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參考文獻有哪些
可以去5156教學網站看看
2. 小學詩歌教育的論文有哪些參考文獻
小學詩歌教育的論
\比較多餓信息
3. 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的參考文獻都有哪些
小學識字教學參考文獻
4. 小學古詩怎麼教的相關論文
產生一種回環往復的感覺,還是表達朋友情深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別董大》,學生說不定就會對新學的詩詞有獨到的見解,會形成不同的氣氛,也應將詩詞獨有的韻律美傳達出來,有不同的押韻。「理」其實是和「趣」相連的,就能很快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進去。二,首先給學生一種獨特的審美感受。無論是思念家鄉,就不可能產生動人心弦的詩詞,就能順利把握情感基調,對田園生活的嚮往,心中勃發出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無限熱愛,或本身就是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三。如教學《江南春》時。朗讀不僅能培養人的語感,甚至哲理詩詞、親人的《靜夜思》《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醉」字就是「詞眼」。一。這些深含哲理的詩詞都是教師教學時必須讓學生理解的。即以熟悉的古詩詞句導入新篇學習,也能給人帶來心靈上的震撼,也有鄉村趣。這樣、 明白詩理,傳達出不同的情感。 4。朗讀內容可以是學過的古詩詞、深邃的意境,還是敘事詩詞。教學前展示這些插圖,再現詩人詞人的感情。詩詞是一種最適宜朗讀的文學形式,都押「ǎo」韻。如《清平樂?:「詩中有畫,插圖是一幅美麗的春色圖,這些插圖都能抓住詩中情景,這就是韻律美。可見詩詞歌賦都是作者「情動而辭發」之產物,請學生背誦胡令能的《小兒垂釣》進行對比、 吟出韻律,隨著朗誦語調的抑揚而情涌,但張志和的釣魚與小兒的釣魚有什麼本質的區別,但潛意識中總有一種或模糊或粗淺的認識,少有所事,詩詞的教學其實也能達到詩情畫意般的音樂境界、豐富的想像,朱熹《觀書有感》中「問渠哪得清如許,要想讓學生一下子就進入古人的世界是不可能的、 激情導入。「眼睛」是詩詞的中心。它的基本特點就是有強烈的感情,悟出作者的思想精髓,字里行間也無不讓人感覺到詞人對勞動人民的熱愛,雖然他們對背誦的古詩詞內容並不太理解,寫下了《望廬山瀑布》一詩。詩是以文字體現情感;村居》中的「草」「媼」「好」。描繪春景的. 找詩趣。又如李白經歷了十五個月的流放生活後重獲自由. 融詩情、詞人的思想融為一體,每首古詩詞都蘊含一個生動的故事,都深藏豐富的情感。如今許多古詩詞已被譜成優美的歌曲,激發詩趣 1,思念親人。 2,寫月的……小學生能吟誦許多首,顯得順暢自然,可以用圖畫導入新課,讀起來鏗鏘有力,把握住作者的情感脈搏,畫中有詩。如在教學張志和《漁歌子》這首詞時。語文教師必須幫助學生提高對古詩詞的感悟力。而故事導入應是一種切合實際的方法。學習散文我們喜歡引導學生找出「文眼」,引發學生聯想,更有鄉村樂,一枝紅杏出牆來」。如果用古詩詞的故事導入,奔流到海不復還」,對詩詞背景的認識也會更加深刻,從而引發學詩興趣,其實古詩詞也有「眼睛」。在詩人營造的趣味中習得其意。我們朗讀詩詞。古詩詞雖然來源於生活. 朗讀導入,或在作者的背後藏著一個動人的故事,這種認識在學習相關篇目時就會不自覺地涌現出來,孩子孝順。還有。在這樣的生活里,李白《將進酒》中「黃河之水天上來。押韻好的詩詞. 吟出深情。不同的詩詞作品,白發誰家翁媼」的親切與溫馨。 3,是詩人要表達的「詩理」。只要教師善於設計,寫下了《早發白帝城》一詩,都融於一個「醉」字中,也留下許多至深哲理,只要給學生充分的預習准備。 2,增強直觀感,因為沒有哪位小學生會抵觸新奇有趣的故事。「醉里吳音相媚好,同樣寫釣魚,學生就會情不自禁地隨著詩詞的情感波動而心動,讓學生從插圖中產生學習興趣,它是一種心靈與文本的溝通。 2,朗讀者才能與作者產生共鳴,由小兒的天真引出張志和的失意,只要在學習過程中找到它,教者只要引導及時到位,吟出深情 1,寫花的,絕知此事要過躬行」,讀起來順暢自然。 3,無論是抒情詩詞,就能收到效果,我們朗讀時,也是情與詩意的完美交融,李白觀賞了陽光照耀下的廬山瀑布凌空直下的壯麗景觀。如果在上課之初,思念家鄉的,裡面必定奔涌著作者澎湃的激情,「最喜小兒無賴,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中「紙上得來終覺淺,都是講釣魚的。有時我們在引導學生進入詩詞意境時,老有所養。如何進行古詩詞教學. 畫面導入,也不失為一種方法。其實只要教師用心,順利地進入古詩的學習中。詩詞是抒情藝術。如辛棄疾的《清平樂?,進行充分的交流,懷著難以自禁的喜悅?為有源頭活水來」,學生可以在學習過程中吟唱。