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大全 > 古代漢語在小學閱讀教學中的運用

古代漢語在小學閱讀教學中的運用

發布時間:2021-01-12 01:37:50

A. 本人小學學歷,想學習古漢語。 但不知道重哪裡開始

  1. 首先需要一來本權威一點的古漢語自字典以方便隨時查閱建議實體書

  2. 需要從最基本的古文學起,可以購買一些基礎的詩詞

  3. 買一本成語詞典,每天閱讀幾個成語並熟悉其來源以及用法

  4. 每天都要學習一篇詩詞歌賦,不要著急進度,等一篇學透再學下一篇

  5. 每天朗讀古文以熟悉斷句以及鍛煉語感

  6. 待有一定基礎可以嘗試翻譯陌生古文的語句,從句到段再到篇,慢慢拓展,增加難度。

  7. 最後有一定水平再去學習古經典,提升水平。

B. "小學"一詞在古代漢語里的意思

暈,樓上太誤人子弟了
蓋小學者,國故之本,王教之端,上以推校先典,下以宜民便俗,豈專引筆畫篆、繳繞文字而已。苟失其原,巧偽斯甚。 ——《國故論衡•小學概說》
「小學」在古代就是古漢語文字學

C. 古代漢語這門課對小學教育專業有什麼作用

打牢語言基礎。

D.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滲透安全教育

論古代漢語知識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古代漢語是指古代漢民族的語言。由以先秦口語為基礎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和以六朝以後在北方話基礎上形成的古白話兩部分組成。我這里所說的古代漢語知識是指古代漢語學的內容,主要包括文字學、語法學、音韻學、訓詁學和詞彙學等。我們以為,一門學科的發展方向,一方面應從它的研究對象去看,另一方面又要從它的功用去看。世間的學科,有的以研究實體對象為主,有的則以研究關系,功用對象為主,前者如生物學、地質學、語音學,後者如技術經濟學、數學。此外,還有一類學科,它既研究實體對象,又研究關系、功用對象,而古代漢語學就是以研究實體對象和關系,功用對象為主的一門學科。它在各個領域都有廣泛的應用。特別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古代漢語知識對小學生的古詩、文言教學,生字讀音、寫法教學以及詞彙教學方面有很多幫助。這里,就從以下4個方面來談談古代漢語知識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一、古代漢語知識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相同聲旁的形聲字在今天普通話中的讀音。
《說文》:「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形聲字就是由表示聲音的聲旁和表示意思的形旁組成的漢字。我們漢字中絕大部分都是形聲字。學生到了小學2年級的歸類識字就開始學習形聲字了,但是他們都不理解為什麼這些字是形聲字。究其原因,還是漢語讀音的轉化分流導致。形聲字的聲旁是表示一個字在古代的讀音同被造字是一致的。也就是說,同一個聲旁的一組形聲字在造字時代的讀音應該是一致的。可是到了如今的普通話中,語音的分流轉化使讀音相差很遠。怎樣讓學生分辨一個字到底是不是形聲字呢?
其實這里可以向學生介紹一點古代漢語的知識,比如「古無舌上音」,清錢大昕在《十駕齋養心錄》卷五中提出:「古無舌頭,舌上之分,知徹澄之母,以今音讀之,與照穿床無別也。求之古音,則與端透定無異。」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的聲母zh、ch、sh在古代其實讀作d或者t。所以我們發現「端」、「喘」、「揣」、「踹」、「遄」是一組形聲字,「逃」、「桃」、「洮」、「跳」、「挑」、「眺」、「窕」、「佻」、「祧」是一組形聲字,「調」、「凋」、「碉」、「稠」、「綢」、「惆」是一組形聲字。而且通過這些知識和列舉的形聲字我們還能發現其中規律性的問題總結:形聲字的聲旁有念d,t的,都可以翹舌。
二、古代漢語知識可以解決小學語文一些難解的詞彙問題。
