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學三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我能為學校做點什麼》教案與反思
我能為學校復做點什麼制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自己動手設計學校名片,激發學生關心學校、熱愛學校的情感。
2、培養學生創造力和想像力,培養學生審美情趣和良好個性。
教學重點:、通過學生自己動手設計學校名片,激發學生關心學校、熱愛學校的情感。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創造力和想像力,培養學生審美情趣和良好個性。
教學方法:討論法、練習法、講授法 教學准備:
1、學生設計表格,搜集有特色的名片。
2、學生准備硬卡紙、彩筆、剪刀等製作工具
教學過程:
一、初識名片,激趣導入
1、生活中,名片有什麼作用?
2、小組交流自己帶來的名片,看看別人在名片上介紹了什麼
3、導入活動主題:同學們願意為學校製作一張名片嗎?
二、找出學校的特點
1、你對學校有了哪些了解?(地理位置、校園環境、教學設施、榮譽、老師和同學的情況、開展過的大型活動)
2、匯報結果
3、游戲--「校園之最」快速搶答 如:學校最有名的人是( ) 學校最美的地方在( )等
4、教師小結
板書設計:學生名片投影展示
『貳』 人教版三年級品德與社會《規則有什麼用》教學反思
我把交織著歡樂抄與憂煩的青年時代拋到後頭,開始了新的路。
此去的人生將一天天走向衰老,但我不相信只有衰老。
古舊的大街還會有新樓挺立,蒼老的竹野還會有春筍競出。生命只要未僵,總會有新的嫩芽從心中萌動,總會有新的嫩葉從肝膽的枝頭上崛起。
我還要經歷無數墾植與收割的日子。一段生命是一個季節。每個季節都會有春花秋實。即使到了滿頭白發,我確信生命還會有自己的繁榮。只要純潔的心懷里,還盪漾著春風,飄灑著春雨。
此去的人生還會有坎坷。坎坷與平坦並不重要,坎坷的路固然難走,平坦的路也會使人麻木。活生生的人,在坎坷與平坦的路上,都一樣往前征服。在坎坷的路上防著跌倒,在平坦的路上防著飄浮……
『叄』 人教版三年級品德與社會《規則有什麼用》教學反思
美國教育家杜威先生曾經說過:「給孩子什麼樣的教育,就意味著給孩子什麼樣的生活。」作為新課程的品德與社會又是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於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是一門生活經驗課程。因此,在《規則有什麼用》一課的教學中,我努力把學生置身於他們生活中所能遭遇到的各種因素中,建立課程學習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聯系,並以游戲、對話交流為載體,幫助學生積累生活經驗,習得生活方法,提升生活品質,使品德與社會學科對於學生來說不僅有意思,而且有意義,努力把這節課打造成為一堂真實、互動、開放的課堂。
這節課我對教學內容進行了重組和整合,對課程資源進行了開發,進行了課前預設,讓學生課前去調查訪問、查找資料。這樣,教學空間就得到了拓展,課內與課外聯系起來。我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發揮他們的自主性,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引導學生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關心身邊事物的態度,最終理解了規則的作用。具體來說,本堂課較為成功的地方有:
一、充分利用生活資源,還課堂的真實性。
教學內容要源自學生的現實生活,讓學生感受到這是他們正在過著的生活,否則這些所謂的生活對於學生來說,只是一種符號與事件。課程標准明確指出,教學要聯系生活事件,生活體驗,生活空間,生活領域,所以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要克服「課程即知識」的傾向,更多的關注學生的生活經歷與生活體驗,使課程實施的過程成為學生生活經驗不斷積累的過程,成為學生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成為指導生活的過程。為此,在本課教學中,我注意把學生真實的生活經驗和感受做為教學的切入點,讓品德教育回歸學生生活,並以活動為載體,讓學生由近及遠地感受生活中的規則,活動內容緊緊圍繞學生實際生活展開,如參與游戲活動、實地調查,以學生調查的素材進行辨析,這些都是學生在生活中面臨的感興趣的內容。這樣的教學設計,從游戲的開始,由近及遠,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規則,讓學生感受到了這樣的課程內容是真實的,真切的,可以觸摸得到的。
二、多方位對話,讓課堂靈動起來。
如果把課堂看作是一種生活的話,那教學就應該是對話的過程。