如《石灰吟》《春曉》《清平樂?,進得其境,我們就會發現「趣味」無窮。只要我們稍加留心,蘊含著作者的縷縷情思。再如. 悟詩理,用心組織,以美的朗誦開場,只要是成功的作品。如陸游經過長期戰亂流離生活的體驗;村居》等古詩詞。因此,讓學生背誦《春曉》,也可以是與要學內容相關的古詩詞。每位小學生頭腦中都儲存有一定的古詩詞,風格差異較大,凝聚起深切的愛國激情。如葉紹翁《游園不值》中的「春色滿園關不住。這首詞只要細細玩味,在每首詩篇中都配上一幅精美的插圖,表達愛國熱情的,寫草的。」教學古詩詞時,讓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在吟誦詩詞歌賦時不斷成長成熟. 故事導入,筆者有一些體會,就會發現一般古詩詞都有明顯的韻味,也在無形中增強了學習興趣和記憶能力,讓他們搜集相關的資料,向我們描繪了富有鄉村田園氣息的情景小學古詩詞教學的幾點思考 古詩詞是中國五千年歷史文化的瑰寶,他們也融入春天的美景中了。學生在吟唱過程中會產生特別的美感,學生只有理解了才會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蘇軾曾評王維的詩. 吟出韻律,可讓學生回憶描寫春天的詩句,但是學生離古詩詞作者的生活非常遙遠,強烈的落差能引發學生探究的興趣,有些學生在一年級時就能背誦許多古詩句,當一首首優美的詩句從學生口中流出,讓自己的思想和詩人,畫中孩子們放風箏的天真爛漫情趣尤能激發學生的表達慾望。如古詩《村居》的教學。小學教材編者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村居》一詞。古詩詞在小學語文教材中也佔有一定的比例。我國古代文人墨客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詩篇。這樣的例子很多,會讓他們無形中享受到一種樂趣,溪頭卧剝蓮蓬」的可愛活潑,就應該通過豐富的想像。教師要善於指導學生走進作者心境、優美的韻律。學生只有在欣賞和陶醉中才能產生強烈的學習慾望,升華詩意 1,沒有詩人真摯濃烈的感情,有鄉村美. 詩詞導入,從而寫出飽含血淚和期望的《示兒》一詩,抑或是托物言志的《石灰吟》《墨梅》等。詞中的一戶人家二老融洽
5. 教學論文《關於小學古詩詞教學的幾點思考》
小學古詩詞教學的幾點思考
古詩詞是中國五千年歷史文化的瑰寶。古詩詞在小學語文教材中也佔有一定的比例。如何進行古詩詞教學,筆者有一些體會。
一、 激情導入,激發詩趣
1. 朗讀導入。朗讀不僅能培養人的語感,也能給人帶來心靈上的震撼,它是一種心靈與文本的溝通,也是情與詩意的完美交融。如果在上課之初,以美的朗誦開場,首先給學生一種獨特的審美感受,學生就會情不自禁地隨著詩詞的情感波動而心動,隨著朗誦語調的抑揚而情涌。學生只有在欣賞和陶醉中才能產生強烈的學習慾望。朗讀內容可以是學過的古詩詞,也可以是與要學內容相關的古詩詞。描繪春景的,思念親人,思念家鄉的,表達愛國熱情的,寫花的,寫草的,寫月的……小學生能吟誦許多首,教者只要引導及時到位,就能收到效果。如教學《江南春》時,可讓學生回憶描寫春天的詩句,讓學生背誦《春曉》,當一首首優美的詩句從學生口中流出,他們也融入春天的美景中了。
2. 畫面導入。蘇軾曾評王維的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教學古詩詞時,可以用圖畫導入新課,增強直觀感。小學教材編者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在每首詩篇中都配上一幅精美的插圖,這些插圖都能抓住詩中情景,引發學生聯想。教學前展示這些插圖,讓學生從插圖中產生學習興趣,也不失為一種方法。如古詩《村居》的教學,插圖是一幅美麗的春色圖,畫中孩子們放風箏的天真爛漫情趣尤能激發學生的表達慾望,從而引發學詩興趣,順利地進入古詩的學習中。
3. 詩詞導入。即以熟悉的古詩詞句導入新篇學習。每位小學生頭腦中都儲存有一定的古詩詞,有些學生在一年級時就能背誦許多古詩句,雖然他們對背誦的古詩詞內容並不太理解,但潛意識中總有一種或模糊或粗淺的認識,這種認識在學習相關篇目時就會不自覺地涌現出來。如在教學張志和《漁歌子》這首詞時,請學生背誦胡令能的《小兒垂釣》進行對比,都是講釣魚的,但張志和的釣魚與小兒的釣魚有什麼本質的區別,同樣寫釣魚,風格差異較大,由小兒的天真引出張志和的失意,強烈的落差能引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4. 故事導入。古詩詞雖然來源於生活,但是學生離古詩詞作者的生活非常遙遠,要想讓學生一下子就進入古人的世界是不可能的。而故事導入應是一種切合實際的方法,因為沒有哪位小學生會抵觸新奇有趣的故事。其實只要教師用心,每首古詩詞都蘊含一個生動的故事。如果用古詩詞的故事導入,就能很快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進去。如《石灰吟》《春曉》《清平樂・村居》等古詩詞,或本身就是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或在作者的背後藏著一個動人的故事,只要給學生充分的預習准備,讓他們搜集相關的資料,進行充分的交流,學生說不定就會對新學的詩詞有獨到的見解,對詩詞背景的認識也會更加深刻。
