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學數學教學的組織形式有哪些
教師精講讓生多做練習。注意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回答問題要形式多樣。課堂氣氛要活躍。師生配合默契。
在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重建課堂成為實施與教學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重建課堂,意味著我們要按照新課程的理念研究、改變和重塑教學,意味著教師必須改變慣常的思維方式和教學行為,意味著課堂教學應該發生一種結構和性質的變化。這種變化不僅應該體現在教師的思維中,而且應該體現在教師的教學行為中,更應該體現在現實的課堂中和學生當下的學習和發展中。為強力推進課堂教學方式的變革,我們依據新課程理念和教育教學規律,制定「新課程背景下推進課堂教學方式改革的意見」,運用行政力量予以實施。下面介紹我們的具體做法:
1.加強新課程理論的學習,轉變教育教學思想,更新教學觀念。
正確的教育思想是課堂教學的靈魂。當前有些教師的教學與其說是方法的落後,倒不如說是教育思想的陳腐,教學觀念落後。也就是說,傳統教育觀念中的不合理部分還相當嚴重地支配他們的行為。陳舊的教育思想束縛著他們的手腳,使他們擺脫不了舊的教學模式,跳不出傳統教學的框框。因此,我們把組織教師學習新課程理論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要求每位教師每學期至少閱讀1本關於新課程理論的專著,閱讀5-10篇相關論文,學校提供參考書目,印發學習材料,定期組織培訓、交流,並對教師的讀書筆記和心得體會進行常規檢查。通過理論學習,要使教師轉變七種觀念,樹立七種意識:
(1)由重傳授向重發展轉變,樹立目標意識;
(2)由統一規格教育向差異性教育改變,樹立個性教育意識;
(3)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樹立主體意識;
(4)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樹立訓練意識;
(5)由單向信息交流向綜合信息交流轉變,樹立反饋意識;
(6)由居高臨下不和諧向平等融洽轉變,樹立情感意識;
(7)由教學模式化向教學個性化轉變,樹立特色意識。
2.加強集體備課和集體教研,努力提高教學預設水平。
教學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過程。因此,教學過程無疑是教學預設的結果。教學預設構成預期的教學過程,而教學過程的展開則構成教學的各個環節和教學現場。一般來說,教學預設水平決定著教學過程,也決定著教學現場、教學各環節和教學細節。沒有好的預設,很難有好的過程、現場、環節和細節。只有好的預設才能產生好的預期教學。根據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和課程實施要求,教學預設應突出教學設計的環節,要強化通過集體備課和集體教研,使教學預設落到實處。我們除每周在規定時間、地點集體備課1次,討論下一階段教學內容、進度,探討教材教法、重點難點疑點外,同時不拘形式,不拘時間、地點,及時開展研討活動。教學設計和備課的重點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要落實新課程的理念,達到本學科的培養目標,對如何將「知識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統一的目標具體落實到教學環節中去,進行整體布局和設計。二要對形成新的師生關系,促使學習方式改變,使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主動、積極、充分地發展,進行具體而周密的設計。三是要對教師如何改變教學方式,形成新的教學行為,充分顯示自身的優勢、個性和創造性,以促進自身的專業發展,進行充分的考慮和設計。此外,強力推進校本教研活動,形成相互聽課制度。行政人員、年級組長每周必須聽課3節,其他教師每周聽課2節,新教師原則上要聽1節上1節。聽課後要開展評課活動,及時與授課老師交換意見。
3.加強師生交往,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現代教學觀認為,教學的本質是師生間的一種特殊交往。其特殊性表現在,教育教學活動是師生交往的橋梁和主要形式。在師生交往中,必須堅持平等的交往原則,同時,教師又是「平等中的首席」,在交往中起主導和示範作用。「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教師必須更新觀念,轉變自己的角色行為,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師必須把學生視為「發展的人」、「有個性的人」、「有獨立意義的人」。在師生交往過程中,我們要求教師必須在平等的原則下,具體做到:
