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班如何利用小故事,小游戲進行排隊教育
你好,下面這個站點的小游戲比較新,種類也比較專多,要什麼屬都有哦。http://www.h5uc.com/?=wd
B. 第八章第一節幼兒園游戲的教學過程怎麼寫
幼兒教育理論的研究表明,游戲是學前兒童的基本活動,它是幼兒智力、道德、美感的發展和身體發育的最重要的手段,幼兒的一切活動都有與游戲緊密聯系。 著名教育學家陳鶴琴也說過:游戲是孩子的生命,游戲是孩子獲取知識的基本活動形式。玩沙是孩子最喜歡的一種游戲活動。在這里,孩子們顯得自由自在,輕松活潑,不受任何拘束,其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可以得到充分發揮。 一、培養了幼兒的動手動腦能力。 玩沙游戲特別需要孩子們大膽想像,精心設計,動手操作。玩沙包含著動手、動腦能力的訓練。 例如:「游戲:小小建築師」 游戲前,我先進行談話引導,了解幼兒對游戲的主題、布局以及活動順序進行的思考。幼兒根據自己的所見所聞爭先恐後地描述自己心中的「樂園」、「城堡」 是何等模樣:樂園要有大門、「動物園」、「游樂場」、「美麗的花圃」、「堅固的城堡」旁要有樹作「戰斗掩護」……這樣,一個個方案便在幼兒的談話中大致勾 畫出來了。 游戲中,幼兒認識了「沙」的特點,掌握了堆沙、挖沙的要領,分別採用了堆、積、挖、掏空、砌、等技能技巧,許多積木、積塑、廢舊物品等輔助材料構建成 了幼兒心目中的路、橋、隧道、地道、假山、城堡等。為了把「公園」建得逼真、漂亮,孩子們還真動了一番腦筋,他們挖了,覺得不好,又抹平重新挖;剛堆好, 卻又塌下來,就重新堆…… 游戲後,根據游戲內容的需要,我又啟發幼兒自己為游戲活動設計一些力所能及的製作。許多幼兒參與收集各種廢品和游戲材料,如,瓶罐、貝殼、包裝盒、塑料小人等,並製成玩沙時所需玩具和飾物。整個過程不停地挖、砌、堆,一雙雙小手得到了鍛煉,其聰明才智也得到了發揮。 二、鍛煉了幼兒的語言能力。 在沙池裡游戲,孩子處於自由交往的環境之中,他們一起交談各自的構思,商量怎樣玩,這就給幼兒提供了充分的言語交流的機會。幼兒在操作過程中,聯系動 作特徵,直接感受並能理解:「挖、砌、堆、填、搭、埋、掏空、包圍」等詞語,如果離開動作來學習這些詞語,其效果大不一樣。有趣的是平時不喜歡說話的立立 小朋友在用沙子構建了一定場景後,其想像的情節,依然在他腦中馳騁,他迫不急待地將這種想像告訴老師和小朋友,講成一個有聲有色的故事:「我從自己的家中 挖個通向咪咪家的通道,然後用『板子』架在上面,用沙子堆好,等到敵人攻擊我們家時,我立刻沖到咪咪家,向解放軍報告情況消滅敵人。」可見,玩沙游戲能使 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鍛煉。 三、發展了幼兒的創造能力。 玩沙游戲沒有規則的約束,幼兒可以依照自己的願望和想像去構思和建造,游戲始終處於發展變化的過程中,幼兒為了實現游戲的目的,就要不斷適應發展著的新情節,玩出新花樣。 例如:有一次孩子在沙堆里玩挖坑的游戲,我就問孩子:這么深的一個洞,你們看像什麼?孩子們紛紛說:像河。「那再長一點,就能讓更多的人喝到水了。」 孩子們一聽,都一起動手挖起來。他們的活動得到了老師的鼓勵,興趣更濃,積極性更高。在以後的活動中經常挖河,為了引起更多人的投入,再第三次活動後我組 織孩子討論:挖出來的沙可以干什麼?孩子們有的說:堆山;有的說:造房子……於是新的主題活動又生成了,這次活動是堆小山,並學會把沙拍緊,不至於下滑, 但孩子們發現小山不美,就找來樹枝、樹葉點綴……顯然,這些情節使玩沙的內容得到了充實,也使幼兒的創造能力得到了發展。 四、提高了幼兒對美的感受能力。 在玩沙游戲中,孩子們不論是單個物體造型還是整體設計,不論是色彩搭配還是比例協調,不論是外觀形態還是主題內容,無不表現他們對美的感受力和創造能 力。在玩「七色城」游戲中,菲菲所構建的美麗的房子,不僅外形酷像,而且色彩搭配協調。其他小朋友的房屋也構造得高低起伏,錯落有致。難怪孩子們一開始構 造就興致勃勃,流連忘返。 在這里,幼兒不需要說服動員,更不用強迫命令,而是靠創造、靠美本身的魅力來吸引他們。可見,玩沙游戲對提高幼兒對美的感受能力來說作用是無可非議的。 玩沙游戲是幼兒童年的歡樂、自由和權利的象徵。豐富多彩的形式不僅可以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而且能增長 幼兒的知識,發展智力、培養能力。同樣也給我們帶來了許多的歡樂!