二、 吟出韻律,吟出深情
1. 吟出韻律。押韻好的詩詞,讀起來鏗鏘有力,產生一種回環往復的感覺,這就是韻律美。不同的詩詞作品,有不同的押韻,會形成不同的氣氛,傳達出不同的情感。我們朗讀詩詞,也應將詩詞獨有的韻律美傳達出來。只要我們稍加留心,就會發現一般古詩詞都有明顯的韻味。如《清平樂・村居》中的「草」「媼」「好」,都押「ǎo」韻,讀起來順暢自然。這樣的例子很多。如今許多古詩詞已被譜成優美的歌曲,學生可以在學習過程中吟唱。學生在吟唱過程中會產生特別的美感,也在無形中增強了學習興趣和記憶能力。只要教師善於設計,用心組織,詩詞的教學其實也能達到詩情畫意般的音樂境界。
2. 吟出深情。詩詞是一種最適宜朗讀的文學形式。它的基本特點就是有強烈的感情、豐富的想像、深邃的意境、優美的韻律。因此,我們朗讀時,就應該通過豐富的想像,再現詩人詞人的感情。詩詞是抒情藝術,無論是抒情詩詞,還是敘事詩詞,甚至哲理詩詞,只要是成功的作品,裡面必定奔涌著作者澎湃的激情,蘊含著作者的縷縷情思。無論是思念家鄉、親人的《靜夜思》《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還是表達朋友情深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別董大》,抑或是托物言志的《石灰吟》《墨梅》等,都深藏豐富的情感。教師要善於指導學生走進作者心境,把握住作者的情感脈搏,讓自己的思想和詩人、詞人的思想融為一體。這樣,朗讀者才能與作者產生共鳴。
三、 明白詩理,升華詩意
1. 找詩趣。學習散文我們喜歡引導學生找出「文眼」,其實古詩詞也有「眼睛」,只要在學習過程中找到它,就能順利把握情感基調,悟出作者的思想精髓。「眼睛」是詩詞的中心,是詩人要表達的「詩理」。「理」其實是和「趣」相連的。有時我們在引導學生進入詩詞意境時,會讓他們無形中享受到一種樂趣。在詩人營造的趣味中習得其意,進得其境,顯得順暢自然。如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一詞,向我們描繪了富有鄉村田園氣息的情景。詞中的一戶人家二老融洽,孩子孝順,老有所養,少有所事。這首詞只要細細玩味,我們就會發現「趣味」無窮。「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的親切與溫馨,「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的可愛活潑,都融於一個「醉」字中,「醉」字就是「詞眼」,字里行間也無不讓人感覺到詞人對勞動人民的熱愛,對田園生活的嚮往。在這樣的生活里,有鄉村美,也有鄉村趣,更有鄉村樂。
2. 融詩情。詩是以文字體現情感,沒有詩人真摯濃烈的感情,就不可能產生動人心弦的詩詞。如陸游經過長期戰亂流離生活的體驗,凝聚起深切的愛國激情,從而寫出飽含血淚和期望的《示兒》一詩。又如李白經歷了十五個月的流放生活後重獲自由,懷著難以自禁的喜悅,寫下了《早發白帝城》一詩。再如,李白觀賞了陽光照耀下的廬山瀑布凌空直下的壯麗景觀,心中勃發出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無限熱愛,寫下了《望廬山瀑布》一詩。可見詩詞歌賦都是作者「情動而辭發」之產物。
3. 悟詩理。我國古代文人墨客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詩篇,也留下許多至深哲理,讓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在吟誦詩詞歌賦時不斷成長成熟。語文教師必須幫助學生提高對古詩詞的感悟力。如葉紹翁《游園不值》中的「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朱熹《觀書有感》中「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中「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過躬行」。還有,李白《將進酒》中「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這些深含哲理的詩詞都是教師教學時必須讓學生理解的,學生只有理解了才會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
6. 文言文教學論文參考文獻
文言文到底怎樣教
寶坻五中 吳淑靜 楊占平 許俊霞
【內容提要】為改變長期以來文言文教學「老」、「慢」、「差」、「費」的教學現狀,優化文言教學過程,本文試從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實效兩方面,針對文言文教與學的特點,提出具體的做法,以促進文言文教學的發展。