(1)理解學生。走進學生的心海,洞悉學生的喜怒哀樂,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適應學生活躍的思維和變化的情緒,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待學生的需求和期待。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出現困難時及時送上精神和物質的援助。
(2)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對學生滿腔熱忱地給予鼓勵和肯定,對學生充滿信心,讓學生擁有學習的主動權,給他們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法、自我安排學習時機的機會。使教師和學生互教互學,形成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3)寬容學生。善於傾聽學生的不同意見,課堂上允許學生出錯並鼓勵、幫助學生改正錯誤。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不歧視、不厭棄,誨人不倦、耐心幫助、期待進步。
我們組織行政人員、共產黨員和班主任與後進學生、家庭困難學生和特殊家庭學生結成對子,「一對一」助學,幫教助困,組織任科老師與班內學生建立導師關系,實行導師制,目的就是為了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促使雙方精神敞開和接納,情感平等與溝通,從而在教學對話中實現師生間的平等交往和民主互動。
4.加強課堂教學方式的變革,開展師生教學互動,促使學生主動探究。
新課程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促使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這就要求師生間開展教學互動。而所謂教學互動,就是把教學過程看做是一個動態發展著的教與學相統一的交互影響的過程,就是把教學活動看做是師生之間進行的一種生命與生命的交往、溝通的過程。為了能有效地開展師生教學互動,我們對教師作了如下要求:
(1)開展課前預習活動。新課程強調課前的預習。預習本身就是一種自主探究。任科教師課前組織學生開展有效的預習活動,採用多種形式布置預習提綱或預習練習,促使學生預習,並在課前或課堂上作適當的檢查。
(2)設置學習目標:根據課程標准、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狀況確立每堂課的學習目標,目標要具體、明確、有層次、可操作,既要有知識、能力目標,又要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學習目標可在預習提綱中呈示。
(3)創設情境並設問:圍繞學習目標創設具體、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採用多種手段和形式(小黑板、現代教育技術、實物、圖示等)呈現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思考、探究的興趣和熱情。
同時,設置有層次、能促使學生探究的問題,設問應具體指向教學目標的達成。
(4)誘思探究:啟發、組織學生開展合作、探究、自主性學習活動。每堂課至少組織學生開展2次小型討論活動。教師提問學生在10人次以上。教師講授總時間控制在20分鍾以內,學生思考、探究時間不少於15分鍾。
(5)歸納檢測:對所討論、探究的問題,教師要作適當歸納小結,也可讓學生自己來歸納。每堂課至少預留5分鍾時間讓學生進行課堂即時檢測,及時反饋,了解學生的課堂掌握情況。
每堂課必須留5分鍾時間讓學生回顧、總結、反思、提問。
主動探究是新課程提倡的一種學習方式,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探究什麼?怎樣組織學生探究?這是開展自主探究、提高課堂效率的核心問題。我們認為,必須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提出有效的問題,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探究行為。有效的問題是主動探究的起點。學生不同於成人,他們一般不可能很自覺地進行學習。他們更不是科學家,他們的探究活動可能是幼稚的、漫無目的的。他們開展探究活動,需要教師的精心引導,需要問題的激發和調動,有效的問題能創設出一個充滿張力的情境,能造就一個充滿誘惑的現場,能激起學生學習的極大興趣。
