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大全 > 小學科學實驗課具體教學方法

小學科學實驗課具體教學方法

發布時間:2021-01-12 14:11:49

⑴ 如何上好小學科學實驗課

小學科學是一門操作性、實踐性、創造性和社會性很強的學科。在科學教學中不能單純地採用閱讀、講解來學習科學知識,應充分利用教材及教學設備讓學生進行觀察、實驗、操作獲得感性的認識,再引導學生對所見現象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等的思維活動,使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然後進一步引導學生利用概念和規律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這樣不但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並且能把知識的教學,能力的培養,智力的發展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實踐,我認為抓住以下四個環節,是上好小學科學探究課的關鍵。一、精心創設情景,激發學習興趣興趣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最好老師。而創設實驗情境則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有效方法。小學科學課的科學性、實驗性和通俗性,為我們進行情境教學提供了極好的條件。我在科學教學實踐中,有意識地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創設適合於學生理解掌握知識的教學情境,對活躍課堂教學產生了一定的效果。如「探究輪軸省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時,先讓學生進行實驗競賽,然後我示範試驗。這時進行談話,提出問題「怎樣才能使這輪軸省更大的力呢?」激起學生的好奇心,然後通過實驗把把輪換成更大的,則省力更大。通過實驗和老師引導學生進行比較,懂得輪軸省力大小與輪的大小有關,完成向學生進行啟發教育的任務。二、合理指導,讓學生自行探索在教學活動中,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是一種獨立的活動,主動的認識過程。而中年級學生能力相對底,知識並不多,根據這些特點,教師更要合理指導,引導學生去自行探索知識,學生的創新能力就可得到培養。例如探究《聲音是怎樣的產生》活動時,可先演示尺子振動實驗,指導學生觀察具體操作方法及尺子振動方式,然後才讓學生動手實驗。此後,逐步做皮筋、鼓、吉它發聲實驗。指導學生邊實驗邊思考:它們發聲時有什麼共同點?聲音的產生與什麼有關?這樣一步一步引導其分析、推理,歸納總結出聲音產生的原理。當學生明白聲音產生的原理之後,則可通過研究聲音的高低變化,培養學生創造性、發散性思維。如問:「研究聲音的產生有什麼用?利用物體產生高低不同的聲音我們可以做什麼?」學生自然會想到利用某些發聲原理而製造的各種樂器,他們也同樣會明白為什麼有的人會把嗓子喊啞,……。課後,不拘泥於教科書介紹的自製樂器的方法,動員學生多找一些材料自製樂器。如:拿同樣大小的玻璃瓶(汽水瓶、啤酒瓶),分別加入高度不同的水即可。