【關鍵詞】
激發興趣 精講精練 靈活方法 提高實效 積累遷移
「經過千百年時間的淘洗而流傳下來的一些膾炙人口的文言文,是詩文中的極品,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精華」,而被選為教材的文言文更是優中選優。但是,無須諱言,長期以來文言文教學處於老(教學方法)、慢(進度慢)、費(費時多)、差(效果差)的狀態。絕大多數學生對文言文不感興趣,甚至厭惡、畏懼。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多,其中也有來自「教」的因素:許多老師仍採取傳統的逐字逐句的串講方式,讓學生記筆記,然後從中抽題訓練;或者偏重知識教學,把字、詞、句的理解、翻譯當作重點,其他都交給學生自己解決;或者一味側重背誦,讓學生背課文、背註解、背練習題答案。這樣的課堂,沒有體現新課改理念的精神,不能夠讓學生體驗到古文的精髓,談不到提高學習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我們從事教學第一線的老師必須大手筆地、適宜學情地改革我們的文言文教學,讓新課改的春風也度「玉門關」。改革課堂教學,優化教學過程,使教學效率得到最大可能的提高,讓文言文煥發出新的活力。
文言文畢竟離我們的生活較遠,教法不可能和現代文教法等同,但它並不是外語,和現代文有非常強的傳承關系,是「大同」、「小異」。所以,我們可借鑒現代文教學如講究合作、探究、開放的學習方式、個性化教學等成功經驗,形成有文言特點的、靈活而實用的教學體系。下面結合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古文教學談談文言文教學的具體做法:
一、激發興趣。有了興趣才產生主動學習的可能性,培養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是教好文言的前提。講課時務必腦子里時刻牽著這根弦。
(一)、教師富有激情。還清晰地記得剛上高一時語文老師楊乃林老師講宋詞的那節課,他從溫庭筠的《花間詞》講到詞風一變的李煜,講到「奉旨填詞柳三變」的柳永,講到豪放派詞人蘇東坡、辛棄疾,講到清朝的納蘭性德,講到毛澤東。讓我們震驚的是楊老師不看教案,而能把他們各自的代表作一邊背一邊快速寫在黑板上,加上他抑揚頓挫的誦讀聲和評論感悟,徹底把我們折服,宋詞真是太美了!我們急忙記筆記,楊老師笑著說:「不用記,不用記,以後咱們還會講的。」但我們哪肯罷休,生怕落掉一句一字,同桌商量好你記第一句,我記第二句,他記第三句。真是語言美、藝術美的享受,如坐春風,讓我從此迷上古典文學。我這樣說一點也沒有誇張溢美。仔細想一想,您是否也享有過這樣的課,讓您曾經有過很大的思想觸動?創造出這樣的課,老師肯定投入了他的激情。選入教材的文言文,每篇都包含著作者的理想和情感,都是作者「情動而辭發」的,我們教師在教學中也應引導學生「披文以入情」,深入作者的內心世界,同作者一起或喜或悲,或憂或憎。應該說,要想在課堂上充滿激情,教師就應熟悉歷史,讀懂古人,才能以情激情。試想,不懂曹操,怎能理解「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的壯懷激越?不懂蘇軾,怎能領悟「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放?不懂辛棄疾,怎能理解「把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的無奈與激憤?教師的激情有助於學生產生濃郁的興趣,在此基礎上學生必會獲得美的享受,受到感染和熏陶,從而使自己的價格和精神得到塑造和升華。
(二)、精心設計導語。讓每一節古文課的導語符合短小精悍、形式多樣、調動興趣的原則,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試舉幾例:以重溫舊知識切入,《核舟記》導語可為:「我們學過一篇描寫古代藝人技藝高超的作品,還記得嗎?還能背出一些語句嗎?」同學們是可以回答出的,接著引入新課「今天我們學習的《核舟記》是描寫雕刻家高超技藝的文章,請留心寫法上的異同」;《湖心亭看雪》導語為:「西湖是有名的風景區,我們學過很多描寫它的詩文。想想可以記起哪些?」同學們可以說出幾句,像「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等,教師接著說:「我們欣賞的都是西湖春夏的美景,那冬天的西湖什麼樣哪?一起看看張岱的《湖心亭賞雪》」中的描寫;以名人名言、詩文名句導入,《大道之行也》導語為:「孫中山先生有一句很有名的名言,就出在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里,你知道是哪句嗎?」學生們已預習課文,大多數可以猜出應為「天下為公」。《三峽》導語為:「我們先一起背誦李白的《早發白帝城》,誰能說說「千里江陵」指的什麼,「萬重山」指的是哪裡?」這樣引到美不勝收的三峽;以古今對比導入,《捕蛇者說》導語為:「我們的政府和人民正致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千百年來農民種地繳稅制被廢止了,而且政府還給予一定補貼,充分說明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可作為對比的《捕蛇者說》深刻地揭示了苛刻的賦稅給農民帶來的深重災難」;以猜謎式入題,《觀潮》「你知道『天下第一潮』指的是哪兒嗎?今天我們就來欣賞錢塘湖驚心動魄的氣勢」。導語相當文章的開頭部分,豈能不吸引學生?
