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大全 >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教學實錄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教學實錄

發布時間:2021-01-12 01:19:15

1. 小學綜合實踐課 《零用錢該怎麼花》課堂實錄 ,急,要詳細些的。

《零用錢怎麼花》教學設計
——五年級綜合綜實踐活動課
潯中中心小學教師 蘇來栩
教材分析:
在學校的周圍,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況:每天上學或放學時,學校周邊的一些雜貨店、小吃攤就熱鬧起來了,店門攤前圍滿了各年級的學生。這一切源於何處?我深深地思索:勤儉節約是我國的優良傳統,雖然我國的大教育家孔子早在《論語》中提出了「奢則不遜,儉則固」的道理,類似「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言,學生們都耳熟能詳。但是生活中,他們卻不懂得節約啊!我希望通過本次調查,了解學生處理零用錢的習慣,培養孩子健康的金錢觀和理財能力,促進他們良好素質的形成。
活動目標:
1、認知目標:通過活動,讓學生認識到手中零用錢來之不易,了解怎樣合理的使用零用錢,養成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
2、情感目標: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親身參與,體會父母的辛勞,增強合理使用零用錢的意識。
3、能力目標:通過收信資料及調查、采訪等方法,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讓他們養成自主、合作等良好的個性品質。
課前准備:
調查和訪問,收集資料和信息。主要完成零花錢來源、學生零花錢數目零花錢的主要用途、家庭情況等調查任務。(事先把書讀好,做好)
活動過程:
一、 創設情景,引入課題
1、請大家仔細觀察錄象,認真思考。
(內容:老師每天上、下班,都要從學校門口和學校周邊經過,而每一次經過都重現著同一個畫面。就是在門口及周邊的食雜店裡、小攤上總是擠滿了小學生,當時我把畫面給拍了下來。請看:(點擊:在學校門口學生們有的從身上掏出一元、兩元購買餅干、汽水、羊肉串等零食;有的正興高采烈地把這些三無零食往嘴巴里送。還有的在挑選玩具卡片,接著,在其它的小店鋪里也發現了同樣熱鬧的畫面。)
2、師:看了這么熟悉的畫面你有什麼感想?
學生發表自己的想法:為什麼買零食的壞習慣屢禁不止呢?同學們為什麼有這么多的零用錢?這些錢又是從哪裡來的呢?吃零食有什麼壞處呢?
3、過渡談話:是啊,你們的零用錢是父母辛辛苦苦勞動得來的,是用心血和汗水換來的,來之不易。那麼,零花錢該怎樣用才合理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它。(板書課題:零花錢怎麼花)我們先來聽聽你們的調查結果。
二、匯報研究成果
1、對學生零用錢數目的調查匯報
(1)小組匯報小學生每月的零用錢數目調查情況:(課擊:表一)
師:請第一大組成員匯報一下你們調查的情況:(匯報)
(金額5元以下5—10元10—15元15元以上人數)
組長匯報:我們組通過調查發現,5元以下的有……
師:在調查中你有什麼體會,做了記錄了嗎?(學生日記)
生1:讀一讀自己的日記……
生2:讀一讀自己的日記……
(2)師:參與調查,也是在互相學習。你們發現了沒有,如果按照每生每月10元算,全校按1500名學生來計算的話,你們一個月就有15000元的零花錢,這可不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啊?如果拿它去支助學困生,每生按每月300元計算,那麼我們一個月就可支助50名這樣的學困生。