第二,給學生充足的探究時空和自由度,去經歷探究過程。這一探究過程包括以下連續且形成迴路的七個環節:面對問題情境→產生探究慾望→出現探究行為→接受反饋信息→調整探究行為→獲得探究成功→嘗試拓展學習。在每一個探究環節中,都離不開教師的主導作用。
此外,我們對教師布置的課後作業輔導及教學反思和課改論文也作了具體規定:
課後作業及輔導:下課後必須對學生提出明確的復習內容及復習要求,課後作業要精選,量要適中,要有必做題和選做題;作業必須全批全收,對部分學生要面批,對有典型性錯誤的題目要進行個別或集體講評、輔導,要培養學生規范答題、細致運算的習慣。作業做到「有發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評,有評必改。」
② 小學生認知的主要特點是什麼小學課堂教學常用的組織形式有哪些
小學生認知的主要特點:
(一)感知、注意、記憶的特點
小學生從籠統、不精確地感知事物的整體漸漸發展到能夠較精確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並能發現事物的主要特徵及事物各部分間的相互關系。小學生的注意力不穩定、不持久,且常與興趣密切相關。小學生的記憶最初仍以無意識記、具體形象識記和機械識記為主。
(二)想像、思維的特點
小學生的想像從形象片斷、模糊向著越來越能正確、完整地反映現實的方向發展。低年級的小學生,想像具有模仿、簡單再現和直觀、具體的特點,到中高年級,他們對具體形象的依賴性會越來越小,創造想像開始發展起來。小學生的思維從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邏輯思處為主要形式過渡,但他們的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與感性經驗相聯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性。
(三)情感的特點
隨著年齡的增長,小學生的情感也逐漸變得更加穩定,豐富、深刻了。低年級小學生雖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但還常有不穩定的現象。到了小學高年級,他們的情感更為穩定,自我尊重,希望獲得他人尊重的需要日益強烈,道德情感也初步發展起來。
(四)意志的特點
小學生的身體各器官、系統都生長發育得很快,他們精力旺盛、活潑好動,但同時因為他們的自製力還不強,意志力較差,所以遇事很容易沖動,意志活動的自覺性和持久性都比較差,在完成某一任務時,常是靠外部的壓力,而不是靠自覺的行動。
(五)性格的特點
小學生的自我意識在不斷發展,自我評價的能力也不斷有所增長。隨著年齡和見識的增長,他們已不再完全依靠教師的評價來估計自己,而是能夠把自己與別人的行為加以對照,獨立地做出評價。因而在小學階段進行有效的教育,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性格是非常重要的。
小學課堂教學常用的組織形式:
(一)環套式的組織形式
指通過教師編制一整套的、系統的、層層遞進式的問題(問題情境),以此來引導學生不斷地去探索、發現,直至問題的解決。
例如,在課堂學習兩位數乘法(例題:17×32)是,教師就可以通過下列一組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①17×32表示什麼?能否用算式表示?②第一步先算什麼?為什麼先算17×30?③再算什麼?兩個結果怎樣相加?④怎樣用豎式相加?為什麼這樣對?找到什麼規律?
(二)迴旋式的組織形式
指通過教師編制的一個引導學生對問題情境的探索、思考與發現的系統,來組織學生的學習。並且這個系統不是直線式的,而是一個循環式的迴路系統。
在這個系統中,「情景①」和「情景②」之間構成一個不斷比較、探索、思考和修正的迴路,而「情景②」與「情景③」又構成了一個不斷比較、探索、思考和修正的迴路。如此往復不斷地通過嘗試、比較、修正,來逼近問題目標。
(2)小學教學組織形式擴展閱讀
小學生課堂管理技巧:
1.聚焦在你開始上課之前,一定把教室里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你的身上,如果有人在私下聊天,你不要講課。
2.給學生交底如果學生對這節課的安排心中無數,這就會增加他們在課堂上的不安定感。