(三)、精心設計問題。課堂提問要求緊扣文章重點、難點,有梯度、有思辨性,有引領性,且盡量生動有趣。所謂「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下面試舉幾例:《捕蛇者說》——文章寫了哪兩件事,以哪件為主?《核舟記》——本文結構是怎樣的?為什麼先寫船艙後寫船頭?《大道之行也》——大同社會什麼樣?它同陶淵明描繪的世外桃源有無相似之處?它可能實現嗎?《記承天寺夜遊》——蘇軾筆下的景帶有什麼特點?「閑人」指什麼樣的人?請回答「我認為蘇軾是一個( )的人」,你對蘇軾懷有怎樣的感情?《湖心亭看雪》——寫了何事,繪了何景,抒了何情?雪景有何特點,使用什麼方法?你認為當今社會需要隱士嗎?《三峽》——山水有何特點?請你想像2009年三峽大壩建立以後,三峽會有哪些變化?《觀潮》——作者從哪幾方面寫「觀潮」的?本文在描寫浙江潮景象之後,為什麼又花大量筆墨來寫水軍演習和吳中健兒的弄潮?教師的提問少而精,保持足夠的吸引力。
(四)、創設輕松和諧而有活力的課堂氛圍。課堂是不是盛滿生機、充滿人文氣氛,需要師生協力打造,需要教師倡導、需要學生配合,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實現師生和諧的一體式。
1.精講字、詞、句。文言文字詞疏通需要花較大工夫,這是我們必須面對、承認的。如果還是教師一字一句地教,學生一字一句地記,當然重現死氣沉沉的局面;如果統統把字詞的解決都拋給學生,認為學生完全可以通過自學完成,那無疑是自欺欺人。講是必要的,問題是怎樣講,許多老師給出了適宜的方法即抓關鍵,精練習。首先布置預習,讓學生查工具書、對照註解初步掃清字詞障礙,這只是第一步,因為這些知識留給學生的印象並不深,很模糊。老師在課堂上沒必要串講,因為面面俱到,反而處處重點處處不是重點,也不過是「水過地皮濕」。我們選擇重點、難點的關鍵處點撥、講解,這些重難點的確定依據教師對文本的分析、學生的反饋。一般說來,每句文言需重點講解、識記的字詞在兩個左右,每篇文言需意譯的句子「君將哀而生之乎」、「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之類並不多,其它均可讓學生輪流作小老師講解,調動學生的參與興致,改變只純「聽」的被動,而為動耳、動口、動手、動腦的主動。
2.教學方法靈活化。每節課都有一個讓學生興奮的點。運用教學形式多種教學手段如朗誦比賽、知識競賽、辯論會、故事會;多媒體、幻燈投影、圖片等創設教學情景,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讓他們能欣賞到文言文的言簡意豐的美妙,並體驗到主動學習的快樂。如教學《傷仲永》,我們要求學生自由結組利用課下時間排演課本劇。終於正式「演出」了,學生們的表現令人非常滿意。每一組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出現了很多亮點,給老師帶來很多的驚喜。舉例說吧,原文對仲永父親短視貪利的形象並沒有具體、細致的描寫,給閱讀者留下很大的想像空間。許多「父親」的形象給同學們留下深刻印象。像「仲永父親」看到錢時努力睜大、再睜大雙眼的誇張神態,像「他」炫耀兒子時搖頭晃腦的滑稽動作,像「他」只認錢,即使是自己的姐姐來求詩也因沒交錢,堅決地不讓仲永寫,像仲永也想跟其他孩子一樣去讀書學習時,「父親」的一句「你傻了?現在的錢多好賺呢!過這村可就沒這店了」等等。事實證明,學生的體驗表演絕對勝於講課 + 練習的效果。表演體驗法肯定適合《核舟記》中「大蘇泛赤壁」的人物描寫,可幫助學生分清人物的所在位置及神情動作。《三峽》預習作業與其他課文不同——不看課文,而是按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特點先描寫三峽山水,可純想像,可參照有關資料包括圖片進行描寫。課上再閱讀課文,看看酈道元是如何寫三峽的,選取什麼景物,依什麼順序?並體會語言的美妙。《記承天寺夜遊》可設計讓學生自由暢談心目中的蘇軾形象,可介紹他的軼事,可朗誦他的詩詞,可談他的性格胸襟。藉此活動了解文中作者的心情。《答謝中書書》語言非常凝練,可作對偶句練習:出上句,找下句。或反過來。總之,課堂充滿多變的互動形式,可為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服務。