教學中,我多處讓學生在具體的教學環境下談規則,如在游戲中談規則,在小組交流前談規則,在即將下課前談規則,使學生又一次實現了與現實生活的對話。而學生在老師的循循善誘中獲得新知,老師則在學生的回答中重新梳理事先的教學設計,從而實現了學生與教師的對話。在這堂課中,我還安排了三次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在小組里合作探究,尋求答案,又在課堂的匯報中不斷完善、充實答案,實現了學生於同伴的對話。利用課文中的插圖,進行有機的整合,並在小組討論交流的同時,完善課本中的表格,進而做到學生與文本的對話。而學生就是在這一次次的對話的過程中獲得了自主的發展,從而感受到課堂學習是一種享受。
三、學生自主探究,在建構中感悟與理解。
作為經驗課程的品德與社會,它恰恰讓學生獲得的是一種經歷。而新課程也指出要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讓他們大膽活動,所以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就不應該是一種傳授,而應該是一種探究、感悟與體驗。「規則」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說是一個枯燥而又乏味的話題。在這節課中,沒有因為我的「告訴」扼殺了學生的思考與體察,沒有因為我的「知性」去扼殺學生的「感性」,而是通過游戲感悟、小組討論感悟、反面事例感悟、規則兒歌感悟等手段了解規則的作用,並且自覺地遵守規則,讓學生從有意識地要我遵守規則轉變為我要遵守規則,從外在的道德教育轉化對學生道德的引導,進而促使學生內化為自己的行為。課堂上,不僅學生動了起來,還實現了主體參與的廣泛性,讓學生自己去體驗、去探究、去建構,去盡情的展示自己,從而獲得了成長的經歷。
此外,我還在活動中,有意識地讓每一步驟都有規則,創造了一種寬松、和諧的氛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及時給予多種形式的鼓勵和表揚,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肆』 小學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我是誰的教學
教學目標:
1.體驗自己在現實生活中面對不同人、身處不同地點、從事不同活動所充當的不同角色。
2.通過活動觀察對比,認識不同角色對人的不同要求和所應承擔的不同責任。
3.願意在現實生活中當好自己的角色。
教學重點:通過幾個活動使學生體驗出自己在現實生活中所充當的不同角色。
教學難點:深入了解自己所充當角色應承擔的責任。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師:同學們,你們好!上課前我呀想先考考大家,看看誰是我們這個班最聰明的孩子。
出示題目:兩個爸爸加上兩個兒子為什麼只有三個人?
2.學生討論,揭示答案。(演示一個人既是爸爸又是兒子,他同時充當了兩個角色。)
師小結:當一個人面對不同的人時,會有著不同的角色。
師小結:當一個人面對不同的人時,會有著不同的角色。
師:聽到同學們對我的稱呼,感到很親切。能為你們上課我感到很幸福。今天我還帶來了幾張照片,想和大家一起來欣賞,你們說一說照片中的我還是誰?
師:(課件:第一張圖片)這張照片是我在家裡與兒子照的,我又是誰?(媽媽)
師:(課件:第二張圖片)這張照片是我去超市時拍的,老師又是誰呢?(顧客)
師:(課件:第三張圖片)這張照片是我昨天晚上參加慶祝建國60周年合唱比賽時拍的,此 時的老師是誰呢?(演員)
二、交流互說,認識自己
在不同場合我變換著不同的角色。(板書:角色)有個小孩叫明明,他也會變。(課件顯示:教材中的圖片。)
1、問:就一個明明,為什麼會有這么多的稱呼呢?(看來我們在不同場合角色在發生著變化。)
2、我會變,小明會變,你們也會變。誰來變變吧--指名一個學生,此時此刻,我是老師,你就是(生答學生),回到家裡,你就變成(生答兒子),再指一名學生:發燒了,生病了,上醫院,你又變成了(生答病人)。
3、你們還會變出什麼身份來呢?在生活中不同的地方,都變成了誰?趕緊在小組里給夥伴們介紹介紹吧,在活動時老師給大家提點建議
課件顯示:
老師的建議:
a、認真聽小組同學介紹,可以相互補充。
b、不要影響別人。
c、盡量不與別人重復。
(1)小組內互相說一說,師巡視。
(2)選代表上台說,有照片的可以展示,師適時引導。
4、說一說你身邊的人在不同的場所又變成了誰。
(1)師:不但我們自己在變,爸爸媽媽也在變。瞧,明明又要說了。
(2)課件顯示:我的媽媽在上班時是售貨員,在家裡是我的媽媽;
我的爸爸上班時是學校教師,在家是我爸爸。
(3)自由說一說家人的變化。
5、小結:其實,你,你的爸爸媽媽,還有我,在社會上都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板書:社會)
三、利用游戲形式引出下一學習環節
師:上了這么長時間的課,大家一定都有點累了
,讓我們一起來做個小游戲吧!誰願意參加?