C. 如何提升幼兒園大班戶外活動游戲的合作教育小故事
大班戶外游戲活動:傳球 活動目標 1、鍛煉幼兒的快速反映能力,鍛煉幼兒手的敏捷度。 2、增強了幼兒的合作意識,培養了幼兒的集體主義感。 活動准備: 籃球若干 活動過程: 教師帶幼兒到戶外操場,帶領幼兒慢跑一圈,做簡單的熱身動作。 1、導入游戲 老師今天和大家一起來做個傳球游戲,好不好?(幼兒回答,好)看老師怎麼傳,教師和一名幼兒做示範,其他幼兒觀看。 教師首先說明游戲的規則和過程, 第一種玩法 把幼兒分成兩隊站好不動,兩隊的排頭各拿一個球,當老師發出命令後,拿球的幼兒快速的把球傳給下一名幼兒,(可以從頭上傳,褪下傳或者側身傳),以此類推,看哪一個隊最先傳完為勝。 第二種玩法 把幼兒分成兩隊站在起點站立,教師發出口令後有每對的排頭將球傳給下一名幼兒,自己快速的站到隊尾,以此類推,按照一定的路線移動,看哪一個隊最先傳完為勝。 注意事項 在傳球的過程中,幼兒的間隔距離要適當,相鄰幼兒要互相配合,避免落地,幼兒要注意安全。 2、游戲分組 將全班幼兒分成兩個小組,站成兩隊四排,每組的第一個幼兒發一籃球, 3、開始游戲 幼兒准備好以後,哨聲一響,游戲就開始。 兩個游戲可以輪流嘗試進行 4、活動結束, 對表現好的小組成員給予表揚鼓勵,教師做及時總結 活動反思 傳球給幼兒帶來了快樂,鍛煉了幼兒的身體機能,幼兒都能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游戲中去,在配合中增長了知識,鍛煉了身體,養成了守規則好習慣,更進一步感受了集體的合作意識的重要性。
D. 幼兒園學習故事和游戲觀察記錄的區別
「學習故事(Learning Story)」是由紐西蘭學前教育學者卡爾提出的。家長可以用「學習故事"來評價兒童,同時它又可以作為一種研究方法。它是通過兒童在真實情景中的觀察和記錄提供一種反映兒童發展的持續性畫面,能用來記錄和交流兒童學習的復雜性。與此同時,它也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最有效的途徑。很多幼兒園也曾嘗試讓教師通過撰寫「學習故事」學習一種觀察、分析兒童的方法,引導教師關注兒童的學習過程,提高教師分析、解讀兒童行為的能力以及教育敏感性。
「游戲觀察紀錄"是指在游戲環節中觀察兒童的狀態和心情,以及通過對游戲的積極性從而了解兒童的一種方法。
拓展資料:游戲觀察實錄:
角色游戲開始了,大家紛紛選擇了自己喜歡的角色開始扮演,俊俊小朋友選擇了到「銀行」扮演工作人員。大家都過來取錢,俊俊小朋友會一個一個的問:你需要取多少錢?但是游戲進行到一半的時候,有的小朋友就過來告訴我:俊俊來搶錢了。我走過去一看,俊俊和亮亮手裡拿著幾張銀行的錢,在爭搶,誰也不肯松手,俊俊一邊搶一邊在嘟嘟囔囔的說著什麼。我問俊俊:為什麼要搶別人的錢呢?俊俊說因為銀行里沒錢了。
分析:
幼兒到了大班年齡,開始能夠把行為規則化,從而獲得是非觀念,但其行為常常表明,他們的自控能力是有限的。其中典型的表現之一就是搶東西的現象很嚴重,不過與其他年齡段的幼兒不同的是:幼兒會邊搶邊說理由,由於大班幼兒抽象思維能力的發展和言語水平的提高,這種「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表現開始增加。
措施:
調動孩子自身的力量去解決大班幼兒已具有了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判斷力問題,不僅有助於問題的解決,而且也是對他們進行了一種綜合能力的培養。可以設置「小記者」、「評論員」,組織一些熱點話題的討論活動,請小記者講講發生了什么事情、自己的想法,最後集眾家之長,總結出一個令人信服的結果。所以在講評時,我請小朋友一起來幫俊俊想一想辦法:當銀行的錢被領完的時候應該怎麼辦呢?大家有的說可以讓銀行的工作人員來做一些錢,也有的說可以叫店裡的人來存錢。大家想了這么多的辦法,俊俊也表示方法都比較滿意。
E. 幼兒園繪本故事《一起玩形狀游戲》教案
《形狀游戲》以一家四口為主角,有霸道、愛說冷笑話的爸爸,明理但是鬱郁寡歡的媽媽,還有一對小兄弟。安東尼·布朗特別指明那個弟弟就是他。這一家人的目的地是美術館,由於去美術館是媽媽要求的生日活動,一開始只有媽媽興致盎然,爸爸和兩兄弟則是勉強跟去。之後,隨著媽媽的解說與引導,弟弟開始有了興趣,接著哥哥和爸爸也越來越進入狀況,甚至一起走進了畫里。終於,大家頗有收獲,愉快地離開美術館。
【媒體評論】
在本書中,安東尼·布朗運用一家人衣服色調的變化,來描繪心情的轉變與逐漸融入畫中的過程。整本書的色彩由一開始的灰藍、淺棕漸次明朗,加上人物服裝一個接一個地鮮艷起來,使得畫面彩度增加,整個場景一掃陰霾,顯得繽紛亮麗。而圍在圖畫四周的框線也有類似的作用,剛開始一家人都被厚重的外框圍繞,漸漸地,外框不見了,只剩美術館里裝裱著名畫的框,最後,一家人回家的場景突破了框線,往外延伸,無限寬廣…… 在過去的作品裡,安東尼·布朗一直和小讀者玩著視覺的游戲,啟迪孩子敏銳地觀察圖畫,從搜尋與解讀之中得到讀圖的樂趣。而這本書的設計也包含了練習讀圖的幾個步驟:首先,他在圖書中隱藏小東西,比如美術館建築上的棒球選手浮雕、蘿卜狀的柱頭、館內的茶壺等等,引發讀者搜尋的興趣。然後詳細解說一幅館藏作品——奧古斯圖斯·艾格(Augustus Egg)的《過去與現在 作品一》(Past and Present No.1)讓讀者明白畫中的細節往往是畫家隱藏寓意的線索,是詮釋一幅畫的契機。之後,他借著17世紀的《柯蒙迪雷女士們》(The Cholmondeley Ladies)這幅畫,以及自繪的兩幅拿破崙肖像,讓讀者玩「找一找,有什麼不一樣?」的游戲。接著,他又把名畫里的世界換成一家人身臨其境的場景,並且相互對照,造成視覺上的諧趣,鼓勵讀者找出其中的差異。類似這樣的比較不僅出現在左右對頁,也安排在前後頁上,比如書名頁上的圖畫,就是後來出現的彼得·布萊克(Peter Blake)所畫的《戴了徽章的自畫像》,而畫中人既像作者,也像故事裡的爸爸。有心的讀者如果仔細尋找,會發現幾乎每幅畫面都藏有小小的驚喜,好像是作者與讀者分享的小秘密,而且每次翻閱,都會有新發現。這樣的練習,不僅讓讀者的視覺越發敏銳,對圖畫書的思考越發細密,也更了解畫家的用意。 顯然,在這個與小朋友互動的「視覺入徑」活動中,安東尼·布朗不僅訓練孩子觀察圖畫,還教他們玩基本的圖像游戲,也就是作為書名的「形狀游戲」。游戲的示範和成果出現在封面、內頁和前後的環襯頁中。這個游戲看似簡單,卻很能激發想像力和創造力;換句話說,就是帶領小朋友由先前觀賞的階段,進入到自己創作的階段。而觀賞別人的作品與嘗試創作,本來就是藝術最重要的兩個方面。安東尼·布朗自己說,他的圖畫創作正是由這個從小學會的形狀游戲演變而來!
