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幼兒園小班認知《圖案與輪廓》教案
目標: 讓幼兒感知圖形,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能夠區分幾何圖形。創設愉悅的游戲情節,運用多種感觀來調動幼兒思維,想像能力,發展幼兒觀察能力。 激發幼兒探索的慾望。 活動方法:以游戲為主、結合操作性、講解演示法 活動准備: 幾何幾何圖形若干 幾何圖形拼組成的圖畫 魔術箱(紙盒子) 小鴨、小貓、小兔子的教具 活動過程: 五官兒歌,集中幼兒注意力,培養幼兒學習習慣養成教育。 游戲:摸一摸「魔術箱」讓幼兒認識四種幾何圖形。 摸一摸「魔術箱」:變出魔術箱,老師導入語:箱子里有很多有趣的東西。 念咒語解開箱子:魔術箱子東西多,讓我先來摸一摸,摸出來看看是什麼? 摸出來一本長方形的書:問是什麼,是什麼形狀。找一找教室中哪些東西是長方形的。(啟發幼兒說一說)。 游戲反復進行:分別認識其他三種圖形。 教師小結: 圓形:圓溜溜,沒有角,滾來滾去真能跑 三角形:三條邊,三個角,像座小山坐的牢 長方形:對邊一樣長,四個角一樣大,大大方方本事好 正方形:四條邊一樣長,四個角一樣大,方方正正真有用 三:游戲「角色扮演」 展示四種圖形寶寶。 圖形寶寶想和幼兒交朋友(導入語)。 老師角色扮演:用圖形寶寶遮住臉,問小朋友我是誰,我的特點? 依次同上考考幼兒加深認識四種圖形。 四:游戲「誰得本領大「 拿出由圓形、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組成的圖片,請幼兒找出其中的圖形寶寶。 依次變出另外幾幅圖畫,讓幼兒分別找出各種圖形。 五: 游戲「找圖形寶寶「 地上擺好四種圖形寶寶。 老師示範:走、走、走,找個圖形站站好。口令結束,找到口令中的圖形站好。 學生游戲:邊走邊念,表現好的給予獎勵。 六:結束部分:給每個幼兒發個圖形,讓孩子利用手中的圖形繪制一副手添畫。
⑵ 幼兒園學前班數學認識圖形怎麼寫教案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區分圓形、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並能按標記進行分類。 2、通過情景游戲等活動,讓幼兒初步感知圖形之間的轉換關系,並能想辦法解決問題。 3、培養幼兒思維的靈活性,發展幼兒動手能力,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慾望。 活動准備: 1、學會了各種圖形的特徵。 2、自製的"小路",上面鏤刻大小不同的圖形"土坑",將鏤刻下來的圖形作成鋪路的"石頭"。小籃同幼兒人數。 3、圓形、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的圖形標記,音樂。 活動過程: 一、情景導入"撿石頭",激發幼兒活動興趣。 1、"小朋友,今天的天氣真好,我們一起去郊外撿石頭!"(隨音樂進入活動室) 2、教師提出操作要求:"快看!有那麼多五彩繽紛的小石頭,大家可以挑自己喜歡的撿。" 3、引導幼兒觀察、操作,鼓勵幼兒邊操作邊交流。 4、請小朋友大膽介紹自己喜歡的石頭(顏色、形狀)。 5、游戲:按標記舉"石頭"。 二、鋪石頭: 1、"大家撿了那麼多漂亮的石頭,我們用它來鋪一條石子路,好嗎?" 2、幼兒自由操作:把撿到的"石頭"一一對應地嵌入相應形狀的"坑"里。 3、出現問題:"小石頭沒有了,但是還有坑沒有鋪好,該怎麼辦?" 4、幼兒再次操作。 5、發現問題:"老師發現這里有塊石頭很特別,是用兩種顏色的石頭拼起來的。"請個別幼兒介紹他的方法。 6、引導幼兒想辦法互相合作,用撿來的"石頭"鋪平"地上"的"坑"。 7、教師小結:用幾個不同形狀的圖形能拼出一個新的圖形來。 三、踩石頭: 1、"路鋪平了,我們來玩踩石頭的游戲!"教師介紹玩法:"音樂一響,小朋友就一邊念兒歌一邊動起來,音樂一停就立即踩到"石頭"上,並說說踩的是什麼形狀、顏色的"石頭"。 2、游戲重復2~3次。 3、讓幼兒找找在幼兒園里有沒有這樣的圖形,結束活動。 活動延伸: 1、幼兒操作材料放入活動室計算角,讓幼兒在自由活動中繼續操作。 2、讓幼兒回家找一找、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什麼東西的形狀是圓形、三角形、長方形及正方形,回園告訴老師,並列出圖表。
