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幼兒園教學設計怎麼寫啊
幼兒園中班』中班科學活動《有趣的筷子》 ·活動目標: 一, 通過摸,看,玩筷子讓幼兒了解各種筷子的用途,特點. 二, 發揮幼兒的想像思維,用筷子創造各種圖形. 三, 讓幼兒練習使用筷子做到姿勢正確並用筷子學會夾物品 『幼兒園中班』中班椅子游戲《勇敢的小騎士》 ·活動目標 1,發展平衡,跳躍能力,提高動作的協調性和靈活性. 2,培養克服困難的精神以及與同伴合作的意識和能力. 活動准備: 1,椅子若干把(同幼兒人數). 2,錄音機
B. 幼兒園教案新修改的教學設計突出了哪些特點
一、熟讀《綱要》,明確方向(教材分析的前提)
.健康領域
2.社會領域
3.語言領域
4.科學領域
5.藝術領域
推薦書目:《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編寫、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
綱要是學科教學的指導性文件,是編寫教材和進行教學的依據。它詳細規定了課程的性質、任務、教學目的等。因此,在分析教材時應以綱要為依據,以綱要的要求為目的。認真研讀綱要是正確進行教材分析的前提和首要的步驟。
二、認真研讀,把握特點
(一)教材分析的意義
教材分析一直是教師工作的重要內容。它是教師的課程設計、課程的組織與實施的基礎,是教學目標的實現、教育目的的達成的前提和關鍵。 教材分析的過程能夠充分體現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師個體創造性的勞動;是教師不斷提高業務素質和加深對教育理論理解的過程,對提高教學質量,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教材分析不是就事論事的狹義的對教材內容的分析,而是置於幼兒發展和學校社會背景下的整體分析,這樣才可以把握教學設計的邏輯與方向。教材分析是以幼兒發展為立足點和歸宿,強調以幼兒經驗為出發點,遵循幼兒的認知規律,幫助幼兒有效有意義地建構經驗。所以在分析教材時,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學習特點是教材分析的一個重點。
(二)教材分析的步驟
1.通讀教材整合內容
通讀教材,對教材的編寫意圖和特點,知識結構、體系、深廣度,地位作用、文字內容、語言表達等方面進行整體了解。只有全面熟悉教材,吃透教材,才能掌握教材的技能體系和知識體系,才能弄清教材要實現的目標。如何准確把握教材,一是要准確把握教材的思想內容。知道這篇教材寫的是什麼,表達什麼樣的思想和情感,對體現課文中心的重點詞、句、段要有深刻的理解。二是要准確把握教材的表達特點。三是要准確把握教材的重點和難點。教師熟悉了教材的體系結構和目標定位,在教學設計時,才可能把實現同一目標或相近目標的內容進行整合、組織不同的學習內容進行前後照應、反復滲透。
2.分析內容設計教學
教材分析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選擇適合自己幼兒園、自己班
級幼兒的教學,是為了達到教學過程的最優化。所以,教材分析一定要放在自己幼兒園實際情境下,以本班幼兒現有經驗為出發點,結合教材的結構、體系、內容、特點等,對幫助幼兒學習,促進幼兒智力、情感在現有基礎上發展來整合選擇教學內容、科學地進行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應該從以下五個方面展開:教學環境分析、課程目標的
設置、課程內容的組織、課程的實施、課程的評價。
三、如何進行教學設計
(一)了解現在主要使用教材的特點
當前幼兒園教材版本的多樣化,很多幼兒園往往是多種方案同時並存,並根據自身教育條件、特色或其他具體情況而有所側重。縱觀這些幼兒園課程方案的編制及其教材文本的現狀,可以看出目前課程編制的主導性原則,課程編排及教材體系構架的基本特點。
1.目前幼兒園課程編制的主導原則:「領域」與「主題」的辨證結合
《綱要》指出幼兒園的教育內容可以相對劃分為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五個領域。「領域」是確定幼兒發展經驗或教育內容的不同范圍或模塊的一種課程概念。它在一定程度上既體現了對學科的融合或統整,又從根本上考慮到了不同學科的特殊性。如在科學領域中融入動物學、植物學、數學等,在藝術領域中融合美術、音樂等。根據不同「領域」來劃分不同的教育內容,而每一相對獨立的「領域」內部所涵蓋的學科體系又遵循著由簡漸繁、由淺入深、由粗略至逐漸細化的邏輯原則,從而反映了學習經驗的縱向層次性和學科知識的系統化,形成所謂由主幹到分支的「知識樹」。