【作者簡介】
安東尼·布朗,在圖畫書的園地深耕多年,不斷運用圖畫書拉近孩子與藝術間的距離。倫敦的泰德藝廊和教育中心認同他的努力與成就,邀請他從2001年6月到2003年3月之間,擔任駐館作家和畫家,使他能夠利用泰德藝廊里的資源,親自帶領倫敦市區小學的一千位小朋友認識藝術作品,而這本圖畫書也是整個活動的成果之一。這些參與「視覺入徑」(Visual Paths)活動的孩子與藝術互動的經驗是這本圖畫書的主要內容;此外,在書的前言和結尾處,安東尼·布朗都暗示這本書也具有自傳色彩,因為他巧妙地把自己的童年經歷融入故事裡了。
F. 幼兒園大班創新游戲記實
1 水的游戲 1、體驗玩水游戲的快樂,了解水的用途、教育幼兒要節約用水。 2、通過幼兒動手實驗、游戲、感知水的特性。 3、讓孩子養成遇事善於創新思考的好習慣。 【活動准備】 1、游戲材料准備:空瓶子、裝滿水的瓶子、蓋子、磁鐵、泡沫、石塊、木塊、橡皮泥、塑料積木、水車等。 2、在活動區游戲和日常生活中,啟發幼兒觀察水的特點。 【活動過程】 1、以猜謎語的形式引出"水"。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個好聽的謎語,看哪個小朋友的小腦筋最靈,轉的最快! 謎語:"在小溪里遊玩,在池塘里睡覺。在江河裡奔跑,在大海里歡笑。" 2、提問:孩子們,你們在哪裡見到過水呀?你見到的水是什麼樣子的?(啟發幼兒描述自己見到水的情形)。 3、老師給小朋友准備了水和好多的玩具,請小朋友們做個實驗,看看水有哪些變化?(體驗玩水的快樂並從中獲得發現)老師提出實驗要求:a:仔細觀察實驗過程及發生的變化,b:不浪費水,c:看哪個小朋友的衣服保持的很乾凈沒有弄濕。 4、分3個小組游戲,孩子們自選一組參加。 1組--水的沉浮:"把許多玩具放在水裡,看有什麼不同現象?"2組--水的流動:"為什麼小籃子裝不住水?"3組--水的沖力:水倒在水車上,水車為什麼轉了? 通過讓孩子們親手實驗、觀察、講述讓孩子產生實驗的興趣,觀察的能力及分析,講述能力等,通過實驗引導孩子們說出水的用處,培養孩子的發散性思維) 5、教師:"小朋友,快到這一組來看看,這些小朋友都發現了什麼?"請全班小朋友一起觀察水的沉浮、流動及沖力現象,並請一個小朋友講述他們的發現: A、了解水的沖力:大家看這一組小朋友的水車為什麼會轉呢?(大家討論)教師小結:對呀!水是有沖力、有力量的,水可以通過它的力量來發電呢,你們知道水除了能發電還有什麼用處嗎?(發散思維讓孩子們繼續探索)我們再來看一看下一組小朋友在實驗中有什麼發現? B、沉浮組小朋友講解:各種東西放在水裡後,有的東西沉下去了(石頭、鐵塊、橡皮泥、磁鐵、裝滿水的瓶子等),有些東西浮在水面上(木頭、泡沫、空的瓶子等),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呢?共同得出結論:水是有浮力的。 共同討論:為什麼有的瓶子是浮的水面上、有的瓶子沉在水下呢? 藉助孩子的討論教師指導:空瓶子蓋上蓋會浮在水面上,因為它輕;盛水的子蓋上蓋就沉在水下,因為它重。 提高難度讓孩子們實驗:大家再實驗一下我們用什麼方法能使浮在水面上的東西沉下去,使沉下的東西浮起來?(再一次進行實驗)C、流動組的小朋友講解:用小籃子舀不起水,說明水是流動的。 剛才小朋友說了水是會流動的,那你們知道水的流動對我們有哪些好處嗎?(引導孩子說出水可以通過流動來澆地、澆花、洗澡等)。 6、提問:"水有這么多的用處,那小朋友以後用水的時候應該怎樣做呢?