小學語文教學中有一些很讓人頭疼的詞彙,比如「凱旋歸來」、「懸殊很大」、「公諸於世」等等,「旋」就是「歸來」,「懸」就是「很大」,「諸」就是「之於」的意思,似乎這些都是犯了重復的語病,還有新興的「鋁沙鍋」似乎是自相矛盾的詞。但這些詞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這樣說,似乎已經成了一種約定俗成。導致這個的原因是我們現代漢語受西方語言影響,有羨余性,即多餘性(語言的羨余性、語言的模糊性、語言的生成性,被稱為20世紀國際現代語言學界對自然語言本質的三大發現。)。重復其實是為了增強語言信號。就這一點來看,這些詞彙的使用其實是可以的,不算是語病。在我們的漢語中的偏義復詞就是這樣的情況。如「國家」偏指「國」,「家」義消失;「人物」偏指「人」,「物」義消失;「質量」偏指「質」,「量」義消失;「舟楫」偏指「舟」,「楫」義消失;「狐狸」偏指「狐」,「狸」義消失;「妻子」偏指「妻」,「子」義消失。 「忘記」偏向「忘」,「記」義消失;「死活」偏向「死」,「活」義消失;「離合」偏指「離」,「合」義消失;「好歹」多指「歹」一方,「好」義消失;「緩急」多指「急」義,「緩」義消失。這些偏義復詞都經過臨時組合階段的試用過程,歷代相遞襲用,漸漸固定了下來。而上面提到的「凱旋歸來」、「懸殊很大」、「公諸於世」、「鋁沙鍋」等等依然還處於試用階段,也許將來會漸漸固定下來,但是現在我們還是願意寬容一點來看問題。
三、古代漢語知識對小學的文言釋義有很大的幫助。
在中小學的課本上古詩和文言文還是佔了很多篇的,但是老師在教授時對字詞的解釋是十分不到位的。很多時候都是在曲解詞義,誤把隨文釋義當作了義項,有的不考慮文獻性質而胡亂解釋,如將李白詩「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之「疑是」解為「好像」,事實上,前三句都是作者「遙看」之景,第四句,作者並沒看到其景,但古人認為實有「銀河」。「疑是」正表明作者心中疑疑惑惑,這瀑布似乎是來自九天之銀河,這正反映了當時李白的認知心態。還有,《靜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其實是「井干」的意思,並非我們現在的「床」。再如,將「唯賢是舉」的「是」翻譯成「適合」。事實上,這是一個賓語前置格式,翻譯過來就是「舉唯賢」,「是」是提賓的標志,沒有實際意義。如果教師在平時多讀古代漢語的書,增加知識,在講到這些翻譯時就可以給學生最准確的知識。
四、古代漢語知識在生字教學中的應用很多。
生字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漢字音形相近的字很多。怎樣讓學生弄清楚不寫錯是教學的一個難題。很多老師會採用編兒歌記生字的手段。但是一些極易混淆的字還是很難讓學生區分。比如「如火如荼」的「荼」字,不論是字形還是讀音,學生總是和「茶」分不清。其實「荼」是個形聲字,聲旁從「余」,和「荼」一組的還有「塗」、「途」。教學時聯系這兩個形聲字讓學生記憶就很難搞錯了。而且根據「喻四歸定」的音韻學原理,中古的喻母四等字在上古是讀成定母,所以「余」字上古時就是讀作tú的。這樣告訴學生他們就更不會弄錯字音了。
古代漢語知識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遠遠不止我上面所列的4點,還有很多很多,比如一年級的拼音教學這個難點,有些孩子到了五、六年級拼音還是很不好。其實這些都可以用古代漢語知識來解決。我們等待著更多老師來發掘。
要運用古代漢語知識於語文教學過程中,老師就必須熟練的掌握古代漢語知識。給學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這要求我們老師不斷的學習,提升自己的知識技能水平。
黃侃先生說:「夫所謂學者,有系統條理,而可以因簡馭繁之法也。明其理而得其法,雖字不能遍識,義不能遍曉,亦得謂之學。不得其理與法,雖字書羅胸,亦不得名學。」 我想我們老師能給學生的也就是方法吧。讓學生掌握各種方法,理解題旨,觸類旁通。孩子不僅有童心更有好奇心,用多種方法讓他們來理解語文會事半功倍的多。對老師來說也會輕松許多,讓古代漢語知識應用於語文教學,給學生和老師帶來更多方便吧!