⑶ 認識形狀菱形教案
一、活動目標
1、通過各種拼圖游戲,感知菱形的多種拼法。
2、發展動手能力及想像能力,激發參與游戲的積極性。
3、能區分菱形、三角形、圓形、正方形。
二、活動准備
1、菱形泡棉每人三個。
2、教師展示圖片(三角型拼成的小魚、圓形拼成的毛毛蟲、方型拼成的機器人)。
3、大三角形、圓形、正方形各一,人手一個圖形;教師用大菱形圖形三個
4、每組一張操作圖,水筆。
三、活動過程
(一)出示三個大圖形(三角形、圓形、正方形)
1、小朋友,你們認識它們嗎?
2、圖形娃娃找朋友(分類計數)
(二)出示圖片(小魚、毛毛蟲、機器人)
1、教師用神秘的口吻告訴幼兒:「圖形娃娃覺得小朋友真是聰明,所以它們還為我們帶來了新朋友,看,它們是誰?」
2、師:誰來告訴我它們是由什麼圖形拼成的呢?
(三)介紹新朋友——菱形
1、(教師出示菱形)看,圖形樂園里來了位新朋友,這是什麼圖形?
2、我和菱形娃娃做游戲
1)聽口令找朋友(如:3個小朋友、5個小朋友等)
2)用3個菱形來嘗試拼圖。
3、幼兒每人從簍框里拿出三個相同顏色的菱形,自由操作菱形娃娃。
4、請個別幼兒上來展示自己拼的成果,並說說自己拼的是什麼。其餘幼兒將自己的結果粘貼在每組的紙上。教師展示其中一組結果,請幼兒說說自己拼的是什麼。
5、幼兒將拼圖展示給客人老師,並說出自己拼的是什麼圖形。
(四)延伸活動:
1、教師出示操作圖,請幼兒根據圖上的形狀用菱形去拼(按組進行),並且請組里的一位幼兒進行記錄。
2、巡迴指導幼兒拼圖情況。
⑷ 幼兒教師該如何教幼兒認識幾何圖形
一、靈活運用教學方法,激活幼兒的興趣 幾何知識的教學比較抽象,幼兒接受起來比較困難,「形」與「體」的概念容易混淆把「體」說成「形」、 把「形」 說成「體」的現象時有發生。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時應充分預料到許多幼兒在認識「形」與「體」各階段的接受能力, 採用相應的教學手段。 我在教學中做了一個小實驗:先找來一個小圓瓶,一張正方形的紙,一塊正方形積木。告訴幼兒,今天老師給大家變個魔術,小朋友看清楚了,老師要把自己手中的正方形東西變到這圓瓶子中去。我把正方形紙一卷塞進了瓶中,然後再把正方體的積木也往裡塞,塞半天塞不進去,小朋友們都笑了。我便問他們,老師為什麼把這塊正方體的積木變不進去了。他們便議論開了,有的說:「它是方的,瓶子是圓的,所以進不去。」有的說:「他是木頭的所以進不去。」我抓住他們的議論中心,取出正方形的紙讓他們看,它是圓的還是方的,大家說:「是方形的紙。」又找來一塊木片放了進去。通過操作,證明不是因為是方的放不進去,也不是因為它是木頭放不進去。那說明了什麼?積木為什麼放不進去?引導幼兒進一步討論,大家經過觀察,一起說:「因為它比木片厚,所以進不去。」通過這樣的比較,幼兒終於發現正方形只是正方體的一面,並且有許多角把這些面上下、左右、前後組合在一起,所以稱之為正方體。 總之,「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教師要根據幼兒的實際水平和接受能力,靈活地運用教學方法,培養幼兒學習新知識的興趣。 