(孩子們先自由討論後教師小結)教師小結:剛才通過實驗小朋友知道了很多關於水的用處,並且知道以後要節約用水,不浪費水,我們不僅要節約用水,以後還要把學到的這些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 7、結束活動孩子們你們剛才玩的高興嗎?老師也很高興,因為我班的小朋友用他靈巧的小手和智慧的頭腦在實驗中發現了水的很多特性和用處。 我還知道我班的小朋友特別愛勞動呢。那我們就一起把活動室收拾好吧!教師和孩子們一起收玩具(培養孩子們良好的習慣,獨立性的能力及愛勞動的品質。)【活動反思】 優點:通過《水的游戲》這一活動,使孩子們通過各種游戲知道了水的特性、用途、怎樣節約用水等,在活動過程中,孩子們都能積極參與活動,他們的想像力真的讓我大吃一驚,在實驗的過程發現了那麼多的問題,那麼多創新的玩法,而且沉浸在游戲的探索與樂趣之中,知道小夥伴之間相互合作、共同思考、發現問題並及時創新等,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游戲中,把活動的目標完成的淋漓盡致,效果非常的不錯。 缺點:活動場地有點小,孩子們的活動受到限制,並且在游戲玩水的時候,孩子們有點擁擠,有的孩子把水灑在了地上,搞的活動室有點臟。 2變廢為寶 《變廢為寶》是《幼兒創新智慧游戲課程》大班下學期的活動內容。 《變廢為寶》這一創新活動,通過幼兒在生活中對廢舊物品尋找、觀察、動手製作的過程,激發起幼兒利用廢物再創造的願望,嘗試對事物進行創新改變的興趣。創新源於感性知識的積累和生活經驗的豐富,圍繞廢舊物品開展一系列的創新思維活動,將會讓幼兒在活動經驗的基礎上感受良好的創新思維的樂趣,朋友幼兒良好的創新思維習慣。 [幼兒分析] 大班的幼兒對事物以有了自己獨特的見解,但是他們對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內在的聯系缺乏觀察訓練,孩子們生活中吃的瓜子、花生、雞蛋、海鮮等,吃完了就把剝下的殼仍掉,卻不知它們還能再次利用,用它們可以做成精美的工藝品。而成人也很少有意識的去引導了解類似這方面的變化知識,所以這么大的孩子就不知廢舊材料還可以做別的用,就更不會留心觀察身邊的事物,並想辦法利用它,把它再次改變成我們能用的東西。所以我們通過《變廢為寶》這一活動,讓孩子們探究生活中一些廢舊材料的二次利用,體驗變廢為寶的樂趣。 [設計思路] 廢舊物品的再次利用對於大班的孩子來說充滿趣味性和吸引力,是培養幼兒創新思維能力,激發幼兒體驗創新思維樂趣的良好體裁。本次活動在課前讓幼兒提前搜集廢舊物品,積累對廢舊物品的感性經驗。 [活動目標] 1、和孩子探究生活中一些廢舊材料的二次利用,激發幼兒利用廢舊物品再創造的願望。 2、培養幼兒的想像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體驗變廢為寶的樂趣。 [活動准備] 1、教具:小烏龜、各種形狀的泡沫板、用紙折成垃圾盒四個、每人一個選材料用的紙盒、剪刀每人一把、照相機一部。 2、雞蛋殼、花生殼、瓜子殼、核桃殼、貝殼、毛線頭、綠葉等。 [活動過程] 1、談話 (1) 出示"小烏龜"。請幼兒看一看、摸一摸感知一下它是用什麼做的。(廢舊報紙、泡沫板、及時貼) (2) 我們身邊還有哪些廢舊物品?(幼兒自由發言)2、擴散思維、展開想像。 孩子們說的這些廢舊物品還有用處嗎?用它們可以做什麼東西?如:牛奶盒何以做小車;可樂瓶可以做花藍、魚缸;一次性紙杯可以做電話、公雞、茶幾;舊報紙可以做帽子、紙球;……小結:千萬別小看我們身邊任何一件看似沒有用的廢舊物品,只要我們肯動腦筋、積極動手,我們就會變廢為寶。 