集體教學在幼兒園教學活動中仍佔一定的地位,也是我國幼兒園較為普遍的一種教學形式,確保教學的有效性是所有幼兒教育工作者的目標,也是當前幼兒教育面臨的難題。在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中,既要關注幼兒的學習興趣,又要關注幼兒的現有水平;既要重視幼兒知識技能的掌握,又要重視幼兒的情感體驗;既要重視教師的教法,又要重視幼兒的學法。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就表現為幼兒在活動的過程中是否得到了發展。那麼,在幼兒園我們又怎樣確保活動的有效進行,確保孩子得到進步和發展呢?根據本人的從教經驗來思考,我認為從以下幾個方面值得考慮: 關鍵詞: 幼兒園 集體教學 有效性 一、選擇好教材,保證集體教學活動的有效性 由於幼兒園的課程具有啟蒙性、整合性、開放性的特點,因此,教師對教材的選擇有充分的自主權。而教材的好壞是保證集體教學活動有效性的前提。一套好的教材,首先應該考慮它的科學性,給幼兒的信息是否正確,是否科學;其次要考慮它是否具有教育意義,能讓幼兒懂得什麼道理,培養幼兒什麼品質;第三,要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原有基礎,即選用的教材是否能被幼兒接受,跟幼兒的年齡特點有多大差異;第四,要考慮幼兒的興趣需要,關注選用的教材能不能吸引幼兒,讓幼兒有興趣地學。教材的選用只有考慮了本身的科學性、教育性、幼兒的年齡特點以及興趣點,才會激發幼兒的求知慾望,才會集中幼兒的注意力。因此,選擇好的教材是確保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有效性的前提。 二、制訂適切的目標,實現集體教學活動的有效性 選擇了一套好的教材後,教師便要結合教材內容制訂適切的教學目標。適切的教學目標是實現集體教學活動有效性的基礎。在制訂目標時,教師要考慮目標的全面性、適切性和操作性。全面性是指自然地滲透和涵蓋知識與技能、習慣與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維度。適切性指的是要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班級實際,既聯系幼兒的已有經驗又得具有一定的挑戰性。操作性則是指活動目標要具體明確,突出對幼兒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在目標的表述上,教師應以幼兒的角度出發,使用「體驗」「感受」「嘗試」「探索」等詞彙。如:「有趣的想像旅行」的活動目標是感受大自然的奇景,進行大膽想像,創造性地表現想像旅行的情景;藉助音樂的旋律變化,嘗試用簡單的線條、圖形大膽的表現自己的想像,並用油水分離的方法展現出來;在想像、創作、展現過程中,體驗美術的樂趣。這樣的目標具體明確、操作性強,表述清楚。而有的目標就顯得比較空洞。如: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想像力,提高感受力、表現力等,這些可能是教學的中、長期目標,而不是一個活動就能實現的。 三、把握環節的設計,確保集體教學活動的有效性 一個有效的集體教學活動,除了選材好、目標適切之外,教學環節的合理設計是關鍵。對此,我認為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激發興趣、引發問題、喚醒守望、注重體驗、尊重差異、關注全體」這六個環節。 首先,要集中幼兒的注意力,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如:形象生動的手偶、色彩鮮艷的教具、多媒體課件等。根據幼兒注意力的特徵,把最重要的內容安排在上課後5分鍾~15分鍾這個時段;其次,要根據幼兒思維的特點,使教學的內容由易到難、具體形象、生動有趣;再次,根據幼兒學習的特點,調動幼兒的多種感官,創設環境、提供材料讓幼兒親身參與,親自體驗,還要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動靜交替,又要考慮幼兒個性發展的特點,安排有層次性、挑戰性的內容,既尊重差異,又關注全體。盡可能地讓每個幼兒都能在活動中獲得成功感,得到心靈上、情感上的震撼。 四、設計恰當的問題,落實集體教學活動的有效性 在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的提問很關鍵,好的問題設計能夠 有效地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能夠引起幼兒的思考、探索,能把活動引向深入。教師提問得當,對幼兒自我價值感的建立具有一定的影響。為此,教師設計恰當的問題是落實集體教學活動有效性的重點,教師提問的策略,看似簡單的環節,其實卻暗含著深厚的指導和教學作用。所以,教師要努力探索和掌握提問的技巧,克服無目的的、支離破碎的「滿堂問」,以達到啟迪幼兒思維,發展幼兒能力的目的。首先,提問的語言有吸引力,能激發幼兒的興趣。其次,根據不同幼兒的特點,選擇恰當的提問方式。教師的提問通常面對的是所有的孩子,但每個孩子的能力不同,理解水平不同,個性不同,所以有些問題對於某些孩子來說可能過於簡單,而對另一些孩子來說可能過於復雜。另外,教師也不可能讓每一個幼兒回答每一個問題,因此,針對幼兒的個體差異,教師要准確把握幼兒特點來選擇恰當的提問方式,使每個幼兒都樂於主動的回答問題,積極參與到活動中。