2、對零用錢的主要用途調查匯報
(1)小組匯報小學生零花錢主要用途調查情況:
師:當然,也並不是所有的零花錢都用在不作為的一面,也有它閃光的一面,我們來聽聽第二大組的成員調查的情況吧:(課擊:表2)
組長說:(每月用於課外書、文具、零食、玩具及其它的金額)
師:你們在調查中有什麼特別的記錄嗎?
生1:(學生日記)
生2:(學生日記)
(2)哪些同學零花錢做了使用記錄?哪些同學有儲蓄呢?
生說:
師:是啊,作一個會理財的人要從小培養起。
(3)你用零用錢做過最有意義的事是什麼?
生:捐款,旱,水,地震……
(4)通過上面的數據你覺得自己的零用錢使用合理嗎?
(5)小結:聽了你們的想法,老師很為你們高興,相信你們的家長聽到也會很欣慰的。
3、對零用錢來源的調查交流,學生匯報展示調查情況。
師:老三們:(課擊:表3)
組長匯報:通過調查我們……
(1)你們調查中有無零用錢的嗎?他們父母沒給零用錢的原因是什麼?沒給零用錢父母就不疼愛孩子嗎?
(2)小結:要學會尊重自己最可親,最可敬的父母,因為他們的負擔超出你我的想像。
4、對家庭的月收入和開支情況研究(課擊:表4)
師:來了解一下吧:
(1)小組匯報:我們組……
(2)家庭要開支的多不多?這些家庭的收入,我們的家長是怎樣賺來的呢?
(3)對比自己體驗賺錢的辛苦談體會。(學生日記)
(4)有的同學大手大腳的花錢,你對此有什麼時候看法?(生說)
(5)小結:要讓零花錢發揮它的最大作用。
6、集體討論:一組組數據真實可信,相信大家現在一定有話要對大家講:
(1)亂花錢有什麼危害?(學生收集有關由於亂花零用錢帶來危害的事實材料。)
(2)說說名人節儉的小故事。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出處】李紳《憫農》。
【大意】農夫在中午的炎炎烈日下鋤禾,滴滴汗珠掉在生長禾苗的土中。又有誰知道盤中的飯食,每一粒都是這樣辛苦得來。
【提示】這首詩語言淺顯而內涵深邃。有一個故事說,一個財主的兒子不知道稼穡之艱難,常到一個飯館里吃餃子,但把餃子皮全吐掉,只吃肉餡。後來家裡遭遇火災,麗樓美閣一夕之間夷為平地,他成了乞丐,要飯要到這個飯館,老闆以餃子皮招待他,他深為感動。老闆說,不用謝,這都是你當初扔掉的皮,我揀起曬幹了而已。財主的兒子很慚愧,後來勤奮勞動,生活節儉,家道重又殷富起來。這個故事,也印證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出處】司馬光《訓儉示康》。
【大意】從節儉變得奢侈容易,從奢侈轉到節儉則很困難。
【提示】這是司馬光引述他人的話,用來訓誡子孫。它強調要自覺保持儉朴,防止奢侈,含有自勉、警世之意。人都想過好日子,這本無可厚非。但是過於奢華是不可取的,而且這種追求是永無止境的。商紂王用了雙象牙筷子,他的臣子就要逃走,原因是看到了紂王的貪欲一發,將不可遏止。所以,堅持節儉要有自律的能力。
(3)說說身邊節儉的榜樣。
我有一個存錢罐,裡面有許多錢。這裡面有的是爸爸媽媽給我的壓歲錢,也有的是我賣廢品得來的錢。我經常用這些錢買文具,比如鉛筆、書包、橡皮什麼的;有時我也用它們買早點;還有時我會用它們買零食吃,不過得先徵得媽媽同意。你可別看這沒什麼特別,我可讓爸爸媽媽節省了不少零錢呢!
存零花錢真有趣,不但自己有了一筆完全屬於自己的錢,而且還替爸爸媽媽節省了一些錢,真是一舉兩得啊!不過,前提是必須合理地花零用錢。
(4)通過你們的調查和思考你現在認為你的零用錢要怎麼花好呢?為什麼?
生1:
生2:
生3:
三、活動總結(談收獲)
1、請把你們小組交流得出的生讀自己理使用零用錢的計劃說一說吧。
2、小組展示給同學們的但是議書、手抄報、給家長的建議等。(充分准備)
四、延伸:
1、各小給匯報在前面各階段中成功的做法或做得不夠好的地方。
2、活動評價。老師也有幾句話要送給大家:(課件出示)
板書設計:
《零用錢怎麼花》

准備學具:表格:(見網上)