三、盡可能多讓學生進行實驗活動在實驗中單靠教師,不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就無法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但教師總讓學生跟著自己做,到頭來還是無法真正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只有讓學生根據要解決的問題,進行獨立研究,自己找路走,經過多次失敗、成功的經驗總結才能形成一種能力。例如:在六年級《電磁鐵》的實驗中學生會發現:同樣的釘子,繞著同樣的線圈,為什麼有的釘子帽是南極,有的釘子帽是北極呢?這種現象不必告訴學生是什麼原因,讓學生自己去思考這是怎麼一回事。這樣促使學生去觀察、去實驗。通過觀察、實驗學生會發現電磁鐵的磁極不同是因為線圈兩端連接電池的正負極不同,或線圈的繞向不同。再如指導學生認識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什麼有關系也是可以這樣做。分組做實驗,並按教科書後面的記錄形式把實驗活動的結果記錄下來。從而知道電池的節數、線圈的匝數與磁鐵的數量關系,串聯電池越多,線圈匝數越多,電磁鐵的磁力越大。反之電磁鐵的磁力就越少。又如探究第九冊《讓燈亮起來》活動時,學生通過自己的實驗活動獲得了知識:1.電是可以流動的;2.只有用導線把電池的正極、負極和燈泡連接起來,組成一個閉合電路,電才能從電池中流出來,經過燈泡,使燈泡發出光亮;3.一個簡單的電路,至少要有電源(電池)、導線、用電器(燈泡)幾部分組成。然後要求學生用學過的知識自備材料,組裝一個簡單的電路,燈泡發出光亮。學生明白了電流的原理,達到了實驗的目的。這樣會激發學習興趣和探索慾望,啟發了學生的創造思維,達到了最好的教學效果。如果我們在課上都充分放手進行這樣的訓練,學生的創新能力、實驗能力就會一步步發展起來。四、尊重實驗效果,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演示實驗需要教師精心准備,充分考慮到可能出現的各種因素的干擾,以保證實驗的最大限度的成功。萬一遇到失敗,這是學生可能比任何時候更感興趣,更專注地看著老師。老師應沉著、冷靜,充分利用機會,向學生示範實驗失敗應當怎麼辦,因為這也是難得的教學契機。切不可礙於面子,草率收場,更不可文過飾非,糊弄學生。老師首先要尊重實驗事實,和學生一起事實求實地分析各種可能的客觀原因,並坦誠造成失誤的主要原因,如:教三年級《氣體的熱脹冷縮》,我在堂上演示一個「噴泉」的實驗,把一個帶有玻璃管的瓶塞塞到裝有少量冷水的燒瓶口上玻璃管插入瓶底,用一杯熱水澆燒瓶,燒瓶內的冷水便會立即從玻璃管口噴出來。課前我曾做了一次,噴出的水柱有幾十厘米高,實驗很成功的。可在教學過程中,玻璃管卻噴不出水來,玻璃管內連水柱上升都看不到。面對失敗,我並沒有慌亂。而是坦誠地和學生一起分析原因:按理澆熱水在燒瓶上瓶內的空氣受熱膨脹占據瓶內的空間會把冷水壓上玻璃管。我回想整個過程和課前做的一樣,於是仔細檢查儀器,才發現那個膠塞有一個小孔,由於瓶口沒密封而漏氣,就沒法把冷水壓上玻璃管。我如實向學生說明這是由於自己的粗心,那膠塞時沒檢查膠塞不慎造成的後果,教育學生要吸取教訓,並當場換了膠塞重新演示了該實驗,噴出的水柱比課前做的還高。這樣一來學生不但學到知識還能讓學生真正懂得了科學實驗必須實事求是,嚴謹細致的道理。總之,老師們要盡心上好科學實驗活動課,讓學生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培養探究自然科學的興趣。