如:針對謹慎、顧慮多,反復思量後才作答的幼兒,我們要採取先鼓勵,後提問的方法;針對活動中積極主動、有問必答的幼兒,我們除了加大問題難度以外,還請她們深入思考,做總結性發言;針對膽怯不願當眾表達的幼兒,我們應適當降低問題難度,幫他們建立自信,並想辦法多設計討論環節,使這樣的孩子也能暢所欲言。 那麼,到底怎樣設計問題呢?首先,要考慮問題與活動主題的聯系性。如:「我要上小學」這個活動中,問「幼兒園與小學到底有什麼不一樣?」孩子們緊扣主題展開討論,列舉了許多方面的差異,對小學生有了一定的了解。 其次,教師要考慮問題的適宜性,即幼兒能否回答這些問題,是否適合回答這些問題。對幼兒的提問,要從幼兒已有的親身體驗出發,使幼兒在對問題的思考時,能結合自己的經驗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認知。如:你喜歡去哪玩?為什麼?孩子有自己親身的體驗,會說出許多喜歡的理由。 第三,設計的問題要注重開放性和挑戰性。如「你認為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你喜歡誰,為什麼?」「誰的方法好?假如是你,你會怎麼辦?」等等。教師提出的問題能否引發幼兒的思考,激發幼兒的探索行為,這直接關繫到能否順利地進一步推進或延伸教學活動,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帶有開放性和挑戰性的問題能提高幼兒的思考深度,讓幼兒在自身原有的經驗之上去發現一些新的問題,探索新的知識。否則,幼兒的認知就得不到發展。 第四,設計的問題要有層次性。幼兒的發展水平是不同的。幼兒個體性的差異要求教師的問題也帶有一定的層次性。如:難度大、較靈活的問題,可請能力較強的幼兒回答;基礎性、綜合性的問題,可請中等能力的幼兒回答;比較簡單的問題,請能力相對較弱的幼兒回答。這樣可以幫助幼兒建立自信,提高學習興趣。 另外,在整個活動的進程中,教師還要留給幼兒提問的時間與機會。一個活動中不應只有「教師問,幼兒答」,也可採用「幼兒問,教師答」「幼兒問,幼兒答」等方式,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幼兒的問題意識,也可訓練幼兒的思維方式,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有效的集體教學活動提問就是有效的教,教師應樹立「為促進幼兒思考而提問」的觀念,對同一個問題,教師可以從怎樣更好地促進幼兒思維發展和語言表達這兩個角度出發,精心選擇恰當的提問方式。此外,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努力培養自己的應變能力,努力汲取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系統學習現代化生成課程、支架教學等教學理論,以便在教學中能夠靈活地運用,使教學更具彈性。並且,教師在設計問題和選取提問方式的時候,應盡量考慮幼兒能出現的各種反應,以及具體的應對措施,只有這樣才能使提問更具有效性。 五、採取有效的回應,保證集體教學

2. 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中存在哪些教學活動細節

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是目前我國幼兒園中普遍採用的一種活動類型,而且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都會是一種不可替代的活動類型。因其普遍,故而存在的問題較多,表現在教學活動的重要環節——活動設計領域更為明顯。
由於集體教學活動特有的計劃性、目標性、系統性、組織性、指導性等特點,需要事先加以規劃,教師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實質上就是將實際教學活動的每個環節、每個步驟在教師頭腦中預演的過程,而合理的教學設計是集體教學活動成功完成的首要保證。
教學設計專家格斯塔弗森(K.L.Gustafson)指出,「教學設計」這一術語被用於描述分析教學內容、確定教學方法、指導實驗和修改以及評定學習的整個過程。國有學者認為:「教學設計就是為了達到一定的教學目的,對教什麼(課程、內容等)和怎麼教(組織、方法、傳媒的使用等)進行設計。」盡管學界對教學設計概念界定不同,但教學設計的過程實際上就是為教學活動制定藍圖的過程,使教師通過教學設計,對將要進行的教學活動基本過程有一大致把握,以保證教學活動的順利實施。
教學設計主要包含四個基本要素:教學所要達到的預期目標是什麼(教學目標)?為達到預期目標,應該選擇怎樣的知識經驗(教學內容)?如何組織有效的教學(教學策略、教學媒體)?如何獲取必要的反饋信息(教學評價)?這四個基本要素從根本上規定了教學設計的基本框架,無論在何種范圍內進行教學設計,教學設計者都應當綜合考慮這四個基本要素,否則,所形成的教學設計方案將是不全面和不完整的。根據教學設計的含義及教學設計的四個要素,分析幼兒園教學活動設計,我們不難發現,主要問題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教育活動目標空泛、含糊、缺乏可操作性
例1 :大班科學活動——洋芋寶寶。
活動目標:
1.師生共同創設環境,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
2.鼓勵幼兒大膽提出與洋芋有關的問題.並能用較連貫的語言表達自己對洋芋的了情況。
3.在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培養幼兒對科學活動的態度、實踐能力及創新精神。
上例中的目標1和目標3過於籠統,不夠具體,形同虛設,很難通過一次活動完成這樣空泛而缺乏操作性的目標,而這種狀況常常會造成幼兒學習的無目的性、教師指導的盲目性和缺乏針對性。
有些教師還將活動目標與活動建議及活動過程混為一談,活動目標與活動內容混為一談。教學目標設計是對教學活動預期所要達到的結果的規劃,它是教學設計的重要環節。一個規范、明確的行為目標的表述,應當包含:行為主體,指學習者,因為行為目標描述的是兒童的行為,而不是教師的行為;行為動詞,用以描述兒童所形成的可觀察、可測量的具體行為:情境或條件——指影響兒童產生學習結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圍,主要說明兒童在何種情境下完成操作;表現水平或標准——指兒童對目標所達到的最低表現水準,用以評量學習表現或學習結果所達到的程度。
那麼,如何陳述教學目標才是明確的呢?怎樣才能實現教學目標的明確化呢?第一,教學目標要盡量用可觀察的行為來陳述,使教學目標具有可操作性;第二,教學目標的陳述要反映兒童行為的變化,陳述兒童的學習結果;第三,教學目標的陳述應有利於考慮如何對教學的結果進行科學的測量與評價。因此,例1的目標可修改為:
1.通過品嘗、製作小動物或各種造型活動,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
2.鼓勵幼兒積極、大膽地講話,並能用較連貫的語言說出洋芋的味道、特點等;
3.通過操作活動,引導幼兒感受家鄉的美好和勞動的快樂,培養幼兒熱愛家鄉、熱愛勞動的情感。
二、選擇活動內容時忽視幼兒年齡特點,忽視本地區、本園、本班幼兒的特點,內容忽難忽易
教學內容設計是教師認真分析教材、合理選擇和組織教學內容以及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的表達或呈現的過程。它是教學設計最為關鍵的環節,是教學設計的主體部分,其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教學活動的成敗。什麼樣的教學內容才能夠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呢?對這類問題的考慮,涉及到「工具理性」問題。工具理性指反映在計算、測量、組織、預測等技術行為中的認識能力,其目的在於追求行動的「效率」和功利的最大化。教師應藉助於工具理性對教學中介進行質疑和反思,這種質疑和反思應體現在:已選擇的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之間有何關系?如何理解、組織和呈現選定的內容?就某內容而言,何種方法最有效?對幼兒而言,究竟如何學習才能獲得最有益的發展?因此,在選擇活動內容時,應注意:
1.選擇適宜、恰當的內容,與目標無關或關系不大的內容應該刪除。
在大班科學活動「家鄉的黃河」中,其主要目標是:幫助幼兒了解「黃河」是我國的第二大河及發源地,黃河自蘭州穿城而過;通過游覽、了解蘭州四十里黃河風情線,培養幼兒熱愛家鄉的情感;知道黃河與我們人類的生存息息相關,必須保護它們,培養幼兒初步的環保意識。教師將認識長江作為了引入部分的重要內容,所佔活動時間較多,但它與活動目標關系不大,而且內容抽象,幼兒不易理解,因此,可從文中刪去,作為附錄,放在全文結束處,供教師酌情參考使用。
2.所選內容應考慮幼兒年齡特點,在兒童的最近發展區內,即以兒童的心理發展水平為基礎,又有發展的空間。
在大班科學活動「宇宙英雄奧特曼」中,教師計劃告訴幼兒,「怪獸是一種叫鹼的物質構成的,它是透明的沒有顏色,但是有一種東西就能把它找出來,它的名字叫酚酞試劑,因為鹼遇到酚酞就會變成紅色,所以小朋友就能看到怪獸了。那麼什麼東西能消滅怪獸呢?是一種叫做『酸』的溶液,因為酸能將鹼中和掉。」酸鹼中和是初中化學中的重要基礎知識,它涉及到相對復雜的物質結構變化與化學反應機制,設計者所表達的內容顯然超出了幼兒的經驗范圍,幼兒既難於理解酸鹼中和這種化學變化的道理,而這一內容也無益於兒童認知的發展。
3.所選內容應與幼兒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連,既具有適度的新穎性,又要避免脫離幼兒的實際生活經驗,應著重於幼兒身邊的科學。
下面這一活動設計就比較成功地將幼兒生活經驗與教學活動結合在了一起。
例2: 大班科學活動——物體膨脹真奇妙
設計意圖:我們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物體遇熱、遏冷或遇水發生膨脹現象,為了讓孩子們通過實驗初步了解這種現象並簡單了解其原理,提高幼兒對事物的觀察和探究能力,特設計此活動。
活動目標:
1.幼兒通過觀察探究,感知物體膨脹現象,初步了解物體膨脹的條件。
2.引導幼兒體會事物的變化與變化的有趣。
活動准備(略)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略)
二、基本部分
(一)觀察和發現物體遇熱膨脹的現象
1.看一看:教師現場炸油條,請幼兒觀察油條的變化,並說說為什麼會發生這種現象?