(教師讓一個學生找3名好朋友共同參加。)
生做游戲:搶椅子。
四、體會不同角色的責任
師:剛才,我們在做游戲時可以搶椅子,那在什麼情況下我們不能做沒有秩序的搶椅子的事情呢?
生:排隊的時候,上課的時候……
師:看來,我們有不同的身份,在不同的身份下我們還有不同的責任。(板書:責任)
五、情景表演--當好不同的角色
1、孩子們講得真好,通過學習明白了同一個我在不同的場所,所扮演的角色在不斷地變化。在不同的身份下還有不同的責任。那你們說說作為在學校學習的你怎樣才是一名合格的小學生?(學生自由說)
2、我是爸爸媽媽的好孩子。怎樣才算是好孩子呀?你說說。不錯,關心家人,幫家人做事,懂得珍惜爸媽的勞動。叮咚,門鈴響了。你家來客人了,現在的你是誰?(板書:家裡)
師:想一想,告訴大家。很好,是小主人。同一個我在參照對象不同時,我的角色也變化了。
3、豐富的生活賦予了我們多種角色,在社會這個大家庭中還有不同的角色呢?
(1)、出示圖1我是小遊客
(2)、出示圖2我是一名小顧客,你在超市購物時是怎麼做的?(小顧客要遵守商場的規則,按順序排隊付錢。文明有禮貌,講究衛生)
(3)、出示圖3我是小觀眾
六、總結
在生活中,我們的角色在隨場所變化而發生變化,在不同的場所又對我們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希望同學們在生活中真正做個好孩子,文明的小學生、小遊客、小顧客。
板書設計
我是誰
學校 家裡 社會
角色 責任
『伍』 小學三年級上冊人教版思品教學計劃
從以下幾個方面制定:
一、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二、 教材分析
三、總目標要求
四、教學措施
五、教學進度安排表
『陸』 小學三年級思品書上的《我的感想》 怎麼寫
真誠--惟一溝通心與心之間的一坐天橋。在這坐橋上,沒有任何雜質,干凈而又純潔內。它無須華麗的辭容藻去修飾,它只需人與人能夠一直擁有它,它就心滿意足了。
在真誠的世界中,不帶一點惡意和欺騙。真誠可以拉近彼此間的距離。一個人如果沒有了真誠,那麼誰願意去欣賞他,去與他交往呢?None,應此,要想自己不寂寞,而去令他人欣賞,就要真誠待人。「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意思是這樣的,只有你真誠對待別人,別人才能真誠對待你。
真誠,能夠融化一切冷漠。即使遇上了一個「冷血的人『,但只要你真誠地靠近他,相信,時間是最好的見證,總有一天,你的真誠會驅散他的冰冷,打動他的。就這么簡單。
做到真誠,只要是發自內心善處的,就行了。不必偽裝,不會寂寞;擁有朋友,擁有快樂。
『柒』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第一單元重難點
《可能性》說課稿(三年級數學上冊)一、說教材:本節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可能性」的內容。在現實世界中,嚴格確定性的現象十分有限,不確定性現象卻是大量存在的,而概率論正是研究不確定性的規律的數學分支。標准將「概率」作為義務教育數學課程的四個學習領域之一「統計與概率」中的一部分,從第一學段起就安排了有關的學習內容。本單元主要是教學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和可能性,使學生初步體驗現實世界中存在著不確定的現象,並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這部分內容可用四個課時來教學。我講的主要是第1課時,例1和例2的內容,使學生初步體驗在現實世界中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下面我就本節課說一說教學目標。二、說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 通過具體的操作活動,讓學生直觀感受到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事件的發生是不確定的。(2) 結合具體的問題情景,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簡單描述事件發生結果。2、 過程與方法 :(1) 創設有趣的活動和游戲,如摸小正方體實驗、塗色活動等,讓學生經歷「猜想—實踐—驗證—推測」的過程,體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和不確定性。(2) 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對積極參與、勇於交流的行為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揚。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在同伴的合作和交流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三、說重點、難點:重點:通過具體的操作活動,初步體驗到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 事件的發生是不確定的。 難點:結合具體情境或生活中的某些現象,能夠描述簡單試驗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四、說教學策略:1、 說學情 :學生在平時的說話中也會用到「可能」這個詞,說明學生對可能性的認識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已經知道生活中的事情是不確定發生的了。 