⑵ 新課改下的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怎麼開展

一、實驗方式要有探究性\x0d科學教材中實驗部分大多為探究性實驗,以促進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形成.在實驗中應鼓勵學生大膽探究,堅持事實求是的科學態度.能體現邏輯思維的科學課,最明顯的是《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這一課.桌子上放著兩盆液體,我出示兩個馬鈴薯,分別放到盆子里.馬鈴薯在一盆液體里沉,另一盆液體里浮.交換馬鈴薯,再分別放入盆中,在剛才沉的盆子里,馬鈴薯還是沉,浮的還是浮.把兩個馬鈴薯放入其中一個盆中,都浮起來了,放入另外一個盆中,馬鈴薯都沉下去了.這時候學生說:「噫,這個水是怎麼回事?」有的就說:「能浮的那盆水是鹽水!」聽一個學生這樣說,好多學生都跟著認為是鹽水.學生說盆里的水是鹽水,這時,我問:「你能確定浮的一盆水肯定是鹽水嗎?」這個提問引起了學生的思考,有一些學生就說不敢確定.我說,如果不能確定這盆水是不是鹽水,那麼我們怎麼辦?有的學生說:我們取些水燒干,燒一燒就燒出鹽來了.\x0d接著學生動手實驗,按照教材的方法燒鹽水,結果真的燒出了白色的粉末,學生都認為這就是鹽!證明了使馬鈴薯浮起來的液體就是鹽水.我又問:還有什麼方法證明這盆水是鹽水?學生思考之後說:做一杯鹽水試試看.於是,分小組做鹽水使馬鈴薯浮起來的實驗,最後試驗成功了,學生十分開心.像這樣的過程充滿探索性,孩子們很有興趣,學習積極性很高,一堂課上下來也很順.這個過程是個推理的過程、證實的過程、質疑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科學的本質都隱含在這個「是不是鹽水?」的活動當中.\x0d二、實驗操作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x0d科學教學強調學生收集處理、分析總結、觀察和創新等能力的培養,我們可以通過學生的主動探究、討論、自主思考來達到自我不斷完善的過程,使學生始終處於實驗全過程的積極狀態,以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在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中,教師必須啟發引導學生積極思維,自己提出探究實驗的方法,自己動手實驗,通過觀察實驗活動,鍛煉學生,提高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勇於探究未知的能力.如《觀察土壤》一課的活動2,找出土壤中的沙和粘土.我讓學生自己思考把沙和粘土分開的辦法,學生說出辦法後,我讓學生到前面的儀器車自選材料,按照自己的方法來設計和進行實驗.由於各個學生的認知水平不同,在實際研究過程中,研究小組成員間的見解會有所不同,而這些矛盾會在他們進一步的研究中解決.這就是讓學生「真刀實槍」地做科學.\x0d三、實驗教學要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x0d現代信息技術能把視頻、動畫、聲音、文字集於一體,形象生動.在啟發學生設計實驗驗證自己的假設的時候,教師可選擇一些電腦動畫來引導學生,減少他們的實驗盲目性.有一些實驗的過程極短,如電路的連接過程,可以用慢鏡頭或動畫表示.一些植物的發芽生長過程,根能吸收水分等,可用動畫顯示.這就充分說明,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使課堂教學生動、形象,感染力強,不但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縮短掌握知識的過程,提高接受知識的能力.\x0d四、開展課外實驗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x0d《新課標》要求重視對學生創新意識及科學精神的培養,這一點應反映在科學教學的全部過程之中.充分發揮實驗教學的教育功能,不僅僅是停留在課堂上.科學課外活動是科學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是培養學生積極探索、勇於超越的科學精神的重要途徑.在教學中,教師要克服困難、創造條件多組織和指導學生開展課外活動,發動和組織學生積極開展課外和家庭小實驗,讓學生自己發現和尋找身邊的科學,使其成為自己實驗的研究內容,動手、動腦,長知識、長能力.學校可以創造條件全面開放實驗室,使學生隨時隨地能進行各種實驗.特別是對一些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要鼓勵他們敢於提出新的問題,並按照自己的想法設計、進行一些小實驗,獨立地或與他人合作解決這些問題,同時還可以通過實驗來驗證自己在學習中的一些疑問,以此開發學生的實驗興趣和個性特長,使他們養成用實驗來探究未知,大膽質疑,勇於超越的創新精神.因此,要大力提倡科學課回歸大自然,做到室內外結合、校內外結合,如認識螞蟻、蟋蟀,認識葉、花、果實,認識石頭、到校園里去觀察土壤、,都要讓學生到大自然中自己去「摘」科學.\x0d五、實驗教學中存在問題的解決策略\x0d1、重視實驗目的性教育,細化實驗計劃的指導.心理學研究發現,小