3、幼兒嘗試利用廢舊物品進行創作。 (1)出示准備的廢舊物品,幼兒觀察、討論它們可以做什麼? (2)請幼兒拿紙盒去選擇自己需要的物品和一塊自己喜歡的泡沫板。 (3) 激發幼兒即興創作,製作過程中教師巡迴觀察,適時關注需要幫助的孩子。(提醒幼兒注意桌面清潔、用剪刀要注意安全)4、作品展示。 (1)幼兒相互欣賞同伴的作品。 (2)請幾名幼兒介紹自己的作品如:名稱、內容等。 (3)用相機記錄下幼兒的作品,讓幼兒感覺到自己成了真正的藝術家。 5、總結。 孩子們真了不起!個個都是魔術師,你們用靈巧的小手把廢舊物品變成了精美的工藝品!孩子們,我們千萬不要小看身邊任何一件看似沒有用的東西,我們只要積極動腦、就會變廢為寶。(布置作品展,讓家長和其他小朋友繼續欣賞)[活動反思] 優點:能緊扣教學目標展開教學活動,教學活動中通過觀察、討論等過程激發了幼兒創新思維的興趣,動手製作的形式充分調動了幼兒創作的積極性。幼兒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創作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注意
G. 幼兒園主題課程故事講述分幾步走
幼兒園課程是以主題作為教育活動組合的裁體每個教育活動都體現各學習領域內容的相互滲透和融合。強調每個教育活動富有教育意義的故事,兒歌,歌曲等作為教育活動的材料,准確地確定每個教育活動的目標,清晰得表述能達成活動的活動過程。幼兒園課程即要利益於促進幼兒發展,又要能傳成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活動過程要貫穿課程的內涵,每個教育活動都充分體現各個學習領域內容的相互滲透和融合。在教育活動中要體現健康,語言,科學,社會和藝術五個學習領域。 我在研究主題《多樣的服飾》時,首先讓幼兒了解我國56個民族各民族的服裝,各個少數民族服裝的特點,感受少數民族多姿多彩的服飾美。在每個分主題上,我利用幼兒教育的理論過程中,建構理論,豐富理論,發展理論,讓理論發揮功能,讓理論解決實踐中的問題,為實踐指引方向。我注重幼兒的心理發展,而心理發展來於動作,讓主體與於客體的相互作用,內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成為心理發展的動力,例如指導幼兒利用廢舊碎布,塑料,毛線,樹葉編制編織各種服飾和帽子,讓幼兒初步學習編織的技能。大膽的設計製作富有創意的服裝商標。在幼兒教育實踐中,注重了教育策略,利用心理動作和操作性學習方式開展教育活動,使幼兒發揮了獨特的功能。有效地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同時也使幼兒從動作過程解決問題過程,促進了幼兒思維水平發展。 為了促進兒童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而不是被動的接受指導,我採取多種多樣的方法進行,如講故事,念兒歌,講解,做游戲示範動作,討論與交流,行為練習,模仿學習,具體幫助與指導,情景演示,角色扮演,游戲活動,實踐活動,觀看音像資料,圖片展示等。在進行教學過程中,通過選擇上述的幾種方法綜合的加以運用,達到了活動的目標,完成了教學任務,獲得了良好的效果。
H. 幼兒園民間《老鼠嫁女》游戲教學隨筆
大班民間體育游戲:老鼠嫁女
大班民間體育游戲:老鼠嫁女