3.講究教學語言。我們要求課堂語言文雅、幽默、親切、富有激勵性。如時時穿插精煉的成語、名言、俗句肯定會起到榜樣的作用,讓學生回憶學過的名句名篇,還起到知識遷移的效果,如《湖心亭看雪》學生可背誦、知道的寫雪的詞句。幽默親切的話語有助於消除師生間的距離,善解人意的、真誠的激勵話語會增添學生以溫暖、信心,從而享受成功的滋味。
二、提高實效。文言文教學在幫助學生認識傳統文化,吸收民族智慧,培植熱愛祖國文字的情感,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等方面有非常重大的意義。我們有責任培養學生學習文言的良好習慣,提高學生的學習文言文形式能力。具體如下:
(一)引導學生預習。重視預習,而教師要給予明確要求。或要求藉助工具書掃清文字障礙,藉助注釋,初識文章,最好能疏通全文。與此同時批註不懂的地方,以便上課解答;或搜集文章的背景及作者資料。還有每節課前都要提出一、兩個預習問題。質疑內容可從多方面進行:語言運用上、課文內容上、表現中心的手法上等。對這些問題教師認真審閱,做到心中有數。集中、分類後挑出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問題,讓學生提問、討論、解決。所要注意的是——教師隨時檢查預習情況,絕不能放任自流。預習環節很重要,單說其中包含三個語文習慣的培養。培養學生藉助注釋,使用工具書的能力,是學習文言文的有效途徑。文言文的語言知識零碎而龐雜,如字音、詞義等,多數要靠一個一個地去理解、體會,所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顯得尤為重要。而要想培養自學能力,就要讓學生養成這樣的良好習慣,邊讀文邊讀注釋的習慣,勤查字詞典的習慣,應該讓每位同學手中具有一兩本工具書,如《現代漢語詞典》、《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等。關於搜集材料的習慣,起碼不坐等現成答案,而是主動尋找、整理、歸納,在搜集中看到的、集到的東西,也許會在某一天派上用場。還有質疑習慣,正像愛因斯坦說的「提出一個問題要比解決一百個問題更重要」。學生的積極思維往往是從疑問開始的。有疑問才能促使學生去探索、去創新。
(二)做好領讀。文言文教學中,老師們都非常重視學生的誦讀。可以說,我們把「讀」字擺在首位。讀法有種種,默讀、吟讀、誦讀、個人讀、集體讀,范讀不一而足。文言文的傳統的誦讀方法是科學的,它對知識的積累,對作者思想感情的感悟,對真正掌握語言的運用能力不容置疑。老師們,現在我們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這樣重視課文的誦讀,真正能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卻非常少?是不是領讀可以解決這一問題?由於文言文生字多,個別字的讀音與今天通行的讀音還不一樣,有的句子不容易確定它的停頓等特點,讓學生聽一遍錄音或老師的范讀,就去讀課文,很難保證不出錯。只要老師在領讀時不出錯,一般情況下,學生跟著讀上兩三遍,再自己去讀,效果好。有的老師認為對初中學生還要領讀,方法太幼稚。我們覺得只要方法有實效,不用在意是否「低級」。有的老師擔心領讀可能會影響學生的個性化感悟,這種擔心大可不必,因為領讀有助於學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因為朗讀課文必須建立在正確把握文章感情基調的基礎上。
(三)重視字詞教學。現在有一種觀點認為「字字落實,句句清楚」的文言文教學八字真經應淘汰,理由是有些文字具有模糊性。我們認為不能因為一些文字的模糊性,就讓文言文也得學得模模糊糊。確實,「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如果譯成現代漢語,是破毀了那種詩意美,那我們大可不譯,但你必得讓學生明白「矣、思」的用法吧。不譯,並不影響對整句意思的理解,但還是要落實到字詞上的。我們讓學生先做掃清字詞障礙的預習,在課上精講精練,把基礎夯實。這里有一個培養積累習慣的問題。對文言文中的實詞、虛詞及其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和特殊句式等現象,有系統地進行積累,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聯系、歸類、比較、遷移,達到「積土成山」、「積水成淵」的量變效果,才能擁有舉一反三的能力。每篇文言文中的重點字、詞、句最好以板書、投影形式精講精練,讓訓練真正落到實處。如《捕蛇者說》有幾個實詞、虛詞可這樣歸納:指出下列詞語的一詞多義現象。
若:
①像 貌若甚戚者
②如 未若賦吾賦不幸之甚也
③你 若毒之乎
毒:
①怨恨 若毒之乎
②怨恨 又安敢毒耶
③毒害 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賦:
①徵收 歲賦其二
②賦稅 復若賦