二、讓幼兒在操作過程中理解和掌握新知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幼教工作者應適應現代幼兒教育發展的需要,根據本班幼兒的年齡、心理特點,應創造機會多讓幼兒動手操作,這樣幼兒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就能更全面、更深刻。 再如:在復習幾何形體圓柱體時,我拿粉筆和沒削過得圓桿鉛筆讓幼兒進行比較,幼兒通過認真觀察後,有的幼兒說粉筆和鉛筆都是圓柱體,有的幼兒說粉筆不是圓柱體而鉛筆是圓柱體。這時,我就讓每一個幼兒拿一支粉筆進行仔細觀察、師生共同討論。又讓幼兒把粉筆上下兩個圓面畫在紙上,發現粉筆上下的兩個圓面不一樣大。最後幼兒確定粉筆不是圓柱體,粉筆的上下兩個圓面不一樣大。另外,通過實物的反復分析、摸索、比較,幼兒知道了長方體有兩種:一種是四個面是長方形兩個面是正方形的,如小朋友坐的小椅子前面的兩條腿、積木等,一種是六個面都是長方形的,如:書本、立櫥、空調、粉筆盒等;又如:我在教幼兒認識球體時,先讓幼兒玩皮球,再引導幼兒說出皮球有幾種玩法?為什麼皮球能向四面八方滾動?蘋果能像皮球一樣滾動嗎?讓幼兒試一試,然後拿蘋果和皮球進行比較,幼兒在教師的講解和直觀演示中,很快知道了蘋果不是球體,因為有時從一個方向看蘋果不是圓的;而皮球從任何一個方向看都是圓的,每一部位摸起來都沒有稜角,面也是光滑的。這種做法更能加深幼兒對形、體知識的理解,並增強記憶。由此看來,教師除演示動作要准確、明顯、規范外,應多讓幼兒在具體操作中求的答案,同時教師應十分注意隨機教育。 三、在幾何形體教學中,培養幼兒的創新意識 激發、利用幼兒的求趣心是教育成功的關鍵,幼兒參與活動的主動性完全來自於由好奇心發展起來的求趣心,由喜歡表揚和鼓勵發展起來的好勝心,而幾何知識的教學比較單一和抽象,幼兒學起來往往無多大興趣。因此,我就利用周圍易理解、感興趣的事物來激發他們學習幾何知識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給幼兒提供條件使幼兒有更多的操作機會,不斷的創設問題的情境,使幼兒的注意力和思維處於積極狀態,激勵幼兒去學習去探索。為了讓幼兒准確的掌握形、體的概念,加深對其基本外形特徵的理解,還要對幼兒進行隨時隨地的強化訓練,例如:教師抓住幼兒午飯後散步這個時機,引導幼兒觀察周圍環境中那些是「形」,那些是「體 」。並讓他們去摸一摸,真正的去感受一下。在區域活動中,讓幼兒進一步正確認識形、體。 例如:要求幼兒在幼兒園或家裡找出那些物體和自己學過的形體的特徵一樣,並記在腦子里,來園後告訴老師。經過老師的啟發、誇獎,幼兒對此很感興趣,觀察的很仔細。晨間接待時,他們都爭先恐後的告訴老師。有的小朋友說自己吃飯用的碗口和碗底是圓形的,乒乓球、玻璃球、地球、眼睛等都是球體。圓筒茶葉盒、煙筒、燈棍、杯子等物體都是圓柱體。但也有少數幼兒對概念模糊不清,如把碗說成是圓柱體,把電視機說成是正方體等等,這就需要教師及時抓住時機出示有關實物,進一步讓幼兒進行驗證性操作,以便把錯誤的概念及時糾正過來。 總之,教幼兒認識幾何形體的教學,應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而採取各種教學方法,並利用周圍環境的有利條件,讓幼兒運用各種感官去探索去摸索,幫助他們正確的認識「形」與「體」。
⑸ 幼兒園小班認識圖形 三角形 圓形,正方形教案
小班三優課教案 數學《認識圖形》-
活動名稱:我的數學《認識圖形》
活動目標:1,通過觀察認識感知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特徵。
2,激發幼兒對圖形的興趣,喜歡辨認生活中的圖形。
3,培養幼兒觀察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准備:1,魔術盒,長方形的禮物盒,正方形的餅干,三角形的三明治。
2,掛圖,長長的火車,房子。
3,操作準備、毛線。
活動過程:1,熱身活動
·教師幼兒相互問候。
——小朋友小朋友上午好!