3.實時監控實施這一條的關鍵是在教室里四處走動。當學生在做作業時,在教室里巡迴走動,檢查他們做的情況。
4.以身作則教師在課堂上應該給學生做出榜樣,做到彬彬有禮、行動果斷、持重而不缺乏激情,有耐心、有條理。
5.非語言提示過去,教室里有一個供教師使用的標准物件,那就是講台上的搖鈴。多年來,教師在使用非語言提示方面已有了很多創新。非語言提示包括面部表情、身體姿勢以及手勢等。
6.環境控制上課的教室可以是一個溫暖、快樂的地方,學生喜歡一個經常有所變化的環境。在「學習園地」中掛上有趣的圖片,會激發學生對相關學科的興趣。
7.低調處理很多嚴重的紀律問題,比如到最後把學生送進校長辦公室,都是因小事引起,最後激化成了大沖突。往往是教師對學生進行點名批評,本來事情並不大,但是卻和學生發生了語言上的沖突,然後不斷升級,不可收拾。
③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活動形式有哪些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思考;要注重培養學版生良好的學權習習慣、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地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計算、證明等活動過程。
觀察、實驗、練習
小學數學活動課,必須突出具體形象思維,給學生以能力的鑰匙,不給知識的包袱,促進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的過渡。小學生的思維,在四年級之前,是以認識「具體實例」、「直觀特徵」為標志的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在四年級之後,則向掌握「主要屬性」、「種屬關系」、「實際功用」為標志的抽象邏輯思維過渡,不過這種抽象邏輯思維還是以具體形象為支柱。
1、啟發、游戲、繪畫、討論、出題
2、小組討論、小組比賽、小組挑戰、奪紅旗、做游戲
④ 小學課堂教學常用的組織形式有哪些
課堂學習抄過程中基本組織形式,就是襲指教師採用一定的方式,運用一定的協調機制等來組織而形成的課堂學習活動的過程模式。例如有:
(一)環套式的組織形式
指通過教師編制一整套的、系統的、層層遞進式的問題(問題情境),以此來引導學生不斷地去探索、發現,直至問題的解決。
例如,在課堂學習兩位數乘法(例題:17×32)是,教師就可以通過下列一組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①17×32表示什麼?能否用算式表示?②第一步先算什麼?為什麼先算17×30?③再算什麼?兩個結果怎樣相加?④怎樣用豎式相加?為什麼這樣對?找到什麼規律?
(二)迴旋式的組織形式
指通過教師編制的一個引導學生對問題情境的探索、思考與發現的系統,來組織學生的學習。並且這個系統不是直線式的,而是一個循環式的迴路系統。在這個系統中,「情景①」和「情景②」之間構成一個不斷比較、探索、思考和修正的迴路,而「情景②」與「情景③」又構成了一個不斷比較、探索、思考和修正的迴路。如此往復不斷地通過嘗試、比較、修正,來逼近問題目標。
⑤ 小學課堂教育常用的組織形式有哪些
課堂學習過程中基本組織形式,就是指教師採用一定的方式,運用一定的協調機制等來組織而形成的課堂學習活動的過程模式。例如有:
(一)環套式的組織形式
指通過教師編制一整套的、系統的、層層遞進式的問題(問題情境),以此來引導學生不斷地去探索、發現,直至問題的解決。
例如,在課堂學習兩位數乘法(例題:17×32)是,教師就可以通過下列一組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①17×32表示什麼?能否用算式表示?②第一步先算什麼?為什麼先算17×30?③再算什麼?兩個結果怎樣相加?④怎樣用豎式相加?為什麼這樣對?找到什麼規律?
(二)迴旋式的組織形式
指通過教師編制的一個引導學生對問題情境的探索、思考與發現的系統,來組織學生的學習。並且這個系統不是直線式的,而是一個循環式的迴路系統。在這個系統中,「情景①」和「情景②」之間構成一個不斷比較、探索、思考和修正的迴路,而「情景②」與「情景③」又構成了一個不斷比較、探索、思考和修正的迴路。如此往復不斷地通過嘗試、比較、修正,來逼近問題目標。
例如,在課堂學習「按比例分配」時,可以呈現這樣一個迴路系統:
情景①:A出二元,B出三元,C出五元,購20本書,每人幾本?
學生探索和嘗試解決:20除以(2+3+5),再求每人所得;
學生獲得假設:總數除以份數;
情景②:A每天存10元,存3天;B每天存8元,存6天;C每天存7元,存9天。連息帶本共得X元,怎樣分配?