③文賦 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
乎 :
①疑問語氣助詞 君將哀而生之乎
②在 叫囂乎東西
③感嘆語氣助詞 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於:
①在 吾祖死於是
②給 余將告於蒞事者
③到 積於今六十歲矣
④比 苛政猛於虎也
以:
①如果 以嚙人,無御之者
②用、拿 太醫以王命聚之
③因為 而吾以捕蛇獨存
④根據 今以蔣氏觀之
⑤表目的 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而:
①表並列的連詞 黑質而白章
②表轉折 而吾以捕蛇獨存
③表修飾 時而獻焉
④表承接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還有幾個特殊句式,如定語後置「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賓語前置「吾誰與歸」、「何陋之有」 、「時人莫之許也」,詞語活用現象「君將哀而生之乎」、「其一犬坐於前」、「稍稍賓客其父」之類應給學生解釋,不能因淡化語法就對文言特殊用法忽略不提。
只有掌握了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虛詞及一些特殊句式特點,才可以獨立閱讀淺易文言文,所謂「操千曲而後曉聲」。關於文言文還要不要串講,這要靈活掌握,須看教材、學生情況而定。如果課文淺顯,就沒必要串講;有的課文可讓學生用講故事的形式講述。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即讓學生在教師點撥下疏通文意,遵守「字不離句,句不離篇」的原則。疏通文意,在教學中採取讓學生給注釋搬家的辦法,即有選擇地把注釋抄寫到課文中被注釋的字詞的下面或一邊,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抄寫一遍比只用眼看印象要深刻得多,有助於記憶。生字詞的注釋就在這個字詞的下面或旁邊,學生只要讀課文就會看到,這樣還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無意注意和識記。最後,字詞學習不能忽視鞏固的環節,課後要以卡片、圖表等方式及時整理、歸納,在一定時期里做些練習,其中讓他們嘗試做課外閱讀,選擇短小、有趣而有哲理性的文言文練兵,或與課文有關的或同一為作者所寫、或內容有關或寫法相似均可作比較閱讀,有意培養學生遷移能力,學以致用。
(四)促進學生感悟。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強調閱讀教學「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與理解」,我們都清楚,應該給學生留出感受、體驗與理解的時間,讓學生在閱讀中想像,體驗,品味,咀嚼。那麼,教師此時要務是幫助學生形成感悟,因語感的培養是語文學科人文性的著眼點和歸宿點。在文言文教學中,重要的不是學生是否已經掌握了教師對某篇課文的分析,而是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自身感受到、領悟到什麼,有什麼進步與提高。閱讀不能只停留在字詞理解的淺層面上,而是把文言文視為一種文化,一種文學。講析環節與現代文講析所體現的教學理念一致,採用以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自主、合作、討論探究為主的教學方式,不再細說。另外,古文教學還需注意從以下方面幫助學生感悟。
1.鑒於歷史原因,教師適當補充一些內容,如課文涉及的有關歷史掌故、典章制度、風俗習慣等。分析《捕蛇者說》,就得讓學生清楚柳宗元的政治主張,憂國憂民的一貫情懷;中唐時期的賦稅制度。分析《記承天寺夜遊》、《核舟記》,就得讓學生清楚蘇軾的性格、胸襟、抱負和他一生的際遇。
2.加強與現實的聯系,讓學生覺得古文中的人和事「遠可在天邊,近可在眼前」,調動情感,關注體驗。以《童趣》為例,沈復描繪的是閑情,是童趣。學生都有過這樣的感受,讓他們回憶自己童年趣事,課堂自然活起來,學生和作者情感了產生共鳴。再如《春望》,可聯系抗日戰爭、伊拉克戰爭發揮想像,體會普通人在戰亂中的感受。
3.指導學生感悟作者情感,進而解讀文本。如《記承天寺夜遊》傳達作者微妙復雜的心境,可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語言「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的感嘆,體味「閑」的滋味——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湖心亭看雪》寫出作者不同於世俗的文人雅趣,從人物的行為動作入手:張岱於大雪三日、湖中人鳥俱絕的更定,架小舟去湖心亭賞雪,是迥異常人的行為,揭示出他怎樣的心境呢?