⑶ 如何把小學科學實驗課教學落到實處

1、科學實驗課的課前准備工作顯得十分重要,課前准備的充分則是實版驗成功的有力保證。
權做好實驗教學課前准備,不光教師要做好准備,還要引導學生做好准備。
2、實驗前師生的充分准備,才能使我們的小學科學實驗課堂有序、高效地進行,這是提高實驗效率的首要保障。
3、實驗前師生的充分准備,才能使我們的小學科學實驗課堂有序、高效地進行,這是提高實驗效率的首要保障。

⑷ 小學科學的教學方法

探究方法、觀察方法、製作方法、講授方法
教學中有比較,猜想等等

⑸ 如何做好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課前准備

1、科學實驗課的課前准備工作顯得十分重要,課前准備的充分則是實驗成功的有力保證專。
做好實驗教學課前准備屬,不光教師要做好准備,還要引導學生做好准備。
2、實驗前師生的充分准備,才能使我們的小學科學實驗課堂有序、高效地進行,這是提高實驗效率的首要保障。
3、實驗前師生的充分准備,才能使我們的小學科學實驗課堂有序、高效地進行,這是提高實驗效率的首要保障。

⑹ 小學科學教學如何做好實驗准備

我是一名小學專職科學教師.以前我總認為科學課只要教師備好課,准備好實驗器材,便是做好了科學探究前的准備工作.但隨著科學教學工作的深入開展,我碰到了實驗器材准備難的問題,曾多次導致探究活動以失敗告終.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對探究活動認識不足,准備不到位.眾所周知,科學課是由一個個有結構的活動組成,而每個活動都必須要准備有結構的材料.那如何解決教師實驗前准備難的困難呢?我認為,在科學探究活動之前,不僅教師要准備好,而且學生也應准備好.下面談談我的做法:一、多層次了解學生,通常我會在上一個單元課之前這樣做:事先讓孩子們列出本單元比較完整的一張實驗器材清單,讓每個小組商量著作好相關的實驗准備,根據孩子們可能提供的實驗材料,教師做到心中有數.為此,在每堂探究課之前,再讓每個小組商量著做好本節課的實驗准備,根據學生提供的實驗材料,我再為學生補充一些欠缺的材料.好幾次,我驚喜的發現,學生在了解和准備實驗材料的同時往往會在課前進行一些小實驗,不知不覺中激發了他們強烈的探究慾望.這樣的科學課,就為他們的科學探究提供了充分的時間和廣闊的空間,學生多了強烈的體驗,多了高度的參與,真正做到不為教學而探究,而為探究而探究,實現了精彩高效的課堂探索.二、多角度開放學生,學生的創造性是無限的,學生的潛力是無窮的,當我們敢於放手的同時我們就會由衷地發現學生是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書,學生的世界是如此的豐富,令我不勝感慨:我在教學三年級科學下冊「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一課,課前了解到學生很樂意研究各種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於是在教師准備相關材料的基礎上,允許學生帶來自己想研究的物體,結果學生們帶來了很多富有意義的材料:有大海螺等「稀有」材料,有重重的小碟子,有洋蔥、蘋果、馬鈴薯等不同沉浮的食品等.這些材料充滿了結構性,在印證重量、體積與沉浮的關繫上具有意想不到的說服力,比我「精心」准備的材料要合理得多,也極大地「吊」起了他們探索的「胃口」!所以當我宣布請各小組自由找5樣東西由重到輕、由大到小排好順序,再猜測、實驗、比較、思考的時候,學生的積極性是那麼高昂,他們的發現又是那麼新穎和科學,他們發現小碟子很重,放滿水後又會沉下去了;他們還發現,牙簽有是時是沉,有時又浮了,具體要看牙簽有沒有浸透水,浸透了,就會沉.就這樣,當我們在開放材料的同時,我們也開放了孩子們的「大腦」!同樣,對教科書上現成的實驗結論和方法我們也可來個開放式思考:「沉浮」單元中一個活動採用了擠壓瓶子讓「潛艇」沉到瓶底,學生探索時覺得擠壓太困難,太麻煩,繼而想出了只要倒轉瓶子,讓筆帽內充滿水,它自然下沉,而下沉的原理與壓縮空氣後讓水進入有異曲同工之妙.三、多方面激發學生對於小學生來說,探究動力源自於他們對探究活動的興趣,一些新鮮的、未知的、好玩好看的、滿足探究慾望的事物往往能夠激發他們的探究興趣.為此,我們要適時適地培養學生自主收集實驗材料的意識,讓更多的實驗成員主動參與到科學探究活動中來.我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多種方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對探究活動充滿熱情,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當然要讓學生有濃厚的探究興趣並不是一下子就能夠產生的,而是在逐步的學習過程中,逐漸內化而成的.如在教學三年級下冊《我們周圍的材料》時,我讓學生課前准備活動材料以便上課時使用,上課時學生帶來了用放大鏡觀察的材料.瞧,同學們多認真,觀察完自己准備的材料後,互相交換材料進行觀察,還不斷交流自己的想法,看得出來他們非常喜歡觀察.四、多靈活分組學生 當實驗材料多,需要小組合作時,收集實驗材料就要進行合理分工.我的具體做法是:(1)先分好學習小組,根據學生的喜好,自由搭配學習小組成員,一旦組成就要分工合作,選好學習小組的組長;(2)分小組商討下節課實驗探究內容,預習時間我一般安排在每堂課下課前的幾分鍾,然後討論好要帶的材料,並全班進行交流匯報,以便備齊實驗材料;(3)由組長負責統一分配,落實到每個人帶什麼實驗材料,缺一不可.如果到時哪一小組的某一個人忘了帶實驗材料,則整組將無法展開實驗,他將受到組員的譴責,這樣通過合理分工,互相監督,人人都能及時准備好學習材料.總之,實驗前師生的充分准備,才能使我們的小學科學實驗課堂有序、高效地進行,這是提高實驗效率的首要保障.

