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人教版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第一單元教學反思
第一單元《數一數》教學反思
作為一年級數學的第一單元,數一數之中所用到的數字相對較小,很多小朋友在幼兒園時就學會數這幾個數字了。看圖數物體時,只要他們觀察的夠仔細,相信他們都能數出自己所選物體的個數,所以我感覺著一單元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觀察力,還有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目的,在在課堂中盡量給學生發言的機會,培養他們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習興趣。這節課的學習內容比較簡單,但是作為學生進入小學的第一節數學課,要培養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使他們能順利的適應小學數學的學習是這節課的關鍵。
「數一數」一課是一年級學生入學學習數學的第一課。為了使學生了解學習數學的重要性,一上課就運用了輕松的談話方式喚起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在教學時,先對學生的數數情況進行初步的了解:接著為學生出示鮮艷的圖(課件出示),吸引其注意力,激發學生興趣。教學活動按照先引導學生數圖中事物的數量,在抽象出數,然後在回到數數活動中進行,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10以內各數的認讀,採用了多種方法,分步驟的練習與反饋,便於全面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最後引導學生數一數身邊事物的數量,將數與學生身邊的實際生活緊密聯系,體現數學的廣泛性。最後的小結,既對本節課學習活動進行了總結,又進一步將活動擴展到課外,使數學學習走出課堂。
⑵ 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10到20各數的認識中第幾到第幾之間有幾人教學反思
11-20各數的了解是一年級數學上冊第六單位的內容,《11-20各數的了解》在整個數的學習體系中具有比力緊張的職位地方,它既是10以內數的了解和連續,又是100以內以致更大數的了解的底子,同時也為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學習打下算理底子。在本節課講授中我從門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特點籌劃了一系列動手操縱和訓練的活動,讓門生在實踐中得到知識使個門生都能在學習進程中得到告成的體驗,了解到數學學習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在講授籌劃進程中,我力求做到以下幾點:
一、通過充實動手操縱,資助門生純熟數數,掌握數的構成。
研究評釋,小學低年級門生必須藉助圖象、操縱等形象的感知才氣在大腦中形成相應的數學知識表象,然後通過表象的中介作用創建起相應的數學觀點。講授中,我讓門生本身擺小棒,在擺的歷程中視察、掌握數的構成。如許的操縱景象,使門生的「頭腦發軔於行動」以動誘思,以思促動,「數形聯合」、「情理互促」資助孩子們在操縱中體驗,在操縱中感知。
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
建構主義的學習觀認為,學習不是簡單的信息積累,更重要的是新舊知識經驗的沖突以及由此而引發的認知結構的重組。意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基礎出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法將11根小棒擺在黑板上,再讓同學們四個一小組合作討論「哪種方法能讓大家一眼就能看出你有11根小棒」。一方面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促進學生自主建構數學知識;另一方面加強了生生之間的互動,培養學生的相互合作能力。
總之,整節課中,我提倡自動探索與動手實踐的學習方法,在存眷學習歷程的同時,資助學生得到樂成的體驗,樹立自大心,加強上進心。但是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單一「你真棒」的評價語,使孩子的答復得不到實時而公道的反饋,講堂缺乏積極性。同時一年級學生的注意力只能會合十幾分鍾,整堂課我注意知識的教學,缺乏游戲關鍵,沒有充實變更學生的學習興趣,沒有到達我要學的教學結果。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揚長避短,爭取讓我的課堂更加生動,讓孩子們玩中學,學中樂。
⑶ 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解決有多餘信息問題的教學反思
深刻反思整個教學過程,覺得本課導入新課太快,沒有突出本課解決問題的特回殊性——含有多餘條答件,所以學生對多餘條件認識不深刻。如果開始能創設一個「選一選」的故事情境,比如:小熊媽媽為小熊准備了早餐,小熊起床看到桌上有一大盒酸奶,一支吸管和一把扇子,小熊想喝酸奶,它該如何選擇,你能上來幫助它選一選嗎?