2. 淺談如何上好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

一、實踐與文本相結合。
綜合實踐活動最普遍的學習方式是實踐,讓學生實實在在的「做」。但這一種實踐性的學習活動,其中必然包括一定的文本學習。文本學習是一種符號學習,是對前人積累下來的認識成果通過各種間接學習的方式來獲得。實踐學習與文本學習的關系實際上是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的關系,是教師講解與學生自主實踐活動的關系。同時教師一定要注重實踐的深度,要求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真正理解實踐的目的與意義,把握各種不同實踐方式的基本要求和操作要領,結合具體的活動情境,恰當地選擇和利用活動工具和相關手段,完成達到活動的具體任務和目的。
活動課中,我們對現有教材作適當改造,增加一些時代信息和與現實生活相關的信息,以促進學生綜合地運用知識,創造性地實踐知識。如我校開展了一次《家鄉小河的尋訪》綜合實踐活動。在進行活動設計時,我們安排了參觀、訪問、攝影、繪圖等,將語文、社會、美術、法律、家鄉環境調查等諸項知識與見聞有機地結合起來,並組織學生進行匯報交流。活動後,大家又展開了「如何保護環境」大討論。同學們積極參與,靈活運用在閱讀中學到的知識,聲情並茂地表達了他們對污染母親河的不良行為的憤慨,以及要求保護的請求和願望。這樣的活動,不僅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心智和語言素質,而且得到了學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啟蒙教育,培養了綜合素質。
二、突出能力的綜合訓練。
小學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教學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活動積極性,讓他們在「動」中學。因此,教師應把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寓於活動之中。如我們開展「十個一」活動,要求每個學生「發一則現代科技信息」,「收集一條科技小常識」、「提一個科學小創意」,「寫一則讀書筆記或心得」「編一份科技小報」等。活動中,同學們通過各種渠道積極搜集現代科技新信息,收集科技小常識。每個同學都作了讀書筆記,寫了讀書心得,還親自設計科技小報參加「六一」展評。此類活動,學生自己動手,不但學到了許多平時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而且使閱讀和語言實踐能力都得到了訓練。
三、重視活動的實踐性。
在小學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中,讓學生在活動中多種「感官參與」,在「動」中接觸事物,感知事物。如我校小記者團到掇刀義烏市場采訪後,同學們都寫出了300—400字的現場報道,課堂上開展一次評選活動,把評出的優秀報道張貼在宣傳窗中。從這些報道中可以看出,不少同學對如今市場經濟迅猛發展作了很好的宣傳,也有不少同學對市場的一些焦點問題進行如實報道和評論。這種實踐活動,不但使學生能運用自己掌握的知識去分析解決問題,而且提高了廣大學生采仿、撰稿的能力。
為了培養學生實踐活動的能力,我們還結合地方實際,挖掘地方資源,開展以語文學科為主題的各種實踐活動,來拓寬語文知識運用的時空領域,培養學生關注社會生活,關注大自然的情感。如「家鄉小茶館的尋訪」、「荊門『老萊子』路探源」、「給違規亂闖紅綠燈者的一封信」等,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開展調查研究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勇於探索、不怕挫折、敢於創新的個性品質。
四、發揮學生的創造性。
人的創造力要在創造活動中表現出來。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中,我們讓學生通過多種感官交叉活動,通過「發展」途徑進行「提高再創造」的訓練,使創造潛能得到發掘,創造性思維得到發展。如二年級老師設計的一次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找春天》:老師先帶領學生到大自然中觀察春天,尋找春天;然後組織學生說春天,畫春天,寫春天;最後在班裡舉行展示會。在這次活動中,學生積極參與,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進行展示。這樣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不僅訓練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提高了口語交際能力,而且發展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了創新能力。
五、注重學生生活空間,實現學生樂學。
小學綜合實踐課要回歸生活和社會,我們不能將學生老是圈在學校,而要以學生的活動和交往為線索,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全面實施教育。引領學生走出校門,走進社會。在家庭、社區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生活,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因此,活動的組織形式要根據時空的特點,或班級,或小隊,因地制宜。要通過各種生活體驗活動,滿足學生的天性,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快樂和愉悅的同時獲得發展。例如:在教授綜合實踐活動課――《不斷更新的通信家族》時,我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自主從身邊熟悉的事物入手,留心觀察社會生活中發生的變化,體會社會進步與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積極影響。通過簡單的觀察、調查、探究及搜集資料的能力,學會與同伴們討論與合作。
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文本學習是必要的,但如果把實踐學習完全變成灌輸式的文化學習過程,那麼,綜合實踐活動也會名存實亡。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始終保持著學習的熱情,正是由於我們正確處理了實踐學習與文本學習的關系。從而使學生表現出了極強的求知慾望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在實際測量或估算中進行了一次研究性學習,學習過程是學生主動探究的,印象深刻,正是由於我們沒有隻是「紙上談兵」,而是實實在在讓學生去測量,去貼近生活,學習效果才十分明顯。
六、多運用貼近生活的游戲。
游戲是兒童自由表現最明顯的形式,人類學家和心理學家百折不撓的認證,自由表現和游戲是一致的。心理學家福錄倍爾甚至認為游戲在兒童方面是人類發展的最高表現,因為只有游戲才是兒童心靈的自由表現,是兒童最純潔且純精神上的產物。所以,利用游戲是學生產生興趣的最佳途徑。

