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教師觀影響教學觀,小學數學課堂存在什麼問題,請你結合教學談談你的理解
對現代課堂教學生命價值觀的理解
對現代課堂教學生命價值觀的理解
——聽謝利民教授報告後感
暑期里,我們有幸聆聽了上海師范大學謝利民教授的精彩報告。我是受益非淺。在報告中謝教授給我們剖析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理念的內涵,闡述了現代教學的生命價值觀。「以學生發展為本」,就是要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要促進每個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促進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的可持續性的終身發展。在今天,我們教學的終極目標發生了改變。「昨天,我們關注的是學生所學的知識;今天我們關注的是學知識的學生。」
現代學校教育中的課堂教學活動,對教師和學生而言,都是他們生命歷程中的重要組成;是學生茁壯成長與教師完美人生的過程;是他們展示自己智慧和才華,體驗生活和體現人生價值的過程。
現代學生獲取知識和信息的渠道擴展了,教師也同樣要不斷擴大知識面。教師的知識應該是生動的,活潑的。首先,教師要把握教材,激活教材知識,這是教師知識內化的過程,同時也要不斷地提煉生活。教師的知識要比教材的知識大很多。然後,教師要激活思維,把自己已有的知識釋放出來,傳授給學生,更重要的是傳授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從而轉變為學生的知識,讓學生去觀察和體驗生活。這是教師知識外化的過程。
教師的教學,要有面向全體學生的意識,要肯定學生的一切努力;要有促進學生發展的意識,贊揚學生的一切結論;要有促使學生發揮個性特長的意識,保護、激勵學生一切創造的慾望與嘗試。
教育的真諦是要發現每個學生的價值,促進發揮每個學生的潛能,發展每個學生的個性。要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張揚。
充分肯定學生就要正確地評價學生。學習評價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評價的主要目的在於幫助學生,並有責任為學生提供有益的反饋,比如識別學生的強項和弱項,提出該學生今後應該怎樣繼續學習或發揮其強項的建議,指出哪種學習方式具有創造性以及評價學生未來的發展潛能等。
正確的評價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能增強學生學習能力,提高自信心,調整學習策略;能增強學生合作與參與意識,培養合作學習和與人交往的能力。在對學生的評價過程中,強調的是學生的情感,關注的是學習的過程,著眼的是學生的未來發展。評價與教學同等重要,教師是學生評價的最直接操作者,教師的評價觀、評價方法和評價手段在 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評價實施的成效。正確的評價需要有個性的教師,要求教師具備超前的教學理念,創造性的教學意識,自我風格的教學設計。
如何關注每一個學生個體的發展,如何有效開展現代學校教育中的課堂教學活動,是每個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
在此引用郭景揚教授的一句話,值得我們深深思考:
「一種教師用自己的教學方法去篩選適合的學生——篩出一大批差生;一種教師用自己的學生去篩選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造就出一大批人才。」
㈡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的「學」和課堂教學的「練」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新授課還是練習、綜合復習課都離不開學與練.「如何在《圖形與幾何》的教學中體現學練結合的有效性,我認為從以下幾方面來進行教學
一、 課堂教學的「學」和課堂教學的「練」要有針對性.
在課堂教學中對於學生很難理解的關鍵之處要重點花時間進行重點講解,在學生理解之後,要有針對性的練習,而不能平均使用力氣.否則只能起到事功半倍的作用.例如在教學五年級數學上冊《組合圖形求面積》是,我第一輪上這節課是,沒有向學生交代什麼是分割法和添補法,我只是將例題照本宣科給學生講完了,從作業上反映出來的問題是只有部分學生只會列式計算,從組合圖形上看沒有反映出是通過分割法還是通過添補法來求組合圖形的面積,而且每一步求的是什麼學生也說不清楚.第二輪上這節課是,我重點講清了什麼是分割法和什麼是添補法,課堂上沒有針對性的進行練習,導致的結果是學生只能是照貓畫虎,照葫蘆畫瓢.作業稍有改動,大部分學生就傻了眼,真是老虎吃天,無從下手,不能靈活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第三輪(今年)上這節課是,我總結了前兩次的經驗教訓,上課時,我首先讓學生質疑,提出問題(什麼是組合圖形),再通過自學來回答什麼是組合圖形(體現了課堂的學)緊接著我出示課件:下面各圖形可以分成哪些已學過的圖形?(體現了課堂的「學」和課堂的「練」要有針對性,即學什麼就練什麼)
通過上面的學和練,使學生明白要求組合圖形的面積,首先要把這個組合圖形通過分割法或添補法分成我們已學過的幾個簡單的幾何圖形(如: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接著教學例1,通過例1的學習,讓學生總結出求組合圖形面積的方法,最後有針對性的進行練習,我設計了這樣一道題:這是新學校教學樓佔地面積平面圖,你能用幾種方法求出它的面積?