E. 小學階段是只需背誦現代漢語詞性還是要和古代漢語詞性一起背謝謝

按照教育部發布的新課程標准,小學階段既不需背誦現代漢語詞性,也不需要背古代漢語的詞性。

F. 如何學習小學(古文字、音韻、訓詁)Z

本人中醫科班出身,從小學習書法繪畫篆刻(取得過一些比賽名次),准專業水平,讀過大量古文著作(有二百餘篇散文可熟背),現有水平通讀史記(三家注)沒有大問題。想系統自修小學,不知有何門徑(專業點兒的),有何學習的順序,望真正專家學者指點!(請別從網上復制,你們能找到的我也能找到。) 問題補充: 小妹妹,我初中就通讀王力先生的《古代漢語》兩遍了。《說文解字》段注在高中時也已粗讀(首師大教授卜希暘先生是我的篆書老師)。我是想問專業一點的學習門徑和學習順序。不過還是要謝了先! 先生既然有所積累,可以讀一下章太炎先生的著作,關於小學的著作主要有《新方言》、《文始》、《小學答問》等,以及國學講演錄的《論小學》部分。章先生師承名家俞樾老先生,可謂得其真髓。但是章太炎先生的文章不免古奧難懂,須有耐心方讀的下去。本人以為近代在訓詁方面章氏可謂奇才大才! 另外陳獨秀在陰韻學上也是頗有成就,但因政治緣故,多不為人廣知,主要著作有魏建功序,自序,古音陰陽人互用例表,中國古代語音有復聲母說,連語類編,荀子韻表及考釋,屈宋韻表及考釋,晉呂靜《韻集》目,《廣韻》東冬鍾江中之古韻考。 古文字方面,本人以為目前對其的研究的確不是很理想。著作及成果都不很多。國家古籍整理規劃重點出版項目《古文字詁林》自1991年立項,經過長達十四年的編纂,已經於05年由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教育出版社全部出齊。據說這本還是很有價值的,匯集了眾多高級學人的研究成果。 至於學習的順序,對於向您這樣有功底的,可以直接切入就可以了,無所謂先後。但是古文字、音韻、訓詁比較起來,建議先習訓詁,因為本人就是這樣做的,感覺還不錯。其實,三者都有聯系,絕對分開是不可能的,所以在學習中最好還是前後聯系,互相促進為佳! 推薦系統閱讀王力先生的《古代漢語》,或者許嘉璐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加上《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古文字必備書目是許慎的《說文解字》。 我個人很喜歡音韻學,可以提點簡單的建議。學音韻的話最基礎的語音知識要懂,這個在一般的現代漢語教材第一部分都有的,簡單說就是母音輔音的發音原理方法和發音部位等,這部分知識要求國際音標表熟練掌握。 然後音韻學教程,推薦一本北大出版社出版的唐作藩先生的音韻學教程。這本教程是以廣韻為主來講的。 我學音韻學側重喜歡推字,就是給出一個現代漢語中的漢字,根據現在音推求其中古音韻地位,即其中古時的聲母韻母和音調等,以至於推上古音。但如果是自學這本教材,要推古音的話我覺得難度大了些。我們教授是用自己專門的音韻學講義給我們上課的。 我是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生,王力先生的《古代漢語》就是語言學的權威,你已經讀過了應該沒有問題了啊。然後可以按照歷史的順序來研讀古文啊。