2、設計理念:本著讓學生學習身邊的數學,學習生活中的數學的理念。讓學生在自己的親身經歷中感悟、體會、認識、基於這樣的理念,設計了一個個游戲,讓學生去動手實踐,感受數學知識就在身邊。 3、 教具准備:小正方體、盒子、課件。五、教學過程 :課前活動:同學們,你們知道今天是星期幾呀?那明天一定是星期幾呢?可能是星期六嗎?為什麼呢?同學們都盼望周未,因為周未呀!有你們自己自由的空間,那麼周未你可能去干什麼呢?(一) 創設情景,導入課題。教師先點明我們要做一個摸小正方體的游戲,讓學生推薦一名男生,一名女生到講台上來,但其中只能有一名學生留下來,讓下面的學生都猜,他們誰可能會贏,然後讓學生以剪子、包袱、錘的形式來決定勝負。然後師小結:同學們從剛才活動中,我們可以想到有可能男生贏,也有可能女生贏,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生活當中某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引出課題:可能性(二) 通過摸小正方體游戲,體驗事情發生的確定性與可能性:(感知階段)老師和同學進行摸小正體游戲,引出「一定」「可能」「不可能」的概念。讓學生猜為什麼另一個同學會總是摸到紅色的小正方體,由於有了疑問,下面的學習就更有了實效性。學生會主動的對所出現的摸小正方體現象進行推想。激發學生的求知慾。達到師生互動的目的。(三)判斷事件發生的確定性與可能性。(體驗階段)通過教學教材105頁的例二,讓學生分組討論,使學生判斷哪個事件是一定發生的,哪個事件是可能發生的,哪個事件是不可能發生的。接著讓學生進行一個即興表演活動,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說一說生活中的事情。進一步讓學生體驗數學就在身邊,學習身邊的數學。(四)應用知識,拓展練習。(升華階段)通過對教材108頁練習二十四1、2題和課件上面的練習題的練習,使學生更加深刻的體驗事情發生的確定性與可能性。 (五)總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這節課主要是通過了「猜想——實踐——驗證——推測「的親歷過程,學生學習了身邊有價值的數學。
『捌』 小學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教案勤儉節約自身做起
案例是一個實際情境的描述,包括有一個或多個疑難問題,同時也能包含有解決這些問題的方版法;權教學案例描述的教學實踐,它以豐富的敘述形式向人們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師和學生的典型行為、思想、情感在內的故事;教育案例是一個教育情境的故事,在敘述一個故事的同時人們常常還發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也就是點評。所以一個好的案例就是一個生動的故事加上精彩的點評。
『玖』 小學三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規則有什麼用》教案
《規則有什麼用》教案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和了解規則在集體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性。 能力:能對制定這些規則的意義和作用進行評論、認識。能夠控制自己的行為,遵守活動規則和學校紀律。 知識:知道本校的規則,了解學習、生活中與兒童生活相關的規則。 教學重點 了解規則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熟悉本校的規則,並能對制定這些規則的意義和作用進行評論、認識。 教學難點 體會規則的重要性。 課時安排 1課時。 完成話題「規則有什麼用」的教材內容。 教學過程 活動一 假如沒有規則 方法一: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到規則與人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規則是人們共同制定的。規則無處不在,生活處處有規則。人們為什麼要制定這么多規則?規則到底有什麼用呢?(板書課題:規則有什麼用)這節課,我們就先來研究一下學校里規則的作用。 方法二:(備選) 1.[出示圖片:學校生活場景] 學校生活場景的圖片,如上課、課間、放學的不同景象。 同學們,看了剛才的圖片,我們了解到規則無處不在。這節課,我們就先來研究一下學校里規則的作用。 2.提問:同學們想像一下,學校里能不能沒有規則?假如沒有規則,會出現什麼情況呢? [播放課件:上下樓不靠右行,會怎樣?] 3.學生交流對話。 4.小結:樓梯是上下樓的必經之路,必須按各自方向上下樓。如果大家都想怎麼走就怎麼走,樓道里就會很亂,上樓和下樓的人就會撞到一起,要是速度再快一點兒,也許會摔下樓梯。這樣的話就會很危險。如果沒有「靠右行走」的規則,大家的安全就得不到保障。 5.同學們想一想,如果沒有規則,生活中還會出現什麼情況呢? 6.師生交流對話。(引導學生了解沒有規則給學習、生活等方面帶來的嚴重後果。) 7.小結:規則就在我們身邊。如果忽視它,我們將無法快樂地學習、生活,嚴重的話,甚至會威脅到我們的生命安全!所以生活中不能沒有規則!