(五)指導背誦。「腹有詩書氣自華」。朗誦和背誦是千百年來人們從學習文言文的實際過程中總結出的好方法和好經驗,我們也一向重視背誦。需要說明的是背誦不是死背,而是巧背。按新課程標准要求,初中階段需背誦詩文80篇,對許多學生來說是難題,他們很怵背古文。原因可能主要是背誦經常作為課後練習來處理,致使學生產生厭煩心理。盡管學生也背書,但目的在於應付檢查,又因是強記手段,記憶當然難以持久。對此,可以多介紹名人的誦讀經驗、感受和方法。茅盾能背誦《紅樓夢》,巴金曾說過:「現在有二百多篇文章儲存在我的腦子里了」。我們提倡遵從熟讀成誦的自然規律,熟讀中要加入自己的理解、感悟,這樣記下來的東西才能在頭腦中長期保存,到用時信手拈來。向學生推薦一些記憶方法,如:情景法。《核舟記》中「大蘇泛赤壁」一段,選三人表演人物各自神情,給人印象要深得多,表演者自己就更為深刻了,容易記且記得牢;線索法:《三峽》從夏水到春冬之時到晴初霜旦的順序;化整為零法,即連句成段,連段成篇,適宜較長的篇幅如《捕蛇者說》、《湖心亭賞雪》。
「源頭活水得清渠」,文言文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與提高有賴於教師課上的點撥引導,有賴於教師立足課內、放眼課外的教學意識與訓練,有賴於教師汲取傳統教學精華又不斷創新的教學理念。記得特級教師韓軍說過這樣的話「沒有文言,我們找不到回家的路」,我們不能不想方設法讓我們的學生喜歡文言,欣賞文言,並從中汲取行文寫作的、思辨哲理的、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營養,為他們的終身發展服務。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准》
2.《語文教學通訊》2006.5
3.《中學語文參考》2006.5
7. 淺談小學古詩教學應注意的幾個方面
要注意引導學生抓詩眼,把握詩中有感情色彩的,形象鮮明的,有內深刻含義的詞語,反復容推敲,進入詩的意境。如「香爐」就一語雙關,既指山峰,又暗喻天上的香爐,表示山極高。「紫煙」看起來簡單,但探究其因果,又值得引導學生細細分析。我主要用以下幾種賞析詩的語言:
咀嚼字詞,理解意境。教學「日照香爐生紫煙」中的「生」,讓學生理解「生」的本義是「產生」,而在此詩句中「生」 既有「產生」又有「升起」的意思,再進一步追問:是什麼東西產生並升起來了?「是香爐峰的雲霧、水氣產生並升起」。讓學生展開想像:從「生」字你看到怎樣的一幅畫面?讓學生欣賞詩的意境後,再提出一個問題:詩人為什麼不用「升」而用「生」呢?這樣,學生就會從詩的本義,詩的意境去進行理解。「升」僅僅能看到煙霧升起,一會兒就散了,沒有了,如果用「生」字,就能看到香爐峰的雲霧源源不斷地升騰這個畫面,也能看到香爐峰雲霧繚繞的畫面,從而看出詩人寫詩用詞之精當。
8. 關於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研究的著作推薦
一般搞這些古文詩詞教學研究的人很多,如果要買相關的書籍的話,建議直接到相關的。圖書館啊之類的,親自去選,然後找他們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