G. 小學用到的古漢語知識

常用文言虛詞:
------------
文言中的虛詞有上百個,這里選最常見的作些解說。由於虛詞的用法靈活性很大,所以有的虛詞很難說它究竟屬於哪一詞類。下邊為述說方便,分九類來談。
1.之 其 者
這三個詞,都具有指代的作用,可以作代詞,但也都具有其他的作用。
之,作為代詞,可以指代人、事、物,相當於「他(們)」、「她(們)」、「它(們)」。例如:
(1)徐公來,孰視之
(2)燕、趙、韓、魏聞之
(3)噲拜謝,起,立而飲之
分別代人(徐公)、事(齊國修明政治的情形)、物(酒)。此外,「之」的重要用法是作結構助詞。
(1)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2)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
(3)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4)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趙
這里的「之」,都是結構助詞,擔又有區別。(1)相當於「的」,(2)是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3)用在被提前的賓語和動詞中間,(4)和(1)相近,但都不必譯出。
另外,「之」還可作動詞,相當於「往」、「到」;還有時僅起湊成某種語氣的作用,不譯。例如:
(1)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2)公將鼓之
其,作為代詞,可以指代人、事、物,相當於「他(們)」、「她(們)」、「它(們)」、「他(們)的」、「她(們)的」、「它(們)的」,或起指示作用,相當於「這」、「那」、「那個」。例如:
(1)權大悅,與其群下謀之
(2)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
(3)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分別相當於「他」、「這」、「他的」。「其」也可指代自己,如《游褒禪山記》「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就相當於「我」,這種情形不多見。「其」的另一常見用法是作副詞,或表推斷、測度,或表命令、勸勉、希望,或加強反問語氣;分別相當於「大概」、「恐怕」、「可」、「難道」等等。
(1)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
(2)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3)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
這里的「其」,分別是估量副詞,命令副詞、反詰副詞。
者,作為代詞,與形容詞、動詞結合,構成名詞性片語,相當於「……的人」、「……的事物」、「……的」。例如:
(1)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3)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
分別相當於「的人」、「的原則」、「的」。此外,「者」還常用作助詞,在主語後錶停頓,或在復句中前一分句末錶停頓:
(1)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
(2)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
2.所 所以
「所」在文言文里用法相當靈活。原本不妨看作實詞,表示處所,例如「得無教我獵蟲所耶」(《促織》)。在這個意義上稍稍虛化,意思就比較靈活了,例如今天還在使用的成語「各得其所」,這個「所」就不一定指處所,可根據語境具體解釋。在這類情形下,「所」實在可以看成有指代作用的虛詞了。不過,作為指代詞,「所」通常是用在某個動詞前邊,指代與行為動作的有關方面,例如:
(1)君臣相顧,不知所歸
(2)智勇多困於所溺
(3)馬上遇所交識
(4)某業所就,孰與仲多
(5)其筋骸之所沖犯,肌膚之所浸漬
前三例都是指代行為動作的對象,分別代回歸的地方,溺愛的事物,交識的人。後兩例較復雜,(4)指代事業成就帶來的好處,(5)指代自然界沖犯筋骸、浸漬肌膚的各種因素,如寒暑、霜露、風雨之類。
「所」又可以同一些介詞結合成固定結構,最常見的是「所以」。例如: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2)釋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為法
(3)天地之所以養人者,原不過此數也
(4)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分別相當於「(得天下)的原因」、「(為法)的根據」、「(養人)的方法」、「(傳道授業解惑)的憑借」。