3. 如何上好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

如何上好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
一、活動應以學科知識為支撐,社會生活為載體
「數學源於現實,紮根於現實,應用於現實」,是荷蘭數學家、教育家氟賴登塔爾提出的「數學現實」原則。基於這個原則,小學數學教學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把數學教學與現實社會生活緊密聯系起來,使數學問題生活化,生活問題數學化;使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從而了解數學價值,培養數學意識,體驗生活,認識社會。
小學數學實踐活動是數學學科內的綜合實踐活動,其活動過程是「做數學」的過程。數學實踐活動教學研究中我們進一步認識到,數學實踐活動的「做數學」的過程不是一個獨立的學習新知的過程,而是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的基礎上,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所以這樣的數學實踐活動過程應由三部分組成,即首先根據數學現實找出所要研究的對象,其次是引導學生自己探索、合作交流,最後對活動進行評價小結,進行反思。所以數學實踐活動的「做數學」過程是讓學生體驗數學、應用數學、進行數學反思的過程。
數學實踐活動不是脫離學生所學教材的實踐活動,要使得數學實踐活動能促進學生的發展,就要使數學實踐活動與平時的數學教學進行整合,服務於學生所學習的內容。縱觀整個小學數學教材,數學實踐活動存在於「與教材密切聯系的數與運算和其它概念的發現,空間與圖形部分的幾何形體的認識,與學習內容密切聯系的生活中數學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等」;存在於由生活引發的,用所學知識來解決的生活中的問題,說明生活中的某些現象。
數學綜合實踐活動不同於一般的數學活動教學,它是以解決問題為抓手,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綜合運用數學思想方法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和數學精神。
二、科學選擇內容,注重實踐應用
數學綜合實踐活動是豐富多彩的,要有效地開展實踐活動,就要注重應用,內容開口要小,緊密結合學生學習的數學現實和教材的進度,易於學生操作。這就要求教師要合理地選擇內容和時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切實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4. 小學生綜合實踐活動課課題有哪些

1、選題指導型。

「問題即課題。」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與思考生活背景中的現象與問題,搜集與分析材料,通過討論與交流,逐步提出自己感興趣或關注的問題,然後由小組或班集體匯總、歸納、整理後確立活動主題。當然,在該課程的實施初期,也可教師提出,學生選擇,或學生提出,教師指導,通過多種途徑讓學生自主擬定出「有趣、新奇、富有研究性價值」的主題。老師在熱情參與全程中,要適時調控、合理引領。

2、方案設計型。

適當的方案是成功的一半,精明的設計本身就是創新。擬定方案應統籌兼顧活動資源分布與學生的愛好特長之間的關系。在結構上,一般包括活動名稱、目的、實施過程、條件准備、時間安排、預期效果等;在形式表達上,一般可採用填表式、過程記錄式、計劃書式等。具體的設計要充分發揚民主,形成集體合力,應從內容到形式力求方便操作,動態調整,使其能服務於活動,指導於活動。