2.嘗一嘗:現場做爆米花並讓幼兒品嘗,感受其變化的秘密。
3.比一比:玉米和剛吃的爆米花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4.做一做:教師出示癟的乒乓球,讓幼兒想辦法讓其鼓起來,說說為什麼?
(二)觀察和發現物體遇冷膨脹的現象
1.出示經過冷凍的裂縫的瓶子讓幼兒觀察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
2.說一說還有哪些物體遇冷會發生這種現象?
(三)觀察和發現物體遇水膨脹的現象。
1.幼兒桌上分別放盛有大小一樣的腐竹、銀耳、餅乾等的盤子,請幼兒分別把其中的一個放在水裡浸泡,觀察發生了什麼變化?
2.取出水裡浸泡過的大豆和沒有浸泡過的大豆,引導幼兒觀察二者有什麼不同?為什麼?
3.引導幼兒觀察剛浸泡過的腐竹、銀耳、餅干……結合剛才觀察大豆的情況,用自己的語言試著解釋。
4.幼兒取一些茶葉,泡一杯茶一邊品茶一邊說說茶葉的變化。
(四)游戲:有趣的蝦片(略)
三、結束部分
說說哪些物體膨脹的現象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方便?哪些物體膨脹的現象會影響我們的生活?
三、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單一,忽視領域間的滲透
具體來說,這一問題表現為注重形式上的新穎而忽視內容本身的有機聯系,仍然注重教師的教及其控製作用的發揮,忽視幼兒是通過「做」而不是「聽」來學科學,知識傳遞的痕跡較重。
例3 :中班數學活動設計——「有趣的數字」。
1.老師出示數字形象畫冊,請幼兒仔細觀察,大膽想像,依次認讀數字,加深對0―9數字的認識。
2.根據畫冊,幼兒學習《數字歌》。
1像鉛筆細又長,2像小鴨水上游,
3像耳朵聽聲音,4像小旗迎風飄,
5像秤鉤來賣菜,6像哨子吹一吹,
7像鋤頭除除草,8像娃娃摔不倒,
9像水瓢來盛水,0像雞蛋做蛋糕。
3.游戲活動。
游戲一:數字藏在哪裡?
教師出示圖片,引導幼兒仔細觀察,找出0——9數字分別藏在哪些動物身上。
游戲二:「找數字」。
依次出示難易不同的兩張圖畫,找出圖畫中的動物是由哪些數字組合成的。
4.操作活動。
教師:除了剛才小朋友們看到的圖片,我還帶來了許多動物圖片,放在桌上的籃子里,請你們取出一張自己喜歡的圖片。
這個活動設計者最初的意圖是「根據中班幼兒思維特點,以培養幼兒對數學學習的興趣為主,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引導幼兒認識數字,記憶數字形象。將單調的數字與生活中的物體,簡筆畫造型巧妙結合在一起,使孩子們學得輕松、有趣」。但在設計過程中教師缺乏對中班幼兒學習特點的了解,忽視了為幼兒創造主動探索與主動學習的環境,過分強調形式的變化,沒有把對數字的認識融於幼兒的日常生活中,所謂的「游戲」也僅僅是幼兒在教師控制下的練習活動,教師教的痕跡較重,很難看得出孩子們會學得「輕松、有趣」。相反,在這種充溢著典型的小學化、成人化特點的教學環境中,我們對幼兒能否「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深表懷疑,「幫助每個兒童在原有經驗的基礎上獲得新經驗、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新發展」更只能是空中樓閣。
四、不注重科學活動過程中的提問設計,封閉型提問及無效提問較多
在集體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主要依靠提出問題來引導幼兒探索,因此,提問的設計非常重要。一般而言,提問應以開放性問題為主,能指向幼兒的操作、探索與思考,引發幼兒自由的表達、發現與創造。
例如,中班科學教育活動「驢子過河」的部分提問:驢子第一次馱的是什麼東西過河?驢子不小心掉進河裡,發現身上的鹽袋子怎麼了?驢子第二次馱的是什麼東西過河?當驢子馱著棉花摔在河裡時,發現裝棉花的袋子是不是同樣也輕了呢?設計者採用層層遞進的提問方式,引導幼兒逐步地理解了故事內容,發現了驢子心中的疑惑,從而帶著問題進行實驗,通過操作活動驗證先前的結論。
雖然《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頒布之後,我們已確立了新的兒童觀、教育觀、教師觀、知識觀,但如何在具體的教育教學活動過程中實施《綱要》的基本思想與基本理念,尚需艱難的過程。教師的專業成長有賴於教師的自我反思、專家引領與同伴合作。具體可從如下幾方面著手。
有條件的地區,可依託與高校教師、幼教專委會的合作,藉助繼續教育等多種形式與力量,組織教師群體進行活動設計的專門培訓,包括明確活動設計的重要作用、了解活動設計的格式、內容的規范撰寫等。