——老師老師上午好!
2,教師通過小小故事<恐龍打電話>引入魔術盒變魔術。
——昨天晚上老師正准備睡覺的時候電話突然響了,老師拿起電話一聽是恐龍哥哥給我打過來的,恐龍哥哥告訴我這個魔術盒裡面可以變去很多小禮物哦,而且還可以變去很多好吃的東西哦,我一聽太好了,那我就想要是變去很多好吃的東西了我就和小三班的小朋友一起分享好嗎?可是啊在老師變的時候必須要小朋友一起大聲的說123變變變才能變去禮物哦!
——通過變魔術變出長方形的禮物盒,然後老師進行提問:小朋友們你看是禮物盒,這禮物盒裡面會裝什麼東西呢?它可以裝下什麼東西呢?通過的小朋友的討論,老師提示禮物盒的形狀,然後引導幼兒觀察了解長方形的特徵,長方形有四個角,四條邊,而且上下兩條邊都相等是一樣長的,左右兩條邊也是一樣長的。然後老師問小朋友誰想要禮物啊?老師請坐的最好的小朋友打開禮物盒(這時候教師協助幼兒打開禮物盒)哇~小朋友一看是個正方形的餅乾和三角形的三明治,老師說請小朋友吃餅乾和三明治,但是在吃之前小朋友要先認識它們哦,老師這時候讓幼兒了解正方形有四個角,四條邊,而且四個角都是一樣大,四條邊都一樣長,三角形有三個角,有三條邊。在初步認識圖形後老師激發幼兒認識圖形的興趣,老師提問:小朋友們你們知道嗎在我們生活中除了餅干是正方形還有哪些東西也是正方形的?教室里有沒有正方形了?除了禮物盒是長方形還有什麼地方看見過長方形?
——在幼兒園討論後老師出示;掛圖,長長的火車,讓幼兒觀察和欣賞,老師講述原來火車身是長方形,三角形也可以當火車頭哦!房子原來是正方形和三角形做成的。通過講述讓幼兒知道原來圖形和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連。
3,為了讓幼兒更一步的認識圖形,動手操作。
——出示毛線,老師示範,一根毛線相連在一起做去四個一樣的角然後把四條邊做的一樣長,簡單的正方形就出來了,同樣的方法可以引導幼兒做長方形和三角形。讓幼兒體會從中的樂趣!
4,課程結束,表揚操作圖形棒的幼兒,鼓勵不會操作的幼兒。最後一起分享長方形禮物盒裡面的正方形餅乾和三角形三明治。
⑹ 幼兒園認識圖形教學課後說客反思
游戲「誰得本領大「 拿出由圓形、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組成的圖片,請幼兒找出其中的圖形寶寶。 依次變出另外幾幅圖畫,讓幼兒分別找出各種圖形。 五: 游戲「找圖形寶寶「 地上擺好四種圖形寶寶。 老師示範:走、走、走,找個圖形站站好。口令結束,找到口令中的圖形站好。 學生游戲:邊走邊念,表現好的給予獎勵。 六:結束部分:給每個幼兒發個圖形,讓孩子利用手中的圖形繪制一副手添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