這樣的生活情境學生很熟悉,也一定會願意積極參與,並能作出正確的選擇,然後讓學生說說「為什麼不選擇扇子」,孩子們一定能解釋出小熊喝酸奶不需要扇子的道理,桌上的扇子是多餘的,這時教師再強調「多餘」,這樣學生就更容易理解什麼是「多餘」,為接下去的教學鋪平了道路。
⑷ 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比多少教學反思
今天講了例六《比多少》,題目是小華套中12個圈,小雪套中7個圈,小華比小雪多套中幾個圈?這節課的重點是:1、對於「小華比小雪多套中幾個?小雪比小華少套中幾個?」這樣的問題能正確的列算式。2、明白小華比小雪多套中幾個?就是小雪比小華少套中幾個?。難點是:理解減去的部分是兩個人套中的同樣多的部分。
一、本課大致的流程是:
1、復習。選用上學期的《比多少》的幾幅圖,喚醒學生已知的經驗。
教學空間:選取三種比多少的典型習題,讓學生在頭腦中再現比多少的知識和方法。
2、新授。重點突破「小華比小雪多幾個?」這個問題。通過擺磁力扣,找出小華和小雪同樣多的部分,用虛線隔開,再找出小華比小雪多出來的部分。讓學生嘗試列式、說每個數代表的意義。明確小華比小雪多套中5個後,再提問「小雪比小華少套中幾個?」和「小華小雪套中的圈相差幾個?」
教學空間:讓學生自己去找出小華和小雪同樣多的部分,以及小華比小雪多出來的部分,並且嘗試列式,說出算式的意義。
3、鞏固練習。做一做和23頁的5,7,9題。
教學空間:選取了三道比多少的練習題和一道提問題的題。讓學生在充分練習中鞏固比多少的知識。
二、課後反思: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學生學得比較扎實,基本上都能正確的列式解答,只有極個別的學生在23頁第9題中出現三個條件時出錯。但是在教學空間的設計上和練習題的層次上仍然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一)、教師要善於運用提問、反問、追問去引發學生的思考和表達。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怎樣激發他們去主動學習呢?這需要我們每一位老師去思考。在數學課堂上,我們要善於運用提問、反問、追問去引發學生的思考和表達。比如在復習的部分,我在課上的操作是:小豬和蘋果比多少,大家看,一隻小豬對應一個蘋果,每隻小豬都對應了一個蘋果,我們就說小豬和蘋果怎麼樣?諸如此類的引導,留給學生的教學空間是很小的。和韓主任研討時,韓主任提醒我,這里既然是復習舊知識,就更應該給學生比較大的空間,可以讓學生先獨立觀察,再提問「這是誰和誰比?你發現了什麼?」提問、追問、反問的效果肯定要遠遠高於講述的效果。再比如,出示磁力扣,比較小華和小雪套中的圈數同樣多的部分時,我問:「小華這部分(同樣多的部分)是多少個?」一個學生很快說道「7個。」我緊接著追問道,「你都沒數,怎麼就知道是7個呢?」她說,「因為這是小華和小雪同樣的部分呀,小雪套中7個,那小華的這部分也是7個。」這里的追問就非常有價值,學生能把注意力從單純的關注個數轉移到這是小華和小雪同樣多的部分。適時的提問、追問、反問就像一塊小小的石頭,雖然「小」卻能激起「千層浪」!
(二)、重視練習題的設計,課堂的練習題在選擇與呈現的方式上,要有針對性和層次。
在這節課中我選擇了四道習題(做一做和23頁的5,7,9題),都是圍繞著「比多少」的實際問題展開的。針對性很好,但是層次的設計略有不足。上完課後,我想如果能把習題的呈現方式改成以下的設計就更好了:1、做一做。正確列式。讓學生當小老師說一說15表示什麼?9表示什麼?2、23頁第5題,可以再追問「那下午比上午少摘了幾箱呢?上午和下午相差了幾箱呢?」3、23頁第7題,可以先出示兩只小蜜蜂,讓學生說知道了什麼?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嗎?先出示兩個條件讓學生提問題,這樣可以降低難度,也可以培養學生觀察圖、分析圖、理解圖以及提問題的能力。4、23頁第9題(3個條件的),也是先出示條件,老師提一個問題,請同學們再提出不同的問題。這樣與第7題相比,又提高了一個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