學生將次情景與情景①比較,找出共同規律,發現所謂每份數就是每一份在總數中所佔的比例;
學生探索和嘗試解決:X除以(10×3+8×6+7×9)
……
(三)多向式的組織形式
指教師設計不同的問題情境,用來指向同一個問題目標,以此引導學生通過對這些問題情境的探索和嘗試解決,從而在獲得問題解決的基礎上構建新的認知。
例如,在課堂學習「行程問題」是,教師向學生呈現幾個不同的問題情境:①一個相向而行的問題;②一個共同工作的問題;③一個單人的行程問題(如一個人每天走8小時,第一天每小時行35KM,後估計時間不夠,第二天每小時行45KM,求距離);④一個
商業
問題(如商店化8000元進了45箱皮鞋和運動鞋,皮鞋單價平均145元,運動鞋單價平均70元,全部售完後,毛利是多少?)然後讓學生通過對不同問題的表徵,積極去尋求共同特徵,從而構建這類問題的基本數學模型。
⑥ 小學課堂教學常用的組織形式有哪些
課堂學習過程中基本組織形式,就是指教師採用一定的方式,運用一定的協調機制等來組織而專形成的課屬堂學習活動的過程模式。例如有:
(一)環套式的組織形式
指通過教師編制一整套的、系統的、層層遞進式的問題(問題情境),以此來引導學生不斷地去探索、發現,直至問題的解決。
例如,在課堂學習兩位數乘法(例題:17×32)是,教師就可以通過下列一組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①17×32表示什麼?能否用算式表示?②第一步先算什麼?為什麼先算17×30?③再算什麼?兩個結果怎樣相加?④怎樣用豎式相加?為什麼這樣對?找到什麼規律?
(二)迴旋式的組織形式
指通過教師編制的一個引導學生對問題情境的探索、思考與發現的系統,來組織學生的學習。並且這個系統不是直線式的,而是一個循環式的迴路系統。在這個系統中,「情景①」和「情景②」之間構成一個不斷比較、探索、思考和修正的迴路,而「情景②」與「情景③」又構成了一個不斷比較、探索、思考和修正的迴路。如此往復不斷地通過嘗試、比較、修正,來逼近問題目標。
⑦ 小學英語教學組織形式
英語教學曾走進小學的課堂但不久就紛紛落馬。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和國際間交流日益頻繁小學英語才又一次步進小學的課堂。究其原因是找不出適合孩子的課堂教學活動組織形式。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只是中學英語教學的前移----中學英語小學化,把初中英語教學提到小學進行。本人從事小學英語教學已有4年積累了一點經驗願與致力於小學英語教學的同仁共享。
小學生的英語教學與初中生不同,小學生對語言有極強的感受力與模仿力,而且聽力敏銳沒有心理上的負擔。兒童學習語言有他們的心理優勢:
首先,他們的可塑性強,很容易培養興趣。而且兒童很容易對新鮮的事物發生興趣。容易適應和接受不同的思想、觀念、文化等。容易培養有效的學習策略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
其次,他們的心理負擔輕。 他們不像中學生那樣害羞膽怯。他們敢於開口能積極參與老師組織的活動。這有利於教學活動的開展。
再次,促使他們學習的情感因素簡單。他們學習直覺和體驗,因此很容易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並培養他們對外語的興趣。
但是小學生學習英語也有以下的不足:
首先,他們的自控能力較差。他們對新鮮的事物感興趣,若受到挫折或者老師的教學內容枯燥無味時興趣也很容易失去。
其次,他們的有限的注意的確時間也很短,注意力很容易轉移。這就需要老師能夠用豐富多彩課堂組織教學來吸引住孩子的注意力。
最後,孩子的思維能力不如初中生,他們不善於把握和理解語言的規律。也不能自覺地去學習,有較強的依賴性。這就需要老師制訂合理的計劃並採取適當的教學形式。
根據以上幾個方面。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注意採取不同的課堂組織形式,以激發學生並培養他們的興趣使之熱愛英語課堂教學。我們知道在寫文章時還講究:「鳳頭,豬肚和豹尾」這一原則。也就是說文章開頭要吸引住讀者,文章的內容要充實,而結尾要像豹的尾巴一樣力度。一堂好的課堂也需要如此。
首先,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一節課的開頭是很重要的,它關繫到整堂課的效果。一個好的開始可以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讓孩子積極參與教師的課堂教學。那麼怎麼辦呢?