改革考核制度,把教師個人價值的實現與專業發展結合起來,注重調動教師關注教學、研究教學的主動性與積極性,特別是應將反映促進幼兒發展的教學成果作為考評教師的主要指標,以利於提高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的效率,真正實現教學的最優化。
加強幼兒園園本教研工作。引導教師關注幼兒學習的過程,尋找、發現、研究幼兒學習的特點與規律,著力探尋為什麼教、教什麼、如何教等問題。園本教研在本質上是幼兒教師為了提升教學品質,立足自己的教學實際問題,在正常的教育教學時間中所進行的行動研究,它是「為教學的研究、對教學的研究、在教學中的研究」,因而不僅有助於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更是對教師綜合專業素質的促進。
在職前教育中加強對學生活動設計能力的培養與訓練,注重幼兒園的見習與實習,使學生有機會將所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具體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掌握規范的教學設計技能,並能夠熟練地運用。

3. 如何實現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的目標

1、教學活動目標空泛、含糊、缺乏可操作性《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的目標及其實現》告訴我們:有些教師將活動目標與活動建議及活動過程混為一談,活動目標與活動內容混為一談。教學目標設計是對教學活動預期所要達到的結果的規劃,它是教學設計的重要環節。一個規范、明確的行為目標的表述,應當包含:行為主體,指學習者,因為行為目標描述的是兒童的行為,而不是教師的行為;行為動詞,用以描述兒童所形成的可觀察、可測量的具體行為;情境條件--指影響兒童產生學習結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圍,主要說明兒童在何種情境下完成操作;表現水平或標准--指兒童對目標所達到的最低表現水準,用以評量學習再現或學習結果所達到的程度。 2、選擇活動內容時忽視幼兒年齡特點,忽視本地區、本園、本班幼兒的特點,內容忽難忽易在選擇活動內容時,應注意: (1)、選擇適宜、恰當的內容,與目標無關或關系不大的內容應該刪除。 (2)、所選內容應考慮幼兒年齡特點,在兒童的最近發展區內,即以兒童的心理發展水平為基礎,以有發展的空間。 (3)、所選內容應與幼兒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連,既具有適度的新穎性,又要避免脫離幼兒的實際生活經驗,應著重於幼兒身邊的科學。 3、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單一,忽視領域間的滲透具體來說,這一問題表現為注重形式上的新穎而忽視內容本身的有機聯系,仍然注重教師的教及其控製作用的發揮,忽視幼兒只通過"做"而不是"聽"來學科學,知識傳遞的痕跡較重。 4、不注重科學活動過程中的提高設計,封閉型提問及無效提問較多《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的目標及其實現》在集體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主要依靠提出問題來引導幼兒探索,因此,提問的設計非常重要。一般而言,提高應以開放性問題為主,能指向幼兒的操作、探索與思考,引發幼兒自由的表達、發揮。

4. 如何科學制定幼兒園集體教學目標

幼兒園教學活動目標是教育工作者對幼兒在一定學習期限內的學習及結果的預期,是幼兒園教育目的的具體化。活動目標是幼兒園活動的指南針,它即是活動設計的起點,也是活動設計的終點;即是選擇活動內容、活動組織方式和教學策略的依據,也是活動評價的標准。顯然,在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的確定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那對於教育活動組織實施的幼兒教育工作者來說如何制定科學的活動目標,從而促進幼兒的發展,作者有一些思考,希望能與大家一起探討。
一、幼兒園的教育活動目標要以《綱要》中各領域的目標為指導
《幼兒園指導綱要》中指出:幼兒園教育目標要以《幼兒園工作規程》和《綱要》中規定的各領域的目標為指導,結合本班幼兒的發展水平、經驗和需要來制定。