㈢ 結合小學教育實際,談談怎麼將數學思維方法應用到實際教學中
一、 走進生活,用數學眼光去觀察和認識周圍的事物:
世界之大,無處不有數學的重要貢獻。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以及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既是數學教學目標之一,又是提高學生數學素質的需要。在教學中,要使學生接觸實際,了解生活,明白生活中充滿了數學,數學就在你自己的身邊。
例如在「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的導入中,我設計了這樣一段:你們知道在我們人體上的許多有趣的比例嗎?將拳頭翻滾一周,它的長度與腳底長度的比大約是1:1,腳底長與身高長的比大約是1:7……知道這些有趣的比有很多用處,到商店買襪子,只要將襪子在你的拳頭上繞一周,就會知道這雙襪子是否合適你穿;如果你是一個偵探,只要發現罪犯的腳印,就可以估計出罪犯的身高……這些都是用身體的比組成了一個個有趣的比例,今天我們就來研究「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此外教師還可結合學生年齡特點,設計一些「調查」 、「體驗」 、「操作」等實踐性強的作業,讓學生在活動中鞏固所學知識,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如教學「單價、數量、總價」三者關系應用題前可布置學生做一回小小調查員,完成下列表格:
品 名 黃瓜 白菜 蘿卜 豬肉
單 價(元)
數量(千克)
總 價(元)
這樣做,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了感性認識,減緩他們在學習上坡度,對他們深刻理解單價、數量、總價三者之間的關系有很大幫助。再如學習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後,可讓學生觀察生活中哪些地方運用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學習了圓的知識後,讓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說明為什麼車輪的形狀是圓的,三角形的行不行?還可以讓學生想辦法找出鍋蓋、臉盆的圓心在哪兒;……這樣大大豐富了學生所學的知識,讓學生真正認識到周圍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們生活中間,並不神秘,同時也在不知不覺中感悟數學的真諦,進而激起從小愛數學、學數學、用數學的情感,促進學生的思維向科學的思維方式發展,培養學生自覺地把所學的知識應用於實際生活的意識。
二、 感悟生活,架構數學與生活的橋梁:
「人人學有用的數學,有用的數學應當為人人所學」成了數學教學改革實驗的口號。教學中我聯系生活實際,拉近學生與數學知識之間的距離,用具體生動、形象可感的生活事例解釋數學問題。
1、 運用生活經驗解決數學問題
在上「用字母表示數」一課的內容時,我用CAI課件演示李蕾同學拾金不昧的情景,緊接著播出一則「失物招領啟事」:
失 物 招 領
李蕾同學在校園升旗台附近拾到人民幣A元,請失主前來少先隊大隊部認領。
校少先隊大隊部
2002.3
學生驚奇於數學課上老師怎麼講起了失物招領的事呢?我和學生通過分析、討論A元所表示的意義,
師:A元可以是1元錢嗎? 生1:A元可以是1元錢,表示拾到1元錢。
師:A元可以是5元錢嗎? 生2:可以!表示拾到5元錢。
師:A元還可以是多少錢呢?生3:還可以是85元,表示拾到85元錢。
師:A元還可以是多少錢呢?生4:還可以是0.5元,表示拾到5角錢。……
師:那麼A元可以是0元嗎?生5:絕對不可以,如果是0元,那麼這個失物招領啟事就和大家開了一個大玩笑!
師:為什麼不直接說出拾到多少元,而用A元表示呢?……
由於學生容易認識具體、確定的對象,而用字母表示的數是不確定的、可變的,因此開始學習學生往往難以理解。本題中的「失物招領啟事」是學生所熟悉的活動,激發了學生學習新知的慾望,學生便能不由自主地參與到解題過程中去。在討論交流中,集思廣益,使學生在愉快的氛圍理解了新知,並對所學的知識更理解,掌握地更牢固;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人際交往能力,增強了相互幫助、合作的意識,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也鍛煉了學生對社會的洞察力。
2、 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例如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及組合圖形的計算後,我嘗試著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老師家有一間兩室一廳的住房,如圖:你能幫幫他算一算這兩室一廳的住的面積有多大?要計算面積有多大我們先要測量哪些長度的面積?在給出一定的數據後讓學生們計算;接下來我還讓學生們回家測算一下自己家的實際居住面積。在這樣一個實際測算的過程中,既提高了興趣,又培養了實際測量、計算的能力,讓學生在生活中學、在生活中用。
如,學過了100以內加減法之後,創設了「買汽車」的教學情境:微型汽車大削價,小林花去100元買了幾輛汽車,他買了幾輛汽車,是哪幾輛?