設計意圖:
童謠《老鼠娶親》十分具有童話色彩,它講述了一個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用生動的語言描繪了中國民間婚禮習俗的熱鬧場面。孩子們都喜歡看新娘子,喜歡結婚娶親熱鬧的場面。我國歷史悠久,中國民間婚嫁的一些風俗及所蘊含的文化源遠流長。而在當今孩子們的世界裡受到西方的電子文化以及動漫文化的沖擊,傳統文化的精華在慢慢淡出。由此,我們開展本次活動,旨在以孩子們熟悉的生活題材為媒介,讓孩子了解感受、認識理解我國傳統民間文化,在游戲中體驗民間娶親的風俗習慣。
活動目標:
1、感受民間游戲獨特的趣味性,能根據角色投入的參與游戲。
2、掌握抬的技能,及躲閃跑的動作技能。
3、在游戲過程中提高合作能力,能積極動腦探索有效的合作方法。活動准備:
1、幼兒知識技能儲備:會簡單的秧歌步;知道民間故事《老鼠嫁女》。
2、活動准備:自製花轎四、貓頭飾個、音樂《老鼠娶親》、各種自製體育器械、安全平坦的場地。
重難點突破:
1、三人合作抬花轎,保持速度的一致。
2、能根據角色投入的參與游戲。
一、導入部分。
1、教師整隊,師幼互動問候。
2、熱身活動:《抬花轎》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com/resource/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場地創設:在平坦的場地繞圈設計障礙若干,如:跨欄、木墩等。
播放音樂《老鼠娶親》,幼兒隨教師跟著音樂繞場走秧歌步,遇到障礙用跨跳等形式通過。
二、探索創新。
(一)、談話導入游戲主題「老鼠嫁女」。
(二)、感知探索游戲的玩法。
1、抬花轎。
玩法:幼兒分成四隊,男、女孩各兩隊,相對而站,中間間距為20-25米。男孩兩人一組,戴上老鼠頭飾抬「花轎」從起點出發,到達對面指定地點後,迅速將對面的第一位女孩請進轎子後,起跑按原路線返回,將頭飾與「花轎」交予下一組男孩繼續依此方式進行,先把女孩接完的一隊獲勝。要求三人一定要默契合作,速度盡量一致。
規則:整個往返過程中,必須保證「轎子」不落地。
2、探索創新游戲。
組織幼兒共同探討故事中老鼠嫁女的方式,並給與適當的「老鼠嫁女」圖片提示。
3、引導幼兒分小組探討角色分配。如:轎夫、新娘、媒婆等。
(三)游戲「老鼠嫁女」。
1、幼兒分四組「送親隊」,每組幼兒商討好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如:老鼠新娘、轎夫、鑼鼓隊等,並尋找好角色所需要的「道具」等裝扮自己。
2、播放音樂《老鼠娶親》,四組「送親隊」隨音樂走秧歌步繞場行進。
3、四名幼兒當貓,當「送親隊」來到貓兒家後,貓兒請出花轎中的「老鼠新娘」就可以再去抓「送親的老鼠」回家。
規則要求:①、「送親隊的老鼠」必須要按路線隨音樂走秧歌步。
②、每位幼兒必須按自己預先選擇或分配的角色扮演對應的角色。
③、在追逐中不能相互拉扯推打。
4、教師對游戲進行總結評價。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com/resource/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三、結束部分。
1.隨音樂帶領幼兒做放鬆活動。
2.游戲結束:指導幼兒整理器械,有序離開活動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