幼兒園的教育對象是3-6歲的兒童,此時期是個體發展的關鍵期,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其生理、心理發展需要實施科學教育,才能健康的發展。《綱要》中的教育目標是根據個體發展的不同方面及統一內容不同時期發展特點綜合分析研究而制定,具有較強的科學指導性。如中班活動《濟南夏日一游》是一次以社會為重點領域的活動。此活動可根據《綱要》中社會領域的總目標,結合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來制定目標。即目標一:培養幼兒理解並遵守穿越馬路時要走人行道的交通規則;目標二:通過欣賞濟南獨具特色的「泉」,萌發幼兒愛家鄉的社會情感;目標三:在旅遊中,提高幼兒自我解決問題及互助合作的能力(如旅遊中,有的小朋友身體不舒服,同伴之間要給予安慰和照顧等),這些都是建立在總的社會領域目標的基礎之上的。
二、幼兒園的教育活動目標要根據本班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及認識規律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格塞爾曾做過一個「雙生子爬樓梯」試驗,在這個實驗中,雙生子T和C:T從第48周起每日進行10分鍾爬梯訓練,連續6周;在此期間,C不作爬梯訓練,只從第53周起開始作爬梯訓練。根據他的實驗結果,C只接受2周的爬梯訓練,就能趕上T的水平。格塞爾的這個實驗表明,兒童的成長是受生理和心理成熟機制制約的,幼兒的身心發展是有一定順序的,這種順序是由先天因素決定的。這種發展規律表現在,到一定年齡,幼兒就會做什麼事情。例如,到一定年齡,幼兒就會走路、爬樓梯,不到這個年齡,機體這方面的能力沒有成熟,即便去提前訓練,也是事倍功半。目標過高,超出幼兒的能力范圍之外,幼兒因能力達不到,完不成任務不能獲得成功感,失去興趣;如果低於幼兒實際水平,幼兒會覺得枯燥乏味,身心疲勞,而失去了參加活動的積極性。因此制定教學活動目標時要結合本階段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遵循兒童的「最近發展區」的原理。如小班上學期活動教材中體育游戲《運沙袋》制定的目標之一是激發幼兒運用身體的各個部位來「走」運沙袋,改成「跑」運沙袋,對於身體協調能力發展較差的小班孩子來講就太難了,孩子會因為沙袋總是在運送的過程中從身上掉下來,失去信心和繼續做下去的勇氣,從而放棄游戲。又如大班健康活動《小青蛙本領強》的目標之一是使幼兒體驗跳躍的動作要領,練習不同的跳法,發展跳躍能力,如果把「練習不同的跳法」去掉,單純體驗跳躍的要領,而平時孩子又經常玩跳躍的游戲,使得孩子失去了長時間練習跳躍的興趣。
同時,教育活動目標的的制定還要遵循幼兒的認識規律,據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的認識規律一般為:動作——感知——表象——概念。例如小班健康活動《小烏龜爬爬爬》,這次活動的目標首先要建立在認識小烏龜特徵的基礎上,然後了解小烏龜爬行速度慢,而且是四肢爬行的特點,目標之一才能設計為引導幼兒學習手腳著地爬行。
三、幼兒園教育活動目標的制定要建立在深入分析研究教材和幼兒原有經驗的基礎上
幼兒園教育活動目標的制定時要建立在充分地研讀材料、分析材料,對材料所蘊含的意義和對本年齡段幼兒的發展作用有一個比較深層的挖掘和思考。如果教師對教材分析不夠透徹,目標就會出現導向上的錯誤,如中班主題活動《蛇偷吃了我的蛋》,如果不分析故事內容及其蘊含的意義,教師只把目標定為:能認真聽故事,並能復述故事;體驗扮演不同角色進行故事表演的樂趣。而不是引導幼兒認識會生蛋的動物,並理解故事重復的結果預測故事的結局。那麼孩子只能單純的學會講故事,而不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去認識故事中會生蛋的動物,也不能提供幼兒增加「理解故事重復的結果預測故事結局」的經驗。
同時,還要建立在本班幼兒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如中班科學活動《認識扇子》活動目標為一、感受扇文化的魅力,培養幼兒的審美情趣;目標二、激發幼兒了解傳統文化的興趣;目標三、通過觀察、比較了解扇子的構成、由來、種類、功能用途。但是我們在以前的活動中曾經討論過扇子的功能與用途了,那麼本次活動的目標中就可以改為通過對扇子功能用途的理解,激發幼兒的創造與想像。
四、幼兒園教育活動目標的制定要具體、明確,有較強的針對性
教育活動目標要具體、明確,有較強的針對性,本次活動要傳授、激發幼兒那些基本的技能、技巧,培養幼兒的哪一種情感都要有較明確的說明,否則教育活動目標表就失去了它的指導作用,使得活動組織起來比較困難。例如只是使用「了解」、「學會」、「掌握」等詞,缺乏質和量的具體規定性,可測性和可比性很差,很難達到教學的效果。