通過觀察、思考、討論,在我的鼓勵指導下,同學們用式子有序地依次表示為:
(1)把100元分解為兩個數的和: (2)把100元分解為3個數的和:
50+50=100 40+60=100 30+70=10020+80=100 60+20+20=10050+20+30=10040+40+20=10030+30+40=100
(3)把100元分解為4個數的和 (4)把100元分解為5個數的和 40+20+20+20=100
20+20+20+20+20=100 30+30+20+20=100
學生以發現者的心態去探索、去求新、去尋覓獨創性的答案,這也正驗證了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這種圖文並茂的應用題,使學生感到不是在解應用題,而是在解生活中的問題,鍛煉了學生捕捉信息的能力,增強了應用題的應用味:漫畫的形式更貼近於兒童的實際生活,學生從圖中獲得各種汽車價錢的信息,又從文字中獲取「小林花去100元」的信息,由於問題具有現實意義,但又不能刻板地歸為哪一種類型,要想解決「買了幾輛汽車,是哪幾輛?」的問題,聯系生活實際,就能得到不同的解法。整個學習活動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讓學生經歷觀察、分析、概括和歸納等學習過程。不僅鞏固了100以內認識和加法,而且促進數學的交流,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培養,有利於因材施教,體現不同的人學習不同層次的數學,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感受數學的趣味與作用。
三、創造生活,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兩步應用題之後的教學,我讓學生「創作」應用題,學生們積極思考,發揮自己的想像力:「一份雞翅8元,一個漢堡包比它貴4元,我吃了一份雞翅和一個漢堡包,你們說我用了多少元?」;「我的媽媽上午買了一斤青菜,買的蘿卜是青菜的兩倍,請問我的媽媽一共買了幾斤菜?;《西遊記》有62集,《西遊記續集》比它多5集,《西遊記續集》有多少集?」學生們編應用題時眉飛色舞的神態,誇張的動作,幽默風趣的語言常常引起鬨堂大笑。由於題材來自學生所熟知的事物,學生發言積極、語言流暢,思維呈多極化和多元化,得出「雪融化後是春天而不是水」的新思路,因創造而倍感興奮,更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再如學習了「按比例分配」 的知識後,讓學生幫助爸爸媽媽算一算本住宅樓每戶應付的水費(電費)是多少;學習了「利息」的知識後,算一算自己在銀行存儲的錢到期後可以拿多少本息;再如學習完「比例尺」一節的知識後,讓學生繪制 「我給未來的校園設計平面圖」、「我給生活小區設計平面圖」等等,其對圖表內容的豐富和社會關注程度令人感嘆!