3、知識普及型。

知識只有通過主體自主建構才可能轉化為能力。讓學生通過各種方式形成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價值取向之一。引導學生對綜合知識自主建構和運用,應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和問題意向,然後以構建知識模塊的形式進行,在建構中一般應沿著「自主定向----自主搜集----自主整合----自主運用----自主評價」的方向循序推進。

4、自我發展型。

實踐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中心環節,「發展自我」也是該課程關注的一個焦點。在這個領域,一般可引導學生圍繞「學會做事、學會學習、學會溝通、學會尊重、學會合作」等公眾關注的活動主題,採取「個體、小組、班級活動」,「校內、校外活動」,「課內、課外活動」等基本形式,通過「事件評析、角色扮演、實踐體驗」等多種方式發展自我,成就自我。



5、專題研討型。

在一段時間內,學生群體會對生活、學習中某一傾向性的問題特別感興趣,經過獨立思考或小組合作討論,形成集體共同關注的主題後,就可以集中集體的智慧開展專題實踐性研究。在研究中還要切實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最好能以小課題的面目出現,在專題研討活動中除了要利用好教師的特長外,還要突出發揮好家庭及校外輔導員的指導作用。

6、設計製作型。

「人人動手製作,個個動腦創造」也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價值取向之一。學生勞動體驗的獲得、技術素養的形成離不開課堂內外的反復演練,許多學生的綜合實踐活動是在科技小製作、小設計、小發明及文化、藝術等動手與動腦的創意實踐中度過的。在設計與製作過程中,我們要特別關注學生其中的個性張揚和深度的探索體驗。

7、網路探究型。

信息時代讓人們在「地球村」里溝通無限,網路探究也讓小學生樂此不疲。在開放的教學情境下,網路探究活動在擴展實踐時空的同時,應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世界和情感世界,實現和外部世界、網路世界的溝通,使學生能夠從多種渠道獲取知識和信息,從根本上改變教學方式,使個性化教育成為可能,但其必須「有基礎、有主題、有規則、有督檢」。

8、家庭體驗型。

有些綜合實踐活動的主要地點是在家庭中,對主題活動涉及到的某些知識和技術給學生講解後,要自覺尋求家長的配合與支持。家庭體驗型的主題活動經常以「小課題,長作業」等形式有機融入到家庭生活中,要通過教師的跟蹤指導、家長的熱情服務、學生的自主努力,讓學生體驗到成功

9、社區實踐型。

以社會考察和社會參與為任務取向的實踐活動主要在學生熟悉的社區進行,在參觀、考察、訪問、生產勞動和社區服務等活動中,使學生關注社會,參與社會生活,豐富社會閱歷,積淀文化內涵,獲得對他人、對社會的價值實現感。該類活動一般沿著「在嘗試中實踐,在實踐中體驗,在體驗中深入實踐」這一軌跡進行。

10、成果交流型。

「變革學生的學習方式是該課程的中心任務。」綜合實踐活動課上,可以對前一階段的活動情況進行總結交流、成果展示。要有物化成果的交流,更要有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的交流。對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來講,成功的經驗、失敗的教訓,是學生活動後所取得的比物化成果更重要的成果。