「所」和「為」相呼應,相當於「被」,是文言被動句的格式之一。例如:
(1)行將為人所並,豈足托乎
(2)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
3.是 斯 茲
這都是指示代詞,「是」的用法較復雜。
(1)當是時也,商君佐之
(2)是吾劍之所從墜
(3)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4)唯余馬首是瞻
(5)余是以記之
(6)是故聖益聖,愚益愚
(7)斯故百世之遇也
(8)總此十思,宏茲九德
例(1)—(3)是「是」作指示代詞的常見用法,分別表示遠指、近指,相當於「那」、「這」、「這個」或「這樣」。(4)中的「是」有提賓的作用,常和「唯」字同用。(5)的「是以」,就是「以是」,相當於「因此」;(6)的「是故」,相當於「這個緣故」,也就是「因此」、「所以」的意思。斯、茲的用法較簡單,都是指示代詞,相當於「這」。
4.或 莫
它們常用作無定代詞:
(1)或師焉或否焉
(2)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
(3)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
這里的「或」相當於「有人」、「有的」,「莫」相當於「沒有人」、「沒有誰」和「沒有什麼」。
它們還可以用作副詞:
(1)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2)莫若自遣腹心自結於東
這里的「或」相當於「或許」、「也許」,「莫」相當於「不」。
5.乃 將 特 徒
這些詞都可以作副詞:
(1)良乃入,具告沛公
(2)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4)既而將訴於舅姑,舅姑愛其子,不能御
(5)貴客將自何所至也
(6)無故而動民,又撓以軍法,民將不安
(7)二子心計,公無從辦,特示故人意耳
(8)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9)徒以吾兩人在也
(1)—(3)是「乃」作副詞的三中常見情形,分別相當於「就」、「才」、「竟」。(4)—(6)是「將」作副詞的三種情形,分別相當於「去」、「剛」或「方」、「將要」,其中(4)的用法較少見。「特」作副詞,相當於「僅僅」、「只是」。「徒」作副詞,在(8)和(9)中分別相當於「白白地」和「只是」。
這幾個詞,作為虛詞,「乃」的用法較復雜:
(1)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2)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3)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
這里(1)是作代詞,相當於「你」、「你的」,(2)相當於「是」、「就是」,(3)中的「乃」與「無」合成固定結構,表示反問的語氣,相當於「不是」。此外,「乃」還可作轉折連詞。
6.和 安 孰 胡 曷 奚 惡
這些詞都常用作疑問代詞:
(1)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2)豫州今欲何至
(3)何可廢也,以羊易之
(4)秦則無禮,何施之為
(5)安能催眉折腰事權貴
(6)將軍迎操,欲安所歸乎
(7)吾與徐公孰美
(8)是可忍,孰不可忍
(9)吾孰與徐公美
(10)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
(11)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國胡以相恤
(12)激昂大義,蹈死不顧,亦曷故哉
(13)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
(14)以小易大,彼惡知之
最常用的自然是「何」。(1)—(4),分別相當於「為什麼」、「哪兒」、「怎麼」、「什麼」。(5)和(6)中的「安」,相當於「怎麼」、「什麼」(或「哪」)。(7)—(9)的「孰」,相當於「誰」、「哪一個」和「什麼」,「孰與」則表比較,是「比……怎麼樣」的意思。(10)—(11)的「胡」分別相當於「為什麼」和「什麼」。(12)—(14)中的「曷」、「奚」、「惡」都相當於「何」,可以分別講成「什麼」和「怎麼」。
7.於 以 為
這是在文言文中出現頻率極高的三個介詞。
於,放在動詞後相當於「在」、「從」、「對」、「向」等。例如:
(1)方與將軍會獵於吳
(2)青,取之於藍
(3)尤致思於天文陰陽歷算
(4)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
於,放在形容詞後,相當於「比」;「於」還有表被動的作用,相當於「被」。
例如:
(1)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2)吾不能舉十萬之眾,受制於人
以,作為介詞,相當於「把」、「拿」、「用」、「憑借」等等,這在初中就已經十分熟悉了,不一一舉例。它還表示「以……資格」,相當於「因」,相當於「在」。例如:
(1)翌日,以資政殿學士行
(2)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
(3)以崇禎十七年夏自京師徒步入華山
以,還常用作連詞,用法和「而」相近:
(1)夷以近,則游者眾
(2)作《師說》以貽之
以,還可用如動詞,相當於「認為」、「以為」:
(1)我以日出時去人遠
(2)皆以美於徐公
為,作介詞用時,可以相當於「替」或「給」、相當於「被」、「因」、「為了」、「向」或「對」:
(1)庖丁為文惠君解牛
(2)身死人手,為天下笑,何也
(3)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
(4)若誠丈夫,不能為使君一奮臂耶
(5)如姬為公子泣,公子使客斬其仇頭
為,還經常用作動詞,含義很廣,可講成「做」、「是、」「成為」、「進行」等等,因已不屬虛詞,而且用法極為靈活,這里限於篇幅,不一一舉例。
8.而 則 雖 然
這是幾個常用的連詞。
連詞「而」的用法有三:順接兩個詞、片語或句子;轉接,相當於「但是」、「卻」;連接狀語和動詞。例如:
(1)吞二周而亡諸侯
(2)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3)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而」還常作代詞,相當於「你」、「你的」,如「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連詞「則」也可以表順接和轉接。表順接時相當於「就」、「那麼」,相當於「原來是」、「原來已經」;表轉接,相當於「卻」。例如:
(1)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2)旋見雞伸頸擺撲,臨視,則蟲集冠上
(3)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
連詞「雖」主要用於表轉折,通常用在轉折復句或假設復句的前一分句,相當於「雖然」或「假使」:
(1)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
(2)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
連詞「然」也主要用於表轉折,相當於「然而」、「但是」,如「然賭促織,隱中胸懷」。
不過,「然」還經常有別的用法:
(1)近撫之,氣息惙然
(2)成然之,早出暮歸
(3)物皆然,心為甚
這里分別是:助詞,用在動詞或形容詞後,表某種情態;動詞,相當於「認為對」、「同意」;代詞,相當於「這樣」。
文言文中「然後」、「然則」中的「然」,從意義上說,相當於「這」或「這樣」。「然則」可以解釋為「既然這樣,那麼」。
9.也 矣 哉 乎 夫 耳 焉 諸
這是一些常用的語氣詞。值得注意的有這樣幾個問題:
第一,「也」不僅用於句尾(或用於判斷句尾,與「者」呼應;或用於陳述、疑問、感嘆句尾,表肯定、否定或疑問、感嘆語氣),而且常用在句中,表提頓或語氣的舒緩,例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這種情形不要和現代漢語中副詞「也」混淆。
第二,「乎」作為語氣詞,可以用在句尾或句中。除此之外它還經常同「於」一樣,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第三,「夫」作為語氣詞可以用在句尾,也可用在句首。如用在句中,則往往是代詞,相當於「這個」、「那個」、「那些」。例如:「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第四,「焉」除作為語氣詞外,常作為指示代詞和疑問代詞。例如:
(1)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例(1)的「焉」,有指代作用,相當「於之」、「於此」。例(2)的「焉」則相當於「安」,是「怎麼」的意思。
第五,「焉」作「於之」解時,它實際兼有了兩個詞的意義,我們稱之為兼詞。「諸」也是個兼詞,相當於「之乎」。

常用的文言代詞:
--------------
1.人稱代詞
第一人稱:我 吾 朕 余 予 自 己
相當於現代漢語的:我 自己 我們 我們這些人(我等)

2.第二人稱:爾 而 若 乃 女 汝
相當於現在的:你 你們 你們這些人 您

3.第三人稱:之 彼 伊 厥 渠 其
相當於現代漢語的:他她 它;(他 她 它) 他們 他們的

4.疑問代詞
問 人 事物 處所 情況
誰 孰 何 曷 安 焉 胡 烏 惡 奚 盍
現代漢語意思:
誰 哪一個 什麼 哪裡 怎麼 為什麼 何不

5.指示代詞
近指 此 是 斯 茲 之 夫 然 爾
這 這樣 這里 這種 這樣
遠指 彼 夫 其
那 那個 那裡 那些
旁指 他 人
別的 旁者
虛指 或 某
有的 有人 有些 有時 某某
無指 莫 無 靡 或
沒有誰 沒有什麼

閱讀全文

與古代漢語在小學閱讀教學中的運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