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即教育」的理論為小學數學教學的改革開辟了廣袤的原野。「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數學」 使學生對數學有一種親近感,感到數學與生活同在,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發展了求異思維,培養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和勇於探究、大膽創新、不斷進取的精神,讓學生親自體會參與應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
㈣ 關於小學數學組合圖形有哪些小課題
小學數學組合圖形方向的小課題很多,可以研究怎樣求組合圖形的周長、面積等等。評職稱需要小學數學小課題找億百出版。
㈤ 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運用線段圖解決問題
數學新課標指出:要使學生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著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在小學數學中,解決問題的策略有很多,如實際操作、找規律、整理數據、列方程等等,其中畫圖策略應該是學生解決問題的一種很基本也很重要的策略。它是通過各種圖形幫助學生把抽象問題具體化、直觀化,從而使學生能從圖中理解題意和分析數量關系,搜尋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從這個意義上講,畫圖能力的強弱也反映了解題能力的高低。現在的小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比較薄弱,解決問題的策略相對單一。其實很多數學問題,通過畫畫圖,在畫圖的基礎上找到具體的量或分率和它們所表示的意思,把抽象、模糊轉化為直觀、具體,題意和數量關系也就一目瞭然了。因此注重和利用畫圖策略來培養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可現實的學習中,學生對於畫圖策略的運用存在兩種情形,越聰明成績越好的人在碰到難題時會主動地畫畫圖來幫助理解題意,分析數量關系;而很大一部分學生卻是懶得畫或者不會畫,覺得怕麻煩或無從入手。那麼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學會並利用畫圖策略從而提高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呢,我覺得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創設情境,體驗畫圖策略的價值性
斯蒂恩說:「如果一個特定的問題可以轉化為一個圖像,那麼就整體地把握了問題。」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正處在以形象思維為主,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許多數學問題多以文字敘述出現,純文字的問題在語言表述上比較簡潔,桔燥乏味,以至使他們常常讀不懂題意。所以根據其年齡特點,讓學生自己在紙上塗一塗、畫一畫,藉助線段圖或實物圖把抽象的數學問題具體化,還原問題的本來面目,使學生讀懂題意、理解題意,拓展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幫助他們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創設體驗情境,讓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產生畫圖的需要,在自己畫圖的活動中體會方法、感悟策略、發展思維、獲得思想。
如六上數學廣角「雞兔同籠」:有8個頭,26條腿,雞、兔各多少只?雞兔同籠是一個讓很多學生學習起來感到頭疼的問題,但是運用畫圖策略卻非常容
易理解且把問題解決。如:畫圖時,先引導學生把8個頭全畫上兩只腿了或四隻腿,發現少的或者多的那些腿是兔子或者雞的,然後依次再添上去,學生有了這一發現後,興趣濃厚,紛紛動手,了了幾筆簡筆畫並通過添腿或減腿就能非常快速地計算出雞或兔有多少只。然後依託畫圖法,再理解假設法中求雞:(8×4-26)÷(4-2)=3(只),為什麼除以(4-2)的差就容易多了。我也曾把這道題用畫圖法叫我讀二年級的兒子來做,他居然也非常容易理解,而且很感興趣,畫得得心應手,並且很快地解答出來。畫了幾次以後,他居然也能感悟出通過算式來計算了。
㈥ 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促進學生深度思考
一、創設良好的開端,引發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師首先要把微笑帶進課堂,以教師良好的情趣去感染學生,促使學生形成一種良好的心理態勢,為一節課的學習作好必要的心理鋪墊。如果開場白講的好,就能先生奪人,造成學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狀態,激發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吸引其注意力,宛如平靜的湖面上投石,激起一片思維漣漪,產生急欲一聽的感染力,因此,導入新課要在「求奇、求趣、求妙、求新」上下功夫。
二、創設課堂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對於小學生而言,教師把教材中的問題編成生動形象的童話故事,富有趣味性的問題情境,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如在教學「年、月、日」時,教師發問:「同學們喜歡過生日嗎?」學生們都高興地回答:「喜歡!」接著又問了幾個學生:「你幾歲了?過了幾個生日?」學生依次回答後,教師說:「同學們,一般情況下,一個人有幾歲,就過了幾個生日?可是小明滿12歲的時候,只過了3個生日。這是為什麼呢?你們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學生們聽了,個個情緒高漲,一種強烈的求知慾油然而生,學生的學習熱情貫穿整節課的始終。
三、以語言的藝術增強數學的趣味性
語言是完成教學任務的主要手段。教師的語言科學准確、生動形象、幽默風趣、親切自然,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啟發、鼓勵和陶冶。數學這門學科系統性和抽象性較強,更需要教師能以精湛的語言藝術,並賦以優美恰當的表情、動作、手勢、變無趣為有趣,變無聲為有聲,變無形為有形,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語言藝術氛圍,使他們在愉悅、和諧的氣氛中產生共鳴,激發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進行實踐操作活動,激發學習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既要重視直觀教具的使用,同時也要盡可能變教具為學具,讓學生通過操作、討論、思考、應用等形式充分感知,讓學生親自體驗探究,能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培養了學生動手的實際能力,讓學生用動促思,以思促言,達到學以致用,自主學習的境界,從中發現並獲取知識。
五、應用多媒體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採用多媒體教學,能給學生多重感官刺激,這種直觀教學,增大了課堂容量。多媒體技術既能看得見,又能聽得見,還能用手操作,優生和差生的主動性、積極性都被調動起來。優生從被動等待中解放出來,差生從被動壓抑中解放出來,小學數學課堂呈現出多邊、互動、輕松愉快、生動活潑的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