1、 一開始讓孩子們朗讀他們喜愛的文章,這樣一來他們很有成就感。
2、 領著孩子一起唱幾首歡快的歌,來活躍課堂氣氛,然後在進行課堂教學。
3、 讓當天的值日孩子做一下「daily report」供大家討論或者老師提出有創意的開頭來吸引孩子。
其次,課堂教學活動的幾種組織形式。小孩子是坐不住的,他們的有限主意的時間很短。這就要求老師通過組織活動來協調。在教學中如果老師的方法得當孩子們就喜歡學,自覺的學。反之如果老師的課堂教學枯燥乏味學生就有厭學的情緒。在課堂教學中如何使學生自覺主動的去學習呢?筆者認為以下幾種組織形式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演一演。針對孩子有極強的模仿力和表現慾望,他們無拘無束沒有什麼心理負擔。因此在教學中可以組織一些對話和短劇讓他們表演。比如:劍橋少兒英語第二冊unit1中我們可以編一個新學期開始的短劇讓孩子來表演。這樣一來不但可以活躍課堂,還可以培養和諧的課堂氣氛。
第二、唱一唱。優美的旋律能喚起孩子們的興趣更能陶冶孩子情操。在現行的小學英語課本中有很多的兒童英語歌曲。在教數字時我們可以教「Ten little Indians」,教顏色時可以教」Who is wearing yellow today」這里可以替換不同的顏色讓孩子們邊唱邊指著自己的衣服的顏色。教「there be 結構時可以唱「there are seven days」。而且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孩子們喜聞樂見的歌曲旋律並根據所學的內容填詞。這些優美的兒童歌曲可以喚起孩子對英語的熱愛,而且有利於培養兒童的英語發音,因為在歌曲里的發音才能字正腔圓,才能做到母音的飽滿和輔音的短促。
第三、畫一畫。簡筆畫是一種直觀的教具,它能非常形象和直觀的表示靜止的或活動的物體,也可以表示靜止活動的情景。不但對老師的教學有很大的益處而且有利於集中兒童的有限注意力。況且小孩子好動,我們可以根據這一特點,讓孩子們進行一些描一描、畫一畫的活動,讓他們親自動手畫出自己喜愛的小動物。然後讓他們在畫的下面寫上單詞。這樣可以培養孩子們的動手的能力。我們還可以讓孩子根據老師的描述去畫或者塗上相應的顏色。這樣可以提高他們的聽力。
第四、賽一賽。小孩子都愛表現自己有很強的表現欲和集體榮譽感。我們可以組織一些比賽的活動讓孩子積極的參與並給予適時的鼓勵。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把孩子們分成若干組。讓他們搶答問題並給予獎勵。適宜小組比賽的游戲還有,猜單詞、單詞接尾等。經常性地舉行這些游戲能夠大大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
第五、猜一猜。這是一種近乎於「捉迷藏」的游戲。可以充分發揮孩子的想像力。我們事先准備一個書包,裡面放著一些物品。讓孩子去猜「what』s in the bag?」他們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這樣一來無形中可以擴大孩子們的詞彙量。我還可以讓一個孩子做動作或者模仿動物的聲音讓其餘的孩子去猜。課本的知識是有限的,可孩子的想像空間是無限的。我們要做的是為孩子插上想像的翅膀,讓孩子在知識的天空飛翔。
以上幾個方面是課堂教學的幾種較為有效的組織形式。但在課堂教學的活動組織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 活動的設置要有計劃性。事先要設計好,不能有隨意性。
第二, 要有明確的目的性。 每個活動的組織都有明確的目的,如果老師組織的活動與教學內容無關。那就是為了活動而活動就失去了活動的意義。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要教學服務。
第三, 要照顧到全體同學。我們組織的活動要讓所有的孩子都能參加,如果不能全體參與,剩下的孩子就會無所適從。課堂紀律就會混亂。
第四, 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能力。如果組織的活動不適合這個年齡的孩子或者與孩子們的當前知識水平有斷層。這個活動也起不到應有的效果。