⑺ 淺談小學科學實驗課怎麼上

小學科學是一門操作性、實踐性、創造性和社會性很強的學科。在科學教學中不能單純地採用閱讀、講解來學習科學知識,應充分利用教材及教學設備讓學生進行觀察、實驗、操作獲得感性的認識,再引導學生對所見現象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等的思維活動,使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然後進一步引導學生利用概念和規律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這樣不但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並且能把知識的教學,能力的培養,智力的發展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實踐,我認為抓住以下四個環節,是上好小學科學探究課的關鍵。一、精心創設情景,激發學習興趣興趣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最好老師。而創設實驗情境則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有效方法。小學科學課的科學性、實驗性和通俗性,為我們進行情境教學提供了極好的條件。我在科學教學實踐中,有意識地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創設適合於學生理解掌握知識的教學情境,對活躍課堂教學產生了一定的效果。如「探究輪軸省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時,先讓學生進行實驗競賽,然後我示範試驗。這時進行談話,提出問題「怎樣才能使這輪軸省更大的力呢?」激起學生的好奇心,然後通過實驗把把輪換成更大的,則省力更大。通過實驗和老師引導學生進行比較,懂得輪軸省力大小與輪的大小有關,完成向學生進行啟發教育的任務。二、合理指導,讓學生自行探索在教學活動中,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是一種獨立的活動,主動的認識過程。而中年級學生能力相對底,知識並不多,根據這些特點,教師更要合理指導,引導學生去自行探索知識,學生的創新能力就可得到培養。例如探究《聲音是怎樣的產生》活動時,可先演示尺子振動實驗,指導學生觀察具體操作方法及尺子振動方式,然後才讓學生動手實驗。此後,逐步做皮筋、鼓、吉它發聲實驗。指導學生邊實驗邊思考:它們發聲時有什麼共同點?聲音的產生與什麼有關?這樣一步一步引導其分析、推理,歸納總結出聲音產生的原理。當學生明白聲音產生的原理之後,則可通過研究聲音的高低變化,培養學生創造性、發散性思維。如問:「研究聲音的產生有什麼用?利用物體產生高低不同的聲音我們可以做什麼?」學生自然會想到利用某些發聲原理而製造的各種樂器,他們也同樣會明白為什麼有的人會把嗓子喊啞,……。課後,不拘泥於教科書介紹的自製樂器的方法,動員學生多找一些材料自製樂器。如:拿同樣大小的玻璃瓶(汽水瓶、啤酒瓶),分別加入高度不同的水即可。三、盡可能多讓學生進行實驗活動在實驗中單靠教師,不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就無法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但教師總讓學生跟著自己做,到頭來還是無法真正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只有讓學生根據要解決的問題,進行獨立研究,自己找路走,經過多次失敗、成功的經驗總結才能形成一種能力。例如:在六年級《電磁鐵》的實驗中學生會發現:同樣的釘子,繞著同樣的線圈,為什麼有的釘子帽是南極,有的釘子帽是北極呢?這種現象不必告訴學生是什麼原因,讓學生自己去思考這是怎麼一回事。這樣促使學生去觀察、去實驗。通過觀察、實驗學生會發現電磁鐵的磁極不同是因為線圈兩端連接電池的正負極不同,或線圈的繞向不同。再如指導學生認識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什麼有關系也是可以這樣做。分組做實驗,並按教科書後面的記錄形式把實驗活動的結果記錄下來。從而知道電池的節數、線圈的匝數與磁鐵的數量關系,串聯電池越多,線圈匝數越多,電磁鐵的磁力越大。反之電磁鐵的磁力就越少。又如探究第九冊《讓燈亮起來》活動時,學生通過自己的實驗活動獲得了知識:1.電是可以流動的;2.只有用導線把電池的正極、負極和燈泡連接起來,組成一個閉合電路,電才能從電池中流出來,經過燈泡,使燈泡發出光亮;3.一個簡單的電路,至少要有電源(電池)、導線、用電器(燈泡)幾部分組成。然後要求學生用學過的知識自備材料,組裝一個簡單的電路,燈泡發出光亮。學生明白了電流的原理,達到了實驗的目的。這樣會激發學習興趣和探索慾望,啟發了學生的創造思維,達到了最好的教學效果。如果我們在課上都充分放手進行這樣的訓練,學生的創新能力、實驗能力就會一步步發展起來。四、尊重實驗效果,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演示實驗需要教師精心准備,充分考慮到可能出現的各種因素的干擾,以保證實驗的最大限度的成功。萬一遇到失敗,這是學生可能比任何時候更感興趣,更專注地看著老師。老師應沉著、冷靜,充分利用機會,向學生示範實驗失敗應當怎麼辦,因為這也是難得的教學契機。切不可礙於面子,草率收場,更不可文過飾非,糊弄學生。老師首先要尊重實驗事實,和學生一起事實求實地分析各種可能的客觀原因,並坦誠造成失誤的主要原因,如:教三年級《氣體的熱脹冷縮》,我在堂上演示一個「噴泉」的實驗,把一個帶有玻璃管的瓶塞塞到裝有少量冷水的燒瓶口上玻璃管插入瓶底,用一杯熱水澆燒瓶,燒瓶內的冷水便會立即從玻璃管口噴出來。課前我曾做了一次,噴出的水柱有幾十厘米高,實驗很成功的。可在教學過程中,玻璃管卻噴不出水來

閱讀全文

與小學科學實驗課具體教學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