例如,有的老師在進行消防安全教育活動設計時,目標設定為使幼兒掌握基本的消防安全知識,這是一個不夠明確的教學活動目標。消防安全知識的含義是什麼,哪些屬於基本的消防安全知識,都沒有說明,教學活動中很難去把握。一般的基本消防安全知識包括發現火情時應該撥打119報警,報警時應說出自家的地址、火場逃生的方法、如何撲救初起火災等。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的要求。在提出教學目標時,教師應當明確提出幼兒掌握具體那種消防知識。
五、幼兒園教學活動目標制定既要面向全體,又要適應個別需要
在教學活動中,幼兒的學習經驗和學習能力之間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差異,制定一個適合全班幼兒水平的目標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作為班級的教學活動又必須圍繞著一個統一的教學目標進行,那麼我們如何使教學活動目標既有統一要求,又能適應不同幼兒的需要?因此在確定教學目標時要有一定的彈性。首先要使幼兒明確完成的最低標准,即教學的下限,使他們了解要達到怎樣的水平基本合格。制定最低標准,有助於保證學習者的學習質量,必要時也可規定完成目標的上限,以鼓勵學有餘力的幼兒精益求精,使他們的學習潛力得以充分發揮。
例如,中班美術活動《火箭升空》,可以設定教育目標的最低限是幼兒能勾勒火箭的輪廓,中班幼兒在成人的指導下基本能模仿並勾勒出簡單的物體輪廓,在規定時間內較好完成作品的人數比例在75%左右,還有一部分幼兒在規定時間內能較好的完成作品,並能對作品進行簡單的裝飾,這就是目標的上限即對火箭進行簡單裝飾。使得全體幼兒在同一次活動中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的發展。
六、幼兒園教育活動目標的制定要注意各領域目標之間的整合
幼兒園的教育目的是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的發展,幼兒園的教學活動是整合性的活動,一次活動中有五大領域相互滲透,那麼它的教學目標也不是孤立的,它應該成為一系列教學目標群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和其他教學目標的相互聯系。它表現在縱向垂直的關系和橫向水平的關聯兩個方面。縱向垂直的關系,是指某一特定的教學活動中所提出的教學目標與同一課題或統一學科領域中前後所提出的教學目標之間的關系,特別是領域的一般目標與具體目標之間的關系。橫向水平的關聯,是指某一特定的教學活動目標與其他相關領域正在進行的教學活動所提出的教學目標之間的關聯。確定任何教學活動的教學目標都必須考慮這兩方面的關聯。才能是教學目標之間相互配合,產生整合的效應。
例如,中班幼兒教材《交通工具博覽會》是以認識了解交通工具為主的主題活動,其中有一次活動是以藝術為重點領域的來組織的活動即歌曲《造飛機》,首先我們從縱向垂直的關系來看,本次活動是以藝術領域為目標的活動,那麼我們就要根據《綱要》中總藝術領域的目標來制定即目標一、激發幼兒學唱歌曲的興趣,並學會快樂的演唱;從橫向水平的關聯來看,本次活動是交通工具博覽會主題活動中的子活動,設計目的是通過本次活動了解飛機的簡單外形結,這也是科學領域的目標,所以目標二、通過歌詞的掌握,了解飛機的簡單外形結構。
七、幼兒園活動目標的制定要因時因地
由於地域的不同,其氣候條件、地理環境、民族風俗文化、動植物都有很大的不同。教育目標要根據本地的氣候與文化資源來制定。不能簡單的跟隨教材,因為各幼兒園使用的教材不同,有的北方幼兒園使用南方編著的教材,南方幼兒園使用北方編著的的教材,因此它的教學內容是不一樣的,如大班語言活動《家鄉的冬天》,北方冬天最顯著的標志是有雪花飛舞,而南方沒有,有的是鮮花盛開;由於氣溫的不同,穿著也有些不同。所以在制定目標時,就要根據本地的時間與條件來制定。

5. 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中存在哪些教學活動細節