5.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需要怎樣的教師

綜合實踐是一種開放型的教學活動,它打破知識的界限,加強學習與社會的溝通。該課程把活動、知識統合成一個整體,既保證了體系內部各學科信息的交流,又加強了教學與生活世界的信息交流,培養學生具有全新的觀念與視野,具全面的知識、技術與能力,能夠適應未來社會的需求。綜合實踐活動是課程改革的一門新的課程,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師是這門課程教學的直接策劃者、設計者、組織者、指導者。無論是綜合實踐活動內容的綜合性,還是綜合實踐活動實施的綜合性都要求教師具有復合型的素質,對音、體、美、自然等各學科的教學有所了解,這就要求教師在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扎實的專業知識的前提下,由單一型向全能型轉變。教師是實施綜合實踐活動成敗的關鍵,怎樣的教師才能實施這門課程的教學,才能使這門課程具有使用價值,發揮出應有的效力呢?我覺得我們教師應該從以下幾方面下工夫。 一、重建課程觀。 綜合實踐活動體現了課程的範式轉換。這種轉換首先表現為課程概念的轉變。課程不再是靜止的跑道,即需要貫徹的課程計劃或需要遵循的教學指南,課程成為對個體生活經驗的改造和建構,成為自我的履歷情境,意即成為在跑道上奔跑的歷程。派納總結說:課程不再是一個事物,也不僅是一個過程。它成為一個動詞,一種行為,一種社會實踐,一種私人的意義,一種公共的希望。課程不只是我們勞作的場所,也是我們勞作的成果,在轉變我們的同時也轉變自身。 其次,課程概念的轉變隨之帶來課程形態的變化。正如多爾在《後現代課程觀》中的思想:課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識的載體,而成為一種師生共同探索新知識的過程;課程發展的過程具有開放性和靈活性,不再是完全預定的、不可更改的。綜合實踐活動所代表的課程形態不再是在教育情境之外固定的、物化的、靜態的知識文本,而是在教育情境中師生共同創造的一系列事件,是師生開放的、動態的、生成的生命體驗。 綜合實踐活動所體現的課程轉向引起了傳統課程理念的深刻變革。它將學習者置於課程的中心並將個體意識的提升作為追求的目標,充分確立起個體在課程中的主體地位。課程不再是控制教學行為和學習活動的工具和手段,它有效地彌合了個體與課程之間的斷裂,成為師生追求意義和價值、獲得解放與自由的過程。 二、轉變教師觀念。 教師的教學觀念是教師對教學對象、目標、內容、過程、教學質量和評價等諸方面的理解和認識。教師的教學觀念有無超前性和時代性,不僅體現了一個教師的教學水平和能力,而且也放映了這個教師有無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因此,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是現代社會對教師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師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教學觀要求教師必須走出傳統的教學模式,從課程改革入手,建立全新的課程觀、教學觀、學習觀和教研觀,在新的教育觀指引下,培養適應未來社會人才,為他們學習終身化奠定良好的基礎。 先進的教育觀念是進行教育實踐、教育改革的先導。面對全新的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我們教師要以新的角色投入實踐中,提高教學效率,達到一定的教學質量。課改中一再強調以學生為主,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中尤為適用。教師一定要遵循陶行知先生所說的學生自治原則,放開手讓學生學會學;尤其要摒棄師道尊嚴,在適當需要的時候可以蹲下來與孩子交談。建構主義思想認為教師作為知識權威的角色發生了轉變。的確,教師應盡量沖淡權威觀念,重新樹立學生本位意識。教師的責任就在於助學、導學、啟學、撥學、促學,教師的指導策略和組織策略,都只服務於學生的自主活動。根據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開設的宗旨,教師不得不又充當真辟荒者的角色,自行深入生活,開發教學資源。教師們要在深入領會生活教育的基礎上,敢入未開化的邊疆,做敢探未發明的新理的第一流的教育家。 三、更新教師知識。 要給學生一滴水,教師要有一桶水。這桶水又有別於普通的水,它的營養含量更為豐富、復雜。由於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打破了書本知識范疇,從而擴延到生活實際,突破學科限制,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因此,教學中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教師有較強的綜合文化素質。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開展過程中,教師除了自主地開發教學資源,設計教學方案,展開教學過程,還要教育科學研究。教師已經不只是單純負責上課了,現在的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教師的綜合素質越來越被強調。他不再是單一的講課者角色,而是多種新角色集於一身,以便在課程實施中游刃有餘。 2、教師的專業素質進一步提高,這是新課程實施之關鍵。每個教師都必須加強自己的專業素質。