最後,一堂課的結束。 每堂課的結束時要做一下簡短的總結,幫助孩子抓住本堂課的重點和難點。這樣一來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總之,在教學活動的組織時,一定要充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激發、啟發誘導孩子去主動學習,熱愛學習。當然首先,一個教師首先應該具備的是滿腔熱情,他運用自己的激情去激發孩子的興趣,去感染孩子的情緒。其次,堅持用英語上課,為孩子創設「異域的氛圍」 讓課堂教學生活化。這些都是課堂教學中必需的。以上是筆者在教學中的一些經驗總結
⑧ 請問,小學音樂教育法的一般教學法,內容,教學組織形式及小學音樂課怎麼上
一、講授法
教學方法有很多種,基本方法之一:就是講授法。教授法又稱「口述教學法」。
二、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師展示實物、圖片等教具進行示範性演唱或採用現代化視聽手段,指導學生獲得感性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
三、討論法
討論法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為教學中的某一問題,各抒己見,展開討論,直至問題解決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討論法能更好地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有利於培養他們獨立思考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創造精神,能促進他們靈活地運用知識,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對歌曲演唱的處理分析、音樂欣賞作品的理解、形體律動的動作分析、旋律創作的研究等等,都可以採用討論法。運用討論法事先要有充分的准備。教師提出問題,並做好一定的知識准備,以便不失時機的啟發、引導、解答學生的有關問題。討論的題目要具體、明確。教師要引導學生圍繞問題中心討論,並鼓勵學生大膽發表意見,積極參與討論。討論後要有小結。教師對學生討論中的各種意見,要進行辨證的分析,作出科學的結論和評價,允許學生保留自己的意見。
四、情境法
情境法是遵循反映論的原理,充分利用形象,創設具體生動的情境,激起學生學習情緒的一種教學方法。情境法是融情、言、行為一體的教學法,是與音樂教學的特徵相吻合的。在音樂教學中,學生對音樂的感受、理解往往需要藉助情境,通過具體生動的形象引起學生的內心共鳴,從而用歌唱、奏樂、動作等把它表現出來。人們常說:以情帶聲,以聲傳情,就說明「情」在歌唱中的重要意見。情境法在音樂教學上的途徑有:創設圖畫再現情境,扮演體會情境,語言描繪情境,音樂渲染情境等。
⑨ 小學課堂教學常用的組織形式有哪些
課堂學習過程中基本組織形式,就是指教師採用一定的方式,運用一定的協調機制專等來組織而形屬成的課堂學習活動的過程模式。例如有:
(一)環套式的組織形式
指通過教師編制一整套的、系統的、層層遞進式的問題(問題情境),以此來引導學生不斷地去探索、發現,直至問題的解決。
例如,在課堂學習兩位數乘法(例題:17×32)是,教師就可以通過下列一組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①17×32表示什麼?能否用算式表示?②第一步先算什麼?為什麼先算17×30?③再算什麼?兩個結果怎樣相加?④怎樣用豎式相加?為什麼這樣對?找到什麼規律?
(二)迴旋式的組織形式
指通過教師編制的一個引導學生對問題情境的探索、思考與發現的系統,來組織學生的學習。並且這個系統不是直線式的,而是一個循環式的迴路系統。在這個系統中,「情景①」和「情景②」之間構成一個不斷比較、探索、思考和修正的迴路,而「情景②」與「情景③」又構成了一個不斷比較、探索、思考和修正的迴路。如此往復不斷地通過嘗試、比較、修正,來逼近問題目標。
⑩ 中小學最基本的組織形式是班級授課制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新的教學組織形式有哪三個
.圍繞班級授課制改革的展開,又出現了哪些新的教學組織形式?(ABC)
A.分層教學
B.小組合作學習
C.小班教學
D.復式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