『拾』 未來的小學三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我是怎樣長大的課件
教材分析:
歌曲《我怎樣長大》是影片《燭光里的微笑》的一首插曲。歌曲的曲調優美抒情,詞意簡煉,它借「小樹」這一形象抒發了孩子們不怕困難、不怕風吹雨打,幸福成長的真切情感。歌曲為3/4拍,二段體結構。第一平段共有四個對稱樂句,第一樂句曲調平穩,並以親切語氣借物抒情,表現了孩子天真可愛的形象。第二樂句以弱起進入曲中的八度大跳,更增強了孩子們快快長大的那種急切的願望。第三、第四樂句是前二個樂句的旋律模進。
第二樂段是歌曲的合唱部分,曲調舒展,與前段形成了對比。旋律基本以平行三度和聲進行,特別是句中音程大跳,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成長中堅挺不拔的精神面貌,突出了主題。最後歌曲的擴充部分,在重復了第四樂句後旋律更加平穩舒展,表現了「這樣就會長大」的喜悅心情,抒發了長大後的甜美幸福的情感。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用優美、深情的聲音演唱歌曲,體驗並表現歌曲所表達的不怕困難、幸福成長的真切情感。
2、指導學生用三拍子的指揮圖式邊唱邊劃拍,唱准二聲部旋律,體會聲部間的相互配合,初步達到聲部的和諧,音色的統一,音量的均衡,感受和聲的美。
3、聆聽感知段落的變化,比較練習中體驗速度、力度、演唱方法的變化在表現音樂情緒和形象中的作用。
教學重點:
能用柔和、連貫的聲音,悠長、平穩的氣息演唱這首二聲部的合唱歌曲。唱出對「這樣就會長大」喜悅甜美的感覺,感受到「長大」的含義。
教學難點:
唱准大跳音程及二聲部旋律。
教具准備:音樂樹、 多媒體課件
教學法分析:跟唱模唱法、聆聽比較法等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師生問好
二、 小樹在長大
1、音階歌。揭題: 長大
2、聽旋律音程。聽聽唱唱哪組旋律長高了?哪組長得高?
(唱准旋律大跳音程15、11、13; 51、53、55)
3、棵棵小樹長成了樹林。聽辨老師彈的是那條旋律線?
合唱
4、小樹在春風的吹拂下漸漸長大。填詞合唱,要求氣息連貫,聲音圓潤。
三、學唱歌曲《我怎樣長大》
小樹的成長,除了陽光和雨露、土壤和養料。小樹的成長還需要什麼?
1、劃拍聽范唱。了解小樹的長大更需要「不怕風吹不怕雨打」的頑強意志。
1-2、配樂朗誦歌詞。注意:字正腔圓
2、小樹的成長需要頑強的意志,人又何嘗不是在一次次征服困難的足跡中成長起來的呢?《我怎樣長大》是電影《燭光里的微笑》的主題曲。
以《片首》曲為背景音樂,簡介電影故事,學生了解歌曲背景。
3、學習歌譜。
(1)先學習低聲部。(麗萍的迷茫)
聽琴唱低聲部旋律,並糾正不足的地方。然後完整演唱全曲。稍舒展,抒情
(2)聽琴唱高聲部旋律。(路明、小朋的開朗)
要求聲音豎、圓,氣息支持,高音上拉。
(3)觀察高低聲部旋律組合規律——三度和聲。能比較和諧地合唱B段旋律。
(4)(男孩女孩在班中和諧相處,402唱起了互相包容的音樂。)
A、B段+尾聲完整唱譜。
4、欣賞電影片段《生日》。你覺得同學們長大了嗎?
師:有了困難互相幫助,有了喜事互相祝賀。小朋學會了體貼,同學們學會了關心,歌聲中,孩子們漸漸明白了「長大」的含義,他們彷彿一棵棵小樹正在茁壯成長!
5、認認音樂記號:一字多音與換氣,分聲部填唱歌詞。
6、情感處理。句式問答;高潮與尾聲的力度處理。
7、完整表現歌曲。(片首曲)
感知歌曲的段落結構。探討:用多種不同的方式有感情地演唱。
如:領唱與合唱、男女生對唱、小組唱等。
第一段:A一生領唱,B合唱
第二段:A段齊聲M哼唱\樂句2加入領誦, B段師生同唱,把情緒推向高潮。
尾聲: 速度漸慢、力度漸強
8、在歌聲里,你明白自己應該怎樣長大了嗎?
學生討論,點題明理。
四、小結下課。
一個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媽媽爸爸和親人們的關懷和愛護,離不開老師、同學和許許多多人的教育和幫助。讓我們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面對生命中的坎坷艱苦,無論多大的風雨我們都要勇敢去面對。真心祝願我們每一位同學都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感恩的心》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