如教師基本功要扎實,同時接受一切有利於自己專業知識,提升專業素質。它可以通過進修、校本培訓等多種途徑來實現。 總之,教師都要增強終身學習的意思,不斷更新知識結構來配合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的開展實施。 四、激活教學方法。 現在的教育愈來愈追求師生的平等性,教師的引導性,課堂的生成性。綜合實踐活動體現了教學的範式轉型。傳統教學以機械的、單向灌輸式的知識傳遞為特徵,把豐富的教學簡單化為單一的認識活動。在綜合實踐的視野中,教學不再是單純的認識過程,而是師生在生活世界中通過共同建構意義的活動。教學範式的轉型意味著教學成為一種生活,一種以精神交流和意義創生為主要目的的人的生活;意味著教學消除師生作為知識權威與無知者之間的對立關系,建立起師生之間以對話為特徵的生命和情感的溝通,強化學生與教師的主體角色;意味著教師擺脫專業個人主義的桎梏,建立協調、溝通與合作的教學方式,進行協同教學;意味著知識不再作為永恆的真理接受膜拜,而是作為探究的資本和創生意義的材料接受質疑和拷問。 可見,教學範式的轉型還教學以生活世界之本原,使之充滿生命的靈動和生活的詩意;其次教學恢復了學生在知識建構中的主體地位,打破了師生之間、教師與教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心靈隔膜,使之合作與對話的態度,以更具創意和開放的精神提升教學的品質;再次教學擺脫知識、純粹理性對人的控制,防止了教學過程中人的異化,最終彌合了人與教學之間的斷裂。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看到學生生命完整價值、學生個體差異、主體精神,將課堂融於生活、回歸生命,在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尊重學生獨特體驗,從研究中展開。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是對傳統育人模式的重大挑戰,它是向學生學習生活著的現實世界,學生學習途徑、方法不一,研究結果的內容和形式各異,呈現出開放學習態勢,因此我們教師的教學方法必須相應被激活,本著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這一原則,靈活採用教學方法去教學。如在學生進行實踐性活動時,教師可以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去引導學生,關注學生的成長過程。在必要時可根據教學內容需要,把課堂轉入社會、自然之中,教師唯一的目的在於讓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可見,以往一塊黑板,一支粉筆,老師從頭講到尾的教學模式早已被否定掉了。我們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需要、課堂的需要,順勢激活教學方法,再也不能一塵不變了。 五、提高教師能力。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給人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期待,同時也給教師提供了一條不一樣的路徑。教師必須得具備相應的能力去征服坎坷,帶著創新意識去發展自身能力,適應課程實施需要。其能力的提高主要體現在設計教學法案、搞科研活動、處理信息等過程中。 現代教育的發展趨勢中所提及的教育問題與社會問題交叉,這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中也應得到充分體現。生活教育再度被強調,教師的能力要不斷更新。 現在的教師除了擔任教學引導者角色外,還擔任著教科研角色,這是現代教育的發展所趨,也是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這門新型課程可持續發展的必需。教師可通過各種途徑去完善自己的能力,如教育敘事研究之類都是對完善創新能力有一定幫助、有效的方法。 綜上所述,在綜合實踐活動的視野中,課程成為師生共同探索新知的過程,即教學與學習展開的歷程;教學成為創生課程事件的過程,即課程的開發歷程;而學習成為在教學交往中建構知識與人格的過程。綜合實踐活動最終實現了課程、教學與學習的遺體化,有效解決了課程、教學與學習彼此割裂的現象,避免了三者機械地、單向地、線性地發生關系。在一體化的狀態中,教師、學生、活動構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三者交織在一起,沒有一個邏輯的行為主體,師生的活動共同構成了課堂。 杜威說:選擇了一種教育,就選擇了一種生活。課改,對廣大教師來說,不僅僅是壓力,是挑戰,更是一次蛻變。小學綜合實踐對我們教師提出了諸多的新要求,我們要充分意識到這一點,並對照自己,看到自己存在的不足,以咬定青山不放鬆,只爭朝夕勇於探索的精神,把各門課程糅合在一起,及時地充電,那樣我們就一定能適應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的需要,跟得上教育發展的新形勢,展現出獨特的魅力,取得豐碩的成果。

6. 小學綜合實踐課教學設計(四年級)

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

閱讀全文

與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教學實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