「主題」則是對彼此密切關聯的一系列活動或經驗的概括,是「一種圍繞某個中心形成的一種教育內容的組織結構」,並常常以幼兒的生活主題為主要表現形式。「主題」作為一種活動組織和課程整合的有效形式,是打破傳統分科課程或學科教學中過於嚴格的學科界限的基本策略之一。一個「主題」可以橫向關涉或輻射至多個學科或領域的知識與經驗,並同幼兒的整體認知和感性體驗的身心特點相契合。如「金色的秋天」這一主題就可以涉及到有關天氣變化的科學常識(科學領域)、粘貼「楓葉」的手工藝術(藝術領域)、預防受寒感冒的健康指導(健康領域)、感受中秋節日氛圍的社會教育(社會領域)等。然而,當前很多主題活動在開展時,除卻受季節時令變化以及幼兒生活范圍等因素的影響而體現出一定的自然順序外,其本身在知識經驗和學科邏輯上並未體現出應有的層次性和漸進性,以至於在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教育中會重復出現相同的「主題」(如幼兒園各班級都會有「快快樂樂過『六一」』的主題)。因此,在一定意義上,僅以「主題」形式組織課程內容,只是完成了不同學科知識或領域經驗之間的橫向聯系,不便於使幼兒獲得邏輯化的經驗和進行系統化的知識學習。為此,依據「主題」組織或編制的課程必須關注各學科或領域知識的內在邏輯性。
C. 幼兒園《發霉了》教學設計方案模板
幼兒園發霉,是房間牆面發霉,要管好門窗,在不上課時對教室進行防霉殺菌處理,在上課前提前打開門窗透氣,要掌握一些防霉知識,預防發霉。
D. 幼兒園教學案例中教學設計怎麼寫
教案和教學設計都是事先設想的教學思路,是對准備實施的教學措施的簡要回說明;答教學案例則是對已經發生的教學過程的反映。一個寫在教之前,一個寫在教之後;一個是預期,一個是結果。
案例與教學實錄的體例比較接近,它們都是對教學情景的描述,但教學實錄是有聞必錄,而案例則是有所選擇的。
E. 我需要一個幼兒園的教學設計
小班兒歌:親一親 【評】結構清晰,語言簡練,環節緊扣目標,活動形式豐富。 一、活動目標: 1、初步學會完整地朗誦兒歌,並嘗試學習仿編兒歌。 2、在身體動一動的愉快氛圍中學習動詞。 3、感受與同伴遊戲的樂趣。 二、活動准備: 1、材料准備:磁帶、錄音機、黑板、相關的小圖片若干; 2、經驗准備:幼兒玩過碰一碰的游戲,對物體碰撞所發出的聲音有一定的感性經驗。 3、【少了「環境創設」】 三、活動過程: (一)以游戲《碰一碰》導入活動,激發幼兒興趣。 【值得借鑒的導入方式】 1、鼓勵幼兒自由用身體各個部位與小朋友碰一碰。 2、提問:剛才你和小朋友碰了哪裡? 3、根據幼兒講述出示圖片,引導幼兒學慣用完整的句子來描述。 (二)幼兒學習兒歌《親一親》 1、師完整朗誦,幼兒欣賞。 提問:兒歌的名字是什麼?兒歌里講到了什麼? 2、幼兒輕聲跟念兒歌。 3、幼兒帶上表情、動作跟念兒歌。 4、幼兒與同伴合作做動作並朗誦兒歌。 (三)幼兒游戲《身體動一動》,並創編兒歌。 【符合小班幼兒學習特點:直覺行動思維的運用】 1、師介紹玩法:可以把自己的身體的各個部分動一動,也可以和同伴合作動一動。 2、提出遊戲規則:想一想,除了小臉和小手還有什麼地方可以和同伴碰一碰。 3、重點指導幼兒學說動詞,進一步拓展幼兒的想像力。 【可以學習的「指導要點」的寫法】 (四)啟發幼兒大膽講述。 1、提問:剛才你動了哪裡?你是怎麼做的? 2、請個別幼兒上來演示自己的活動。 【關注個別差異,值得學習】 出示相匹配的圖片,鼓勵其他幼兒一起來學說他的話。 3、師小結,教幼兒完整朗誦一遍。 四、延伸活動:幼兒尋找生活中的物品親一親,繼續創編兒歌。 【延伸活動應該是和「活動過程」並列的】 提供各種材料鼓勵幼兒玩一玩,或與同伴或客人老師用身體玩一玩,體驗游戲所帶來的快樂。 附:兒歌《親一親》 親一親,親一親, 小臉小臉親一親, 叭叭,叭叭叭。 拍一拍,拍一拍, 小手小手拍一拍, 啪啪,啪啪啪。
F. 幼兒園教學設計方案遇到困難怎麼辦
活動目標抄
1.通過游戲襲、故事等形式,讓幼兒感受到牛活中總會碰到「輸」和「贏」,引導幼兒正確看待輸贏問題。
2.培養幼兒敢於拼搏的精沖,鼓勵幼兒遇到困難不灰心,努力爭取勝利。
活動准備
1.故事《輸了也不哭》課件、
2.幼兒活動用具:紅旗、裝有沙子的小桶、皮球、動物棋、塑料圈各若干。
G. 如何進行幼兒園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內適的教學方案的設容想和計劃。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
教學設計要從「為什麼學」入手,確定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習目標;
根據學習目標,進一步確定通過哪些具體的教學內容提升學習者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從而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即確定「學什麼」;
要實現具體的學習目標,使學生掌握需要的教學內容,應採用什麼策略,即「如何學」;
要對教學的效果進行全面的評價,根據評價的結果對以上各環節進行修改,以確保促進學生的學習,獲得成功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