教學環節展現的是一節教學活動的基本框架結構,是教師對教學活動如何有序開展的思考,其中蘊含了教師基本的教學觀和兒童觀,體現了教師對教學活動設計的基本認識。 (一)什麼是教學活動環節 教學活動環節,即教師在教學活動過程中為達成教學活動目標而對教學活動內容呈現、教學方法運用所設定的步驟和順序,是對相互關聯的一系列教與學的活動的具體安排。它主要解決的是教師如何「教」、兒童如何「學」的問題,意味著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要想好先做什麼,後做什麼,再做什麼;何時引起幼兒學習的興趣、何時引發幼兒的原有經驗、何時為幼兒的學習提供有效指導和幫助等。所以,教學活動環節安排的合理性對整個教學活動過程起著調節和控制的作用,也主導著教學活動的整體面貌。 (二)教學活動環節的作用 教學活動一般是由導入部分、基本部分、結束部分組成,在這三個部分中又可以演變出喚醒、呈現、練習、鞏固、結束等各小環節。這些環節可以根據不同類型的教學活動及不同的教學活動目標靈活安排。其主要作用表現為: 為教師掌握教學活動過程提供一定的操作程序。 幫助教師合理組織教學活動內容呈現的順序。 為幼兒的學習提供逐步遞進的接受過程。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教學活動環節就像是一個支架,通過把復雜的學習任務進行分解,為幼兒對問題的進一步理解搭建平台,以便把幼兒的學習逐步引向深入。 (三)教學活動環節的安排 在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中,常見的有兩種類型的教學活動模式,其環節安排的前後順序也會有所不同。 1.講授式教學 這是一種比較普遍的教學活動模式,是教師直接控制教學活動過程,使幼兒從感知到達領會,再通過練習來運用所學知識或技能的一種教學程序。其環節的流程設計通常為:導人一呈現(示範)一練習一鞏固(交流)一結束。 案例 小班美術活動:吹出來的畫 ① 活動目標 1.學慣用吸管蘸顏料在白紙上隨意吹畫。 2.能對畫面進行想像並用簡單的語句大膽介紹。 活動過程 環節一:導入 教師出示範例(吹畫出的一棵枝葉茂盛的樹)請幼兒欣賞:「這是怎麼畫出來的?原來是老師吹出來的畫!真有趣!你們想學這樣的方法嗎?」 環節二:示範 教師先介紹材料以及材料的使用方法(重點是滴管的使用方法)。然後,示範吹畫的方法:「用滴管在你喜歡的位置上滴一滴你喜歡的顏色,然後放回滴管。嘴巴靠近紙面,用力吹氣。」 環節三:練習 請幼兒分組圍坐,開始創作。教師幫助能力弱的幼兒完成顏料滴到紙上的過程並通過童趣的語言進行吹畫方法的指導,如「大風吹,小風吹;這兒吹吹,那兒吹吹……」 環節四:交流教師啟發幼兒觀察自己和同伴的畫,並說說吹出了什麼。 環節五:結束 展示幼兒的作品,請幼兒共同收拾材料和物品。 由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講授式教學活動模式作為一種直接教學活動模式在幼兒園教育領域中無法被完全拋棄,因為幼兒年齡小,故事閱讀、 ①本案例由苗文紅老師提供。手工製作、規則傳遞、動作學習等都需要教師直接示範。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講授式教學就不必體現幼兒的主動性,只要傳遞灌輸即可。相反,在這樣的活動中教師尤其要注意教學環節和教學活動策略的設計與運用,以突出幼兒的主體性,激發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 2.發現式教學 這是一種目前在幼兒園教學活動設計中積極倡導的教學活動模式。它是由教師創設情境拋出問題,讓幼兒通過主動體驗和發現,自己尋找問題的答案,讓他們在認知發生的過程中獲得學習的方法。其環節的設計通常為:喚醒(設疑)——探索——交流——鞏固——結束。 案例 大班科學:電動玩具動起來 活動目標 1.在操作中感知電動玩具的共同特徵——有電才會動。 2.在拆拆、裝裝、玩玩的過程中,掌握正確拆裝電池的方法。 3.對電動玩具有好奇心,樂於參與探索活動。 活動過程 環節一:喚醒 (1)玩一玩 教師出示各種電動玩具說:「這里有這么多的玩具,你以前玩過嗎?我們來開一個玩具運動會吧。請你選一個玩具玩一玩,讓它動起來。」 幼兒自由玩一會兒後,教師提問:「你的玩具動起來了嗎?你是怎樣讓它動起來的?」 (2)想一想 請幼兒提出自己遇到的問題:有的玩具打開開美就動起來了,有的開關打開了還是沒有動起來……並請幼兒猜測原因。 環節二:探索 (1)看一看 請幼兒打開玩具的「肚子」,看看裡面有什麼?(有的有兩節大小不同的電池,有的只有一節電池,還有的沒有電池等),並請幼兒想一想可以怎麼辦。 (2)試一試 請幼兒自主選擇合適的電池進行操作調整,嘗試使玩具動起來。 環節三:交流 (1)請成功的幼兒說說自己是怎麼做的。(電動玩具要裝滿電池才能動起來,而且電池要一樣大小的才行) (2)請沒成功的幼兒把玩具拿到前面,請大家一起研究解決。 (3)指導幼兒探索電池的正確安裝方法。(出示電池安裝示意圖,並請幼兒拿出電池進行觀察,發現電池有「嘴」、有「尾」的特點。請幼兒嘗試電池安裝的不同方法,研究怎樣排列電池才可以使玩具動起來) (4)小結:原來電池要平平的尾巴對著彈簧,突出的嘴巴對准平平的尾巴,兩兩相連才可以。

閱讀全文

與幼兒園集體教學觀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